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Springer杂志 管理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指标: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

翻译Springer杂志 管理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指标: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
翻译Springer杂志 管理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指标: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

第32章

管理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指标:

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

作者:Ryo Kohsaka , Henrique M. Pereira , Thomas Elmqvist , Lena Chan,

Raquel Moreno-Pe?aranda , Yukihiro Morimoto , Takashi Inoue,

Mari Iwata , Maiko Nishi , Maria da Luz Mathias , Carlos Souto Cruz,

Mariana Cabral ,MinnaBrunfeldt , AnniParkkinen , JariNiemel?,

Yashada Kulkarni-Kawli , and Grant Pearsell

摘要

要想理解一个城市地区是否正沿着一条可持续的轨道发展,在城市景观中捕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趋势和状态代表着其中的重要部分。但是,这个任务也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们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包括在方法层面上(制定标准、划定边界,下定义)以及在制度层面上(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目标整合起来)的挑战。在本章中,我们汇报了来自几个国家中不同城市的经历,这些城市都应用并测试了新近开发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CBI)。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或排名,而是为了加深我们对这些指标背后的科学的理解,并为在不同背景条件下改善CBI做出贡献。根据在日本14个城市实施CBI的经验,以及在里斯本(葡萄牙),赫尔辛基(芬兰),米拉白恩德(印度)和埃德蒙顿(加拿大)的经验,CBI明显有着一些需要得到解决的局限性:(1)数据的缺乏、制定标准、划定边界需要慎重考虑,(2)这些评分展示出了一个挑战,原因是这些城市的生物地理差异或轮廓差异很大。(3)捕获到的生态系统的数量和范围有限,而且应包括一个更广泛的生态系统服务。(4)城市的社会生态整合度需要进一步发展。然而,同样明显的是CBI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能够作为将管理者,科学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聚集到一起的工具,共同作用于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也能够作为一种评估不同政策的影响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土地规划方案的工具。

32.1介绍- 指标的历史

环境指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97 OECD)。在最初阶段,环境指标是与其他社会和经济指标分开处理的,但自那时以来,各种框架的设计目的之一就是为简化包含人为因素的逻辑步骤或因果链条中的指标。“PSR模式”(即“压力 - 国家- 响应”)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一个最初的模式之一。该框架后来发展成为DPSIR模式(驱动力,压力,国家,影响,反应),这已被广泛使用,原因是它的逻辑结构和政策的相关性很好(Kohsaka 2010)。“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 2005)开发了一个纳入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框架来评估生态系统变化,从而强调人类福祉,并允许指标在更广的范围的使用(Pereira et al. 2005)。在 IPB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政府间平台)的政府间进程内,有一个新开发的全面框架来评估生态系统变化。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已经在努力发起这样的指标。CBD 已经开发了自己的一套指标,即2010年目标,以评估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Walpole et

al.2009 )。由于未能达到2010年目标,因此CBD缔约方为2020年设置了新的目标——爱知目标(CBD X/2决定),而且这些指标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GEO BON 2011 ; SCBD 2011 )。生物多样性指标需要系统的观察——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依靠遥感来观察。而且这些必须能够被聚集起来,以提供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准确信息。(Pereira and Cooper 2006 )一个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正在“地球观察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小组”的支持下被开发出来,以提供生物多样性指标、科学界、国际公约以及IPBES所需的数据(Scholes et al. 2012 ; Pereira et al. 2013 )。指标最初设计是要从国家跨越到全球范围,并整合进一个DPSIR 框架 (Butchart et al. 2010 ; GBO3 2010 ),但该指标一直在反复强调,开发一组可扩展的、既可以从地方升档到全球又可以从全球降档到地方的指标是很有必要的 (SCBD 2011 ; UNEP 2011 )。其他类型的环保指标,在一些情况下,已经在直辖市和市的规模上得到设计(Mori and Christodoulou 2012 )。这些指标有时被表达为“生活质量”指标( Chan et al. 2005 ); 有时,他们是在“地方议程21(Local Agenda 21)”的背景下开发出来的,或是与一个一般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相关联。(例如, Mori and Christodoulou 2012 )这些指数本来可以被分解成单个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指标,但一般来说却缺乏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连接。因此,很明显在由参与“爱知目标”以及国家以下级政府、城市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地方当局的“行动计划”的地方政府新提出的倡议之中,正急需一套为城市空间等级特别设计的指标(而不是为国家或更大地区设计的指标)。(见CBI 2012)

32.2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CBI)

32.2.1CBI的历史

CBI这一想法是在2008年提出的,CBI的开发是由CBD秘书处领导、与“地方以及国家级以下生物多样性行动的全球伙伴关系”、新加坡政府,以及来自学术机构、国际机构、民间团体的伙伴们共同协作的。2009年的CBI草案有25个指标,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城市原生生物多样性,(2)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和(3)生物多样性在城市的治理和管理。如此构成的理由是,需要市政府官员和民间团体知道他们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存在是什么样的,以及它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气候和水的调节)方面的重要性。治理和管理也被看作是该指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些是城市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努力方式。它为每个指标制订了一套基于1-4分的测量尺度的定量评分方法。2010年版本所做出的主要改动包括将指标数量从25个简化为23个,并微调了分数。并修订了用户手册。2010年10月29日,通过在名古屋举行的COP11中的“X/22决定”,“国家级以下政府、城市以及其他地方生物多样性当局行动计划”得到了193个CBD参与人的支持。该计划包含有让“地方和国家级以下的有关部门通过利用CBI来支持爱知目标在地方上的执行”这一建议,然后第三次技术专家研讨会于2011年10月在新加坡举行。对于那七项需要确定评分范围的指标,仅取得了14个城市的数据。因此,参与者一致认为在采用一个适当的统计方法以及确定评分范围之前,需要更大的样本量。现在CBI已经进行了第三次修订。(CBI 2012)

32.2.2 CBI的结构

CBI指标很广泛(见以下专栏32.1),它们是为满足三个重要标准而设计的:(1)不仅作为评估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全面的工具,而且还是为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治理和管理的全面工具; (2)是一个自我评估的工具,因为它不用于城市之间的比较;(3)是一个简单的,但又科学可信的工具。

专栏32.1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

指标一览:

1.自然区域的比例

2.反抗生态破碎的连接措施或生态网络

3.在集结区的本地生物多样性(鸟类物种)

4–8. 本地物种数量上的改变(4.维管植物,5.鸟类,6.蝴蝶,7. 和8. 可选)

9. 受保护的自然区比例

10.外来入侵物种比例

11水量的调控

12气候调节:碳储存以及植被的散热效果

13–14. 娱乐和教育服务

15.分配给生物多样性的预算

16.年度实施生物多样性的项目数

17.法规,规章和政策- 存在的当地生物多样性策略与行动计划

18–19.机构能力

20–21. 参与及合作

22–23. 教育与觉悟

专栏32.1(续)

