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生活自理训练中的应用个案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生活自理训练中的个案分析

【摘要】:孤独症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展及沟通障碍、问题行为异常突出是其孤独症儿童的主要缺陷。这种缺陷不仅严重困扰着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还影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技能的习得。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的基础。因此,正确使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儿童进行合理的教育训练,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孤独症应用行为分析生活自理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自理训练是指对孤独症儿童自我料理基本生活与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所必需的活动能力训练。其目的是在于使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补偿智力缺陷,使之能独立或者半独立地生活。而孤独症学生由于智能障碍以及刻板拒绝环境变化等等特性,生活自理训练难度相当大,只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理论基础

(一)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是指将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和相互相对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学生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这是一种常被用来对有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早期行为干预与训练的操作性方法体系。目前,国内外较多地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训练。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

射理论,其核心是步骤分解,即分解目标、使用提示帮助、强化、反复练习。

(二)分解式操作教学

1.步骤分解: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顾名思义,分解目标就是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细小且相对独立的步骤。在目标的分解时,要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程度的孩子有不同的目标分解,同一程度的孩子可能因为学习的接受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目标分解。

例如,要教学生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拿肥皂----抹肥皂----把肥皂放回原位----搓手(搓手心----交叉搓手背)----用水冲洗双手----清洗手心、手背----关水龙头----把手擦干。

2.使用提示帮助:孤独症孩子的障碍或异常主要体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等方面。因此要让孤独症孩子认识一种事物,明白一种现象,模仿一个动作,建立一个概念既缓慢又困难,更不要说让孤独症孩子自觉的去学习某一样东西了。这个时候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的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提示等)帮助。

比如,教学生拉拉链,学生可能不会拉,所以,老师应及时给予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对齐拉链,然后再把拉链拉起来。有了提示,学生才可能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如果学生反应是对的,马上给予奖励;如果反应不对或没反应,教师应及时采取合理的方式给予示范或提示帮助,以使学生有正确反应,并进行反复练习,促使学生独立掌握,随着学生正确反应的出现或能力的提高,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提示,直到无需给予任何提示,学生都能做出正确反应为止。

3.强化:为了使教学计划的进度顺利有效的进行,就要让孩子在一种即不紧张也不枯燥甚至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学习,这就需要训练者在不同时期都应该不断地使用强化,而且

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一开始可以用食物或饮料等初级强化物,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表扬、拥抱等次级强化物。

强化物其实就是孩子的依恋物,它以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经常强化条件反射就会愈来愈巩固,不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失。所以一旦孩子能够完成指令(即使是提示后完成的),都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

强化物的使用一定要在孩子的脑海中打下这样的烙印“我是因为表现好或者是我回答对了才得到奖励,如果我表现不好或者我的回答是错误的就没有奖励”。强化物可以放在孩子能够看到但不能随意拿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切忌不要说这样的话“如果你能把这两张图片拼好,我就给你饼干吃”,这样好像是在和孩子讨价还价,主动权给了孩子,让他觉得“我不想拼图,大不了我不吃饼干。”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上,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我们可以这么说“你拼好了图,老师就会奖励你饼干吃”,让他从这句话中建立一种表现好——奖励——吃饼干的经验。

强化物的正确运用是训练学生并取得成功的极其重要的手段。每个训练项目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食物、表情、玩具、表扬、赞赏等强化物及强化手段,反复训练每个步骤,及时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让学生更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训练中还应注意变换各种方法进行合理强化,使学生逐渐懂得高级的强化。

4、反复练习。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因为反复进行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有些从事训练的老师或家长往往容易出现如下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对指令只做出一次反应或回答以后,就换做另一个题目了。他们给孩子提示,使孩子“正确”地做出了反应,并没有给孩子机会反复练习,以致达到能够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的机会。这样的训练是无效的。应该说,重复多次的练习,对孩子掌握技能是特别重要的。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几的

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比如,教孩子认识房间的作用(“我们在厨房里干什么?”“做饭”),开始教这个项目时,选一个房间练习10次。不过,连续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问几次后再问些不同的问题(比如,给他看一个房间或地方的图片,问他“这是哪里?“),然后再回到目标问题上。只是注意,在问不同问题前的最后一个目标问题的回答必须是没有提示的。

三、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生活自理训练中的应用

(一)步骤分解与训练方法举例。

1.顺序法。即按照正常操作顺序一步步的完成训练。

例1 刷牙①准备好漱口杯与牙刷。②牙膏挤在牙刷上。③先用清水漱口。④把牙刷放进嘴里上下刷动。⑤取出牙刷用清水漱口。⑥把牙刷上残留的牙膏洗干净。⑦将漱口杯洗干净。⑧放好漱口杯和牙刷。

