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环境下的集团管控新趋势 (定稿)

云计算环境下的集团管控新趋势 (定稿)
云计算环境下的集团管控新趋势 (定稿)

协同、共享、服务:云环境下的集团管控新趋势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兴山

中国企业经过三十年的高速成长,甚至是野蛮生长,催生了众多集团型企业。高成长与高风险相伴相生,集团管控的概念由此而生。从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推动的资金集中管理,到2000年提出的“集中式集团财务”概念,集团管控的模式和内涵逐步丰富,并被广大中国企业认知和实践。随着企业的全球化运作、跨行业拓展的驱动,集团管控已不仅是国有大型集团企业和产业多元化的集团企业的热点,中等规模的单一业务的集团型企业同样面临集团管控问题。

实际上,集团管控并不是一味的“管”和“控”,随着中国企业可持续、精细化发展阶段的到来,企业更加关注“集团管控下的创新与活力”问题,在强化战略协同和风险管控的前提下,注重资源配臵优化和运行质量的提升,并突出总部核心地位和服务功能的转变。集团管控的核心正在走向集中、协同、共享和服务,这与云计算所强调的“集中、共享、服务”核心理念异曲同工。云计算的出现为集团企业信息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不仅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云的理念也将深刻影响集团管控,并推动管控模式进一步发展。

本文结合浪潮在集团管控领域的多年实践和思考,围绕我国集团企业在产权结构、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组织转型以及IT系统等方面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集团管控模式逐步从财务管控转向精细化的运营管控和全球化的战略管控

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产权关系、业务相关性以及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集团总部对参股或者相对控股的企业,管控的重点是投资回报,因此,财务管控是这类集团企业的主要管控模式,而集团总部对全资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则多选择运营管控和战略管控。目前国内的集团企业大都采用财务管控和战略管控,运营管控真正做到位的还很少。

对于财务管控模式,主要手段体现为财务控制、法人治理和企业并购等行为。原来我们评价一个企业的运营状况主要看“三张表”,这也是为数不少的集团企业对分子公司进行管控的主要财务指标。2009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央企中引入EVA的考核,进一步引发了企业对追求规模还是追求质量、何谓真正做强做优的关注和思考。目前多数集团企业已经超越了单一财务控制的阶段,管控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升级,在横向上逐渐向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物资设备、决策支持等职能拓展,纵向上向营销、生产等业务的监管渗透,呈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深度应用趋势。

采用运营管控模式的企业往往业务类型相对单一,通过财务、营销、技术、人力资源、新业务开发等对经营运作进行直接管理,实现经营行为的统一与优化,但高度集权的同时可能大幅增加管理成本和降低运营效率。

而在战略管控模式下,企业更加注重整体发展战略的一致和达成,追求企业资源的综合平衡和综合价值的最大化,把有限的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源聚焦集团核心战略,消除重复和浪费,提高协同和共享能力。《世

界经理人》调查数据显示:国内70.5%的企业缺乏有效的战略管控系统,特别是对战略性关键点把握不清。这些企业管理实践证明,集团企业的理性发展必须依靠战略引领、战略管控和战略优化。

究竟选择运营管控还是战略管控,与集团的业务相关性有关。在我们接触的众多集团型企业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集团强推集中,实际集不起来;集团很想控制,又无力可控的尴尬状况,行政干预大于战略协同和文化引导。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总部做运营管控很难,但下属的二三级产业单位则在运营管控方面做得很好。因此,对于业务相对单一的集团企业,依托IT技术,从财务管控模式向运营管控模式转变是努力的方向;而对于业务多元化的集团企业,则是总部从财务管控模式向战略管控模式转变、下属产业单位向运营管控模式转变,从而寻求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保持管控下的创新与活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降低经营风险、突出主业的管理要求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走向运营管控和战略管控。业务单元之间的协同,包括集中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多工厂之间的制造协同、全面预算、知识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与绩效管理等成为管控焦点。管理决策权限集中、运营决策权限放开、共享总部的服务职能成为集团管控的最佳选择。

集团管控的重心由集中和控制为主转向控制、协同、共享并重,云计算的出现为组织间的协同和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

大量管理实践表明,集团控制太紧,子公司的效率就低,集团放权

太多,又会产生失控的风险,集权和分权之间的平衡一直是管理界的一大命题。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国集团管控发展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无论软件厂商还是集团企业,对于如何有效实施集团管控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和试行阶段,一开始集团管控就是集中和控制,强调总部集权,管控的重点是财务集中、资金集中,管好钱袋子,“收支两条线、全球一本账”。

而如今,经过十多年的迅猛发展,集团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综合竞争力和中国力量,2010年中国500强企业的产值已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7%,入围门槛也大幅提高。此外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集团企业也由十年前的10家增加到如今的58家,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由世界经济的融入者向经济驱动者转变。一方面,我国集团企业在体量快速膨胀的同时,其集团边界也日益扩张;其次,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二次探底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集团企业特别是国企,面临从追求规模到重视质量的转变,要兼顾发展规模、速度与效益、质量与风险的平衡,转变增长模式,实现做强做优。这对集团管控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还没有建立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相互制衡、运转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在新形势下,集团管控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控制不再是管控的核心,协同和共享是主旋律,提高集团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保持管控制下的创新与活力成为集团管控努力的方向。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集团财务的逐步普及,集团管控由原来侧

重于集中和控制转向控制、协同、共享并重,更加关注集团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关注业务组合的协作与发展,关注有限资源的整合,关注精细化运营,因此,加强集团总部共享服务能力,提高业务子单元之间的协作能力,提升集团的整体运营效率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这种转变越来越依赖IT系统的支撑,比如,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企业战略和决策的执行力、集团管控力、内部各单元的协同力和各要素的集成力的提升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团企业要实现在线分析监测、业务协同,多方信息、多层次信息高度融合,就必然要求打通企业资金管理系统、会计信息核算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ERP等系统,实现应用的集成;云计算的出现为组织间的协同和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它所强调的“集中、协同、共享”的核心理念正与集团管控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由于集团企业的架构和业务模式不同,对于企业需要提供简单、快捷的服务来满足企业扩张、产业链整合及创新升级的需求,传统IT架构难以实现,而云计算则很容易通过搭建集团企业云提供大规模、高扩展性、高可靠性、虚拟化的按需服务,从而满足企业的管控、业务协同与共享服务的需求。云计算的应用是集团企业进一步提升IT应用价值重要途径。