CBI目前的23个指标被视为核心指标,而可选或分项指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开发,并针对个别城市的具体测定需求。对于每一个指标,CBI手册(CBI2012)提出了一个0-4分的得分范围,其中0对应的是表现不佳,4分对应的是表现出色。得分可以合计起来,用于概括出该城市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整体评分。对于一些指标来说,已有专家提出了将测量结果转化为分数等级的方法,对于其他的指标,将会利用对那些城市中即将测出的CBI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得分范围。

32.3 CBI的评价经验

32.3.1 在日本的经验

CBI在日本应用的背景是一个新的法律,名为《生物多样性基本法》( SeibutsuTayouseiKihon -ho ), 是在2008年作为国会法案引入的,在该法第13条,各市(州,市和其他地方单位)呼吁要开发当地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环境部领导了该进程——为了给那些城市编写一本包含有利用特定指标来推进地方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发展的指导手册,它制定出了计划。CBI随后被应用于15个城市,在本章中,我们将对两个城市的应

用进行具体报告——横滨和金泽。我们还总结了CBI在13个中大型日本城市的应用。(详细资料见附录I)。

32.3.1.1两个城市的经验:横滨与金泽

横滨市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人口大约370万。该城市人口增长稳定,导致了在绿地面积从1970年的50%减少为2009年的30%。该城市大部分都点缀着森林和农田(因而享有动态水和绿色环境),而且虽然该市绿化覆盖率稳步下降,但是它已经在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的基础上开发了多种创新型、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措施和计划。联合国大学- 高等研究所(UNU-IAS)与横滨市合作进行了一项从CBI的应用中借鉴经验的研究。横滨的经验表明,在应用中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识别出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变量以及该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还有数据的可获取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横滨市只对陆地物种进行了两次全市范围内的广泛调查,由于预算的限制,人们认为定期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调查是不现实的。第二个挑战涉及的是治理方面的指标。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活动和预算常被嵌入城市行政机关里的其他多个行业之中,而且难以进行分离报告。横滨采取的一个有趣的倡议是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它的环境管理系统——ISO14001之中,旨在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ISO14001,生物多样性问题在该城市的各个部门的议程中得到应对,然而事实证明,要通过目前的指标来获得这样一个主动性,是很困难的。此外,虽然许多当前指标或许能够汇报城市对解决生物多样性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幅度(例如,预算和人员),但是它们不能展示这些努力是否成功、有效或是有影响力。不过,它尤其显示出了,CBI作为一个工具,它在追踪横滨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上,以及在实现该计划目标期间促进讨论上的有效程度。

在日本,CBI在13个大中型城市中用质化的方式进行了测试(Inoue and Morimoto ,2014),而Inoue 和Morimoto用了定量的方式来分析。(2011)这些研究主要结果的总结见表32.1。(进一步详细说明见附录I)。CBI的应用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是关于对以下条款的指标进行清晰定义的需要。(参见表32.1)指标1 - 自然和半自然区域,指标2 –生态碎片,指标9 - 受保护的自然区。此外,方法上的挑战包括指标2- 碎片,以及指标4-8(本地物种)的评估。在一些城市(千叶,川崎,京都,大阪)里,本地物种的基本数据完全不可用;这就确定了对这些区域进行本地物种评估和监测的需要。对于指标12来说,热岛效应或冷却的影响被证明在一些情况下是难以计算的。同时,政府官员作出了积极的言论,他们表示,一旦指标开始实施,这些数据可以用于住房或城市规划的问题(Kohsaka and Okumura 2014 )。

进一步落实面对的挑战是要将一般环境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特有的城市活动区分开来,以及预算分配问题;其困难程度与城市规模无关。(Kohsaka and Okumura 2014 ; Inoue and Morimoto 2011 )。人们也认为指标的数量过多了,因为人力资源有限,小型到中型城市无法操作。

金泽,石川县的首府(人口46万),位于日本西北部,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速度一直很快。在一般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在日本的传统的思维和地形管理中不是很明显(Duraiappah et al. 2012 ), 而金泽的经验是,CBI的本地版本应该通过一些适应当地的指标形式来进行开发,体现出各个城市的生态及文化背景的独特之处。(UNU-IAS QUICK 2011)。在金泽,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长期的,传统的农业活动,这些活动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例如被用于农业或木炭生产活动的池塘和沼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被认为是特别重要的,而且人们认为里山(satoyama)的社会生态生产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并未在CBI中被充分捕捉到。更多有关里山景观的信息,见第八章的当地评估。(图32.1)。

32.3.2葡萄牙里斯本

里斯本是葡萄牙的首都,位于欧洲西南部大西洋沿岸。全市有55万常住人口,面积为85平方公里,但大都市圈范围内拥有约300万人。由于城市绿地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城市化很密集,所以里斯本已被列为在绿色背景下的一个棕色城市(EEA 2010)。然而,大都市区由若干个“全球急需保护的200个地方”(Natura 2000 sites)组成,其中包括欧洲最重要的鸟类的地区之一——特茹河口,以及农业和森林地区。

为了庆祝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里斯本决定为2020年设置一个理想目标——把该市生物多样性增加到相对于2010年水平的20%。这个目标的建立开动了两个重要的过程:(1)为指标下定义,以评估该目标(根据衡量的指标来运行该目标,如城市半自然区域比例或在该城市常见的本地物种的数量),(2)发展一个市级生物多样性战略。为了开发这些过程,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由里斯本市(CML)的代表、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所(ICNB)、市环保局(Lisboa E-NOVA)以及里斯本大学的科学家组成。专家组决定将其指标框架建立在CBI的基础上,以将工作建设在其他城市所作的工作的基础之上,并促进全球评估指标的统一。该专家小组工作了1年,估算了CBI的23个指标的值,主要是来自现有的数据(附录II)的汇编以及GIS分析。人们发现,CBI对专家组所希望涉及到的大多数方面都具有针对性,但其应用也面临着几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关系到自然这一概念。里斯本市内并未剩下任何自然区域(可能除了河前端的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泥土地带以外),但却存在着正在进行着自然化过程的地带。这些地带包括孟山都的城市森林公园的大部分(尽管林业实践行为在过去二十年来得到了改变,这些改变能够促进本地树木的数量补充,但是许多区域仍然覆盖着外来树木。),以及废弃地带和其他半自然地带(有些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而待定)。第二个挑战关系到把物种数量作为一个指标来使用。种类数量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指标,已被证明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已经有人建议基于物种丰度的指数,比如几何平均丰度具有更好的统计性质(van Strien et al. 2012 )。另一个问题是,物种名录往往是累积的,因此专家组将物种数量统计限制在2005年和2010年(附录II)之间出现的物种。第三个挑战是,生态系统服务指标和连通性指标正处于方法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此,里斯本专家组提出了若干分项指标,可以指示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并且可以让其他应用CBI的城市(附录II)采用。第四个问题是,治理和管理指标相对多,而且有时很难准确评估。例如,城市的统计数据和报告并不总是对一般公共公园投资或其他环保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专门活动做出区分。最后,里斯本专家小组并没有把4分制的CBI得分应用于每一个指标,因为专家们认为这是主观的,并没有将监测目标更进一步,而是把每个指标的数值计算出来并做出了报告(附录II)(图32.2)。

