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

第26卷第1期2008年2月

科学学研究

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

V01.26No.1

Feb.2008

文章编号:1003—2053(2008)Ol一0215—08

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

朱凌1,陈劲1,王飞绒2

(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27;2,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14)

摘要:在研究国内外城市竞争力、创新经济、创新能力相关评价体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衡量创新型城市发展建设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希望为我国当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期帮助国内各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该指标体系包含创新活动产出效率、创新资源投入水平、创新体系运行状况三个方面共计23个指标,凸显了当前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重点,为我国各省市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理想的借鉴方案。具有较先进的理论发展内涵和较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当前各国或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用创新的理念指导国家和地区抢占发展先机已成为共识。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中具备完整社会系统功能的基本组成单元,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创新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2006年1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紧接着,各省各地区纷纷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地区的目标,各大中城市也相继提出符合各自城市特色的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远景规划。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和巩固城市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应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指导也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

解读城市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前沿内容,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讨论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而较少关注相关的定量测度和评价,关于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少量研究也多侧重于对城市创新能力、城市知识竞争力以及城市创新体系等范畴的度量和测评,而鲜见对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和建设进程的相关测度和评价。

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市竞争力、创新经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基础上,力求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国内相关城市在力争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之中,能够掌握一套方法来对自身的发展建设进程进行切实可行的评估。在此基础之上,有关城市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检验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效;也能通过与国内其他典型城市的横向比较,认清自身建设进程的特点和优劣势,从而帮助有关城市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有效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路径。

1创新型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1.1概念及构成要素

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演变经历了由学习到创新、由被动到主动、由单一到多元的过程,Hospers曾指出,创新型城市是孕育知识经济的地方,知识经济要求城市创新,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城市是集聚性、多样性、不稳定性和良好声望的结合体…。作为创新资

收藕日期:2007—04—11;修回日期:2007—06—29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重点课题(07JDSM03Z);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工商大学现代商贸中心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朱凌(1977一),女,河南新乡人,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科教政策。

陈劲(1968一),男,浙江余姚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科教政策。

王飞绒(1974一),女,浙江舟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

-216?科学学研究第26卷

源高度集聚于城市空间的一种城市发展形态,作为城市发展知识化和高级化的产物,创新型城市本质上来说是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的一种创新。作为一个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融资创新、营销创新等多方面创新内容的综合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应该具备哪些构成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

PeterHall指出创新型城市包含技术创新、文化智能性、技术性,技术组织性功能旧1,并在1999年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了未来城市的四个重要行为:财政与服务、能力与影响力、创新性与文化、旅游口1;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CharlesLandry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七个组成要素,即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和上网机会H1;J.Simmie认为城市创新主要源于4个方面:(1)与典型的集聚经济相关;(2)与相同部门企业的空间集聚相关;(3)城市化经济与创新进程有很强的相关性;(4)与其他更为高级的世界出口市场的联系,即所谓的全球化效应,这种联系促进了更高水平的专业化以及专业知识的交流"1。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德慈认为创新城市的构成要素由产业创新(产业结构问题、新兴产业问题和产业集群)、支撑条件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方面组成M1;叶帆指出,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可归结为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创新、制度创新、环境文化创新和人才创新五个方面。[7];杜辉指出,创新型城市的体系结构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完整的创新体系;(2)创新型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政策和科技法规;(3)创新型的城市文化作基础嵋1;张治河等认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要素应该是基于内生增长的产业创新,并辅以其他诸如制度、文化、组织、管理、知识、金融、贸易、市场创新等多种社会创新要素,或者将其归纳为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机构和创新环境等实际要素,以支撑基于自主创新的城市发展一。。

由此可见,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包含着城市系统的多因素多方面的创新,更是体现各因素之间的整合和协同作用的系统工程。

1.2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学术界关于创新型城市测评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创新型城市的界定和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估。前者侧重研究成为创新型城市需要满足的条件及其区别于一般城市的具体方面,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后者则着重于研究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知识载体进行创新和应用的能力,对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和发展潜力做出有效评估。

