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整理版)

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整理版)
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

的过程。

2、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

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

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研究设计分类:<1>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根据研究的时间性:横剖研究和纵观研究;<3>根据调查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4>其他分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3)具体方法与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

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和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3、科学: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

知识。

4、科学三任务: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

6、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科学研

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科学的功能:技术、学术和社会功能。

8、操作化: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9、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

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10、社会研究与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一种了解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活动,而社会研究是通过对

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11、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社会研究泛指各种具体的、分门别类地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

的研究;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作为社会研究之一的社会学研究更具综合性与实证性。

第二章:社会研究发展史

12、实证主义方法论(北大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

要观点;北大2003<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1)孔德提出“观察优于想象”,“实证”含义:<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2)孔德提出社会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3)马克思方法论(复旦98<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手段,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联系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主张通过直接考察现实的“市民社会”来建立社会理论。(4)杜尔克姆:

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社会事实(人大96<名>): 在杜尔克姆看来,信仰体系、社会习

俗和社会制度等现象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地社会事实,个人对社会事实的反应就如同五支队外界刺激的反应一样) (5)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自由想象优于经验观察”:科学知识的起源不是像经验实证主义所描述的那样起源于经验观察和归纳,而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问题促使人们的思索探究,促使人们作出各种假设式回答,然后通过事实证伪而形成知识。强调自由

想象的重要性,自由想象是科学创造中不可或缺的非理性因素。证伪理论:波普尔认为不应通过肯定而应通过“否证”来构筑科学理论。波普尔“假设检验法”或称“试错法”,是杜威的假设演绎法的修正与发展。假设检验法公式:P1→TT→EE→P2?式中P为问题,TT为试验

性理论,EE为排除错误。科学家遇到问题(P1)后先提出判断假说(TT),然后通过证伪检验来排除假说中的错误(EE),形成理论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P2)??,科学理论的发展便照此公式循环往复的进行。(6)库恩的“范式”概念和“科学发展阶段论”:库恩在对波普尔的假设检验法进行考察时发现,在研究的最初阶段??既在“自由想象”或“大胆假设”时,不同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想象”或“假设”,这是由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等等不同。库恩使用“范式”这一概念来表示这一现象。范式是指研究问题、观察问题时的角

度、视野和参照框架。它是由一整套概念和假定组成,它反映了科学家看待世界、解答问题的基本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规则并非统一的、规范的,而是因人而异、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

各学科的发展都要经历下列阶段:前科学阶段→常规科学阶段→科学革命阶段→新的常规科学阶段?? <1>在前科学阶段,存在着各种研究范式的相互竞争与相互批判;<2>常规科学阶段,一门学科开始成熟了,其标志是各个科学家集团统一在一种研究范式中,他们有共同的概念体系、共同的假定和方法论原则;<3>当这门科学遇到无法解答的新问题,原有的研究范式不适用时,就进入到科学革命阶段,科学家又分为不同的集团,他们求助于哲学思辨和理论创新;<4>直到有重大的理论或方法的突破,才能使科学家们重新统一在新的范式中,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库恩方法论思想的启示作用:<1>他把社会历史观和非理性因素引入科学和科学研究过程,打破了“科学万能论”,完善了波普尔的科学发展观;<2>他的“科学发展阶段论”说明:存在多种方法论或研究范式。一种“范式”只有当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学科领域的所有新问题时,

才能为大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3>目前社会科学尚处在前科学阶段或科学革命阶段。

13、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北大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

主要观点):(1)狄尔泰:由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人的行为是无规律的,且无法预测的。此外,社会历史事件都是独特的、偶然的,不存在普遍的历史规律。因此,对人和社会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只能以人文科学的主观方法对具体的个人和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2)社会学现象学派:应当通过对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的实地考察,深入到行为者的意义与动机的领域,揭示出指导人们行动的内部逻辑。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而微的描述实际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探求并不存在的社会规律。上述观点根本否认社会规律和社会事实的存在,完全反对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他在批判实证主义的缺陷的同时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人文学科的主观方法论。就此而言是不足取的。(3)韦伯既反对实证主义,也反对主观主义:<1>与实证主义不同,他认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含有社会成员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主观理解,因此是社会事实是可理解的事实。必须首先观察行动者的主管思想状态,并依靠研究者的直觉或“理解”对行为的意义作出判断。<2>与人文学派不同,韦伯指出,由于人的社会行为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因而是有规律的,对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可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但是,社会研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解释不是仅仅通过外部表现和外部影响,而是还必须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理解。<3>韦伯认为,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社会规律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对理性行为的理解,就可以找出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可以对人的行为作出预测。<4>韦伯“社会学”定义:对社会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以便说明行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科学。韦伯的方法论原则目前为许多社会学家所接受。(4)历史社会学派:强调社会学与历史的密切联系。主张在社会研究中发挥历史和哲学的想象力,运用思辨和比较等方法。(5)评论:反实证主义学派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动摇了孔德的实证体系,但是却未能改变社会学的实证传统。实际上,对实证主义持怀疑或反对态度的社会学家,大多数只是反对照搬自然科学方法或滥用数量分析方法,而并不反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来建立和检验理论这一实证原则。]

第三章: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14、社会研究的层次(北大2000<简>:举例说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层次;浙大2001<简>:

简述社会研究的层次):(1)宏观层次: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侧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主题有:<1>社会变迁研究:是在文化层次上,即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发现并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主要研究方式:文献研究、历史-比较研究);<2>社会结构研究:从社会系统的相互联系入手来分析社会体制;(主要研究方式:文献研究、统计调查)

<3>社会行为与态度的研究:将许多个人的行为或态度视为一个整体,由此来分析、预测人们的

社会行动。(主要研究方式:统计调查)

(2)微观层次:微观研究是从个人或群体入手,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交往来发现社会行动的意义、特点与其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主题有:<1>人的社会化;<2>人际关系(主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实验);<3>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统计调查(3)社会单位层次:是从群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区:<1>社会组织研究(主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统计调查);<2>社会群体研究(主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实验);<3>社区研究(主要研究方式:实地研究、统计调查)。

15、整体论与个人论:(1)整体论认为:社会的性质不是由其部分的性质决定的。社会整体决定其

各个部分的本质,由此推论出,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整体,如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因为社会现象的存在与变化只能由整体特征或宏观变量来解释,而不能归结为个人特性,即不能还原到个人心理或生理层次。(2)个人论认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个人,因为个人是有意义行为的唯一承担者,而国家、团体、社会制度等整体概念都是表明人们互动的某种范畴,他们都可以还原为个个参与者的行动。(3)二者分歧在于:个体论主张采用分析或分解的方法,并在基础层次上对事物作出解释,而整体论主张通过解释整体的本质来解释各个具体事物。(4)整体论(或系统论)是当代富有启发性的新思想。它正确地强调只有了解一个有机系统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认识系统的本质属性。但他并没有提供一套研究有机整体的操作方法。此外,从整体论推导出社会研究应当“从社会整体出发”也是不恰当的:

<1>从分析单位看,整体与个体是相互补充的。<2>在具体研究中要考虑社会整体的所有联系,

不仅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3>实际上,社会现象既是综合的,也是可以区分为各个特殊类型的,这就需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而不能实现将社会研究限定在某一层次或某种分析单位上。

16、研究范式(北大99<简>:简述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北大2002<名>;浙大99<简>:里尔

茨所区分的三种社会学研究范式;):范式: 是指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

里尔茨区分了社会学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1)社会事实范式(结构功能学派、冲突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现代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代表的,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实,他们不能还原为个人的事实。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2)社会定义范式(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民俗方法学)。以韦伯的思想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一些宏观的社会现象(如国家、制度、阶级等)都不是有形的实体,它们是由人们的主观定义建立的,因此社会现象是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这也是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论点。社会定义范式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是如何建立社会、如何在社会中行动的。(3)社会行为范式(行为理论、交换理论)。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地分析,主张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只有通过对人的外部行为进行经验观察,才能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地解释社会现象。(4)评价:以上几种研究范式都只是强调社会现实的某一侧面,但他们对于全面认识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这几种范式使用的基本假设、概念和研究方式各不相同,不过在实际研究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各种范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17、社会规律:(1)社会总体的统计规律,他只是一概率的方式说明总体的状态或倾向,而并

不排除个别的特例。(2)由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所规定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3)适用于特定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经验规则。

18、投入理解法(北大2000<名>):即研究者站到被研究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行为者的内

在动机,主观的判断影响社会行为的内在原因。

19、价值中立(价值无涉)(南大2000<名>):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而在于判断

真假或是否,因此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

20、社会理论的构造(北大95<问>:简述概念、变量、调查指标的定义、各自在社会调查中的

作用及三者的关系;南大98<简>:对社会学研究概念举例说明概念的来源;复旦96<简>:什

么是理论、假设、概念、变量、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社会理论:是一套加以系统陈述的,以可靠的经验资料为基础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2)理论的基本要素:<1>概念、<2>变量、<3>陈述、<4>形式。

(3)概念:它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1>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2>综合概念:由一些低层次的概念构成的概念。<3>概念组成:名词、抽象定义和经验内含。名词是对同一

类现象的概括,抽象定义界定这些现象的范围和主要特征,经验内含是由名词所指示的那部分现象,它在经验层次上与名词和抽象定义相对应。

(4)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而转换来的。<1>变量作用:由于变量具有明确性和可观测性,因此只有使用变量语言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研究。近几十年社会研究科学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断改进其变量分析方法。<2>自变量(北大92<名>):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自变量一般是对所研究现象的一种解释<3>因变量: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因变量一般是我们所希望解释的现

象。<4>变量间的关系(北大2003<问>:举例说明在变量关系解释中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异同;南大98<简>:结合具体命题,说明假相关与因果关系及相关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吉大2000<简>:简述变量关系的类别;浙大2001<简>:简述变量间的关系) :

?相关关系(复旦96<名>):如果说变量x与变量y有相关关系,即若x有变化、y也有变化,反

之也一样。在相关关系中,一般无法区分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两者是互为因果的。正相关(直接相关)与负相关(逆相关)

?因果关系(南开2001<名>):在具有相关关系的两变量中,如果明确说明了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

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那么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为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条件:(1)x和y有相关关系;(2)x、y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的;(3)x的变化在时间上先于y的变化。

?虚无关系:从某一个变量的变化很难预计到另一个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变化的。即表明两变量不

存在共变关系。

(5)命题与假设(北大98<名>):<1>命题是对现象之间的关系的陈述。

<2>命题的类型:

?公理:处于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是高度抽象的陈述,可以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其他所有的理论命

题都可由公理推演出来。公理的正确性是由定义或假定而来的,他无法直接被经验检验,而只能通过对他的逻辑推论的检验而得到部分证明。

?定理(人大98<名>):是由公理推导出来的,它可被经验事实来检验。公理式的理论是以演绎三

段论为基本形式的。

?经验概括:不是由公理或定理推导来的,而是通过对大量事实的观察而归纳出来的,它的经验色

彩较浓,而抽象程度较低。

假设(南开2001<名>:科学假设):在研究之前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尝试

性回答,一般来自对某一理论的演绎推理。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必须能够以变量语言来表述。

