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年正式命名,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模型)

(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

(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

一、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

1、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1)连续性规律:将对象看成是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

(2)接近性规律: 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体来感知。

(3)封闭性规律: 视野中封闭的曲线容易组成图形。

(4)相似性规律:视野中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恒常性。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知觉者

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特点。

(二)知觉对象

知觉对象因素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重复等。

(1)大小法则:尺寸、空间越大,越容易引起注意、重视。

(2)强度法则: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感知。

(3)对比法则:与背景相反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物最容易被感知。

(4)动感法则: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

(5)重复法则:经常重复的事物比只出现一次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

(6)新颖法则:新颖、新鲜的事物容易被感知。

(三)情景

情境因素包括时间、工作环境、社会环境。

三、知觉的防卫机制和错觉

(一)知觉的防卫机制

知觉的防卫机制是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映的倾向。

(二)错觉

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产生错觉的原因主要有知觉者生理和心理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四、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征的知觉。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有一个规律,叫做一致性规律。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等五种。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很强烈的影响。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

(三)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一般产生于熟悉者之间。

(四)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又称刻板印象。(五)投射

投射是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征或想法,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征或想法。

第二节归因理论(李浩芳201217910415)

一、归因的概念(P33小资料2-10:你为什么要打工?)

归因: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动机过程。

海德是第一位提出归因理论的的学者。

1、归因理论的三个步骤:

(1)行为的知觉;

(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

(3)对个性的归因。

2、归因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

(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

(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二、归因的类别

1、海德的分类

(1)内因(个人倾向归因):归于主观条件,如个体人格、态度、动机、能力等;(2)外因(情境归因):归于环境因素,如宏观环境、社会舆论、工作难度。2、凯利的分类

(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

(2)归因于行为人的对手;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三种可能性并存,找出真正的原因。

三、归因的参照点(凯利的三度理论比较重要)

1、一致性: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2、一贯性: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

3、特殊性: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主管甲批评下属乙的归因(要点)

四、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5小资料2-11:领导归因模型)

维纳认为成败归因于的四个因素: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又可按三个维度归类为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成败归因的三个维度(要点)

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作不同的归因判断,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和影响。(可能出简答题)

如果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因素(努力、能力),则很有可能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而把成功归结于外部因素(任务容易、机遇好),则可能使人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内因(努力不够、能力不足),可能使人产生内疚和无助感;而把失败归结为外因(任务困难、运气不好),则可能使人气愤、产生敌意。如果把成功归结于稳定性因素(任务容易、个人能力强),则可能提高今后工作成功的信心;把成功归结于可控性因素(努力、能力),则可提高努力的积极性;而把成功归结于不稳定且不可控因素(运气好),则可能使人产生侥幸心理,对提高积极性没有多大作用。把失败归因于稳定性因素(任务难、能力差),则可能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而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不好、能力不够),可能减少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了解人的归因倾向和规律,正确进行归因,有助于人们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从而达到增强自信心、激发努力动机、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的目的。

第三节洞察力

一、洞察力的本质(P36小资料2-12:曾国藩的洞察力)

1、洞察力:运用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本质的认识和判断的能力。

2、关于洞察力的观点

(1)特殊过程说:洞察力过程与一般思维过程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2)无特殊过程说:洞察力与一般思维设计的过程是相同的;

(3)洞察力所涉及的过程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思维过程(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选择性比较)。

二、人际洞察力(洞察力的三元观点)

人际洞察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

三元观点

1、选择性编码:从一堆信息中选出有关信息。(P37小资料2—13:我是骗子吗?)

2、选择性合并:把原来看似彼此独立的信息合并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与原来的各个部分相不相似皆可。

3、选择性比较:把新获得的信息与过去已有的信息进行比较。(P38小资料2—14:本田宗一郎的市场洞察力)

第四节个人决策(张成201217910422)

一、个人决策

(一)什么是个人决策

个人决策的定义。所谓个人决策,就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二)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

1、知觉

2、思维方式

3、气质与个性

4、情绪和情感

此外,还有群体压力、朋辈压力、家庭压力、组织压力、榜样等他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二、决策过程模型

(一)基本假设Ⅰ—纯理性人

自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理性的决策原则被逐渐认可。

纯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四项)

决策过程模型图的分析

纯理性人假设的缺陷

(二)基本假设Ⅱ—有限理性人

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理论

丹尼尔·卡纳曼在赫伯特·西蒙理论启发下,提出三种常见的启发式。

1、不确定性判断:启发式与偏见

⑴代表性启发式: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小资料2-15:取球的概率)

⑵可得性启发式:至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容易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小资料2—16:英文单词中的字母C)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作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小资料2—17:乘积估计)

2、前景理论的主要假设

⑴回避损失: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小资料2—18:计划选择)

⑵参照依赖:指人们对资产的变化对比净资产更敏感,因此人们根据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根据净资产本身。(小资料2—9:依赖参照的选择)

⑶捐赠效应:指对于获得自己财产之外的东西,人们倾向于寄予更高的评价。(小资料2—20:试用期;小资料2—21:买卖杯子)

三、个人决策风格(小资料2—22:中澳企业管理者决策风格比较)

1、均衡型决策

2、冲动型决策

3、怠惰型决策

4、风险型决策

5、谨慎型决策

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

第一节个性与个性理论(赵天201217910515)

一、个性: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有所区

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影响个性的因素:遗传、环境、情景。

二、个性的类型理论:即将人的个性加以类型化,例如:四种气质类型、AB

型性格。

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外向,情绪稳定,反应快而灵活)

胆汁质(外向,情绪不稳定,反应快但不灵活)

粘液型(内向,情绪稳定,反应慢,具有灵活性)