尽管如此,在指标的数值之外,CBI在里斯本的执行促进了几个有关监测生物多样性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管理的几个机构和专家之间的合作。它还导致了一个“里斯本生物多样性战略”以及一个“地方行动计划”的制定。但愿该计划将有助于实现该市为2020年定下的广泛目标。

32.3.3赫尔辛基,芬兰

赫尔辛基市位于芬兰南部的波罗的海。该市绿地众多,而且城市结构广而分散。该市的政府已经作出决定,即使城市快速增长,也要维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为了支持和监管这一

目标,该城市正在为生物多样性评估寻找标准化的指标。CBI则是有着潜在用处的一套指标。一项有关用于计算CBI指数的数据的可用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得出结论,赫尔辛基能够参与到CBI中,但是所需的数据并不完整。那些数据对于某些指标来说是存在的,比如说指标9(受保护的自然区的比例),指标19(参与机构间合作的城市机构数量)和指标21(与该城市在生物多样性活动方面进行合作的组织数量)。然而对于许多指标来说,(例如指标2 , 4 – 8 and 10–12 ),收集新数据是必需的。

赫尔辛基的评分尚未计算出来,但是已经对指标1做出了粗略的估计,估计显示自然地带的面积比例约为40%,这个值在指标的最高分之上(4 分: >20 %)。然而,指标的价值极为有赖于“自然区域”的定义,以及是计算整个区域(包括海洋区域)还是只计算其陆地区域。

另一个问题是,要检测整个城市内出现的改变对于许多指标来说是不现实的,但CBI 要求需要采样(例如,指标4-8,关于本地物种数量上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替代方法是使用渐变的方式,即选择一条从城市中心开始通过郊区、直到城市边缘的梯度渐进带作为样本地点(参见第10章)。这同时使城市能够参照该市以外的区域,以发现正在观察中的这些有关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现象是该城市独有的还是在一个更大的地理区域中发生的。梯度方法也将使得有关城市变化对比的研究变为可能——不需要直接进行城市对比,只需要沿着不同城市的梯度渐变线进行对比就行。例如,这种做法已被成功地用于研究世界各地几个城市中城乡渐变线沿线的步甲甲虫聚集的变化。(Niemel? and Kotze 2009 )对CBI在赫尔辛基的使用进行评估同时还强调了一些关于该指数的更为一般的问题。例如,例如,对本土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的检测时间跨度为三年(指标5),但是城市生物学家们认为这个时间段太短,无法显示在人口规模和范围方面的显著变化。他们的建议是采取5-10年的较长的时间跨度。他们同样还建议,为了显示种群大小和范围变化,应该相应地增加其他类似的指标(指标4-8)的时间框架。此外,赫尔辛基大部分的行政区域其实是水(波罗的海),这对与区域有关的指标分数产生了影响。应该考虑为有着较大海洋面积的城市制定一个特有的指标(例如一个衡量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指标)。同时,很明显的是,为了作出有益的对比,加入了CBI 的城市之间的信息流动应该加强,而且,关于不同城市检测以及提供其初期评分的方法的信息应该是能够被参与者以及CBI的潜在参与者获取的。

32.3.4 米拉白恩德(Mira Bhainder), 印度

米拉白恩德是一个小却飞速扩展的城市,位于孟买的北边。由于它接近印度的商业中心孟买,它在过去十年里从一个郊区发展成了一个城市,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市政机构。米拉白恩德的许多居民前往邻近的孟买工作。建成区集中在市中心,而周围点缀着小块次生落叶林以及种植园环绕的居民区。米拉白恩德面积为91.9平方公里,其中有40%包括一个国家公园的一部分,以及红树林的一些延伸部分。

特拉孔,一个基于孟买的生物对策提供者,提议在该城市应用该指数,为米拉白恩德的城市管理引进了CBI,于是米拉白恩德成为了第一个在印度应用CBI的城市。特拉孔要求要有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来进行该应用,需要多种人员的参与,包括生物多样性专家,GIS专家与规划者。GIS专家和规划者。空间分析所需的最原始的基准数据可以从城市市政公司处获取。但是,这些数据并未为某些自然区域界定清晰的界线,如红树林和盐田之间的边界、小块森林等。在谷歌的公开图像以及先前项目成果的帮助下,特拉孔定义了这些边界(图32.3)。

CBI在Mira Bhainder的应用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之一是生物多样性基线数据的缺乏。由于指标3 - 8的计算较为困难,因此该指标团队建议城市管理者有必要进行更详细的基线

生物多样性调查。让城市管理机构进行更多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也将有助于将生物多样性纳入规划过程的主流,同时也间接帮助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与觉悟。

图. 32.3 共生共荣: 从米拉白恩德市政集团的花园部门办公室露台上可以看到很多大白鹭( Casmerodiusalbus )在一棵城镇中心的雨树( Albiziasaman )上面筑巢,令人印象深刻。这棵树被居民房和办公楼环绕,是人类种群与生物多样性共同相处的标志(照片由?Salil P. Kawli 2013拍摄并发表,使用已经过批准。版权所有。)

32.3.5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加拿大

埃德蒙顿是加拿大西部、北美大平原北部阿尔伯塔省的首府。埃德蒙顿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城市,仍然有很大的农业用地面积,但巨大的增长压力使得农田和天然片区被转化,以适应城市发展。埃德蒙顿约10%的面积处于在自然状态下(即天然模式的原生植被占主导地位)(City of Edmonton, 2007, Natural connections Strategic Plan)。

埃德蒙顿相对较低的生物多样性是与它的气候有关的,它是使用CBI的城市中气候最寒冷的城市之一,而且与大多数其他城市相比,它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组成部分的得分相对要低——尤其在与位于热带和地中海生态系统内的城市相比的时候。这就强调了该指数是一个主要用于自我评估的工具,而且用来进行城市之间的比较时要十分谨慎。不过,CBI对于地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可以为埃德蒙顿的地方决策者提供有关城市政策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的反馈。

