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磷酰胺在肾脏病中的合理应用

环磷酰胺在肾脏病中的合理应用
环磷酰胺在肾脏病中的合理应用

麻黄类方的运用

麻黄类方的运用 学经方,是需要经验共享的。所以,我一直主张大家有经验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共同提高。今天呢,我也来介绍一些临床应用的经验,还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资料,主题是讲一讲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在座都有不少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你们都有独到的经验,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关于麻黄麻黄是我们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大家知道,冰毒主要来源于麻黄,是从麻黄素里面提取的。在经方中间,麻黄方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伤寒论》里面麻黄方有14张,《金匮》里有13张,像其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经方中的重要方剂。麻黄这味药,大家确实都很害怕用,尤其我们江苏苏州这一带,用麻黄非常小心,不敢多用。记得我学医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强调,麻黄不能过量,用五分、八分,用一钱。还有人不敢用麻黄,只是用麻黄水来煎煮浸泡大豆黄卷来代替麻黄使用。因为确实有用麻黄以后导致虚脱的病例。清人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一个五岁的孩子,生肺风,一开始先用麻黄三分没有效果,然后加量加到五分,五分又不行,到第三诊他用七分,好,这个七分麻黄下去以后,这个小孩额汗如珠,脉已脱矣,结果赶快

用人参、五味子、牡蛎、龙骨来救脱。后来一查原来用的药,哦!前面两诊用的麻黄都是假麻黄,第三回才是真麻黄,真麻黄七分就已经过重了。这个医话提示真麻黄发汗确实非常厉害。清代陆定圃著的《冷庐医话》也说当时有个医生,看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非常喜欢,奉为秘本。他见许叔微擅用麻黄汤,他也学着用。一个女子热病无汗,他就用麻黄汤,结果病人汗出不止,最后人死了。在美国,麻黄是禁用的。为什么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麻黄是作为减肥药被广泛使用的。美国的胖子非常多,减肥在美国是一大行业,他们用麻黄减肥,但是没有按照我们中医使用麻黄的指征来使用,结果出了问题。九四年美国的一次网球赛上有一个妇女死亡,后来一查,发现与服用一种含有麻黄的减肥药有关。美国FDA通报后,一律禁止使用麻黄。不仅美国禁止,在澳大利亚,在英国,麻黄都是禁用的。但是很多医生搞到麻黄以后照用,因为麻黄确实是好药,不会用麻黄的医生不是好医生。附子是可爱的,麻黄也是很有魅力的。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麻黄要安全地使用麻黄,首先要对适用于麻黄的体质要进行甄别。麻黄是什么样的人用的?我们必须看张仲景的原文。张仲景很多的条文表面上看上去是个症状,其实他是指一种疾病或者一类疾病,甚至有的是指一种体质状态。譬如说麻黄,张仲景用麻黄是用来治疗黄肿的。黄肿黄肿,这是麻黄的主治,这是安全使用麻黄有效使

麻黄升麻汤随笔

麻黄升麻汤随笔 一、原文助读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释】伤寒六、七天,表证尚未解除,误用泻下重剂而成坏病:因虚其里,故腹泻不止;因邪热不得外解而上攻,因致咽喉不爽利,吐脓血;邪热内陷、郁而不能达表,故寸脉沉而迟、摸不到尺部的脉搏;手足发凉也系热厥而非寒厥。证属内热郁厥,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若单治其寒则助其热,单治其热又增其寒,欲补其虚必实其实,欲泻其实则虚其虚,故说“难治”,只能随证用药,宜用本方治疗。【按】此条恐非仲景原样条文。仲景为文,即言难治,或不出治法方药,或言“与之”某剂,而未见先言难治,又以“主之”示以肯定治法。不过,据医家适证用方治验可知,本条所述麻黄升麻汤证可信。 二、辨证要点 上热下寒证见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腹泻不止,或发热恶寒、无汗,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者。 李翰卿先生说:“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得病久暂、治疗经过,以及饮食之喜冷、喜热,脉搏之有力、无力,全面细心分析,肯定属于上热下寒、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本方不单治上述证候,因其内含麻黄汤、当归四逆汤、白虎汤、甘姜苓术汤诸方义及合并证,证情尚可扩展,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方为妥当。

