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班讲义--赵艳艳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班讲义--赵艳艳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班讲义--赵艳艳

目录

教育心理学专项习题班讲义 (1)

教学心理学概述 (1)

一、教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

二、教心发展历史 (5)

第一模块学生理 (9)

第一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9)

一、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9)

二、认知发展与教育 (13)

三、人格发展与教育 (17)

四、学生差异与教育 (19)

第二章学生心理健康 (23)

第二模块学习心理 (27)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28)

一、学习的概述 (29)

二、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32)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9)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5)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7)

第四章学习动机 (51)

一、学习动机的概述 (52)

二、动机理论 (58)

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63)

一、知识学习的概述 (63)

二、知识的获得 (69)

三、知识的保持 (73)

四、知识的迁移 (78)

第六章技能的学习 (88)

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94)

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100)

一、问题解决 (101)

二、创造力及其培养 (105)

第九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08)

一、态度与品德 (108)

二、品德发展理论 (112)

第三模块教学心理 (116)

第四模块教师心理 (122)

教学心理学概述

一、教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考点:教心概念】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A.师与生B.学与教C.德与智D.身与心

【答案】 B

『判断』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案】×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不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

【考点:教育心理学的五要素】

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B.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C.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D.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答案】A

4.狭义的教学环境是指()

A教学的物理环境B教学的心理环境C教学的社会环境D教学的文化环境

【答案】A

5.在教育心理学看来,()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方法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A.教学内容

B.教学环境

C.教学媒体

D.教学过程

【答案】 C

『多选』6.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和()这几个要素构成。

A.教育环境

B.教育内容

C.教育途径

D.教育手段

【答案】A B C D宏观: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

个要素构成;

微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学与教系统的三过程】

『多选』7.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这几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A、学习过程

B、实践过程

C、教学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答案】A C D

『多选』8.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

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

D反馈过程E反思过程

【答案】A B CE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

A.教学过程B.学习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答案】 B

10.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目标是指()

A.预期教师教学达到的目标

B.预期学生教学后达到的目标

C.教学内容目标

D.学习内容目标

【答案】 B

1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A.基本教育规律B.基本教学规律C.基本心理规律D.基本身心规律【答案】 C

12.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教学心理学

B.教师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

【答案】 C

13.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

A.年龄差异B能力差异C个别差异D性别差异

【答案】 C

【考点: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14.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

A、智力理论

B、动机理论

C、学习理论

D、认知理论【答案】 C

15.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

A、心理健康

B、记忆

C、智力

D、学习

【答案】 D

【考点: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6.教育心理学作用涉及()

A.三大方面B.四大方面C.五大方面D.六大方面【答案】B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二、教心发展历史

【考点:教心的发展历史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是教育心理学的()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

【答案】 B

2.下列有关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属于初创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A.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B.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儿童心理学的心理测量的成果,大大扩充其内容;

C.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

D.计算机辅助教学( CAD)的研究与应用;

【答案】 B

【考点:桑代克】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

【答案】 B

4.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A.埃里克森B.皮亚杰C.桑代克D.斯金纳

【答案】 C

5.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A.1903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00年

【答案】A

【考点:“之父”的纠结】

6.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是()

A.高尔顿

B.加涅

C.华生

D.桑代克

【答案】 D

7.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卡普杰列夫B桑代克C乌申斯基D维果斯基

【答案】 C

8.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卡普杰列夫B桑代克C乌申斯基D维果斯基

【答案】 B

『填空』

9.1877年,俄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_____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答案】卡普捷列夫

『填空』1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考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

11.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

A、《教育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概论》

C、《年龄和教育心理学》

D、《教育实用心理学》

【答案】 D

12.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寂

D.廖世承

【答案】 D

13.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年。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答案】 D

14.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我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房东岳

D.廖世承

【答案】 D

15.教育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并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是在()。

A.元朝元年

B.民国初期

C.清朝末年

D.宋朝末年

【答案】 C

【考点:完善时期教育成果】

16.对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一项研究是()。

A.合作性研究

B.社会文化研究

C.主动性研究

D.反思性研究

【答案】 D

『简答题』17.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在深化拓展时期,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

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心理学开始探讨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以促

