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接受的性别倾向

论文学接受的性别倾向
论文学接受的性别倾向

论文学接受的性别倾向

林树明

论文学接受的性别倾向

林树明

内容提要文学接受中的性别倾向,是文学理论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文学基础理论建构必然要充分阐发的现实难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读者接受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强调了性别因素在开放式的文学阐释空间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理论界,文学接受中的性别倾向问题遭到忽视,女性主义批评对读者接

受理论的拓展得不到重视。在汗牛充栋的读者接受批评著述,以及当下流行的文艺理论教材关于读者接受的相关内容中,皆未涉及接受者的性别倾向问题。毫无疑问,文学接受中的性别倾向确实存在,其扩大了作品内涵,丰富了审美感知。本文主要围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建树展开讨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迄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史,其对于文学接受主体性别倾向的强调,以及世纪之交一些理论家对阅读中性别化过程的关注,不乏现实意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顺应了重视读者反应的世界文论大趋势。文学作品具有绝对的客观性, 是60年代以降的文学理论首先要颠覆的观念。读者接受理论通过重新调整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文学及其历史。无论是罗曼?英伽登、汉斯?罗伯特?姚斯、沃尔夫冈?伊瑟尔还是其他接受理论家,首先要解构的便是作品具有客观的凝固不变的价值观念。他们指出,一行字、一页字或一本书似乎都是显而易见地客观存在在那里的, 其实是一种骗人的假象,作品的结构是与具体的阅读、评价无关的绝对而永恒的模式也是无稽之谈;作品的意义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与读者密切相关。

从时间上看,读者接受理论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几乎同一时期,可以说读者接受理论从逻辑上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颁发了通行证。不论承认与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呼之欲出的。意义是历史的产物,它在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作品实际上意指了不同的读者类型,读者不同的主体规定也导致了对作品的不同理解,文学意义的实现既非全在于本文,亦非全在于读者,而在于双向交互作用的动态建构。此看法使女性主义批评与读者接受理论处于同一层次,是其复合叠加之处。可女性主义批评步步逼进,既摈弃传统文学理论的绝对客观论,又质疑其具备纯粹的科学性,认为传统作品和理论绝大多数是大男子主义的,是男性压抑女性的一种转换形式,文学领域充斥着陷阱。如果读者接受理论或阐释学是在问“我们怎么知道?”这一问题的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进而追问:我们要

知道什么?初期的一部女性主义评论集《经验的权威》( TheAuthorityofE xperience

MaurianneAdamsed 1977),便是将作品与读者反应联系起来,将其置于特殊的文化背景上进行性别剖析的尝试。紧接着的另一本女性主义批评论著《抗拒的阅读》(JudithF etterley, TheResistingReader ,1978),集中探讨那些男作家如华盛顿?欧文、霍桑、诺曼?梅勒等人的作品,认为这些所谓的文学经典是建立在男性经验之上的,与女性读者的体验相悖,从而倡导妇女读者对传统作品的怀疑与反叛。

许多女性主义批评家指出,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传递真实的、“人”的体验的观点,是西方父权制人文主义传统所强调的骗人鬼话。就连莎士比亚那样对女性较友善的作家,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表现了对女性的蔑视。譬如,在《哈姆雷特》中,作者通过哈姆雷特对索菲利亚的指控,表现了自己的“厌女症”:

哈姆雷特对索菲利亚行为的理解,全凭他关于女性的男性定见,而索菲利亚的行为也完全受两名潜在男性的监控,其贞洁或淫荡全取决于哈姆雷特的态度。如果他爱她,她接受了他的礼物与爱抚,那她便是贞女;如果他只想引诱她而并不爱他,那她便是低贱的淫妇,因为哈姆雷特蔑视并嘲笑她,咒她该进修道院。①

父权文化一直将妇女排斥在外,传统的叙事手法和阐释话语,以及“在一代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补充和丰富的”审美感受(姚斯语)是男性的。女性读者在穿越这种男性框架的历程中被不自觉地变得更加被动和可悲,所谓“填补未定点”的运作仍是男性框架的行为。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首要任务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那些带有偏见的作品在阅读中反对多于赞同②。阅读应是对现存准则的挑战 ,女性读者是一名“抗拒的读者”,存在于由性别因素模塑的“诠释集团”(interpretive communities)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这座大厦便

是建立在“抗拒的阅读”这块基石之上 ,是对读者接受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公然冒犯③。在姚斯等人看来,文化语境的事实和成规的消失,只不过有利于我们在一些经典作品中获得新的解释,一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在其初次显现中不可能被立即与全部感知。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认为,绝大多数经典之作是大可质疑的,对经典的重新阐释可能往往意味着对经典的颠覆与消解,以及发现许多属于“亚文化群”的“非经典”作品。语言不是把人们与现实隔离开来的囚牢,作为一个系统,它总是存在于历史的、特定的叙述中,是政治斗争的一个场所。只从语言符号系统不能解释为什么妇女的语言是“无权的语言”。语言的意义也产生于不同说话主体的社会存在,事实与描述之间的距离由话语代表着政治权,政治权决定了话语权④。

读者接受理论虽然攻击“搞一个编年史一类的事实堆积”的历史客观主义的研究模式,要求“摈除虚幻的艺术作品的永恒本质以及观察者永恒的立足点”,但它对文学的本质或价值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与实证主义、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及神话原型批评相近,仍是一种大男子主义话语。深谙接受理论的美国批评家简?汤普金斯指出:

读者反应批评家们把自己的著作吹嘘成与新批评派的原则大异其趣。然而,我认为,如果对这些批评家的理论和实践细加考察,就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把文学理论翻一个个儿,不过是以新的调头在那里重弹形式主义的老曲子。……更为惊人的是,读者反应批评和其血亲——分解主义批评,并没有脱离由于形式主义把批评与阐释等同起来而使批评文章陷入的那种巢臼。⑤

男性权威与传统理性的联系被接受理论变得更加牢固和隐蔽,从而掩盖了对它的怀疑与批判。女性主义批评的政治性,将读者推向了一个更激进的位置。

读者接受理论最为基本的方面,便是读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不同感受去阅读作品,读者的反应往往制约着作品的意义。但应该说,接受理论实际上是“无言地假定了一种‘既成’读者”,如何划定对读者独特体验的强调与无节制地放纵读者的界限,读者有些什么样的具体的文化背景与主体身份的规定性……读者接受理论对这些问题并未深入探讨。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对读者体验的强调,大多还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所谓“超级读者”、“理想读者”、“全知读者”、“内行读者”、“叙述接受者”、“历史的读者”、“潜在读者”、“好的阅读”等概念,都还是些较抽象而宽泛的界定。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读者的厘定,将读者接受理论内涵中的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学人类学诸因素经过调整而进一步具体化了。读者本身是理解多样性的根源,每一位读者都会带给作品一些不同的理解与期待。所谓“忘记日常自我的阅读”,或“一个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信念的读者很可能是一个不合格的读者”(伊瑟尔语)的见解是女性主义批评不能同意的。既然传统文学是男性偏见的产物,那么,放弃了自觉的女性批判意识,去适应那样的“召唤结构”或“填补未定点”,去与如此之类的作品认同,不就是与大男子主义偏见认同而甘心就范?接受理论所界定或期望的读者,并非是“中性的”或未具“强烈的意识形态信念”的。此外,如果所有的识读皆“误读”,那么“作为女性的阅读”所产生的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的正确性如何?又怎样完成其维护“姊妹情谊”、“社会主义”两性平等的政治目的?

