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鱼骨图

针刺伤鱼骨图

急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急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研究 一、立项依据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针刺伤(needlestick injuries.NSIs)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1]。针刺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据统计数据显示,英、日、澳大利亚国家的护士在过去1年内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的发生率为10-46%[2-4]。即使在高度发达的美国,针刺伤仍是64%的护士所关注的重大问题[5],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且与前几年相比,针刺伤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6-7]。国内来自北京、湖南、湖北、广州4项较大样本的回顾性调查显示[8-11],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在80.6%~92.3%。医院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参与处理医院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也是众多病菌的集散地,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常常在患者诊断尚未清楚时即展开处理与抢救,一旦发生职业伤害,危害极大[12]。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急诊护士面临的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章玉兰等[13] 2011年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室是护士发生锐器伤的重点科室,急诊护士工作紧张、抢救任务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医疗锐器的环节多,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风险人群。急诊护士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注射、输液,而在我国滥用注射较为常见,尤是静脉注射[14],静脉输液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92.26%[15]。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16],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水平。近期

李敬华[17]的研究显示急诊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达到了100%,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2010年11月,美国护士学会(ANA)强调护理人员的针刺伤防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18] 。2000年我国在普遍性预防的基础上制定了“标准预防”,强调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医疗机构内“双重安全”问题备受关注,2009年卫生部颁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进一步强调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的重要性[19]。2011年发布了《卫生部医管司关于开展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些都显示了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重视患者安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急诊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因为急诊护理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做好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不但保护了护理人员,更保护了广大患者。因此明确针刺伤危险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干预,对针刺伤的预防至关重要。 2、目前研究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护理人员通过锐器伤途径感染HIV被证实以来,国外学者就 开始了锐器伤的研究[20]。目前,国外不仅进行了大样本调查[21-22],部分国家还建立了血源性暴露相关网络系统,如EPINet[23]、NHSN[24]、NaSH[25]以进行持续、动态地监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很多探讨。我国关于锐器伤的专题研究始于2001年[ 8、11、26]。谢红珍等[27]对2001-2012年我国护理人员锐器伤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发现文献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89.5%,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研究仅占1.0%,护理人员锐器伤危害受到广泛关注,但锐器伤防护现状仍不容乐观。锐器伤的研究大多针对护理群体进行,而关注急诊方面的文献相对有限,研究方法以经验和体会为主,调查研究以统计描述为主,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 二、研究内容 调查海安县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分析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三、研究方法: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护理急救工作规定 一、报告制度:凡遇到重大、复杂、批量、紧急抢救的突发事件,当班护士应及时向胡 市长及护理部报告,夜间及节假日向总值班报告后,除积极组织人力实施救护工作外,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逐级上报卫生局。 二、对重大急救工作,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处理。 三、启动护理急救小分队和护理急救梯队。 四、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急救程序: 1、院内急救程序: (1)伤病员来院后,首先由急诊护士做好应急处理; (2)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3)急诊科护士人力不足时,由护理部或总值班调集相关可是忽视急加急救工作;(4)由医务科、护理部或总值班负责组织、协调患者的急救、转科等工作; (5)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突发意外情况时,所在科室或就近科室应就地进行抢救,并迅速通知急诊科医护人员参加急救或将患者转至急诊科进一步急救,现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协助组织抢救。 院内急救程序 注:全院护理急救小分队由来自各病区专业技术尖子组成,急救抢救、急诊观察及120的全部护理人员统一管理,各组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接到通知后必须3~15分钟到各组地点,若事故涉及人员较多,要通知各病区护士长做好一切抢救工作。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的应急预案