(二)组成服法 麻黄1.5~3克,升麻1.5~3克,当归3~4.5克,黄芩3~4.5克,玉竹3~4.5克,知母3~4.5克,生石膏3~4.5克,炙甘草3~4.5克,桂枝3~4.5克,芍药3~4.5克,干姜3~4.5克,白术3~4.5克,茯苓3~4.5克,天门冬3~4.5克。以水三茶杯,煎半茶杯,去滓温服,汗出即愈。 以上剂量及煎服法为李翰卿先生推荐。此推荐剂量与《伤寒论》所载剂量有所不同,主要是适当缩小了麻黄、升麻与其余药物的悬殊配比,提高了后者在方中份量。 三、用药大意 麻黄、升麻、桂枝疏散内郁之热,也能发汗解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利水以止泻;黄苓、知母、石膏清上焦郁热;白芍、当归、玉竹、天冬益血滋津。本方以发越内陷郁热为主,药后可使汗出邪而病解。故此为表里不和,上热下寒的治剂。方中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为治咽喉肿痛的要药。 四、医案选例 案一,谢某,男,38岁。初诊于1989年5月6日。 素患肺结核,常服抗结核药,病情控制平稳。上周感冒,咽喉红肿疼痛,咽部溃疡而有脓点,服抗生素后,咽痛好转,但增泻痢频作,日三四行,肠鸣腹痛,而手足厥冷,胸闷咳嗽,痰黄量多,舌淡边红苔薄腻,脉寸浮滑,尺迟无力。辨为阳气内郁,肺热脾寒,虚实互呈。选用麻黄升麻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docx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阳气素弱,多有内 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 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 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三味 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但从 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 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 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 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 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 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

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 中。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 降,为水上之源。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寒客于 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 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 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 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 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 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 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 ,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 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 川芎。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 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 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 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