抑郁性(内向,情绪不稳定,反应慢,不灵活)A型性格:A型性格的人愿意从事高强度竞争活动,并长期有时间紧迫感。

B型性格:B型性格的人没有时间紧迫感,很少因为要从事不断增多的工作或要无休止提高工作效率而感到焦虑;享受娱乐和休闲;充分放松而不感到内疚。

三、个性的特质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受他的类型所制约,而是由个人在一定

程度上都有的各种稳定的特质所决定的。

特质是指个人有别于他人的特性,这些特性较为永久一致。

第二节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吴思佳201217910516)

1.个性与职业匹配的理论

经调查研究表明:工作效率与人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

个性在预测工作效率、缺勤、离职等个体和组织行为方面的有效性,使得有关各个体、个性与工作、职业、组织、环境之间的匹配问题和理论得到关注。

2.气质与职业的匹配

根据各种气质特点及职业要求,可以找到气质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关系。如下表:

陈国海(2002)对广东省80多家公司225名企业管理者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1、多血质、粘液质、或多血—粘液混合、胆汁—多血混合气质类型的人比较适合做管理者。2、典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不适合做管理者。3、现实中还是存在少量典型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由于特殊原因做管理者。

3、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性格与气质差别比较:

性格:后天形成,可以改变;内容侧重于社会意识,有好坏之分;有阶段性,无性格相同的

气质:先天遗传,比较稳定;内容侧重于生理意义,无好坏之分;无阶段性,有气质相同的

3.1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

3.2管理者的性格类型

3.2.1俞文钊教授的研究

采用Y-G性格测验量表的结果表明:企业领导者的主要性格是稳定积极型,不宜选不稳定积极型、不稳定消极型任领导。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的结果表明:企业中层管理者与一般工人在沉默孤独与乐群外向、情绪激动与情绪稳定、权宜敷衍与有恒负责、专业而有成就四种特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2.2不同类型管理者性格类型的比较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从事组织人事工作、营销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个性测查结果表明:都有较高稳定性、有恒性和自律性;但也存在差异:前两者人员更加外向、开朗、而后者内向、严谨;人事人员讲实际,营销人员敢冒险,财务人员很细心

4.能力与职业的匹配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力、性向和成就。

4.1能力与工作难度的匹配

任何工作都有相应的智力要求,智力低者将不能适应有较高难度的工作,而智力高者从事难度不高、缺乏挑战的工作也会导致漫不经心。

4.2能力与职业的匹配

斯皮尔曼的能力二因素结构理论:人在顺利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既有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等),又具有特殊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专业能力等)。

4.3管理胜任力

第三节心理测验(刘树敏201217910517)

1.常用的心理测验

1)麦尔斯—吉尔斯类型指标测验

2)“大五”个性因素模型

五大个性:神经质、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意识

3)加州心理测验

四大类个性心理特征

a)考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

b)设计文化、成熟度、责任心及价值观念的测量

c)考察能力与智能效率

d)涉及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倾向

4)投射测验:包括罗夏克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2.心理测验在管理中的应用

1)心理测验在公务员中的应用

2)诚信测验在招聘中和选拔中的应用

3)笔迹分析在招聘中的应用

3.使用心理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心理测验的作用和局限性

2)使用标准的心理测验

3)由专业人士实测

4)慎重解释与使用测验结果

第四章价值观与态度

第一节价值观(职文科201217910413)

一、什么是价值观

1.定义: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即按什么标准判断最有价值的东西。

2.价值观的特点:

(1)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2)受家族和社会影响

(3)相对持久和稳定,但也会改变

(4)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二、价值观类型

1.奥尔波特: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宗教型

2.罗克奇:

(1)终极价值观: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2)工具价值观:偏爱的行为方式或是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道德、能力)(3)格雷夫斯: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依次为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三、中国当今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1.中国当今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2.企业管理者职业价值观

(1)定义:指管理人员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所抱有的持久的信念

(2)企业管理人员注意职业价值观中与自身有关的内容,而不注重与外部有关的内容

(3)与自身有关:自主(最注重)、进修、升迁、学以致用

(4)与外部有关:环境、待遇、同事、福利、工作、时间(最不注重)、休闲(最不注重)

四、三种经营价值观

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卢建201217910404)

吉尔特赫弗斯泰德提出一种有五种文化维度组成的框架,用来比较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其中一个维度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划分

1垂直集体主义是指个人将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个部分,但群体成员各不相同,某些成员比其他成员的地位更高,成员接受不平等,但不认为每个成员是同质的,自我相互依赖但又与他人的自我不同,服务和牺牲对群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2水平集体主义是指个人将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个部分,自我与群体的其他成员融合在一起,所有成员间彼此非常相似,自我相互依赖并与他人的自我相同,平等是至关重要的。

3垂直个人主义是指自我是自主的,但个体认为每个人是不同的,不平等是被期许的,自我独立并与他人的自我不同。竞争不可避免并非常重要。

4水平个人主义是指自我是自主的,但个体与他人在地位上或多或少地是平等的,自我独立并与他人的自我相同。

第二节态度及其改变

态度的一致性规律:员工会自觉在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寻求一致性。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映倾向。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成分。

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主要有工作满意度(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参与(个体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工作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1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理论观点: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它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关行为的,第二类是有关环境的,而认知结构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1)不相关。两种认知元素间没有联系;(2)协调。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彼此不矛盾;(3)不协调。两个认知元素单独存在,一个元素产出另一个元素的反面,就是不协调。

不协调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任职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二不协调认知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不协调程度=不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x认知项目的重要性/(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x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消除不协调状态途径: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富和态度的认知;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2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理论观点:将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成为单元,将对于每种认知对象的感情和评价成为情绪。当对一个单元内两个对象的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两个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