输液过程中出现肺水肿的应急预案

患者发生误吸时的应急预案

住院患者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时的应急预案 病房发现传染病患者时的应急预案 1、发现甲类或乙类传染病,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医务科、护理部、 医院感染办公室等)。 2、根据传染源的性质,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3、保护同病室的患者。 4、患者应用的物品按消毒隔离要求处理。 5、患者出院、转出后,应按传染源性质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浅谈如何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能力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缩影,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一个医院的服务文化。因此,急诊护士更是重中之重。在血腥和危重中,敏捷娴熟的是我们急诊护士;在突发和混乱中,沉着冷静的也是我们急诊护士。急诊护士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是从事急诊工作的最基本条件。为抢救赢得时间,畅通一起急救绿色通道。不但提高医院的信誉,而且能更好得为健康服务。现就如何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能力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急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个合格的急诊护士,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专科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和操作,从而赢得抢救病人生命的时机。基础理论知识包括: 生理、解剖、药理、生化及各科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包括:各种急症;危重病人抢救常规;CPR机制及有关操作;各种抢救仪器使用原理及注意事项;常用急救药物名称、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常用急诊检验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气分析结果;常见酸碱失衡的处理原则等等。同时,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急诊护士还必须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急诊医疗及护理的新业务、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急诊医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抢救成功率。

2.精湛的急救技术急救技术是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急诊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急救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急救技能;不仅是医生的合作者,而且在紧急情况下要能够独立进行抢救技术操作,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洗胃、除颤、监护、机械通气、止血、包扎、固定等。如中毒病人的抢救主要是清除胃内残留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这离不开护士熟练的洗胃技术;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首先接诊病人的是护士,在通知医生的同时,要施以心肺复苏术;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首要问题是保证通畅的输液通路,要求急救护士要有扎实的静脉穿刺基本功;另外外伤病人的止血包扎固定、危重病人的监护、机械通气等都离不开急诊护士的参与。因此,现代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精湛的急救技术,才能适应急救医学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抢救一切可以抢救的生命。 3.较强的急诊意识急诊意识是急诊护士对病人所持有的 对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和对病人抢救过程时间性的一种特 殊反映。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必须要有较强的急诊意识。急诊病人可分为三种:一是急而不危,即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救治就会危及生命;三是急重症病人,即症状危重而复杂,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

护理不良事件整改措施

篇一: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改进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改进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主要成因分析 1.查对制度不严: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等。 2.不严格执行医嘱: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3.药品管理混乱: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4.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5.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6.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二、护理不良事件的改进措施 1.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 2.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3.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 4.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5.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7.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保证病人安全。 8.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急诊科新入职护士培训计划

急诊科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 一、培训目标 根据《护士条例》等,结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开展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新入职护士能够掌握从事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二、培训对象 院校毕业后新进入护理岗位工作的护士。 三、培训方式、方法 (一)培训方式。 培训采取理论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二)培训方法。 可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临床查房、操作示教、情景模拟、个案护理等培训方法。 四、培训时间 (一)基础培训。 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及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为2周—1个月。 (二)专业培训。 包括各专科轮转培训,培训时间为24个月。 五、培训内容及要求