假设的陈述方式:A函数式陈述;B条件式陈述;C差异式陈述。假设的作用:A指导研究:科学研究一般都以假设为起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B 逻辑推导:科学研究就是运用不同抽象层次的假设,来完成由抽象到具体或由具体到抽象的往返过程。C 发展理论:假设经过证实或证伪,可以增进科学知识。

21、理论的形式:特纳根据理论陈述的不同组织方式区分了当代社会理论的四种主要形式:(1)

思辨理论:并不关注于解释具体现象,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缺点:仅停留在哲学问题的争辩上会使社会理论的建设停滞不前。(2)分析理论(人大9

8<名>;人大99<名>=:侧重对人类社会做出类型学的划分,试图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和分类框架。其中,每一概念都用以指明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分类框架用于把社会分解,使每一经验现象都在分类体系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一个经验现象一旦被归入某一类型,就可以用这一类型的性质对它做出解释。缺点:局限在抽象层次,很难对其理论陈述做出经验检验。

(3)演绎理论:也称为“形式理论”,是试图仿效自然科学的公理式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这种

理论形式上是由一系列不同抽象等级的命题构成的,从高层次命题中可推演出低层次命题,他们可用以解释具体的经验现象。演绎理论与公理理论的区别:<1>演绎理论缺乏公认的公理或公设。<2>演绎理论的逻辑推演不严格。<3>演绎理论的陈述往往不具有公理理论的普遍性。

(4)模型理论(人大98<名>;人大2000<名>):一般是由经验概括而来的,抽象层次较低,

社会领域中大部分模型是依靠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经验变量的因果分析建立的。缺点:一般知识用于特定的经验现象或事件,很难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5)评论:社会理论的四种形式中,只有演绎理论最具有科学理论的特征,因为只有通过不同抽象等级的命题的联系才能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具有可证伪性。但是,演绎理论的建立需要将经验研究所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与理论研究所发展的概念体系及分类框架结合起来。而在目前的社会研究中,这两者往往是脱节的,这种状况导致了目前社会理论的贫乏和落后。

22、个性解释与共性解释:(1)个性解释:对某一独特事件或个人行为的解释,即对其特殊性

的解释。类型:<1>发生学解释:多用于历史研究,从历史根源或历史发展上说明事件的产生经过;<2>意向性解释:多用于理解个人行为,通过对行为动机和目的的分析来解释这一行为;

<3>倾向性解释:类似于意向性解释,用于分析个人行为,但倾向性解释永个人的性格、态度、思想倾向来说明;<4>多因素解释:在应用性研究或政策研究中最常用,这种方式是例举各种因素。(2)共性解释(人大2000<名>):这种解释方式是试图找出对某一类型的行为或现象都

有影响的最主要的因素。旨在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的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模式。<1>因果解释;<2>功能解释。

23、因果解释(南大97<简>:试述因果分析的逻辑方法):科学的解释是以系统的理论来说明现象

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科学哲学家亨佩尔指出,一个科学解释是由解释项和被解释项组成的。

被解释项是研究这要说明的现象,解释项是一组关于这一现象发生的先决条件的陈述,即原因,

由一定规律决定的,因果解释指出某些普遍规律,由于这些规律,那些被称为原因的事项就成为被解释项出现的充分条件,因此,因果解释是演绎性的。(1)英国哲学家穆勒总结出:归纳因果关系的方法:<1>求同法;<2>差异法;<3>求同求异法;<4>共变法;<5>剩余法。(2)W.华莱士区分了探求因果解释的物种策略:<1>原因解释;<2>结果解释;<3>内部构成解释;<4>外部背景解释;<5>分类解释。

24、功能解释(北大94<名>:结构-功能分析;人大99<简>:简述“功能解释的理论视角及其

缺陷;浙大2000<简>:如何评价功能解释):(1)功能解释:不是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

是通过发现一个现象对它所属的较大体系具有什么功能来解释该现象的存在。(2)适用范围:功能解释适于说明一些独特的社会现象,如原始社会的独特习俗,某种社会体制中的道德规范等,还适合于说明一个自我调节系统。(3)基本假设:<1>任何社会都象有机体那样有其基本的功能需要(或功能先决条件),只有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社会才能生存下去。<2>任何社会现象都是与一定的功能需要相联系的,它们都是为满足基本功能需要这一目的而存在的。(4)评论:<1>功能解释是一种目的论解释,容易陷入循环论证或同义反复中。目的论解释以将来的结果中所体现的目的或功能来解释现在或过去的现象。这不仅不符合逻辑,而且也不满足可检验性这一科学要求。<2>还被指责为是为现存的社会制度辩护,因为它说明现存的一切制度、机构都是必要的、合理的、都有助于维护社会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

25、中层理论:由于社会现象复杂多样,需要采用多种解释方式。个性解释是用于解释日常的现

象、独特的历史事件以及涉及主观动机的个人行为。但科学的社会研究主要采用共性解释,其中演绎理论和功能理论是应用最广泛的解释方式。演绎理论能满足可检验性和概括性的要求,能对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但是由于很难将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概括为一些普遍的规律,因而他们的适用范围是很有限的。而功能解释尽管能有效的说明许多社会现象,但它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目前,许多理论家致力于发展一种具体的、中型的理论,他与经验层次和抽象层次都有较密切的联系,能系统的解释范围较小的社会领域或社会层次中的现象,这就是默顿所倡导的“中层理论”所指示的方向。

第四章:社会研究的过程

26、科学环:社会学家华莱士1971年提出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即“科学环”。在这一模型中,

华莱士用方框表示五个知识部分:(1)理论,(2)假设,(3)经验观察,(4)经验概括,(5)被检验过的假设。用椭圆表示研究各阶段中使用的六套方法:(1)逻辑演绎方法,(2)操作方法,(3)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4)检验假设的方法,(5)逻辑推论的方法,(6)建立概念、命题和理论的方法。各个知识部分通过各种方法转换为其他形式。箭头表示知识形式转换的阶段。中心线的右边是理论演绎的过程,即把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在这一过程中使用演绎法。中心线的左边是理论建构的过程,它首先是运用归纳法有经验观察概括出研究结论,然后再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在横剖线的上方属于理论研究,处于抽象层次。下方属于经验研究。这一模型是对社会研究中各种逻辑过程的概括,表明了社会研究是从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他的优点在于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华莱士的逻辑模型可作为社会研究的“指南”,可是我们了解各种研究在整个科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27、归纳与演绎:(1)归纳:是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

般性的结论。(2)演绎: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3)

关系:历史上,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往往是对立的,直到20世纪,由于波普等人的贡献,而这才在假设检验法(试错法)中结合起来。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论,而演绎则相反。(4)归纳逻辑的局限:<1>由一些个别事例概括出的一般性结论并非是可靠的,它有可能被其他未观察到的事例所推翻。<2>由归纳不可能逻辑的推论出一般原理,因为由归纳得到的结论指示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经验现象的概括,它只适合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范围,它仍停留在经验层次。<3>可以说,归纳逻辑的主要作用是发现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发现一般原理。(5)演绎逻辑的局限:由于演绎的大前提,即一般原理或公理有可能是错的,所以有它推演出的命题也可能是错的,这样的命题不可能有效的解释具体现象。此外,单纯靠演绎也不可能发现理论的错误。

28、假设检验逻辑:(1)假设检验法(复旦97<名>:假设演绎法;复旦98<名>:假设检验):

是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作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作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2)假设检验法包括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演绎只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到具体现象,而假设检验则需要完成一个循环,即再从具体观察返回到理论,在返回过程中是运用归纳逻辑。

这样,一般原理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3)假设检验法比归纳法多了一个理论演绎的过程,其优越之处在于:<1>如果没有理论假设的指导,那么经验观察就有可能是盲目的且缺乏系统性;<2>单纯归纳法只能得出经验现象的概括,而不能检验理论结论是否正确。假设检验法则可以将经验概括与假设进行比较来检验理论的真伪。

29、经验概括:经验资料可分为案例资料和统计资料。(1)案例资料的归纳方式:<1>列举

归纳:通过简单枚举建立经验概括。<2>排除归纳(人大2001<名>):即在许多命题中,排除

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保留违背事实所反驳的命题以建立经验概括。<3>区别:“列举归纳”

一般是得出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而不涉及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排除归纳”则试图概括某一现象的普遍原因,它以现象之间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为根据,因此,它也称为科学归纳法。(2)

统计资料的归纳方式:“统计概括”,它也是一种经验概括,依据概率原则,它说明,只要样本

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那么在样本中发现的现象或变两件关系也可以在总体中观察到。(3)统计规律(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概括)与定律的区别:统计规律是孤立的经验命题,它还没有结合到一个理论体系中,而定律则与许多抽象的理论命题相联系,它能系统的解释现象。(4)经验概括的作用:能为新理论提供事实根据,能够检验原有理论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它能使研究者从预料不到的事实中或偶然发现中得到启发与顿悟,从而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或想法,以此为线索来建立新的理论。

30、从经验概括到理论(浙大2001<简>:简述从经验概括到理论的步骤)波普指出:不存在任何获

得新思想的逻辑方法或逻辑改建过程,任何科学发现都包含非理性因素或”创造性的想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任何逻辑途径可以直接导致定律的发现,只有依靠直觉、依靠研究者的专业酷爱才能得到定律。(1)建立理论解释步骤:<1>建立解释项的概念,这一抽象概念包含经验概括中的各种变量得共同属性或特征;<2>建立被解释项的概念,他在更抽象、更普遍的层次上表明所研究的具体现象;<3>建立解释项与被解释项相联系的命题,它以原有的经验概括为基础;

<4>建立多个命题,它们包含上述的解释项或被解释项,然后将这些命题组织在一个逻辑上相互

联系的理论体系中,有理论可推导出新的可被检验的假设。(2)抽象的策略:理论建构的关键是从具体的经验事实中抽象出社会现象的普遍意义或本质特征,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策略有:<1>列举共同因素;<2>利用现有的理论和抽象概念作出解释;<3>探寻背景联系;<4>询问;

<5>内省。(3)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人大99<名>):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其主要

特点不在于它的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抽象出了新概念和新思想。它的建构程序是:<1>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2>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3>由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评论:<1>它是一种事后解释,即它是在收集到事实之后所作出的主观解释,尽管这种解释与观察到的事实相一致,但它不是唯一的,从同一事实或同一经验概括中可以跳跃出不同的理论解释;<2>它的缺陷在于,无法从众多可能的理论解释中判断或检验哪一种更真实可信,这也是有经验观察出发的社会研究的共同缺陷;<3>这种理论缺乏必然的可信性,因为它所依据的经验证据是由不完全归纳提供的。经验研究的四种功能(北大<问>:调查研究对于理论的四种功能):经验研究并不局限于检验理论,默顿写到:“经验研究远远超出检验理论的被动功能,它不仅仅是正是或反驳假设。研究在发展和形成理论方面至少发挥着四种主要的积极功能:创造、改进、反思和澄清理论。”