(1)国外相关评价体系回顾

美国的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Florida)曾提出界定创新型城市的三T指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包容度(tolerance);香港大学后来又进一步提出了4C创意指数: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andinstitutionalcapital)、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世界银行在2005年发表的《东亚创新型城市》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界定创新型城市的一系列定性指标,包括: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以及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场所;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队伍;拥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切实重视环保;接纳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等等。尽管分析的角度不同,但大家都强调了一个道理:创新型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价H1。

而对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国外主要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和MIT斯特恩教授联合发布的创新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公共基础设施、企业群的创新治理环境、联系的质量和公司的创新取向四个方面设计了34个调查指数,建立以公共政策指数、创新集群的环境指数、公司的创新取向指数和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数为核心的创新指标体系¨01。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集中在人力资源、新知识产生、新知识的转移与应用、创新的投入、产出和市场等方面¨11。美国麻省技术联合会(MTC)从1997年开始不断改进和完善创新性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三大指标:产出类指标(企业与人)、过程类指标(创意产生、技术商业化、企业、经营创新)和资源类指标(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投资资源、基础设施资源)D2]。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的洛桑报告为各国之间进行横向竞争力比较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oMartaRibaVilanova和LoetLeydesdofff提出评价系统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西班牙东北部地区进行评价。13]。Fritsch运用知识生产函数方法测量和比较了11个欧洲区域创新体系,探讨了创新集聚性问题。

(2)国内相关评价体系回顾

第1期朱凌陈劲王飞绒: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

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同样侧重于创新型城市界定和城市创新能力评估两个方面。杜辉等学者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11月颁布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基础之上,选取了部分关键指标来界定创新型城市,并依据城市的综合得分来评判不同创新型城市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其选取的六个基本指标包括: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研发投入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企业研发投入占总体销售收入的比重¨1。.

而在城市创新能力评估方面,李英武认为城市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标和影响因素,应该划分为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四个具体方面¨“。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可以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六个方面: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全社会创新能力,既合作又竞争的网络化创新能力,行为主体素质综合化的全面性创新能力,企业集群的互动式创新能力,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创新能力,静态与动态比较优势集成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能力。或者分为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硬件指标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图书馆系统、信息和交通设施;城市的综合教育系统,包括从小学教育到技术型和人文性的各类大学;从大众文化到高雅艺术的各类文化设施;软件指标表现在城市历史、城市危机感、城市的内在创新能力以及城市的组织能力、市民的价值体系或生活方式,以及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等方面。

国内相关研究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小组从2001年起推出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柳卸林等提出以创新环境、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的经济效益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5|。范柏乃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配置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评价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方成提出的创新技术基础指标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实力(资源水平和投入水平)、科学技术能力(信息化水平、合作能力、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要对创新型城市发展建设状况做出评估,首先需要对其构成要素的水平做出评价。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其水平和状况直接决定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创新机构是城市创新体系的成员和载体,其互动水平(收益指标、成果转化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7]。朱海就从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投入与产出)、网络创新能力(网络密集度与网络绩效)、创新环境(环境投入与产出)三方面测度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在研究方法上,刘顺忠和官建成运用EDA方法分析我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特点,评价了各系统创新绩效¨…。邵云飞等采用SPSS对中国各地区创新能力进行了聚类分析Ⅲo。唐彦东利用加权TOPSIS法对中国西部12个省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拉“。同时学者还进一步研究了区域创新效率、创新能力差异、创新系统测度、创新政策等问题。

2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在评价创新型城市发展建设状况时,既要考虑到绝对指标,又要考虑到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不考虑城市规模差异,容易造成评价误差;而相对指标则可以减少城市规模差异带来的误差,在一些方面更能反映城市的实际情况。总体来说,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相关性原则;(4)代表性原则;(5)可比性原则;(6)简洁性原则;(7)可操作性原则。本文对各原则不做展开陈述。

2.2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

国内有关学者基于对Hall关于创新型城市的功能构成的理论旧儿“,侧重强调了创新型城市应当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图1):

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力、信息、知识、经费;

创新机构——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

创新机制——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规则,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

创新环境——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创新文化等软环境,还包括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和联系的活跃程度直接决定了创新型城市的运转效率;创新机制作为维系和协调创新体系成员关系的软性规则,对城市创新体系的运转起到催化或抑制的作用。可见,要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状况有整体的把握,对其构成要素水平和状况的评估必不