伊?肖瓦尔特以阅读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为例,说明了“男权批评家的幻想如何歪曲了文本”,妇女的理解如何与其不同。在小说开篇,醉熏熏的麦克尔?亨察尔在某小镇为了五基尼钱将妻子卖给了一名水手。一名叫欧文?豪的男性批评家对这一场面作了如下理解:

摆脱妻子,抛掉妇女这块萎缩的破布,连同她缄默的抱怨和使人难忍的被动;逃避,不是鬼鬼祟祟地遗弃,而是公开地将她的肉体卖给陌生人,就像马在市场上被卖掉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生活中的再一次机会——《卡斯特桥市长》正是以这种对男性幻想有如此魅力的手法开始的。⑥

肖瓦尔特认为,上述解读无疑是对女性的极大侮辱。各种所谓的女性特征实际上是男性赋予她们的,那名被卖掉的妇女在小说“开场的几个场面里所表现的并不表明她是颓丧、抱怨和被动的”,所谓的被动特征,则因为她是女人,身负哺养孩子的重担。哈代想表明的是:亨察尔在象征性地卖掉他对妇女世界的整个拥有,他的悲剧也由此而生。肖瓦尔特的阅读还表明了“作为妇女的阅读”对女性的地位和价值的揄扬或认同:

《卡斯特桥市长》的情感轴心既非亨察尔与妻子的关系,也非他与露塞坦?坦波曼的泛泛的浪漫史,而是他渐渐地钦慕他妻子的女儿伊丽莎白?简的力量和尊贵。像该小说里的其他妇女一样,她受自己心灵的支配,男人制定的规则于她并不重要,直到亨察尔亲自教她尊重法律、父权及规范,这使她最终拒绝了他。亨察尔是个自称“仇恨妇女的人”,是个充其量对妇女表示了一种“傲慢的怜悯”的人,他的男子气概的衰退、市长的锁链、主人的权威及父亲权力丧失使他低声下气,失掉了男子的尊严。但在亨察尔所谓的弱点和“女人气”突破其脆弱之时,哈代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处于最佳状态的男人。⑦

其实,性别意识主要是一种文化建构,男性的文学接受也不乏敏锐的性别视角,也可产生同情女性的两性平等倾向。几十年前的瞿秋白在《小小的一个问题——妇女解放的问题》一文中,从一句古诗入手,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戕害,对文学在模塑男尊女卑性别定见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进行了清算,真可谓达到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高度。针对朋友称赞吴梅村词“惯猜闲事为聪明”一句,瞿秋白回答道:

好可是好,你看了不害怕么?不难受么?他不明白。我就说道:这首词,这样的诗词、文章、小

说、戏剧,就是牢狱里的摄影片。……这样一张手铐脚镣钉着的女犯的相片,怎么不害怕?怎么不难受?可怜不可怜!唉!要不是钉着手铐脚镣,又何至于“惯猜闲事”才算得“聪明”呢?许许多多精神上的桎梏——纲常、礼教、家庭制度、社会组织、男女相对的观念——造成这样一个精神的牢狱把他们监禁起来,天下的事情在这般不幸的女子眼光中看来那一件事不是闲事呢?既然有这许多桎梏把他们禁锢起来,他们的聪明才力没有可用之处,侥幸的呢,也不过是“舞罢会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薪香坐”,不幸的呢,自然是“不分不晓恹恹默默——假伤春”了。文学家既然有这样细腻的文心,为什么不想一想,天下有许多“惯猜闲事为聪明”的女子,就有许多手足胼胝还吃不饱肚子的人。⑧

文学起着建构性别主体的重要作用,瞿秋白清明睿智的头脑,必然要寻求这些“女犯的相片”的炮制者:

女子既然是受着旧宗教,旧社会的影响变成这种样子,似乎这全是旧宗教、旧学说、旧社会造出来的罪恶,文学家不过是把他描写出来罢了。殊不知道文学的作品诗、词、文章、小说、戏剧——多少有一点支配社会心理的力量。文学家始终要担负这点责任。……这样的牢狱多坚固呵!这不是中国文学家——无题体、香奁体诗词的文人——描写出来的么 ?这不是他们确定社会上对于男女观念的利器么?⑨

由此瞿秋白达到了五四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高度,比梁启超、陈独秀、胡适等更明确地指出了人们的性别定见与文艺的关系,鲜明地呈露出70年代众多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家及80年代末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对传统文学的批判态度。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这一批判向度却在世界文学批评史中中断了几十年,也从未引起过学界的关注。

从作者至本文再到读者之间不存在一种简单的直接的交流渠道,即使作者的意图是传递一个男女平等的信息,却并不能保证读者也这样去接受它。妇女不会也不曾总是作为女人来阅读,一名妇女的阅读可能与男性中心主义认同。这种认同还包括接受者受作品中男性人物主导话语的影响。英国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小说吗》一文里声称 ,米尔斯—布恩丛书里的罗曼司,其作者、读者均为妇女,然而,没有什么比阅读这类小说所产生的幻觉更远离女性主义的宗旨了。于是,“批评的阅读将依靠她带入本文的关于女性特征的设想”⑩,女性的经历和体验,保证了这种阅读不同于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经历导致了对文学及生活的不同理解。这种体验主要是政治和文化方面的:

我们并非想证明男人和女人会在一些完全以经验为根据的事实上,例如将水烧沸、裙子的颜色、猫是否在草席上等等方面系统地建立起不同的观念。只有在那些有价值承载的、带有政治色彩的、与男人和女人的再生产或社会角色有关的问题上,才有可能出现明显的不同。(11)

这种差异日积月累会形成一些定式或惯例,影响人们的阅读。吉恩?凯拉特(JeanKenna rd )指出,任何文本的阅读都依靠两个方面:(1)读者无论何时皆理解的文学惯例,它包括阅读策略与引起联想意义的关联域;(2)读者采用的除这些惯例以外的选择,这些选择取决于当时是怎样一名读者。凯拉特以此来说明不同时代的读者为何会对夏洛蒂?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产生不同的理解。该小说最早发表于1892年,尔后便湮没无闻。1973年又以单行本面世,由于女性主义的推介,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女性主义代表作。一些女性主义者认为, 《黄色糊墙纸》女主角的精神崩溃发生在曾作为育婴室的房间里,那所房间象征着牢房。但育婴室的这种象征意义被几代评论家所忽视,它一直被作为一个有爱伦?坡风格的恐怖故事。要理解这种象征,便有赖于当今形成的对习俗惯例即意义的关联域的认识,更具体地说便是有赖于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也只有从这一向度,我们才能理解吉尔伯特和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所发现的,19世纪女作家作品中的那些房屋、洞穴、镜子、锁住的衣柜、抽屉、箱子等,是妇女遭限制和禁闭的象征。这也诚如台湾学者张小虹所援引的西方学者简?肯娜(JeanE Kennard)的审理:“女性主义对《黄色壁纸》之翻案成功,正在于有效形成一‘诠

释集团’以父权、疯狂、空间与追寻四大主轴交织成阅读女性文学之新语汇,得以开展女性主义‘对抗经典’之空间。”(12)

托妮?莫瓦指出,对于妇女作家女性意识的认同不能过分理想化,19世纪的女作家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她们无时无地不受到男权意识的侵蚀。那么她们怎样保持一种清醒而独立的女性意识呢,这要联系到男权意识形态来看,男权意识形态的统治本身是矛盾的,千疮百孔, 正是在各类缝隙中,作者可表达真正的女性之声,但怎样识别这种声音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这涉及到阅读的框架问题:

在任何语境中的阅读都需要一个框架,这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框架包括主体性、话语与权力:它标明我们勿需接纳的既定意义、价值、权力关系,并可以表明它们从哪里来,代表谁的利益。(13)

女性读者与妇女所关心的问题认同,自觉的女性意识能帮助广大妇女读者在阅读中确立自身的主体位置,并由此发现前人所忽略的东西,找出女作家的独到之处,感受到女性的真实处境和思想。简?派?汤姆金斯对毕彻?斯托的《汤姆大叔的小屋》的读解,是很说明问题的。汤姆金斯认为,由于大男子主义作祟,美国19世纪文学通常被视为霍桑、麦尔维尔、坡?爱默生、梭罗及惠特曼等男性大家的文学,妇女文学受到贬抑,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家庭小说。她指出,肤浅和狭隘并不属于妇女作品及创造它们的妇女,而属于那些评论家。从女性的视角看,她说:

《汤姆大叔的小屋》在人们所能想及的所有方面都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书。它是第一部售出百万册以上的美国小说,其影响通常被认为是无法估量的。它既表现了其时代的价值又要对其负责,它属于一种文学体裁即感伤小说,其主要特点是出自妇女之手、为妇女写作并写关于妇女的题材。在这方面,《汤姆大叔的小屋》是一代表而非例外。它是十九世纪美国家庭宗教的神学大全,是对文化关于自己的故事的精彩编写:通过母爱而拯救的故事。从她们所能掌握的意识形态的材料中,感伤小说家们渲染了一个给妇女在文化中以权力和权威的中

心地位的神话;《汤姆大叔的小屋》是这些努力的最炫目的例证。(14)

作为一名接受理论或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著名理论家,汤姆金斯并不认为《白鲸》、《红字》等小说不是美国文学经典,她指出,评判斯托的小说应该有另一套标准,“与那些地位业已奠定的经典作品不同”,应突出其政治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促使弱者——即妇女们———继承整个世界的那一天早日到来”(15)。汤姆金斯认为当代许多专注于读者反应的理论家“仍没有超出形式主义看待文本的范畴”,应将语言感知为“权力的形式”,才能形成与形式主义的真正决裂,给批评的未来带来最大希望。

当然,文学接受中的性别价值定位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乔纳森?卡勒在《论解构》探讨了“作为妇女的阅读”的一些困难和分歧,他说:

要一名妇女作为妇女来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双重或分裂的要求。它求之于作为一名女人似乎给定的,同时却又必须予以努力争取的先决条件。(16)

卡勒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同读者的交往有一些关节点和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上,批评要求能证明某一阅读给定的经验;而在第二个层次中,问题恰是妇女并不曾作为妇女来阅读,应探求如何使作为妇女的阅读成为可能;第三个层次是探究阅读与理性、当今批评的程序、假设和目标等与男性权威的共谋关系,开拓其他的选择。卡勒分析道:

妇女作为妇女来阅读,不是去复制某种既定的同一性和经验,而是去施行她根据其妇女的身

份而建构起来的角色。这也是一种结构,其可以这样延续下去:妇女作为妇女,来阅读妇女作为妇女。这种不一致性揭示了妇女内部的间隙与分歧,或者说,任何阅读主体及其“经验”的一种间隙、分歧。(17)

这种裂痕或分歧同样见于男性读者的阅读中。女性主义批评的使命不是建构一种可与男性并驾齐驱的女性阅读,而是标明它比男性中心主义阅读更有理,更令人信服。故卡勒说:

用肯定和独特的术语来描述作为一名妇女的阅读及其含义比较困难,但从差异的角度我们可给它下一个肯定的定义:作为一名妇女的阅读,就是避免作为男人来阅读,就是辨别各种男性阅读行为的具体幕障及变体,并予以矫正。(18)

卡勒似乎强调了阅读活动的参与性 ,阅读的成效不在于寻找到一种固定的阐释,而在于参与一个追寻意义的鲜活过程。“作为妇女的阅读”不是重复一种已有的身份或经验,而是去建构一种角色,或者说“女性读者”是一个尚待实践的角色。世纪之交的女性主义批评对阅读主体“性别化”过程的强调,便摄纳了这种精神。80年代中期的女性主义批评论著把女作家和女读者的性别看作“既有的范畴”,而90年代以降的新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目标是研究性别如何通过叙事过程或接受过程产生出来,而不是先于这个过程的性别,“不能把性别看做男女身体的一种本质属性,而是看做与特定的男性文化观念和女性文化观念相联系的一整套姿态、体态、立场、变形和情感”, “作为妇女的阅读”中的“妇女”不是先在或既定的“女性”读者,而是不断“女性化”的读者,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建构自身的性别价值取向(19)。

首先,阅读的性别差异基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意蕴的复杂性,性别价值便潜藏在这种复杂性之中。文学作品是多层次多指向的,文学符号比日常交际符号更具有模式性、人为性 ,更需要作家的组织。作家在组织作品模式的过程中,融入了社会规定性与自我规定性。如前瞿秋白所言,这多种性质之一便是性别规定性。由于文学语言本身所具备的丰富性、多质性与开放性,由于作家的性别倾向在作品中的流露,还由于作品不仅与某种客体现象相联系 ,它还与被某种现象所唤起的主体经验相联系。可以说,大多数作品皆或多或少潜含一些性别色彩,这些色彩的强弱随接受的注意中心不同而有所不同。女性主义者和非女性主义者针对一篇特定文本所作的构想是不同的,因而会对相同的文本作出相异的理解。90年代中期 ,美国学者苏姗?S?弗里德曼(SusanStandfordFriedman)曾对仅仅关注性别身份的女性主义者进行了尖锐批评,强调“要解读文本里的主体性就必须对具有历史的、特定性的、处于一个多重的地位上的、在生产者和产品、作家和文本、撰写者和叙事声音(scriptora ndnarratiyevoice)之间的中介环节进行追踪”(20),要求研究社会身份的“多重基体”,用社会身份新疆界的关系论、情景论、流动不固定论的观点,取代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的僵化模式。同时,她也不得不指出:

既然现在存在着公认的传播较广的文学研究和教学的范畴供分析和教学,如按历史分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亚时期),按地理位置/国家划分(如美国文学、中国文学、西非文学),按文体划分(如小说、戏剧),按文学运动或传统划分(如现代主义),以及按历史原因造成的社会集团身份划分(如女同性恋文学、犹太文学),那么社会性别仍应该被确认为名正言顺的必不可少的研究范畴。(21)

卡勒讨论女性主义阅读理论时虽然强调了“过程性”,但他主要是从文本出发,从文本再到文本,未注重文本以外的各种因素对读者的影响,忽视了“过程中的主体”的多重参照背景,即历史、现实、作者、读者等在文本再语境化中的重要作用。伊瑟尔虽然有泛化接受主体的倾向,但在讨论接受者对文本的补充时,他不得不承认,“无论每个读者可能具有什么样的体检,他总是必须采取一种态度,这将把他置于一个与本文有关的预定位置之中” (22);他必须持有一定的观点,从而使他与本文的迄今还不确定的联系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确定性”

(23)。而“误读”论的倡导者哈罗德?布鲁姆也同样明确指出,“阅读作为一种艺术有赖于

对那被阅读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期待”(24);作为阅读主体的“妇女”不是白纸一张,有一连串的文化库存或“态度”、“确定性”及“基本的期待”,这些因素皆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紧密相连。这诚如弗?詹姆逊(F Jameson)所指出的那样,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读者,一般都“亲身体验过我们无法从精神上逃脱的不幸异化了的现实世界”,否则,只能将这部作品当作“精神崩溃的记录”,而不是对现实社会的指控。