进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教心研究方法

18、()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答案】 C

19、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答案】A

20、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对自己儿子进行的长期系统的研究,这种研究类型属于()。

A.纵向研究

B.横向研究

C.差异研究

D.因果研究

【答案】A

第一模块学生心理

第一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考点:心理发展的含义】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A.身心变化

B.机体变化

C.心里增长

D.心理变化

【答案】 D

2、『填空』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答案】心理变化

【考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3、『简答题』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参考答案』

①.定向性与顺序性

②.阶段性与连续性

③.不平衡性

④.互补性

4、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不平衡性B定向性和顺序性C差异性D连续性

【答案】 B

5、儿童认知和思维的发展遵循先具体后抽象的规律,这反映了儿童发展的()。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C

6、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

可逾越,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

A.定向性B.不平衡性 C.结构性D.差异性

【答案】A

7、正常的中学生心理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是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存在千差万别,这反映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答案】 B

8、在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这是心理发展的_____特征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答案】 C

9、『填空』

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心理学家以________来命名这一现象。

【答案】关键期

10、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起迄时间、到达成熟的时间有不同的进程指的是() A.发展的阶段性B.定向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答案】 C

11、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的特征进行。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案】 B

12、『不定项』

个体心理总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遵循自身内在的规律,同时不同心理系统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生时间上也不相同,这说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以下特征()A.特殊性B.顺序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E.连续性【答案】 B D

【考点: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3、一般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主要形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A.8‐9岁

B.9‐10岁

C.10‐11岁

D.11‐12岁

【答案】 C

14、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是()

A.习速均衡发展B.高速不均衡发展

C.年龄越小发展越慢D.年龄越小发展越快

【答案】 B

15、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B.注意、能力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答案】A

16、心理上的“断乳期”指的是()

A.幼儿时期

B.少年时期

C.青年初期

D.儿童时期

【答案】 B

17、青年初期的学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

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辩证思维D.直觉思维【答案】 C

【考点: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8、『判断』

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不同于教材知识准备,前者是学习与成熟结果,后者主要是学校教学的结果。

【答案】√

19、有人认为形状知觉的形成存在着关键期问题,因此,学习汉字的最佳关键期是()

A.2—3岁B.3—4岁C.4—5岁D.6—7岁

【答案】 C

20、从整个中学阶段看,哪一个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A初一年级B初二年级C初三年级D高一年级

【答案】 B

二、认知发展与教育

【考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不定项』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所涉及的几个重要的概念有()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答案】A B C D

2、『不定项』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两种作用和过程

A、同化

B、顺应

C、程序

D、理解

E、应用【答案】A B

3、皮亚杰提出了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其顺序是()

A.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答案】 B

4、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是认知发展的()。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A

5、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7~12岁儿童处于()。

A.形式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感知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 D

6、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识发展()。

A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B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C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D能够根据经验进行预见和假设【答案】 C

7、皮亚杰认为,2至7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

A.思维准备阶段

B.思维阶段

C.感觉运动阶段

D.抽象思维阶段

【答案】A

8、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____________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

A.感知动作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答案】 C

9、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识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 C

10、进入中学后学生开始写议论文,他们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属于()。

A.形式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感知‐动作阶段【答案】A

11、当问及“假如你是校长,你如何对待逃学的学生时”,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列出很多种做法。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是因为中学生处于:()

A.感知‐动作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答案】 C

【考点: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

12、『不定项』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B.心理发展观C.内化学说

D.最近发展区理论E.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

【答案】A B C D

13、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是()

A.最近发展区B.平衡发展区C.关键发展区D.独自发展区

【答案】A

14.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近发展区

15、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答案】 C

三、人格发展与教育

【考点: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主动对内疚”阶段所对应的年龄段是()

A.1—3岁B.3.4—5.6岁C.6—11岁D.12—18岁【答案】 B

2、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4—5岁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勤奋感B.自主感C.主动感D.亲密感

【答案】 C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

【答案】 C

4、艾里克森认为中学阶段最重要的人格培养任务是()

A.自主感B.主动感C.勤奋感D.自我同一感

【答案】 D

5、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答案】 B

【考点:自我意识】

6、学生对自已认知能力的意识属于自我意识中的()

