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之谜_下_S_A_克里普克

信念之谜_下_S_A_克里普克
信念之谜_下_S_A_克里普克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完整版)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课程名称:语言哲学概论 任课教师:李洪儒 开课学年/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 学分: 所在教学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姓名:2110822 / 韩丹丹 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析现代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 摘要: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并在语言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历来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重视。在指称理论的研究中,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弗雷格作为传统指称论的代表,认为专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涵义决定指称。对此,罗素则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支持,但随着理论的深入研究,反对的意见也增长起来,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理论、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观点均是如此。后期维特根斯坦从他的功能论的意义理论出发,对罗素等人的指称论的意义理论做了彻底的决裂,并进行了细致的批驳;斯特劳森批判、继承并发展了罗素的指称理论,主张语境论;克里普克批判摹状词理论,并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本文将简要系统阐述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和克里普克的指称理论。 关键词:指称理论;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斯特劳森;克里普克 一、前言 人们普遍认为, 语言是和世界相关的, 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语言能够描述或者指向实在, 第二, 语言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实在相对应的。关于前者存在的争论是, 语言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指向实在; 关于后者存在的问题是, 语言的哪种结构与世界发生关系, 是主谓词结构、原子命题还是专有名词或者其他。由此在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产生了指称理论的研究。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帮助我们理解许多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指称主要是指专名(proper names)和通名(general names)所指的对象,也包括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s)、不定摹状词(indefinite descriptions)以及语句所指的对象。二、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弗雷格的指称理论中,专名是广义的专名,他把摹状词也包括在专名之内。在他看来,任何指称单一对象的表达式,无论是词还是复合符号,都是专名。比如,“马克思”、“英国航空公司”、“中国最长的河流”这些都是专名。专名有指称,即该专名所表示的对象,对象就是专名的客观对应物。在弗雷格看来,

十大神童

十大神童 十大神童一、Kim Ung-yong,韩国人,4岁上大学,15岁读博,世界上IQ最高的人。 世界上IQ 最高的人来自韩国,名字叫做Kim Ung-yong,他生于1962年,5个月能走路和说话,7个月能写字和下棋。3岁学微积分,4岁时就能读能写日、韩、英、德四国文字。1967年11月2日在日本电视台直播中他解决了多个复杂的微积分问题,并展示了语言天赋,用四国语言进行了演讲,还作了首诗。7岁时候访问了NASA,15岁前获得了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4年开始在NASA 进行研究工作,1978回韩国,但韩国不承认他的博士头衔,于是继续学习,但没选择物理学而是选择了土木工程,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2007年在国立忠北大学CHUNGBUK NATIONAL UNIVERSITY 工作。 二、葛烈格里·史密斯(Gregory Smith),素食天才,12岁获诺贝尔和平奖。 葛烈格里·史密斯(Gregory Smith)是美国有名的神童,在13岁时即以多项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目前在维吉尼亚州大学攻读四个博士学位。他于9岁时创立国际青少年

策进会(International Youth Advocates)这个促进和平与非暴力的组织,至今已获四次提名角逐诺贝尔和平奖,并曾与多位国家总统(包括美国柯林顿总统)、诺贝尔奖得主及其 它领袖会面,而且曾出席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基督教儿童福利基金会(CCF, Christian Children's Fund)在联合国儿童权利特别会议的代表。葛烈格里最得意的成就包括在饱受战火蹂躏的肯亚发展和平学校,并在卢安达建立第一所公立图书馆。 三、Akrit Jaswal,7岁的天才外科医生。 AAkrit今年13岁,智商146,在拥有十亿人口的印度国家,被认为是同龄人中最为聪明的。Akrit的父母表示,在Akrit 能说话前,他们就已经认识他的与众不同。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了他的报道。有他给一个烧伤的孩子动手术的录相。还有他父母的采访。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爸爸在镜头前傻乎乎地抓耳挠腮,说搞不清楚为什么他儿子会这么聪明。母亲则说从小就发现他学什么东西都很快。两岁学字母,很快就发现他已经在用这些字母组合成单词在教其它孩子了。非常流利的印度英语。他立志要攻克癌症。 四、来自罗马尼亚的小女孩三岁音乐天才Cleopatra Stratan 。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1,逻辑经验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反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范弗拉森。 浅析波普尔与证伪主义 1、证伪主义的概念 波普尔是现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证伪思想的创始人。证伪思想是在归纳主义方法论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并在批判归纳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及现代科学革命的震撼和启迪下提出来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经验的对象却总是个别的。个别的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也证实不了一个全称判断。例如,即使我们观察到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也不足以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一个全称判断。因为我们的观察不可能穷尽所有天鹅。然而,只要我们发现了一只黑天鹅,我们便可以立即证伪这一判断。因此,只有坚持证伪原则,我们才能够把经验观察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换而言之,经验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的试金石,其真实原因不在于经验能够证实理论,而在于经验能够证伪理论。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 1.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

