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第1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第1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一、解释

1、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2、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

3、毛细现象: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4、水的表面张力: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5、溶解:一种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溶解。

二、填空

1、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2、科学家的探究步骤: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3、李时珍编写药物巨著《本草纲目》。

4、居里夫人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

5、1824年,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后来,电影就是根据罗杰特的解释原理制作的。

6、物体上轻下重就不容易倒。保持物体的重心,物体就会平衡。

7、物体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两个部分。人属于动物里最高等的一个部分。

8、植物都长在水分充足、有阳光的地方。(即植物生长环境的特点)

9、鱼的身体分为头、胸、腹、尾四个部分,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10、动物分为哺乳类、鸟类、鱼类、爬行类、昆虫类、两栖类这六大类。

11、笔包括铅笔、钢笔、圆珠笔等,铅笔包括自动铅笔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动物包括人等。

12、水在人体、动植物体内所占比例:人体65%是水;鸡蛋76%是水,鱼85%是水,蔬菜90%是水。

13、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

14、水的特点: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没有一定的形状,能流动,有毛细现象,表面有张力、有压力、有浮力,能溶解许多物质。

15、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暗河等。

16、地球上水的总量中,海洋和咸水湖中的水占97%,淡水只占3%。地球上的淡水中,水蒸气等占0.66%,河流、湖泊占0.34%,深层地下水占11%,浅层地下水占12%,以上共占24%;冰川占76%。

17、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如羊毛、木材和石料等;由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材料是人造材料,如纸、铁、玻璃、塑料等。

18、纸的用途是书写、擦拭、包装、印刷、装饰、广告、绘画等。

19、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0、东汉蔡伦总结、发明了造纸的新技术。

21、从颜色、厚薄、牢固、毛边、吸水性、透明度等方面去辨别纸的不同。

22、纸有吸水、承受拉抻、承受弯曲的性能。

23、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24、常见的纺织材料有棉、丝、毛、人造纤维,和这些材料混合而成的材料。

25、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叫尼龙,它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

26、金属有表面有光泽、能传热、能变形、能导电等性质。

27、塑料有不易分解、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威胁生物等缺点;塑料的显著缺点也是它的最

大缺点是不易分解(腐烂)。

28、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做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重量决定速度”的结论。

29、信息卡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标题;二、正文;三、基本要点;四、照片。

30、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通过查资料、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31、物体反弹高度和下落的高度有关。

三、答问

1、为什么好奇心很重要?

答:因为好奇心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2、一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才属于生物?

答:都能长大,都能繁殖,都要吃东西,都需要呼吸,对刺激都有反应,都能运动,都会死亡,才属于生物。

3、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答:都有茎、叶、花、种子等部分,都需要空气、阳光、水分,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4、怎样给植物分类?

答:可以按乔木、灌木、亚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给植物分类(即植物的分类)。

5、蜗牛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背部有什么?

答:蜗牛身体分为头、颈、腹、尾四部分,背部有壳。

6、蚂蚁身体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答:蚂蚁的身体由头、胸、腹三个部分组成。

7、小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答案见2题)

8、人和黑猩猩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人和黑猩猩都吃东西,都会繁殖,都能运动,都需要水,都要呼吸,都会长大,都需要一定的生活或生长空间,都会死亡。但是,人会制造东西会劳动,会说话,能直立行走,大脑发达有思维,而黑猩猩却没有这些特征。

9、动物、植物与人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答案见8题)

10、水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①水是生命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体和动植物体内占的比例很大;②人体、动植物的新陈代谢必须有水才能完成。

11、水有哪些特点?

答:水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没有一定的形状,能流动,有毛细现象,表面有张力,有压力,有浮力,能溶解其它物质。(共计11个特点)

12、什么水可以被称为被污染了的水?

答: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它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这种水就可以称为被污染了的水。

13、水被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对河边的植物喷洒农药;②向河里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③井里的地下水被有毒物质污染等。

14、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答:①用水后关掉水龙头开关;②洗碗水存积起来浇花;③洗衣水淘菜水存积起来可以拖地板;④用帕子抹洗汽车而不用水龙头冲洗;⑤使用节水型器具等。

15、举例说明哪些属于天然材料或属于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石料、棉花、木头、砂料、矿石、原油等;人造材料:合成纤维、玻璃、塑料、

金属、油漆、洗涤剂等。

16、纸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

答:剥去树皮→将木头切成小片→将木片煮烂成浆→搅拌纸浆→漂白纸浆→沥干水份→烘干水份后压成纸张。(共7个环节)

17、纺织材料的变化和发展经历是怎样的?