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答案】A

7、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意识,属于下列哪方面的自我意识?()

A.生理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理想

【答案】 C

8、青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表现为()

A.关注自己的外貌

B.关注自己的人格

C.发现自我,关心自我存在

D.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

【答案】 C

四、学生差异与教育

【考点:学生智能的差异】

1.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量表___________

【答案】比纳‐西蒙量表

2.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编制于( )

A.1900年B.1905年C.1910年D.1915年

【答案】 B

3.智商(IQ)=(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答案】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3、一学生的智商是115,表示其智力()。

A.优异

B.中上

C.中下

D.较低

【答案】 B

4、一般人的智商在()之间。

A.120~139 B.140~159 C.70~79 D.90~109

【答案】 D

4、在全人类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

A.偏态分布B.常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负偏态分布【答案】 B

5、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A.男优于女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答案】 B

6、『判断』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也就是说很笨的男性比女性多。()

【答案】√

7、『不定项』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

【答案】A B C

【考点: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8、个体接受、处理信息的不同方式,即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叫做()

A.功能固着

B.定势

C.习惯

D.认知风格

【答案】 D

9、加工信息时主要依赖来自客观环境的线索,对社会科学、儿童教育、社会工作、文秘公关等与人交往的职业感兴趣的个体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独立B.场依存C.冲动型D.沉思型

【答案】 B

10、『不定项』

场独立性的人()。

A.善于抽象思维

B.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C.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D.对社会定向的知识更感兴趣

E.依据内在标准加工信息

【答案】A CE

11、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A

12、面对问题情境,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却常常出错的认知形式是:()

A、深思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场依存型

【答案】 B

13、研究表明,大致30%的学期儿童和小学生的认知方式属于()。

A沉思型B辐合型C发散型D冲动型

【答案】 D

14、小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则,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小红的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智者型

B.沉思型

C.辐合型

D.场独立性

【答案】 C

【考点:特殊儿童】

15、一位同学智力年龄为12,实际年龄为10,这位同学属于()

A、正常儿童

B、智力超常儿童

C、弱智儿童

D、品德良好儿童

【答案】A

16、一般来说,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

A.130 B.140 C.150 D.160

【答案】 B

17、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表现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一般称为()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答案】 D

第二章学生心理健康

【考点:心理健康含义】

1、『不定项』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宣言中进一步扩展了健康的内涵,指出全面的健康包括()

A.心理卫生

B.躯体健康

C.心理健康

D.社会适应良好

E.道德健康

【答案】 B C DE

【考点:心理健康标准】

2、『不定项』

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健康者的特征的是()

A.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他人的支配

B.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

C.关心别人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D.了解自我的现状与特点,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答案】A B C D

3、当个体行动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直时,表明其()。

A.身体处于健康状态

B.道德品质处于正常状态

C.有正常的世界观

D.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

【答案】 D

4、寻求发展是心理健康辅导的()

A.基本目标

B.高级目标

C.最终目标

D.首要目标

【答案】 B

5、『简答』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解析: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③自我调控能力。

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考点: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

6、多动症的基本特征是()

A.分心

B.注意缺陷

C.注意转移

D.注意分散

【答案】 B

7、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这种人患有(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E.性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答案】 B

8、关于产生心理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失去理性控制

B.心理冲突是道德性的

C.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

D.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现实刺激

【答案】 D

9、小张总怀疑自己家的门没上锁,因此常常反复检查,这种行为属于()

A.焦虑B.强迫行为C.强迫观念D.强迫恐惧

【答案】 B

10、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A.抑郁症B.恐怖症C.焦虑症D.强迫症

【答案】 B

11、『不定项』

学习困难综合症的表现包括()。

A.诵读困难

B.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C.计算困难

D.绘画困难

E.交往困难【答案】A B C DE

12、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不包括()

A.偏执型人格

B.反社会型人格

C.强迫型人格

D.内向型人格【答案】 D

【考点: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3、“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运用了()

A全身松驰训练B强化法C肯定性训练D系统脱敏法

【答案】 D

14、对于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真实感情想法的学生,有效地行为改变方法是()

A肯定性训练B全身松弛训练C系统脱敏法D改变认识法【答案】A

15、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答案】 B

16、一位胆小的学生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属于() A.行为塑造法B.示范法C.代币奖励法D.强化法【答案】 D

17、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属于()

A.行为塑造法B.示范法C.强化法D.代币奖励法【答案】 D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孙丽是学生,成绩还可以,但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成绩突然下滑而受到老师批评,(老师并不知道她带病)后来,她每次考试都很紧张,明明掌握的东西都知道,但都忘了。同时,还有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紧绷等症状。为此,她很痛苦,不知如何摆脱这种情况。

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症状?

