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1、信息系统

信息是管理活动中各种消息情报、数据指令、密码、符号、文字、语言等讯号的总称。是否及时得到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

(1)信息系统的职责

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有:①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②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③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2)信息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的信息系统由信息流程体系和信息组织体系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信息流程体系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贮存等基本环节。

信息组织体系,从我国的情况看,主要有四种类型:①专业性的社会统计系统;②政策执行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的信息反馈系统;③政策智囊机构设置的信息系统;④政策中枢机构设立的信息系统。

2、智囊系统

(1)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

①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②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③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2)智囊系统的构成

根据与政策主体的不同关系,智囊系统主要划分为政府和政党组织体系之内的官方智囊机构,和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两个部分。前者在体制上隶属于政策主体,在研究工作中向政策主体负责;后者主要有三类:①由政府资助和管理的专门研究机构;②各种独立的、民间的研究机构;③大学。它们在体制上不隶属于政府。

3、决断系统

公共政策中的决断系统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的全过程。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它子系统的活动,为信息系统指明收集信息的方向,为智囊系统确立拟定备选方案的目标,指导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但信息、智囊等其它系统或机构却不能取代决断系统的地位。

(1)决断系统的特征:

①权威性;②主导性;③组织性。

(2)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

①界定政策问题;②确定政策目标;③设计政策方案;④选择政策方案。

(3)决断系统的活动应遵循反映政策客观规律的原则

①果断原则;②创新原则;③系统原则;④择优原则。

4、监控系统

(1)监控系统的组成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监控机构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体制主要是根据“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建立的,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就是公共政策的法定权力的监控关系。中国实行内、外两大监控体系。内部监控体系是政权体系内部的上级部门以及横向的权力部门,即政党、人大、政府之间的递次监控关系;此外还有内设监控机构,如中国共产党的纪检委、人民政府的监察部门。外部监控体系由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等组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是最有效也是最有力的监控力量。

2.监控系统的作用

①防止政策主体滥用决策权。②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③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二、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关系

公共政策系统中各个系统的内部关系,是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构成相对封闭的公共政策“回路”,处于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有机过程之中。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关系,对于发挥其整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政策各个组织系统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各司其职,它们之间是互相独立而不是互相代替的关系。科学政策系统中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既是互相独立、各司其职的关系,又是互相协调和

互相配合的关系。决断系统、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和监控系统,各自独立、各司其职、履行专业职能。但分工不等于分家,独立不等于“各自为政”,而是互相配合、协调合作,共同解决公共管理中待政策的问题。

公共决策回路,指以决断系统为中心的,由其它系统相互配合和制约、互相作用构成的功能传输(输入—转换—输出)的回归过程。在科学决策体制的有机回路中,由于各个系统在履行各自独立职能的过程中,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作用,具备着自我调节的功能,因此,公共管理机关只有健全科学的决策体制,并形成有机的回路,才能形成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1、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是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在组织中,决策权力的基础主要是正式的职权和非正式权力或二者的结合。非正式的权力可能来源于个人魅力、拥有某种特长、掌握某种资源、具有强制力量等方面。

具体说来,决策权力包括:

(1)政府系统内部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

(2)政府系统内部决策权力的纵向分化。

(3)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权力界限。

(4)政府决策权力的运用,必须接受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和制约。

2、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我们将按照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不同,将决策体制划分为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的纵向结构以及同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和协商关系的横向结构。

3、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

一个政治体系的集权或分权程度,可以用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决策权力控制程度来分析,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上级控制决定的数量和相对重要性;二是上级行使权力的形式;三是上级控制下级的实际能力和下级逃避控制、自由发展的实际能力,以及因此形成的实际权力分布状态。

①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①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这种体制在联邦制国家中较为普遍。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决策权力在同一层次的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形式,便构成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①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后者是当今世界各国公共决策体制的主要形式。

②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历史上的寡头政治、当代的各种委员会制等就是集体决策模式的具体形式。

(3)历史上出现的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以历史为线索,以最高决策权归属为依据,来划分各种决策体制类型。为方便比较,我们将古今中外出现过的主要类型列为下表:

历史上出现的公共政策体制类型

类型最高政策权归属最高政策主体(集体/个人)主要存在时期主要存在地点主要政策方式

原始民主制氏族等原始组织全体成员全体会议

(集体)原始社会时期,现代各原始氏族部落、古埃及等合议

神权制神僧侣、宗教领袖(个人)古代、现代现代海湾伊斯兰教国家(如伊朗)独裁

君权制神或专制君主由宗教或传统产生的皇帝(个人)古代、近现代中国封建王权国家、现代君主国家(沙特)独裁

议会制总统-议会制名义上是“人民”,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总统议会(集体)总统(个人)近代、现代美国等合议、三权分立制

内阁-议会制议会(集体)英国等

委员会-议会制议会(集体)瑞士等

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体)现代中国合议、民主集中制

法西斯制法西斯国家政党领袖、国家元首(个人)20世纪

20-40年代意大利法西斯国家、德国法西斯国家等独裁

军人独裁制神、君主或人民,实际上是独裁者个人军队首领

(集体或个人)自古至今各军人专政国家独裁

四、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

1、专业性;

2、统一性;

3、整体性

五、西方国家的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1)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特别是在行使行政权时,总统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可以主持联邦政府日常工作和各种决策会议,决定美国的战略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发布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这些权力及其运用都属于政府制定决策的活动。为协助总统行使权力而设立的白宫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等庞大的总统办公机构,大多数是代表总统进行决策领导的部门和总统决策的咨询部门。美国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最高集体决策机构,而是总统的咨询和执行性机构。内阁成员对政府有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总统一人掌握了决定权。内阁各部下属的各个局,由常设的文官领导,他们通过自己对具体情况的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各种具体的实质性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了主要规划者的作用。

(2)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内阁制下的总理也为自己设置了一整套办公机构,主要用于政策的制定、协调和监督,因此,它们是政府机构中最有权威和影响的部门。

广义的政府也包括议会或国会。议会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是重大政策由议案到法案的必经之路。议会通过提案、审议等方式在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不论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国家,议会审议的大部分提案都是由政府提出的。政府还在许多方面通过“委任立法”的方式,自己“先行立法”,后经立法机关批准,从而取得了本应由议会行使的一部分实际权力。总统制下的总统对国会的决定还具有否决权。政府的首脑也往往由作为控制议会多数的执政党的领袖担任,他可以通过本党的议会党团左右议会的活动。这样,政府通过不断扩大权力和对议会的种种制约方式,使自己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也是当代西方各国政府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的重要表现。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1)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法,须经3/4的州的同意,而2/3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

(2)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一般来说,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充,但是地方政府有提出或反对某一法案的权力。英国是强调地方自治的国家,地方的公共安全、治安、商品管制、教育、税收等等公共问题的决策权力都归地方政府所有。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六、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1、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总理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在这两个决策会议上,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通过这些部门行使的这些实际权力,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这些部门是政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们实际控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在一些政策制定活动中,它们甚至是主要的制定者。

2、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

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似;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下,地方政府的独立决策权力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扩大了自己的管理权限。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要把中央的政策要求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这种执行性政策,在表现和反映地区特点方面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留下很大的余地。

七、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在选举活动中,各政党的竞选纲领或党的候选人发表的竞选演说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的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的胜利。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

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党对议会党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通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这种操纵现象,在日本表现得比较突出。

八、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国家意志。为保证

公共管理硕士考前辅导第三章公共决策

第三章 公共决策

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 一、决策的含义 二、决策类型 三、决策的前提

一、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 ?先秦时期,《韩非子·孤愤》中出现了决策 ?20世纪中叶,美国形成决策理论 ?决策是人们就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作出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抉择。 ?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决策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决策往往被视为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伊斯顿和拉斯韦尔——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 ?西蒙——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 ?林德布罗姆——渐进主义解释 ?罗森布鲁姆——《公正行政: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等同于公共行政) ?阿利森——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理查德·施奈德——“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决策的含义 ?决策的一般特征(属性):预见性,选择性(重要特性,灵魂),主观性 ?管理的特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行政的特性: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决策的内容:目标选择(目标的确定要具体,恰当,有可检验性) ?方案选择(拟定方案要考虑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同时还要通过综合的比较和评估,在被选方案中比较孰优孰劣)“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