哲学名著

一、唯意志主义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 弗里德里希·尼采(Niezsche Friedrich Wihelm 1844—1900) 《权力意志》(1895)《悲剧的诞生》(1872)《查拉斯图如是说》 二、生命哲学 亨利·柏格森(Bergson Henri 1859—1951) 《物质与记忆》(1896)《创造进化论》(1907) 三、现象学 艾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 《逻辑研究》《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趋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的观念》《笛卡尔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 四、存在主义 索伦·克尔凯戈尔(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 《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1846)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导论》(1953) 让—保罗·萨特(Sartre Jean—Paul 1905—1980) 《存在与虚无》(1943)《辩证理性批判》(1960)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64) 阿贝尔·加缪(Camus Albert 1913—1960) 《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1942) 五、解释学 魏尔海姆·狄尔泰(Dilthey Wilhelm 1833—1911) 《精神科学导论》(1883) 汉斯—乔治·伽达默尔(Hons—georg Gardamer 1900—) 《真理与方法》(1960)《科学时代的理性》 保尔·利科(Paul Ricoeur 1913—) 《解释学与人文科学》(1981) 六、西方马克思主义 乔治·卢卡奇(Georg Lukacs 1885—1971) 《历史和阶级意识》《理性的毁灭》 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 1886—1961)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

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语法”概念 【摘要】:“语法”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澄清这一概念,不仅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而且对于理解二十世纪哲学史上的“语言转向”,乃至于理解哲学的性质,都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与维特根斯坦“语法”相关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第一章主要讨论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是否是通常意义上的语法?”主要基于摩尔对于维特根斯坦一个观点的转述,关于维特根斯坦主张自己的“语法”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语法这一说法流播甚广。本文即从还原摩尔与维特根斯坦关于“语法”一词使用的争论入手,先后介绍了贝克和哈克对于所谓的维特根斯坦的观点的辩护、哈里斯和加弗尔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一观点的批评以及福斯特对于这个问题所提出的折衷解释。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文本的具体分析,对维特根斯坦对于摩尔质疑的回应进行了澄清,对贝克和哈克对维特根斯坦文本的误读予以了批评,从而表明,维特根斯坦并不是在一种积极意义上主张自己所说的“语法”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语法,而是在一种消极意义上强调自己所说的“语法规则”与通常的语法规则一样,都不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第二章主要讨论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语法规则’是否是一种规则?”语言常常被看成一种规则辖制的活动,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法规则”常常就被看成是确定意义的规则,有意义地说话于是就是一种遵循语法规则的行为。然而,克里普克提出的“遵循规则悖论”却导致了“意义怀疑论”的产生,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对“语法规则”的性质加以检视。本文在对克里普克、贝克和哈克以及马尔