⑵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⑶针对这类问题,请列举两种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参考答案』

(1)考试焦虑症

(2)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

(3)系统脱敏法、全身松弛训

第二模块学习心理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考点:学习的定义】

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A.表现

B.升华

C.发挥

D.持久的变化

【答案】 D

2.『不定项』

学习的本质属性是()

A.变化是持久的B.变化是外显的行为或是内部的心理结构

C.变化是经验引起的而非生理成熟、药物或疲劳

D.学习是经验的获得过程 E.具有先天遗传性

【答案】A B C

3.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运动员吃兴奋剂提高成绩

C.成人每天按时吃饭睡觉

D.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变声

【答案】A

4.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A.望梅止渴B.蜘蛛结网C.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D.吃的酸的食物【答案】 C

5.下面关于学习的论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学习是外显的行为B.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行为C.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D.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

【答案】A

【考点:学习的分类】

6.加涅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等五种类型的依据是()

A.不同的学习结果B.学习层次的高低C.学习情境的简繁D.学习水平的优劣【答案】A

7、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说出“诚信”的含义。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这种水平的学习主要属于()

A、言语信息学习

B、智慧技能学习

C、认知策略学习

D、态度学习

【答案】A

8.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动作技能

D.态度

【答案】 D

9.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在求知过程中组织属于自己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动作技能学习【答案】 B

10.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

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答案】A

11.『不定项』

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A.知识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技能学习

E.社会规范学习

【答案】A DE

12.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答案】 B

13、『不定项』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包括()。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道德领域

D.动作技能

E.美学领域

【答案】A B D

二、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考点:桑代克试误说】

1.桑代克从1896年开始,先后用迷津和迷笼研究动物的学习活动,这一理论属于()

A刺激—反应理论 B.认知—发现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顿悟学习理论【答案】A

2.『不定项』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__________过程。

A.渐进的B.有目的的C.盲目的D.尝试与错误的

【答案】A C D

3.依照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率、练习率和()

A.准备率B.刺激率C.失败——成功率D.成功——成功率【答案】A

4.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答案】 D

5.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这是试误学习的()

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强化律

【答案】 B

6.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依据是学习的()。

A.准备率B.练习率C.效果率D.刺激E.条件反射【答案】 C

【考点: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7.『不定项』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

A、操作性行为

B、条件刺激

C、获得与消退

D、刺激泛化与分化

【答案】 C D

8.跑步比赛时,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马上起跑。这种现象是()

A.同化

B.条件反射

C.顺应

D.无条件反射

【答案】 B

9、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指出的现象属于()

A.教师主导作用分行B.泛化C.消退D.遗忘

【答案】 B

10.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A、刺激泛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分化

D、行为强化【答案】 C

11、俗话说“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这是条件反射的()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

【答案】 C

12.违章骑车遇到警察时赶快下车,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开,属于()

A.强化B.逃避条件反射C.惩罚D.回避条件反射【答案】 D

13、在日常生活中,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属于() A.正强化B.消退C.逃避条件反射D.回避条件反射

【答案】 C

【考点: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论】

14、强调“强化”在儿童行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的是()

A.华生B.苛勒C.斯金纳D.布鲁纳

【答案】 C

15.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的概率的各种手段、措施叫()

A.条件刺激

B.强化

C.无条件刺激

D.中性刺激

【答案】 B

16.家长要求孩子快点做作业,做完之后就可以看电视了,看电视对孩子来讲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A

17.一个学生上课讲话,老师要他些“我上课讲话,真丑”

1000遍,这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替代强化

【答案】 C

18.小刚一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这是运用了行为原理的()。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答案】 B