与CBI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组成部分相比,该指数的治理组成部分的子分数能够在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的时候提供很有意义的见解,而且在为项目和倡议制定基准的时候也十分有用。然而,有些事情需要警告。比如,受保护的自然空间在不同城市中,面积有很大差异,取决于当地权力机关是否有足够的授权法律来保护自然,或是必须用自己税收所得中拿出一部分预算来保护自然。另外,一些城市在其辖区内有一些受联邦以及省/州保护的区域,这能够大大提高分数。此外,区域政府获得好成绩的可能性比单一城市要大,因为区域政府的责任区面积较大,而且通常包含有未开发的土地。

在CBI中使用大量数据,这一点被证明是能够加速埃德蒙顿创新的一剂催化剂。CBI 是一个强有力的动员社区参与的工具,为了给物种指标收集数据,埃德蒙顿聚集了许多对于该区域某一物种数量有着专门知识的市民和小组,以提供该城市首个全面的物种列表。这些

人员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了发展与增强。为了应对计算出该城市未受影响区域的面积这一挑战,生物多样性办公室获得了它的首个卫星图像,这种图像在其他的地区也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虽然埃德蒙顿发现了该指数的一些局限,但是这些局限能够通过添加一些指标来克服。生物多样性办公室也保留有一套附加的指标,以管理政策和项目的有效性。其他的局限还包括:

?不到完全失去一个物种的时候,物种指标就不能显示出变化。埃德蒙顿正在研制一个更为细微地反映物种变化的评估。

?正式到自然区域进行教育访问的数量在埃德蒙顿并未得到计算。而且许多邻近地区被设计成包含有互相毗邻的自然区域以及学校,因此正式访问很可能常常发生。

?对于像埃德蒙顿这样的城市,其生物多样性功能存在于一个高度整合的管理系统中,这就使得地方当局极其难以估计拨给生物多样性的每年的预算。

?对于每一年城市中举行的公众觉悟以及对外宣传活动来说,仅可能获得一个粗略的估计,因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的非营利组织以及其他机构的数量太过庞大。最近刚刚创造出来的“埃德蒙顿生物多样性网络”在将来应该能够对埃德蒙顿有所帮助。

32.4 前方的挑战

这些城市带来的经验表明,CBI对于地方一层来说,在促进对话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使用方面会带来多重的潜在好处。例如,在日本一些城市里,CBI的应用促进了城市中的跨部门对话。如果没有实行CBI,这种沟通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里可能有着一个一般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不同部门之间为了改善它们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对评估结果进行的分享、解读、思考能够促进内部交流以及改善地方政府的能力。同时,通过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量化,并随着时间推移对它们进行评估,CBI可能会激发不同的利益方认识到他们与生物多样性与他们自身的联系,表现出关注,以主人公地位参与其中。此外,CBI可以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全面地建立一个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性的系统,尤其是当指标与计划中的数字类的目标联系起来的时候(更多关于未来对可持续性的影响的讨论见第33章)。

CBI的实际应用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是,总之它们都与以下几项有所关联:1.数据的缺失;2.规模、界线以及定义;3.需要捕捉城市之间广泛的生物-地理方面区别的评分;4.生态系统服务的数量以及范围有限。数据缺乏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动力:CBI能够为市政部门提供奖励机制,去为它们的生物多样性制定储备清单以及监管项目。例如,今天,将遥感数据以及就地观察与检测若干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变量(例如栖息地结构以及物候学)整合起来已经成为可能(Pereira et al. 2013 )。

这样的背景下,市政机关应该探索开展市民科学项目的可能性(见第30章)。并考虑一般情况下在城市范围内,本土的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知识可能属于许多不同的民间社会团体(概述参见第30章)。本文中分析到的许多城市都遇到的另一个一般议题是指标的数量太多了。我们觉得CBI的修改版应该试图减少或合并指标,尤其是在治理部分,因为部门安排(例如预算、活动数量、所存在的部门数量)会互相重合。

与制定分数范围、界线、地方采用的指标和范围有关的挑战能够通过每个市制定它们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范围、界限、定义、以及一套最能反映当地生态文化背景的子指标而得到解决。然而,有一些挑战在市级水平上并不容易应对,而且需要研究部门的信息输入。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有关某些指标的发展,这些指标能够补充或者甚至代替某些基于物种丰富程度的

指标。最近关于基本生物多样性变量鉴定的研究(Pereira et al. 2013 )表明,要测量的重要变量是物种丰度、物种特征以及生态系统结构。检测城市化以及栖息地结构变化如何导致物种丰度变化以及功能特征的损失与收获(Cornelissen et al. 2003 ; Lavorel et al. 2007 ),将会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功能类型特征来进行物种分组,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这些小组都具有类似的资源-利用模式、生态系统角色以及相似的对环境条件或干扰的反应方式。如此一来,功能类型可能会是一个极为有用的管理工具,它能够生成一些指标类型以及预测模型,这些类型与模型关系到生态系统服务可能会发展出的一些世代变化。此外,功能类型方法使地区间的对比变得可能,因为它能够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通过这一语言,人们能够有效地对比一些分类上很独特也很复杂的体系。目前,这种分析已经在很大数量的栖息地类型中得到了开展,但是城市类型除外(第十章)。

另一个挑战涉及到要扩大CBI中的生态系统服务那一部分,而在此需要做出许多更进一步的研究(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更进一步的讨论见第十一章。)与重视生态系统生物构成的那些指数(例如物种灭绝风险或外来入侵物种趋势)相比,生态服务系统指标必须包含一个社会维度,因为生态系统服务是由一个互相连接的社会-生态系统产出的,而不是仅仅靠的是生态系统(Reyers et al. 2013 )。仅仅测量生态特性以及功能并不能够为生态系统服务状态和趋势提供足够的图景,因此还需要大量的社会经济数据的附加输入。这些要素被展现在CBI的概念框架中,这一框架的目标是要捕捉服务所带来的好处、对人类福祉的影响以及政治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但它还需要被进一步发展。生态系统服务指标面对的第二个挑战关系到一批生态服务系统的互动特征(即一套服务之中严格正相关或负相关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意味着当试图增高某种服务时,其他的服务可能会同时增加(协同增效)或是降低(权衡)。这种协同和权衡都很少得到记录,而且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长期趋势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因为这或许能够显示出各种服务中的权衡模式以及应对某些管理计划的服务反应中的不同趋势)。此外,很多CBI的使用者建议,那些从城市之外更远处的生态系统捕捉生态系统服务流动的指标,如果能够包含在内,那将是很好的,因为这样能够评估城市以及它们的居民以及政策对其他地方的生态系统的影响(cf. Seto et al. 2012 ; Seitzinger et al. 2012 )。

尽管有着这些挑战,CBI依然是一个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性的一个强大工具。CBI能够把管理者、科学家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去思考生物多样性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政策以及陆地规划选择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能够利用CBI来评估。我们希望随着更多的城市制定地方行动计划和策略来应对CBD(X/22号决定)的号召,CBI 将在世界各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获得丰富的经验,而且生物多样性管理将被置于城市规划者所关心的事项的最前线,并帮助改善所有城市居民的福祉。

参考文献

Butchart, S. H. M., Walpole, M., Collen, B., van Strien, A., Scharlemann, J. P. W., Almond, R. E.