(一)基本理论知识培训。 1.法律法规规章:熟悉《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2.规范标准:掌握《临床护理实践指南》、《静脉输液操作技术规范》、《护理分级》等规范标准。 3.规章制度:掌握护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护理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如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执行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症病人护理管理制度、危急值报告及处置制度、病历书写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职业防护制度等。熟悉医院相关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 4.安全管理:掌握患者安全目标、患者风险(如跌倒/坠床等)的评估观察要点及防范护理措施、特殊药物的管理与应用、各类应急风险预案、护患纠纷预防与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与处理等。 5.护理文书:掌握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 6.健康教育:掌握患者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常见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常用药物作用与注意事项等。 7.心理护理:掌握患者心理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如应激反应、焦虑、情感障碍等识别和干预措施,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及特殊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的角色心理和角色适应、护士的工作应激和心理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登记、处理讨论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 根据不良事件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后在病人或医务人员身上所造成的伤害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三级。 1、一级: 指已发生,造成病人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加重病情、延迟康复的事件,对患者造成中度以上的伤害;或有以下情形之一者: ⑴护理过错行为引发的有效投诉或纠纷; ⑵医院感染暴发; ⑶手术病人身份或部位识别错误; ⑷体内遗留手术器械或敷料等; ⑸病人因意外事件死亡; ⑹输错血; ⑺抽错备血及血型鉴定标本; ⑻不做皮试用药; ⑼重要管道意外滑脱; ⑽跌倒有严重后果; ⑾高危药物外渗有不良后果; ⑿院内压疮(难免压疮除外)。 2、二级: 指已发生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但对病人病情及治疗效果无影响的事件。以下10类情况中除8类及9类情况外,其他已发生并涉及病人而还未达到一级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都纳入此级别范围,无伤害、轻度伤害为二级护理不良事件。 3、三级: 指隐患事件,是由于不经意或实时的介入,不良事件未真正发生或事件未涉及病人,或者是非护理行为造成的事件(如公共设施事件、医疗设备器械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 1类,不良治疗:包括给药错误、输血错误、医院感染暴发、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输液输血反应; 2类,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走失、烫伤、烧伤、自残、自杀、火灾、失窃、咬破体温表、约束不良; 3类,护患沟通事件:包括护患争吵、身体攻击、打架、暴力行为; 4类,饮食、皮肤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误吸/窒息、咽入异物、院内压疮、医源性皮肤损伤等; 5类,不良辅助诊查、病人转运事件:含身份识别错误、标本丢失、检查或运送中或后病情突变或出现意外; 6类,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含管道滑脱、病人自拔; 7类,职业暴露:含针刺伤、割伤; 8类,公共设施事件:包括医院建筑毁损、病房设施故障、蓄意破坏、有害物质泄露;

(推荐)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分级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分级 1.1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 不良事件定义: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伤害、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出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为了便于对不同事件的处理,我院将护理不良事件分为9类39种情况。 1类,不良治疗:包括给药错误、医嘱执行错误、输血错误、医院感染暴发、应做皮试的抗生素或换批号后未做皮试、特殊药品的外渗外漏、手术身份部位识别错误、体内遗留手术器械、输液输血反应; 2类,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走失、烫伤、烧伤、自残、自杀、火灾、失窃、咬破体温表、约束不良; 3类,医患沟通事件:包括医患争吵、身体攻击、打架、暴力行为等;4类,饮食、皮肤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误吸/窒息、咽入异物、院内压疮、医源性皮肤损伤、约束损伤; 5类,不良辅助诊查、病人转运事件:含身份识别错误、标本丢失、检查或运送中或后病情突变或出现意外; 6类,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含管道滑脱、病人自拔; 7类,职业暴露:含针刺伤、割伤; 8类,公共设施事件:包括医院建筑毁损、病房设施故障、蓄意破坏、有害物质泄露;

9类,医疗设备器械事件:包括医疗材料故障、仪器故障、器械不符合无菌要求; 不是以上所列内容则注明是其他情况。 1.2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 根据不良事件的损伤程度以及所造成的后果分为五级: 1、一级(极重度伤害):永久性功能丧失或造成死亡。 2、二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 3、三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如:外出检查、缝合、冰敷、抽血检查、包扎等治疗手段。 4、四级(轻度伤害):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 5、预警级(无伤害):隐患事件,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急诊科护士的应知应会