常用抗肿瘤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常用抗肿瘤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一,环磷酰胺(CTX),主要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 1,本品可致出血性膀胱炎,应大量补充液体;预防水中毒,可用速尿。 2,痛风病史,泌尿结石病人,曾化疗或放射治疗的病人慎用。如用别嘌醇,病人骨髓抑制将加重。 3,CTX必须经肝微粒酶催化激活故强的松,苯巴比妥增强其疗效,而氯枚素则减弱。 4,本品配成溶液2~3小时稳定,最好现配现用。 二,异环磷酰胺(IFO),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肿瘤,睾丸肿瘤,恶性淋巴瘤及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肺癌等 1,尿毒性出血性膀胱炎,可用大量水化排尿或并用美司钠。 2,中枢神经毒性如感觉迟钝,唤醒困难用药后2小时可发生,停药后3天可自行消失,与中枢抑制药如抗组胺药,麻醉药、并用要小心。 3,易造成静脉炎。 4,代谢性酸中毒。 5,增强降血糖药物,和抗凝血物效果。 6,用IFO之前若使用DDP则其毒性加重。 7,静滴时总浓度应≤4%。 三,甲氨蝶呤(MTX),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绒毛膜癌,头颈部癌,膀胱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 1,与VP-16合用时发生间质性肺炎概率增加。 2,大剂量应用,由于本品代谢物沉积于肾小管出现高尿酸性肾病,可出现血尿,或尿毒症。 3,可增加抗凝血作用。 4,与磺胺,水杨酸盐,四环素,氯枚素和苯妥英钠合用,因蛋白竟争,引起MTX血药浓度增高,毒性反应增加。 5,与5-FU同用,先用本品,4~6 h后再用5-FU。 6,与门冬酰胺酶合用,先用本品24h或10d后再用门冬酰胺酶。 7,用本品24h或10min后再用阿糖胞苷,可增加本品活性。 8,用本品大剂量,应准备CF,充分补液,并碱化尿液。 9,MTX毒性取决于高浓度药物所维持时间,1次大剂量常可耐受,而中等剂量持久反可致死,48h持续用药其反应常不可逆。滴注时间不宜超过6h。 四,5-FU,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癌,膀胱癌,皮肤癌,头颈部癌 1,白细胞第一次用药后14日左右达下降至最低点,3~4周恢复。 2,长期应用有神经系统毒性,不可鞘内注射。 3,可引起动脉栓塞或血栓,栓塞性静脉炎。 4,偶有心脏毒性,发生率1.7%。 5,先用MTX,再用可增加疗效,CF可增加本品疗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提出疫气说的医家是 A.吴鞠通B.吴又可C.叶天上D.薛生白 2.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3.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C.动与静D.邪与正 4.下列属土的是 A.目 B.舌 C.口D.鼻 5.以下何种说法错误 A.舌为心之苗B.汗为心之液C.血为心之府D.喜为心之志 6.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肝 B.肺C.脾D.心 7.“水谷之海”是指 A.小肠B.胃C.脾D.肝 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津血同源B.汗为心之液C.精血同源D.肝肾同源 9.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10.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 A.冲脉、任脉、带脉B.督脉、任脉、冲脉 C.任脉、督脉、带脉D.督脉、冲脉、带脉 11.既能耗气伤津,又能生风动血的邪气是 A.风B.暑C.燥D.火 12.下列何项不属于劳逸损伤() A.劳力过度B.饮食过度C.安逸过度D.劳神过度 13.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是() A.阴阳亡失B.阴阳互损C.阴阳偏衰D.阴阳格拒 1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治疗() A.虚寒证B.虚热证C.实热证D.阴损及阳证 15.阴虚火旺与虚阳浮越除以下何症相似外,其它都不同()

A.面色赤B.四肢寒温C.舌象D.脉象 16.用不轻不重指力持脉“委曲求之”叫做() A.总按B.单按C.寻D.举 17.脉来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者为() A.动脉B.长脉C.滑脉D.数脉 18.下列哪项不属实证范畴() A.食积B.气滞C.水停D.内燥 19.下述哪些不是表证的特点() A.感受外邪所致B.起病一般较急 C.必发展成里证D.恶寒发热并见 20.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其头痛的症状特点是() A.头晕胀痛B.头晕健忘C.头痛剧烈D.头痛绵绵 21.金元时期,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 22.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 23.五官中属五行之“水”的 A.目B.舌C.耳D.口 24.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是由何气所派生 A.卫气B.元气C.宗气D.营气 25.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时,称为 A.气滞B.气闭C.气脱 D.气陷 26.“骨之余”是指 A.齿B.发C.肾D.筋 27.“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肺通调水道B.脾运化水液C.小肠受盛化物D.小肠泌别清浊 28.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筋B.经脉C.经别D.别络 29.造成行痹的主要邪气是 A.寒邪B.湿邪C.风邪D.热邪