P、O、X八种模式:当个人(P)、某一认知对象(X)、他人(O)三者关系一致时,则P、X、O体系呈均衡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必为正,而不平衡状态则相反。

平衡理论的用途:使人们以“最小努力原则”来预测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是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

3凯尔曼的态度转变与形成三阶段论

理论观点:态度形成过程组要经历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

4墨菲的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起源于心理学家墨菲关于对黑人态度的研究。

5预言实现改变态度理论

员工的行为=f(管理者的期望x对待方式)

三、如何转变员工的态度(杨庆201217910403)

转变员工态度的定义:转变员工态度是指管理人员把员工消极的态度转变成积极的态度,把员工较弱的积极态度转变为较强的积极态度,或者把员工较强的消极态度转变为较弱的消极态度的过程。

转变员工态度的作用:转变员工的态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影响员工态度转变的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人际影响、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企业文化等。

内部因素包括:员工的认知、需要、个性心理特征等。

1.外部因素

①人际影响:其他人的观点、态度、意见,对员工态度的转变都有影响。

②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对改变员工态度结构中的认知

成分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企业文化的影响:员工的态度要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员工也

要维护和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企业文化。

2.内部因素

①员工的认知:员工对原先态度对象认知越深刻,员工态度转就越困难。要

针对员工的原有态度强度,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改变它。

②员工的需要:新的态度对象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并消除行为驱动力引起的

紧张状态,才能形成积极的态度,反之,则成为消极的态度。

③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员工的气质和性格对员工态度的转变有着重要影

响。胆汁质、多血质、低自尊和性格外向的员工态度易转变;黏液质、抑郁质和高自尊的员工的态度不易转变。

(二)转变员工态度的方法

宣传法、员工参与法、组织规范法。

1.宣传法:分为:单项宣传和双向宣传。单项宣传是只讲有利的或不利的一方面;双向宣传是从事情的利弊两方面进行沟通。

适当恐惧有助于改变员工态度,一般用中等强度的恐惧。

宣传过程常见的心理效应:权威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2.员工参与法:员工通过参与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从而转变自己的态度。沟

通对员工态度的转变有重要影响。

3.组织规范法:组织规范法一般应用在当管理层与员工的态度立场严重对立,

采取一般的宣传说服难以奏效的情况时。

四、态度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一)态度与员工的工作效率

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两方面原因:①一些员工提高效率不是其直接目标而是达到其他目标的手段,因此部落他们喜不喜欢都以高效率完成工作。②在群体压力下,对工作满意、高效率的员工会降低工作效率来排出压力,对工作不满意的员工会提高效率,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二)态度影响学习

所接受的新知识与人原先的观点和兴趣一致,则易于新知识的接受,反之新知识的学习效果就不好。

(三)态度影响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效忠心越强,其忍耐度就越高。

五、员工态度的调查

员工态度调查的三作用:①测量,及帮助管理者客观准确地了解员工工作动机和士气以及关于企业发展、工作本身及工作效率等关键问题。②沟通,为员工提供沟通个人情感、信仰和观念的机会,使员工可以利用这样的几乎表达他买的工作诉求。③管理过程,即通过调查结果发现问题,纠正失误。

态度的测量和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法、面谈法、行为观察法。

(一)问卷法

1.员工态度问卷的五步骤:①准备阶段:调查者确定要调查的问题节设计问卷②文件

填写阶段:发放并回收问卷③问卷分析阶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写结果报告④追踪阶段:提出改革意见⑤庆祝阶段:报告改革结果

2.两种问卷法:坐标法、句子完成法

坐标分三到十一等(奇数),常用五等

(二)面谈法

当面了解员工态度,听取意见,决策改革。

(三)行为观察法

观察员工行为推断其对某事物的态度。

员工态度度调查方法比较(见书上103页表4-7)

第三节工作满意态度(刘泽华201217910401)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这种态度影响组织行为,甚至身体健康。

一、工作满意度的内容

研究表明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是工作中最重要的特征:

1、工作本身。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有趣程度,和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和承担更多的责任。

2、报酬。报酬的多少、公平性和支付报酬的方式。

3、升值机会。升值的现实可能性。

4、上司。上司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上司对员工及其利益关心程度。

5、同事。同事友善、有技术能力和支持合作的程度。

二、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年龄。年长者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2、职工阶层。员工的职业阶层越高,满足感越强。

3、教育年限。教育年限少时工作满意度一般,教育年限中等是工作满意度较低,教育年限多时工作满意度越来越大。

4、组织规模。组织规模越大,员工满意度越低。

5、领导风格。专制型领导下的职工满足感低,民主型领导下的员工满意度高。

6、工作的丰富程度。单调、简单、日常性的、重复性的工作满意度,新颖、复杂、创新性及有挑战性的工作通常会提高工作满意度。

三、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与现状

(一)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测量工作满意度可以诊断组织潜在问题,找到出勤和离职率波动的原因并估计组织变化对员工的影响,促进上下级沟通。

工作满意度调查常用表主要有:

1、工作描述指数量表(最常用)。

该表由史密斯等人编制,要求描述五个方面的内容:工作、监督、报酬、晋升、同事。每项内容有若干问题,用”是“与”否“进行回答。

2、洛克的工作满意度量表

该表分为9个分量表(特定维度)36个问题,每个分量表对应4个问题,每个问题分6级回答。

3、明尼苏达满意问卷

该表简式共有20个题目,涉及一般满足、内在满足、外在满足等部分。每题后的满意度分为5级回答。

4、面孔量表

该表是库宁创造的一种满意度评价方法,答题在不同情绪的面孔上选择。

5、波特需求满意度量表(适用于管理人员)