?218?科学学研究第26卷

图1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

可少。研究组针对各要素特点,设置了相应的衡量指标。

但是,创新机制作为软性规则,很难采用定量方法进行评估。考虑到如果在指标体系中添加定性指标将削弱指标体系的可比性和可度量性,也可能给数据结果带来相当的主观色彩,同时为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带来不便,本研究并未设置相应指标来评估创新机制。而是侧重于另外三方面的定量测评,力求使结果客观而准确。

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体系运行和创新机制的综合作用,直接影响并决定了城市创新体系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该指标作为表征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的直观参量,显示了城市作为创新活动的载体,参与并鼓励创新的力度,可以说是创新型城市区别于一般普通城市的最为直观的体现。因此,研究组针对国内创新活动的特点,设置了相应的衡量指标。

进一步,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与产出效率密切相关,创新的经济产出和知识成果的获得均依赖于城市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健康运行。创新的经济、人力投入,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高低,对创新产出将带来直接的影响。产出效率能从结果上反映创新型城市区别于一般普通城市的显著特征,方便了我们从绩效上衡量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状况。因此,研究组也将其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方面。

图2表示了创新型城市体系运转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创新型城市资源水平、创新体系运行状况和创新活动产出效率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和作用机制,很好地揭示了衡量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所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好了足够的理论铺垫。在此基础之上,研究组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模型(图3)。

入驯懂

创新资源水平

图2创新型城市体系运转模型

由图3可知,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共由3个维度的指标进行衡量,分别是创新活动产出效率指标、创新资源投入水平指标以及创新体系运行状况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创新型城市发展和建设状况。

2.3评价指标设计

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本研究结合国内

第1期朱凌陈劲王飞绒: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

图3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情况,设置了相应的子指标来衡量各个方面(表1)。在指标设计时,为了减少数据评估的主观因素,增强指标的可度量性和结果的客观性,本研究尽量设置有明确的统计资料支撑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相关结果,尽可能减少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定性指标。该评测体系共包含23项子指标,其中8项为“建议指标”,随着统计标的和数据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和处理。

表1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注:?表示该指标为“建议指标”。

2.4评价指标解释

(1)创新活动产出效率

创新活动产出效率指标主要通过创新的经济收益、知识成果、创新对业态转型的作用以及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共同表征。

区域和企业创新活动均直接指向经济效益,在

科学学研究第26卷

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实现之前,创新活动尚不能群体中所占的比重,即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每万人算作完整,经济产出是任何创新活动的主要目标所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来反映。

在,本研究建议采用全社会工业平均新产品产值率信息设施作为创新资源的物质基础,是知识经来评价创新活动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力济时代信息创造和信息传递的介质和载体,尤其是求从宏观角度对创新的经济产出进行衡量;知识成互联网作为发展最快的信息基础结构,对知识的传果是创新活动的另一主要收益,用每万人口获得的播和普及起到重要作用。信息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体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创新活动的另一主要成果还现了城市创新资源的水平,其主要通过人均宽带接表现为其对产业结构升级和业态转型的推动作用,人数量和数字电视普及率来反映。

该作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知识储备是知识经济的原材料,是城市创造新重、现代服务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创意产业观念的能力和源泉,主要通过居民年人均教育和培产值占GDP的比重三个指标来衡量;高新技术产业训支出来反映,因为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可以被视作为研发投入的受体和研发人员活动的载体,其发为是对知识的直接投资,对人们掌握和使用知识进展状况是一个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在注行创新和创造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方面具体的重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指标为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体现了居民对教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一度成为了城市经济实力的核心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另外,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数参量,是国内外众多城市争相发展和提升的主要对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文化和知识积累的规模象;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衡量创新活动产出效率的一和强度,因此,也被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

个方面,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的作用在以(3)创新体系运行状况

往的文献中往往被忽略,这导致了创新活动的实际创新体系运行状况指标主要通过城市的创新机产出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本研究特意将一些指标构/组织活跃程度、整个城市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益以设置为“建议指标”,随着统计内容和相关数据的进及政府服务三个方面共同表征。