答:兽皮和树叶→麻、棉、蚕丝、毛→人工合成纤维。

18、比较棉布和人工合成纤维。

棉布:较结实,吸水性强,燃烧时散发烧纸张的气味,有白色灰烬;人工合成纤维:结实,吸水性弱,燃烧时散发刺鼻的气味,灰烬成团,颜色发黑。

19、塑料有什么优点?

答:轻便,透明,强度高,隔热性好,弹性好,不易破碎,经久耐用,价格便宜等。

20、提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答: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21、怎样才能多提问题(问题从哪里来,科学问题的来源)?

答:①在观察中提出问题;②在怀疑结论中提出问题;③在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22、选问题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答:①能找到答案;②书上能查到答案;③上网能查到答案;④通过观察能回答;⑤通过实验能回答。

四、实验

1、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实验

实验题目:金属的导热、延展、导电性质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粗细相同(或是较为接近)的铜丝、铁丝、铝丝、木棍、塑料棍、热水、砧板、锤子、粉笔、一节1.5伏的电池、一个小电珠、一段长导线。

实验目的:认识金属的性质

实验一:金属具有导热性

实验方法:先用手捏捏各种棍状物体,感觉一下它们没有放进热水前的温度。然后往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把粗细相同的铜丝、铁丝、铝丝、木棍、塑料棍同时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再用手捏捏各种物体,感觉它们现在的温度,经过放进热水前、后温度的对比,我们发现,铜丝、铁丝、铝丝等金属制品比木棍、塑料棍温度升得快。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如果实验物体不是棍状物,而是平时生活中的常用物体,选择时一定注意金属物体比非金属物体大些,这样在相同情况下金属先热,更能说明金属的导热性能好。

实验二:金属具有延展性

实验方法:用手捏住把铁丝、铜丝的一端,把另一端放到砧板上用锤子用力锤打,随着锤打次数的增加,我们发现金属丝在慢慢变扁、变宽、变长。放下它们,再分别锤打木棍、粉笔,发现它们在锤打时碎了、劈裂了,这个现象告诉我们,金属具有延展性。

实验三:金属具有导电性。

实验方法:将一端裸露出金属的导线缠绕在电珠的螺旋壳上,然后把电珠黑色的突起接在电池的铜帽上,拿起导线另一端露出金属的部分与要检验的物体捏在一起,用物体接触电池的锌片,注意不要让导线接触到电池的锌片,以免干扰学生的正确认识。依次检验后,我们发现:将金属物品连接在电路中,小电珠都能发光。而木棍、玻璃等不能使电珠发光,因此实验后我们的结论是:金属具有导电性。总结以上三项实验,我们的结论是:金属具有导热、

延展、导电的性质。实验完毕,整理用具。

2、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实验

实验题目: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实验

实验器材:橡皮泥、水槽、水、土豆(鸡蛋、苹果、梨)、大烧杯、药匙、盐、搅拌棒、泡沫板(没有泡沫板可用别的能漂浮的物体代替。如木板、或是挖掉侧面的塑料瓶等)

实验目的:知道用改变形状、增大体积,水中加盐、增大水的浮力,借助漂浮物这三种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一::用改变形状、增大体积的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方法是:把捏成团的橡皮泥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是沉在水里的。捞出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船形或碗形,再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浮上来了。

实验结论:在不改变物体重量的情况下,改变其形状尽量增大它的体积,就会使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就会浮上来。

实验二:用水中加盐、增大水的浮力的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方法:把土豆放入装水的大烧杯中,看到土豆沉在水底。捞出土豆,向水中加入两药匙盐(视土豆大小,决定加盐的匙数)用搅拌棒搅拌后,再放入土豆,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土豆浮起来了(土豆如果不能浮起,就向水中慢慢加盐、搅拌,直至土豆浮起来。)这个实验说明:向水中加盐、增大水的浮力的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三:借助漂浮物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实验方法是:把橡皮泥放入水中,看到它在水中是下沉的状况后,将其放到漂浮的泡沫板上,这时我们会看到橡皮泥借助泡沫板受到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如果现场提供的物体较大、泡沫板较小可以把几块泡沫板固定在一起)。这个实验说明:水中下沉物体借助漂浮物也可以浮上