其次,阅读主体的性别倾向源自读者生活经验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于性别角色的主体差异。

不存在抽象的、超历史的人类本质,人们的主体性是由特定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符码厘定的,在共同的人性之上还存在每个人的性别差异与性格爱好个性等,两性既相似又相异 , 主体性具有性别特征。个人的主体性是由三个层面建构的:男女两性所共有的“人性”元层面,是一种“较抽象的规定性”(马克思语);由男女性别差异所形成的“类的属性”是中间层面,是一种较具体的规定性;而个体的“个性”是顶层面,是一种更具体的规定性。“人性”层面经由性别的“类”层面转换为个性层面,个性层面又经由性别的“类”层面还原为普遍的人性层面。故性别规定性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在人们的现实存在中起着较关键的作用。三个层面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相近性及互补性,相互渗透,相互建构与制约,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主导风貌。(25)性别角色即男女的期望理想化与一般化的男女行为准则。性别角色的差异来自两性的性相(gender)差异。性相是根据社会认定的性质,亦即与个人认同有关的属性、自我感觉、衣着形式及态度与兴趣等两性品质。性相差异产生了男女不同的文化理想和阅读习惯。这种差异虽然与两性生理有关,但主要是由于历史和文化造成的。这样一种文化造型,从一个人的童年时代便开始了。譬如,貌似天真稚拙的童话,便参与了性别价值取向的教化、性别角色的定位。因此,卡纳所谓的女性读者“必须予以努力争取的先决条件”是客观具备的,来自于阅读主体诸多的“前摄因素”,一些缠挟着性别倾向的“期待视野”用不着“努力争取”,妇女“作为妇女”的阅读并不十分困难,多数情况下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并不需要特别的身份定位。

接受主体的性别倾向起码会产生两种积极作用:第一是扩大作品内涵,丰富审美感知;第二是修正我们的一些错误观念,帮助达到一种人类的自我觉醒。应该承认,女性主义批评对读者主体的进一步厘定,将主体、语言、社会历史及文化价值联系起来,弥补了读者接受理论的不足之处,为批判文学领域内的男性中心主义,提高广大妇女乃至男人的两性平等意识和鉴赏水平,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当然,过分强调阅读的性别倾向,强调每位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必须联系到性别价值定位是不妥当的,它可能扼杀了阅读感知的丰富性、生动性,导致将文学欣赏蜕变为政治识读, 导致阅读感知的单一乏味和一种封闭的无限循环的解释圈的形成。很明显,女性可作为女性而阅读,她们也可以作为工人、农民、少年、老人、黑人或白人而阅读,读者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等因素也可能对鉴赏有所影响。另外,一些女性主义者过分强调男女二元对立 ,宣称男人由于缺乏理解妇女作品的必要的生活体验,便必然曲解妇女的作品的观点也是欠妥当的。“妇女”不是铁板一块,工人阶级妇女的工作体验,对于资产阶级上层妇女来说往往是陌生的,而男性工人则可能具备这方面的体验。人们的文学鉴赏感受,许多是建构在间接经验之上的,故“越界认同”(crossidentification)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如德里达所言 ,“阳物中心论的逻辑随时准备着翻转或颠覆自己”,文本“写得越好,就越发动摇自身的界限或越能让人想到这些界限,还有阳物中心论的界限、一切权威与‘中心论’、一般所说的霸权的界限”,“像尼采、乔伊斯、蓬热、巴塔耶、阿尔托等人那些文本,是极端阳物中心论的,其方式多种多样。它们产生解构的效果,同时恰好又反阳物中心论”,“又有谁会安然相信乔治?桑、乔治?艾略特,或者像弗吉尼亚?伍尔夫、格特鲁德斯坦恩或海伦?西克苏这些非常伟大的现代作家就写那种单纯属于非阳物理性中心论或反阳物理性中心论的文本呢?(26)

凡优秀文本,其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接受者可从各种角度登堂入室,性别因素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①LisaJardin, StillHarpingonDaughters;WomanandDramain theAgeofShakespeare

,London,1989,p 172

②⑩ (16) (17) (18)JonathanCuller, OnDeconstruction:Theoryand CriticismafterStructuralism ,LondonandHenley,1985,p 53,P 137,P 49,P 64,P 54

③林树明:《抗拒的阅读;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与读者接受理论》,《上海文论》1991年第5期。

④ (13)CrisWeedon, FeministPracticeandPoststructuralistTheory, GreatBritain,1987,p 23,P 174

⑤简?汤姆金斯:《读者在历史上:文学反应的演变》,《读者反应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256页。

⑥⑦ElaineShowaLter, TowardaFeministPoeticsTheNewFeministCfi ticism, NewYork,1985,p 129,P 130

⑧⑨瞿秋白:《小小的一个问题——妇女解放的问题》,《新社会》第七号(1920)。

(11)JeneferRobinsonandStephanieRoss, Women,Morality,andFictio

n,AestheticsinFeministPerspective ,1993,Hypatia,p 114

(12)张小虹:《文本里有女人吗?阅读〈黄色壁纸〉》,《中外文学》第22卷第10期,1994年3月。

(14)(15)汤姆金斯:《感伤的力量》,《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第478页,第489页。

(19)罗宾?R?沃霍尔:《歉疚的追求:女性主义叙事学对文化研究的贡献》,戴卫?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20)(21)苏姗?S?弗里德曼:《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等主编),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41页,第450页。

(22) (23)沃?伊瑟尔:《阅读行为》,金惠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79页,第281页。

(24)哈罗德?布鲁姆:《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吴琼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25)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8—409页。

(26)见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6页。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吴子林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总第109期PSYCHOLOGI C AL EXP LORATI O N第1期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王中会 (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北京100101) 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 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 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 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1-0064-05 1 问题提出 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 m)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 m’s Sex Role I nvent ory)[2]。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3]。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4]、王学[5]、杨锦[6]、李少梅[7]。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因此,贝姆的BSR 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Spenc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 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 I测量缺陷的完善。但Spence在EP AQ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8]。 2003年,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2 uels在应用EP AQ时,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成7种:男正(正性男性化)、女正(正性女性化)、双正 (正性双性化)、双负(负性双性化)、男负(负性男性化)、女负(负性女性化)、未分化。研究发现正性双性化与负性双性化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双性化进行正性和负性区分是有意义的,性别角色类型引入负性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进行划分具有较好的效度[9]。 我国学者钱铭怡(2001)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克服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只有正性量表的局限,加入了两个负性量表,因此能够鉴别出在自评过程中社会赞许性对自评量表的影响[10]。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编制不仅在测量维度方面有新的贡献,而且编制的过程被试是中国的大学生,因此更适合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 国内现有的双性化研究中,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较少,而且还没有采用CSR I 关于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而且国内已有的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中没有采用“大五”模型人格量表(NEO-P I-R)进行调查的。在人格领域的研究中,“大五”人格模型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认同,McCrae和Costa采用NE O-P I-R各种文字的版本,在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非、菲律宾,以及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得到了相似的五因素人格模型,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人格五因素模型具有文化普遍性[11]。但张建新等学者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 A 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 M),他们认为“大五”人格模型不能全面解释中国人典型的社会行为模式,CP A I的“人际关系性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与我们组的问卷调查,请大家认真阅读相关的说明,然后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问卷是用 于科研,所以你们的参与对我们非常重要。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不 会涉及大家的隐私。问卷分为两份,请大家一一填完,根据自己的第 一印象如实选择答案。谢谢! 性别:___年级----------- 文科还是理科----------- 专业--------------- 学校--------------- 生长地(农村,城市) ------------ 请你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条在从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到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的 尺度上给自己打分。 1(从不) 2(很不正确) 3(几乎不正确) 4(一般) 5(几乎正确) 6(很正确) 7(总是正确) 请大家在相应的题目后,把你们认为符合自己的代号填在问题后 如:1、自我信赖 4 2、柔顺 5 1、自我信赖 2、柔顺 3、乐于助人 4、维护自己的信念 5、快活的 6、忧郁的 7、独立的 8、害羞的 9、诚心诚意 10、活跃的 11、情谊绵绵 12、夸耀的 13、武断的 14、值得赞赏的 15、幸福的