变集权为服务,必须强化总部功能,实现“集团总部”角色转变

集团管控需要强大的“集团总部”,必须强化集团总部在战略管理、经营决策、资源配臵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切实发挥集团总部的统领和总控作用,提高集约化管理程度。相应的,要提高集中管控职

能,集团总部的角色定位必须由管控向服务转型,通过搭建财务、资金、物资、设备、采购、投资、决策等集中服务平台,发挥总部核心和枢纽作用,确保信息及时反馈及管控目标的实现。

我们看到的GE、IBM、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不管机构扩张到哪里,他们的经营并没有超出总部的主线,依然与总部和兄弟单位保持着密切协同的关系,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IBM的总部甚至全球分布,深圳就是全球采购总部。而《世界经理人》调查数据显示:国内44.8%的集团不能通过总部职能部门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控。

关于总部和一线之间的关系,华为总裁任正非有过一段经典论述:“应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而现在我们恰好是反过来的。机关不了解前线,但拥有太多的权利和资源,为了控制运营风险设臵了许多流程控制点,而且不愿意授权”。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也多次在内部谈到:“难道就因为你在总部职能部门,就比一线人员更能把控风险?拥有资源和权利的总部部门必须学会授权,责权利要层层分解并下移”。

集团管控是由总部职能部门主导实施和推动的,控制运营风险的同时,不能以失去一线业务部门的决策效率和创新活力为前提,总部职能部门简单的集权和行政职能无法为下属业务部门创造价值。因此,集团总部职能部门的观念、职能和角色必须转变,要在集权和分权之间找到平衡,并整合资源为下属部门提供有效的服务,变管理者为服务提供者,成为组织内部制度和政策的创新者,成为“专业化、专家型”的教练。在这些方面,总部职能部门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能否通过专业的战略分析和建议,为下属单位提供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指导,并通过全面

预算和绩效管理等管理工具,确保战略规划的落地;其次,总部人力资源、财务、法律与投资等职能部门能否了解一线业务和业务发展,了解国内外业界标杆的优秀实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能力、战略规划与资源配臵能力;再次,是否具备协调沟通能力;最后有否风险预警能力。

完善的治理结构是集团管控的基础,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推动形成了公司治理的“中国模式”

公司治理是集团管控和风险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基础,而治理结构与企业的管控模式密切相关。近十年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突然出现重大问题甚至轰然倒塌的知名企业,很多都是因公司治理失败而导致的,因此,公司治理是集团管控绕不开的课题,即使在战略和执行层面,企业的风险管控甚至绩效都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

目前公司治理主要分为以英美为代表的股东主导型、以德日为代表的债权主导型以及东南亚为代表的家族控制型。需要指出的是,治理模式各有所长,英美模式并不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唯一代表,而每一种公司治理类型表现在管控模式上也都存在很大差异。

就我国情况而言,高度集中的中国股权结构可能与欧美治理模式的某些“最佳管理实践”不太兼容,我们不妨把它称作公司治理的“中国模式”。中国的国有企业由政府绝对控股,据统计上交所和深交所70%的股份由政府控制,甚至国家股是唯一大股东。与欧美的“三权分立”不同,这种国有企业或者大股东控股模式的家族企业,内部人控制特征明显,所有权与控制权大多集中在同一批人手中,企业经营层和董事会两

套班子高度融合,董事成员多为执行董事。这种治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大股东信任管理团队,管理团队具有高度的自律和责任感,决策灵活、反应速度快,企业重视长远利益,避免了“代理人行为”的短视,实践证据表明,大股东持股与公司业绩呈正向关系;不足之处在于董事会缺少独立性,公司缺少独立信息渠道,缺乏激励管理层实施变革的举措,缺少董事会的指导和监督,个人技能造成管理团队的整体能力不均衡,再加上外部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这无疑又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隐患。如中国的毒牛奶丑闻、瘦肉精事件,以及近期在美上市企业的守法/合规问题,都是集团管控失败的典型案例。因此,充分利用IT治理与公司治理协同作用,合理配臵IT资源创造价值,进一步完善“管好管理者”的运行机制,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是对公司治理的“中国模式”提出的又一挑战。

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也将影响管控模式。首先,公司所有权日益机构化和国际化,机构投资者在资金市场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所有者与投资者对公司的影响力上升,机构投资者一改历史上对企业管理的被动、抛售公司股票、“用脚投票”的旁观态度,开始向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向演化,同时,董事会也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公司决策,督促公司提高财务绩效,这样,公司将面临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激进的会计政策与稳健的会计政策之间的艰难选择。为此,管理层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与投资者的沟通能力,二是管理投资者预期的能力,而这两项能力需要IT系统作支撑,如,信息的及时准确、营收的预测分析、风险预警等;其次,随着“可持续”、“和谐社会”的提出,公司治

理的第三类矛盾的重要性将提升,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企业需要更好的平衡股东、顾客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顾客、员工和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第三,并购和跨境投资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并购和跨境投资活动日益频繁,统一的IT系统、集团管控系统、绩效激励系统就变得格外重要;第四,在中国,公司治理变革将着重于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完善公共监管体系。在完善监管体系方面,企业的内控和风险管理系统,XBRL的推广就显得非常关键。

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中推行董事会试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2007年又将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增强央企的集团控制力上。当然,治理结构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不少中国企业甚至央企还处于推动阶段,就在9月28日,中移动集团董事会刚刚正式成立。英美的经验和中国的实践都证明了完善的公司治理对集团管控的重要性,良好的治理结构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

企业文化和共享价值观是有效实施集团管控的核心,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为共享价值观的强化提供了新途径

关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星巴克创始人Howard Schultz 曾说过,“如果员工把自己和所工作的公司联系起来,如果他们对公司产生感情并认同公司的梦想,他们就会全心地把公司建设得更好”。试想,如果没有企业文化和共享价值观做支柱,星巴克就难以实现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之间的战略协同和知识共享,很难做到来自不同区域的员工保持行为上的一致。IBM、微软、GE等世界知名企业都是如此。IBM前任CEO