第1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2.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3.李时珍用自己毕生精力完成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4.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猜测(3)寻找证据(4)得出结论5.“会动小人”谜底的揭开,帮助我们人类造出了电影机。

6.纸鹦鹉“站立”谜底是降低重心。

第2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如小草、花朵、黄瓜、小狗、小兔、种子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如白云、瀑布、机器人、石头等。

2.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1)吃东西(2)需要呼吸(3)都能繁殖(4)都能长大(5)对刺激有反应(6)都能运动(7)会死亡(8)排泄

3.常见植物名称(生长环境):杨树(操场边)、浮萍(水塘里)、仙人掌(沙土里)、橡皮树(花盆)、爬山虎(爬在墙上)……

4.树叶生长方式:对生互生轮生

5.植物的共同特征:依靠阳光进行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

6.给下列植物分类:1.苦瓜2.桦树3.椰子树4.苹果树5.菊花6.玉米7.仙人掌8.蒲公英9.荷花10.水稻

(1)按植物茎的形态分:

①木本植物:2 3 4 ②草本植物:1 5 6 7 8 9 10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1科学是……教案苏教版

1.1科学是…… A.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B.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C.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D.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E.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一般而言,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的获取;二是科学技能的掌握;三是有关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目标的双重性;(2)活动的过程性;(3)方法的针对性;(4)工具的有效性;(5)证据的重要性;(6)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7)结论的开放性。

科学家的故事”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科学家的故事”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活动缘由: 时值10岁的孩子对大自然的现象有着无穷的猜想,对科学产生了无穷的兴趣,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把自己的猜想付诸于实践。 在学校开展的“科技节”的大背景下,召开《科学家的故事》主题班会。 活动主题: 本次主题班会课以“科学家的故事”为主题,课前先让学生通过报刊、书籍、上网搜集等方式查找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然后在班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所集到的科学家的故事,谈自己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如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么做等。 活动目的: 1.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科学技术具有为人类造福的无穷力量,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 2.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节《科学家的故事》的主题班会。纵观古今中外,是无数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大家都收集了吗?谁第一个给我们讲故事? 二、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 每个学生讲完,老师就问同学们从些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谈谈感受。 (1)鲁班 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工匠和发明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鲁班特别善于开动脑筋,解决所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 有一次,鲁班带领工匠建造一座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那时没有锯,砍树全靠斧子。木

《科学家的故事》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科学家的故事》主题班会教案范文 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新观念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我们家庭教育要以孩子为本。 第二个故事是《学生答题》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次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有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节目的孩子,你看这降落伞给谁用?有一个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回答:“给我用”。这时,台下一阵骚动,很多观众想,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蹲下来。耐心的问孩子:“为什么呢?”孩子满脸泪水,清晰地说:“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的人。” 这位主持人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由于他的细腻,让大家听到了一个幼小躯体里高尚灵魂的独白,也让那些当初急于评定孩子的人感到惭愧。 我说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我们真正应该常常光顾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思想一起漫游,而不是拔苗助长,总急于把孩子引向成人的世界。 其实孩子有很多方面比我们大人要纯洁得多,可爱得多,强得多。孩子的同情心比大人强,孩子的想像力比大人强。有这样一个调查:北师大一位教授问参加会议的师生:树上胡五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结果被调查的师生中,有99%的回答一只也没有。只有一名小学生说,还有三只,因为五只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飞了鸟妈妈,还有三只鸟宝宝不会飞。 新课改明确规定:老师要善于蹲下身子欣赏学生,倾听学生,向学生学习,要和学生一起成长。我想我们的家长,也要善于蹲下身子欣赏孩子,倾听孩子,向孩子学习,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觉得,“蹲下身子”是优秀老师成熟的标志,“蹲下身子”是聪明家长睿智