急诊科护士的应知应会 1、本班各成员要熟悉岗位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应急预案(停电;停氧; 火灾、针刺伤)、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 A.立即口头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护理组长或高级责任护士,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必要时同时报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及主管院长。 B.须在24小时内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并上报护理部。由本人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 C.区护士长、科护士长及护理部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调查,组织科内讨论,分析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填写《护理不良事件调查处理表》。 附: 不良事件报告方式 (1)护理部邮箱:seyyhlb@https://www.360docs.net/doc/2910045588.html, (2)电话:81292288或81292319 2、熟悉各层级护士职责:N0、N1、N2、N3 3、护士熟悉“十知道”(床号、住院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饮食、治疗、 护理、心理) 4、急诊“6大疾病”建立绿色通道: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吸衰竭、创伤、颅 脑创伤、急性脑卒中、急性左心衰竭 5、了解人力资源调配。(应急班护士要及时接电话) 6、如何登记“危急值”,上报后如何制定措施? 7、护士奖金分配方案与科室绩效分配: 护士知道奖金是与工作质量、工作量、风险程度挂钩;护士熟悉自己的工资条(可在电脑里查询);护士的福利是2年体检1次、节假日有慰问金、有保险;卫生津贴;继教经费:护师600元,主管900元(编内外一样待遇) 8、主班:熟悉、掌握救护车的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及常规消毒。 9、付外班:熟悉、掌握抢救室的各种抢救仪器(包括:电除颤仪、气管插管与 配合、呼吸机使用、吸痰机等)、应急预案流程处理。 10、注射班: ?查对制度:三查七对:给药前、中、后;姓名、住院号、药名、剂量、浓 度、时间、方法

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

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19T09:35:11.72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7月作者:陈芳 [导读]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自贡 643000 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繁忙和抢救病人时;针刺伤时有24人(72.73%)未戴手套;针刺伤后上报率仅为15.15 %。结论: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较高,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目的:了解急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原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急诊科的38名护士在过去1年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繁忙和抢救病人时;针刺伤时有24人(72.73%)未戴手套;针刺伤后上报率仅为15.15 %。结论: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较高,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 【关键词】急诊护士;针刺伤;状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790-02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needle stick injuries of nurses in emergency room,.Methods: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38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last1 years the situation of needle stick injury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major causes of needle is busy and rescuing patients; needle stick injury when there were 24 people (72.73%) did not wear gloves;needle stick injuries after the reported rate of only 15.15%. Conclusion:emergency nurses needlestick injuriesoccurred at a higher rate, medical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occupational safety education for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Key word】Emergency nurse ;Needle stick injuries ;Statu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1。急诊科是处理突发事件、静脉输注及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主要科室,同时也是多数细菌的聚集地,是高风险科室。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人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2。为此作者对急诊护士针刺伤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38名急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女32人, 男6人;本科6人, 大专28人,中专4人;平均年龄26.8 岁, 最小的为19 岁,最大的为48 岁;急诊科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者23人,5年至10年者7人,10年以上者8人。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针刺伤情况、针刺伤环节、针刺伤原因、针刺伤时是否戴手套以及针刺伤后的处置情况。发放问卷38份,回收38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 2 结果 2.1 急诊护士针刺伤情况见表1。表1 38名急诊护士1年中针刺伤情况 2.4 针刺伤时戴手套情况发生针刺伤时没有人戴双层手套,只有9人(27.27%)戴了一层手套 ,其余的24人(72.73%)均未戴手套。 2.5 针刺伤后的处置情况发生针刺伤后有28人(84.85%)立即对伤口进行了规范化处理,5人(15.15%)没有按照规范对伤口进行处理;只有5人(15.15 %)上报了医院感染管理科。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见,在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中,由于工作繁忙高达78.79%,位居首位,其次是抢救病人时,占60.61%,说明我院急诊护士在工作繁忙和抢救病人时最易发生针刺伤,其原因可能是,急诊科担任着病人的分诊、接诊、留观、抢救任务,大多病人病情急、时间紧、抢救多,所以护士操作机会多,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其针刺伤发生率相对增高。另外,护士在操作后习惯套上针帽,这也是造成针刺伤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工作忙碌时,仓促的针帽回套,容易发生针刺伤,在本次调查中,有57.58%的针刺伤是由于回套针帽造