例 2 穿套衫①认识套衫的各部分。②分清套衫的前后面③两手抓住衣边④把头伸进衣服里,从领口钻出⑤左手穿进袖子⑥右手穿进袖子⑦平整衣服⑧翻出里面的衣领。

例 3 穿袜子①找到袜子②取一只袜子,两手打开袜口。③一只脚伸进去,两只手往上拉。④再取另一只袜子,方法同①----③。

2.倒序法。也就是从最后一个动作教起。

例1 穿衣服。①让儿童把穿到一半的袖子穿上。②让儿童把刚伸进袖口的袖子穿上。

③帮其穿上一只袖子,让儿童穿另一只。④让儿童把披在身上的衣服穿上。⑤让儿童自己穿衣服。⑥让儿童自己穿衣服、系扣子。

例 2 脱衣服①指导者让儿童把脱到肘下的袖子脱掉。②让儿童把脱到肘上的衣服脱掉。③指导者帮其脱掉一只袖子,让儿童脱掉另一只。④帮其解开扣子,让儿童脱掉上衣。⑤让儿童解扣子,并将上衣脱掉。

例 3 穿裤子①指导者帮其穿上裤子,让儿童把拉锁拉上。②帮其穿上裤子,让儿童把扣子系上。③让儿童把穿到臀部的裤子穿上。④让儿童把穿到膝上的裤子穿上。⑤帮其穿上一条裤腿,让儿童穿另一条。⑥把裤子放在儿童面前,让他自己穿上。

例4 脱裤子①让儿童把脱到膝下的裤管拉下。②让儿童把脱到膝上的裤管拉下。

③帮其脱下一只裤管,让儿童脱掉另一只。④帮其解开扣子或拉锁,让儿童把裤子脱下。

⑤让儿童解开扣子或拉锁,把裤子脱下。

例 5 穿鞋①指导者帮其穿上鞋,让儿童扣上或把鞋带系上。②让儿童把穿到脚跟的鞋穿上。③让儿童把脚尖已伸进鞋里的鞋穿上。④帮其穿上一只鞋,让儿童穿另一只。

⑤把鞋放在儿童面前,让他自己穿上。

例 6 脱鞋子①指导者帮其解开鞋带,让儿童把脱了一半的鞋脱下。②帮其解开鞋带,让儿童把鞋脱下。③让儿童解开鞋带,把鞋脱下。

例7 穿袜子:①让儿童把穿到足跟上的袜子提起;②让儿童把穿到足底中部的袜子拉上;③帮其穿上一只袜子,让儿童穿另一只;④把袜子放在儿童面前,让他自己穿上。

例8 脱袜子例1指导者让儿童把已脱到足底中部的袜子脱掉。②帮其脱至袜跟,让儿童脱掉袜子。③让儿童把已脱到一半的袜子脱掉。④让儿童自己脱袜子。

例9 扣扣子①扣子和扣眼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对齐。②一只手握住扣眼。③另一只手找到对应的扣子。④把扣子穿进相对应的扣眼里。⑤把所有扣子都扣好。

例10 系鞋带①把鞋带穿入第一排圆洞里。②拿起左边鞋带穿进右边第二个洞里。

③拿起右边鞋带穿进左边第二个洞里。④照此方法按顺序把鞋带穿好。⑤拿起剩下的鞋带打一个十字活结。⑥两边打好两个环后系成一个蝴蝶结。

(二)训练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帮助、提示。其一,当学生不能按照步骤完成时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提示,以促使学生每一步都成功,既能减少学生因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感,又能使学生熟能生巧。其二,

衣服、裤子有前后之分;袜子、鞋子有左右之分。训练时,应该用较明显的区分标志提示儿童分清前后、左右。如前面有儿童喜欢的图案,帮助其区别,然后再逐渐诱导儿童注意服装的口袋及开口方向等以区别服装的前后。其三,用图片或语言提示协助儿童完成整个衣着过程,以后逐步减少同时或帮助,直至儿童独立完成。

2.及时、合理强化。无论是顺序法还是倒序法,训练中的每一步只要学生完成了就要及时、合理的强化,尤其是要重点强化低引导水平的动作或训练步骤,以促使儿童有成功感和积极性。

3.反复练习。反复练习是ABA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了合理的强化和提示,学生愿意反复进行练习。反复进行练习,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其一,训练每一个新的技能项目时一般给学生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并准确了解学生有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的是错的。其二,成分利用日常生活的起居时间,如晚上睡觉前、早上起床后、中午午休前后等等时间反复联系。

四、训练的思索

1、从小培养孤独症儿童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强化物的使用极其关键,并且需要多种强化方式配合使用。

3、生活自理训练尤其需要家长的配合。

4、应用行为分析法对于孤独症儿童的作用不亚于拐杖之于盲人、助听器之于聋人。以上只是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基本轮廓,如何使应用行为分析法更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学习与康复,有赖于志同道合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杨晓玲《儿童精神障碍及行为问题的矫正》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1版周耿王梅主编《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年5月第1版香港协康会编《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 1997年10月

张澄编《自闭儿保育手册》世茂出版社 1989年十一月第1版

郭延庆著《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

通讯地址:山西省平遥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汇丰小区西 031100

工作单位:平遥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姓名:闫娇娇 150********

邮箱:362638746@https://www.360docs.net/doc/2610008919.html,

平遥县特教中心

闫娇娇论文

{“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生活自理训练中的个案分析}

201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