郭士纳对企业文化有一个经典的描述:“IBM让我知道,文化即是一切”。

制度和规范的硬约束固然对协同和共享非常重要,但集团管控的有效实施不能完全依赖于行政干预,还要注重文化建设的软环境。文化控制的权威虽是隐性和非正式的,但其对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影响却是非常深刻的。从特质文化统一到制度文化统一再到价值观的统一,文化层次不断深入,管控的难度也在递增。对于集团企业,特别是行业多元化、管理层级多、法人数量多、分支机构分布广的集团,从CEO到一线员工是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是否遵从共同的制度和流程约束,是否达成战略共识并围绕目标形成合力,决定着总部和分公司之间对基本问题的共识,决定着组织内部的沟通是否顺畅、步调是否一致。特别是,重组购并一直是集团企业最为活跃的经营活动之一,购并之后的文化融合是决定集团管控成败的核心。

而利用云的理念和技术,可整合集团企业各种资源,为内外部用户提供各类功能和服务,特别是构建集团管理云,对内部员工提供统一的流程、移动办公、知识共享、管理提升等服务,这些系统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形成各类企业社区,以充分整合共享数据和知识。这将会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沟通方式,也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基于云计算的各种社区应用的出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沟通为共享价值观的强化提供了崭新途径。

IT系统是集团管控的重要支撑,云计算所强调的集中、共享和服务

理念正是集团管控的发展方向

集团管控的核心是协同和共享,而云计算所强调的正是共享和服务,云计算为集团管控的深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云环境下,集团公司构建总部云平台,为成员单位提供云服务,支撑集团公司的集团管控“服务”定位。

集团管控的目标是提升集团资源的整体价值,提高集团化运作的效率和效益,协同和共享是集团管控的方向,资源的共享服务成为集团总部的转型目标。云计算为集团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动态和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推动组织架构和流程的优化、经营模式和理念的转变。例如,集团在成功实施了集团财务、资金、人力资源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开始在集团内部建立基于云计算的会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实施“云制造”,进一步强化制造资源的集中和共享,推动业务子单元之间的协同制造;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云”,实施集中采购,实现供应链的协同;通过建立“智能分析云”,支持海量数据,具有类似智库的决策与支持服务能力,为成员单位提供强大的决策分析与风险预警信息服务。

2010年开始风起云涌的云计算,为集团管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动力。云计算是一场信息革命,其核心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革命,云计算所强调的集中、共享和服务正是集团管控的发展方向。

云计算的发展史(DOC)

云计算的发展史 (2012-10-31 14:47:51) I、云计算发展历程大事记 众所周知,云计算被视为科技界的下一次革命,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追根溯源,云计算与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不无关系,更是虚拟化、效用计算、SaaS、SOA 等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那么,几十年来,云计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过来的呢?本文总结回顾了云计算发展历程中的点滴事件: 1959 年6 月,ChristopherStrachey 发表虚拟化论文,虚拟化是今天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基石。 1961 年,JohnMcCarthy 提出计算力和通过公用事业销售计算机应用的思想。 1962 年,J.C.R.Licklider 提出“星际计算机网络”设想。 1965 年美国电话公司WesternUnion 一位高管提出建立信息公用事业的设想。 1984 年,Sun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JohnGage 说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名言,用于描述分布式计算技术带来的新世界,今天的云计算正在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 1996 年,网格计算Globus 开源网格平台起步。 1997 年,南加州大学教授RamnathK.Chellappa 提出云计算的第一个学术定义“,认为计算的边界可以不是技术局限,而是经济合理性。 1998 年,VMware(威睿公司)成立并首次引入X86 的虚拟技术。 1999 年,MarcAndreessen 创建LoudCloud,是第一个商业化的IaaS 平台。 1999 年,https://www.360docs.net/doc/239923524.html, 公司成立,宣布”软件终结“革命开始。 2000 年,SaaS 兴起。 2004 年,Web2.0 会议举行,Web2.0 成为技术流行词,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 2004 年,Google 发布MapReduce 论文。Hadoop 就是Google 集群系统的一个开源项目总称,主要由HDFS、MapReduce 和Hbase 组成,其中HDFS是GoogleFileSystem(GFS)的开源实现;MapReduce 是GoogleMapReduce 的开源实现;HBase 是GoogleBigTable 的开源实现。

云计算环境对网络架构的要求

云计算环境对网络架构的要求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在于将资源进行池化,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存储、网络形成资源池,就象水电一样按需使用。但人们往往将目光更多的关注在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上,而忽略了网络方面的瓶颈。就象发电站功率再强劲,如果没有电网的通畅传送,用户也无法享受到便利。在云计算业务环境中,需要用可靠的数据网络高效的承载云计算业务。 在云计算业务环境中,对网络产生了一些独特的需求,需要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针对这些需求实现网络的整体的变革。此外,随着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全面建设,引发了对云安全的更高要求,不仅要解决常规安全问题,更要对云带来的虚拟化能高效适应,实现安全的智能管理。而在IT管理方面,自动化、流程化、开放化、智能化成为必备要求,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三个管理层面跨融合网络的联动,使云资源调度实现智能化。 一)服务器虚拟化对网络的要求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服务器物理资源到逻辑资源的转变,让一台服务器变成几台甚至上百台相互隔离的虚拟服务器,或者让几台服务器变成一台服务器来用,使用户不再受限于物理上的界限,而是让CPU、内存、磁盘、I/O等硬件变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资源池”,来灵活的进行资源的分配和调整。 服务器虚拟化的应用虽然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但就像一部电脑,虽然更换了一个强劲的CPU,但是如果其他关键配置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那么其瓶颈依然存在,最终无法发挥出最优的效率,数据中心也是如此,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应用给网路带来的影响,使得与其紧密相关的网络资源同样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l 服务器的利用率从20%提高到80%,服务器端口流量大幅提升,对数据中心网络承载性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网络可靠性要求也更高; l 多种应用部署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使网络流量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产生叠加,流量模型更加不可控; l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必然伴随着虚拟机的迁移,这种迁移需要一个苛刻的网络环境来保障; 虚拟化给网络带来了性能挑战,但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需要有的放矢。首先需要明确网络的瓶颈究竟在哪里。根据目前大量的案例和实践总结分析,数据中心网络主要面临两个瓶颈:一是数据中心的核心交换设备,它做为数据中心所有业务系统之间,以及业务系统和用户之间的交换枢纽,将会是所有流量汇集的地方,所以网络核心的性能压力最大,是可能的瓶颈所在。 二)统一交换对网络的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与云运维专业国内培训方案