护理不良事件总结

护理不良事件总结 2013年第一季度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7例,其中动脉穿刺部位出血1例,针刺伤7例,给药差错3例,跌倒撞伤2例,医嘱处理错误1例,压疮1例,操作不当1例,氧压表脱落1例。下面,我们针对这些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大家进一步学习,提高警惕,避免类似事件继续发生。 一、对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点: 1、年轻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工作安排不合理。 2、急于处理急诊患者,而对其他患者病情观察不够,未引起足够重视。 3、护士人力资源不够,工作忙,健康教育做的不够详细。 4、在管理上,未重视利器盒的使用,未配备治疗车,操作过程不规范,未将针头完全 放入利器盒。 5、带教老师指导不够,违反带教制度,未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带教松懈。 6、对危重烦躁病人护理时缺乏统一指挥。 7、未遵守科室制定的拔针和液体外渗操作流程。 8、工作人员不良习惯。 9、责任护士对所负责患者的病情掌握不好。 10、与医生、患者、家属的沟通不及时或未做有效沟通,缺乏沟通技巧。 11、没有做好查对工作,处理医嘱不仔细,违反处理医嘱的流程。 12、对无菌观念意识培训不够重视,违反安全操作流程。 13、未及时评估患者情况,警惕性不高,管理上疏忽。 14、病区负责人发现特殊情况未及时向护士长汇报处理。 15、病房内设备未定期检查维修,对有安全隐患的设备未及时撤掉。 三、整改及防范措施 1、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引以为戒。 2、增加护士,新老搭配排班。 3、学习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及时上报。 4、加强安全防范,自查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 5、规范使用利器盒。 6、加强工作责任心。 7、严格执行医嘱处理流程及输液操作流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8、加强沟通,掌握患者病情。 9、加强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 10、加强对年轻护士的教育,操作时评估周围环境。 11、带教老师严格带教,加强学生管理。 12、制定工作流程,严格按照流程规范操作。 13、多人协助操作时,应由一人统一指挥。 第一季度发生不良事件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只有通过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不断的总结、分析、讨论、整改,护士的安全意识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才能增强,工作责任心也会加强,差错才能逐渐减少。在管理上,安全和质量同样重要,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我院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

我院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现状 发表时间:2016-06-17T14:38:20.1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作者:范嘉佳李红李宗慧吴选玲 [导读]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1]是指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2]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 范嘉佳李红李宗慧吴选玲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 610045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急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职业暴露,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3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针刺伤情况和针刺伤流程化处置执行情况、护理操作中的防护意识。结果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较低,尤其是年青护士防护意识差,针刺伤发生率高,针刺伤后流程化处置执行差。结论:应加强急诊科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增强其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 【关键词】职业暴露护理人员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1]是指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原体感染[2]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随着我国艾滋病预防和治疗任务日益加重,护士直接接触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机会不断增加。我国又是乙肝高发区之一,目前我国有1.3亿乙肝病毒(HBV)携带者[3]。急诊科重危、危症患者多,突发事件多,不明病因患者多,护士工作的压力大,面临各种危险因素。如何提高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为了解护士的职业防护能力,2014年12月,对我院急诊科32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接受调查的急诊科护士共32人,女性31人,男性1人,年龄在21-45岁。学历分布为中专0人,大专10人,本科22人,职称结构为护士15人,护师14人,主管护师3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近3个月针刺伤情况和针刺伤流程化处置执行情况、护理操作中的防护意识。问卷由专人发放,采用统一解释语和知识问答,当场收回。发放问卷共3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评价方法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口述回答知识题10道,正确回答8—10题为完全知晓,4—7题为部分知晓,0—3题为不知晓。针刺伤后≤10秒处理伤口为及时,>10秒为不及时。上报包括填写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两个部分,口头或电话告知视为未上报。化验检查包括职业暴露后当天进行的检查和窗口期观察结束后的再一次检查,未进行前后对比检查视为未检查。药物预防要求全程足量规则使用相应预防药物,未按标准量和疗程完成者视为未预防用药。防护意识以护士口答急诊科常见10项护理高危因素操作中的预防措施,正确5—10项为有防护意识,0—4项为无防护意识。 2 结果 2.1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急诊科护士32人100%参加过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相关知识完全知晓有20人(62.5%),部分知晓有10人(31.2%),不知晓2人(6.3%)。见表1