一步调整和完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该指标数与创新相关的机构/组织的数量基本上能够反据做出统计分析(后文不再对建议指标的设置进行映该地区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创新体系的重复说明)。合理运行离不开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研发机构的支(2)创新资源投入水平撑,同时也离不开相当比例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技创新资源投入水平指标主要通过创新的资金投术、政策、管理、法律等相关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本人、城市金融支撑能力、人力资源水平以及城市的信指标体系仅将质量和水准较高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和息设施和知识储备情况共五个方面共同表征。这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纳入到衡量范围,国家级研发机RobertHugginsAssociates的WKCI评价指标体系中构包括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关于创新资本投入的划分基本保持一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则仅仅资金投入反映了政府、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对于包括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实际开展项目研究和开发创新活动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历来被作为衡量城市的技术中心、实验室等,而单单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和服务无具体研发活动的机构则并不纳入统计;中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介服务机构指为企业提供技术、政策、管理和法律咨金融支撑能力强调的是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它询的相关组织和机构。

通过风险资本等渠道投入到经济增长和知识的新领一个健康的区域或城市创新体系,必然以企业域中。金融资本的规模和活跃程度对科技成果商业为创新主体,纵观国际国内成功的创新体系,企业在化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其规模主要通过其中无不扮演创新活动的主要承载者和核心驱动力金融业务发生额占GDP的比重来反映,而风险投资的角色。企业科技投入筹措额比例,即企业技术开额占GDP的比例则体现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发费支出额占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总额的比重,反映人力资本指城市经济体中个体成员创造、理解了企业对于城市创新活动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企业

和运用知识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这种驾驭知识的在城市创新体系中地位的很好表征。技术市场交易能力主要通过城市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研发人员在…+规模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创新体系的不同成员(企

第1期朱凌陈劲王飞绒: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

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间的互动和联系,其规模的大小直接表征了创新体系跨成员问的交流和合作的频繁程度,是城市创新体系健康运行的重要标志。另外,考虑到我国创新机构设置的特殊情况——高新技术园区包含有相当规模的创新机构和组织,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的实力(即其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地区创新体系运行的总体效益,该指标也被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在政府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政府正从市场和企业的监管者角色弱化到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角色上来。因此,相较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职能,本研究更为重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能力。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经验都证明,创新体系的高效运作离不开政府在保障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关键内容就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生存需要,因此,政府提供和落实的社会保障金额不可避免得成为了政府该项职能履行效果的检验尺度。其具体指标为社会保障金额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于统计口径的限制,这里的社会保障金额由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三项政府补助经费综合而成。

3结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市竞争力、创新经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衡量创新型城市发展建设状况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通过三个维度——创新活动产出效率、创新资源投入水平、创新体系运行状况的相关指标来对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其中,创新活动产出效率通过创新的经济收益、知识成果、创新对业态转型的作用以及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四个方面来衡量;创新资源投入水平通过创新的资金投入、城市金融支撑能力、人力资源水平以及城市的信息设施和知识储备情况五个方面来表征;创新体系运行状况通过城市的创新机构/组织活跃程度、整个城市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益以及政府服务三个方面来体现。该指标体系力图从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中发现和指出当前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重点,为我国各省市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提供较理想的借鉴方案,随着城市建设和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将作出适当调整,本研究将继续跟踪国内外有关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和最新实践,希望能不断完善和更新该主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ertJanHospers.CreativecitiesinEurope[J].Intere-conomies,2003,38(5):260—269.

[2]PeterHall.CitiesinCivilization(NewEdedition)[M].OrionPublishing,2006.

[3]PeterHall.Thefutureofcities[J].Computers,Envi?ronmentandurbansystems,1999,23:174—185.[4]CharlesLandry.TheCreativeCity:AToolkitforUrbanInnovators(1stedition)[M].EarthscanPublications

Ltd.,2000.

[5]SimmieJ,eta1.Innovativecities[M].London:Sponpress,2001.

[6]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5,(10):13—15.

【7]叶帆.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J].福州党校学报,2006,(2):49—52.

[8]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2006,22(2):10—12.

[9]张治河,丁华,孙丽杰,等.创新型城市与产业创新系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2):150

—155.

[10]PorterM,eta1.ChallengetoAmerican’sProperity,Find-ingsFromInnovationIndex[M].Counciloncompeti—

tiveness.1999.

[11]扬平.欧盟建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与美日的比较[J].全球经济嘹望.2002。8:24—25.