31、理论检验研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更真实、更有效、更合理地解答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或

理论问题。这种以假设为开端的研究称为理论检验研究。在科学环中:它包括理论→假设→经

验观察→经验概括→接受或拒绝假设→理论五个阶段。(1)理论推演研究假设的方法:<1>逻辑推演:从公理推演出定理(或理论假设),也称为命题逻辑推演。作用:从无法被检验的

公社中推导出可被检验的理论假设。特点:公社与推导出的假设都处于同一抽象层次,这样就能使经验观察与理论有一致的逻辑联系,理论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直接证实理论。缺陷:在社会科学中,概念的定义于对概念的测量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完全一致,因此这种严格的逻辑推演是无意义的。因此,有些社会学家(如霍曼斯等人)主张用定义逻辑推演,它的特点是,由理论推演出的假设是较低抽象层次的理论命题,它可应用于具体的时间地点,还可指导观察

资料的收集工作。<2>经验推演(北大93<名>):把理论假设中的概念与经验变量和指标联系起来,然后再经验层次上建立工作假设。在社会研究中,经验推演是与逻辑推演相结合的。工作假设:作出理论概念的操作定义之后,就可以选择一些可被检验的、可直接观测的、具体的测量指标,用它们来重新陈述理论假设。概念操作化:由理论概念到工作假设的过程。操作化是

对理论概念作出解说和抽象定义。说明在何种范围、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然后建立概念的操作定义,选择和制定测量概念的指标和方案,最后用可被观测的变量和指标来重新表述理论假设。经验推演的作用:把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可以观测的指标,是理论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能使研究者明确地认识到,要收集何种经验资料,在何种范围进行调查等等。经验推演的缺陷:由于概念、变量和指标处于不同的抽象层次,概念与变量、变量与指标、概念与指标之间的联系不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导建立的,而是主观假定的,因此它们有可能不一致;变量有可能未界定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指标有可能反映不出概念的真实内涵或只反映其中一小部分内涵。因此,工作假设被正式并不能直接证实理论假设,理论假设被验证也并不能直接证明理论的有效性和真实性。(2)假设的检验:<1>研究假设与虚无假设:研究假设通常是陈述两个

现象之间有相关关系,主要检验方法:直接检验(就是收集大量经验资料去直接验证假设)和间接检验(提出一个与研究假设相反的虚无假设)。间接检验的前提:调查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

抽取的。间接检验的作用:(A)收集经验资料以反驳虚无假设,从而证明研究假设是正确的;

(B)说明研究假设不仅在调查样本中成立,而且在总体中也成立;(C)说明研究假设中变量之间联系的有效范围。<2>研究假设与理论解释:反驳研究假设的方法:(A)简单证伪法:寻

找否定研究假设的经验证据,这些证据可说明,在什么条件下研究假设部成立,并说明理论解释的局限和缺陷所在。简单证伪法需要在不同地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中收集反例,

并以这种反例来怀疑或否定某一理论解释的真实性。(B)理论证伪法:是对多种理论解释进行

检验,以便选择一种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在许多个假设的检验中,如果某种理论解释比另种解释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那么后者将逐渐失去可信任和解释力,最终可能被证伪。一般说来,一种理论不会轻易被完全推翻,由他推演出的研究假设即使被否定,常常是促使理论作出修改或补充;只有它在多次或多个假设检验中都受到怀疑时,才有可能陷入无法挽救的境地。这是由于,一般理论是抽象的、普遍的,而研究假设则是经验的、具体的,研究假设是由理论通过经验推演而得出的指标(或变量)构成的,指标只反映概念中的部分内容,因此指标见得不相关并不一定证明概念之间不存在关系。此外,研究假设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对某些样本作调查来检验的,他在某些条件下被否定并不说明理论解释在其他条件下也不成立。由于同样的原因,研究假设被证实也不能证明理论解释是真实的、有效的,这种证实只是在某一方面提供了支持理论解释的证据,而不是作出普遍的、全面的验证。<3>检验的步骤:(A)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理论解释,明确表述所要检验的理论。(B)运用逻辑推演从理论推导出一组理论命题(称为理论假设)。(C)运用经验推演将理论假设专署为具体的研究假设(也称为工作假设)。(D)收集有关资料。(E)整理分析资料。(F)检验与评判理论。

32、研究步骤(北大98<简>: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1)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

设计阶段;<3>调查阶段;<4>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5>总结阶段。(2)确定研究课题:<1>研究问题的提出(人大99<简>:简述“研究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A)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可以指出研究的目标和方向;(B)可以指导观察资料的收集工作。(C)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们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2>研究问题的选择(浙大2001<简>:确定研究课题的因素有哪些;南大2000<简>:怎样选择调研课题):(A)理论意义。学术界公认的重要题目或必要题目。(B)应用价值。能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包括对社会长远发展有价值的问题。(C)迫切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D)可行性。

能够得到社会及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研究力量、经费、人员配合、资料提供、被调查者协作等方面得到较可靠保证。(E)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研究者本人的兴趣、学识、能力、

精力、时间、研究条件等等。(3)选择研究类型:<1>应用研究;<2>理论研究。<3>描述性研究(人大99<名>):目的是系统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它通过对现状的准确、全面地描述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解释性研究(人大98<名>):试图对社会现象作出普遍的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

探索性研究:也称先导研究,是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现象进行初步了解。它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

的研究,也可以为进一步周密、深入的研究工作做准备。(4)探索性研究的内容:<1>查阅文献:作用:(A)了解以往研究成果;(B)了解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C)了解研究对象的社会历史背景。查阅文献方法(人大96<简>:简述如何查阅文献):查阅文献应当有目的、有选择。研究这可以首先利用图书馆检索工具找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章、论文、书籍和调研报告,如百科全书、辞典、出版年鉴或报刊文摘、《新华文摘》上有关专题目录索引、社会科学刊物(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调查与研究》、《政治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等杂志)的目录索引、专业书籍索引等等。除国内理论文献外,有条件的话,还应查阅国外和其他专业领域(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的理论文摘。然后经过浏览筛选出重要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对这些文献要详细阅读、作摘要或资料卡片。收集研究的背景资料,可利用各类“统计年鉴”、“统计报表”、政府部门的调研报告、有关法律法规、省(市)与地区概括、县志史等。另外,还可结合实地观察,收集当地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文献以及私人的传

记、信件、回忆录等。<2>请教专家:所谓专家,指熟悉这一研究题目的人;<3>实地考察:时

到研究现场去观察、询问,以增加感性认识,明确调查内容,确定研究方法。(5)提出研究假设:社会学家古德等人提出,假设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2>具有经验的统一性(即能被经验检验);<3>对假设的适用范围要有所界定;<4>与有效的观测技术相联系;<5>与一般理论相关联。假设的来源:<1>可通过查阅理论文献而得出;<2>可从实地考察或访谈中得到;<3>有些研究中,假设的建立市结合了上述两种方式假设先行与观察先行:有人对从自然科学引入的假设先行的方式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由于假设是一研究者选择的抽象概念对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尝试性或推测性的判断和解释,因此“假设先行”会严重的歪曲客观事实。<1>首先,从方法论的观点看,抽象概念是研究者主观设定或选择的,他不同于从经验资料中概括出的概念,他只代表研究者所偏好的理论或研究范式,这就会是研究者仅局限在他的特定角度或眼界中去观察问题,而且有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收集对他的假设有利或不利的证据(视他想验证或否证假设而定)。<2>其次,从技术角度看,事先建立假设会排除许多可能有影响的变量,这就不仅使观察带有框框,而且会忽略许多未预想到的经验事实。由于这些弊端,他们主张“观察先行”,即不带假设进行客观的调查。反驳:<1>假设并非是完全主观的猜测或臆想,它们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和理论之上的;<2>任何研究都是受一定理论或方法论的指导的,都基于一定的理论前提,即便是“观察先行”也要以一定的理论框架来概括经验资料。

<3>假设所选择的变量是从实际上活中筛选出来的,这一筛选过程实际上跟“观察先行”的方式

是一致的(如探索性研究)。<4>任何研究都要以一定的假设或设想为指导,否则观察就会是盲目的,当然,这种设想的清晰程度是不同的

第五章:社会研究的设计

33、描述性研究:同探索性研究一样都没有明确的假设,也是从观察入手来了解并说明研究者感

兴趣的问题。但进入观察阶段之前必须有一些初步的设想,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1)研究的时间性:在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之间做出选择;(2)研究的空间范围:以确定观察的地点和对象;(3)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明确本次研究究竟要描述什么;(4)研究层次和角度:经验层次还是抽象层次;宏观层次还是微观层次;(5)具体化与操作化:对所使用得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6)调查对象的选取,若为抽样调查,还要确定选取的方法与程序。

34、解释性研究: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并提出一

些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因果模型。建立这些模型的三种方式:(1)列出现象的原因或结果;(2)详析两变量间的关系:与上一种方式不同,他不是在研究之前就列出各种原因或后果,只选择一个最主要的自变量建立研究假设,然后用各种资料来检验这一假设,并在深入详细地分析了这两个变量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之后再建立因果模型;(3)深入分析变量件作用的机制。

35、横剖研究(浙大99<名>;浙大2001<名>;南大2000<名>):是在某一事件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

面的研究。所谓横断面是指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在某一事典所构成的全貌。人口普查和民意测验多采用横剖研究的方式。横剖研究并不等于静态研究,他也可以进行动态分析。此外,许多理论检验研究都采用横剖设计来探寻因果规律。

横剖研究的特点:调查面广、多办采用统计调查的方式、资料的格式比较统一且来源于同一时间,因而可对各种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但资料的深度和广度较差。

36、纵贯研究(南开2000<名>;复旦98<简>:纵贯研究及其四种类型):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

时期内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纵贯研究类型:(1)趋势研究(北大2004<简>:趋势研究和同

期群研究的异同;复旦97<名>;人大2000<名>):是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

研究。(2)同期群研究(北大97<名>;人大2001<名>):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

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同期群研究注重的是某一类型,而不是某一个体的特征。所以在不同时间可以调查不同的人,只要他们都属于同一类型。但每次调查的抽样都应当是随机

的,以保证被调查到的样本可以代表这一类型的人。(3)追踪研究(复旦96<名>):是对同一

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追踪研究注重个体特征,因此要求在各次调查中都调查同一批对象。(4)纵贯研究的特点:<1>能够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能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此外,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做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2>但纵贯研究的调查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比较。

37、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1)普查:是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一个对象都进行

调查。<1>普查的作用:能够对现状作出全面、准确的描述,其目的是了解国情,把握整体的一般状况、得出具有普遍性的概括。

<2>普查的特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很高,可统计汇总和分类比较,调查结论具有很高的概括性

和普遍性,可精确反映总体的一般特征。但调查内容较有限、缺乏深度。普查的工作量很大,所花费的时间、人力和经费很多,因此,除统计部门和政府部门外,一般社会研究很少采用这