该表每一项有两个问题:应该是和现在是。抽样中的每项得分=”应该是“选择的数值—”现在是“选择的数值,离差越大,说明员工对工作中的这一方面越不满意。

该表的特点:简洁、高效、适用性强、信息量大等。

该表指出人们会扭曲不利的信息,夸大有力的信息,这会影响调查结果。

(二)员工工作满意度测量的一般程序(一次/年或1~3年一次)

杜汉和史密斯提出这种测量的步骤:

(1)是否有进行员工调查的必要

(2)对象是什么

(3)材料和用途的确定

(4)设计调查

(5)组织调查

(6)处理结果

(7)使用结果

(8)善后工作

(三)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现状

有调查表明,不满的来源因工作性质、年龄等不同而存在差异。

四、员工如何表达他们的不满

按建设性和积极性两个维度将员工表达不满意的方式分为四种:退出、建议、忠诚、忽略。(可参考P110图4-3)

1、退出。指调动、离职或辞职,这会造成经济损失,和士气低落。

2、建议。指采取积极性和建设性的态度试图改善目前的环境。

3、忠诚。指消极但乐观的期待环境的改善。

4、忽略。指消极地听任事态发展,结果是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更坏。

五、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

员工满意战略的实质就是通过企业自身建设满足员工的需要。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具体要做到以下7个方面:

1、把员工的需要同企业的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

2、让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使其有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

3、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管理人员帮助实现,以满足员工的自我成就感。

4、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5、管理人员实行走动管理,经常与员工自由交谈,保持沟通,消除误解。

6、重视员工培训。

7、建立精神激励机制。

第四节组织承诺(张恒201217910412)

组织承诺通常是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组织承诺代表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一、组织承诺的概念和内容

阿伦和梅耶认为,组织承诺是个体体现出的一种对组织的感情倾向,以及对离开组织造成损失的认知和对组织应负的道德责任。

1.感情承诺

是指个体对其所在组织的感情依恋、认同和投入度,是指个体对组织的积极情感,包括认同组织的价值和目标、为自己是组织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愿意为组织利益做出牺牲。(主要是个体对组织的深厚感情,而非物质利益)

2.规范承诺

是指个体基于义务和社会责任而继续留在组织内工作的认知。(个体被灌输忠诚与组织的观念,因此在个体内心中产生顺从规范的倾向)

3.继续承诺

是指个体对离开组织所导致损失的认知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内的一种意愿。(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具有浓厚的交易色彩)

中国员工组织承诺的五因素模型

二、影响组织承诺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

①从劳动力市场看,失业率的高低决定个人就业机会的多少,失业率与员工组织承诺水平正相关

②从社会文化角度,主张创业、冒险、单干的社会文化中,员工组织承诺水平较低

③从行业性质看,竞争激烈的行业组织承诺较低。

(二)组织和工作因素

1.组织变革

在组织变革的环境中(公司合并、裁员),员工担心发展前途,组织承诺较低。

2.组织特性

企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薪酬福利、企业领导的能力和素质、组织文化、管理运行机制、组织中的公平性和支持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组织承诺。薪酬水平对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承诺影响较大

3.职业工种

稳定、风险小、劳动负荷小、环境愉悦的工作组织承诺较高,相反较低

4.人际关系

员工合作愉快、沟通无障碍的组织承诺较高

5.工作投入

工作投入程度高的组织承诺高

(三)个体因素

1.年龄和工作年限

工作年限越短,年纪越轻,员工的继续承诺越低。

2.性别

女性比男性的组织承诺水平较高

3.婚姻

已婚员工的组织承诺明显高于未婚员工,离职率也低于未婚员工。

三、组织承诺的作用

(一)组织承诺对降低员工离职率的作用

组织承诺被认为是离职率的良好预测指标

为降低员工的离职率,有以下措施:1.加强员工与企业匹配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水平;2.强化企业薪酬激励来提高员工的继续承诺水平;3.遵守企业职业规范来提高员工的规范承诺水平

(二)组织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促进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在自己的角色之外对组织额外的贡献。因此,只有更高组织承诺(特别是情感承诺)的员工会有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以规范承诺为

主的员工会花一些时间考虑完成这项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回报组织给予的恩惠。以连续承诺为主的员工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去计算完成工作的得失,采取最经济的方式完成工作。

(三)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感情承诺对工作绩效表现出显著的影响,继续承诺和规范承诺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没有影响。

四、增强组织承诺的方法

1.严守员工第一的价值观。聘用合适类型的管理者,实践员工第一的价值观。

2.明确你的任务并传达任务。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思想体系;使这些任务和思想体系具有魅力;实行基于价值观的雇佣政策;着重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指导和培训;建立传统。

3.确保组织公正。建立全面的投诉程序;提供广泛的双向沟通。

4.营造一种社区感。建立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同一性;达成分享和类似分享的其他方式;重视互助作用、交叉利用和团队合作

5.支持员工发展。坚持付诸实践;提供第一年的工作挑战;丰富化和授权;内部晋升;提供发展活动;提供给员工股票而不需要抵押。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何怡灵201217910520)

第一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围绕如何满足员工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开展研究,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阿尔德佛的ERG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该理论认为,员工是被一种想满足内在需要的愿望所驱使而行动的,马斯洛按对个体的重要程度指出了五个需要等级。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即原始需求,包括食物、水、住、睡眠、走动、性生活等。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失业、财产损失、身体受伤等威胁的需要。

3归属需要

归属需要是指人们具有进行社会交往和归属某种群体的需要。如,情感、人际交往、归属感等。

4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两方面。自尊意味着在现实环境中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和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受人尊重是指“要求有名誉或威望”,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赏识,关心,重视或高度评价。

