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论文

浅论宗教信仰对现代人有何影响

摘要:

宗教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具备非常重要意义,对于普通人和一个国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人内心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对社会能起到建立秩序的作用;对国家的外交能建立起和世界多数国家相同价值观的作用;对科技、贪腐、教育、文化、等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宗教信仰价值观意义心灵反思感悟

正文:

近半年来的西方思想文化史的学习,使我认识、学习到到了很多思想家的思想、西方的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其中在学习宗教改革这方面的内容时,老师曾让我们讨论、领悟宗教信仰对现代人有何意义与影响,现在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在谈这一话题之前让我们先弄明白一个概念——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十六世纪兴起的一次改革运动,以其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和压迫而闻名。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宗教对其发展的阻碍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而学习过世纪近代史的我们都会对宗教改革的意义有所了解,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宗教上打破了天主教会在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

(2)在经济上冲击了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

(3)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上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4)在政治上为16—17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它减轻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必需的条件,那么人们进行宗教信仰是否又将人们的思想束缚,失去“解放”的意义呢?

余秋雨评论陈晓旭(林黛玉的扮演者,2007年出家)出家事件说:这是在一个缺少信仰的时代,一群不知信仰为何物的人在评论一个开始选择了信仰的

人。没有信仰的人显得那么高人一等,其实倒是真正的可怜人。

这些天一直在看《百家讲坛》电视栏目,教授们在谈论诸子时,总是习惯性的进行功利评价,如某个思想能带给现代人在成功路上哪些好处等等之类。其实这些人不是在讲解经典,而是在歪曲和背叛经典。这样说的理是:现代的意识形态属于功利型,而经典产生于“内证”,以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评论另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属于以驴头对马嘴,张守权老师也在《史学概论》这门课中也讲到过:看待、评价一个历史现象首先要把它放到它所处的时代去看,否则就是歪曲历史。

在前面我已经大致介绍了宗教改革的概念,它主要在于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和压迫,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内所特有的历史使命,而今天的宗教信仰则是在世界整体化背景下出现的,二者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宗教信仰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不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相违背吗?

一:宗教给人的第一个启示在于宽容的对待各种价值观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西藏某活佛同时也是政协委员来到深圳,接待单位是深圳人大,席间有人问:“活佛,您作为佛学的代表人物,又同时从政,还在党校学习了马列,这些东西觉得矛盾吗?”活佛微笑答:“我就像提篮子去街上买东西,我只拣我需要的放在篮子里”。

活佛在他的回答里显示了一种智慧,即是保持自身的灵性,以真正客观的态度审视每一件东西,而不是被知识捆绑或迷失自我。

实际上信仰一词包含甚广,作为每一种价值观的认同都可以称之,同时每一种价值观都有排它性。例如:暴发户鄙视知识分子,凭借的是资本;现代人排斥宗教信仰,凭依的是科学;基督等宗教在早年迫害异教徒,凭借的是宗教狂热;佛教徒听不得人谤佛,凭借的是盲目虔诚……其实,每一个价值观一旦提出来比较,就变得相对,其价值适用范围也只限于本身。不被事物所束缚,是信仰的真正含义。

这是宗教信仰给现代人的第一个启示:宽容的对待各种价值观。唯有宽容,才不会抱怨;唯有宽容,才能告别阴暗;唯有宽容,才能感悟人生的美好。

二:宗教给人的第二个启示在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如同孩子般在天真的探索,用来给寂寞人生增加色彩。所以,这个世界有求财富的、求名声的、吸毒的、追求爱或欲的、奉献国家社会的、因摆脱困扰而投入宗教的……以上这些,都建立在情绪与欲望之上,生命如此短暂,转眼就烟消云散了。《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对成吉思汗说:你即使拥有一年也走不完的土地,但死后却只有三尺。这种遗憾,是人类所共同的。

宗教不认同人们“身体死亡即生命消失”的观念,认为世界的本原并不是物质,物质只是一种由人产生的经验表象。宗教认为,世界和人的本质可以从人的精神整体中去探索,所以有了修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佛家的生死观超越了时间、空间和经验世界的认识,并将身体这种形态视为臭皮囊,安于苦难而喜悦不移。对这种态度,庄子也有形象的比喻,在比较了朝生暮死的虫子和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树后,庄子作出结论说:小年不如大年,小知不如大知。这种“知”就是价值观的不同境界,小知相对大知,尤如夏虫与冰雪。

三:宗教给人的第三个启示在于一些观点对现代人具有反思意义

例如基督教原罪观对现代中国人自我审视的反省意义。中国人在其文化传统上对人的本性或本质通常持乐观主义的态度,强调人的“性善”、“良知”、“有为”和“人定胜天”,不认为人本性有罪,因此对基督教的原罪观感到难以接受,尤其对亚当、夏娃因偷吃禁果而“失乐园”的神话诠释不以为然,形成对基督教罪之意识、罪感、认罪态度和忏悔心境的一种文化隔膜。然而,中国人这种历史悠久的向善论、进步观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在其社会发展步骤明显加快的今天,却受到严重的挑战,出现了本质性动摇。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的“船坚炮利”曾迫使中国人痛定思痛、奋发图强,以引进西方科技、开展洋务运动来力图迎头赶上。但看到这种科技上之差距、实力上之劣势的同时,中国人在整体上并没有改变其反观自身的传统基调和对其国民性之乐观、自豪乃至优越的肯定见解。其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乃“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为中用”。回顾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社会