二、决策类型 联想公共组织的类型 ?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程序性决策(又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化决策,重复性),非程序性决策 ?决策目标的多寡——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个人决策,群体决策 ?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原始决策(初始选择),追踪决策(修正后的二次决策) ?根据决策影响时间长短———长期决策,中期决策,短期决策。 ?决策者在管理系统的层级——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决策思维的方法不同——直觉决策,经验决策,推理决策。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主要内容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现代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 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 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 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 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要受到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渠道、决策法制、决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制约因素,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党对“推动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怎样推动政治参与”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某种义上讲,对切身利益的密切关注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最直接的动因。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不是仅有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积极寻求对策设计,化解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发现和确认公共决策过程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决策问题的发现和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决策最关键的因素。保证获取政策问题确认时所必需的充分、准确的信息。社会公众参与可以改善大多数决策者只能了解到数量有限的信息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传递过程中被“改变”的情况。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1)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最全面、最真实;(2)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决策者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提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某一社会问题要成为政策问题,首先得进入公众议程,而后进入正式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将进入公众议程的社会问题尽快提交政府使之成为正式议程,这是政策问题确认的关键。在公众广泛意见之后政府达成的有效协议能够更有效的适应公共政策制定的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二)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推动政策的顺利执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公共政策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志,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公众参与决策满足了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等。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这种认同感进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力,也是功不可没。公众参与使社会公众对政策合法性确认不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提高,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大大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力。(三)公民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是政治统治依据的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是以公众对现存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本认同为前提的,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途径向决策体系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影响政策体系的公共政策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公众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同意和认可了政策体系的权威,并且直接显示出了公众的政策倾向,而这种政策倾向则是政策体系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显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公众对政策体系及其政策方案的同意与认可,合法的政策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确认了公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了公众的利益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对政策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政策体系权威的合法性。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阻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公民在公共决策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参与体制保证不健全 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决策需要具体参与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和程序上同时有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进行。中国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参与制度,但是公民参与方面的制度

公共政策复习(2)

公共政策:就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等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1)谁来制定公共政策(主体); (2)对什么领域来进行规制(客体); (3)目的何为(价值取向);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三、政策的分类 1. 分配性的、调节的、自我调节性的和再分配性的政策 2. 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3.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 2、公共性; 3、价值性; 4、前瞻性; 5、层次性; 6、动态性; (一)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 3、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政府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二)转型社会中的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 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 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 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革新功能 政策系统的划分: 一、信息子系统 二、咨询子系统 三、决断子系统 四、执行子系统 五、监控子系统 第二章 社会问题: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或至少令一部分人感到不满的状态。 2、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 (1)社会福利(2)效率(3)公平 3.社会问题的四要素 (1)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 (2).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 (3).它们持续时间很长。 (4).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作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也难以达成一致。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1、信息系统 信息是管理活动中各种消息情报、数据指令、密码、符号、文字、语言等讯号的总称。是否及时得到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 (1)信息系统的职责 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有:①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②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③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2)信息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的信息系统由信息流程体系和信息组织体系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信息流程体系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贮存等基本环节。 信息组织体系,从我国的情况看,主要有四种类型:①专业性的社会统计系统;②政策执行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的信息反馈系统;③政策智囊机构设置的信息系统;④政策中枢机构设立的信息系统。 2、智囊系统 (1)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 ①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②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③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2)智囊系统的构成 根据与政策主体的不同关系,智囊系统主要划分为政府和政党组织体系之内的官方智囊机构,和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两个部分。前者在体制上隶属于政策主体,在研究工作中向政策主体负责;后者主要有三类:①由政府资助和管理的专门研究机构;②各种独立的、民间的研究机构;③大学。它们在体制上不隶属于政府。 3、决断系统

公共决策(八)