种设计。(2)抽样调查(人大99<简>:简述抽样调查与个案调查的区别):从研究对象的总体

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抽样调查的特点: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他的调查内容不如个案调查那样深入、全面,工作量也较大,在资料处理和分析上需要运用较复杂的技

术。(3)个案调查(北大99<名>):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

查。<1>主要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2>特点:与抽样调查相比,个案调查不是客观的描述大量样本的同一特征,而是主观的洞察影响某

一个案的独特因素。<3>典型调查(北大2001<名>;北大2002<简>:简述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也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对他们进行深入调查。它试图通过深入的“解剖麻雀”,以少量典型来概括或反映总体,从特殊性中发现一般性。<1>典型调查的作用:真实、迅速地了解全局情况。<2>典型调查的特点:与个案调查不同,它要求被调查的对象具有典型性,因此,选取典型是这种方法的关键。典型调查试图解决有个别推论一般,有个性概括出共性的任务,在这一方面它有很大的独创性和应用价值。局限在于:研究者所选择的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很难判断的,因此有这种主管选择的典型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能适用于总体或全局。<3>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的共同点:它们能够详细地解剖某一个案,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当时、当地的情景和气氛,能够深入了解社会行为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但调查资料难以标准化,只能依靠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难以检验。

38、研究方法(北大94<简>:社会研究包括哪几种方式?它们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区分

研究法的主要标准:<1>资料的类型;<2>收集资料的途径或方法;<3>分析资料的手段和技术。

(2)统计调查:<1>社会研究资料分类:(A)直接调查得来的数据资料;(B)直接调查得来的文字资料;(C)文献资料。<2>应用:统计调查法不仅可以用于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也可用于探索性研究。<3>特征:(A)使用结构式调查方法收集资料;(B)在对大量个案作分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C)由于这两个特点,他成为理论检验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并

且通常与抽样调查相结合。(3)实地研究(北大92<简>:试述实地研究(或实地调查)的优缺

点及适用范围;浙大2000<名>;南大2000<名>):是不带假设直接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特点:(A)得到的资料通常是无法统计汇总的文字资料;(B)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C)通常集中关注于某一个案。

(D)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是无结构的观察和访问。(E)资料分析主要运用定性分析和投入理解发。(4)实验:通过实验而收集到的资料与统计调查资料很相似,它们都可以分类汇总和统计。

二者区别是:<1>统计调查是在自然环境中,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观测或询问;<2>统计调查所得到的不同变量只是调查对象本身固有的,而实验则是人为施加某种刺激,使调查对

象的属性和特征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5)文献研究:是历史学的主要方法,它利用现存的第

二手资料,侧重从历史资料中发掘事实和证据。特点:<1>不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不会产生由于这种接触对研究对象的干扰,因而不会造成资料的失真。因此,也被称为间接研究或非接触性研究。<2>它的资料收集方法是与分析方法相联系的,研究者一般是确定了分析方法之后,再去查找某种类型的文献。文献分析的三种方式:<1>统计资料分析;<2>内容分析;<3>历史-比较分析。

39、社会学八种“理论群”:美国社会学家将当代社会理论区分为八种不同的理论群:(1)结构

功能理论;(2)新因果论;(3)社会预言理论;(4)小群体理论;(5)符号互动论;(6)结构主义;(7)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8)民俗方法学与现象学。各种理论群都有自己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上,新因果论、社会预言理论主要依靠大规模统计调查的资料;符号互动论、民俗方法学与现象学偏重实地研究;小群体理论通常使用实验方法;其他三种理论则偏重文献研究,但他们也在不同程度上依靠经验调查的资料。上述分歧实际上是自然科学的定量方法、人文学科的定性方法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方法三者分野的延续。它也反映了对社会“科学”和社会研究的不同看法。

40、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北大2003<简>:简述理论分析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关系;复旦

97<简>: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有哪些特点):(1)定量方法的共同特点:它是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只有对这种信息才有可能进行计算,并进而对资料做出更广泛的定量分析。运用定量方法就是要对多少可比较的一组单位进行观察,这些单位可以使个人,也可以使群体或机构。(2)定性方法则无法对不同单位的特征作数量上的比较和统计分析,只是对观察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3)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个案调查)对比(北大93<详>:是说明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具体程序。两者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它们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什么?北大2004<论>: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异同,并每个各举三个研究题目,注意适用):<1>统计调查范围广泛,涉及大量单位;而实地研究涉及少数个案。<2>统计调查从一个单位中选取少数侧面;而实地研究选区多数侧面;<3>统计调查客观的统计和量度总体特征;而实地研究主观地洞察性的把握个体特征。<4>统计调查用相关分析等客观方法得出普遍化的结论;而实地研究用主观洞察性方法得出普遍化的结论。(4)定量方法的优点: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因而更客观、更科学。定量方法还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得精确分析。(5)定量方法的局限:<1>由于是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作精确的计量,因而定量方法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社会过程。<2>由于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因此要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并非易事。可以说,所研究的现象越复杂,统计分析或相关分析也就越不可靠。<3>由于许多社会现象都是独特的,无法得出普遍的经验概括,因而也无法依赖数量分析。<4>还有人认为:统计调查只能得到表面的、浮浅的信息,而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推崇实地研究法,认为只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直接观察,才能获得有关社会生活的有效知识,因为社会是由活生生的任何具体的社会活动组成的,对它必须根据社会成员的动机和主观意义来理解。在他们看来,统计调查、问卷、测量这类方法会肢解和歪曲社会现实,它们实际上是把研究者本人对现实的看法强加于社会世界。他们并不认为主观洞察的方法是非科学的,相反,认为它是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他们指出,“日常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还是能够直觉地被掌握的,因此而产生的创造性的见解总有一天将成为客观知识。”

(6)定性方法的局限:<1>它是依据典型的或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结论,这种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2>主观洞察法的分析既有可能获得真知灼见,也有可能导致荒谬的结论,这是因人而异的。由于对这种主观性的分析或结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人们也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7)理想的调查研究方法:<1>涉及大量个案;<2>选取多个侧面并且与整体相联系;<3>通过客观计量和统计把握共性;<4>尽可能客观分析并结合主观洞察和理解得出普遍化的结论。评论:这一设想曾受到系统论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的启发和鼓舞,但近几十年的实践中,由于研究经费和操作化技术的限制,这一理想未能实现。目前,社会科学家所能做到的也只是在资料收集和分析中结合主观洞察的方法。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定量方法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大,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定性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特殊意义并尽可能使它系统化。目前看来,排斥一种方法或将两者统一起来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41、资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信度指资料的真实可信程度;效度指资料是否准确有效的说明了索

要研究的问题。<1>一般来说,实地研究的资料的可靠性不如统计调查。实地研究依靠个人感官,很难保证调查资料的客观性。而统计调查可靠性真实性较高。<2>统计调查资料的有效性不如实地调查。统计调查往往会导致这种倾向,即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收集越来越多的数据资料上,并设计了越来越复杂的分析资料的方法,却忽略了资料的有效性问题。假如资料是琐碎的、枝节性的,那么不管他的数量有多大,分析技术有多精密,也仍然不能有效地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3>对调查研究来说,影响资料信度和效度的因素还包括研究本身对被调查者的干扰。这种干扰表现为:(A)被调查者由于对访问员或问卷措辞的误解等原因,不自觉或无意

识的做出错误的不真实地回答。(B)被调查者由于顾虑、反感、不耐烦等原因,而有意识地隐瞒或改变自己真实的行为和态度。<4>尽管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社会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完全客观的、不受个人价值观念影响的研究室很难达到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认识到:“一个调查者的价值观不仅影响他选择的研究课题,而且也影响他研究这些课题的方法和他所应用的资料的来源。”这意味着,不存在判断资料有效性的固定标准或绝对标准。但这并不能否认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为:(A)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人们的思维能否与客观世界相一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此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以同样的方式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们都是假定理性认识与经验证据之间存在着逻辑一致性。尽管社会研究更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研究者的基本出发点是:“他们能够通过操作化过程来领悟和描述现实,能够依赖科学验证的绝对标准去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的唯一选择只能是不搞研究”。当然,所谓判断知识真理性的“绝对标准”是随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B)近几十年来,社会科学为了使理论与证据据有一致性,越来越多地采用更客观,更有信度的方法,统计调查正是在满足这一要求的方向上发展的,他试图最大限度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目前,他还未能有效的解决资料的效度问题。

42、分析单位(北大93<名>;北大2004<名>;复旦98<名>):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对象,

它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会及其赖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体或揭示某种社会现象。(1)一般来说,分析单位等同于抽样单位;但有时,分析单位可能与抽样单位不一致。(2)分析单位不一定是研究结论中所要揭示的单位。(3)社会研究中分析单位的类型:<1>个人:个人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2>群体: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3>组织:指由具有共同目标和正是分工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单位;<4>社区: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社会单位;<5>社会产物:指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产品。(4)可以说,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了解的一些个案。选择分析单位是应注意:<1>一项研究课题可以采用多种分析单位;<2>在研究中,如果以某一种分析单位进行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不能完满的解答研究课题的话,就应当增加或改变分析单位。

43、研究内容:是指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它们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具体项目或指标。

(1)研究内容的类型:<1>状态:是一些客观指标,通过他们可以描述分析单位的基本状况。

<2>意向性:是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它是一种主观变量。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个性、动机、

偏好、倾向性等。<3>行为:是一种外显变量,研究者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

(2)根据理论和方法论偏好,研究者可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选择:<1>研究层次;<2>抽象程度;<3>解释的方式;

44、层次谬误和简化论(北大2003<问>:举例说明在推论中容易发生的、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

类错误):(1)层次谬误(或生态谬误、区位谬误)(北大94<名>;北大97<名>;人大96<简>:

简述什么是层次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作结论。层次谬误就是这种将社区特征与群体特征、群体特征与个人特征相混淆的错误。在用统计资料分析时很容易出现这类“层次谬误”。当然,这种推论偶尔也是符合实际的,但它的推理

方法则是完全错误的。(2)简化论(或还原论):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

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分析单位,一项研究应考虑到各种分析单位和各种特征,然后依据理论假设和初步考察来确定较适当的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45、研究方案的设计(北大95<问>:设计一个调查研究方案主要考虑哪些方面?复旦97<简>:

设计一个调查研究方案主要考虑哪些方面?南开2000<简>:影响调研方案设计的主要因素是什

么?南大95<简>:怎样编制调研提纲?南大97<名>:调研程序):(1)研究方案:它是对研究

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的规划,即制定研究计划,分解研究课题,然后将所要研究的概念具体化、操作化,并说明研究的各种细节以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研究方案相当于一项工程的设计图和施工方案,如果事先有比较周密和精细的规划,考虑各种问题就比较全面。那么实施过程就会比较顺利。(2)研究方案的内容:<1>阐明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2>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3>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4>制定抽样方案;<5>制定问卷、观察表格或访问提纲;

<6>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并对调查员的任务和工作进度作出安排。<7>研究经费和物质

手段的计划、安排。

第六章:测量

46、测量的概念:(1)测量(复旦96、97<名>;人大96<名>):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