的标志。 第三个故事是《家长的孝心》从前有一家人,家里有五口人,三代同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个儿子,爷爷奶奶老了,走不动了。爸爸妈妈很讨厌,觉得是一个包袱。两人一商量,决定把爷爷奶奶弄到大山里去。一天晚上,他们把爷爷奶奶装在一个大筐子里,两人把他们抬到大山里。当他们准备把爷爷奶奶扔下不管时,他们的儿子说话了:“爸爸妈妈,你们把爷爷奶奶扔到大山里,这个筐子不能扔。”爸爸妈妈感到很奇怪,问儿子为什么不能扔筐子?儿子回答:“等你们老的时候,我也要用它抬你们进山”。爸爸妈妈听了,心慌了,忙把爷爷奶奶抬回去,好心侍候,再也不敢不孝敬父母。 今天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言传身教”是中国家庭的优秀传统。我们知道: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镜子,老师要为学生师表,在家庭父母是镜子,父母要为孩子师表。 设想一下,一对父母,如果事事认真,他们的孩子肯定事事认真;如果事事马虎,他们的孩子肯定事事马虎。你迟到他肯定迟到;你撒谎他肯定撒谎;你爱发脾气他肯定爱发脾气;你不认真给他检查作业他肯定不认真做作业;你今天骂孩子他明天骂你。我记得有这么两句话说得很好:“字写得不好,不能怪纸笔;孩子没有教育好,不能怪孩子。” 第四个故事《上海地铁》上海地铁一号线是由德国人设计的,二号线是由中国人设计的。两者初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运输一段时间后,二号线运输成本则远远高于一号线。原因在哪里呢?原来二号线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一号线的每一个出口都会转一个弯,而二号线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结果这一个小转弯使得一号线的空调电费比二号线的少得多。

三年级上科学单元复习-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苏教版(无答案)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5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科学的历程,使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在感性上感悟科学。就本单元两课构成情况上看,第1课侧重于理,第2课侧重于行。 本单元立意很高,汇聚全套教材和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围绕做小科学家这个大主题展开,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同时,本单元的着眼点却很低,以儿童自身或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为切入点,通过“小实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为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课时 1、科学是 (1) 2、做一名小科学家 1

科学家的故事教案

《科学家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前人科学发明的过程,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的行为习惯。 2、知道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学习科学家高尚的品质。 3、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知道科学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 学法指导:讲授法活动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科学家画册各种资料小红花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上课前放映好幻灯片首页,让学生静息,控制课题纪律。 利用第二张幻灯片上的“灯泡”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灯泡”来展开想象。“请小朋友们看白板,看到这个灯泡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出爱迪生,对爱迪生进行简要介绍: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有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被称为“发明大王”。 讲授新课 爱迪生的故事: (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医生说:故事: “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找来很多小朋友拿来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医生说:“孩子,是你的智慧和聪明救了妈妈。” 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说: “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请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好的资料放在桌子右上角,老师来检查。请收集到爱迪生资料的同学讲讲爱迪生的故事。老师放映幻灯片,出示“爱迪生的故事”这张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学生将完后奖励说得好的学生一朵小红花。 读儿歌 带学生有节奏地拍手读课本第63页的儿歌,读完后教师简单讲解。 引出今天的“故事会”。 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来讲一讲吧!”同时放映幻灯片。 4、张衡 用幻灯片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观察ppt上“数星星”这一张图片。师:“我国古代也有一位数星星的伟大人物,他还发明了地动仪,知道他是谁吗?”引出张衡。然后请学生讲张衡的故事。 。。。。。。。 5、谈启发 听完故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在学生回答后,把他们说的好的一些答案写在黑板上,如:爱观察,坚持...引导其他学生回答,参与教学。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6、幻灯片出示华罗庚的图片,问问学生认不认识,说出名字。 7、教师简要介绍华罗庚:著名数学家。主要贡献是华氏定理。然后让学生自己讲故事。讲完故事后教师点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到了什么优秀品质?同样写在黑板上引导其他学生。 8、竺可桢 教师简单介绍竺可桢: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让学生看幻灯片,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听老师讲竺可桢读书时代的故事。。。。。。。 9、牛顿 出示牛顿被苹果砸头的漫画图片,让学生观看,提问学生这位科学家的名字? 教师简单介绍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万有引力。让学生讲关于牛顿的小故事,教师点评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小小科学家