[12]TheMassachusettsTechnologyCollaborative(MTC).IndexoftheMassachusettsInnovationEconomy[R].

TheMassachusettsTechnologyCollaborative.Westbor?

ough.1997—2002.

[13]MamaRibaVilanova,LoetLeydesdofff.Whycataloniacannotbeconsideredasaregionalinnovationsystem

[J].Seientometrics,2001。50(2):215—240.

[14]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2):49—51.

[15]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及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20(5):550—556.

[16]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0(6):663

—668.

[17]方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评估体系的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3,12(4):124—127.

[18]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

?222?科学学研究第26卷

研管理,2004。25(3):30—35.

[19]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1,19(4):98—102.

[20]邵云飞,唐小我,陈光.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聚

类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5):113—118.[21]唐彦东.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4):68—71.

Studyonevaluationsystemofthestatusofinnovativecity

ZHULin91,CHENJinl。WANGFei.ron92

(1.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7,China;

2.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14,China)

Abstract:Basedontheevaluationsystemofcitycompetence,innovativeeconomyandinnovationcapacity,thispaperbuildsanevalu?

Iationsystemtoestimatethestatusofinnovativecityaswell酗creativecity.Threemainpart8areinvolvedinthisevaluationsystem,

whichrefertotheoutput/inputofinnovativeactivitiesandthefunctionofinnovationsystem,and23indexesarecontained.

Keywords:innovativecity;status;evaluati。nsystem

(上接第224页)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玉平同志和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分别就龚育之先生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和对中国科普工作方面的贡献作了发言。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碧辉因身体原因没有到会,他特地写了一篇书面文章。他在文章中不仅深情回忆龚育之先生对他的帮助,还特别提到2005年学会换届和学术年会时龚育之寄予学会的期望:“祝研究会学术研究有成,培养新人有成,办实事有成。”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魏瑚同志也因病未能到会而发来了追思龚育之先生的信函。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教授因公务没能参加会议,他来信预祝这次会议成功,祝贺研究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龚育之先生的夫人、北京大学教授孙小礼老师随后作了发言。她说她也与科学学界的老朋友一样,怀着

纪念龚育之先生78岁诞辰的心情来参加这次追思会。孙老师说,龚先生一辈子都关心科学学。从大学出来生病期间,他就开始翻译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工作。后来到了中宣部科学处,完成了这项工作。龚先生一直认为科学技术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科学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的理论基础,所以他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问题钟情一生。孙老师回忆到,在龚先生生病最重的时候,手拿不动书,让孙老师给他念。孙老师给他念的最后一本书是《王蒙自传》第二部,书中说“现在有人不批判迷信,反而批判科学”。龚先生听到这句话,让孙老师摘录下来,说以后要引用。孙老师说,龚先生一直关心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国家要宣传科学,要重视科学。他对迷信的泛滥也很生气,所以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十分关心科学的问题。孙老师把刚刚出版的龚先生的遗著《党史札记末编》赠送与会者人手一册,她特别介绍了其中收录的龚先生1987年没有写完的《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提纲。

方新理事长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她说,龚育之先生追求革命、追求科学的一生,特别是龚育之先生的为人和治学,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她说,龚育之先生虽然公务繁忙,但是对科学学事业、对科技政策一直非常关心,每一次科学学研究会的重要活动都尽量参加。方新同志表示,我们要按照龚育之先生的期望,把学会的事办好,把科学学事业办得更好,取得更大的发展。

(樊春良)

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

作者:朱凌, 陈劲, 王飞绒, ZHU Ling, CHEN Jin, WANG Fei-rong

作者单位:朱凌,陈劲,ZHU Ling,CHEN Jin(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27), 王飞绒,WANG Fei-rong(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14)

刊名:

科学学研究

英文刊名: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年,卷(期):2008,26(1)

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21条)

1.Gert Jan Hospers Creative cities in Europe 2003(5)

2.Peter Hall Cities in Civilization 2006

3.Peter Hall The future of cities 1999

4.Charles Landry 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2000

5.Simmie J Innovative cities 2001

6.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产业 2005(10)

7.叶帆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期刊论文]-福州党校学报 2006(2)

8.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期刊论文]-大连干部学刊 2006(2)