信息安全技术与云运维专业国内培训方案为了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要求,根据《关于做好2014年度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228号)精神,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协商研讨,共同制订本培训方案。 一、机构背景与培训能力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九十多年办学历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为我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的基本情况可以用“五个一”概括:一是我国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并以“职业”冠名的学校;二是江苏省第一所获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学校;三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和首批通过验收的学校;四是高中后招生录取分数线连续3年江苏省同类院校最高;五是江苏省首批人才强校试点单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信息安全管理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代表江苏省参加两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安全管理”赛项获二等奖、一等奖,为江苏省最好成绩。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师资顶岗培训、学生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与南京神州数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度合作,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师资培养协议以及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学院2位教师具有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的工程经验,评估与加固许多企业安全项目。 二、培训能力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专业现有师资队伍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92%研究生以上学历,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师累计在信息安全领域对企业服务次数达数十次,涉及信息安全评估、信息安全加固等方向,累计到账金额约5万元。另聘请了网监处2名行业专家,及信息安全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7人为本专业兼职教师。本专业拥有150平方米校内“网络与信息安全实训中心”,拥有信息安全技术工作室一个,积累行业知识与案例达5G容量。校外有神州数码等十家大中型信息安全服务企业作为实训基地。2012年承担信息安全专业教师培训,完成省级以上高校教师培训50余人次。2012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南工院云计算中心,中心占地面积130平米。具备了提供云计算技术培训、云计算教学环境构建与运行的能力。 三、培训专业范围 依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在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专业积累,结合神州数码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企业研发与生产领域,本次培训涉及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监查、安全评估、等级保护评测、云计算平台的构建与运维等知识与实践领域,对引导各职业进行信息安全专业建设、云计算技术普及与推广有促进作用。 四、培训目标 信息安全技术与云运维骨干教师培训班,旨在实现对职业院校信息安全专业骨干教师职业能力的一次强化,通过培训学习,使学员了解信息安全知识与技能体系,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方法承载信息安全领域实战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行业主轴;了解和掌握当前云计算技术的主流技术、平台构建和运维管理。通过学习培训,掌握相关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信息安全与云计算技术应用与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问题。同时扩大职业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国家示范性院校引领和辐射作用。 五、培训内容 本培训内容突出专业领域新理论、前沿技术及关键技能的培养,基于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职业领域的发展及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项目教学、实境训练”为特征的理论、实践相融合作为切入点,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主要培训内容如下:

国内十大云计算 解决方案案例

2015国内十大云计算解决方案案例 2015-08-26 eNet&Ciweek/云创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云计算,下面这些案例或许能够给出一个易懂的答案,如果你知道什么是云计算,并且正在试图寻找解决企业当前所遇IT问题的办法,或许以下案例可以给你以思考和启发。 1、金融云案例 ——吴江农村商业银行 背景介绍: “在金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吴江,要赢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逼得我们要么第一,要么唯一。”吴江农商行董事长陆玉根曾深有感触地说。吴江农村商业银行是中国银监会成立以来全国第一家改制组建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专注“三农”、服务“三农”,以总资产超560亿元居全市15家银行之首,被称为“吴江人自己的银行”;在苏北、安徽、湖北等地的13家分支机构正成为助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因而也被誉为农村金融的“吴江现象”。 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区域银行在中国不在少数。作为与实体经济接触最为紧密的金融触角,他们担负着将资金血液输送到小微企业部门的重要职责。这些中小银行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很突出,其中,IT成本居高不下是重要原因。这也制约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测算指出,在某些银行贷款类业务中,包括IT在内的操

作成本已经达到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的10倍以上,这客观上造成了小微企业客户的融资难、融资贵。 建设方案: 通过阿里云的解决方案,吴江农商行构建了一个资源共享、集中管理、动态管控的智慧IT 基础架构。 在架构上,通过专线接入服务实现支付宝、阿里云、吴江农商行的互连互通,使金融业务运行在相对安全封闭的网络环境中,在业务连续性上,通过在青岛建立灾备中心,实现与杭州生产中心应用级灾备,底层数据实时同步,一旦发生故障,随时可以接管业务。 为保障本中心的高可用,还通过SLB构建应用池,将流量分发到不同VM上,在业务高峰期,弹性拓展和升级应用池。另外,阿里云的云盾附加服务可以进行应用、数据库、系统、网络安全护航。 价值所在: 据银监会统计,目前我国拥有2000多家区域银行,持卡用户在2-3亿间,由于规模、成本、技术等因素,多数银行尚未提供互联网相关业务。 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到万亿,用户消费购买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银行拥抱互联网进行转型。阿里云具备快速交付、灵活扩展、成本极低、安全可靠等优势,可以帮助吴江农商行实现与支付宝的快速对接,为其卡用户增加便利的网络支付渠道,增强了持卡用户活跃度和粘性。

IBM提交建设云计算环境的参考架构CCRA.IBMSubmission.02282011

Introduction and Architecture Overview IBM Cloud Computing Reference Architecture 2.0 Authors: Michael Behrendt Bernard Glasner Petra Kopp Robert Dieckmann Gerd Breiter Stefan Pappe Heather Kreger Ali Arsanjani

Document History Document Location This is a snapshot of an on-line document. Paper copies are valid only on the day they are printed. Refer to the author if you are in any doubt about the currency of this document. Revision History Date of this revision: 02-28-11 Date of next revision: to be defined Revision Number Revision Date Summary of Changes Changes marked 1.0 02-28-11 1.0 Submission to Open Group N