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具体地说,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与研究对象的特征(即研究变量)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2)研究变量:是通过对概念的界定和具体化而转化来的,在研究中,它是分析单位所具有的特征或属性。在一具体研究中,每个变量都有特定的测量指标。(3)数字(符号):测量时得到的一定数值可作为某一现象或事件特征的代表符号。(4)分派规则:确定分派数字的规则是测量中最基本、最困难的工作。测量是

将各个分析单位与它们的特征或属性用数字分派规则联系起来。所谓规则是指操作的方法或索

引,它指导研究人员如何实施测量。(5)有效的测量规则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复旦98<名>:测量三要素):<1>准确性:指所分派的数字或符号能真实、可靠、有效地反映调查对象在属性和特征上的差异,用数学概念表述,如果真是状态与符号系统在结构上具有一致的关系,那么两者就具有同构性,同构性越高,所观测的资料就越准确有效;<2>完备性:是指分派规则必须能包括研究变量的各种状态或变异;<3>互斥性:指每一个观测对象(或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都能以一个而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6)测量的作用:在于作出准确的分类,以便比较研究对象的各种差异,这些差异有些是以等级区分的,有些是以数量区分的。研究对象的差异都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因此通过对差异的比较和分析就能找出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47、测量尺度(北大92<简>:举例说明四种测量尺度的特点及区别;北大2001<简>:是举例说

明4种测量尺度及其数学性质;复旦98<简>:简述变相的测量层次及其划分意义):(1)定类尺度或名义尺度:测量定类变量的尺度,它是测量尺度中最低的一种,大多数定性测量都适用定类尺度。其严格的区分可分为:<1>标记:可作为一个识别的记号,当数字被用作标记时,它并不表示数量的多少,也不能对它做数量运算;<2>类别:可作为对变量的不同状态的度量,类别区分可说明观测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类别也可用数字表示,这种数字仅用于区分而不能运算。(2)定序尺度或等级尺度:一个变量如果能够依操作定义所界定的明确特征或属性而排列等级大小、高低、先后的次序,这是就适用于定序尺度进行测量。

定序测量程序:<1>等第顺序法,它要求被试者对一组刺激依某种属性由高到低或由多到少的次序予以排列。<2>配对比较法:要求被试者在一定时间内就所有可能的配对,排列出每对刺激中的大小或多少的顺序。<3>恒常刺激法:这种方法与配对比较法相类似,唯一不同之处是它以一种标准刺激连续地与一组恒常刺激的各个成员相配对地进行比较。<4>连续性类别法:要求被试者把一群刺激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这里的类别已按指定的属性而予以顺序排列。

注意:它们使用的数字仅仅显示等级顺序而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意义。这些数字并不显示属性的真正量值,并且等级之间的间隔也不一定相等。(3)定距尺度或等距尺度:具有定类尺

度和定序尺度的特征,此外,它还要求尺度上的间距代表所测量的特征的量的间距。即每一等级之间的间距是相等的,它们可以用来加减。但定居尺度上没有绝对的零点,所以不能乘除。(4)定比尺度或比例尺度:是测量中的最高层次,具有实在意义的真正零点,定比尺度下的数字是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的结果都具有实在的意义。一个变量能否以定比尺度测量,关键在于零点是否是绝对的,最好的检验办法是:零是否可被认为是测量“一无所有”的。(5)四种测量尺度比较(南大2000<简>:定距变量可以变为定序变量吗?反之如何?请举例说明):从数学性质上看,高层次尺度都具有低层次尺度的一切特征,反之则不然。选择测量尺度须注意:

<1>社会现象大多只能以定类或定序尺度测量,但有时也可将某些现象近似的视为定距或定比变

量,如“智力测验”。这是要注意这种近似计算的合理性和可能出现的偏差。<2>高层次尺度可能获得更多、更精确的信息,但调查和分析的工作量更大,而低层次尺度则相反。因此选择尺度要结合课题要求与研究条件。<3>用较低尺度收集的资料不能用较高尺度的数学运算来处理,反过来则可以。因此许多研究都是尽量先收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但在分析时却只作一些简单的运算,这虽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不过当需要今后作补充分析时,这种策略还是有必要的。

<4>一个变量可能适合用各种尺度来测量,选择何种尺度取决于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48、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北大93<简>:是说明概念与假设的操作化过程;北大97<简>:试

说明研究课题具体化与操作化的主要内容;北大2000<简>:简述一项调查研究课题的具体化与操作化;南大96<名>:课题操作化;南大95<简>:怎样具体确定测量的尺度;复旦98<简>:课题具体化和操作化的主要内容):因为社会生活中使用的概念通常是模糊的或含义不清的,社会研究如果不对这些概念作出定义和具体化,也就无法对现象进行观察和度量。(1)概念的具体化(浙大2000、2001<简>:试述拉扎斯菲尔德的概念具体化;南大94<简>:如何从概念中引出指示项;北大95<问>:简述概念、变量、调查指标的定义、各自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及三者的关系;南大98<简>:对社会学研究概念举例说明概念的来源;复旦96<简>:什么是理论、假设、概念、变量、指标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概念的形成:概念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性认识和互相交流形成的。是人们对许多现象的复杂而又具体的感受,并以一个名字对这些感受作出整体的、含混的概括。概念是人们思维的产物,它是抽象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因为它本来并不存在,是人们创造了它。<2>概念的界定:使用抽象定义将概念所指的现象于其他现象区分开来。(A)界定的第一步是将概念分解:即从不同角度或维度对概念所表示的现象进行分类,对有些高度抽象的概念要逐步分解;(B)第二步是作出抽象定义:通过分解可大致了解一个概念的基本内容和各种分类,根据分类就可以抽出各种类型的共同属性和特征对概念下定义。在社会研究中,抽象定义的作用是对在何种范围、何种含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因为概念包括许多方面和不同维度。经过严格界定的概念称为变量,变量具体指概念内涵的各种类型或各种状态,它们对应于各种实际存在的事物,因此变量是可以观察和量度的。概念转换为变量形式之后就可以进入科学研究的领域了。<3>选择测量指标:确定如何测量变量,选用那些指标来测量。指标是概念内涵的指示标志,它们直接表示经验层次的现象。指标可以量度现象的不同状态和不同程度。由经验现象的量度就可以说明抽象层次的概念。但指标指标是概念内涵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内容,因此要更有效的测量概念就需要用多个指标。对概念(变量)的具体量度的方案也称为概念的操作定义。<4>编制综合指标:对简单的概念可以用一两个指标来测量,而对复杂的概念,则要用多个指标来测量。<5>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就是一步步

从抽象层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2)操作定义(复

旦98<名>;南大98<名>:古典操作定义):就是建立一些具体的程序或指标来说明如何测量一个概念。<1>操作定义的功能:(A)澄清概念在研究中所选用的意义;(B)说明测量变量的操作方法;(C)使一些陈述变量间关系的假说获得验证的机会;(D)使今后同样的研究有所根据,

以便比较彼此的结果。(3)测量指标(北大2003<名>;北大93<名>:变量与指标):指标是反

映社会现象变异特征的范畴。是对社会范畴的变异方面的规定性加以具体化。它把现象的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密切的结合起来,以便精细描述社会现象的某一特征。测量时首先要说明指标,任何一个变量都有许多不同的指标,这是因为测量所依据的事实可以不一样。当一个变量有多个指标时,可以从中挑选若干个来测量变量,挑选指标的原则是方便与适当。各项指标可以分别研究,但有时需要将各项指标综合起来,以提高变量的抽象程度。建立综合指标的方法:类型法、指数法和量表法(4)建立综合指标:<1>类型法:将各指标交互分类,然后建立新的类型,以形成一个新的指标;<2>指数法:是用简明合理的公式综合各指标,以建立一个新的指标。

49、量度化方法:通过测量而得来的资料可分为三种纬度:(1)物理纬度:可以用客观的标准来测

量,而不涉及主观判断。这些量度一般都属于定距或定比尺度。但这种量度只适合于某些社会现象。如事物的状态特征和行为特征。(2)心理物理纬度:包含物理纬度和心理纬度。一般认为,测量心理属性最多可达到定序尺度,而无法使用定距尺度。(3)心理纬度:是利用主观判断所制定的计量标准。缺点是:它们缺乏一套完善的测量理论,即缺乏公理和定理的系统。

50、观测值的分解:测量理论的基础是数理统计中的误差理论或变异理论。测量理论建立在“任

何观测值(测量分数或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这一假设之上。(1)它认为,观测值(X)是有四个部分组成的:<1>真实值T。<2>其他变量的影响值O。<3>系统偏差B。<4>随机误差E。

(测量分数)X=T+O+B+E(2)随机误差(E)是非系统的变异,它是由于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引起的,如被测者的疏忽,粗心等。但是这种影响有正有负,所以要消除或减少随机误差,通常采用多次测量或抽取大量样本的方法,使正负误差相互抵消。(3)系统偏差(B)(南开2001<名>)是有规则的变异,它是由于测量工具、评分标准等直接与测量方法有关的因素引起的。消除或减少系统偏差的方法是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在测量之前将测量工具与标准尺度相互校对,以修正偏差。但有些系统偏差很难用标准化消除。(4)其他变量的影响(O):也是一种有规则的变异,这种因素不是偶然的,而是内含在测验的题目或量表之中的。这种影响并不能通过多次测验而消除,它是内含在测量指标之中的。消除或减少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对所研究的变量进行严格的操作化。(5)在评价社会研究中所使用的测量方法时必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1>这一测量有没有系统偏差?这种系统偏差会不会影响研究的有效性?一般来说,任何测量都会有一定的系统偏差,因此,测量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系统偏差控制在最小程度。<2>这一测量是不是可靠的?即随机误差对测量的可靠性有没有影响?假如测量受偶然因素影响很大,观测值就会在较大范围内起伏,在这种情况下,观测是不可靠的,测得得观测值其可信性很低。<3>这一测量是不是有效的?即所测得得数值是否正式向要研究的变量值,其他变量的影响值是否控制为最小?