麻黄的功效及在方剂中的配伍探析

环球中医药2015年8月第8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 2015,Vol.8,No.8957  四学术论坛四 作者单位:830011 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王玉龙(硕士研究生)二张焕二王娅妮二刘秋燕二吕光耀)];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吕光耀);新疆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实验室(吕光耀)作者简介:王玉龙(1988-),女,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脑血管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和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三E?mail:410783961@https://www.360docs.net/doc/2c11277859.html, 通讯作者:吕光耀(1970-),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三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和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三E?mail:sontse@https://www.360docs.net/doc/2c11277859.html, 麻黄的功效及在方剂中的配伍探析 王玉龙 张焕 王娅妮 刘秋燕 吕光耀 【摘要】 麻黄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剂当中,与不同药物配伍,其功效和治疗作用亦各异三本文从发汗解表以治疗伤寒表证;开宣肺气,止咳平喘以治疗各种咳喘证;利水消肿以治疗水肿证;温散寒邪治疗经脉诸证;解表散邪治疗风疹瘙痒等皮肤病五个方面论述了麻黄在方剂中的功效及配伍意义,以资同道临证用药参考三 【关键词】 麻黄; 功效; 配伍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8.017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微苦,主归肺二膀胱经,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消肿利尿,还可祛风止痒,温 经散邪三李时珍[1]言: 麻黄苦温无毒三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却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通腠理,解肌,泻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三”麻黄中空而浮,长于升散,其气微香, 善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三主治伤寒表证二咳嗽气喘二风水 水肿二小便不利二风湿痹痛二阴疽痰核二肌肤不仁以及风疹瘙 痒等三现代研究表明麻黄含有生物碱类二黄酮类二挥发油二多 糖二酚酸类等多种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血压二利尿二 平喘二发汗二兴奋中枢二抗凝血二抗病毒和抗癌二免疫抑制二抗 氧化等,对中枢神经系统二心血管系统二平滑肌等具有广泛的 作用[2?3]三现将麻黄的功效及其在方剂中的配伍二治疗意义阐述如下三1 发汗解表治疗伤寒表证麻黄性温气薄,轻扬发散而猛烈,气轻浮,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启毛窍,散寒邪,入太阳少阴经,可发汗解表,散太阳寒邪三陶弘景誉称其为 伤寒发表之第一药”三张璐言麻黄[4] 宜发汗,去皮毛气分寒邪,以泻寒实”三汪昂言麻黄[5] 入足太阳,兼走手少阴二阳明而为肺家专药三能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二卫中风热”三1.1 发散风寒,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发汗散寒,解卫气之闭郁为君,与透营达卫之桂枝相须为用,使发汗之力倍增三缪希雍[6]言: 麻黄轻扬发散,故专治风寒之邪在表三”如麻黄汤中,麻黄常与桂枝配伍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三柯琴[7]称麻黄汤 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 麻黄二桂枝,即汤也之源也”[8]三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常用组合,正如‘本草纲目“载: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三”此乃相须配伍典范三柯韵伯[7]赞其: 为卫分驱风散寒第一品药三然必籍桂枝入心通血脉,出营中汗,而卫分之邪乃得尽去而不留三”现代研究发现,麻黄与桂枝配伍时,吸收过程加速,起效时间缩短,可迅速有效地增强发汗作用[9]三赵云生等[10]研究发现麻黄多糖是麻黄具有发汗作用的重要有效成分三侯小双等[11]通过实验证实麻桂相须配伍发汗作用增强三 1.2 解表清里,治疗风寒外束里有郁热证 李时珍[1]称: 麻黄汤虽治太阳发汗重剂,实为发散肺 经火郁之药也三”麻黄辛散开通,其发汗解表力峻,但单用表 虽解而里热不除,故风寒外束,里热内郁证,多与石膏二知母二 黄芩等清热除烦之品合用,以获解表清里之效,体现 火郁 发之”之意三麻黄为肺经专药,开皮毛二宣肺气三麻杏甘石 汤中,麻黄与辛甘大寒之石膏配伍,石膏借麻黄入肺以清肺 热三大量石膏清热宣肺,麻黄解表祛邪,使邪从外来,又从外 出;大青龙汤中,石膏清热除烦,借麻黄发散之力发越被寒邪 郁闭之阳气;麻黄升麻汤中,重用麻黄宣肺郁热,升麻利咽, 助麻黄宣发郁火,二药伍用,共达升阳散火之功三‘宣明论 方“之防风通圣散二‘外台秘要“之石膏汤及现代的感冒退热 方等,都是这一应用形式的发展三刘静等[12]分析 核心药 组”麻黄二石膏在方剂配伍中主要起到发散郁热二宣肺平喘二 发越水气二发汗除烦等作用三 1.3 助阳解表,治疗阳虚外感证 王好古[8]言麻黄: 解少阴寒,散表寒,发浮热三”素体阳 虚气弱,复感风寒之证,麻黄常与温里之附子二肉桂等同用三 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发太阳之表,附子温少阴之经,麻 黄发汗解表,开腠散邪为君,附子温肾助阳,麻附配伍于扶阳 中促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可收温中解表之功,取表里兼 治之法也三麻黄附子甘草汤二再造散二麻桂饮等均可体现此