Contents Document History (2) Document Location (2) Revision History (2) 1.Introduction (5) 1.1.Description (5) 1.2.Purpose (5) 1.3.How to use this work product? (6) 1.4.SOA and Cloud (6) https://www.360docs.net/doc/239923524.html,ing the SOA RA with the CCRA (8) 2.IBM Cloud Computing Reference Architecture (CC RA) Overview (11) 2.1.Introduction (11) 2.2.Roles (12) 2.2.1.1.Cloud Service Consumer (12) 2.2.1.2.Cloud Service Provider (12) 2.2.1.3.Cloud Service Creator (12) 2.3.Architectural Elements (13) 2.3.1.Cloud Service Consumer (13) 2.3.1.1.Cloud Service Integration Tools (13) 2.3.1.2.Consumer In-house IT (14) 2.3.2.Cloud Service Provider (15) 2.3.2.1.Cloud Services (15) 2.3.2.1.1.Cloud service models (16) 2.3.2.1.1.1.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17) 2.3.2.1.1.2.Platform-as-a-Service (17) 2.3.2.1.1.3.Software-as-a-Service (17) 2.3.2.1.1.4.Business-Process-as-a-Service (17) 2.3.2.1.2.Cloud service creation & ecosystem aspects (17) 2.3.2.2.Infrastructure (19) https://www.360docs.net/doc/239923524.html,mon 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 (CCMP) (21) 2.3.2.3.1.BSS – Business Support Services (24) 2.3.2.3.2.OSS – Operational Support Services (26) 2.3.2.4.Security, Resiliency, Performance & Consumability (27)

高性能计算云平台解决方案

高性能计算云平台 解决方案

目录 1概述 (3) 1.1建设背景 (3) 1.2设计范围 (3) 1.3总体设计原则 (3) 2系统平台设计 (4) 2.1项目需求 (4) 2.2设计思想 (5) 2.3云存储系统方案 (6) 2.4系统优势和特点 (6) 2.5作业调度系统方案 (8) 3系统架构 (9) 3.1cStor系统基本组成 (9) 3.2cStor系统功能描述 (10) 3.3Jobkeeper系统基本组成 (17) 4系统安全性设计 (20) 4.1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20) 4.2云计算平台的多级信任保护 (21) 4.3基于多级信任保护的访问控制 (25) 4.4云平台安全审计 (28) 5工作机制 (31) 5.1数据写入机制 (31) 5.2数据读出机制 (32) 6关键技术 (33) 6.1负载自动均衡技术 (33) 6.2高速并发访问技术 (33) 6.3高可靠性保证技术 (33) 6.4高可用技术 (34) 6.5故障恢复技术 (34) 7接口描述 (35) 7.1POSIX通用文件系统接口访问 (35) 7.2应用程序API接口调用 (35) 8本地容错与诊断技术 (36) 8.1 cStor高可靠性 (36) 8.2 cStor数据完整性 (36) 8.3 cStor快照技术 (37) 8.4 Jopkeeper故障处理技术 (37) 9异地容灾与恢复技术 (39) 9.1cStor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功能 (39) 9.2cStor异地文件恢复 (40)

1概述 1.1建设背景 云存储平台与作业调度为本次高性能计算总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主要针对海量的数据的集中存储、共享、计算与挖掘,建立一套具有高可靠、可在线弹性伸缩,满足高吞吐量并发访问需求的云存储与计算平台。为数据存储和高效计算提供便捷、统一管理和高效应用的基础平台支撑。 1.2设计范围 本技术解决方案针对海量数据集中存储、共享与计算,提供从系统软硬件技术架构、原理、硬件选型、网络接入以及软件与应用之间的接口等方面的全面设计阐述。 1.3总体设计原则 针对本次工程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系统建设的建设发展需求,以实现系统统一管理、高效应用、平滑扩展为目标,以“先进、安全、成熟、开放、经济”为总体设计原则。 1.3.1先进性原则 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时采用业界先进的方案和技术,以确保一定时间内不落后。选择实用性强产品,模块化结构设计,既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可实现今后系统发展平滑扩展。 1.3.2安全性原则 数据是业务系统核心应用的最终保障,不但要保证整套系统能够7X24运行,而且存储系统必须有高可用性,以保证应用系统对数据的随时存取。同时配置安全的备份系统,对应用数据进行更加安全的数据保护,降低人为操作失误或病毒袭击给系统造成的数据丢失。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数据高可靠存储,采用高度可靠的软硬件容错设计,进行有效的安全访问控制,实现故障屏蔽、自动冗余重建等智能化安全可靠措施,提供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一、云计算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云计算概念的提出,一直到现在云计算的发展,云计算渐渐的成熟起来,云计算的发展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是电厂模式、效应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 电厂模式阶段:网上的比喻很好,网上说电厂模式就好比利用电厂的规模效应,来降低电力的价格,并让用户使用起来方便,且无需维护和购买任何发电设备。我觉得云计算就是这样一种规模,将大量的分散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规模化管理,降低成本,方便用户的一种模式。 效应计算阶段:在1960 年左右,由于计算机设备的价格非常的昂贵,远非一般的企业、学校和机构所能承受,于是很多IT 界的精英们就有了共享计算机资源的想法。在1961 年,人工智能之父麦肯锡在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来“效应计算”这个概念,其核心就是借鉴了电厂模式,具体的目标是整合分散在各地的服务器,存储系统以及应用程序来共享给多个用户,让人们使用计算机资源就像使用电力资源一样方便,并且根据用户使用量来付费。可惜的是当时的IT 界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很多强大的技术还没有诞生,比如互联网等等。虽然有想法,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还是停留在那里。 网格计算阶段:网格计算说穿了就是化大为小的一种计算,研究的是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低性能的计算机来处理,最后把这些结果综合起来解决大问题。可惜的是,由于网格计算在商业模式、技术和安全性方面

的不足,使得其并没有在工程界和商业界取得预期的成功。 云计算阶段:云计算的核心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非常类似,也是希望IT 技术能像使用电力那样方便,并且成本低廉。但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不同的是,现在在需求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同时在技术方面也已经基本成熟了。 二、并行计算的概念、并行计算与云计算的区别和联系 并发运算:在操作系统中,是指一个时间段中有几个程序都处于已启动运行到运行完毕之间,且这几个程序都是在同一个处理机上运行,但任一个时刻点上只有一个程序在处理机上运行。 在关系数据库中,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更改共享数据的进程。SQL Server 使用锁定以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更改共享数据而彼此之间不发生冲突。 操作系统并发程序执行的特点: 并发环境下,由于程序的封闭性被打破,出现了新的特点: ①程序与计算不再一一对应,一个程序副本可以有多个计算 ②并发程序之间有相互制约关系,直接制约体现为一个程序需要另一个程序的计算结果,间接制约体现为多个程序竞争某一资源,如处理机、缓冲区等。 ③并发程序在执行中是走走停停,断续推进的。 并发和并行的区别和联系: 并发和并行是即相似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行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而并发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云计算背景下的IT运维管理挑战