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及分析

2015年护理不良事件总结及分析一、总结 2015年度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共7例,6例均为输液反应1例针刺伤上半年发生6例输液反应,其中5例药物过敏反应,1例输液反应,下半年1例针刺伤 二、原因分析 1.药品质量不纯:药品质量不纯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另外,抗生素制剂中有大量的微细结晶、聚合物或降解物,输液中的微粒异物可导致静脉炎,在输液装置上加终端滤器,可防止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过敏反应: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品种用于临床,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种类逐渐增多。有些药物试验阴性而用药过程中出现反应;部分药品在常规做过敏试验时,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更需注意的是,某些抗过敏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过敏反应。 3.给药方法不当:临床用药,有严格规定,违规操作,会增加副作用。护士未严格执行医嘱。 4.违反操作常规:医疗工作人命关天,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个环节的敷衍了事,马马虎虎,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5.特异性体质:某些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会出现难以想象的不良反应,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6.药物事件发生例数较多:主要原因为护士未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对实习学生过于放手;对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监管、考核不到位;对问题护士不够警觉。 7.对院感知识培训不到位 护理人员院感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操作忙乱,使用后的锐器未及时放入锐器盒。 三、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1.科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护士长组织召开科室分析会,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讨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2.科室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长定期进行追踪整改落实情况。 3.持续加强患者安全管理:①、规范危重患者风险评估,临床专业指导组每周组织抽查。②、风险评估专项督导,确保评估客观准确、护理措施到位。③、加强对PDA使用情况的监管,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制度,杜绝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一、报告制度:凡遇到重大、复杂、批量、紧急抢救的突发事件,当班护士应及时向胡 市长及护理部报告,夜间及节假日向总值班报告后,除积极组织人力实施救护工作外,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逐级上报卫生局。 二、对重大急救工作,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处理。三、启动护理急救小分队和护理急救梯队。四、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急救程序: 1、院内急救程序: (1)伤病员来院后,首先由急诊护士做好应急处理;(2)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3)急诊科护士人力不足时,由护理部或总值班调集相关可是忽视急加急救工作;(4)由医务科、护理部或总值班负责组织、协调患者的急救、转科等工作; (5)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突发意外情况时,所在科室或就近科室应就地进行抢救,并迅速通知急诊科医护人员参加急救或将患者转至急诊科进一步急救,现时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协助组织抢救。 院内急救程序 注:全院护理急救小分队由来自各病区专业技术尖子组成,急救抢救、急诊观察及120的全部护理人员统一管理,各组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接到通知后必须3~15分钟到各组地点,若事故涉及人员较多,要通知各病区护士长做好一切抢救工作。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的应急预案 输液过程中出现肺水肿的应急预案 患者发生误吸时的应急预案 住院患者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时的应急预案 病房发现传染病患者时的应急预案 1、发现甲类或乙类传染病,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医务科、护理部、 医院感染办公室等)。 2、根据传染源的性质,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3、保护同病室的患者。 4、患者应用的物品按消毒隔离要求处理。 5、患者出院、转出后,应按传染源性质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遇暴徒护理应急预案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报告

2013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报告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查对制度流于形式、违反操作规程、巡视病房不及时、沟通不良、疏于个人防护等而发生的。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病人病情,造成了护患矛盾产 生,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安全。 一、护理不良事件来源及后果 2013年第一季度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6例,来源于临床科室及门诊科室,虽未给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也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安全。 二、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具体表现用药查对不严,在给病人发药时未能及时发现患者外出,未告知病人用药须知,未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2、巡视病房不及时,未能按照级别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个别护士在值班,夜班如无新入院病人,则减少进病房巡视次数,或巡视时走马观