16、个性坚强的 17、忠诚的 18、不可捉摸的 19、强劲有力的 20、女性的 21、可信赖的 22、善于分析的 23、表示同情的 24、嫉妒的 25、具有领导能力的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27、诚实的 28、乐于冒险 29、有理解力的 30、守口如瓶 31、易于作出决策的 32、有同情心的 33、忠厚老实 34、自足的 35、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 36、自高自大 37、有支配力的 38、谈吐柔和的 39、值得喜欢的 40、男性的 41、温和的 42、庄严的 43、愿意表明立场的 44、温柔 45、友好的 46、具有侵犯性 47、轻信的 48、无能的 49、像个领导 50、幼稚的 51、适应性强的 52、个人主义的 53、不讲粗俗话的 54、冷漠无情 55、具有竞争心的 56、热爱孩子的 57、老练得体的 58、雄心勃勃 59、温文尔雅 60、保守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指导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有重要意义。回答这一问卷,就是请您努力回想小的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 问卷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四个等级。请您分别把适合您父亲和您母亲的等级数字改为红色,只准选一个答案。您父母对您的教养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请您实事求是地分别回答。 如果幼小时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亲或母亲一栏。如果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关的题目可以不答。问卷不记名,请您如实回答。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4), 218-224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a10278917.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2a10278917.html,/10.12677/ass.2015.440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Role and Social Ada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 Shen, Hong Che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Nov. 1st, 2015; accepted: Nov. 20th, 2015; published: Nov. 23r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2a1027891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western culture, three theories regarding the utility of sex-roles have been proposed: the con-gruency model, the androgyny model, and the masculinity model. The congruency model posits that masculinity facilitates males’ mental health but not females’, while femininity facilitates fe-males’ well-being but not males’. Androgyny model states that people with high levels of both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enjoy the highest level of well-being independent of their gender. Masculinity model holds that masculinit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promotes on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is study used Students’ Sex Role Inventory (CSRI-50) and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Scale (CSAI) to investigate, random sample of 188 subject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ree models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culinity model is most appropriate in explaining the relation of sex-role to social adapt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 Role, Social Adaption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申可,陈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3日 *通讯作者。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指导语:请你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条在从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到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的尺度上给自己打分。 1、自我信赖 2、柔顺 3、乐于助人 4、维护自己的信念 5、快活的 6、忧郁的? 7、独立的?8、害羞的?9、诚心诚意? 10、活跃的 11、情谊绵绵 12、夸耀的 13、武断的 14、值得赞赏的 15、幸福的 16、个性坚强的 17、忠诚的 18、不可捉摸的? 19、强劲有力的?20、女性的 21、可信赖的 22、善于分析的23、表示同情的?24、 嫉妒的?25、具有领导能 力的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27、诚实的? 28、乐于冒险 ?29、有理解力的 30、守口如瓶 31、易于作出决策的?32、 有同情心的? 33、忠厚老实 ?34、自足的 35、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 36、自高自大 37、有支配力的 38、谈吐柔和的 39、值得喜欢的 40、男性的 41、温和的 42、庄严的?43、愿意表 明立场的 44、温柔 45、友好的?46、具有侵 犯性 47、轻信的 48、无能的? 49、像个领 导 50、幼稚的 51、适应性强的? 52、个人 主义的?53、不讲粗俗话 的 54、冷漠无情?55、具有 竞争心的 56、热爱孩子的 57、老练得体的 58、雄心勃勃 59、温文尔雅 60、保守 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role inventory,BS RI),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BSRI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这是一个7点量表,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男性化量表20个,女性化量表20个,中性20个。目前最常用的是用中位数分类法将人归于不同的性别角色组,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划分为双性化型,得分都低的划为未分化型,在一个量表上得分高,但在另一个量表上得分低的人分别属于男性化或女性化两种类型。

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Gender Schema Theory)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分别向“男性化”或“女性化”方面分化了。5~6岁时,他们喜欢玩似乎属于他们自己性别的游戏,并且喜欢和同性伙伴一起玩耍。发展心理学家把这种分化称作“性别定向过程”。这个过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发展心理学中已经有所反映。以往关于性别定向的理论主要有三个: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是近年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出现的第四个性别定向理论。 一、性别定向的三大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第一个研究儿童是怎样向男性化或女性化发展的是S·弗洛伊德。因此,过去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著作,大多从精神分析理论开始来讨论性别定向问题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性别定向的主要机制是儿童与同一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儿童发现自己生理形态上性别差异的结果,发现性别差异过程中“阴茎羡慕”和“阉割焦虑”的结果,也是成功地解决恋母情绪的结果。然而,在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看来,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心理学领域之外仍有很大市场,但在心理学领域内,已经不再那么流行了。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理论难以用实验方法进行检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单凭经验是不能简单地作出评价的。一个最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是,性别定向的决定因素,究竟应该是儿童自己发现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还是儿童与同性父、母的认同呢? 2、社会学习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相反,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因适合性别或不适合性别的行为而得到的奖励或惩罚,强调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供学习条件。所以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定向是起源于社会中的“性别——分化”实践。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将我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用于心理性别的发展。这一理论认为性别问题不需要受到任何特殊对待,也就是说,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心理机制(或过程)来解释儿童是怎样被性别定向的。 心理学家S·L·贝姆认为,尽管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儿童是怎样获得一系列适合于他们性别的行为的,但它把儿童当作相对被动的环境影响接受者,而不是