5自我实现需要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强力推荐】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 第一单元总论 1、定义组织行为学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当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他的工作时,组织行为学提供了指导他人的生产率,预测人在工作的行为的工具,并且提供了管理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体所需要的洞察力。 2、组织行为学模型中3个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这三中分析水平是:个体水平,群体水平和组织系统水平。这三个基本的分析水平好像建筑砖块--每一个水平都建立在前一个水平之上。群体水平建立在个体水平之上,组织系统水平建立在群体水平之上。 3、组织行为学的权变观念意味着什么? 答:组织行为学的权变观念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倾向于人力资源学派,可是对其他学派也兼收并蓄,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 埃德加·沙因(E·H·Schein)的人性假设 科学管理的人性观:理性——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man) 人群关系学派的人性观:"社会人"

人力资源学派的人性观:"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man) 沙因的结论: 人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也会有差别。因此人不是单纯的"理性一经济人"、"社会人"或者"自我实现人",而是“复杂人”。管理者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而是要洞察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 4、描述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文化分析方法 答:在分析文化差异方面被广泛参考的方法之一就是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它确定了6个基本的文化层面:天人观、时间观、人性观、作为观、责任观以及空间观。 天人观人们是屈服于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征服自然?在许多中东国家,人们相信命中注定。他们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神的旨意。相反,美国人和加拿大相信人类能控制自然。他们愿意每年花费几十亿美元用于癌症研究,因为他们相信癌症病因是可以找到的,癌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并且是会被根除的。 处于以上这两种极端观点之间有一种适度的观念、一种强调天人和谐关系的观点。在许多远东国家,人们应对环境的方法是改造它。 时间观一种文化是着眼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同社会对时间的理解不同。例如,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种稀有的资源。时间就是金钱,而且时间必须得到有效利用。美国人关注时间的现在和不远的将来。美国企业的绩效评估具有短期性就是一个证明。在典型的北美组织中,员工每6个月或1年接受1次评估。相反,日本人则具有长期的时间观,他们的绩效评估方法体现了这一点。日本工人通常可以用10年

组织行为学选择题

第1题、单项选择题 1.面谈法属于下面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中哪种研究方法? (B)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B)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3.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忘我 4.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A)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5.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6.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C)。 A. 能力低下 B. 一般能力 C.天才 D. 才能 7.某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很大,因此他对干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会(C)。 A.很高 B.很低 C.可能高也可能低 D.不高也不低 8.有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C)。 A.情绪型 B.理智型 C.意志型 D.独立性格型 9.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A)。 A.惩罚 B.正强化 C. 自然消退 D.消极强化 10.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11.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B)。 A. 梅奥 B. 马斯洛 C.赫兹伯格 D.泰罗 12.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很不合理,因为自己与B做出的贡献是一样大的。那么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 A. 增加自己的投入 B. 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13.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C)理论。 A.需要层次 B.成就需要 C.ERG理论 D.双因素 14.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15.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16.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B)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 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组织行为学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实用性)。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个体;群体;组织;环境)。 3、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管理的两重性;人的两重性;多学科性)。 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行为测量量表有:(名称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7、在行为研究中,对变量处理的方式有:(置之不顾;随机化和不加控制;保持恒定;匹配)。 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测验法)。 9、X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不能自我约束)。 10、根据奥德弗的ERG理论,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主要包括(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友爱和归属需要;部分相互尊重需要)。 11、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敢于创新;尊重他人)。 12、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13、人的行为特征有:(自发的;有原因的;有目的的;持久性的;可改变的)。 14、个性的特点是:(社会性;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15、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16、特质论的代表人物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卡特尔)。 17、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8、气质差异主要应用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 19、气质差异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20、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 21、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性格分为:(理性型;政治型和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经济型)。 22、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 23、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知觉防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24、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 法有(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25、一个人在组织内的职业生涯变动,一般是向(纵 向变动;横向变动;核心变动)。 26、需要层次论的内容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友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7、根据奥德弗的ERG理论,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主 要包括(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友爱和归属需要;部分 相互尊重需要。或社交需要;安全需要;人际关系和 谐需要;相互尊重的需要)。 28、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成 就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 29、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弗罗姆的期望 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30、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列因素中属于激 励因素的有(工作本身的特点;责任感;提升和发展; 上司的赏识)。 31、激励理论可划分为哪几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改造型激励理论)。 32、下列制度中属于采用固定间隔强化方法的有(计 时工资;月度奖;年终分红)。 33、以下做法中,属于消退强化方法的有(对爱打小 报告者采取冷漠态度,使之因自讨没趣而放弃这种不 良行为;对请客送礼者,关门拒之;对喜欢奉承拍马 屁者,冷脸相待)。 34、我国员工产生不公平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奖励 分配制度的不完善;领导者的管理素质较差;社会上 的不正之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合理)。 35、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方式有(思想政治工作动; 奖励;工作内容丰富化;职工参加管理)。 36、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安全需 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 37、同质结构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工 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 需要大家密切配合;一个工作群体的成员从事连锁性 的工作)。 38、异质结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完成 复杂的工作;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 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 39、群体典型的角色有(自我为中心者;任务角色; 维护角色)。 40、自我为中心角色包括(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 配者;逃避者)。 41、任务角色包括(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 评价者)。 42、维护角色包括(鼓励者;协调者;折衷者;监督 者)。 43、群体决策的方式有(缺少反应;独裁原则;少数 原则;多数原则;完全一致原则;基本一致原则)。 44、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经济 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 45、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亲 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6、人际关系的功能有(产生合力;形成互补;激励 功能;联络感情;交流信息)。 47、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有(人;人际接触;人际的 需要)。 48、人际关系的发展动力有(人的生产;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 49、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 弱;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平等性增强,等级性 减弱;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复杂性增强,单一 性减少;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50、人际交往的原则是(互利原则;平等原则;信用 原则;相容原则)。 51、冲突的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行为 因素)。 52、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有(设置超级目标;采取 行政手段)。 53、引起冲突的策略有(委任态度开明的领导者;重 新编组;鼓励竞争)。 54、斯托迪尔指出可以按(生理特性;智力和个性; 与任务相关的特性;社会特征)分成不同的类。 55、能力是(性格;知识;体力;智慧)的综合体现。 56、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坦南鲍母;施密特)提出 的。 57、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合作精 神;决策能力;敢于创新;尊重他人)。 58、概括起来,我国优秀的领导者的素质应当包括(政 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 59、勒温认为存在着(专制方式;民主方式;放任自 流方式)的领导工作方式。 60、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 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的关系)。 61、“途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有(支持 型;参与型;指导型;以成就为目标)。 62、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 方式的原则是(信息的原则;接受型原则;冲突的原 则;合理的原则;目标合适的原则)。 63、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调查反馈;群 体建议;咨询活动)。 64、学习型组织的支持者们认为传统组织的问题是由 其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这些固有特性主要有(分工; 竞争;反应性)。 65、组织变革大致涉及(组织的人员;组织的任务及 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环境)。 66、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工作 再设计;目标管理;建立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行为学读书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 人格与价值观 读书笔记 姓名:行永乐 学号:0247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 任课老师:刘洪伟