康姆之间关于“遵循规则”问题的论争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方所关注的问题的实质,从而表明,克里普克、马尔康姆与贝克和哈克在“遵循规则”这一主题下所讨论的其实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前两者关注的是“遵循规则(规范性)如何可能?”、“语言(意义)如何可能?”,后两者关注的则是“语言与实在之间的和谐一致从何而来?”、“语言如何得以表征实在?”。而这一局面的出现,正是由于他们把“语法规则”简单地归于一般意义上的“规则”之下所致。语言是一种规范性实践,但语言并不是类似于象棋那样的“规则辖制的活动”,使用语言也不是遵循事先已经制定好的语法规则的行为,语法规则不是先于语言实践的实体性规则,而是一个功能性概念,是我们在使用语言发生理解上的分歧时用作判定标准的语词用法,语法规则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种规范性功能而被称为一种“规则”的。第三章主要讨论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是否是一种深层语法?”主要基于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664节的一个著名评论,他所说的“语法”常常被说成是一种“深层语法”。但维特根斯坦本人关于“深层语法”仅此一处评论,并且在其他地方还对类似“表层之下”这样的提法表现出明确的反感。如何理解“深层语法”这一提法,对于理解哲学语法何以不同于通常的语法、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如何不同于其他一些类型的哲学语法,都有重要的关联。本文在先后介绍了皮彻、哈克、亨特、贝克等人对“深层语法”的阐释,梅祖麟对于“深层语法”的批评,以及乔姆斯基对于“深层语法”的借用之后,分两个部分对“深层语法”这一提法进行了评析。第一部分对哲学语法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深层语法”进行了讨论,目的在于表明,哲学

名称指称理论

目录 第1章名称指称理论的历时渊源 1.1 名称指称理论的基本概述 第2章名称指称的描述理论 2.1 弗雷格的名称指称理论 2.2 罗素的描述理论 第3章名称指称理论的哲学影响 3.1 国内外学者对两种理论的述评 3.2 两种名称指称理论的比较 第4章结语

名称指称理论研究 摘要:名称的指称问题一直是逻辑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关注焦点,特别是现代,这一问题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形成了名称指称的描述理论.历史因果理论本文就是以名称指称理论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讨了这两种不同的名称指称理论的贡献和不足;另外一个方面也希望通过本文对名称指称理论的研究和梳理,可以更好从整体上把握名称理论的发展方向。 代表描述理论的哲学家主要有弗宙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他们认为名称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外延,专名和通名实际有一些缩略的和伪装的摹状词,名称的外延是由名称的内涵决定的,或者说名称的指称是由名称的含义决定的.代表历史因果的哲学家是克里普克和普特南,他们以“命名仪式”来解释专名的形成,否认专名和通名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含义,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在每个可能世界都指称同一个对象。他们认为我们在给事物命名的时候,不是依据我们对名称的意义的了解,而是依据这个专名与某种命名活动的因果联系。 关键词:名称指称描述理论历时因果论 语言哲学是一门以哲学语一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语言分析,澄清语词和语句的意义,使我们能够以适当的、准确的方式使用哲学语言,从而有效的表达我们的哲学思想。语言哲学不同于语言学,语言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考察语言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不考察某种民族语言的具体特征;而语言学则侧重考察一切语言或者某种特定语言的具体特征,研究语句的构成及其演变过程等等。语言哲学着重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的一般性质和状态,研究语言的一般

指称论

指称论 宫妮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6)班2014280 指称是人类认识世界、建立与世界联系的第一步。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周围人不断地指着某样东西、某个人来告诉他这是什么,是谁等等,这样从指称开始,由具体到抽象,人才逐渐地加深对周围世界的了解。 在现代语言哲学的各种意义理论中,罗素的指称论占有重要的地位罗素(1905)用“指称词组”来指下列这类词组中的任意一种:一个人、某人、任何人、每个人、所有人,当今的英国国王、当今的法国国王、在二十世纪第一瞬间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太阳围绕地球的旋转。因此,一个词组只是由于它的形式而成为指称词组。我们可以对一个词组区分以下三种情况:(1)它可以指称,但又不指任何东西,例如“当今的法国国王”;(2)它可以指一个确定的对象,例如“当今的英国国王”指某一个人;(3)它可以不明确地指称,例如“一个人”不是指许多人,而是指一个不明确的人。对这类词组的解释是相当困难的事:的确,很难提出任何一种不能受到形式反驳的理论。我熟知的所有这些困难——就我能发现的而言——都会被我下面就要阐述的理论所碰到。指称这一课题不仅在逻辑和数学上,而且在知识论上都非常重要。例如,我们知道太阳系在一个确定瞬间的质量中心是一个确定的点,而且,我们可以确认一些关于这个点的命题;但是,我们并没有直接亲知(acquaintance)这个点,而只是通过摹状词(description)才间接知道它。亲知什么和间接知道什么(knowledge about)之间的区别就是我们直接见到的事物和只能通过指称词组达到的事物之间的区别。时常有这样的情况,虽然我们没有亲知某个词组指称的对象,但我们知道它们在明确地指称。上述太阳系质量中心的例子就是如此。在知觉中,我们亲知知觉的对象;而在思想中,我们亲知具有更抽象的逻辑特征的对象。但是,我们不一定亲知由我们已经亲知其意义的词构成的词组所指称的对象。举一个很重要的例子,鉴于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其他人的心灵,似乎就无理由相信我们亲知过其他人的心灵,因而我们对他人的心灵的间接知识是通过指称获得的。尽管所有的思维都不得不始于亲知,但思维能够思考关于我们没有亲知的许多事物。 在罗素那里,语词获得意义的过程就是一个包含习惯与联想在内的因果律的过程。当一个物体出现时,人们用一个词去称呼它。经过无数次的反复,人们就