双性化人格

有关双性化人格的文献综述 马海花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2010级 12010240916) 摘要:“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得出启示:应该实行“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 1.双性化人格的界定 “双性化”是希腊语Androgyny的词根andro(男)和gyny(女)的结合,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双性化人格的最原始意义源自“双性同体”,又称“双性共体”、“雌雄共体”和“雌雄同体”等,一般用于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者。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又称两性化人格、心理双性化,是男女双性化或双性同体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表现。双性化的心理学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反映两性由生理差异造成的心理特征的兼具或统一的状态,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并按不同情况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另一种概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两性心理气质的社会功能的协调,具有动力性和系统性,如J.H.Blovk 就将“双性化”理解为协调能动性与合群性两方面需求的最佳平衡过程。[2] 双性化是最理想的角色模型。 2.双性化的分类 2.1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从统计角度来看,双性化模型可以分成两种: 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在考察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时, 如果效应的总和等于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主效应的总和, 而不存在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是可加的; 如果除了主效应外,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还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则该双性化模型属乘法模型。[3] 2.2 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双性化可划分为正性双性化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指导语:请你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条在从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到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的尺度上给自己打分。 1、自我信赖 2、柔顺 3、乐于助人 4、维护自己的信念 5、快活的 6、忧郁的 7、独立的 8、害羞的 9、诚心诚意 10、活跃的 11、情谊绵绵 12、夸耀的 13、武断的 14、值得赞赏的 15、幸福的 16、个性坚强的 17、忠诚的 18、不可捉摸的 19、强劲有力的 20、女性的21、可信赖的 22、善于分析的 23、表示同情的 24、嫉妒的 25、具有领导能力的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27、诚实的 28、乐于冒险 29、有理解力的 30、守口如瓶 31、易于作出决策的 32、有同情心的 33、忠厚老实 34、自足的 35、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 36、自高自大 37、有支配力的 38、谈吐柔和的 39、值得喜欢的 40、男性的 41、温和的 42、庄严的 43、愿意表明立场的 44、温柔 45、友好的 46、具有侵犯性 47、轻信的 48、无能的 49、像个领导 50、幼稚的 51、适应性强的 52、个人主义的 53、不讲粗俗话的 54、冷漠无情 55、具有竞争心的 56、热爱孩子的 57、老练得体的 58、雄心勃勃 59、温文尔雅 60、保守 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BSRI),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BSRI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这是一个7点量表,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男性化量表20个,女性化量表20个,中性20个。目前最常用的是用中位数分类法将人归于不同的性别角色组,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划分为双性化型,得分都低的划为未分化型,在一个量表上得分高,但在另一个量表上得分低的人分

当代青年应当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

当代青年应当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是个体的社会性别。性别角色类型有: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当代青年性别角色类型的不同对其心理健康等方面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了解性别角色概念和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探讨我国当代青年性别角色的类型取向、特征及其对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实为必要。 我认为当代青年应当要有明确的个体自我意识,避免认知异常,扮演好与自身性别社会性别相同的角色。 人自出生就有生理上的性别不同,而后,随着后天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还形成了社会性别———性别角色的差异。并且,后者对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特别是青少年,处在包含多元文化和不同思想观念的当今社会,性别角色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取向不仅对个人未来成长影响大,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是在人们生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符合所处社会文化的男女角色。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界对性别角色的研究对其所下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2000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和牛津大学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引用了Carroll和Wolpe为性别角色所下的定义: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即是说性别角色指的是个体的社会性别,而社会性别是独立于个体的生理性别的。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Bem在社会赞许基础上,设计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量(BSR I)。该量表将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贝姆量表成为鉴定性别角色的重要量表,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近几年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中性化的人不断涌现,特别存在于当代青年这个群体中。并且人们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并开始认可其存在。中性化的人群出现是否会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呢?他们的性别角色是否很好的定位呢?并且引起这些现象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待探讨和研究。因此当代青年的性别角色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不得不注意的突出问题。 性别有“性别”(sex) 和“社会性别”(gender) 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别,后者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男女差异,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认为角色就是对群体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并明确指出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1]。 一般认为性别角色是性别认同的公开表现,它主要受文化的影响但也受基因制约,也是基因与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界对社会性别即性别角色的关注逐渐增多,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2000年由美国心理学会和牛津大学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引用了Carroll和Wolpe 为性别角色所下的定义: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即是说性别角色指的是个体的社会性别,而社会性别是独立于个体的生理性别的。 接下来将要阐述的事性别角色的理论与发展。 (一)男性化---女性化理论 正式标志性别角色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最早要追溯到Ellis于1894年出版的《男性和女性》一书。1903年,汤普森首次用量表对两性心理进行测量并写出了《两性心理特质》。[4]关于性别角色的理论研究始于1936 年Ter man 和Miles 以性别角色描述社会中男性与女性所拥有的相对稳定行为,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并在《性别与人格》中介绍了对

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性别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分类之一。性别角色用来表述每个特定社会对不同性别行为和责任的观念和期望。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直接和深入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性别角色作为内在心理结构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且能明确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更真实的关系。为研究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笔者将引用几种量表及分析量表所得到的数据,探讨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性别角色研究对高校教育的新启示。 关键字:性别角色性别角色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章前言 在社会学中,性别角色用来表述每个特定社会对不同性别行为和责任的观念和期望【5】,包括赋予两性的各种特质、行为和喜好。性别角色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个体的性别角色能否被特定社会接纳和认可关系到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所以性别角色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直接和深入的研究能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性别角色作为内在心理结构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且能明确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更真实的关系,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里,并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指导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章理论基础[2] 2.1 男性化- 女性化模式 Terman和Miles提出了一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相对立的人格特征词——男

性化和女性化,用来描绘社会中男性与女性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性。这成为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该领域的研究开始转入性别的个体差异上。这时期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男性化特征(MasculinityM)和女性化特征( Femininity F)与男女的生理性别一样与生俱来。男性化和女性化被看作是同一个连续性变量在单一维度上对立的两极,极度男性化和极度女性化位于两端,中点为零。以这一理论为基础, Terman和Miles于1936年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inity - Femininity Test,简称M - F) 。同时,其研究认为与生理性别一致的性别角色特征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即具有男性化特征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征的女性心理最健康。 1954年~1966年间,性别角色的如何发展成为性别研究的新焦点。这一时期,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过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来学习获得适宜的行为;社会学理论则强调儿童被教会一系列的社会各性别成员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一些研究者将上述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形成“性别角色认同”的观点,来研究儿童如何实现性别角色认同等相关问题。所有的这些早期研究都是基于2种假设: ①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单一维度的两极,个体只能属于两极之一。②拥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拥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心理最健康。【1】 2.2 双性化模式 1964年, RossiA. S首先提出了与上述传统假设不同的观点。她提出双性化要领,即个体同时拥有传统上男性应该具有的和传统上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她认为双性化应该是人们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社会应该鼓励培养双性化人格。 1974年,以贝姆(Bem)为代表的研究者建立了双性化(Andro gyny A)性别角色理论。她们提出:首先,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是不同的心理维度,分别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不管生理性别如何,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个体,即双性化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第三,双性化是性别角色发展的最理想结果。Bem认为双性化是个体发展的理想结果,此时性别差异将被减少到最低,男女都有机会享有不同的心理性别角色,由此更能灵活地胜任各种任务而不受传统约束。根据这一理论,Bem编制了至今仍广泛使用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 BSR I) ,用于测量“通过自我描述反映个体具有的在特定文化中被定义为赞许性男性化和赞许性女性化特征的水平”。量表将被试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指导语:请你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条在从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到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的尺度上给自己打分。 1、自我信赖 2、柔顺 3、乐于助人 4、维护自己的信念 5、快活的 6、忧郁的 7、独立的 8、害羞的 9、诚心诚意 10、活跃的 11、情谊绵绵 12、夸耀的 13、武断的 14、值得赞赏的 15、幸福的 16、个性坚强的 17、忠诚的 18、不可捉摸的 19、强劲有力的 20、女性的21、可信赖的 22、善于分析的 23、表示同情的 24、嫉妒的 25、具有领导能力的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27、诚实的 28、乐于冒险 29、有理解力的 30、守口如瓶 31、易于作出决策的 32、有同情心的 33、忠厚老实 34、自足的 35、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 36、自高自大 37、有支配力的 38、谈吐柔和的 39、值得喜欢的 40、男性的 41、温和的 42、庄严的 43、愿意表明立场的 44、温柔 45、友好的 46、具有侵犯性 47、轻信的 48、无能的 49、像个领导 50、幼稚的 51、适应性强的 52、个人主义的 53、不讲粗俗话的 54、冷漠无情 55、具有竞争心的 56、热爱孩子的 57、老练得体的 58、雄心勃勃 59、温文尔雅 60、保守 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BSRI),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BSRI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这是一个7点量表,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男性化量表20个,女性化量表20个,中性20个。目前最常用的是用中位数分类法将人归于不同的性别角色组,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划分为双性化型,得分都低的划为未分化型,在一个量表上得分高,但在另一个量表上得分低的人分

