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墓地

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墓地

第一、墓地简介:?第二楼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所于1995年11月至1997年5月对尉犁县营盘汉晋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10余座,并对相邻的古城、佛寺遗址也进行了发掘调查。这次考古过程中出土了保存完好的干尸及珍贵文物,此项考古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营盘墓地,位于尉犁县城东南约150公里、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干河北岸约4公里处。东距楼兰故城近200公里。墓葬分布在库鲁克塔格山山前台地南缘,地处丝绸之路楼兰道要冲。在墓地东200米左右的丘状台地上有一处佛寺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墓地南900米左右,为营盘城址,平面呈十分规则的圆形。营盘繁盛的时代大体在西汉中、晚期到前凉,即距今1500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楼兰道的兴盛时期。据考证,营盘古城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山国(墨山国)的都城;汉代时曾在此屯田聚兵,这也是该古城现在被称为?营盘?的原因。营盘作为丝绸之路中道的必经之地、交通重镇,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二楼兰?。其废弃的时间在公元4世纪前后。营盘墓地调查、发掘的墓葬分布在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数百米的范围内,总数在150座以上。东部台地墓葬分布集中,西部较分散,墓葬排列无一定规律。营盘墓地是迄今为止罗布淖(nao)尔地区发现的面

积最大、发掘资料最为丰富的一处墓地。

备注:罗布泊(Lop Nor),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nào)尔后来经过地质工程者的改造,这里变成了?希望之城?。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也有称泑[ yōu ]泽、盐泽、蒲昌海等。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第二、长方形彩色狮纹栽绒毛毯

此墓的木棺外盖着一条长方形彩色狮纹栽绒毛毯,残长312厘米、宽178厘米。毛毯的主体是一头伏卧的雄狮,狮头侧视,神态和善,富于动感。整个毛毯充满西方艺术风味。

狮纹栽绒毯,覆盖于彩棺外。长方形,四边残损,残长312、宽178厘米。地经为单根白、棕两色羊毛合股线,地纬由七根白、棕色混纺线组成一道并股的粗纬线。平织,单面栽绒,绒头绕一根经线旋转一周,两端垂挂于前,绒头残长1.5-2厘米,平均每10厘米纵向14排结扣,横向32个。毛毯以大红、深黄、中黄、橘黄、绿、草绿、藏青、湖蓝、浅蓝、粉红、深棕、白色等色栽

绒显花。主体纹饰为一伏卧的雄狮。狮纹外长方形框内填织马蹄形图案,其外是残缺不全的缘边,残存几何形图案。

——《新疆尉犁营盘墓地15号墓发掘简报》

第三、麻质贴金人面形面具

面具是人们制作的掩盖自己真实面容或保护面部的一种物件。考古资料表明面具历史非常悠久,它既是人类文化的象征,也是人类古代文化的遗存。新疆使用面具的历史也比较悠久,各地墓葬中出土过一些面具,保存比较好的有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的贴金麻质面具、昭苏县波马发现的镶宝石金质面具、和田市出土的木制面具、新源县出土的石质面具等。

引人注目的是,这位男子从墓葬出土时,脸罩一件保存完好的麻质面具。他脸上的麻质面具被认为是从埃及传过来的。面具高25厘米,比死者面稍大一些,额上贴有长条形金箔片。面具制作得十分精致,面部涂成白色,用硬物画出眼睛、嘴唇,鼻梁隆起。用黑色颜料勾画出眼、眉和八字胡,死者嘴唇涂抹红色颜料,两眼和两嘴闭合,眉毛细长。这件面具的制作方法十分独特,先用木料和泥土做出人面内模,然后将麻布逐层贴在其上,用硬物划出眼、唇凹线,待麻布干后将内模脱去,再用白色颜料涂抹其面,黑色勾勒眉、眼和八字胡,红色涂唇。据专家介绍,这副面具的制作方法,与汉代漆器夹胎的作法大体相同。

专家们推测,戴面具的男子可能是一位奔波于丝绸之路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有人认为,墓主人戴面具是为了保护面部不受

损伤的作用,但事与愿违,当?营盘美男?发掘出土,考古人员轻轻揭开脸上的麻质面具时,?营盘美男?的真容早已变得不堪入目,损蚀严重。

第四、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最引人注目、资料最丰富的是15号墓,墓中出土的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罽{jì}袍,堪称稀世瑰宝。时间为东汉中晚期,1995年新疆尉犁营盘遗址墓地十五号墓出土,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此系该墓男主人外袍面料。为双层两面纹毛织物。它是由红、黄两色经纬同时织出平纹组织的表里,经密14×2根/厘米,纬密44×2根/厘米开成重叠的上下两层,两层组织在花纹的边缘处接结换层,形成两面花纹相同但颜色互异的效果,表面以红色为地黄色显花。袍长110厘米,双袖展开长185厘米,袖口宽15厘米,下摆宽100厘米。交领,右衽,下摆两侧开叉至胯。用红地对人兽树纹罽作袍面,淡黄色绢作里衬,左下襟接缝一块狭长三角形?卷藤花树?纹罽,两袖下半截接缝彩条纹罽。