1.小小科学家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一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学习的开端。 本课是对于科学本体的认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科学这个概念非常抽象,直接对儿童从理性的角度讲“什么是科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教材以“小小科学家”为题,从“科学家做什么”这样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对科学家所做工作的感知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回顾,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感性地体验什么是科学,打破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做科学,激励学生从小开始,努力成为小小科学家。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就是研究大自然奥秘的人,从认识科学入手去获得什么是科学的初步感知;通过像科学家一样做滚小球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有所发现,从而让学生觉得科学并不那么神秘,我们就是在做小小科学家的事情。最后通知阅读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家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同时隐含有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论的思想。 本节课的滚小球实验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的第一次对比实验,实验前教师先好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实验时做好示范,变量的控制由教师掌握,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提醒学生实验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难点】 通过滚小球实验,知道小球怎样滚得远,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科学家的名言名句大全简短

科学家的名言名句大全简短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法国) 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 ——xx(xx) 反复地推断,无休止地修正,就能在科学上取得勿容置疑的进步。——杜克洛克斯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 鸟的翅膀无论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支持,就决不能使鸟体上升。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俄国生理学家)巳甫洛夫 我甘愿当"人梯",让年青一代踩着我的肩膀,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中国数学家)华罗庚 不相信自己能够解决某种问题而又取得成果的科学发明家是没有的。(中国当代学者)远德玉

学者的见解,是超然于得失之外的。——(中国作家)鲁迅 直视事实的勇气,我们也很缺乏,非从科学训练中去求得不可。——(中国作家)鲁迅 一个科学家应当使理智和情感处于平衡之中,才能冷静而又热忱地面对自然界。——(中国当代学者)周昌忠 爱憎和风格之于科学研究,就像它们对文学、艺术和音乐一样至关重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xx 每一门科学都曾经遭到排斥。——xxxx 魔术,以及人们传说的它的一切神奇之点,其实就是对于科学的能力的一种深沉的预感。——爱献森 为了照亮地球深处,在黑暗之中看到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科学之灯是必须的。——门捷罗夫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爱因斯坦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xx

教学案例小小科学家

教学案例小小科学家 自从学校开设了小创客,没有加入小创客的学生都渴望能做一次科学性的实验。在临近学期末,我带着孩子们做一次科学动手实验,学生都很兴奋。这节课我把它作为一次科学上的过程性评价,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小组合作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本节课以“小小科学家”为主题,分两部分内容进行。第一部分内容,用五官观察水:学生通过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嘴巴尝一尝,分辨醋水,盐水,白糖水,红糖水,水,以此了解了水的基本特性。在五官的帮助下,学生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通明的。知道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合理、有效的利用五官去观察事物,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内容,实验证猜想: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水能溶解什么。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根据猜想进行实验来验证。学生的脑子里藏着各种想法,需要我们去引导。我们的实验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每组四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在实验过程中,为了让同学明白实验的目的性,以及实验过程中保持好的纪律,在开始前强调实验的科学性和

严谨性,提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的事项。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热情高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自己的实验,他们遇到问题就先小组交流,然后再举手询问教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最终得出结论,检验自己的猜想。虽然孩子们已有基本的知识常识,但是这次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影响,也知道在实验过程中应该能注意的一些事项,为以后的科学实验奠定了基础。动手验证了水能溶解盐,糖,味精等一些粒状物体,但是不能溶解沙子,食用油等物体。 科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实验,本节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处处留心,皆科学,相信只要我们的孩子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都能找到科学的踪迹。 自从学校开设了小创客,没有加入小创客的学生都渴望能做一次科学性的实验。在临近学期末,我带着孩子们做一次科学动手实验,学生都很兴奋。这节课我把它作为一次科学上的过程性评价,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小组合作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本节课以“小小科学家”为主题,分两部分内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 一、判断题 (1)科学只跟科学家有关,离我们很遥远。() (2)电影是根据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制作的。() (3)人们根据德国人罗杰特的正确解释发明了电影。( ) (4)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 (5)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二、选择题 (1)()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 A、琴纳 B、李时珍 C、居里夫人 (2)英国人()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 A、罗杰特 B、爱德华-琴纳 C、爱迪生 (3)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 A、提出问题 B、寻找证据 C、做出猜测 三、科学小实践 1、当我们听到“科学”时,想到了什么? 2、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3、我们经历过哪些与科学家工作十分相似的活动? 2、做一名小科学家 一、判断题 (1)科学家做的事情我们根本没办法做。() (2)我们所做的活动与科学探究没有关系。() (3)物体上轻下重不容易倒。() (4)“纸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 (5)降低重心,可以使物体站起来。() 二、选择题 (1)回形针放在鹦鹉的(),可以使鹦鹉站在指尖上。 A、头部 B、尾部 C、背部 (2)使物体站在手指上的秘密是()。 A、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 B、重物在支撑点上 C、重物在支撑点的上面