51、信度(南大98<名>;北大2004<名>):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观测工

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事项的程度。也就是说信度是指测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而言的。

(1)信度系数:信度可以看作系统性变异在观测到的总变异中所占的比率,系统性变异越大,则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信度越高;信度也可以看成是在观测到的总变异中,不是因随机误差所造成的变异所占的比率。(2)信度的检查(南开2000<名>):信度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

由于测量中误差变异的来源有所不同,故各种信度系数分别说明信度的不同层面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信度系数有如下类型:<1>重测信度:用同一份问卷的问题,对同一群被测者前后调查两次,在根据调查的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重测信度。这种信度能表示两次调查结果有无变动,反映了测量的稳定程度,故又称作稳定系数。它可以检查出被测者是

否能正确理解所提的问题,并作出真实稳定的回答。这是一种测量信度的较好方法,但须注意两次调查相隔的时间要适当,如果时间太短,被测者还记得上次答案,所以测量的是他的记忆,而不是他此时的真实态度。如果间隔时间太长,可能会发生一些变故,影响到被调查者的态度。

<2>复本信度:对一项调查的问题,让被调查者接受问卷测量,并同时接受这份问卷的复本的调

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复本信度。使用复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测信度的缺点,但使用的复本必须是真正的复本,即在题数、形式、内容、难度及鉴别度等方面都与原本一致,仅只在问法与用词方面与原本不同。复本调查可连续或相距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实施的复本信度又称等值系数;相聚一段时间实施的复本信度又称稳定与等值系数。<3>折半信度:将调查来的结果,按题目的单、双数分成两半记分,在根据各个人的这两部分的总分,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折半信度。<4>评分者信度(人大2001<名>):在测量工具标准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不同评分者的判分标准也会影响到测量信度,要计算评分者信度,可计算一个评分者的一组评分与另一个评分者的同一组评分的相关系数。(3)影响信度的因素:在结构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测量中,信度主要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随机误差的来源主要有:<1>被调查者:如是否耐心、认真、专注、不受情绪波动影响。一般来说,调查时间越长,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复杂,信度越低。<2>调查者: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标准,是否有意或无意的对被调查者施加影响,纪录的认真程度等。<3>测量内容:如提问的措辞含糊不清,不易理解,各种题目内部一致性低,题数少等。<4>测量环境和时间:如研究人员对被调查者有较大“干扰”,他人在场的影响,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太长等等。

52、效度(南大96、97、2000<名>:测量效度;浙大2000<名>:测量的效度):就是正确性程度,

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效度越高,即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其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测量的效度可以决定所建立的理论解释的正确程度。对效度的检验可以保证不同的研究人员对某一研究变量的意义与内涵有一致的理解。(1)效度的基本原理:从测量分数变异的观点来看,效度就是测量得分的总变异量中,由所要测量的特质所造成的变异量所占的百分比。(2)效度的检查(复旦96、97<简>:效度测定的三种类型是什么?内在联系如何?):<1>内容效度(表面效度)(北大97<名>):考察内容效度旨在系统的检查测量内容的适当性,并依据我们对所研究的概念(变量)的了解去鉴别测量内容是否反映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内容。内容效度实质上是个判断问题。检查内容效度就是检查有概念到指标的经验推演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有效。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概念定义为标准。<2>准则

效度(效标效度)(南大95<名>:标准效度):准则是被假设或被定义为有效的测量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测量工具可以作为测量某一特定现象或概念的效标。对同一概念的测量可以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其中每种测量方式与效标的一致性称为准则效度。(A)如果效标或准则是依据将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而建立的,那么这种准则效度可称为预测效度。预测效度是将已经得到的测量结果与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检查两者的一致性。(B)如果效标识于某种测量方式同时被证明为有效的,则称之为共变效度。共变效度是用来判断其他的测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为效标的测量工具。(C)如果效标是以实际经验判断为准的,则称为实用效度。实用效度

通常用来检查测量工具的实际效果。由于对某些现象的测量过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只能依据实际经验来检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实用效度与共变效度有些近似,如定量化的干部测评

方法就是以组织部门传统的考察干部的方法为效标,当它具有较高的效标效度时,由于它省时间、简便易行,所以就能取代过去沿用的老方法。准则效度的局限:有些作为效标的测量工具只是假定有效的,它本身是否真正有效并没有理论根据,这一缺陷是心理量度化方法所共有的

<3>建构效度(南大99<名>;复旦97、98<名>):是要了解测量工具是否反映了概念和命题的内部结构。它通常在理论性研究中使用。由于它是通过与理论假设相比较来检查的,因此也称为理论效度。测量同一个概念可以用多个指标,当用X 和Y 的多个指标来测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不同指标的测量都反映出理论所假设的关系,那么这些测量就具有建构效度。<4>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北大2003<名>:内在无效度):测量都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对具体的调查对象所作的观测。如果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对上述三种效度(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建构效度)的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的话,就可以认为这一研究具有内在效度,它的资料和结论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内在效度是指一项研究的资料和结论的有效性。而外在效度是指这种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对外在效度的检查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时间、地点、情境和研究内容的普遍意义。

53、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北大93<名>;北大96<问>:说明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及其相互关系):(1)

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如果收集的资料不可信、不可靠,那么它肯定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效度有可能很低)。(3)效度低,信度有可能很高。(4)效度高,信度必然也高。如果有效地说明了各种现象,那么它的资料和结论都必然是且必须是可信的。(5)测量的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无信度必然无效度,但有信度未必有效度。反之,效度是信度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有效度必然会有信度,但无效度却未

必无信度。(6)效度=信度-22x o εε22/o x εε,由此可知,效度系数等于信度系数减去22/o x

εε。由于其他变量的影响是内含在测量工具之中,因此很难测出他们的变异量(2o ε),而信度系数则可由相

关系数计算。所以在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常用信度系数来近似的说明效度,但这是有缺陷的,因为在社会研究中,其他无控制的变量对资料的效度有很大影响。所以还是应当通过对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建构效度的检查来说明研究的有效程度。(7)由信度和效度的关系可知,所有影响信度的因素也必然影响效度。此外,除随机误差外,效度还受到系统偏差和其他变量的影响。对这些影响课主要考虑两个方面:<1>测量工具;<2> 样本的代表性。

第七章:抽样

54、 抽样与抽样调查(北大2004<简>: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抽样调查: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中

选出一部分代表加以调查研究,然后用所得结果推论和说明总体的特性。这种从总体中选出一部分的过程就是抽样,所选出的这部分代表称为样本(人大2000<名>)。(1)与整体调查相比,抽样调查的优越性:<1>调查费用较低;<2>速度快;<3>应用范围广;<4>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5>准确度高。(2)抽样成功的依据(假设):<1>部分是包含于整体之中的;<2>部分与整体有同样的特征、现象、关系及过程;<3>部分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有关群体生活、群体态度、价值和意见的更为清晰的脉络。

55、 抽样术语:(1)个体与抽样单位(人大97<名>:抽样单元):个体是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

社会研究方法2016.10试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试卷 (课程代码03350)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社会研究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并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这表明社会研究具有( D ) A.目的性B.经验性C.理论性D.社会性 2.以思辨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是( D ) A.社会科学研究B.历史研究 C.心理学研究D.哲学研究 3.应用性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C ) A.“是什么”的问题 B. “为什么”的问题 C.“如何做”的问题D.“怎么样”的问题

4.通过调查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宝山钢铁公司等几个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和销售的基本情况。这使用的调查方法是( B ) A.抽样调查B.重点调套C.定性调查D.典型调查 5.研究选题时,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一选题原则体现了( C ) A.研究领域的新颖性B.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C.研究视角的新颖性D.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6.在一些微观层次的研究中(如心理学研究),研究者要直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 系,比较常用的研究方式是( B ) A.调查研究B.实验研究 C.文献研究D.实地研究 7.从内容上看,社会理论是( A ) A.对客观社会现象实质和规律的认识 B.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概括 C.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抽象概括的形式 D.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方式 8.与一般自然界的因果关系相比,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A ) A.具有概率性特点B.具有必然性特点 C.通常可直接观察D.通常可直接测量 9.从“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和“张三是人”这两个命题推导出“张三会死”这个新 命题,这体现了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中的( A ) A.演绎推理原则B.经验归纳原则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杨磊 本人通过前人经验分别从每个章节进行归纳总结,把一些自认为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成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个人能力有限,如有错漏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常识:众人经验的积累。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科学的特征: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分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1.社会研究的定义,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利用经验去研究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2.社会研究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现象的复杂性:果多因、一因多果;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三、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研究的规则和程序体

系; 四、研究过程: 1.选择问题阶段: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资料收集阶段:四种主要方式 4.资料分析阶段: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研究报告与成果交流。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一、理论及其层次:1.理论的层次: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 2.衡量理论优劣的标准:范围广泛,精确性高,结构简练。 二、理论的结构: 1、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2.概念的功能:提供交流的工具,提供观察的视角能够分类和概括构成理论的元素;3.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4.变量间关系:相关关系(共变关系)因果关系,共变关系,时间顺序非虚假关系;5.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6.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陈述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7.理论建构研究:归纳推理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暂时的、相对的、或然的理论;8.理论检验研究:演绎推理竞争解释与理论检验的需要。 第三章:选择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1、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主题问题领域2、研究问题的来源:社会现实,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二、选题的标准1、重要性:意义、价值;理论、实践; 2、创造性:知识积累、独特之处 3、可行性:主、客观限制。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单元:导论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经验性,实证性。 3?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 1研究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地。 2 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4?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2?研究的干扰性。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6?社会研究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研究) 2人文主义方法论(定性研究) 7?社会研究过程的两项任务:资料收集和分析(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 8?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1)方法论: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 2)基本方式: 1调查研究: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统计分析--定量) 2实验研究: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侧,后侧,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统计分析--定量)3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定性分析--定性) 4文献研究:包括内容分析,编码与解释,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定性) 3)具体方法技术:问卷,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是访问,局外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9?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孔德,涂尔干}(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定量研究) (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定性研究) 10研究的主要阶段: 1选择问题阶段:主要任务--a ?选取研究主题 b.形成研究主题 2研究设计阶段: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就是资料的收集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第三讲 笔记整理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一.社会研究的层次与角度 岩石(片) 社会是一个 网 个人的层次 群体(集体)的层次 社会的层次社会结构的层次 文化的层次 看成 宏观有机整体(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一)社会研究 微观(微观与宏观矛盾) (二)社会整体与个体 区别/联系 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不能抹杀任意一方 二.社会理论的构建 (一)理论的功能:1.指导研究的方面 2.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状况 3.解释现象之间的关系 4.预测事物的未来以及未来的现象(历史决定你的现在,现在决定你的未来) 理论的特性:1.抽象性 2.必须主题化,论点前后一致 3.与历史统一 4.解释性 解释范围广 好的理论解释精确 结构简单 (二)理论的层次:1.宏观理论(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2.微观理论三者镶嵌在一起 3.中观理论 三.理论构建的要素 (一)概念:1.实体概念(可直接观察到) 2.非实体性概念(例:智力、情商、文化、尊重) (世界上抽象程度最高的三个概念:物质、精神、上帝)

(二)变量:概念的一种类型 变量之间的关系:a、因果关系(指标、操作化) b、相互关系(正相关、负相关) c、虚无关系 (三)命题与假设(陈述与形式) a、公理(不言自明) 命题的类型b、定理(被经验检验) c、经验概括和假设(为了得到逻辑或经验的结论做实验性的假设) 形式:a、函数式的陈述y=f(x) b、条件式陈述 假设c、差异式的陈述A组/B组 作用:指导研究、逻辑推导、发展理论 四、科学理论的构建过程 第一阶段:归纳法六经注我个别一般 第二阶段; 演绎法我注六经一般个别