罽面纹样布局对称规整,每一区由上下六组以果实累累的石榴树为轴。第一、二、四、五组为人物,都是裸体的男子,高鼻大眼,头发卷曲,是典型的欧罗巴人。他们两人一对,或持盾挥矛(剑),或单手刺击,栩栩如生。特别是他们的肌肉被夸张地隆起,更使画面充满力量与生气。第三组是牛,第六组为羊。这两组动物造型生动,姿态活泼。整个图案把希腊艺术与中亚、

西亚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带有浓郁的希腊(罗马)、波斯艺术风格。

这件罽袍,除后背局部损朽外,保存基本完好。其色彩鲜明,织工技艺高超。纹样带有明显的希腊化艺术风格,是迄今罕见的珍品。

研究纺织史的学者认为这块面料当是纯粹的西方?舶来品?。距今2000多年的魏晋时代,一块来自爱琴海边的华美衣料如何万里迢迢来到西域?并且深得当地人深爱,这恐怕要拜丝绸之路所赐了。

备注:

1、罽(ji)指羊毛织物,如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柳宗元《柳州峒氓》又如:罽衣(毛织物制的衣服);罽车(有毛毡帷幕的坐车);罽茵(毛毯);罽毯(毛毯);罽幕(毛毡制的帐幕)

2、毛丝绵的发展过程:这是一块高档毛料,鲜红的底色和金黄色的图案显得极其华贵。因为当时的西域以畜牧业为主,因此西域先民的毛纺织技术十分了得。丝绸是后来从中原传来的,而源自印度的棉布历史则比丝绸更短。古代西域人是先穿毛料、后丝绸、最后才穿棉布的,和我们今天的选择恰恰相反。

备注:栽绒[ zāi róng ]丝绒织品之一,于经纬之间织入丝绒后剪平,其根部竖直如栽插而成,多用于铺垫。如军帽内部的绒毛。

第五、?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另一件新疆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也在现场展出。该文物出土的墓是一座夫妇合葬墓。墓中出土了一批以丝绸制成的服饰品,在男女墓主人头部还各枕有一个鸡鸣枕,均用?延年益寿大夷子孙?锦缝制而成。此枕因形似同身双首鸡而得名。

鸡鸣枕头造型别致,一边是栩栩如生的鸡头,一边是鸡尾,中间宽厚凹陷,人枕在中间刚好会让鸡头、鸡尾高高翘起,好一个雄鸡一唱天下白,故此枕名曰?鸡鸣枕?。鸡鸣枕上绣着?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吉利字样,表现出人们渴望生命延续及对后世子孙美好的祝愿。民间传说小孩子睡鸡鸣枕能变得乖巧、聪明;死者枕鸡鸣枕可以使灵魂在鸡鸣中保持清醒和灵敏,且能庇荫子孙?闻鸡起舞?,催人奋进。

至今在河南一些农村,仍有为死者用荞麦皮装芯缝制?鸡鸣枕枕?的风俗。可见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新疆并没有因为地处偏远而成为文化的死角。相反,丝绸之路将东西方四大文明汇聚于此,留给后人无尽财富与赞叹。

鸡向来是中国人眼中的吉祥物,不仅因为?鸡?音与?吉’相近,而且鸡和太阳、光明联系在一起,鸡一叫鬼就走了,因为鬼是见不得光的,所以鸡是以阳克阴的神物,也就难怪人们如此喜欢鸡了。

营盘男子枕着一只丝绸缝制的?鸡鸣枕?,?鸡鸣枕?就

是把枕头缝成鸡的形状,?雄鸡啼鸣?意味新的一天开始,鸡鸣枕寓意‘重生’,这曾是中原最为流行的葬俗。现在,在偏远的农村还有保留。?一位民俗专家对记者说。他还告诉记者,?营盘美男?出土时躺在一只箱式彩棺里。上面的图案与铭文恰是中原式样。

备注:鸡被古人誉为?德禽?,《韩诗外传》中说鸡有五德:?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这小小一只鸡可谓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几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各项美德。古人果然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在一只鸡身上发现如此大的玄妙哲理,真是生活处处有禅机。或许今天的我们被物欲之流吸引到了很远的地方,很少有人会沉下来,静静地观察自然与生灵,并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第六、贴金贴银的?镂薄(箔)?