公共决策(八) (总分:143.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 1.辅助决策的参谋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地研究分析问题,不偏不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问题的分析和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为决策者所左右。这是强调参谋子系统的( )。 (分数:1.00) A.科学性 B.集体性 C.相对独立性√ D.动态性 解析:相对独立性是指参谋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地研究和分析问题,不偏不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问题的分析和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不能为决策者所左右。 2.美国的行政决策体制属于( )。 (分数:1.00) A.独裁制 B.议会—总统制√ C.议会—内阁制 D.议会—委员会制 解析:荚国实行的是议会—总统制。 3.伊朗政府和议会活动的依据是“真主的法律”,从行政决策体制的类型来看,这是一种( )决策体制。 (分数:1.00) A.宗教领袖型√ B.君主亲政型 C.军人独裁型 D.议会—总统制 解析:伊朗实行的是宗教领袖型决策体制。 4.实行议会一内阁制行政决策体制的国家是( )。 (分数:1.00) A.美国 B.法国 C.韩国 D.英国√ 解析:美国实行的是议会—总统制,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 5.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 )决策体制。 (分数:1.00) A.首长负责制 B.民主集中制√

C.议会制 D.委员会制 解析:民主集中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的一种。 6.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是( )。 (分数:1.00) A.政治协商会议制 B.专家咨询参谋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行政首长负责制 解析: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选举指导和工作联系关系。 7.在政策方案优选时,要为决策者提供经过一系列定性、定量分析论证的初步方案的是( )。 (分数:1.00) A.决断子系统 B.信息子系统 C.参谋子系统√ D.监控子系统 解析:参谋子系统的职能就是为决断子系统提供备选方案。 8.属于“虚位”国家元首的是( )。 (分数:1.00) A.美国总统 B.日本天皇√ C.英国首相 D.德国总理 解析:议会—内阁制的国家元首是“虚位”。 9.( )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分数:1.00) A.决断子系统√ B.信息子系统 C.参谋子系统 D.监控子系统 解析:决断子系统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10.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行政决策体制的类型属于( )。 (分数:1.00) A.军人独裁型 B.宗教领袖型 C.议会制 D.君主亲政型√

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及答案

1公共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MichaelS.Scott)和彼德G.W.基思(PeterG.W.Keen)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 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4.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公共政策时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 行为准则。 6.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物,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形式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 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有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他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 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10—15人)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9.决策支持系统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基恩于20 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 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机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C),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倾斜性D.系统性 2.决策权力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A),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权力B.利益C.关系D.制度 3.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B)”.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 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不闻不问B.公事公办C.退避三舍D.积极介入 4.“系统分析”最早是由(D)提出并使用的。 A.贝塔朗菲B.麦克纳马拉C.美国国防部D.兰德公司 5.公共利益是公众(A)的资源和条件。 A.共享B.共同拥有C.共同创造D.独享 6.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A.奖励性B.惩罚性C.温和性D.权威性 7.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D) A.秘书 B.助手 C.领导者 D.外脑 8、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4、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市政策对象---公众为(D)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9、政策评估是对政策(A) 所做的判断A.效果B.方案C.结果D.结论 10、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A.创造性思维B.直觉思维C.灵感思维D.豁然开朗思维 11、“系统分析”最早是由(B)提出并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纳马拉 D.贝塔朗菲 12、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C)政策观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C.发展型 D.综合型 13、(A)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14、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C)。 A.基本掌握 B.选择 C.共识 D.互动

第三章公共决策

第三章公共决策 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 ★为重点标注 第一节 公共决策 一、决策的含义 决策的含义 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定义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决策的一般特征或属性 ①预见性,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又面向未来的活动。②选择性,决策过程实质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征之一。③主观性,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决策的内容可简化为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背水一战” 二、决策的类型 决策的类型 ①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 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前者亦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决策或重复决策。它是为了解决那些经常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可按固定的步骤和常规方法处理,后者与前者相比,它通常要处理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创造性思维。 ②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 可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③根据决策条件(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 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这里的自然状态指的是决策面临的未来环境和条件。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供选择预期结果相对明确。因而方案之间的优劣选择不难。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事前虽然难到确定但却可以预测出现的概率。决策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但决策对风险程度基本预知。非确定型决策

《公共政策学》期末考试题型介绍

本门课程考试为半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一般为90分钟。题型一般为单选题(10分)、多项选择题(10分)、名词解释(10分)、简答(40分)、论述(30分)。 单选题、多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细节部分的把握。 名词解释:都是学习《公共政策学》应该掌握的。在解答名词解释时,一般将这个名词的意思解释或者描述清楚即可,无须详细阐述。 简答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不考查理解程度,所以要求学生答出所问问题的要点并作出简要的解释。 论述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是考核层次最高的一种题型,所以要求学生在回答论述题时,不但要将问题要点列出,还要全面深入的针对每个要点问题进行阐述和评析。 应掌握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三、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含义和内容 二、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三、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一、决策权力的内容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三、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四、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五、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第四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 一、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 二、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 三、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四、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 一、政策执行的理论 二、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互动 三、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四、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五、政策环境因素 六、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公共政策评价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

