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

(2011年2月25日渭南市第四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7)

1.发展基础 (7)

2.发展环境 (10)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11)

3.指导思想 (11)

4.基本原则 (12)

5.预期目标 (13)

三、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 (14)

6.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 (15)

7.整合提升有色冶金和建材 (15)

8.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6)

9.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 (16)

10.积极发展航空产业 (16)

11.改造提升轻纺电子和食品加工 (17)

12.优化提升开发区和产业园区 (17)

四、构建秦东城市群优化提升发展平台 (19)

13.加快中心城市向大城市迈进 (19)

14. 做大做强中小城市和重点镇 (20)

15.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21)

五、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22)

16.发展现代农业 (22)

17.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3)

18.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23)

19.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4)

六、突出文化旅游发展现代服务业 (24)

20.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5)

21.打造渭南文化特色品牌 (26)

22.做活现代物流 (26)

23.拓展城市服务业 (27)

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27)

24.实施路网通达工程 (28)

25.抓好水利调配工程 (28)

26.推进能源保障工程 (29)

27.提升信息化工程 (29)

八、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渭南 (30)

2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0)

29.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1)

30.提升医疗和卫生服务水平 (32)

31.统筹文化广电和体育事业发展 (33)

32.建设防洪减灾体系 (33)

33.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34)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渭南 (35)

34.积极创建低碳城市 (35)

35.改善生态环境 (35)

36.加强资源保护开发 (36)

十、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全民创业 (37)

37.实施科技兴市工程 (37)

38.坚持人才强市战略 (37)

39.着力推动全民创业 (38)

十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开放开发 (39)

40.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39)

41.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39)

42.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40)

4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40)

44.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41)

45.积极拓展区域合作 (41)

十二、强化保障措施推动规划实施 (42)

46.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42)

47.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 (42)

48.强化投资与消费双驱动 (43)

49.拓宽投资与融资渠道 (43)

50.完善土地供给保障机制 (44)

51.建立规划推动落实机制 (44)

渭南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预期目标 (46)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强市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度提升综合实力、全面快速赶超的战略机遇期。根据中、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1、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面对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市委、市政府带领和团结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至上、民生为重,强力推进工业主导、项目带动战略,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埋头苦干,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实现,东秦大地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10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

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2.25亿元,累计完成1960.9亿元,年均增长47.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7%。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优势产业增势强劲,新能源、环保产业起步良好,园区经济迅猛发展,工业产值占比达到50%以上,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金钼股份首家上市,产值突破百亿元。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果畜产业做大做强。三产服务业全面提升,旅游经济亮点纷呈。

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383个,总投资达1400亿元。郑州-西安高铁、关中环线、渭蒲高速、西潼高速渭南段建成通车,县乡村公路成网通达。渭河堤防保安工程标准提升,涧峪、湭河等重点水库建成供水。新增火电装机252万千瓦,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渭南中心城市“一城四创”深入推进,老铁路货运站拆旧建新,朝阳公园、湭河公园建成开放,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投用,建成区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民生十大工程成效显著,人民享受到更多实惠。年转移劳动力90万人左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渭南市中心医院成

功创“三甲”,新合疗等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累计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153.7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漏校舍1100余所,市县乡村文化馆(站室)、群众体育健身场所等设施不断完善,农村15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55.7万人实现脱贫。平安渭南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日趋好转。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0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186万亩,建成渭河堤岸宽幅林带16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8.9%。渭南中心城区建成南塬生态屏障和仓程路、渭清路绿色长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省级验收。万元GDP 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减排如期达标,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企、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改制企业35户,剥离银行债务21.4亿元,中联重科与新黄工、光华纺织、陕棉十三厂与金盾纺织公司成功重组,中十冶破产新生。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普九”债务全部化解,集体林权改革、土地流转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和华山景区体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政策进一步完善,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被命名为浙商、粤商投资最佳城市和苏商投资首选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经过五年的艰辛努力,我市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

效,成为建市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又一个时期,积累了在复杂局面、困难环境中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提升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导战略,加速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主要抓手,积极扩大开放开发;坚持把加快城镇化作为重要载体,推动城区、园区和景区一体发展;坚持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放在同等重要位臵,优化提升绿色空间和环境容量;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为人民谋福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些经验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

2、发展环境。

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主题,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赋予关天经济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机制,为我市增强区域竞争实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经过多年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不断深入,特别是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深刻变化,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些都必将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

定基础、创造条件、积蓄力量,我们完全有条件快速发展、后来居上。

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市发展不足、不快、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优化,投融资渠道不宽,民营经济不够活跃。新型工业化进程缓慢,园区聚集效应不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偏低。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承载、辐射功能较弱,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主导产业不突出,城乡居民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偏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度不高。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等,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克服。

未来五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赶超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机遇中寻找出路,在挑战中实现突破,全力推动渭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3、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加快发展、富民