一、脉络框架图 二、内容梗概 人格 人格的定义 人格:人格视为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 测量人格:自我报告—个人就一系列因素进行自我评估;观察者评定测量法—由以为同事或者另一名观察者进行评定。 人格的决定要素:人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产物;而研究已经倾向于支持遗传的重要性超过环境。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根据个体区分:外向的或内向的(E/I)、领悟的或直觉的(S或N)、思维的或情感的(T/F)、判断的或感知的(J/P)。 这一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并且能够提供职业指导。但是,MBTI的结果似乎与工作绩效无关,可能并不适合管理者把它作为员工选拔的工具。 大五模型 “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基本维度是其他维度的基础,并且它们包含了人格特质中最重要的变量:外倾性、随和性、责任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 责任心对于管理者来说与一线员工同等重要,在责任心上得分较高的个体,在工作相关知识方面水平也更高;在情绪稳定性上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幸福;在经验的开放性维度上得分高的个体在科学和艺术方面要比得分低的个体更有创造性。 其他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核心自我评价:拥有积极核心自我评价的人喜欢自己,认为自己是有效能和能力的,能够控制周围的环境。

马基雅维利主义:高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个体讲求实效,保持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 自恋:指一个人具有极度自我重要的感觉,希望获得更多的称赞,有权利意识,并且自大。自恋的人会被评为更差的领导者,自恋的人会被老板评价为工作低效。 自我监控:指的是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高自我监控者低自我监控者更密切关注别的行动,适应能力更强。他们的绩效评估得分更高,更容易成为领导者,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 冒险性:研究表明,与管理小型公司的成长导向型企业家相比,大型组织的管理人员更容易选择规避风险。但是最新研究发现,大型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实际上更乐意采取冒险行为。根据工作具体要求考虑冒险倾向性更有意义。 A型人格:“总是不断地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工作的其他人或者事进行攻击”,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 主动性人格:识别机会、具有主动性、采取行动并且会坚持不懈,一直到出现有意义的变化。 价值观 价值观:“从个人或者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取。” 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指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者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价值观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同时,它也影响到我们对人对事的知觉和判断。 终极价值观与工具价值观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罗克奇编制了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为终极价值观,指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第二种类型称为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个体更偏好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代际价值观 根据员工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年代而分成几个群体,不同群体或不同时代的群体,拥有属于该时代的独特价值观。 人格、价值观与工作场所 人格-工作的匹配 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霍兰德提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性、传统型、社会型、企业型、艺术型),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意向,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该理论指出,当人格类型与职业相匹配时,会产生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该模型的关键在于:(1)不同个体在人格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2)工作具有不同的类型(3)当工作环境与人格类型相互协调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意向。 个体-组织的匹配 组织面临着动态而变化的环境,它要求员工随时做好准备改变既定的工作任务、在不同的工作团队间轻松变动。 当个体的人格特点与组织不匹配时,他们会离开工作岗位;在招聘员工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使遴选的新员工与组织文化更为匹配,反过来,又会带来更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选择题资料(附答案)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选择题资料(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在每道问题所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B)。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B)。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 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 5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A自我B本我C超我 6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D)。A荣格B阿德勒C麦迪D弗洛依德 7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C)。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C天才D才能 8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C)。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中间型 9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A 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10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B)。A梅奥B马斯洛C赫兹伯格D泰罗 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B)。A马斯洛B赫兹伯格C麦克利兰D波特 12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A尊重需要B交往需要C安全需要D生理需要 13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C)。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14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C)。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15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C) A需要层次论 B 成就需要论 C ERG理论 D 双因素理论 16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A)。 A成就需要B权力需要C社交需要D安全需要 17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D)。 A主要取决于所作的努力B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做该项工作的能力(知识和技能) C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D在很大程度上受所作的努力的影响 18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B),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A)。 A期望理论、公平理论B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要理论 C X理论、Y理论D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19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或A)。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少自己的投入C努力增加B的报酬D使B减少投入 2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群体D参照群体 2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2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B)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B异质群本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 23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多的群体属于(B)。A人际群体B团队集体C无序群体D任务群体 24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D)。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模拟及答案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三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04)7、在执行任务时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5人 B、5—7人 C、7-9人 D、9-10人 (04)8、规定了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3 A、角色同一性 B、心理契约 C、角色期待 D、角色知觉 (04)13、群体间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建设性的,二是( B )3 A、成功性的 B、失败性的 C、破坏性的 D、不确定性的 (04)18、决策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决策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是( D )3 A、决策的基本规则 B、决策的有效性 C、决策的目的性 D、决策的选择性 ( 10)9、根据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