19.小林总是上学迟到,为此老师取消小林一次春游特权,以后他很少迟到。这是运用了()行为原理。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答案】 D

20.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得行为,最合适得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得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答案】 D

21、当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时,我们会给他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巩固其良好行为,才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A.消退

B.惩罚

C.负强化

D.抑制

E.正强化

【答案】 C

22、胡老师抱怨她班上的学生:“当他们违反纪律时,我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________观点来加以解释。

A正强化B负强化C给予惩罚D消迟

【答案】A

23、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答案】 D

23、『简答题』

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

24、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过多的奖励会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

B.不必要的奖励会消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C.不恰当的惩罚会降低学生的内在惩罚机制

D.惩罚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对立

【答案】 D

25、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A.经典条件作用B.操作性条件作用C.精神分析理论D.认知理论

【答案】 B

26.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布鲁纳

D.加涅

【答案】A

27、20世纪“程序教育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其心理学理论基础是()

A.经典条件作用理论B.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C.目的认知理论D.认知结构理论

【答案】 B

28.『不定项』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A.小步子原则

B.自定步调原则

C.积极反应原则

D.及时反馈原则

E.低错误率原则

【答案】A B C DE

【考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29.班杜拉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______而完成的。()

A.阅读和练习B.观察和模仿C.听讲和实验D.奖励和惩罚

【答案】 B

30.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现过程

D.动机过程

E.识记过程

【答案】A B C D

31.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外部强化、()、自我强化。

A.替代强化

B.负强化

C.精神强化

D.正强化

【答案】A

32.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称为()

A.直接强化

B.替代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答案】 B

33、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A.直接强化B.间接强化C.自我强化D.替代性强化

【答案】 C

34.“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答案】 C

35、“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答案】 D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考点: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

1、在心理学中,最早明确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学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格式塔学派

D、认知心理学【答案】 C

2.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苛勒

【答案】 D

3.『填空』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___________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答案】心理

【考点:托尔曼认知地图】

4..托尔曼提出的有关强化的公式是()。

A.S‐O‐R B.S‐R C.R‐R D.S‐S

【答案】A

5.『判断』托尔曼的潜伏学习实验证实了“没有外部奖励,学习也可以产生”的结论。【答案】√

【考点:布鲁纳认知结构论】

6.『填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

_____________。

【答案】认知结构

7.“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______的观点A.布鲁纳B.克伯屈C.赞科夫D.怀特海

【答案】A

8.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A.奥苏泊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答案】 B

9.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观点的是教育心理学家()

A.奥苏伯尔B.加涅C.布鲁纳D.桑代克

【答案】 C

10.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苛勒

【答案】A

11.发现学习是属于()

A.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B.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C.个别化的教学策略D.交互式的教学策略

【答案】A

12.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为()

A.发现教学B.情境教学C.合作教学D.个别教学【答案】A

13.走迷宫是一种()

A.发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知识学习

【答案】A

1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中的学习第三个阶段是()

A.转化联系

B.获得

C.评价

D.通话

【答案】 C

15.『填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_______、________和评价三个过程。【答案】获得、转化

16、『不定项』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A.新知识的获得 B.知识的储存 C.知识的转化 D.知识的形成E.知识评价【答案】ACE

16、『不定项』

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A、动机原则

B、程序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强化原则

【答案】A B D

17、『论述题』

试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考点: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18.『简答题』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参考答案』

奥苏泊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19.『简答题』什么叫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1)意义学习的实质: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2)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0.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B.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C.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呈现或由学生发现;

D.学习目的是解决问题或是获得知识。

【答案】A

21.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答案】 B

22.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____过程实现的。

A.顺应

B.反思

C.同化

D.观察

【答案】 C

23、『不定项』

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模式有()

A、先行组织者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组合学习

【答案】 B C D

24.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一个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这种同化模式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推理学习

【答案】 B

24.掌握了“蔬菜”这个概念,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强化学习

【答案】 B

25.学习把白菜、青菜、番茄概括为“蔬菜“,这种学习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强化学习

【答案】 C

25.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的学习属于()

A.代表学习B.机械学习C.命题学习D.概念学习

【答案】 D

26、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属于奥苏贝尔提出的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的有()