分析哲学四讲

分析哲学四讲 授课教师:梅剑华jianhuamei@https://www.360docs.net/doc/208361507.html,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文科楼510 时间: 2008.10.30 晚上6:30——9:00 分析哲学地图 2008.11.6 晚上6:30——9:00 正统指称理论 2008.11.13 晚上6:30——9:00 直接指称理论 2008.11.20 晚上6:30——9:00 相关哲学问题 基本阅读文献: 弗雷格意义与指称前几页载《语言哲学文选》商务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第一讲上海译文 弗雷格思想载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一部分1-40节陈嘉映译 奎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 推荐文献: I.基本教材: 1. Philosophical analys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重点推荐) Soames , Scott. B151 S676 1/B151/S676 外文图书借阅室(北一)( 2/ 0) 2. Philosophy of language(重点推荐) Lycan, William G.H0-05 L981 1/H0-05/L981 外语分馆(阅览室) II.原始文献: 1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Ludlow, Peter, H0 L945 1/H0/L945 外文图书借阅室(北一) 2. T 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Martinich,9重点推荐) H0-05 M386 1/H0-05/M386 外文图书借阅室(北一) III.研究文献: 1. Th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 LePore and B. Smith 无编目号但已上架 2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 Hale, Bob, B085 C737 1/B085/C737 外文图书借阅室(北一) 3.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重点推荐) Hanley, Richard. 1 H0-05 B632 1/H0-05/B632 外文图书借阅室(北一) VI.分析哲学家网络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208361507.html,/people.html

Agent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一、Agent的概念 Agent ——主体,智能主体。 1、Agent产生背景 (1)、程序设计思想。 模块化?对象?Agent Agent是一种主动(Active)对象。(一般对象是被动的,即使它可以根据消息或事件而执行某些动作) 2)、软件从单一的计算到人格化、智能化、社会化的发展。 Agent是现实世界中生命个体及其智能性、社会性在计算机世界的反应。 Agent作为“智能主体”,是一些具有特别技能的、主动的软件实体。类似于对象(Object)、部件(Component)、进程(Process)的概念。可以看作这些概念的人格化。 特别地,Agent作为一个软件实体,可以用来体现用户的意图与爱好,作为用户与系统的接口。这类Agent在软件系统中代表用户,通常可以称为“接口Agent”,在早期的中文文献中,译为“代理”。 区别:Proxy代理服务器 2、Agent的三维属性 人格化概念的Agent具有三个最重要的属性,即智能性、社会性和移动性。 (1)智能Agent 智能主体强调心智要素,包括: 认知:信念(Belief)、学习、知识等。 情感:愿望(Desire)、偏好(Preference)、兴趣(interest)。 意向:目标(Goal),意图(Intention)、规划(Plan)、承诺(Commit)等。 典型代表:思考型Agent和学习型Agent。 “另类”应用如软件宠物(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 (2)社会Agent 强调社会性,主要研究多Agent的通信与协作,以及MAS (Multi-Agent System)中Agent 的自主性、反应性、预动性、社会性。 自主性(autonomy)——Agent在没有人或其他Agent直接干预的情况下运作,并对自身的行为和内部状态有某种控制能力。 反应性(reactivity)——Agent可以观察其所处的环境,并在一定时间内作出反应。 预动性(pro-activeness)——Agent以目标为导向,能够把握机会,主动采取行为。 社会性(social ability)——Agent可以与其他Agent进行交互,协作解决自身或其他Agent 的问题。 (3)移动Agent Mobile Agent能够在网络的不同主机之间任意迁移,相当于移动机器人。