云计算背景下的IT运维管理挑战 随着云计算发展趋势及周边网络环境、信息化管理观念的不断成熟发展,IT基础设施高度集中使得传统的IT运维管理变得越来越被动,也越来越复杂。IT运维管理已经成为横亘在云计算道路上的一大难题。 “向云进军”对于企业IT部门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而逐步开始成为一个行动。IDC面向中国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指南》为那些“蠢蠢欲动”的企业用户提供云部署参考,同时,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正致力于帮助用户向云端顺利过渡。但是随着云计算发展趋势及周边网络环境、信息化管理观念的不断成熟发展,IT基础设施高度集中使得传统的IT运维管理变得越来越被动,也越来越复杂。IT运维管理已经成为横亘在云计算道路上的一大难题。 网脊运维通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模式理念,构建统一平台下支持多类型用户使用的基于SaaS模式的IT自动化运维平台。使用户在使用效果上与企业自有IT服务运维平台基本没有区别,但节省了大量用于购买硬件设备、技术支持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同时使得原来分散在不同区域多个机构孤立的信息有了信息共享的条件,使得用户能对分散在不同地方的IT系统进行控制、并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运维通集成了简单、实用的监控、远程操作等实用功能,让普通用户无需购买、安装复杂的IT运维系统就可以享受在线的IT监控、运维系统,同时具备即时通讯功能的工单流转系统,可将用户、外包服务商、维护工程师等角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一个完全创新的基于SaaS模式的社交型IT运维技术平台。 同时结合网脊运维通的手机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了解自身IT基础环境、业务系统等IT资源的可用性、性能、安全事件等主要监控类别,结合手机APP上的一键通功能,用户可以方便地对远端机器进行硬件重启,预录制命令脚本执行等方便、快捷的一键运维功能。 运维通的设计背景主要是针对目前互联网上的设备、应用越来越多,而一般客户的运维技术人员多在公司本部,系统、设备多托管在远端机房,他们希望能有一套集成了远程连接、在线监控的自动化运维解决方案,同时可以很好地集成到手机APP上,随时随地对远端设备进行监控或者简单常用的快捷操作等功能,同时IDC托管机房也希望可以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不停留在低价竞争的机柜出租业务上,而是可通过运维通系统对用户提供系统、实用的监控、远程维护、工单流转/考核等功能,从而可持续性地提升用户服务体验,提高自身品牌的客户美誉度。 在线系统的监控、运维与普通运维解决方案看似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普通运维解决方案部署在本地,监控的设备数量有限,使用的用户数量也有限,但在线SaaS系统则明显不同,监控的设备往往是海量数据,一个普通IDC就有上万台设备,用户数量则往往过千,如果采用普通IT运维网管软件的设计是完全不行的,同时在SaaS模式下,整个监控是在公网上完成,用户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如果采用插件的方式,用户也一定会比较抵制,总之,在线SaaS运维系统的设计有其自身的特定,我们在开发运维通过程中,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 弹性化架构 考虑到在线SaaS系统的运营特点,运维通的设计采用了高度可扩展性的云系统架构,整个系统分为三个层次,按需部署的收集器、管理服务器以及数据库集群,任何层面的设备都是采用负载均衡的方式工作,任何设备实效后会自动切换到相应的健康设备上。 高性能 网脊运维通的收集器,每台至少可监控、管理500台设备(主要是snmp协议特点,而

高性能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概念与区别

高性能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概念和区别 《程序员》2009-02 P34 “见证高性能计算21年” 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HPC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并行算法和开发相关软件,致力于开发高性能计算机(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 分布式计算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的闲置处理能力来解决大型计算问题的一种计算科学。 网格计算也是一种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的思路是聚合分布资源,支持虚拟组织,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例如分布协同科学研究等。网格计算更多地面向科研应用,商业模型不清晰。网格计算则是聚合分散的资源,支持大型集中式应用(一个大的应用分到多处执行)。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的资源相对集中,主要以数据中心的形式提供底层资源的使用,并不强调虚拟组织(VO)的概念。云计算从诞生开始就是针对企业商业应用,商业模型比较清晰。云计算是以相对集中的资源,运行分散的应用(大量分散的应用在若干大的中心执行);

目录 高性能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云计算--概念和区别 (1) 高性能计算 (3) 百科名片 (3) 概念 (3) 服务领域 (3) 网格 (5) 百科名片 (5) 网格的产生 (5) 网格技术的特征及其体系结构 (5) 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17)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应用前景及发展中的问题 (17) 高性能计算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 (17) 高性能计算机发展任重道远 (18) 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 (21) 分布式计算 (21) 网格计算 (21) 云计算 (22) 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的概念和区别 (24) 目标不同 (24) 分配资源方式的不同 (25) 殊途同归 (26) 钱德沛教授: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差别何在? (27)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概念 (27) 网格计算的特点是什么呢? (27)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区别何在 (28)