三、科学小实践 把科学家与相关事件连起来。 罗杰特天花 琴纳电影 李时珍《本草纲目》 居里夫人杂交水稻 袁隆平镭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判断题 (1)墙根的青苔没有生命。() (2)大树是有生命的。() (3)课桌是用树木做成的,树木是有生命的,所以课桌也是有生命的。() (4)会动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5)冬天,有的树落光了叶子光突突的,这时就没有生命了。() 二、下列物体中有哪些是有生命的()。 A、新鲜的蔬菜 B、瀑布 C、植物种子 D、机器人 E、白云 F、插花 三、科学小实践 有生命的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校园里的植物 一、判断题 (1)树的皮都是很粗糙的。() (2)各种树的叶子都是一样的。() (3)花开五颜六色,它的形状也各式各样。() (4)植物的叶子生长方式有:对生、互生、轮生等。() 二、请把叶子和叶子的生长方式连起来。 互生轮生对生 三、科学小实践 1、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2、将下列植物进行分类。 黄瓜、桦树、椰子树、苹果树、菊花、玉米、仙人掌、蒲公英、荷花、水稻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一章 人的由来 科学家的故事 “试管婴儿之父”荣获诺贝尔奖》教案_18

“试管婴儿之父”荣获诺贝尔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婴儿和试管婴儿的孕育过程 2.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3.辩证看待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辩证看待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辩证看待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一般来说,从形成受精卵开始到第___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 2.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___中。 3.精子和卵细胞在______形成受精卵。 4.男性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是:( ) A.睾丸; B.阴茎; C.输精管; D.阴囊。 5.女性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是:( ) A.子宫; B.卵巢; C.输卵管; D.阴道。 6.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的场所是:( ) A.卵巢; B.输卵管; C.子宫; D.腹腔。 7.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 ) A.子宫内膜; B.输卵管; C.羊水; D.胎盘。 7.一位孕妇在怀孕期间体重增加了14千克。分析并说说你对母亲怀孕有什么新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一般婴儿和试管婴儿的孕育过程 2.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3.辩证看待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新课导入 我们的祖先森林古猿住在原始森林里,而现在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如此多彩,这些多彩的生活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呢?这与科学家的工作密不可分。 四、学习过程 1、认识“试管婴儿之父”和试管婴儿 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生理学家,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1948年毕业于北威尔士大学农业和动物学专业;1955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动物基因研究生学位;1956年至1978年从事生殖生理学研究,并成功使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1983年至1984年创立欧洲人类生殖和胚胎学研究会,并创办《人类生殖》杂志;2001年,由于在人类不育症治疗领域的突出成就,获得美国阿尔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因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独享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 露薏丝·布朗/路易丝·布朗,女,1978年7月25日出生(全球第一位试管婴儿),国籍:英国奥海姆,当路易丝·布朗降临人世的时候,谁都不敢保证她能活多久。而今天,作为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虽

最新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课题1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 通过滚小球的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3. 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2.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斜坡、小球;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吗? 师:让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2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看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 (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2)交流怎么实验。 (3)交流怎么记录,做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3.认识科学本质 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 (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 (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5)安全教育:研究科学要注意安全,防雷电等。 三、总结本课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2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设计、制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工程是什么。2.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认识工程师吗?他们是做什么的?(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来知道一下。(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了解工程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5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工程师是做什么的。 (3)比一比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不同。 2.认识工程师的杰作 (1)学生看第6插图,交流工程师的杰作。 (2)学生举例说说工程师的杰作。 (3)辨别哪些是工程师的作品。

我心目中的科学家征文

记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历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正确道路。钱学森对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航天事业作出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树立了一座中国航天的丰碑。钱学森早年就怀抱“学习知识,贡献社会,报效国家”的宏大理想,在美国科学界崭露头角,功成名就,成为“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在美国,他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是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选择回国。“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95年从美国回到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经过艰苦斗争回国后,受命领导开创中国的航天事业。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他知识渊博,刻苦攻关,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智慧,带领我们航天战线的干部职工不懈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经济落后和工业薄弱的基础上,突破了航天技术的诸多难关,先后发射成功导弹和人造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我们以及后来的航天人,在钱学森的指引和影响下,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相继攻克了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的技术制高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奔月的梦想。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壮国威,振民心,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一席地位。 钱学森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航天史上不仅记载了他的不