诺齐克的七部著作

1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1974年 获得1975年全美国家图书奖。这是诺齐克第一部出版的学术著作,也是其成名作和影响力最大,最广为人知的著作。这部20世纪下半叶最为杰出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作为对3年前出版的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和回应,系统地提出了一个理论洞识,即: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在其规范意义上,应当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只有充分限制了政府权力,避免对市场交换和分配加以过多干涉的“最小国家”,才能充分保障和尊重个人的财产、权利和选择自由和道德自决,从而才可能是道义上最为可取和最符合正义原则的政治制度基础。诺齐克重构了洛克式古典自然法的“资格理论”,提出了“占有正义”,“交换正义”和“矫正正义”的三项互为补充的原则作为分配正义的政治哲学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罗尔斯《正义论》中两个正义原则的系统批判。诺齐克的工作为自由市场经济提供了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基础,英国《电讯报》(Telegraph)曾经评论道:“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历经从罗斯福新政到肯尼迪、约翰逊及卡特的国家福利主义世代后,诺齐克较任何人更能体现了新右派自由主义的精神,并将其领进里根及布什的年代。”尽管如此,诺齐克本人对于“右派自由主义”的称号却不以为然,在1978年纽约《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上诺齐克说到:“右派人士喜爱支持自由市场的主张,但不喜欢涉及到支持诸如同性恋权利这样的个人自由的主张,而我则把它们看作一个相连接的整体…”。 2 《哲学解释》,1981年 诺齐克在出版此书时获全美大学荣誉联合会拉尔夫?沃尔多?艾默生奖。在这本独具原创性思考的著作中,他就西方哲学中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展开了独特的思考,并试图通过一种新的视角加以回答,这些问题包括:个体认同(Personal Identity),知识,怀疑主义,存在,伦理的基础以及生活的意义。诺齐克的新视角在于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为自己的论辨寻找证据,而是寻求对问题的解释和理解。他把传统分析哲学方法论中努力使读者接受其结论的意图称为一种“半强迫”的哲学目标(semi-coercive philosophical goals),而在一些评论者看来,他的这种努力具有一种哲学多元主义的立场,不同的观点可以分立和并存,而不使整个哲学大厦的根基动摇。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认为:“作为哲学家的诺齐克回答的是由克尔凯郭尔、萨特、马赛尔和巴伯提出的问题,他的工具则是由奎因、克里普克和普特南这样一些迥然不同的哲学家提供的,他显示了惊人和充满想象力的原创性,他所做的绝不亚于开创一条哲学思考的新路径。” 3 《省察的生活:哲学沉思》,1989年。 这是一部诺齐克对自己展开深刻反省的著作,一部充满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对人类终极目标的人文关怀的“精神自传”。本书和《哲学解释》一起标志着向苏格拉底哲学传统的回归和致礼,它的也使得诺齐克美国为数不多的能够写作畅销书的严肃学者。成为全书共27章,探讨的问题包括:死亡,孩子和父母,创世,上帝和信仰的本质,日常生活的神圣,性,爱的纽带,情感,快乐,自私,大屠杀以及启蒙等。用诺齐克自己的话来说,哲学沉思提供的是一幅人生的肖像,而不是一种理论,“对生活的思考就像是把它碾碎,对它理解越发透彻,就不会觉得自己好像舞着接力棒冲过终点线,而只是觉得自己有了进一步的成长”。 4 《个人选择的规范分析》,1990年 本书根据诺齐克1963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论文重印,诺齐克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著名科学哲学家汉普尔(Carl Hempel),他最初接受的是分析哲学和社会理论的正统训练。《个人选择的规范分析》一书从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视野中独辟蹊径,探讨了约束条件下个人的理性选择的规范条件。这本书全面涉及到经济学和制度分析中的基础问题,其中的思想也为诺齐克后来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思考奠定了基础。 5 《理性的本质》,1993年 本书的部分内容来自于诺齐克1990-1992年间分别在太平洋路德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芝