A., Baillie, J. E. M., Bomhard,

B., Brown,

C., Bruno, J., Carpenter, K. E., Carr, G. M., Chanson, J., Chenery, A. M., Csirke, J., Davidson, N. C., Dentener, F., Foster, M., Galli, A., Galloway,

J. N., Genovesi, P., Gregory, R. D., Hockings, M., Kapos, V., Lamarque, J.-F., Leverington,

F., Loh, J., McGeoch, M. A., McRae, L., Minasyan, A., Morcillo, M. H., Oldfield, T. E. E., Pauly, D., Quader, S., Revenga, C., Sauer, J. R., Skolnik, B., Spear, D., Stanwell-Smith, D., Stuart,

S. N., Symes, A., Tierney, M., Tyrrell, T. D., Vie, J.-C., & Watson, R. (2010). Global biodiversity: Indicators of recent declines.Science, 328 , 1164–1168.

CBI. (2012). User’s manual for the city biodiversity index .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Available at: http://www.cbd.int/en/subnational/partners-and-initiatives/

city-biodiversity-index

Chan, Y. K., Kwan, C. C. A., &Shek, T. L. D. (2005). Quality of life in Hong Kong: The CUHK Hong Kong quality of life index.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1 , 259–289.

Cornelissen, J. H. C., Lavorel, S., Garnier, E., Díaz, S., Buchmann, N., Gurvich, D. E., Reich, P. B., terSteege, H., Morgan, H. D., van der Heijden, M. G. A., Pausas, J. G., &Poorter, H. (2003).

A handbook of protocols for standardised and easy measurement of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worldwide.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51 , 335–380.

Duraiappah, A. K., Nakamura, K., Takeuchi, K., Watanabe, M., & Nishi, M. (2012).Satoyama–Satoumi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of Japan . Tokyo: UNU Press.

EEA. (2010).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 State and outlook 2010 – Urban environment . Copenhagen: EEA.

GBO3. (2010). 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3 . Montreal: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GEO BON. (2011). Adequacy of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systems to support the CBD 2020 targets . Pretoria: GEO BON Office.

Inoue,& Morimoto. (2011). The research on cities‘ biodiversity index -cities’. Evaluation by Singapore Index- Kyoto University.Masters thesis: Graduate School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Studies, Kyoto University

Kohsaka, R. (2010). Developing biodiversity indicators for cities: Applying the DPSIR model to Nagoya and integr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aspects.Ecological Research, 25 , 925–936. Kohsaka, R., & Okumura, S. (2014 in print). Greening the cities with biodiversity indicators; Experience and challenges from Japanese cities with CBI. In T. Yahara& S. Nakano (Eds.),

The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 in the Asia-Pacifi c Region.

Lavorel, S., Díaz, S., Cornelissen, J. H. C., Garnier, E., Harrison, S. P., McIntyre, S., Pausas, J. G., Pérez-Harguindeguy, N., Roumet, C., &Urcelay, C. (2007).Ch 13: Plant functional types: Are

we getting any closer to the holy grail? In J. G. Canadell, D. Pataki, & L. Pitelka (Ed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a changing world (The IGBP series). 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 (2005).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 .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Mori, K., & Christodoulou, A. (2012). Review of sustainability indices and indicators: Towards a new City Sustainability Index (CSI).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32 (2012),

94–106.

Niemel?, J., &Kotze, J. (2009).Carabid beetle assemblages along urban to rural gradients: A review.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92 , 65–71.

OECD. (1997). Better understanding our cities: The role of urban indicators . Paris: OECD

Publication.

Pereira, H. M., & Cooper, H. D. (2006).Towards the global monitoring of biodiversity change.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1 , 123–129.

Pereira, H. M., Reyers, B., Watanabe, M., Bohensky, E., Foale, S., Lee, M., Palm, C., &Patwardhan,

A. (2005).Condition and trends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biodiversity. In Ecosystems andhuman well-being: Multi-scale assessments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pp. 171–203).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Pereira, H. M., Ferrier, S., Walters, M., Geller, G. N., Jongman, R. H. G., Scholes, R. J., Bruford,

M. W., Brummitt, N., Butchart, S. H. M., Cardoso, A. C., Coops, N. C., Dulloo, E., Faith,

D. P., Freyhof, J., Gregory, R. D., Heip, C., H?ft, R., Hurtt, G., Jetz, W., Karp, D., McGeoch,

M. A., Obura, D., Onoda, Y., Pettorelli, N., Reyers, B., Sayre, R., Scharlemann, J. P. W., Stuart,

S. N., Turak, E., Walpole, M., &Wegmann, M. (2013). Essential biodiversity variables.Science,

339 , 277–278.

Reyers, B., Biggs, R., Cumming, G. S., Elmqvist, T., Hejnowicz, A. P., &Polasky, S. (2013).

Getting the measure of ecosystem services: A social-ecological approach.Frontiers in

Ecologyand the Environment, 11 , 268–273.

SCBD. (2011). Report of the AHTEG on indicators for the Strategic Plan for Biodiversity

2011–2020 . Montreal: Secretariat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Scholes, R. J., Walters, M., Turak, E., Saarenmaa, H., Heip, C. H., Tuama, é. ó., Faith, D. P., Mooney,

H. A., Ferrier, S., Jongman, R. H., Harrison, I. J., Yahara, T., Pereira, H. M., Larigauderie,

A., & Geller, G. (2012).Building a global observing system for biodiversity.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4 , 139–146.

Seitzinger, S., et al. (2012). Planetary stewardship in an urbanizing world: Beyond city limits.

Ambio, 41 , 787–794. doi: 10.1007/s13280-012-0353-7 .

Seto, K. C., Reenberg, A., Boone, C. G., Fragkias, M., Haase, D., Langanke, T., Marcotullio,

P., Munroe, D. K., et al. (2012). Urban land teleconnections and sustainability.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9 , 7687–7692.

doi: 10.1073/pnas.1117622109 .

UNEP. (2011). 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science workshop on assessments for an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held in Tokyo from 25 to 29

July 2011 . UNEP/IPBES.MI/1/INF/12. Nairobi:UNU.