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仍是借用金属镶嵌工艺的用词,把服饰上贴金银的工艺称为?镂薄(箔)?、?镂金?、?镂银?、?金银饰镂?、?镂金银薄(箔)?等。因此,在阅读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时,一旦见到这类描绘,就该明白,文意是指贴有金箔或银箔的华丽服饰。如庾信《春赋》中?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是在描写一位女子服装异常华贵,衣袖上贴有镂刻成花纹的金箔,领巾则钉着颗颗珍珠作为点缀。

在新疆的考古发掘中,尉犁县营盘等处的汉晋古墓出土了那

一时代的多种贴金服饰实物,包括贴金的袍、衣、裙下摆、衣褶残片,也包括完整的贴金绮夹襦,让我们得以亲眼看到?镂薄?的精彩动人。其中最具震撼力的是尉犁县营盘墓地15号墓出土男尸的身上服饰,在红地对树人物双面罽袍的领口之内,露出内衬的淡黄绢袍,这绢袍的前胸装饰用小片金箔贴出穹形花纹;同样的,在男尸足袜的绢面上,也有金箔贴成的花纹。在十几个世纪之后重见天日,这些金箔依然光芒夺目。神秘墓主一身的罽袍、绣裤,本来就已经非常精致、华丽,贴金的光辉,闪烁在这一身完整的、闪烁着多种文化传统的珍贵服饰上,就像是昔日的高贵与荣耀的一次沉默的凯旋。

第七、营盘美男神秘的?营盘美男?

一位戴着贴金面具的神秘男子,一身中西合璧的奇美华服,这便是1955年在尉犁县营盘墓地一个魏晋时期的墓葬出土的?营盘美男?。

?营盘美男?是一具可与?楼兰美女?相媲美的男性干尸。生活在大约1500年前的汉代至晋代,死亡年龄约为25岁,身高在180厘米以上,面部躯体都已干缩,呈灰褐色。头发浓密,呈棕色,束单髻,胡须、眉毛、眼睫毛均清晰可见,堪称一位?美男子?。随身衣物保存良好,色彩鲜艳如新。死者面罩面具、随葬冥衣、四肢缠帛等习俗也都独一无二;此外,从死者身上所穿的外袍纹样和棺外所覆盖的狮纹毯来看,则带有浓厚的希腊文化艺术风格。

墓主人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认为他是丝绸之路上的富商,有人从他的服饰认定死者是一位生前享有盛誉的舞蹈艺术家。其实,这些都已不重要,?营盘美男?让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如此奇妙和谐地交融才是最耀眼的风景,以辽阔的胸襟海纳多元文化之美,于是成就了不朽的丝路传奇。

第八、小结

与其它墓葬相比,其埋葬位臵、葬俗都十分特别,其面具、服饰及棺外狮纹毯异域特色明显,墓主人生前一定有着特殊身份地位,初步推测他可能是一位来自方从事贸易的富商。营盘汉晋墓地位于丝绸之路交通要冲,出土文物中土著文化因素与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存,表现出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当时丝绸之路贸易、交通、中西文化交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这里出土的文物,既有来自中原的丝织品,又有产于中亚、西亚的装饰品,有的甚至还来自地中海地区,充分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备注:

1、西域文明既不是西方文明的翻版,也不是纯粹传统汉民族文化的?克隆?,而是融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经典。人们能够从中体察到?和而不同?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身后内涵和他凝聚、吸纳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为一体的博大胸怀和无穷魅力。

——《新疆尉犁县营盘15号墓文化内涵探析》宋晓梅《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月第5期.

2、希腊时代打仗全凭肉搏,每个士兵必须锻炼得强壮矫健。斯巴达全民军事化,青年男子一律编队操练,把赤裸的肌肉练得强壮,目的就是要练成一个最结实、最轻灵、最健美的身体。所以在他们看来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考的头脑,而是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远动的裸体,参加各种运动。亚历山大东征,希腊人把以展览裸体为荣的风气带到了西方。亚历山大征战大流士,经过小亚细亚,在阿克琉斯的墓旁,用以向古代英雄表达敬仰和纪念的方式不是默哀,不是献祭,而是和同伴进行裸体竞走,这是当时希腊人才有的行为方式和观念习俗。

3、希腊人的石棺墓,亦菲贵霜人的砖砌墓,与早期中亚无棺而葬的风俗亦无缘。15号墓地的发掘报告说:15号墓处在地势较高的台地上,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用四足箱式木棺,棺木的顶板、底板、侧板等分别用束腰嵌榫法和字母铆销法拼合。这种葬式在河西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也曾出现。

4、古健陀罗,当时这里的佛教曾十分兴盛。出生在这个地区的莲花生大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来到西藏地区,弘传密宗教法,成为西藏的密宗祖师。藏族人一直将该地区看成是佛教的圣地。健陀罗艺术也就随之在西藏传播开来。如燃灯古佛,方屋型台座,左右两侧跪供养人,佛作说法印,神态安详亲切,袒右肩,裂装衣褶用凹沟表现,自然流畅,黄铜铸造,光亮滑润,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参考网络:

1、《杂说地毯》

https://www.360docs.net/doc/259464966.html,/s/blog_4d40cc3d0102e5tg.html 2、《丝绸之路上的西方神祇》

https://www.360docs.net/doc/259464966.html,/home?page=article&id=09nasYJ y

3、《神秘莫测的新疆古代面具》

https://www.360docs.net/doc/259464966.html,/qiqi-1559-7791896.shtml

4、《尉犁营盘墓地》

https://www.360docs.net/doc/259464966.html,/s/blog_4d40cc3d0100p08n.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