云计算环境下的应用特点

云计算环境下的应用特点 多年来应用程序开发者和架构师们都在努力设计一种既能够在功能上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另外又能够在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或者能够在可预见的将来适应环境变化的应用。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架构师都在努力让自己设计的应用具有比较强的扩展能力,能够跟得上用户不断增长或者出现突发请求的一些情况。在传统的 Web应用设计中,我们在架构上一般采用基于多层架构的设计,在Web层中大量使用了负载均衡等技术。一般我们的处理方式都是在应用程序设计好之后,在应用部署的过程中事先把环境配置好,应用程序在运行过程配置都是不发生变化的。但是,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我们面对一些新的挑战,相应的应用程序设计方式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首先从云计算的技术特点开始讨论应用的变化。 从技术角度看云计算的特点 毫无疑问,云计算是目前信息产业中讨论得最多的话题。虽然大家对于云计算还没有一致定义,但是对于云计算的一些特点,相关的服务模型等内容日渐趋于统一。在讨论云计算应用架构特点之前,我们先从技术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云计算本身的一些特点。 * 按需服务 云计算是一个把信息技术作为服务(IT as a Service)提供的一种方式。这种服务的概念都是从消费方(用户)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服务提供方出发考虑问题,因此,一个基本特点是云计算要求按需服务,即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即时得到服务。从这个角度讲,云计算就像我们公共服务中的自来水、电和煤气一样,集中供应并按需服务和计费。 * 资源池 云计算的一个好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这个一般需要通过共享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这里可以类比一下我们日常吃饭中的自助餐和桌餐的差别。如果需要共享就需要先把资源集中到一个公共的资源池中。在云计算当中,根据这个资源池中资源的类别,我们把云计算的服务模型分为三种,即所谓的SPI 模型,如下表所示: * 高可扩展性 云计算平台的资源池相对于单个用户的需求而言是比较大的,因此考虑到会有大量不同用户共用一个资源池,他们之间的资源使用模式一般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所以对于某个用户的需求而言,云计算具有很高的扩展性。另外,云计算平台在做架构设计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如何让用户可以平滑扩展他们的资源需求,比如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 * 弹性服务 弹性服务指的是云计算的资源分配可以根据应用访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地调整。也正是因为如此,云计算对于非恒定需求的应用,比如需求波动很大、阶段性需求等,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在云计算的环境中,资源的扩展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事先可以预测的,比如一些季节性的需求。另一种是完全基于某种规则实时动态调整的。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云计算平台提供弹性的服务。 * 自服务和自动化 对于自服务和自动化概念本身都比较好理解,但是我把这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自服务是云计算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便捷性的一种途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云计算地发展历程 一、云计算发展地四个阶段 从云计算概念地提出,一直到现在云计算地发展,云计算渐渐地成熟起来,云计算地发展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是电厂模式、效应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b5E2R。 电厂模式阶段:网上地比喻很好,网上说电厂模式就好比利用电厂地规模效应,来降低电力地价格,并让用户使用起来方便,且无需维护和购买任何发电设备.我觉得云计算就是这样一种规模,将大量地分散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规模化管理,降低成本,方便用户地一种模式.p1Ean。 效应计算阶段:在年左右,由于计算机设备地价格非常地昂贵,远非一般地企业、学校和机构所能承受,于是很多界地精英们就有了共享计算机资源地想法.在年,人工智能之父麦肯锡在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来“效应计算”这个概念,其核心就是借鉴了电厂模式,具体地目标是整合分散在各地地服务器,存储系统以及应用程序来共享给多个用户,让人们使用计算机资源就像使用电力资源一样方便,并且根据用户使用量来付费.可惜地是当时地界还处于发展地初期,很多强大地技术还没有诞生,比如互联网等等.虽然有想法,但是由于技术地原因还是停留在那里.DXDiT。 网格计算阶段:网格计算说穿了就是化大为小地一种计算,研究地是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地计算能力才能解决地问题分成许多小部

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低性能地计算机来处理,最后把这些结果综合起来解决大问题.可惜地是,由于网格计算在商业模式、技术和安全性方面地不足,使得其并没有在工程界和商业界取得预期地成功.RTCrp。 云计算阶段:云计算地核心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非常类似,也是希望技术能像使用电力那样方便,并且成本低廉.但与效用计算和网格计算不同地是,现在在需求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地规模,同时在技术方面也已经基本成熟了.5PCzV。 二、并行计算地概念、并行计算与云计算地区别和联系 并发运算:在操作系统中,是指一个时间段中有几个程序都处于已启动运行到运行完毕之间,且这几个程序都是在同一个处理机上运行,但任一个时刻点上只有一个程序在处理机上运行. jLBHr。 在关系数据库中,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更改共享数据地进程. 使用锁定以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和更改共享数据而彼此之间不发生冲突. xHAQX。 操作系统并发程序执行地特点: 并发环境下,由于程序地封闭性被打破,出现了新地特点: ①程序与计算不再一一对应,一个程序副本可以有多个计算 ②并发程序之间有相互制约关系,直接制约体现为一个程序需要另一个程序地计算结果,间接制约体现为多个程序竞争某一资源,如处理机、缓冲区等. LDAYt。 ③并发程序在执行中是走走停停,断续推进地.

云计算技术在环境保护行业中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其对信息资源的高效统一管理,对促进信息共享、提高计算能力等信息化服务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部在信息化建设中统筹考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理念来提升信息化水平,以支撑环境保护相关业务的高效运行。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始终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近年来, 为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信息强环保”的战略目标, 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实行了众多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 为实现“数字环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环保系统涉及的信息化系统日益庞大, 每个信息化系统都是在不同阶段、不同地点、不同技术体系、由不同承建单位来实施建设的, 这种建设模式的弊端日益呈现: (1) 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共享率低、无法承担大负载应用。环境保护部行业目前信息化建设主要采用“烟囱式”独立建设模式, 即为每个单一的应用建立从底至上的一整套信息化资源体系, 每个应用都独占基础物理设施、软件设施,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系统可用性的下降。 (2) 建设成本、管理成本高。烟囱式信息化建设模式提高了应用系统在建设时的成本, 且由于众多信息化基础设施存在的较大差异, 系统运行管理人员在进行日常运行维护时压力较大。

(3) 扩展能力较差。随着环境保护业务的不断发展变化, 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扩展,需要为不同的部门建立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传统的建设模式下,每一种个性化服务都是独立的,不能进行通用性服务的共享,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建设,制约了新业务的扩展。 云计算平台可以对环境保护行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最广泛的共享, 最大限度的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云计算平台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 保护原有投资。 云计算平台可以为环境保护行业内业务协同和数据处理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支撑体系, 通过建立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固体废物及噪声等行业标准信息,以及环保行业分类代码、产业代码、流域水系代码等基础代码信息, 统一数据源头, 规范数据使用。 云计算平台可以更好的实现国家各业务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为多部门间业务协同提供更高效的基础环境,以实现共同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及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复杂问题。 鉴于环境保护行业在国计民生中重要性逐步提高、信息化建设中现存的诸多问题,及云计算技术的良好应用前景,我部积极争取作为云计算技术服务的重点应用示范行业来推动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示范工程。

云计算概念及发展历程.