第三讲:社会研究设计 一.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2.最好的手段、方法 个人与个人 人个人与集体 集体与集体 为什么要研究 如何实现 二.基本目的:1.探索议题 2.描述情况、事件 3.解释 三.社会研究的内容:1.状态(客观指标) 2.意向性(主管意志:态度、观念、个性、偏好、倾向性) 3.态度(行为) 横剖研究:一段时间内对不同变量的研究 宏观研究 纵贯研究:长时间内对同一个主观变量进行研究四.社会研究的方法 微观研究:某一阶段采用的具体方法 定量方法 统计调查 定性方法 实验法 文献法

全国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研究方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国2005年10月自考社会研究方法 CBADA BDCCB BAACA BCDAD CADAA BBDB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社会研究原则中,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是指【】 A.客观性原则 B.价值关联C.价值中立D.严谨的工作作风 2.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分析,以确定各个变量测量的 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采用抽样研究资料去推论总体情况的概率,这是【】 A.语义分析 B.定量分析C.内容分析 D.理论分析 3.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中,在确定了研究题目后,紧接着就进入的阶段是【】 A.研究设计阶段B.收集资料阶段 C.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 D.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4.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C.理论性研究 D.经验性研究 5.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的调查,是【】 A.普查 B.抽样调查C.个案调查 D.典型调查 6.社会研究的题目主要来源于 A.政府部门的要求 B.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C.研究者的兴趣D.学术界的热门课题 7.采用结构性访谈的方法取得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 而获得研究结论的研究方式是【】 A.实验研究 B.文献研究C.实地研究 D.调查研究 8.以能够获得第一手的、比较真实的和深入的研究资料为最大优点的研究方式是【】 A.实验研究 B.文献研究C.实地研究 D.调查研究 9.定性研究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是【】 A.经验归纳方法 B.假设一检验过程C.理解方法 D.抽样一推论过程 10.等距抽样是指【】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 D.多段整群抽样 11.在一定抽样精度的要求下【】 A.总体越大,样本也越大B.样本不按比例地随总体增大而增大 C.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越小,样本的规模越大D.总体的同质性程度越大,样本的规模越大 12.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是【】 A.操作化 B.概念化C.定量化 D.定性化 13.问卷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是【】 A.提问技术B.题型选择C.答案(选项)设计 D.问题的排序设计 14.问卷的主体部分是【】 A.致被调查者的信B.填答指南C.问题和答案(选项) D.访问记录和结束语 15.根据访谈内容的结构性的不同,可以将访谈法分为【】 A.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 B.直接访谈法和间接访谈法 C.个别访谈法和小组访谈法D.一般访谈法和个别访谈洪 16.访谈法的主要优点是【】 A.信息量大B.灵活性高C.适用范围广 D.控制性强 17.英国社会学家C.A.摩瑟认为科学研究的第一等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 B.实验法C.观察法 D.文献研究法 18.对于婴儿、神经异常者等特殊群体,最合适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 B.访谈法C.实验法 D.观察法 19.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太平洋新几内亚附近的特洛布里恩群岛上对当地土著 居民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参与观察 B.非参与观察C.试验室观察 D.间接观察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风笑天版

第二讲: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步:选择主题 ?第二步:文献搜索 ?第三步:论证设计 ?第四步:文献研究 ?第五步:文献批评 ?第六步:完成综述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命题自选课题命题+自选 (二)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主题相对宽泛,也更具一般性。 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的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三)问题意识的三个层面 第一,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研究问题是如何呈现的; 第二,进入研究领域,探寻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体系; 第三,提出解决研究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二、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 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项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是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已达 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日常生活兴趣向研究问题的转化 四、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是指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 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一)文献回顾的意义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资料。 (二)文献回顾的步骤 1.查找相关文献 2.对文献进行选择 3.阅读和分析文献 (三)对文献的分析与论证 1.论证要具有层次性 2.围绕中心议题展开

2018年10月社会研究方法试题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研究方法试题 (课程代码033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社会调查活动中,直接访问和观察的个人、群体和组织是 A.社会研究总体 B.社会研究对象 C.社会调查对象 D.社会研究范围 2.社会研究中,研究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好坏、意义、重要性等具有主观评价,这被称为 A.事实判断 B.价值判断 C.价值中立 D.价值关联 3.要使社会研究的结论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则该项研究必须具有 A.理论性 B.社会性 C.规范性 D.多样性 4.某项社会研究针对的是现实社会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该项研究属于 A.理论性研究 B.应用性研究 C.探索性研究 D.解释性研究 5.同组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丽发生变化的研究,这里的“同一批研究对象”是指 A.对象是同一时期的即可 B.对象是同一类型的即可 C.对象必须是相同的、不变的 D.对象必须是随机抽取的 6.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是 A. 功能主义 B. 科学主义 C. 实证主义 D. 人文主义 7. 社会研究选题要求具有新颖性,其中最高层次的新颖性是 A.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B. 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C. 研究领域的新颖性 D. 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8. 在社会研究中,对整个研究起着规范方向作用的是 A. 研究目的 B.研究内容 C. 研究方法 D.研究对象 9. 研究者在一次研究中抓住社会现象的一种特征,并且在考虑这一特征时短暂忽略其他特征,这是指 A.理论检验 B.理论概括 C.理论抽象 D.理论模型 10. 研究者需要通过理论检验的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的真实性,理论检验的第一步是 A. 提出理论模型 B. 进行经验检验 C.进行理论构建 D. 进行命题推演 11. 在一个900人的总体中,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包含20人的样本,抽样间距是 A. 35 B. 40 C. 45 D. 55 12. 在量化测量中,测量指标的精确度是用测量层次来衡量的,测量层次按精确度由高到底排列,依次为 A. 定距测量---定序测量---定比测量---定类测量 B. 定距测量---定比测量---定序测量---定类测量 C. 定比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类测量 D. 定比测量---定距测量---定序测量---定类测量 13. 对所测对象的复合变量的各个方面按同样的方式,将其可取值按一定顺序排列触雷的测量工具是 A. 量表 B. 指数 C. 问卷 D. 指标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 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

2017年10月自考03350社会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 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试卷 (课程代码03350)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

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要求所有关于社会的知识应当建立在对客观社会事实进行观察、实地调查或实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纯粹思辨的基础上。这体现了社会研究的 A.目的性 B.经验性 C.理论性 D.应用性

2.下列属于集合概念的是 A.老年人B.贫困者C.残疾人 D.国家 3.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 A.实地考察、研究设计和请教专家 B.实地考察、请教专家和假设检验 C.实地考察、请教专家和查阅资料 D.研究设计、请教专家和查阅资料 4.关于个案调查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个案调查的结论确定B.个案调查的结果可以推论总体 C.个案调查需要科学的抽样

6.关于选题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理的选题可以使有限的研究资源集中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上 B.研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规定着选题 C.研究题目一旦确定,后面各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必须完全按照选题阶段确定的目标、视角及方向进行 D.选题过程的质量对研究工作的整体质量影响不大 7.下列研究对象中,可以定位在个人层次进行分析的是 A.家庭 B.组织 C.外来工群体 D.非正式群体

社会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试卷 (课程代码03350)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 0. 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社会研究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 具有(D ) 目的性 B .经验性 以思辨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是 (D ) 社会科学研究 B 心理学研究 D 应用性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是什么”的问题 “如何做”的问题 并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这表明社会研究 A. 2. A. C. .理论性 .历史研究 .哲学研究 ?社会性 3. A. C. ( B. D “为什么” .“怎么样” 的问题 的问题 通过调查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宝山钢铁公司等几个公司生产和销售的情 况,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和销售的基本情况。这使用的调查方法是 A.抽样调查 B .重点调套 C .定性调查 5. 研究选题时,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 这一选题原则体现了 (C ) A.研究领域的新颖性 C.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6. 在一些微观层次的研究中 系,比较常用的研究方式是 调查研究 文献研究 从内容上看,社会理论是 4. B ) .典型调查 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A. C. 7. A. B. B D (如心理学研究 (B ) B D (A ) .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研究者要直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C. D. & A. 对客观社会现象实质和规律的认识 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概括 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抽象概括的形式 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方式 与一般自然界的因果关系相比,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具有概率性特点 B .具有必然性特点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使得社会学成为了能够研究社会规律、解释社会秩序和进步的科学。 一、观察法 孔德指出任何一门科学都离不开观察,越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越是需要采用观察的研究方法。孔德将在实践理论指导下的观察称为“合理的观察”,他认为,没有理论的指导,观察者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事实。社会学研究社会规律就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孔德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出发,把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划分为静态现象和动态现象两大类,与之相对应的观察分别称为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其中,对于社会静态现象的观察必须在社会静力学的指导下进行,而对于社会动态现象的观察自然离不开社会动力学理论的指导。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让研究者探索因果关系的观察方法,孔德在排除了直接实验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之后指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只能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 所谓间接实验,是指实验者—社会研究人员,不是在人为的条件下,而是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向人们提供的机会开展的社会研究。

三、比较法 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两点重要性: 1、通过对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可以从中窥探出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进一步弄清人类与动物界的联系和区别 2、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各种社会形式,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 一点不足:就其本质而言,比较法是一种对事物的静态的思考,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它不能揭示社会状态的连续性、事物发展的先后过程,而只能把他们当做同时并存的现象加以表述,因此有可能使人们形成错误的进化观念,要求人们具有明确的社会发展总体观念。 四、历史法 历史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其本质上是一种比较方法,只不过是他们比较的时空不同,历史的方法是相对于过去事物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较。 小结 接下来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孔德特别强调的是普遍的道德教育和发挥牧师的特殊作用。 第一部分,孔德的实证政治纲领,孔德在从社会动力学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社会研究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而探索社会现象及其本 质和规律的专门的 1. 科学研究活动是指社会调查研究活动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2.经验性,社会的认识社会研究的理论性特征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3. 属于类别概念的有:老年人、残疾人4. 5.属于集合概念的有:组织、社区、国家、社会就会发生以偏 6.如果用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目标的总和来代表企业的目标,概全的错误则是指将高层次分析单位中得出的结论简单地推论其中每个成简单还原, 7. 员,例如,用企业经营目标去推论每个员工的目标,现状调查,是指对某类社会现象实际存在的状况及其表现的调查 8.所谓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即对社会研究方 9. 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哲学论证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 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目标的不同,理论性研究10.关心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应用性研究则要解“如何做”的问题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11. 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从研究的目的划分,社会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12. 究描述性研究回答“是什么”,解释性研究回答“为什么”是解释社会现13. 象的原因和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4.普查又称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的调查. 全国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属于普查15.典型调查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被研究的总体中有目的地16. 选取一些典型的个案来加以调查典型个案是指能够代表总体中某类群体突出特征的个案17.重点调查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18. 或几个单位进行的调查横向研究又称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关于某类社会现象在一个时间点或时19. 间段里的存在状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民意测验、市场调查和人口普查都是横向研究的例子20.纵向研究指的是在前后不同的时间里分别对某种或某些 社会现象进行调21. 查趋势研究是对某种社会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研究22.同期群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23. 变化的研究,同组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24.同组织研究与同期群研究比较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同组研究每次调25. 查所用的都是同一个样本,而同期群研究中的样本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在社会研究的最初阶段中,选题和研究设计是其最主要的工作26. 任何一个社会研究项目都是从选题开始27. 社会研究的题目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28.纯自主选题是指完全由研究者自己选定研究题目,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29. 的影响纯自主选题,一般只用于一些教学性的研究项目和纯粹按照个人学术兴30. 趣出发的项目31.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多研究题目是以上级定是的方式而选定的,目前,在一些研究机构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选题方式 理论抽象,是指研究者在一次研究中抓住社会现象的一种特征,并在考32. 虑这一特征时暂时忽略其他特征理论概括,是指在思维中按照抽象出来的特征对社会现象进行的归类表33. 述概念,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34. 35.变量,就是指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概念理论模型,是指人们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素特36. 征及其关系的再现当研究所涉及的变量数较多时,常采用变量结构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5分) 1.阿道夫·凯特勒 答:阿道夫·凯特勒是统计学发展史上早期开拓者之一,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创始人,也被称为“经验社会学之父”。凯特勒是位法籍比利时学者,他是将概率论思想引入社会研究的第一人。他坚信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一点在他的社会调查实践中得到证实。凯特勒在研究法国不同年龄层次的犯罪现象时系统地运用了数理统计。 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凯特勒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平均人”概念。他注意到,在人数的统计量足够大的时候,人们各种特性的分布遵从正态分布律。而“平均人”是所有人的特性的平均数,其属性正处于正态分布图形的中央。按凯特勒的理解,“平均人”是一个民族主要生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客观指标,是一个社会的典型,是描绘社会稳定状况的统计指标的中轴。 2.扎根理论 答: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称为扎根理论,它的建构程序是:a.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b.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c.由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 3.鲍格达斯量表 答:鲍格达斯量表,又称社会距离量表。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格达斯于1925年创用的。这种量表过去一直广泛用于测量人们对种族群体的态度,