科学家的故事教学设计

探求真理的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运用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科学家的图片、趣闻、故事,名言等学习科学家爱提问题、爱动脑筋、苦于钻研的科学态度。 2、充分利用教材上例举的2位科学家的故事和事迹和了解身边的科学家,使学生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3、培养学生能动手制作和记录,有合作意识,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教学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爱提问题、爱动脑筋、苦于钻研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能动手制作和记录,有合作意识,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生:利用阅读故事书、报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留心学校的名人图像、调查访问、上网等多种方法查找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并按照古、今、中、外分类或按研究领域分类。 3.生准备白纸、水彩笔等 (四)板书设计: 讲故事-----找、写、画-----评一评 我们爱科学 (五)教学环节: 1、师:教材32-34页图。 2、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图意(学生说图意)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活动:出示教材32页文字。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建立爱科学、学科学的品格。 活动(二):故事明理,体验情感

教师活动:有个小孩很会观察,有一天,他观察到水烧开时,水蒸气把茶壶冲开,他就想:水蒸气为什么能把茶盖冲开呢后来,他经过反复研究,发明了蒸汽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活动:介绍书本中钱三强的故事。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听听我们小朋友发明的故事(课件),谈谈你们的感受。 15岁获15项中国专利 苗家女孩戴瑛瑛的发明故事 发明来自生活点滴 取暖凳、录音书包、闪光音乐跳绳带、吹气塑料方便碗、旋转发光伞、带电筒文具盒、接触记数健身毯、闪光圆珠笔、吸蚊枪……戴瑛瑛的发明全都源于身边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取暖凳是她的第一件专利。10岁那年,戴瑛瑛看到妈妈正在用电熨斗熨衣服,她觉得电熨斗与自行车座板相似,脑海里立刻推导出“取暖凳=自行车座板+电熨斗”的框架。她的父亲为她买来电熨斗和自行车座板,通过安装觉得切实可行,便替女儿申请了专利。 瑛瑛和同学每天中午都在学校吃中餐,为了卫生,同学们从家里带碗去学校。学生书包本来就重,再背一只碗,更是不堪重负。瑛瑛放学回家,看见一位修自行车的叔叔正在补内胎,受到了启发,联想到如果发明一种“吹气塑料碗”,既便于携带又可多次使用,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说干就干,她真发明了吹气塑料碗。 2002年6月,戴瑛瑛应央视科教频道《交流》栏目邀请,做了一期节目。在演播厅,戴瑛瑛自带了一瓶娃哈哈酸奶,由于没带吸管,食用不方便,于是就有了发明随身携带的“吸管式筷子”的念头,又一项小发明就这样诞生了。 学习发明两不误,她在学习上也如发明创造一样劲头十足,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还在学校和县里举办的绘画比赛中获奖。2001年她写的《论垃圾的防治和回收》获得城步县青少年论文比赛一等奖。 设计思路:这是一个补充环节,因前面认识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已经打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中小学生的发明创造,更能激发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学。科学不是只和可学家有关系。 2.看教科书上第三页的图,联系自己的生活,当我遇到这些经历时我,我也会问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们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3.我们都是科学家 教科书第四页讲述《琴纳和牛痘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挤牛奶的女工不得天花”,“琴纳到奶牛厂去实地考察,发现牛会生一种类似天花的病,这就是牛痘,女工和牛都患过牛痘。”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能不能给人接种牛痘的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给男孩接种牛痘,又接种天花,男孩安然无恙实验成功了。 小结: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4.展示搜集到的科学家资料,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如何开展研究的,《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袁农平与杂交水稻》、《贝尔与电话》、《莱特兄弟与飞机》、《罗杰特与电影》。在研究活动中有共同的地方: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5.理解科学是什么。 一起动手做一做,教科书第六页活动。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在1824年,英国罗杰特也学生回答 小组指派学生一幅图 一幅图地讲自己看到 的。 学生小组内讲述,完成 后全班展示。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 的资料。 学生动手。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激励孩子去探究许 多事物。 用科学家的故事说 明科学的产生。 拓展知识,了解更多 的科学家的科学故 事。 通过活动知道其中 的科学道理。