A、最近发展区

B、逐渐分化

C、整合协调

D、先行组织者

【答案】 D

27.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些引导性的材料是()

A.概念

B.认知结构

C.学习定势

D.先行组织者

【答案】 D

28.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个别化学习

D.掌握学习

29、『填空』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策略。

【答案】先行组织者

30.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

A、图表

B、新知识

C、认知框架

D、以上都对

【答案】 C

3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的教学技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答案】 B

32.下列那些原则和策略是奥苏贝尔提出的()。

A.逐分原则B.整合协调原则C.先行组织者原则

D.小步子原则E.及时反馈原则

【答案】A B C

【考点: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3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加涅D.苛勒

【答案】 C

『填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____________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答案】编码

34、20世纪

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解释记忆的存储过程,提出记

忆存储系统模型,这一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是()

A.短时记忆B.感觉记忆C.长时记忆D.瞬时记忆

【答案】A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考点:建构主义的内涵】

1、关注学习者如何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信念来建构新知识,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发现理论

B.认知同化理论

C.认知建构理论

D.顿悟学习理论

【答案】 C

2、与建构主义理论观点一致的是()

A学习不依赖于学习者从前的经验。B学习过程是自己对意义的理解过程。

C学习是接受知识。D学习者不必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答案】 B

【考点:建构主义的共同点】

3、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包括()

A.知识观

B.品德观

C.学生观

D.教学观

【答案】 B

4.『填空』

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这是建构主义的___________。

【答案】学生观

5、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

A.理解

B.记忆

C.建构

D.运用

【答案】 C

6、『填空』

建构主义者一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_______,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________。

【答案】假设、答案

7、『不定项』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包括()。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知识点大全(超详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11)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提出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作出解释。 3.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4.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1) 1.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时代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2) 教育者——教师的主体 受教育者——学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材料、教科书、教育手段、教育方法 四、教育的起源(12)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13)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

(1)非独立性,与社会社会、劳动相连接 (2)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平等性 (3)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古代(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出现教师,产生学校教育 特征: (1)阶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2.封建社会(与生产劳动脱离)—-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 3.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其他国家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中世纪西欧: (1)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培养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中国 1.五帝时期——“成均”“庠”教育场所,萌芽状态的学校 2.夏——“序”和“校”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主观题

2016深圳教师招聘考试 考前辅导内部资料 班别:主观题专项班 科目:教综主观题

第三模块师生关系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生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这种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相互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教的成效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作为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交知心朋友。 (三)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促进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虚心的教师也会从学生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教学相长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四)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表现于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起着重大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所学各门课是有不同感情的,它影响着学生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导致学生各门课程学习的不平衡,这都可以从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性,提高教学效果,应该着重在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多接触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第二,遵循教育规律,多采取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第三,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 二、师生关系的构成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良好教学秩序的维护。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四)有利于德育的实施。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三)[ 来源:华图网校点击数:3857 更新时间:2008-9-26 16:35:35 ] 1、结合实例,谈谈您对现行考试评价的看法。(10分) 2、什么是综合性学习?为什么要提出综合性学习?(10分) 3、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10分)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着枕儿听,就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秋虫的一丝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掩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阿,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的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绿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轻,疾,缓,作,止,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那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尚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唯有这一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但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需求的,这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说有味总比淡漠远胜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又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它们当然也是酷嗜味道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㈠这里为什么“不容留秋虫”?而秋虫为什么也“不屑居留”此地? ㈡与加点的“一方面”相对应的“另一方面”指的是什么? ㈢“井底”和“铅色”在文中分别象征什么? ㈣以下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有错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用人不如笼中的鹁鸪来渲染一种枯燥乏味、孤独凄凉的气氛,从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城市里没有秋虫和乡间满耳的虫声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对乡间秋虫的怀念,表明作者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要归隐荒野的思想感情。 C.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没有味道要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比心如槁木要好,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丝毫没有想要归隐的意思。 D.作者借秋虫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的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 E.本文写到虫声引起秋士伤怀,郁达夫在《古都的秋》中写到落叶引起秋士伤怀,两者的用意都在强调秋士特别容易伤感。 参考答案 1、答:(1)视野更加宽广 (2)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3)强调选文要适合学生学习 (4)强调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100题精选及答案

