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训练初探

高中记叙文写作专题整合训练初探

作者:尹文学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7期

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共有20个写作专题,学生每个学期要完成8个专题的写作训练。如果再加上两次模块检测中的考试作文以及平时的随笔、每篇课文后的读写练习、“梳理探究”中的写作练习,显然,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完成这样的写作量。《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出:可以按照具体条件和教学的需求,根据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那么,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和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写作需求,整合写作资源,构建前后呼应、举一反三、稳步推进的学期写作训练序列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基于以上考虑,本方案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整个学期拟安排6次大作文,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目的是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首先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是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同一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结论。写作中,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还是一个词的选用、一个句的修饰,发散思维几乎无处不在。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个方面给人以新意。

第一次作文“写事”特别强调选材过程中的发散,要求学生广开思路,多方摄取素材,解决材料来源问题。

第二次作文“记人”主要训练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请以“不能没有你”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抓住“你”的外在特征,写出“你”的内在品质,表达出自己的爱憎。

首先,“你”是谁——提示学生从人、景、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亲人、师长、朋友、对手、偶像、伟人、名人……

还可以想到给人以生活乐趣或启示的动物、植物……

抑或是有生命意趣的物品,像舞台、传媒、书、乐器、画笔、某件纪念品或其它……

也可以是抚慰心灵、寄放情感的自然山水、日月星辰、城市乡村……

还可以是抽象事物,比如:事业、诗歌、感情等。

然后我们要想:谁感觉“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可从个人、环境、事物三个角度发散。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但一定是“我”吗?航天事业不能没有忠诚敬业的科技人才吧,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为之骄傲的伟人吧,一个时代不能没有思想的先驱吧,广阔天空不能没有流云、飞鸟吧……

最后还思考为什么“不能没有你”——提示学生从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角度思考。

在审题过程中的发散,其本质上仍然是解决材料的来源问题。

第三次作文“绘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审题中的聚合思维。

在审题过程中,良好的发散思维,为选材、立意提供了多种路径。然而,要保证文章主题集中,必须通过聚合思维,确定选材方向,学会大题小做。“风景”是个大题,包罗万象。写的时候,切口小,叙述具体生动。叙述切口过大,容易造成概念化的写作。因为“大”往往与空洞联系在一起。聚合思维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选择,从发散思维所提供的众多思路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答案,获得一个创造性的结果。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互补,才能使写作中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而在聚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直觉思维的训练,它对于加快聚合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次作文“构思”,备选题目有:“直面挫折”、“必须跨过这道坎”、“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危机来临”……

主要解决立意问题——通过写人记事,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深化认识的问题。

如果不提升认识,写再多,也是低水平重复,只会导致写作的恶性循环。教师应当有所作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应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梳理思路,去芜取精,丰富体验、加深认识。

一次作文,是不可能完成认识的提升的,要使立意更切合题意,更具深度和高度,更新颖独到,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审题立意的思维路径。如:

可以追问中求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示例一(是什么):雨打在成贤街的青石板上,雨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雨打在含笑而揖的孔子的飘飘儒巾儒袖上;于是,连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