科技信息 计算机与网络 云计算概念及发展历程 石家庄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苑亚钦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运作机制、服务模式,详细论述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对云计算技术及云计算产业进行了展望。[关键词]云计算技术展望 发展历程 1.前言近两年,IT领域最给力的词汇之一非“云计算”莫属。报刊媒体大量刊登文章报道云计算,专家、学者、企业家、官员对此也津津乐道,不少 “十二五”规划。2010年10月18,国家发展省市把云产业和云应用纳入 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2010年8月,上海发布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三年行动方案。2010年10月,北京市制定《北京“祥云

工程”行动计划(2010-2015年)》。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云计算的试点示范,着力发展云计算产业。 2.云计算概念云计算(英文: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云计算是继19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 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后的又一种巨变。 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直接进行控制。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 3.云计算运作机制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Storage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从硬件结构上是一种多对一的结构,从服务的角度或从功能的角度它是一对多的。例如,今天要设计一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先从市面上提供的免费云服务器主机,将Application放置主机上,使用MS所提供数据库,这样一来,硬件成本大幅降低,将Application放置云上,且随时随地于任何终端设备上连结互联网,就能访问数据(因为基于公开的标准协议)。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4.云计算服务模式4.1IaaS模式 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4.2PaaS模式 issa还是PaaS 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 4.3SaaS模式 SaaS中小企业软件

云计算8个课题

我的演讲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1、网格计算和云计算 2、计算系统虚拟化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973项目简介 3、桌面虚拟化技术实践 4、最后进行一个小的总结 什么是网格计算呢?动态多机构虚拟组织中的资源共享和协同问题求解。 下面我先说一下网格计算的本质: 1、资源异构 2、多机构 3、虚拟组织 4、以科学计算为主 5、采用高性能计算机 6、问题求解环境紧耦合 说到云计算大家比较喜欢,现在没有非常权威的专家说,云计算是什么样的定义,虚拟的资源把它变成一种服务,这就叫做云计算,从这个定义本身来看,你可以看出,云计算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比较一下网络计算,我们就给出云计算这几个本质。 第一,云计算并不强调资源,首先在构建领域资源的时候,它是由机构来进行构件,就是它自己的一个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是以现在从这几年比较热的虚拟经济。WAS上面各种包括视频共享网站,等等各

种它都有很多的商业应用。对云计算来说,并不强调某一个云计算中心我需要非常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座谈早上李院士在报告当中就说得非常清楚,云计算是以普通的服务器械集群,作为它的一个基本共享单元。通过大量的分散在各个地方的这种服务器集群,来完成它的服务。所以从我们在整个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个角度来看,有分故事系统的一种集中的管理。它需要把这些资源分布在各个地方。 另外,它是采用是普通服务器集群,分在各个不同地方,因此是一种松耦合环境下的处理,就是在松耦合环境下做海量处理的处理方式,变成一种环境,这是云计算的一个本质。 说到虚拟化这是云计算的一个基础的基础,大家谈云计算跟网络计算,在技术层面上有甚么最基础的差异,虚拟化怎么来定义,因为很早就有虚拟化,虚拟化本身就是把底层物理设和上层的操作化,或者上层的软件进行分离的一种去耦合技术,各个层面做各个层面的工作,大家不要捆绑在一起,它希望能够把它进行去耦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灵活性的最大化。 大家也知道,在云计算出来之前,我们大量集群的时候,它的利用率其实是非常低的,其原因就在于各个机器都采用单一的集群,比如E —mail服务器,每个服务器它的峰值是不一样的,因此会带来整个系统利用率非常不均衡,平均利用率会非常低。我们采用虚拟化技术以后,就可以把这些资源整合在一台机器上,或者相邻的一些机器上,来提高它的利用效率和灵活性的最大化,这就是虚拟化的基础。

云计算中的HPC高性能计算

1.背景: 云计算的优势 共享的计算设备 多租户的使用模型 可高度适配的资源分配 按需定制的HPC环境开始流行 2.挑战 虚拟化的开销 CPU, 内存, 驱动等 通信网络的区别 万兆以太网vs. Infiniband 并行IO的配置选项 设备, 文件系统和IO库的选择 3.CCI: Amazon的HPC解决方案 4. 虚拟化对HPC的影响 虚拟设备和物理设备有巨大的性能差别 虚拟机并没有引入很大的开销 对于直接分配给客户机的千兆网卡结论如此, 我们正在研究万兆网卡和IB 网卡的性能结果 5. 性能评价——结论 本地集群在通信上有巨大优势 对于CPU和内存密集型程序,CCI的性能和本地集群相似 究竟使用云还是本地集群,需要研究二者的性价比 6. I/O系统的可配置性:背景 I/O是很多高性能应用程序的性能瓶颈 应用程序的读写密集和并发度差别较大 传统高性能平台只提供通用的、统一的I/O系统 一些高性能程序开始考虑向云计算平台迁移 云计算平台可以带来I/O系统的高可配性 完全受控的虚拟机环境,自定义配置成为可能

弹性的资源申请和方便的部署方式 可选多种存储资源进行搭配 I/O系统的可配置性在于 可以在虚拟集群上选择不同的文件系统 可以利用多种底层存储设备进行组合 可以充分调节文件系统参数,专门为特定的某一个高性能应用程序进行配置 I/O系统可配置性的挑战 最优配置需要根据不同应用程序进行选择 需要平衡性能和总成本 7. I/O系统的可配置性:文件系统 网络文件系统(NFS) 使用简单,只有POSIX系统调用接口 对I/O需求较低的应用程序已经足够 存在单点瓶颈,扩展性差 并行文件系统(如PVFS) MPI-IO接口,对并行读写支持良好 可以使用更多的IO节点,扩展性好 8. I/O系统的可配置性:存储设备、 单实例临时存储设备(Ephemeral) 块设备,每节点2*800 GB, 非持久化存储 弹性块设备(EBS) 每个实例可挂载任意多块,可跨实例挂载 持久化,生命期与虚拟机实例无关 云端数据库存储服务(S3) 键值存储,面向数据库和互联网应用 9. I/O系统的可配置性:文件系统参数 10. I/O系统的可配置性:结论 针对不同的HPC应用配置I/O系统很有必要 不同HPC应用对I/O的需求不一样 性能和价格需要折中 I/O配置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