麻黄汤证伤寒论

麻黄汤证伤寒论 关于《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折算的问题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千二百黍实其龠合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汉书˙律历制》(二)伤寒表实证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经典著作教研室岳小强麻黄汤证【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黄湯主之。 ()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辛温开腠发汗一宣一降止咳平喘两两个两先煎麻黄去上沫分三次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汗出病解停服饮食清淡适量。 【麻黄汤方后注】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原文】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①劇者必衄②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③故也。 麻黄湯主之。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词解】①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②衄:此指鼻出血。 ③阳气重:此处指阳气郁遏较重。 【原文】 傷寒脉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黄湯主之。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黄湯。 ()脉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黄湯。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黄湯。 ()【析义】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先表后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证名中风伤寒病因风寒风寒病机卫强营弱卫闭营滞症状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紧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辛温发汗调和营卫特征药桂枝配伍芍药姜枣配甘草麻桂与麻杏相关脏腑脾肺煎服法饮热粥、温覆温覆汗法禁例【原文】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淋家①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②。 ()瘡家③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④。 ()衄家⑤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脉急緊⑥直視不能眴⑦不得眠。 ()亡血家⑧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⑨。 ()汗家⑩重發汗必恍惚心亂⑾小便已陰疼⑿與禹餘粮丸。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⒀。 ()【原文】脉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

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

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 (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法之三) (蔡长福先生口述,弟子韩章勇整理) 闲来无事披览先贤医案,忽忆起十多年前一则治验,今告于同道,于医学之昌明亦不无补助云。 病家是一位退休老者,年过花甲,由儿女架至诊室。当时患者已口不能言,由儿女代诉:病人进行性吞咽困难,遍治不效,今已粒米难进,奄奄待毙。刻诊:患者面色晦暗,瘦骨嶙峋,虚弱不堪,精神不振,但欲眠睡;并畏寒怕冷,手足厥逆,时或身疼;又兼见咽喉疼痛不利,音声难出;两脉沉细而弦,尺部小紧。值此大证,余不敢怠慢,乃疏大剂四逆汤一付,以为阳气一旦来复,则疾病可图。不意翌日一早,病家再次登门。药后不仅寸功全无,反而证情加重,不禁心下惶然!转念一想:患者有恶寒身痛脉紧等证,得非太阳表邪久久不解而直中少阴之证乎?亦即仲景所谓直中伤寒?况精神不振但欲寐,亦非四逆汤主证(四逆汤主证本是手足逆冷,下利清谷等),而是寒邪直中少阴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至于手足厥逆,乃因水谷不继,能量大亏所致,并非阳微欲绝之象。再者,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下,上行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失音,即《内经》所谓“喑痱”“跛足”之喑证。故而此病当属太阳表证不解进而直中少阴之证,治当温阳解表,其唯麻黄附子细辛汤近之乎?因于诊室就地开火煎煮。讵料一服之后才十五分钟,患者尾骶部即冒热气,脊背发热,紧接着就遍身濈然微汗。半个多小时后,患者突然