聚力,是在( B )3 A、第二阶段 B、第三阶段 C、第四阶段 D、第五阶段 ( 10)10、群体规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这是群体规范的( D )3 A、导向功能 B、动力功能 C、评价功能 D、标准功能 ( 10)11、有她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3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 04)7、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B )3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 ( 04)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 C )3 A、舒兹 B、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阿西 ( 10)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

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 D )3 A、角色认同 B、角色期待 C、角色直觉 D、群体规范 ( 10)6、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B )3 A、社会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04)6、决定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利结构中位置的是( B )3 A、人事结构 B、职权结构 C、群体结构 D、奖惩结构 (04)7、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A )3 A、社会惰性 B、从众 C、社会促进效应 D、刻板印象 (04)8、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 )3 A、3人或5人 B、5人或7人 C、7人或9人 D、9人或11人 (10)5、在员工—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C )3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答: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1)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的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主要起预防作用。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进步、晋升等。在工作激励中,保健因素的满足主要是避免员工的不满意。 (3)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薪水、工作条件、安全以及人际关系等。只有对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的措施有:(1)精神激励是最长久,通过有效的领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个人参与、多元化价值观等事业留人、也可通过绩效管理、行业发展、职业的优越感、绩效激励等情感留人;(2)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结合;(3)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4)制定较为灵活的薪酬策略,与工作发展前途对应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试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ERG理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旦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将进到更高一级的需要上去;而ERG 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方面,而且也提出了遇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未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更着重或把更强烈的欲望放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2)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一个时期只有一种突出的需要;而ERG 论指出在任何一个时间内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需要发生作用。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 不存在越级,也不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而ERG论则指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 (4)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要,它们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而ERG论则认为,只有三种需要,其中有生来就有的,也有经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5) ERG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弥补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更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点。 成就激励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升华主要表现在: (1)着重点不同。需要层次论研究从低到高顺序的五种需要;而成就激励论不研究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2)认识度不同。需要层次论认为五种需要都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

组织行为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 B)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C.实验性学科 D.综合性学科 2.以下不属于 ...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实验法的是( C ) A.现场实验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心理测验法 D.准实验法 3.把能力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三类,其划分的标准是( C ) A.差异性 B.倾向性 C.适应性 D.独立性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D) A.创造性思维 B.创造性需要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能力 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 ) A.事业生涯管理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是( A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型群体 D.任务型群体 7.群体规范可以规划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这是群体规范的( B ) A.标准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动力功能 8.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是( C ) A.角色知觉 B.角色规范 C.角色同一性 D.角色期待 9.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 ) A.群体促进效应 B.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 10.心理学家舒兹将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 B ) A.尊重需求 B.感情需求

组织行为学选择题

4. ( B )在《企业中的人性面面观》一书中提出X与Y理论,并提倡Y理论反对X理论 A.雪恩 B.麦克雷戈 C.梅奥 D.马洛 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的研究,四种不同条件对生产效率影响不同,其中生产效率最低的是( D ) A.高凝聚力积极诱导 B.高凝聚力消极诱导 C.低凝聚力积极诱导 D.低凝聚力消极诱导 6.信息沟通网络中,解决复杂问题以那种沟通网络效果最好? ( C ) A.轮式 B.链式 C.全渠道式 D.Y式 7.对某职工工作效率低的原因分析中,得到的信息资料是(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你认为应该归因于( B ) A.他人(领导者) B.自己 C.环境 D.自己与环境 8.多元式的组织结构属于( C ) A.直线制 B.直线职能式制 C.矩阵制 D.职能制 9.在戴维斯研究的职工士气与生产性关系中,采用泰勒制的管理方法指导工作,可能出现( A ) A.士气低,生产性高 B.士气高,生产性低 C.士气低,生产性低 D.士气高,生产性高 10.下列归因中,哪一种对工作与学习行为能产生激励作用?( C ) A.工作失败是自己脑子笨 B.工作失败是由于任务重、难度太大 C.工作失败是自己没用心,不够努力 D.工作成功是由于机遇太好 11.下列哪种领导方式与情势配合效果最好( D ) A.高LPC与高度控制 B.高LPC与低度控制 C.低LPC与中度控制 D.低LPC与高度控制 12.目标-途径理论中,下列哪种选项配合是正确的( C ) A.常规任务,指令性领导 B.多变化任务,支持性领导 C高常规任务,支持性领导 D.高难度任务,支持性领导13.运用即定的原则、规范和明确的处理程序制定的决策是( A ) A.程序化决策 B.非程序化决策 C.战略性决策 D.战术性决策 14.某工人为了避免多用了吃午饭的时间而受到管理者的批评,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这是一种( B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5.企求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就是( A ) A.从众行为 B.社会助长作用 C.社会致弱作用 D.社会标准化倾向 16.存在于职工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一种“保健性激励”是指( B ) A.报酬性激励 B.非报酬性激励 C.个人奖励 D.集体奖励 1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突出的是( D ) A.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 B.以结构为中心的管理 C.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 D.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18.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 A )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古利克 19.霍桑试验的结论认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C ) A.工作的物理环境 B.福利 C.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因素 D.工资 20.人们受措后想出各种理由原谅自己,或为自己的失败辩解,这种现象就是( A ) A.替代 B.合理化 C.表同 D.投射 23.世界上研究、应用组织行为学较早、较发达的国家是( B ) A.苏联 B.美国 C.中国 D.法国 24.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是哪种人性假设的具体体现( A )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25.社会知觉中,对他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代面的倾向,属于( B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势现象 D.投射作用 26.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平衡、灵活型与气质类型中的( A )相对应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章节真题及答案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201610)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C )5 A、情绪认同 B、心理相容 C、共生效应 D、文化维系(201610)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 B )5 A、以关系为导向 B、以任务为导向 C、以利益为导向 D、以信仰为导向 (201610)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 A )5 A、规范期 B、成熟期 C、稳固期 D、衰退期 二、多项选择题 (201610)28、虚拟团队的特征有( ACD )5 A、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B、团队成员的地理位置具有集中性 C、团队釆用电子沟通方式 D、团队具有宽泛型的组织边界 E、团队成员心理相容 三、名词解释 (201704)33、共生效应5 答:共生效应是指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 (201710)33、心理相容5 答: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心理上的互相理解、容纳和协调,即群体成员间的心理流和心理面处于一个同频同振的心理场中,一个人或者若干人的行为会引起群体的肯定性反应。 四、简答题 (201704)39、简述虚拟团队的作用。5 答:(1)虚拟团队允许分散性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长,而不需要实质性的个体物理流动。 (2)虚拟团队允许组织将不同文化、不同商务习惯的多种意见统一起来以避免发生逆生产效率的现象。它的有利之处包括成本的降低、周转时间的下降、远程成员间的整合等。 (3)虚拟团队为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通过跨组织的宽泛联合、协调完成复杂的商业任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201710)39、简述团队的特征。5 答:(1)价值观共识化。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库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库 1、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 )。 A. 改变行为 B. 改变态度 C. 引进新的知元素 D. 不予理采 E. 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正确:【A;B;C】 2、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 A.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B.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C.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D.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E.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正确:【B;D】 3、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 )。 A. 多血质 B. 粘液质 C. 胆汁质 D. 黑胆汁 E. 抑郁质 正确:【A;C;D;E】 4、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 A. 管理的两重性 B. 人的两重性 C. 组织的两重性 D. 多学科性 E. 多层次 正确:【A;B;D】