UNU-IAS OUIK.(2011). Biodiversity in Kanazawa. Through the four seasons .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Operating Unit Ishikawa/Kanazawa Booklet.

Kanazawa: UNU-IAS.

vanStrien, A. J., Soldaat, L. L., & Gregory, R. D. (2012). Desirable mathematical properties of

indicators for biodiversity change. Ecological Indicators, 14 , 202–208.

Walpole, M., Almond, R. E. A., Besancon, C., Butchart, S. H. M., Campbell-Lendrum, D., Carr,

G. M., Collen, B., Collette, L., Davidson, N. C., Dulloo, E., Fazel, A. M., Galloway, J. N., Gill,

M., Goverse, T., Hockings, M., Leaman, D. J., Morgan, D. H. W., Revenga, C., Rickwood,

C. J., Schutyser, F., Simons, S., Stattersfield, A. J., Tyrrell, T.

D., Vie, J.-C., &Zimsky, M.

(2009). Tracking progress toward the 2010 biodiversity target and beyond. Science, 325 ,1503–1504.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与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生态规划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本文参考了相关文献。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原料,还制造与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形成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能够定量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综合阻碍。换言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可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阻碍评价,即分析计算规划方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现状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及规划方案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估。 都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技术路线为:首先,依照一定的标准,如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或生态系统的自然状况,将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其次,依照不同的测算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位面积资本;最后,计算总资本,汇总得到总资本结构表。 1都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都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一般包括对调节气候、固碳释氧、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与减弱噪声等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1) 调节气候功能。深圳市地处南亚热带,都市植被的微气候效应极为显著。都市林地在夏季的降温作用可直接减少都市空调的使用,故而这项功能可用替代成本法即减少空调的耗电费用来衡量。 (2) 固碳释氧功能。由于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评估生态系统固定C O2 经济价值的方法,参考前人工作经验,比较运用造林成本法及

碳税法2 种方法,评估深圳市生态系统固定CO2 的间接经济价值;而生态系统释放氧气的价值用释放的氧气量与氧气价格的乘积衡量。 (3) 保持土壤功能。首先采纳无植被覆盖的土壤侵蚀量和森林、草地的实际侵蚀量之差来估算森林、草地每年减少的土壤侵蚀量;然后再评价森林、草地在减轻表土损失、肥力损失和泥沙淤积灾难3 方面的价值。 (4) 涵养水源功能。依照水量平衡评估林地、水域涵养水量。涵养水源价值为年涵养水量乘以水价,水价可用影子工程价格替代。 (5) 净化环境功能。采纳替代成本法,用其他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成本代替生态系统净化环境功能的价值。 (6) 减弱噪声功能。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降低噪声价值的估算多以造林成本的15 %计。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服务价值,是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 ,间接利用 价值(生态功能价值,是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选

生态城市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生态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又随之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民本政府”在努力将“中国号”巨轮驶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生态农村、清洁生产……这些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潜在经济效益巨大的生态城市,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过去,环境问题被迫让位于经济,人们看见了臭名昭著的“锈带“,污浊的莱茵河,当日本的水洖病爆发世界开始反思: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城市:未来在何方,蓝天绿水可否与高楼华社相映成趣? 生态城市,只是我们能给自己和下一代的唯一交代。所谓生态城市,并不只是青山绿水的单纯幻想,发展仍是其根本要义。在发展中与环境和谐共处,让生活处处赏心悦目,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生态城市理念对自然与资源的尊重是使一个城市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正因此,其具有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生态城市是真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 二:生态城市与经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city and economic)生态城市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 协调特点使其远远超出狭义的乌托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在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房的生态城市,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个人存在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还可以享受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引导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高层次生活。生态城市绝不是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割裂,相反,是以对环境和资源的更长远保护更充分推进城市经济取得更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笔者有以下看法: (1)生态城市对房地产的助推作用。(Ecological c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for ics Real Estate) 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深圳地王”拍卖案就很好说明了这点。深圳地王”华侨城南部填海区定于12月6日进行首场土地使用权拍卖,首次推出的3幅土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现已开始接受竞买申请。“此举标志着深圳湾填海区开发正式启动,市政府将其视为深圳城市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里程碑”(南方都市报)。笔者了解到,目前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绿地去看上去仍然十分荒凉,但为何拔得“地王”头筹?是政府的远景规划给了其生命了,但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具有的全市最大规模的、具有全新生活模式的居住社区和湖景旅游区条件。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即使没有社会力量的倡导,它也是现行社会经济模式的宠儿。生态城市给了社会经济更美好的远景,社会经济也给了生态城市存在最强硬理由。房地产业向来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生态城市理念将引导房地产走上个科学,更可持续发的道路,一条告别摩天大楼的路,一个让城市更人性化的理念。1998年开始的填海工程在深圳湾畔、华侨城南侧造就了这片占地2.9平方公里的土地;1999年建成通

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资源和环境矛盾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研究现状和实践情况,研究表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普遍忽视了产业发展问题;国外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已严重滞后于实践,急需针对中国现有城市和新城开发的产业选择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分类指导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关键词:生态城市内涵评价指标设计原理 1、引言 短短 300 年的工业文明历程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地球的资源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在城市地区表现更为集中和明显。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为特征,造成了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1]。摒弃工业文明理念下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潮流与趋势[2]。 生态城市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重构城市交通、建筑与土地

利用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理念完全一致,是根治“城市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主要关注土地利用、建筑、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支柱,是生态城市建设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系统梳理与生态城市产业发展相关的理论,总结国内外实践情况,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2、生态城市的内涵 2.1生态城市的起源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4]。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又称生态社区( eco - community)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5]。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6],并从生态学