现代化的历程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文化革命以及当前的改革开放举措,都是从肯定、积极的意义上争取或重新恢复中国人的“自强”、“求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伴随着这种政治经济运动和社会发展选择的国民心理基础,仍不离一种乐观的自我审视、以及对人格不断完善和人性正面发展的坚信不移。中国人开始对其传统的人性论和人生观加以反思和反省,尤其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国强、维新”、渴望“富国富民”却欲速不达的原因加以探究和分析。基督教“忏悔录”意义上之“随感”的问世,思想文化界“忏悔意识”的萌生,“忏悔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出现,以及人们有关“负罪”、“忏悔”之话语的流行,都反映出原罪观这种被视为“中国人最大的绊脚石”的基督教信仰要素,已奇迹般地被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中国人所体会乃至认同。

他们对其传统乐感精神的人性本善之论的反省或扬弃,代表着基督教人性论或人生观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一种渗入。其给中国人在认识人性上带来的震动和警醒,可能预示着中国人心灵历程一种新走向。也就是说,自我并不能靠自力而达到“人性完美”、“成德成圣”。从存在论和实践论意义上而言,人之罪性或人的致恶倾向乃客观存在。人只有体察到这种人性“幽暗”的存在、意识到由“人世”文化所依存之本质关系的失衡,或破裂而构成的“罪恶”状况或缺乏“完美”,才可能从一种高度的自省精神来彻底否定自我,从而达到获取真正自由和人性新生的起始。诚然,中国人不可能完全接受这种负罪、忏悔层面上的基督教原罪观,但它对现代化中国人的自我审视和社会审视所具有的反省意义、其为之摆脱紊乱、无序的生存和认知窘境所提供的新视野、新参照,则是不可否认的。

四:教给人的第三个启示在于对人心灵的洗礼

印第安人相信他们是太阳神的儿子,他们沐浴在太阳的光辉下而温暖,太阳神给了他们生命的意义和终极的关怀。

现代人正缺乏这种终极关怀,在现有的生死观条件下,人如同临刑的囚徒,只是凭茫目的热情而活着,一旦考虑到死亡,所有生活内容立刻索然无味,于是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这种焦虑是科技无法解答的,于是离婚、犯罪、战争、对

立、吸毒、纵情、对财富渴望等等成为了消极者的主旋律并陷入恶性循环。

宗教信仰的特点,是让人们把目光从外在世界放到内心。我认为外在世界追求的目标,目标其实是内在的喜悦与满足。人们在片面的追求利益时,真正满足与喜悦了吗?而宗教信仰则能使我们明白:世界与生命无常,通常追逐到的东西毫无价值,只有内在的财富才永不消逝,聆听心灵的声音,达到内外统一。

五:宗教给人的第三个启示在于对未来的审思

现代人普通接受了功利价值观,习惯积累财富,用来享受于科技的力量带来的便捷和舒适;同时,科技也进一步带来了财富的积累,人们把这些特征认为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是,人类未来的危机也来自于这种进步,污染和非健康食品遍布了全球,生态的破坏使人类正面临大自然的报复,过度掠夺使资源面临枯竭,核弹的存在也就等于使人睡在炸药桶边……人类的这些进步,实质是以利益短期的方式在透支未来,与杀鸡取卵毫无区别。

从这个角度上看,人类不是在进步,而是在服食慢性毒药的自杀行为。宗教借助信仰的力量,保留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这是有利于人类未来发展的。佛、道都注重无为,无为有一重含义即是不干预。现代有些自然保护区就是用无为的观念在管理,任凭弱肉强食,任凭生老病死,不抑强不扶病,生态和生物种群反而欣欣向荣。

另外宗教信仰在于挖掘和回归它的道德与价值观,因为人类的危机一旦超越临界,世界会如同排好的骨牌一样全面倒塌;它能使人们对现有的价值观进行深思,能使人们对当下的发展方式进行审查,能使人们对未来进行审思。

总之宗教信仰对现代文化、教育、医疗、福利、扶贫等事业中正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给无情竞争的社会带来了爱心,给弱者送来抚慰和鼓励,给陷入隔膜的人们创造了一种重新理解与沟通的气氛,给迷途的人们照亮心灵的灯塔。我个人认为,在现代文化氛围中,宗教信仰所引起的不一定是传教意义上的皈依和认信,而可能是人们对之在思想文化深层次上的认识和领悟以及心灵上的净化,对现实问题的深思和反省,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新审度,虽有一些糟粕之处,但孔老先生教导过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论文浅论宗教信仰对现代人有何影响

课程名称:西方思想文化史

指导教师:苗杨

班级:11历本

学号:201102020049

姓名:王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