现在,它也被用来测量人们对职业、社会阶层、宗教群体等事物的态度。 鲍格达斯量表由一组表示不同社会距离或社会交往程度的陈述组成。按从最近社会距离到最远社会距离排列开来,如可以结亲(1)﹑可以作为朋友(2)﹑可以作为邻居(3)﹑可以在同一行业共事(4)﹑只能作为公民共处(5)﹑只能作为外国移民(6)﹑应被驱逐出境(7)。括号内分值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大。在这一组问题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强的逻辑结构。 4.前侧与后侧 答:在实施实验刺激前对实验对象(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的测量称为前测。而在实施实验刺激后对他们的测量称作后测。在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定的问题: ①实验对象可能会对测量问题的形式由不熟悉变得比较熟悉,对研究的目的由不了解变得比较了解,因而可能在后测中有意改变他们的回答,从而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②两次测量可能会使一部分对象感到厌烦,因而缺乏积极合作的热情; ③两次测量之间其它一些因素(如实验对象个人的生活经历、环境等)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因而导致两次测量的差别不能完全归于实验刺激。 5.社会网络分析 答:社会网络分析是包括测量与调查社会系统中各部分(“点”)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连接”),将其用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分析其关系的模式与特征这一全过程的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

社会研究:以一种经验得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得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得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得科学得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方法(以经验性、实证性为特征)就是各门社会科学得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就是社会科学区别于哲学等具有思辨色彩得人文科学得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研究得根本目得:形成与产生有关社会世界得系统得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以及所生存得世界得理解。 社会研究得基本特征:研究主题(研究所涉及得现象领域或范畴)就是社会得,而非自然得;方式就是经验得、非思辨得;研究得问题就是科学得、非判断得。 社会研究得困难:人得特殊性;研究得干扰性;社会现象得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得制约;保持客观性得困难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方法论:社会研究过程得逻辑与研究得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得就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得原理、原则与方法得体系; 实证主义方法论:应该对社会世界中得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得探讨。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得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就是可以重复得。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就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得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得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得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得主观性。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就是人文主义方法论得典型特征。 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得具体形式或研究得具体类型。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依赖于对事物得测量与计算,用数字与量度来描述,而不就是语言文字;发展迅速;认识论基于实证主义范式;逻辑过程就是演绎得;“价值无涉”、“价值中立”;常常就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得;研究方式上强调研究程序得标准化、系统化与操作化 定性研究:依赖于对事物含义、特征、隐喻、象征得描述与理解,用文字描述现象,而不就是数字与度量;发展遭到阻碍;认识论基于人文主义范式;逻辑过程就是归纳得;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与研究手段得灵活性、特殊性。 (具体见P13) 通常把社会研究得具体方法划分为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得元素或特定得语言,构成一项具体得社会研究区别于其她社会研究得明显特征。 调查研究:描述一个大得总体状况,探讨不同变量之间得相关关系 实验研究:探索与证明两个变量之间得因果关系 实地研究:定性研究方式,深入理解特殊得社会现实,以及在提炼与建构理论方面发挥作用 文献研究:探讨那些既不会引起研究对象任何反应,又就是其她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无法达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 (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科学与社会研究 1.1 复习笔记 一、科学 1.科学的含义及主要性质 (1)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科学的三个主要任务是描述、解释和预测失误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科学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客观的、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的结合,即科学是科学研究与科学知识这两种形式的结合。 ①科学知识所说明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而不是某个具体现象或特殊事件。 ②科学研究是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科学要使用实验、观察、检验等实证方法,以保证所获得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 (2)科学的主要性质 ①系统性。科学理论是一种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体系。 ②因果决定论。科学假定,事物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因果关系,尽管这种因果关系可能表现为概率的形式。 ③普遍性。科学的对象与科学结论是普遍的。 ④开放性。任何科学知识都只是相对真理。 ⑤实证性。科学研究要依靠经验观察与验证等实证方法,无法被实践检验的知识称不上

科学。 ⑥客观性。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则尽可能地排除了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科学发现具有客观性。 ⑦明确性。科学研究都是针对具体事物,并且是以明确的操作化方式进行的。 ⑧社会性。科学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2.科学的功能 (1)技术功能。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使人类摆脱了对于物质世界的被动地位。 (2)学术功能。科学是一种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积累知识、传播文明、发展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3)社会功能。科学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它首先是通过技术革命间接地、不自觉地对社会产生影响,然后是通过思想革命直接地、自觉地促进社会变革。 3.科学的发展 (1)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分类; 第二阶段是对自然界的运行机制或规律的认识; 第三阶段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认识。 (2)当代科学在发展问题上面临着三个重大问题: ①科学与文化的分离; ②科学方法的局限; ③社会制度的制约。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 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又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主流位置。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3、研究方式(research mode):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包括贯穿社会学研究的全过程的程序、策略、方法等。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心理学者通常采用实验研究;社会学者-调查研究;人类学者-实地研究;传播学者-文献研究式。 研究方式的选择:与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规模、研究所采用的分析单位、研究所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版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1.试述定量研究的作用和意义。(第一讲) 答:定量研究的作用:①揭示事物内在规律;②预测事物发展趋势;③做出决策 定量研究的意义:①已有的量化研究可以让我们估测某一个影响因素的大小;②量化研究使我们在不同的“理论”之间得以检验;③淘劣存优;提出新的关注问题;④“非政治化”2.社会研究以外的知识来源有哪些?(第二讲) 答:权威、传统、常识、媒体神话、个人经验。 3.为什么社会研究总是比其他方法来得高明?(第二讲) 答:因为,比起其他方法,社会研究是个更讲求结构、组织和系统的过程。从其他方法得到的知识经常是对的,但是根据研究而来的知识,更可能是正确的,并且只有比较少的错误。 4.个人经验常犯的四大错误是什么?(第二讲) 答:过度概化:这发生在当你握有某些你相信的证据,然后假设这些证据也适用于其他的状况时; 选择性观察:这是发生在当你特别注意某些人或事,并且根据他(它)们的特性进行概括时;过早妄下判断:发生在当你觉得掌握了全部的答案,因而不再需要倾听、向外寻找信息或是提出质疑之时; 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指我们根据我们所肯定的或崇拜的事物,做出过度概括。(需要记住定义) 5.执行一项研究计划涉及哪些步骤?(第二讲) 答:1、选择主题。2、聚焦问题。3、文献述评。4、研究设计: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什么资料? 5、分析资料:借助什么社会统计模型? 6、解释发现。 7、撰写报告:研究背景、研究方式与过程和研究发现。 6.社会研究当中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第三讲) 答: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7.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第三讲) 答: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8.什么是测量?测量的四要素分别是什么?(第四讲) 答:测量的定义: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四要素:测量客体、测量内容、测量法则、数字和符号 9.有效测量法则的条件是什么?(第四讲) 答: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 10.测量有哪四个层次?四种测量尺度在数学性质上有何不同?(第四讲) 答: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四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总结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精编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解释的过程。 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分类: <1>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2> <3>根据调查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4>其他分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3)具体方法与技术: 包括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 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 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统的知识。特征: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客观的、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的结合。也就是说,是科学研究与科学知识这两种形式的结合。 4、科学三任务: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 6、科学的性质: 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科学的功能:技术、学术和社会功能。 8、操作化: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9、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 (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社会研究方法答案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章 1.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两大支柱是什么? 答:科学就是在寻求解答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答案。科学既可以切入约定俗成的真实,也可以进入经验的真实。对于非亲身经验的真实,科学家有很多标准来做评断,才会把这些事物视为真实。 科学有时以逻辑实证(logico-empirical)为特色,其两大支柱是逻辑和观察。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言之成理,并符合我们的观察。这两者对科学都不可或缺,而且和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密切相关:理论(theory),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和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 2.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变量?理论和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理论(theory)是对某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如青少年不良行为、社会分层、政治改革等,是科学观察的层面。 变量(variable)属性在逻辑上的归类,属性指的是事物的特征或本性。变量是许多属性的逻辑组合。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论用来描述(可以逻辑地预期的)变量间关系。这种预期常常包含因果关系。一个人在某个变量上的属性会造成、倾向于、促进另一个变量的某一个属性。理论是以变量语言来建构的,理论所描述的是不同变量的属性之间逻辑上可能有的关联性。 3.社会研究中存在哪些辩证关系?请逐一解释。 答:社会研究中存在的辩证关系有: (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 个案式解释(idiographic)是一种解释方式,企图针对特定的个案进行全面的了解。 通则式解释(nomothetic)也是一种解释方式,试图寻找一般性的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的原因,也就是对许多事例进行概括性的也是表面性的了解。 (2)归纳与演绎理论 归纳理论(induction)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理论(deduction)根据一般理论预测个别事件,也就是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3)定性与定量资料 定量资料是数学形式的,定性资料不是。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中,两种类型的资料都是有用的。 (4)抽样研究和应用研究 纯粹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社会科学事业中有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4.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有哪些?解决方法有哪些? 答: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有: (1)不确切的观察:研究者常常在观察中犯错。解决方法:更谨慎的观察、使用简单或是复杂的测量手段。 (2)过度概化:当我们探讨周围事物的模式时,通常会把一些类似的时间当做某种普遍模式的证据,在有限观察的基础上,做了过度的概括。解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