干部任免呈报表姓名性别

干部任免呈报表

填表人:

《干部任免呈报表》填写说明 《干部任免呈报表》要逐项认真填写,不能遗漏,所填内容要准确无误。 “姓名”栏中填写干部档案中一贯使用的姓名。少数民族干部的姓名用字要固定,不能用同音字代替。 “出生年月(岁)”栏中填写出生年月和年龄。年龄是计算到当月的实足年龄;换届时,提名候选人的年龄应按召开换届会议的时间计算。 “民族”栏中填写民族的全称(如汉族、回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不能简称“汉”、“回”、“鲜”、“维”等。 “籍贯”栏中填写祖籍所在地。 “出生地”栏中填写干部本人出生的地方。 “籍贯”和“出生地”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填写。省外的,填写省、市或县(区)的名称,如“辽宁大连”、“河北盐山”。直辖市直接填写市名,如“上海”、“重庆”等。省内县(区)外的,填写市、县名,如“临安”;本区的,填写“余杭”。 “入党时间”栏填写加入中共的时间。 “出生年月”、“入党时间”、“参加工作时间”要如实填写,不能随意更改。个别特殊情况确需更改的,应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经批准后方可填写新确认的时间。填写时,年份一律用4位数字表示,月份一律用2位数字表示,如“1972.05”。 “健康状况”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填写“健康”、“一般”或“较差”;有严重疾病、慢性疾病或身体伤残的,要如实简要填写。 “照片”栏贴近期免冠二寸彩色照片。 “专业技术职务”栏中,填写主管部门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如“中学一级”、“小学高级”等。 “熟悉专业有何专长”栏中填写干部所熟悉的工作业务及专长。 “学历学位”栏分为全日制教育和在职教育两类。填写的具体要求是:(1)“学历”应填写接受相应教育的最高学历。各类成人高等院校毕业生,应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认可的部门、单位出具的学历证明为依据;接受党校教育的,以各级党校出具的学历证明为依据。不能随意填写“相当××学历”。 “学历”名称:全日制教育取得的学历,称“大学”、“大专”等,自学考试取得的学历,称“自考大学”、“自考大专”等,党校函授学历,称“党函大学”、“党函大专”等,其他函授取得学历称“函授大学”、“函

姓名 干为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姓名干为性别男出生年月1975.10 出生地四川婚姻状况已婚政治面貌群众 国籍中国从事专业物理化学,界面光谱研究 现工作单位及职位美国费城Temple University 博士后 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美国费城Temple University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3.9 –1998.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化学物理专业)。 1998.7 –2001.5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 2001.6 –2001.8 为开始研究生学习作准备。 2001.9 –2006.11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 习和科研工作,获理学博士学位(物理化学专业)。 博士论文: 水和醇的气/液界面振动光谱和分子结构研究: 和频振动光谱定量偏振分析和实验构型分析方法的发展和 应用。 导师: 王鸿飞 研究员 2006.11–2007.12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生物系Rafael Yuste教授研究组从事研究工作。主要工作是用二次谐波研 究神经细胞膜电位的传导过程。 2008.1 – 至今 美国费城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化学系戴海龙教授研 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工作是用二次谐波、双光子荧光 技术研究纳米颗粒表面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如内容较多,本栏目填不下时,可另纸接续(下同)。

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z使用二次谐波研究纳米金属颗粒表面的分子吸附和化学反应等动力学过程。 以往使用二次谐波研究纳米颗粒或者囊泡表面的吸附和分子传输等过程时往往局限于对具有较大二阶非线性极化率的探针分子进行研究。针对金属颗粒,虽然已有报道对金属颗粒自身发射二次谐波信号的检测和分析,文献报道中对所检测到的二次谐波信号来源还处于探索过程之中。通过对金属纳米颗粒自身发射二次谐波信号及其在吸附各种分子时的变化的探测,我们首次得到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原子层所产生二次谐波信号的直接实验证明。同时,基于这一工作,我们实现了对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的吸附和化学反应过程的实时探测,得到了一些硫醇分子和银颗粒表面吸附和反应的动力学特性。此工作受到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评委的高度评价并被评为VIP(Very Important Paper, Top 5%)。 z利用二次谐波成像和双光子荧光成像技术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的传导特性。 本工作对神经细胞膜电位的静态调控,化学物质诱导和电诱导下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对二次谐波成像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和讨论。 z发展和完善了使用和频振动光谱进行界面分子振动光谱研究的系统方法。揭示了和频振动光谱的偏振组合和探测激光入射角度等测量构型因素与所探测分子振动模式的对称特性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工具对一些有机物的气/液界面和频振动光谱进行分析,澄清了文献中一些振动光谱标识上的争议,其中包括简单而常见的有机分子如甲醇、乙二醇等。 z发展了使用和频振动光谱对界面分子取向结构进行准确测量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空气/水界面以及一系列醇或者醇溶液的气/液界面,得到这些体系的分子层次结构和动力学信息。这些工作至今已获得相关领域研究报道的多次引用。

性别差异心理学期末重点

性别差异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题型:填空(25分,25个空)、名词解释(15分,3-5题)、简答(30分,5-6题)、论述(30分,2题)(题目数量是大约估算的) 注:此为个人整理版本,敬请谨慎使用 一、填空题 1、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2、男女两性是人类繁衍生殖的生物实体,也是精神、人格、心理活动的社会实体。男女两性互为基础,互为前提。 3、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 4、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5、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明确地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 7、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 8、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经历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 和亲长认同。 9、生物学差异是两性差异心理发展和展示的前提和最初的开端。 10、性别角色化的过程: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和内化阶段。 11、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通过习俗和舆论表现出来。 12、两性智力总体上是平均的。 13、女性擅长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 14、性意识在性生理发育成熟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的特点:由朦胧走向明朗,由贫乏走 向丰富,由幼稚走向成熟。 15、适宜表现男性特征的场合——工作女性特征的用武之地——人际交往 16、影响成就的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刻板印象、社会教育和社会地位。 17、妻子的双重压力:家务劳动和社会工作 二、名词解释 1、性别:即社会性别(gender);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 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2、性别同一性是指人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性别身份的确认,反 映着人们对自己性别的归类。性别同一性某种意义上讲是性别形成的核心和关键。 3、性别角色指社会按照人的生理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即一定社会认可的、 适合某一性别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4、性别角色化,所谓性别角色化,从个体来说,就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