浅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浅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热门话题。围绕这一主题,文章回顾了学术界不同的观点假说,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指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成一种正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极大的改变生态系统功能。此外,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多样性降低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本文主要归纳整理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对局部多样性、区域多样性及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改变及其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及保护提出一些建议,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及其所在生态复合体的种类丰富度和相互间的差异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它通常有4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系统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保健及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2],而且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定能量、促进生物能源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作用,是任何活动都无法替代的。随着近年来由于人为的或自然干扰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骤减。 目前,物种消失的速度是人类出现前的成数百倍。生物物种的贫乏严重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而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必须要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生物多样性才能得到恢复和保持。本文归纳,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的各类假说,进而为其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指导未来保护方向。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1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所发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总称;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呈现正相关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改变生态系统功能[3-4]。数十年前年前,一些生态学家就提出,物种多样性丧失将导致生物化学过程中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显然,此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假说的动机出于物种保护考虑[5]。然而,生态学家们对物种多样性的丧失是或否会损害生态系统的功能和降低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及生物多样性提高是否有利于其功能的而改善仍持有不同的观点。 1.2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不同的假说:①多样性-稳定性假说[6]即随物种数量增多,系统内的生产力和恢复能力均呈现正相关。②冗余种假说[7]即最小物种数,具体指系统内存在可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的物种数量,也可以理解成系统中有一定数目的关键种,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到一定程度后达到饱和。其他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冗余的。③不确定假说[8]即生态系统的功能随多样性的改变,单个物种也是处于动态平衡中,因而系统功能随多样性改变的剧烈程度和方向是无法完成预料的。④零假说[9]即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减少和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没有影响,也可理解成系统对物种数量不敏感。⑤多样性—可持续性假说[8]即多样性高的生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知识点16 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1.(2019·全国卷Ⅱ·T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选A。题目要绘制的是数量金字塔,夏季草原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牧草的数量远远大于羊的数量,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符合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乔木的数量不如第二营养级昆虫的数量多,一棵乔木树上往往有许多昆虫,所以两者的数量关系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2.(2019·江苏高考·T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解析】选C。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二者为寄生关系,A项错误;西部沙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项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间接价值,C项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项错误。 3.(2019·北京高考·T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 )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作者山西临汾屯里中学杨录梅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规律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在综合体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它们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彼此紧密地联合起来,其中光能生产者分解者是任何生态系统都不能缺少的最基本的成分,生产者----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一种联系叫食物链。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个食物链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生态系统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通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即在一定范围内,能忍受改变的条件,并能自动调节、修补或建造自己去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推动了生态系统的变化发展,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反馈。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反馈能力小,结构复杂,反馈能力大。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概念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征,它是指生竟的生态复杂性和物种多样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由于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强度不均等,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多样的多样化生态系统。例如,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分为海洋、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陆地生态系统又可以分为草原生态系统、各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等。总的来说,高度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分布地球的各个位置,它们能使营养物质不同程度的得以循环,作为能量的载体使之单向流动,从而对人类的幸福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物种多样性主要指生态系统内各个营养层次物种的多样性。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植物的多样性为草食性动物提供各种食物,从而草食性动物能够进一步繁荣;繁荣的草食性动物又为肉食性动物提供了繁荣的条件;植物、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繁荣更进一步促进了分解者的繁荣。因此,作为多样性程度决定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程度。 不同生态系统,物种多样化程度不同,它服从于地域分布规律。地理纬度不同,太阳辐射量不同,形成不同的热量带;同一热量带内经度不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水分状况不样。一一般来说,离赤道、海洋愈远,生态系统物种愈少。就我国来说,纬度愈高经度愈低,生态系统中物种愈少。例如,离海洋很远的荒漠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化程度低,净初级生产量约为0——10克/米2/年;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化程度高,净初级生产量为1000—5000克/米2/年. 物种多样性还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化。它既包括多样化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