花,未仔细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或认为新入院病人无大碍,未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护理人员缺乏急救意识,不能及时发现判断并发症的发生。透析病人为门诊治疗,大多数病人病情稳定,生存期长,护理人员对透析中一般不良反应处理比较有经验,对不常规的严重并发症没有预先性,缺乏观察处理经验。 4、个人防护不到位,特别是在为患者进行操作治疗时,违反操作规程,个人防护意识不强,简化流程,存在懒惰心理,工作随意性太强,导致被针刺伤。 5、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未认真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对于一些病情不平稳的患者,特别是新入院病人、产后、术后患者未及时进行评估,工作疏忽大意,导致产妇起床解手出现晕厥。 6、护士长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病人 的管理。 三、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措施 1、护士长认真组织学习核心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必须做到人人熟练掌握,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病人的管理,只有人人掌握了流程、标准、才可能正确的执行。 2、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按照级别护理巡视病房,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米取安全防护措施,如床栏、约束带等,同时告知家属留陪侍人,必要时悬挂安全警示标识。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护理急救工作规定 一、报告制度:凡遇到重大、复杂、批量、紧急抢救的突发事件,当班护士应 及时向胡 市长及护理部报告,夜间及节假日向总值班报告后,除积极组织人力实施救护 工作外, 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逐级上报卫生局。 二、对重大急救工作,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处理。 三、启动护理急救小分队和护理急救梯队。 四、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急救程序: 1、院内急救程序: (1) 伤病员来院后,首先由急诊护士做好应急处理; (2) 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3) 急诊科护士人力不足时,由护理部或总值班调集相关可是忽视急加急救工作; (4) 由医务科、护理部或总值班负责组织、协调患者的急救、转科等工作; (5) 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突发意外情况时,所在科室或就近科室应就地进行抢救,并迅速通知急诊科医护人员参加急救或将患者转至急诊科进一步急救,现时报告医 务科、 护理部协助组织抢救。 突发事件伤病员 汇报 护理部、医务科、 行政总值班急诊科分管院长

组织 卫生局 抢救组织护理急救梯队 院内急救程序 注:全院护理急救小分队由来自各病区专业技术尖子组成,急救抢救、急诊观察及120的全部护理人员统一管理,各组分工明确,密切配合,接到通知后必须3~15分钟到各组地点,若事故涉及人员较多,要通知各病区护士长做好一切抢救工作。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发生针刺伤后,轻轻的挤出血液,并用大量的生理盐水或自来水冲洗刺 伤表面,用碘酊及酒精消毒伤口。 察看刺针接触过哪些病人,检查病人的健康状况(察看病人病历纪录和监 察),是否属于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 如果发现有通过血源性传播的疾病,应咨询相关专家,尽早给予注射免疫制剂,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医务科、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根据专家的意见,定期进行检查治疗和随访。 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的应急预案 病情变化通知值班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通知患者家属重大抢救或重要 人物的抢救 配合抢救工作 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 患者突发生静脉空气栓塞的应急预案 发现输液内出现气体或患

医院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年度报告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年度报告 不良事件类型次数比率不良事件类型次数比率给药错误 2 针刺伤 2 管路滑脱 1 操作不当 1 导尿管断裂 1 沟通不良 1 坠床 1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查对制度流于形式、违反操作规程、巡 视病房不及时、沟通不良、疏于个人防护等而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 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病人病情,造成了护患矛盾产生,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安全。 一、护理不良事件来源及后果 *** 全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例,均来源于临床科室,虽未给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也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安全。 二、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 1、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在不良事 件中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在给病人输液时未能将 液体瓶上的标签内容与患者腕带、床头卡、输液单认真核对,个别护 士凭主观判断。在发放口服药时,未能与患者床头口服药卡及床头卡、 腕带认真核对,造成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2、巡视病房不及时,未能按照级别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个别护 士在值班时睡觉,甚至夜班如无新入院病人,很少进病房。同时责任 护士在进行宣教时,对导管滑脱的注意事项未告知患者或家属,导致患者在不注意的情况下造成管路滑脱。意识不清的患者自行拔除导尿管,造成尿管断裂。 3、违反操作规程,个别护士简化流程,存在懒惰心理,工作随 意性太强,同时在执行操作时未能真正考虑到患者的安全,造成患者被氧气湿化瓶砸伤。 4、个人防护不到位,特别是在为传染患者进行操作治疗时,违 反操作规程,个人防护意识不强,导致被针刺伤。 5、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未认真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对于一些 病情不平稳的患者,特别是有坠床高危因素的患者未及时进行评估, 工作疏忽大意,未拉起床栏,造成患者夜间发生坠床。 6、沟通不良,由于工作忙未能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导致因未 及时治疗而造成患者的不满。 7、护士长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的管理。 三、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措施 1、护士长认真组织学习核心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必须做到 人人熟练掌握,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管理, 只有人人掌握了流程、标准,才可能正确的执行。 2、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按照级别 护理巡视病房,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床栏、