嗳出一口长气,居然知饥能食,半碗汤面竟然顺顺当当下了肚。随侍跟前的儿女,睹此巨变,翻想此前种种求医经历,备尝颠沛辛酸,不禁喜极而泣。 原来,患者酷爱胡琴,退休以后,为了学琴,常到雨山湖的凉亭(马鞍山一游览胜处)去拉胡琴,可谓寒暑不避,风雨无阻。凉亭建于湖水之中,四周无遮无拦,患者长处此开阔多风之地,久而久之,难免感受风寒。病起之初主要是干呕,咽喉异物感,吐不出咽不下,声音嘶哑。此后逐渐加重,出现吞咽困难,饮食受阻。马钢、南京、上海各大医院跑个完,然而遍治无效。后来求治于江宁一位民间中医,给服黄连上清片,药后病情反而更趋严重,彻底不能吃饭讲话了。 患者第一剂服完之后,为求巩固,原方更加炙甘草20克,余药不变,共3剂。每剂两天,分四服。发汗以全身温暖,微微潮润为度。六日之后,患者直似脱胎换骨一般。不仅面色渐转红润,而且微微发胖,自言:“现在吃饭,食物到嘴里后直接就掉进肚子里!”麻附细扩张食管之卓越功效,即使到今天都令我吃惊不已,不得不感叹经方之力宏且大哉!而且尚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挖掘。 此案之前更久,曾有一穷苦人求方于我,自言得了食道癌,吃饭不能下咽。余乃授一单方姑作一试,不过葱须、生姜、红糖几味,亦不在放在心上。岂料月余后遇于街头,见面即长揖拜谢:“多亏了先生的单方,现在能吃饭了,您救我一命啊!” 十载以来,所遇吞咽不利而不至完全闭塞之轻症咽喉炎患者,更是不知凡几,其证往往多见:形寒怕冷,经常发懒犯困,但见脏无他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

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 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热证者,加石膏。(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4. 兼腹痛拒压,便秘等热实证者,加大黄、芒硝。 5.喘息明显而恶寒不甚者,去桂枝。(三拗汤) 6. 咳嗽不得卧者,有水饮也,加干、细辛、五味子。 7.项背强直者,加根。8. 兼关节肿痛,或身痛不能转侧等外湿证者,加苍术。(参考麻黄加术汤)【转归及处理】1.服后未汗,系病重药轻?抑或麻黄太?或未按煎服法要求进行?若症状如前,仍可用原方。或服热粥,以助药力。若“未发热”者,应考虑太阳少阴两感症,加附子治之。 2.药后有热象、或津伤之兆,加知母、天花粉清热滋阴。 3.服后微汗出,或汗出不多,而头痛、恶风、发热仍在者,为汗出不彻,邪未尽解,据证选用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4.药后汗出热不解,或热反盛,或兼咳喘者,为病已热化,

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临床效果分析

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参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参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麻黄升麻汤辨证加减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4%与参照组71.4%比较,2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麻黄升麻汤辩证加减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选择和积极推广。 标签: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麻黄升麻汤;临床效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其往往会伴随内脏淤血的现象,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等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以往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选择促胃肠蠕动的药物等对患者不良症状进行改善,但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实[1],此种治疗方案效果一般,且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中医对本病则具有独特的治疗功效。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参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参照组男17例,女11例,患者年龄58~87岁,平均年龄(73.6±4.6)岁。其中支气管扩张8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肺气肿9例。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患者年龄57~85岁,平均年龄(74.2±4.5)岁。其中支气管扩张7例,慢性支气管炎13例,肺气肿8例。在自然资料比较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包括吸氧、利尿强心、控制感染、平喘、解痉等。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麻黄升麻汤辨证加减治疗,方剂组成如下:桂枝、茯苓、苏子、知母各取12 g,当归、炒黄芩、炒白术、制玉竹、炒白芍、天冬各取15 g,升麻、炙甘草、干姜、石膏各取10 g,炙麻黄、丹参分别取8 g、20 g。用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1个疗程为5剂。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标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气分析结果显示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基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李翰卿目录