“先天性”与“必然性”克里普克对康德的错误“发展”

“先天性”与“必然性”----克里普克对康 德的错误“发展” 导言 “先天的(apriori)”是康德首先在哲学上予以精心刻画的重要概念,自那以后,“先天的就是必然的”几乎已经成为哲学中的定论。康德认为,虽然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始于经验,但是却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存在有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知识,这就是先天的知识1,这是康德对“先天的”这一概念的最初说明。康德区分“来自”经验的知识与“先天的”知识,乃是因为在他看来,经验不能提供真正的普遍性知识,而只能提供偶然的、由归纳而来的相对的普遍性知识。对于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比如数学知识等等,用“来自经验”解释是不通的,说明不了其普遍必然性的来源。为了说明经验知识与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根本不同,康德才把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称为“先天的知识”。从这个说明即可推知,所谓先天的知识,肯定就是“普遍必然的”知识,内在地隐含着这些知识独立于一切经验而为真,不可能受到任何经验的反驳。故而对于康德来说,“先天的知识就是必然的知识”可以说是个分析命题。康德研究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是以肯定这个命题为前提的。 20世纪以来哲学发生了语言学的转向,成就之一就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无论在研究的方法还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上,都与传统哲学与很大的差别。不过,对于先天性、必然性,在分析哲学中也有研究。在这种讨论中出现了康德的名字,出现了康德“先天的就是必然的”这一

命题,似乎表明所研究的是与康德同样的问题,看起来只是在“研究的方法”上与过去不同了。美国哲学家克里普克(S.Kripke)在他发表于70年代的《命题与必然性》(NamingandNecessity)中,提出了与康德“先天的就是必然的”矛盾的“先天偶然命题”和“后天必然命题”,在分析哲学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被认为是运用新的哲学方法所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只要翻看一下介绍分析哲学的文献我们就会发现,克里普克的思想一般总是被单独列为一章或至少若干节。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在其颇有影响的《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对克里普克的这一新贡献大加赞赏,很有代表性。他认为,克里普克对包括康德在内的许多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在此之后又抛弃了他们的观点。尤其是,克里普克对康德关于先天与后天、必然与偶然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必然性”是形而上学概念,而“先天的”则是认识论概念,康德以及其后的哲学家们常常把二者等同看待,实际上是混淆了概念的不同2。1999年出版的CONCISEENCYCLOPIDIAOFPHILOSOPHYOFLANGUAGE,在“先天”条目中比较清楚地阐述了先天这个概念(apriori)的特性,澄清了一些谬见,也把克里普克的一个结论当作普遍原则的特例提了出来3。 然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克里普克没有对康德进行文本研究,也未提出什么理论;他基本上只是轻巧地举出了几个“先天偶然命题”和“后天必然命题”的例子。有了这些反例,康德的观点显得不攻自破。克里普克的做法就像是四两拨千斤,用纤细的木棍把沉重的大厦拨翻了。诧异之余,我们也许百思不得其解:从