《我们都是科学家》教案

《我们都是科学家》教案 1.1科学是……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 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 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3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4 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本单元的内容: 1、科学是--- 2、做一位小科学家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课题: 1 科学是... ... 课程标准: 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的: 科学知识 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 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说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喜欢上科学课。 ●知道什么是“科学”。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能说出什么是科学。 层次2:学生能够说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层次3:学生能将我们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工作联系在一起。 探究能力: 层次1: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

《走近科学家》教案

三年级《走近科学家》教学设计 苏溪镇第三小学童丹丹 一、教学目标: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4、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A、活动目标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根据资料说出科学家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冈。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B、活动过程:

1、此活动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故事的书籍及音像资料,课上先个人阅读整理资料,然后分小组形式进行交流。 2、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与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关。 3、学生任意选择一位科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取得与哪些因素有关;确定一个主题,如献身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勇于创新等。 4、学牛独立获取信息。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探究的主题确定阅读的目的、制定阅读的提纲和方法。 (2)依据阅读的提纲,选择合适的同书及网址查阅相关内容。 (3)围绕提纲有重点地浏览资料的题目,先选择与提纲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阅读。 (4)将查阅的资料及时记录在资料卡片上。 5、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值得自已学习的精神,或通过列举多个科学家的事迹来说明某种精神。 6、小组代表,选择并确定呈现、表达方式,演讲排练,准备参加全班演讲赛。 7、学生进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所学的技术,学生按照活动评价表5的内容对参赛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科学家所取得发明创造的成就与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关。 ▲科技与历史 A、活动目标 1、收集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资辩。 2、能分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渗透着多位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B、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和方法。 (1)、选择小学阶段所涉及的任意一项科技的发展史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做的研究。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都是科学家导学案教学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都是科学家》导学案教学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我们都是科学家》导学案教学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课题一.1科学是……课型课时时间 学习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想知道,爱提问。 重点难点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阅读指导课教案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阅读指导课教案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读书吗?谁能告诉老师你最近都读了哪些书?其实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有的书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这本书中介绍了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100位重要人物,读了他们的故事,我们一定会从中学到很多,这本书就是《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 二、走进《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简介读书方法 师:同学们,当我们拿到一本新书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呢?应先读什么?再读什么呢? 生回答。 师总结:读封面——读作者简介——读序言——读目录——读正文 下面我们就按照上面的顺序来读一读这本书。除了正文,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这些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从封面、作者简介、序言当中读到了哪些重要信息? 三、读正文。品读《轮船之父》 刚才大家交流了这么多,下面我们就应该读正文了,这本书是由一系列的故事组成的,老师想先给同学们推荐两篇文章进行精读,请大家翻到第10页,找到《等一会杀我的头》和109页的《轮船之父》,在读文章之前同学们先想一想,要精读一篇文章最少应该读几遍呢? 生:三遍 师总结:初读——理情节; 品读——赏形象; 悟读——谈感受或收获 下面我们就按这样的读书方法来读这两篇文章。 1.初读文章,理情节

师:想一想,如果第一次读一篇文章,应该怎样读比较合适呢?请同学们默读文章,读的时候借助工具书查字音或词意。 第一遍读要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其实我们读书的时候能把一本厚厚的书读成很薄的书,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常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四种,同学们在概括的时候可以想一想用哪一种比较合适。 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文章,用上以上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生答。我用第几种方法,概括了《》一文的主要内容是: 师:看来你很会读书,你把一篇文章读成了一句话。你把一篇文章读成了简短的几句话。 2.品读课文,赏形象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文章,大家已经读通了文章,现在就可以大声朗读文章。一边读一边分析文章主人公的特点,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要求同学们边读边划边作批注。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课文或读书的时候用哪些方法品析人物特点? 生说:抓重点词语、读句子、根据故事内容 师: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要求读课文,展开你的想象,用上以上的方法品析人物特点。 师评价:我发现你也很会读书,把一个故事读成了一个词语 把一段话读成了一个词语 师:其实品析人物特点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从外貌能读出人的特点吗?同样从语言、动作都可以品析出人物的特点。 3.悟读——谈感受 师:同学们,了解了富尔敦的人物特点,让我们再回过头读一读刚才的故事,想一想哪些地方让你在读的时候感受颇深,有了想倾诉的欲望。把它勾画下来,在旁边做标记,说一说打动你的理由。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会儿交流汇报你的感受或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