生态期末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 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变化。包括不同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区域(γ)多样性: 是不存在生物传播障碍的一个地理区域的所有栖息地中观察到的物种总数。 局域(α)多样性: 是同质栖息地的一个小面积内的物种数。 β多样性: 是指一个栖息地到另一栖息地之间物种的差异或变化 物种库: 一个物种源区域中所有物种的整体,一个岛屿或栖息地的定居物种就来源于物种库。 生态位: 一个个体或物种能够生存和繁殖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质量的范围。 基础生态位: 一个物种在无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 考虑竞争的存在后,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小于食物和物理因素决定的基础生态位。 物种拣选: 由于物种对条件的耐受性、对资源的需求或与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相互作用,局部群落中区域物种库对物种的约束。 生态释放: 当种间竞争减弱时,一个物种就可以利用那些以前不能被它利用的空间,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态位。由于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就称为生态释放。 中度干扰假说: 由于早期和晚期的演替物种的共存,物种多样性在具有中等强度物理干扰的栖息地中最大的观点。 害虫压力假说: 认为个体拥挤在亲体附近时,使许多被不同有害动物所攻击的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害动物和病原体的侵袭很脆弱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平衡理论:见专题 特有种: 仅分布于某一地区或某种特有生境内,而不在其他地区自然分布的物种。 背景灭绝: 人类出现之前的灭绝。 大量灭绝: 生物区系的一大部分突然消失,据认为,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灾变,如流星的影响;巨大的大量灭绝出现在二叠纪末和白垩纪。 人为灭绝: 是由于人类引起的灭绝,其受影响的类群数、影响到全球范围和源于自然灾害,这些与大量灭绝相同。 生态灭绝:? 由于一些野生动物数量太少,种群过小,遗传变异性丧失,不仅对生态环境影响甚微,自身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 班级:09生物教育姓名:李虎学号:09124097 摘要: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术语逐渐为人们所公认和普遍使用!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它实际上是一种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的商品)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市场被买卖,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无法进入市场。生态系统服务以长期服务流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这些服务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本。 前言:Holdern和Ehrlich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生态学界就给予很大的重视尤其是Daliy主编的《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性》一书为标志,一个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热潮正在兴起,各国领导人、科学家和公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和支持积极性都明显提高。 随着生态经济学、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评价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将评价对象的价值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内在价值等,并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发展了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今天的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个标准组成部分。Costanza等人(1997)关于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估算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深入、系统和广泛研究。 讨论:生态系统服务这些年的研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生活质量、能源、生态产品、休闲娱乐、气候调节、生物防治等等改变。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都是值得我们一起探讨的。 在初中我们就学习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知道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畜牧、木材。水产、粮食等等,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各种多样化,不同的生态系统给人类不同的服务,那么生态系统服务就是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生态系统的许多功能是无法在市场上买卖而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各种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一般是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而不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例如: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用做食品、燃料、原料及建筑材料等,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一个最基本的例子。另一项对人类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是有机废物的生物降解,如垃圾、废水。有些生态系统服务以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类。新的食品、纤维和药品都是由现存的、可用的品种和基因开发而来。人类能够从一个生物体向另一个生物体转移基因,却仍难以制造新的基因来满足新的要求。等等一些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项目。这些仅仅是生态系统服务项目的一部分,还有大多数的服务项目为人类的生活、生存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具体的服务项目是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的。 生态系统又有那些功能呢,下面简单的介绍其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一些方面。一、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生物生产是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基本功能,生态系统通过第一级生产与次级生产,合成与生产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有机质及其产品。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使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成为可能,而且也是人类开发新的食品、药品和品种的基因库。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一种缓冲和保险,可使生态系统受灾后的损失减小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生物多样性产生的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调节气候,植物每年大约向大气释放的氧气有27×1021t。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森林能够防风,植物蒸腾可保持空气的湿度,从而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森林对有林地区的气温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使昼夜温度不致骤升骤降,夏季减轻干热,秋冬减轻霜冻。绿色植物尤其是高大林木所具有的防风、增湿,调温等改善气候的功能,对农业生产也是有利的。四、减缓灾害,生态系统复杂的组成与结构能涵养水分,减缓旱涝灾害。每年地球上总降水量约1.19×1012t,在降雨过程中覆盖于植被树冠与地表的枯枝落叶能减缓地表径流。植物生长有深广多层的根系,这些根系和死亡的植物组织维系和固着土壤,并且吸收和保持一部分水。雨季过后,植被与土壤中保持的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 王 伟1 陆健健 2** (1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摘 要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及价值评估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在服务价值的评估方面,国内相关研究多数套用现有的一般化计算公式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计算,缺少针对性和探索性。总结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得失,并综合前人的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新的分类,提出 核心 服务功能、 理论 服务价值与 现实 服务价值的概念,并以温州三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作为实例,论证所提出的新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因此服务价值评估的意义不在于对每一项服务功能价值的精确估算,甚至不需要计算一个生态系统所有的服务功能价值,而应抓住一个或几个有计算依据的核心服务功能。提出理论服务价值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同现实服务价值的比较,量化某服务功能的退化程度,明确后续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主要目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生态恢复的重要指标。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价值评估 中图分类号 Q1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5)11-1314-03 An approach o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ion.WA NG Wei 1 ,L U Jianjian 2 (1School of L if e Science,Shanghai Univ 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2State Key Labor atory of Estuar ine and Coas tal Resear ch,East China N or 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Chinese Jour nal of Ecology ,2005,24(11):1314~1316. T he study of ecosystem serv ices and their valuation i s a ho t pot issue in eco logy,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osting sustainable ecosystem management.At pr esent,there are no systemic theories in ecosystem services classification and valuat ion,and most domestic studies are focused on the repeated estimation o f some prevalent ser vices by using established methods,w ithout any pertinence and exploration.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ies and related liter atures,this paper put fo rward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ecosystem services,and named t hree new concepts,i.e .,top dr aw er ecosystem serv ices,theor etical value,and actual value.A case study o n t he Sangyang wetland of Wenzhou further illustr ated the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new concepts.It is sug gested t hat if t he main purpose of ecosystem serv ices study is to serve decision making,it is no need to evaluate all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a regio n accurately and roundly,w hile the v aluation of several top dr aw er ecosys tem services is sufficient.T he co 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nd actual values could help to analyze the degree of e cosystem degeneration and ev aluate the process of ecolog ical r esto ration.Key words ecosystem ser vices,classification,valuatio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4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131020)。**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5-01-17 改回日期:2005-04-20 1 引 言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1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 价值评估研究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 要作用[9,15,17,20,24]。 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方面,Daily [19]、Costanza [18]、Norberg [23]、欧阳志云等[10,11]、童春富等[16]和de Groot 等[21]都曾对服务功能的分类提出各自的观点,但各种分类框架不尽相同,国内外在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面存在很大争议,尚未形成让公众和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评估体系。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数是对某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述式评估,基本上是套用现成公式计算服 务功能[2~8,12~14],缺乏针对性和探索性。本文总结笔者前期经验和教训研究,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新的分类,提出 核心 服务功能、 理论 服务价值与 现实 服务价值的概念,并以温州三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和价值评估研究作为实例阐述所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5,24(11):1314~1316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清涛1李新蓉2 (新疆农业大学1、林学与园艺学院,2、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大气CO2浓度增高和氮沉降加剧等使得生物有机体的性状、种间关系、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并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并结合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展望,以求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大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陆地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英文摘要:Biodiversity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to human survival,also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land use, climate chang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nitrogen and deposition intensified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make the organisms character,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biodiversity, change, further influence ecological system process and function, and ultimately 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with China's in this field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China's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protection. In order to research on bio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ore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s:Biological diversity;terrestrial ecosystem;climate change;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0引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价值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hierarchical system),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理论与实践上重要,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包括不同的水平,每个水平的多样性都有各自的特点,很难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予以测度.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可以用于物种水平的多样性,即用一定面积内的物种数目表示.更精确的方法是考虑物种之间的关系,即测度分类学多样性(taxonomic diversity)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普遍定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态系统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避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不经济行为,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并最终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著名的权威定义: 1 Robert Costanza,"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387, 253-260 Article)一文中的定义: 其中其所指的17项内容如下:

展,2000,22 (5)

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方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可以分为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与存在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因其功能类型不同而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 1 直接利用价值:主要是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它包括食品、医药及其它工农业生产原料,景观娱乐等带来的直接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可用产品的市场价格来估计。 2 间接利用价值:主要是指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保护土壤肥力,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等支撑与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间接利用价值的评估常常需要根据生态系统功能的类型来确定,通常有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替代市场法等。 3 选择价值:选择价值是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支付惫愿。例如,人们为将来能利用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净化大气以及游憩娱乐等功能的支付意愿。人们常把选择价值喻为保险公司,即人们为自己确保将来能利用某种资源或效益而愿意支付的一笔保险金。选择价值又可分为3 类:即自己将来利用:子孙后代将来利用,又称之为遗产价值;及别人将来利用,也称之为替代消费。 4 存在价值:存在价值亦称内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惫愿。存在价值是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价值,是一种与人类利用无关的经济价值。换句话说,即使人类不存在,存在价值仍然有,如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与涵养水源能力等。存在价值是介于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一种过渡性价值,它可为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估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有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二是模拟市场技术(又称假设市场技术),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只有一种,即条件价值法。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常用的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与市场价值法。 1 条件价值法:也称调查法和假设评价法,它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中应用最广泛的主估方法之一。条件价值法适用于缺乏实际市场和替代市场交换的商品的价值评估,是“公共商品”价值评估的一种特有的重要方法,它能评价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 支付意愿可以表示一切商品价值,也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合理表达方法。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观念、信仰和偏好,是人的主观思想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支付意愿是“人们一切行为价值表达的自动指示器”, 因此商品的价值可表示为:商品的价值二人们对该商品的支付惫愿支付意愿又由实际支出和消费者剩余两个部分组成,, 对于商品,由于商品有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其支付意愿的两个部分都可以求出。实际支出的本质是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根据商品的价格资料用公式求出。因此,商品的价值可以根据其市场价格资料来计算。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对于有类似替代品的商品,其消费者剩余很小,可以直接以其价格表示商品的价值。 对于公共商品而言,由于公共商品没有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因此,支付意原的两个部分(实际支出和消费者剩余)都不能求出,公共商品的价值也因此无法通过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估计。目前,西方经济学发展了假设市场方法,即直接询问人们对某种公共商品的支付惫愿,以获得公共商品的价值,这就是条件价值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