9.张治河.丁华.孙丽杰.周国华创新型城市与产业创新系统[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12)

10.Porter M Challenge to American's Properity,Findings From Innovation Index 1999

11.杨平欧盟建立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与美日的比较[期刊论文]-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2(8)

12.The Massachusetts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dex of the Massachusetts Innovation Economy 2002

13.Marta Riba Vilanova.Loet Leydesdorff Why catalonia can not be considered as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2001(2)

14.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期刊论文]-前线 2006(2)

15.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2(5)

16.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2(6)

17.方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评估体系的研究[期刊论文]-运筹与管理 2003(4)

18.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科研管理 2004(3)

19.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1(4)

20.邵云飞.唐小我.陈光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聚类实证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03(5)

21.唐彦东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期刊论文]-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3(4)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刘伟奇长三角国家级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比较研究——以南京市为例2008

开发区的创办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从1984年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办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不少开发区已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因而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我国开发区滚动开发的大部分资金仍然来源于园区土地的出让,其空间扩张中房地产和土地开发等非产业因素仍然占据较大比例,造成我国很大一部分开发区空间效益低下和闲置土地过多,导致开发区土地资产的流失。由于部分开发区的大量圈地行为,使得开发区虽然为我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有部分开发区逐渐被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所抵减,造成在部分场合,开发区甚至成为“圈地”的代名词。 因此,本研究选取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开发区相关理论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效益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的贡献作用,以及开发区与城市比较效益的影响因素

,并以南京市开发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开发区与城市比较效益提升的策略。论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价值、研究概念及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框架结构,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第二章,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比较标准与方法。借鉴国内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情况,构建了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效益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效益系数”的概念,作为评判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效益水平的标杆,为论文的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长三角国家级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比较分析。简要介绍了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与城市的基本情况,主要比较了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情况,研究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的合理性及其当前的发展状况,最后客观评价了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第四章,开发区与城市比较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城市区位等级、开发区发展阶段、产业

结构、土地制度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开发区与城市空比较效益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南京市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比较的实证研究。从南京市开发区与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纵向分析了南京市开发区相对于城市的空间效益发展演化历程,横向比较了当前南京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情况,系统总结了不同时期南京市开发区对城市的历史贡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开发区与城市比较效益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提高开发区与城市比较效益的对策和选择。从节约型城市、创新型城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提高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效益的几点建议,最后从政府的视角对未来开发区的科学规划进行了思考。 第七章,结论与讨论。简要回顾全文,概括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指出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继续探讨的问题。 全文约55,000余字,插图29幅,表格35幅。

2.会议论文秦穆.茹华所.普万里云南省自主创新现状与对策2006

介绍了云南省"十五"以来自主创新发展状况,分析了推进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并对我省自主创新现状进行了评价,从而提出了加强云南省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3.学位论文郭莎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的战略研究20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东部沿海地区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国家长期实行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中部塌陷”的观点被很多专家学者用来描述当前中部地区面临的发展状况。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关中部发展战略等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讨论研究的热点课题,反映出研究中部崛起问题具有重要性和现实性。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历史上就是区域经济中心,具有突出的区位、市场、资源、科教优势,也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节点。武汉率先在中部崛起,是使武汉市更好地担负起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带动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要。 为此,文章通过武汉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的综合实力的比较,分析武汉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武汉在中部率先崛起的战略选择。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导论。这部分介绍了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理论研究现状、文章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论述城市发展的特点,总结了我国典型城市的发展,介绍了中部城市的格局。第三章分析了武汉城市实力,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比较武汉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的城市实力,找出武汉的竞争优势和不足之处,分析了武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四部对武汉经济崛起的标志进行设计和定量分析。第五部分在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产业强市战略、创新跨越战略、城市联动战略。第六部分主要对策。包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科技对策、提升武汉产业实力的财税推动政策和武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与文化培养对策。第七章全文总结与展望。主要对武汉发展战略进行总结,介绍文章的创新点,并对武汉未来的发展和将起到的作用进行展望。

引证文献(3条)

1.蒋玉涛.招富刚创新驱动过程视角下的创新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9(8)

2.陈志刚.周丹上海市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评价[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8(26)

3.陈志刚.周丹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与形态的划分[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8(2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29925980.html,/Periodical_kxxyj200801037.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1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