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

一、护理不良事件 (一)定义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由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相关等级概念 1. 护理不良事件一般分为事故、差错(一般差错、严重差错)、护理缺陷三个等级。 ( 1 )医疗(护理)事故: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 2 )护理一般差错:是未对患者人身造成影响,或对患者有轻度影响,未产生不良后果者。 ( 3 )严重差错:由于护理人员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 ( 4 )护理缺陷: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某一环节有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未在患者身上发生不良后果。 2. 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四个等级(中国医院协会分类):警告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和隐患事件。 ( 1 )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 2 )不良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 3 )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 ( 4 )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三)护理不良事件类型 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 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 3. 严重药物或输血不良反应。 4. 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 5. 因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 6. 院内感染。 7. 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四)不良事件常见原因 1.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凭借主观印象,如

浅谈如何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能力 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缩影,急救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一个医院的服务文化。因此,急诊护士更是重中之重。在血腥和危重中,敏捷娴熟的是我们急诊护士;在突发和混乱中, 沉着冷静的也是我们急诊护士。急诊护士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是从事急诊工作的最基本条件。为抢救赢得时间,畅通一起急救绿色通道。不但提高医院的信誉,而且能更好得为健康服务。现就如何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能力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 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急 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 科,一个合格的急诊护士,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专科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和操作,从而赢得抢救病人生命的时机。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生理、解剖、药理、生化及各科基础理论;专科理论包括:各种急症;危重病人抢救常规;CPR机制及有关操作;各种抢救仪器使用原理及注意事项;常用急救药物名称、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常用急诊检验指标及临床意义;血气分析结果;常见酸碱失衡的处理原则等等。同时,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急诊护士还必须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急诊医疗及护理的新业务、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急诊医学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抢救成功率。

2. 精湛的急救技术急救技术是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对急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急诊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急救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急救技能;不仅是医生的合作者,而且在紧急情况下要能够独立进行抢救技术操作,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洗胃、除颤、监护、机械通气、止血、包扎、固定等。如中毒病人的抢救主要是清除胃内残留毒物,减少毒物吸收,这离不开护士熟练的洗胃技术;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首先接诊病人的是护士,在通知医生的同时,要施以心肺复苏术;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抢救,首要问题是保证通畅的输液通路,要求急救护士要有扎实的静脉穿刺基本功;另外外伤病人的止血包扎固 定、危重病人的监护、机械通气等都离不开急诊护士的参与。因此,现代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精湛的急救技术,才能适应急救医学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抢救一切可以抢救的生命。 3. 较强的急诊意识急诊意识是急诊护士对病人所持有的 对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和对病人抢救过程时间性的一种特殊反映。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急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必须要有较强的急诊意识。急诊病人可分为三种:一是急而不危,即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救治就会危及生命; 三是急重症病人,即症状危重而复杂,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护士要在危急的急诊病人中特别是成批伤员就诊时及时分出轻重缓急,对危而不显和急重症病人实施及时救治,没有较强的急诊意识是难以胜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