二、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三、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四、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五、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 六、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 第七章公共政策的思维方法 一、“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 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三、公共决策思维类型 第八章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一、公共决策系统 二、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 三、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 第九章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 一、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二、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第十章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一、名词解释 1.决策权力2.集权制3.分权制4.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1.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2.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3.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4.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二、单项选择题 1. 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A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2.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3. 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4. 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三、多项选择题

1.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ABCD )等子系统。 A. 监控 B. 智囊 C. 决断 D. 信息 2.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BCD )等组成。 A. 政党 B. 人民群众 C. 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3、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ABCD )。 A.界定政策问题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 选择政策方案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答: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是否及时得到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决断系统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的全过程。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它子系统的活动,为信息系统指明收集信息的方向,为智囊系统确立拟定备选方案的目标,指导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但信息、智囊等其它系统或机构却不能取代决断系统的地位。对政策过程的监控,既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一、概念题 1.组织 答:组织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决策组织就是具备决策权力,从事决策活动的组织。 2.公共决策体制 答: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工作的组织形态。为了保证一定的决策组织行为有效果,必须按照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决策活动的需求,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决策体制。 3.委员会制 答:委员会制,亦称为合议制,是政府制度其中之一。在委员会制的运作下,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及管理权,并不是由单一的领袖所拥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数目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委员会的决策,通常会按协商达致一致的原则来进行。现代世界各国中,瑞士是委员会制的典型代表。委员会政体下的委员会是以集体领导的形式来行使其最高行政权,各委员不但职权相同,并且进行集体议事,决议是以投票结果来作出的,而且实行集体负责。 4.分权制 答: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自己管辖的权限内,能独立自主地决定问题,而上级组织不

加干涉的领导体制。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优点是:可以使下级因地制宜贯彻上级指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特点去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本地的长处和优势。缺点是:如果发挥不好,容易自立门户,各行其是,各方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也容易发生本位主义、分散主义,不顾整体利益的倾向。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答:(1)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各种政策行为者围绕决策权力,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 (2)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总统制 美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典型的总统制。 a.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决策权各自分立、互不隶属而又相互制衡; b.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拥有较大的决策权:政府不对议会负责但可以对议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总统不能干预司法但有权任命国家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内阁实行首长制即由总统独掌最终决策权。 ②议会制 英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议会制。 a.议会的决策对政府的决策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议会多数的支持是这种公共决策体制得以运行的关键。 b.议会和内阁决策的基本规则都是多数规则。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从系统分析方法来看,公共政策的运行是以公共政策系统为基础的。公共政策系统是研究公共政策过程的前提。 我国有学者把公共政策系统界定为“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本章着重探讨公共政策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以及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构成及选择。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由于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公共政策主体的分类上,存在着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等划分方式。 公共政策主体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从官方和非官方角度来探讨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及其行为,前者着重探讨权力配置问题,后者着重探讨政策参与问题。 一、官方决策者 一般而言,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现代政治体制中,这三大系统分别掌握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司其职,依据宪法赋予的权力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同时相互制约,保持三种权力之间的平衡。 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 立法机关在西方主要指国会、议会、代表大会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各国的立法机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2.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在西方国家,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出现了所谓的“行政国家”。总统在美国权力体系和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国会还常常将一些非常重大的决策权授予总统,特别是在外交和军事领域。 我国国家行政机关是指国务院及其组成部分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它们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行政权。国务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以及其他能够影响全国所有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政策和措施。 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其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 按照法律规定,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似;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 3.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传统上被认为只是一个检察、审判的机构,但它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外决策体制比较