1.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2.科学的反射观念是由下列哪一位心理学家建立的?()A.笛卡尔B.谢切诺夫 C.巴甫洛夫 D.韦克斯勒 3.感性材料是想像活动进行的() A.原因B.动力C.基础 D.目标 4.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要经历四个阶段,下列哪一项是其关键的阶段() A.提出问题B.明确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行为主义疗法常用下列哪项心理治疗法() A.疏导宣泄B.当事人中心 C.自由联想 D.系统脱敏6.有的青少年抽烟、喝酒,打扮怪异,以此显示自己的()A.独立性B.自我认识C.自

尊 D.对抗性 7.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遗传素质B.早期营养C.环境 D.实践活动 8.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摸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A.补偿B.相互作用C.对比 D.适应 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D .集中性与紧张性 10.直接表现为对事物的倾心和迷恋是() A.需要B.目的C.动机 D.兴趣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师招聘《教育学》基础精讲班讲义-石杨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的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 (二)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汽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B ) A.到电影院看电影B.幼蜂学筑巢C.师傅带徒弟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特点 1.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存在 3.历史性:与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相关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B ) A.永恒性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D.继承性 (五)“教育”二字追溯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影响1.教育内容2.教育措施 在教育系统的诸种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B ) A.学生与课程B.学生与教师C.学生与教材D.学生与教学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 (三)心理起源说(四)劳动起源说——最科学、正确 生物起源说 1.基本观点:动物的本能行为 2.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心理起源说 1.基本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代表人物:(美)孟禄 3.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劳动起源说 1.理论依据: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基本观点:劳动 3.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的学说是(B )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需要起源说 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 A.孟禄B.沛西?能 C.利托尔诺D.华生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二)古代社会 (三)近代教育 (四)20世纪世界教育 (一)原始形态 1.无独立、无专门化、无阶级性 2.目的:为了生产和生活 3.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古代教育:奴隶+封建 1.中国 2.印度 3.埃及 4.希腊、罗马 中国 夏代——学校教育形态的产生 商朝(殷朝)——考古材料确切证实。 西周: 1.完备形态,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2.国学和乡学 3.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课程的雏形) 春秋战国:官学衰落、私学大兴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剩余产品 2.相当的经验积累

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2020年整合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名师精品资料

2010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的是( C )。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培根 D.梅伊曼和拉伊 解析: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猛烈地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院哲学,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此外,1623年培根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2.下列哪一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C )。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以灵魂论为基础、以培养优良的公民为目标、以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内容、以音乐陶冶为途径。其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 3.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 C )。 A.《雄辩术原理》 B.《康德论教育》 C.《大教学论》 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解析: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此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4.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A )。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5.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C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 6.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D )。 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甲午学制 D.癸卯学制 解析: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的影响。 5、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近代教育特点:教育的国家化、初等教育的义务化、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现存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以及学校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的的重要手段。(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与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 (2)教育可以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在关键时候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与社会文化 (1)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人的教育观念以及各种非正式形式的社会文化对人的态度、观念、行为、道德品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2)教育具有传承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以及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3)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等,校风则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4、教育与社会人口 (1)人口对教育有着制约的作用,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

中公内部资料教师招聘教育学习题集

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和本质 【真题回顾】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多选题】广义的教育包括()。 A.学校教育 B.社会教育 C.家庭教育 D.全民教育 E.素质教育 3.一般而言,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4.【多选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式主要有()。 A.互访 B.家长会 C.家长委员会 D.电话访问 5.【判断题】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X )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7.教育是()。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8.【多选题】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发展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相对独立性 9.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具有()。 A.依赖性 B.继承性 C.相对独立性 D.历史性 10.【判断题】因为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为此,教育不可能超前发展。(X )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1.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a )。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12【多选题】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abd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学校 D.教育影响 13.教育具有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这些是教育的(d)。 A.社会遗传功能 B.人的培养功能 C.本体功能 D.社会功能 14.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a)。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15.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的学者是(c )。 A.孟禄 B.杜威 C.利托尔诺 D.斯宾塞 16.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17.【多选题】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bc )。 A.沛西·能 B.米丁斯基 C.凯洛夫 D.利托尔诺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