整理说明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着。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 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五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一是因为]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数据 整理者 2000年8月20日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编写说明 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此编编写的目的主要有三点:①为了帮助学者容易领会古方运用的精神,避免受到后人“古方难用”说法的影响。②为了抛砖引玉,就正大方,以改正个人对伤寒方认识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共同发掘中医学宝藏的潜在力量。③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以便中西医早日走向合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三、本编分类:依据方剂类型,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共十二类,使读者不但便于查阅,而且便于集中体会用药的具体法则。(整理者按:此次重新编排方序有所调整。); 四、本编每一方下分为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等栏目,其用意如下: “方义” 系说明本方对各种疾病的主要作用; “主治” 系说明主治疾病和具体症状,并根据实践指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的关键现象,以便易于掌握,并避免发生错误。 “药物” 列出原方的组成药品,并根据经验定出一般使用范围,以便临床斟酌采用。 “加减法” 以原有的加减药品为限,有的略加解释和用量,以便临床易于引申。 “煎服法” 本栏介绍一般用水的数量和服法的大概轮廓,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 “用药大意” 本栏只根据各种药品的共同作用分类集中在一起,说明各类药物的治疗方向,一般不涉及其它不同之处。各药详细部分另详《药物编》.“禁忌证” 本栏只举出与主治疾病相反的关键证,是为了从反面进一步审查应用方剂是否正确,以避免看法片面的错误。 “类似方剂参考” 本栏是为了加强用方的准确性,只介绍两种情况:一系有关禁忌证的类似方剂,一系有关主治证或轻或重的类似方剂。 李翰卿于1960年 澄空按语:李翰卿先生熟读伤寒,彻其大意,证之临床,行之有效,激励后生用简易经方普度众生。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桂枝汤方第一

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心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心法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见脉沉,系肾阳虚馁之本象;反发热者,乃风寒郁遏太阳经脉所致。表里同病,故取麻黄发越太阳之风寒;附子温养少阴之真阳;细辛温经达表,有助于阳气的振奋。药仅三味,“使里温而阳气不脱,表透而寒邪得散”,笔者用于杂病,其效如期。今举其三则,与同道交流。 鼻鼽 张某,男,32岁。自幼患气管炎,近年患鼻炎,犹以阴雨天甚。刻诊:鼻流清涕,鼻塞,鼻腔有酸楚感,由此引起嗅觉亦不敏感,耳鼻喉科诊为“过敏性鼻炎”,曾用抗菌消炎及抗过敏药物治疗,初期有效,渐至无效。舌苔薄白而滑,脉象弦细,带有紧象。病为中医“鼻鼽”,谓鼻塞不通之义。属自幼体质虚弱,肺肾气虚,卫外失护,风寒反复外袭,故卫外之门户——鼻腔通气功能失常。法当扶阳护卫,驱散表寒。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生麻黄5g,细辛5g,炮附子6g,蜜炙黄芪15g,防风1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二诊:鼻腔通气改善,仍流清涕,恶风畏寒,脉舌同上。炮附子加至15g(另先煎40分钟),加炮干姜10g,7剂。三诊:鼻流清涕明显减少,肌肤和鼻腔有温热感,炮附子减为10g(仍先煎),10剂。四诊:症状基本消失。嘱用金匮肾气丸,小剂量服之,以扶肾气。是年春节得知,一冬未发。 鼻鼽之名,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但无症状;至金代《刘河间医书六种》则云:“鼽者,鼻出清涕也。”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云:“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肺肾虚寒乃是鼻鼽的主要因素,扶肾阳而护肺卫为当务之急。附子是扶阳之要药,肾阳充足,