刘晓力:进化-涉身认知背景下的一种表征理论

刘晓力:进化-涉身认知背景下的一种表征理论 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11-1-14 17:40 作者: 刘晓力来源: 《哲学研究》 2010-11 查看: 42次 作者:刘晓力教授[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论文摘要:通过对安德森(Michael L. Anderson)和罗森博格(Gregg Rosenberg)新近提出的“作为指南的表征理论”的形式化刻画进行考察,本文指出这种理论在进化-涉身认知理论框架下,采取了新经验主义立场,以行动的意向性代替表征的意向性对表征内容做了独特的说明,因此可以看作与因果论、目的论语义学和功能角色语义理论平行的一种新的表征理论。但是,由于这种理论引进了“标准使用”、“信息假设”等概念,包含了某种循环论证,不仅没有克服流行的表征理论的根本缺陷,也未能如作者所言对于表征内容给出了一种不依赖于意向性的自然主义说明。 关键词:安德森、罗森博格、表征、行动、意向性、表征内容 一、表征的目的是行动 一般来讲,表征(representation)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显现,表征是以某种事物表示其他事物,那么,一事物究竟是如何与另一事物相关的?这就是表征内容和表征的意向性(content and intentionality of representations)问题。说明一个内在表征(inner representation)与它所表示的外部对象之间的意向性关系,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内容理论(theory of content)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理论大致有三种立场:克里普克(S .Kripke)、普特南(H. Putnam)和福多(J.Fodor)、德莱斯基(F.Dretske)的因果论;密力根(R. Millikan)和帕皮诺(D.Papineau)的目的论语义学(Teleological semantics)和布洛克(N.Block)的功能作用语义理论(Semantic theory of functional role)。其中因果论主张表征内容是由因果-历史条件或因果关系决定的;目的论语义学主张表征内容由进化过程的自然选择决定;功能角色语义理论则主张表征的内容是由它的功能角色决定的。在人工智能中,这种理论也称程序语义学、计算功能语义学。 当前关于表征理论的一个普遍被接受的立场是外部论立场,认为表征内容是由远端的外部世界的因果-历史条件决定的。这种理论的一个困境是,无法解释远端的因果历史条件与个体在当下情境中的表征之间并非总是具有直接关联这一事实。同时,在研究进路上,表征内容理论的许多研究者都倡导一种自然主义的进路,用一些自然化的条件来描述和确定意向性关系。但是,这种自然主义进路所遇到的一个难题是“表征的不确定性”问题,即所提出的

金属碲

金属碲 来源:中国稀有金属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08361507.html,) 碲 - 元素描述 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种同素异形体。电离能9.009电子伏特。结晶碲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外观,密度6.25克/厘米3,熔点452℃,沸点1390℃,硬度是2.5(莫氏硬度)。不溶于同它不发生反应的所有溶剂,在室温时它的分子量至今还不清楚。无定形碲(褐色),密度6.00克/厘米3,熔点449.5±0.3℃,沸点989.8±3.8℃。碲在空气中燃烧带有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碲;可与卤素反应,但不与硫、硒反应。溶于硫酸、硝酸、氢氧化钾和氰化钾溶液。易传热和导电。 碲 - 发现 碲(te) 1782年德要矿物学家米勒?冯?赖兴施泰因在研究德国金矿石时,得到一种未知物质。1798年德国人克拉普罗特证实了此发现,并测定了这一物质的特性,按拉丁文Tellus(地球)命名为tellurium。 碲在自然界有一种同金在一起的合金。1782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家矿场监督牟勒从这种矿石中提取出碲,最初误认为是锑,后来发现它的性质与锑不同,因而确定是一种新金属元素。为了获得其他人的证实,牟勒曾将少许样品寄交瑞典化学家柏格曼,请他鉴定。由于样品数量太少,柏格曼也只能证明它不是锑而已。牟勒的发现被忽略了16年后,1798年1月25日克拉普罗特在柏林科学院宣读一篇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金矿论文时,才重新把这个被人遗忘的元素提出来。他将这种矿石溶解在王水中,用过量碱使溶液部分沉淀,除去金和铁等,在沉淀中发现这一新元素,命名为tellurium(碲),元素符号定为Te。这一词来自拉丁文tellus(地球)。克拉普罗特一再申明,这一新元素是1782年牟勒发现的。 碲 - 资源 碲的地壳丰度为lx10-7%,查明储量16万吨,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中国、智利等国家。尚未发现有碲的独立工业矿物。碲矿资源分布稀散,多伴生在其它矿物中或以杂质形式存在于其它矿中。中国四川石棉县大水沟碲矿是至今发现的唯一碲独立矿床[1]。碲主要与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共生,含量仅0.001%-0.1%;主要碲矿物有碲铅矿、碲铋矿、辉碲铋矿以及碲金矿、碲铜矿等。以上矿物很少见均无工业价值。 1993年,中国碲的工业储量1.3446万吨,当年产量为3.990吨。美国、加拿大、日本、秘鲁和斐济等国1979年产金属碲约290吨,大约消费280吨。前苏联也是碲的重要生产国。中国辽宁、湖南、广东、台湾等地有工业规模的碲生产。1979年工业纯碲的价格为44.1-50.7美元/公斤。 碲 - 制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