双性化人格倾向测试-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请你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条在从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到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的尺度上给自己打分。 1、自我信赖 2、柔顺 3、乐于助人 4、维护自己的信念 5、快活的 6、忧郁的 7、独立的 8、害羞的 9、诚心诚意 10、活跃的 11、情谊绵绵 12、夸耀的 13、武断的 14、值得赞赏的 15、幸福的 16、个性坚强的 17、忠诚的 18、不可捉摸的 19、遒劲有力的 20、女性的 21、可信赖的 22、善于分析的 23、表示同情的 24、嫉妒的 25、具有领导能力的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27、诚实的 28、乐于冒险 29、有理解力的 30、守口如瓶31、易于作出决策的 32、有同情心的 33、忠厚老实 34、自足的 35、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 36、自高自大 37、有支配力的 38、谈吐柔和的 39、值得喜欢的 40、男性的 41、温和的 42、庄严的 43、愿意表明立场的 44、温柔 45、友好的 46、具有侵犯性 47、轻信的 48、无能的 49、像个领导 50、幼稚的 51、适应性强的 52、个人主义的 53、不讲粗俗话的 54、冷漠无情 55、具有竞争心的 56、热爱孩子的 57、老练得体的 58、雄心勃勃 59、温文尔雅 60、保守 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4年发表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BSRI),这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验工具。BSRI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价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这是一个7点量表,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男性化量表20个,女性化量表20个,中性20个。目前最常用的是用中位数分类法将人归于不同的性别角色组,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划分为双性化型,得分都低的划为未分化型,在一个量表上得分高,但在另一个量表上得分低的人分别属于男性化或女性化两种类型。

性别角色量表--贝姆量表 - 评分

以下一共有60个描述性词语。请你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条以从1到7的尺度给自己打分, 其中,1代表“从不”或“几乎不符合”,7代表“总是”或“完全符合”。 题号 词语内容 完全不符 完全符合 柔顺 3 乐于助人 1 2 3 4 5 6 7 4 维护自己的信念 1 2 3 4 5 6 7 5 快活的 1 2 3 4 5 6 7 6 忧郁的 1 2 3 4 5 6 7 7 独立的 1 2 3 4 5 6 7 8 害羞的 1 2 3 4 5 6 7 9 诚心诚意 1 2 3 4 5 6 7 10 活跃的 1 2 3 4 5 6 7 11 情谊绵绵 1 2 3 4 5 6 7 12 夸耀的 1 2 3 4 5 6 7 13 武断的 1 2 3 4 5 6 7 14 值得赞赏的 1 2 3 4 5 6 7 15 幸福的 1 2 3 4 5 6 7 16 个性坚强的 1 2 3 4 5 6 7 17 忠诚的 1 2 3 4 5 6 7 18 不可捉摸的 1 2 3 4 5 6 7 19 遒劲有力的 1 2 3 4 5 6 7 20 女性的 1 2 3 4 5 6 7 21 可信赖的 1 2 3 4 5 6 7 22 善于分析的 1 2 3 4 5 6 7 23 表示同情的 1 2 3 4 5 6 7 24 嫉妒的 1 2 3 4 5 6 7 25 具有领导能力的 1 2 3 4 5 6 7 26 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1 2 3 4 5 6 7 27 诚实的 1 2 3 4 5 6 7 28 乐于冒险 1 2 3 4 5 6 7 29 有理解力的 1 2 3 4 5 6 7 30 守口如瓶 1 2 3 4 5 6 7 31 易于作出决策的 1 2 3 4 5 6 7 32 有同情心的 1 2 3 4 5 6 7 33 忠厚老实 1 2 3 4 5 6 7 34 自足的 1 2 3 4 5 6 7 35 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 1 2 3 4 5 6 7 36 自高自大 1 2 3 4 5 6 7

姓名宋筱璟性别女

姓名:宋筱璟性别:女 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81年9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及专业:河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历学位:本科学历学士学位 选调年份及类型:2006年常规招录选调生 现任职务:张家口市宣化区皇城街道办事处主任 扎根基层使选调之路无限延伸 ——2006年常规选调生宋筱璟同志事迹 2006年,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毅然踏上了基层这片广袤的土地,这一干就是十二年。决定考选调的那一刻起奉献基层,服务基层的热情便已深深融入了自己的血脉,炙热着多彩的生命和青春! 农村的孩子,更感恩乡土的滋养 初出象牙塔,便入田埂间。在那个青雉的年纪我选择不畏苦、不惧难、不负国家培养,选调下乡。分配到乡组织员办工作后,仅凭着一点大学团干的经验便迅速熟悉工作,写材料、建台帐,学党统,抓团建,通过两年的努力,我参与的党建项目和党统修复系统成为组织部模板在全县推广,并将洋河南镇头台子村团支部打造成为全市基层信息化团建示范点。 真心为民,实干兴乡,做百姓信任的好干部 2009年,一纸调令,我义无反顾的奔赴宜化县最边远的深井镇工作,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每天百公里的山路往返,披星戴月,百倍艰辛,这一干就是七年。28岁到35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扎根贫困山区,真诚奉献,无怨无悔! 担任深井镇副镇长的那一刻起,我就和班子里的男同志一样,冲在信访维稳、森林防火、防讯抢险、招商引资的第一线。艰苦的工作环境,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磨练了我不服输的意志。遇到困难勤思考、想方设法解难题,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这也成为长期以来我工作和生活的座右铭。 2009年的深井镇,3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0”工业企业,“O”设施农业,百姓靠天吃饭,生活贫苦,劳动力大量外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暗暗发誓要让深井实实在在的发展,要让百姓真真切切受益。我一边向领导和老同志们请教学习,一边沉下去一个个村的走,一个个山头看,胳膊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通过一年的实地调查研究,深井独特的风资源和坝下小高原的气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鼓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正适合搞风电和设施农业。于是,在分管招商、项目建设工作中,我精准谋划、积极争跑,全力推动深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与新能源产业示范区建设。我充分利用细碎时间恶补项目相关专业知识,用细致、热情和专业的服务打动投资商来深井投资。七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新视野?新思维?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Ξ 邹 萍 (社会科学部,大连 11662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比例数、 生源差异及有关影响因素,采用改进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以及自编的影响因素问卷(AAI )对大连6所大学1141例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约占14%,不同地区的生源性别角色类型差异较大;双性化人格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母亲及其民主化的教育方式,教师的鼓励,同伴、集体的交往等社会因素起主要作用。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双性化人格 性别角色 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男女双性化”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①。可称为双性化人格、两性化人格、男女兼性或心理双性化(Androgyny )。若从一个人男性化与女性化的程度(性度)②来看,双性化人格则男性度与女性度都比较高。从心理学角度看,两性化人格是这样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与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心理素质的两性化既不是性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③。 最早提出双性化概念的是罗西(A.S.Rossi , 1964),认为个体可以同时拥有传统男性应该具有 的和传统上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特质④。然而研究双性化人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 ),1974年,贝姆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 “贝姆性度量 表”也称“贝姆性别角度量表” (Bim Sex Role Inven 2tory 简称BSRI ),用此量表测试,把人的性度分为四 种: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中以及中性化(不典型)人格⑤。她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 75名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约有三分之一(27%-32%)的人具有双性化气质。其中女大学 生双性化人格占27%。在其以后的研究中,她又进一步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女性比其他人具有更显著的独立性、也能够较好地表现出女性气质,并有强烈的自尊感。贝姆(Bem ,1981)认为,双性化的个体(The androgynous person )对职业的抉择是建立在他(或她)的兴趣和能力基础上,而不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⑥。司本斯(Spence J T ,1981)等人采用人格归因量表(PAR ),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中27%的人属于双性化人格,这种人格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她们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力。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⑦。 G ibert (1978)研究表明,男女被试更多地认为双性 化的人是更典型的、有吸引力的、理想的女人和男 第20卷 第3期1999年6月 大连大学学报J OUR NA L OF DA LI AN U NI VE RSITY Vol.20No.3 Jun.1999 Ξ收稿日期:1999—04—02 本文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1998年妇女专项研究基金课题“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研究”内容。 作者:女,1963年生,大连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副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