5、社会知觉主要包括:( )。 A. 对人知觉 B. 人际知觉 C. 角色知觉 D. 因果关系知觉 E. 自我知觉 正确:【A;B;C;D】 6、激励理论可划分为哪几大类( )。 A. 内容型激励理论 B. 过程型激励理论 C. 改造型激励理论 D. 强化理论 E. 需求层次论 正确:【A;B;C】 7、异质结构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 A. 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B. 完成复杂的工作 C. 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 D. 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 E. 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 正确:【B;D;E】 8、气质差异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是:( )。 A. 气质绝对原则 B. 气质互补原则 C. 气质合理安排原则 D. 气质发展原则 E. 阈值原则 正确:【A;B;D】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学习笔记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学习笔记 臧岩兵 〖知识点〗 ●知觉的定义: 指的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重要性 为什么知觉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十分重要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来说十分重要。 〖主要学习心得〗 知觉概念的理解: 1、对自己所在的环境; 2、赋予意义; 3、组织和解释他们的感觉; 4、是一个过程。 因此:重点是对自己所在的环境的感觉印象。我本人所处淮安市楚州城区外部环境,本人的工作场所康乃馨公司内部环境的感觉印象。不同的人有受其认识的局限性,会对自己所在环境内的人或事印象感觉不一样。 〖实际应用〗 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盲人摸象的故事,因为这些人受到视觉障碍,对大象地认识,也是一种知觉。 结论: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会受到自己教育程度、专业范围和专业深度、工作经历等局限性,对目前自己所处的环境感觉印象是片面的。会作出错误的认知,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及沟通交流中澄清,防止犯个人主观主义和个人经验错误。 ●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B.多学科交叉性 2.科学管理学派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A. 理性的经济人 3.行为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的模式,梅约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证实只有把人当作()。B.社会人 4.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第一层次是(),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和出发点。A.个体 5.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气质 6.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本我 7.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 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晕轮效应 8.个性中受“现实原则”所支配的部分是指()。A.自我 9.在个性结构中居于可控制地位的最高层的是()。C.超我 10.精力充沛,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行为反映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是属于()。A. 多血质 11.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暴发性情绪;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是属于()。B. 胆汁质 12.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映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是属于()。C. 粘液质 13.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D. 抑郁质 14.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A. 性格 15.人们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是()。A.知觉防御 16.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C.首因效应 17.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这属于()D.定型效应 18.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A.价值观 19.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B.态度 20.如果我们在知觉活动中,只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个人比较突出的特征,并用这个特征代表其整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就是()C.晕轮效应 21.()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C.工作满意度 22.霍桑实验的资料使梅约得出了与以前不同的对人性的认识,即提出了关于()的假设。B.社会人 23.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尊重需要 24.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减少自己的投入 25.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A.惩罚 26.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C. 自然消退 2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28.经常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尊重需要 29.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性的本源。A. 需要 3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正式群体 3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 3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B.异质群体 3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是()。A.冲突 34.当与双方利益都有重大关系时.当你的目标是向他人学习时.需要集思广益时.需要依赖他人时.出于感情关系的考虑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B.开诚合作 36.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 )。B.角色 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边缘性 B.综合性 C.两重性E.实用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调查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 3.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4.影响人的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有()。A.生理因素 B.心理因素 C.文化因素 D.经济因素 5.影响人的行为的外在因素主要有()。A.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 B.组织外部的环境因素 6.人的行为特征有:A.自发的 B.有原因的 C.有目的的 D.持久性的 E.可改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