中外公共决策体制比较 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传统发、等原因,中外公共决策体制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从公共决策的分配及运作、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当今世界中外三种主要的公共决策体制三方面来介绍中外公共决策体制的异同。 一、中外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基本因素之一。中外政治体制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外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也不同。 (1)中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领导政这一原则。因此,我国正式的公共决策权力的主体除了人民代表大会外,还存在党。党通过领导人民代表大会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在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我国,党处于国家权力的最高层,掌握最高的公共决策权。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行使公共决策权力时,都要以遵从党的意志为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殊的政党,不仅是执政党,还是领导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在国家决策体制中的决策的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不同于西方其他国家的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也参与到公共决策中。 利益集团、新闻媒体、公民是非正式公共决策权的拥有者。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公共决策,受宪法、法律的保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人民群众比西方拥有更加真实、广泛的非正式决策权力。 (2)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在西方,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法院拥有正式的公共决策权力。利益团体、在野党、大众传媒、公民拥有非正式的公共决策权力。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体制不同导致政策主体在公共决策活动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也是多种多样,公共决策权力的核心,有些在议会,如英国、日本;有些在政府,如美国、墨西哥。 与中国相比,西方的政党仅拥有非正式决策权力,在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中地位大大降低。在公共决策中,西方政党,包括执政党在内都不具有做出有强制力的公共决策,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集团的一种。但它比一般的利益集团能更多的影响公共决策。在立法机关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能把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少数党或在野党也能通过游行、示威等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公共决策体制进行不同的分类。依据最高决策权行使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依据决策权在上下级之间的分配情况来区分,可以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首长制又称独任制,是指最高决策权依法由某个人单独行使的一种决策体制。美国是实行首长制的国家。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依法由委员会集体行使,集体负责的一种决策体制。瑞士是典型的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首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事权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活、效率较高,但容易导致独断专行、压制民主、以及由于一个人能力的限制而出现决策失误。委员会制的优点是有利于集思广益、考虑问题周密、防止决策权的滥用,但也容易导致决策缓慢、延误时机、责任主体多元化,推卸责任等情况。所以首长制和委员会制都各有利弊。 我国实行首长负责制。首长负责制集中了首长制和委员会制两者的优点。对于重大事务的决定,由行政首长召集和主持会议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集体领导,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 1、兰德公司的4W决策思考模式。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采取哪条行动路线?前景如何?是一种适合于人所有个体和群体的思考模式。 决策的五个基本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方法、决策结果。 2、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拉斯韦尔、卡普兰(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伊斯顿、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某事的行为)对公共政策所下的定义。 3、公共政策的含义。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4、公共政策定义所揭示的内涵特征。第一、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第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第三、公共政策是有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得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第四、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第五、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第六、公共政策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政策与决策的不同:政策是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决策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政策为决策和决定提供一定原则。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构成和结构 1、国家、政府、公共政策的关系:国家在本质上是讲公众的权力变成了支配公众的权利;政府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 2、政府利益(政府自利性)的含义:即:指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 3、政府过程的含义:即是指某一特定的时间横断面上政府活动的逻辑顺序。也就是说是政府动作的程序,其中心流程是政策过程。113页 4、G.A.阿尔蒙德的政府过程逻辑顺序: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反馈。 公共政策是政府系统输出的主要产品。 5、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6、美国公共政策形式构成中的横向结构的特点: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又相互制衡。——114 横向结构形式美国最为典型,有: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章 公共决策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它有哪些构成因素? 答:(1)公共决策体制 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2)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 ①决策权力 决策体制通常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分享和行使权力尤为关键: a.选举(的范围); b.反对的自由。 ②决策程序 指由前后相继的步骤、环节与活动所构成的决策形成过程。 ③决策规则和方式 指政策形成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投票方式。一个“有效率的决策能否出台不是取决于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取决于决策规则”。 (3)公共决策体制的作用 ①科学合理的公共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②在决策中规范决策活动,降低决策成本,使决策方案科学、可行。 2.公共决策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公共决

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按照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可以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具体表现为: ①首长制 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最高决策权归某个人单独掌握的一种决策体制。现代总统制国家,如美国,行政权由总统掌握,这就是一种首长制。 首长制的利弊: a.决策权集中,决策果断、迅速、高效; b.易导致个人专断,滥用决策权,以及由于个人能力问题而出现的重大决策失误。 ②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最高决策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集体负责的一种决策体制。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委员会制的利弊: a.集思广益,考虑周密、分工合作,发挥群体的力量进行决策,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b.易导致决策缓慢,办事拖拉,无人负责,效率不高。 (2)集权制和分权制 按照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可以划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具体表现为: ①集权制 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只能根据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体制。 集权制的利弊:

第三章 公共部门管理流程

第三章公共部门管理流程 一、计划 1、计划:为了实现政府组织的一定目标,制定全局战略规划和实施政策,以实现目标的整个行动方案。 2、计划的性质:(1)未来性(2)行动性(3)管理智能性 3、计划的类型:(1)理性计划。理性计划模型的优点:明示管理者要把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避免空谈;提出了计划的优先次序;指出了计划和行动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当目标确定之后,要根据目标要求设计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2)城市和地区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综合性计划和地区计划。(3)应急计划。是一个组织为了应付特殊情况而制定的行动方案。(4)战略计划。是高层管理者的决定;涉及大量资源的分配;具备长期效应;关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4、战略计具体的制定过程 (1)确定任务和预期结果。包括三个内容:考虑利益相关者;评估环境;确定预期的结果。 (2)整合组织的活动和资源。(3)实施 5、计划的实践意义 (1)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协调组织活动。(2)预测未来,减少变化的冲击。 (3)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4)设立目标和标准以利于控制。 二、决策 1、公共决策:是公共组织为了实现公共管理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所做的选择和调整的过程。 2、公共决策的特点 (1)主体的确定性(2)内容的广泛性(3)范围的全局性(4)依据的法律性和约束的普遍性 3、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根据个人或集团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生活经验等个人因素进行决策。 4、科学决策:对决策对象的特点、规律的研究,对决策对象与外界的联系及趋势的分析,目标的可行性方案的拟定、评估、抉择、检验和完善。 5、程序性决策:是指经常要解决的重复出现的一般决策,问题发生的背景、特点和内外关系已经掌握,内容较确定,决策过程的步骤已有一定常规可循。 6、非程序性决策:是指新出现的具有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缺乏可靠的数据资料,没有常规可循,必须专门考虑研究的决策。 7、确定性决策:是指信息完备,只有一个确定的目标,面对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各个不同行动方案的结果均可计算确定并可以按照要求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来获得确定无误的决策结果的决策。 8、不确定性决策:同样是一个确定的目标,面对一种环境和条件,不同的方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结果可以计算,但不能预测环境条件出现的概率,因而结果不确定,决策没有把握的决策类型。 9、风险性决策:是一个确定的目标面对两种以上环境和条件,不同方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结果可计算,可预测每种环境条件其出现的概率,有一定的把握,冒一定风险的决策。

公共决策(四)

公共决策(四) (总分:5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5.00) 1.“博尔达计数”又被称做( )。 (分数:1.00) A.成对表决法 B.同意表决法 C.偏好次序表决法√ D.否决表决法 解析:“博尔达计数”又被称做“偏好次序表决法”,是法国人博尔达提出的。 2.全体一致原则从公平角度而言具有很多诱人之处,但它为什么不是应用最广泛的择案形式?( ) (分数:1.00) A.因为通过全体一致原则作出一项决策需要很多的时间 B.在决策中存在“讨价还价”的难题√ C.会导致少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D.因为它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 解析:一票否决在有些情况下完全是有可能实现的,不是造成其不能被广泛应用的主要理由;决策中没有人因最终方案而利益受损。 3.先由群体成员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大家充分交换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由群体中的一个成员(通常是群体的领导者)负责最后拍板。这是指哪个择案原则?( ) (分数:1.00) A.孔多塞标准 B.博尔达计数 C.多数原则 D.等级决定原则√ 解析:等级决定原则最常见的办法是,先由群体成员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大家充分交换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由群体中的一个成员(通常是群体的领导者)负责最后拍板。 4.多数票制最普通的形式是( )。 (分数:1.00) A.简单多数方法√ B.票数超过2/3 C.票数达到4/5 D.票数超过40% 解析:多数票制最普通的形式就是“简单多数方法”。简单多数是指在多项方案的表决中,哪一项方案得到的赞成票最多,哪一项方案就获得了通过。 5.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组织的决策越来越难以依靠个人的力量实现,因此现在决策应该更多地运用( )。 (分数: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