脾肾之气充沛,肺系的生理机能就会得到改善,而属于肺系的鼻腔也会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痹 谢某,男,48岁。患下肢酸困麻木1年余,疼痛1个月。查腰椎及膝关节无异常,两下肢静脉曲张严重,扪之凉而不温。舌质暗红,脉象弦细而紧。属血痹范畴,诊为阳气失煦,寒凝血脉。法当温阳补气,活血散寒:炮附子10g(先煎30分钟),细辛5g,生麻黄5g,生黄芪30g,当归10g,生甘草10g,5剂,水煎服。二诊:药后效不明显,但无不适。继用7剂,下肢有温热感,加入豨莶草30g,怀牛膝15g,另用三九免煎冲剂:水蛭、地龙、僵蚕各2包,分2次冲服。三诊:下肢麻木疼痛减轻,局部静脉色形有所改善。继用上方,另加用外熏洗方:透骨草30g,墓头回30g,川牛膝30g,千年健30g。先浸泡30分钟后,再上火煎煮,将2次水煎液混合,倒入洗脚盆内,遂加入白酒100ml,姜汁醋100ml,先熏后洗(患肢)。每剂药可熏洗2次。四诊:半月后来诊,下肢疼麻等症状消失,局部静脉粗胀明显减轻。 血痹证治见于《金匮要略》,其证“如风痹状”,以麻木为主症,但亦有疼痛酸困者,多由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腠理开,风寒外入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和营,祛风通痹,但温经散寒之力较弱。本例虽属血痹病门,但有风痹之状,寒凝血瘀症状比较明显,故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散寒,初加当归补血汤养血温经,后加虫类等药,以冀通络以祛瘀。其外洗方为经验方,凡肢体麻木疼痛酸困者,皆可洗用,有祛风散寒、通络化瘀、温经活血的作用,应用多年,每获良效。

麻黄汤类方歌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常见药物注意事项简述

血液科常见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1. 注射用环磷酰胺(本科常用剂量0.2g/瓶) (1)本品的代谢产物对尿路有刺激性,应用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大剂量应用时应水化、利尿,同时给予尿路保护剂美司钠.; (2)环磷酰胺水溶液仅能稳定2~3小时,最好现配现用。 2. 注射用异环磷酰胺 (1)本品的代谢产物对尿路有刺激性,应用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大剂量应用时应水化、利尿,同时给予尿路保护剂美司钠(因IFO代谢产物丙烯醛,对膀胱具刺激性);(2)低白蛋白血症、肝肾功能不全、骨髓抑制及育龄期妇女慎用; (3)本品水溶液不稳定,须现配现用; (4)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白细胞,血小板和肝肾功能测定。 附: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 (1)水化:成人补液量每天>5L;适当应用利尿剂(速尿等)以保证平均尿量>150ml/h; (2)碱化尿液:4%碳酸氢钠静滴,尿pH值稳定于7.5~9.0; (3)应用解毒剂美斯钠(4ml:0.4g/支):本科室用量用法为:大剂量CTX或IFO后0h 静脉推注美斯钠0.8g,此后3,6,9h各静脉推注美斯钠0.4g. 3. 注射用阿糖胞苷(赛德萨;0.1 g/瓶;0.5 g/瓶) 注意事项:如果大剂量治疗,不要用含苯甲醛的稀释剂。有报道未成熟婴儿的致死性的“痉挛综合症”与苯甲醛有关。许多医生用不含防腐剂的0.9%氯化钠制备注射剂并立即应用。 4.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本科常用剂量10000u/瓶) 用药注意事项: (1)因L-ASP是酶抑制剂,易致过敏反应,故用药前必须先作皮试。一般用10~25国际单位:0.1ml作皮内注射,观察3小时,如有红肿、斑块,则为过敏反应;(2)本品可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用本药须调整降糖药用量; (3)本品可能会降低MTX的活性,应避免同用,可在本品治疗后,血浆天门冬酰胺浓度低于正常时使用MTX; (4) VCR可增强本品毒性; (5) L-ASP因不同药厂、不同批号的产品,其浓度和毒性反庆均有差异,使用时必须慎用; (6)每支针剂原有的特殊效价每1mg的蛋白量庆大于225国际单位,合L-ASP1x104 国际单位及甘露醇38mg; (7) L-ASP溶解后,不宜长时间放置,以免丧失活力。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轻则出现荨麻疹,重则可见过敏性休克、意识不清、痉挛、血压下降、发冷、发热、恶心、呕吐等。此可能为其所含内毒素所致,亦可能为大量瘤细胞为 药物所杀灭,崩解所致; (2)肝肾功能损害:部分病人于用药后两周内出现,AST、ALT、ALP、胆红素升高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