强市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

4、基本原则。

——抢抓历史机遇,突出赶超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发展思路不动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扩大经济规模和竞争实力,加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加速赶超、跨越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绿色发展。坚持用工业化带动农业发展,用服务业促进工农业发展,实现三次产业融合互动。把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放在突出位臵,发展低碳经济,扩大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创新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学习借鉴和引进吸纳国内外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自主创新,支持全民创业,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突出融合发展。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培育跨行政区域的特殊经济板块并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形成合作共赢机制。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政策,

促进县域协调互动,支持重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与扩张。

——推动社会共享,突出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调整投资、产业、就业及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营造安居乐业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

5、预期目标。

到2015年,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秦东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全省和关天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进入全省中等偏上发展行列,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5%左右,总量突破2000亿元。人均GDP达到3.6万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地方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00亿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0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速提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0:55:35。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R&D)占GDP的比重达到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左右。

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渭南中心城市实现组团扩张、空间扩大,向百万人口大城市迈进。“一城五创”取得阶段性成效。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小城镇产业、人口等要素聚集和综合承载力增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赶上全省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较2010年减少一半。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基本消除棚户区。全市转移农村居民进城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和谐社会得到新提升。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常驻总人口545万人,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以内。社会管理和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社会更加安定祥和。

生态环境呈现新景象。建成黄、渭、洛河和秦岭北麓、渭北沟壑生态景观,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城市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左右。渭、洛河入黄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以上。

三、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

强化新型工业主导地位,坚持把园区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经济战略转型的主平台,实施园区化、集群化和品牌化战略,推动企业创新研发、兼并重组和联产联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延伸拓展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精细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八大产业集群。力争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产业园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产值的80%以上。

6、做大做强煤及煤化工。

坚持循环模式和清洁生产,以煤化一体化、煤油气综合循环利用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合阳1500万吨、白水1000万吨煤田开发,2015年原煤产能达到3500-4000万吨。建设渭化、陕化集团和蒲城三大新型煤化工基地,加快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开发甲醇、二甲醚、烯烃、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酰胺等精细化工产品,完善煤制油气、煤制醇烃、煤制醋酸等产业链。重点实施韩城500万吨焦化、煤层气开发及陕化节能减排、渭化“双醋”联产及蒲城180万吨二甲醚、70万吨烯烃等项目。

7、整合提升有色冶金和建材。

以韩城龙门钢铁集团为龙头,加快资源整合和并购重组,开发和扩大特种、优质钢产品,实施焦炉煤气、余热循环利用工程,建设西部千万吨钢城。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龙头,建设钼及钼化工、钼合金产业聚集区,以及研发、质检等服

务中心,打造“中国钼谷”。加大黄金中深部探矿增储力度,支持采用先进工艺,提高尾矿、伴生矿回收及循环利用水平,促进黄金产业向研发、加工、交易等转型。依托澄城铝电联营产业链,实施85万吨电解铝、20万吨铝基合金及板带材、铝型材项目。大力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建筑渣土、石材废料及冶金化工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建设绿色建材城。

8、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

以高端化和重型化为方向,以研制、总装为核心,重点发展土方机械、冷热连轧、凹版印刷机械、专用电容器等特色产品,开发引进新型煤化工装备、垃圾资源化环保设备、高档纺织机械、森林园艺设备、柔性印刷、农业机械等制造业,完善零部件加工、技工培训、维护检修等配套产业,加速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中国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9、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

加快光机电一体化工程,完善硅材料、光伏玻璃、光伏照明、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澄城太阳城。依托拓日新能源,建设陕煤集团西安重装渭南光电产业园,实施600兆瓦半导体照明(LED)、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及舜天能源高能蓄电池、超轻型电动车、磁悬浮电机研发等项目,发展醇醚燃料。推进潼关、合阳、韩城、白水风能发电及富平、蒲城生物质发电。面向电子、航空等领域,重点发展钼、铝、镁合金等特种材料,积极开发先进复合材料、硅材料和新型

功能材料。

10、积极发展航空产业。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发展通航产业,着眼与国家大航空接轨,以通用飞机研发、制造为主导,以打造空港货运物流基地为突破口,加快蒲城内府通用机场建设。重点引进精密仪表、航空材料、输变电器等高端制造业,培育试飞维修、飞行培训、低空游览、航空邮递、通航节会等航空服务业,高起点推进和建设500亿元产值的通航飞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旅游为一体的通航试点园区。

11、改造提升轻纺电子和食品加工。

围绕振兴纺织,加快与沿海地区服装加工、研发设计、外贸加工等产业或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多元化开发高纺面料、精纺涤棉、醋酸纤维等纺织品,建设轻纺产业聚集区。以粮油、果菜、奶畜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推进食品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和技改扩能,大力开发文化名酒、特色饮料以及营养保健品、有机食品等,引进发展航空食品和旅行食品,打造西安大都市圈的“特色大厨房”。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产业孵化基地,巩固液晶显示材料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开发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医药保健品以及绿色农药、有机肥料。着力提升潼关金饰、华州皮影、富平陶瓷、石刻及家具装饰、旅游纪念品加工等工艺美术产业,壮大以大唐花炮为品牌的花炮产业。

12、优化提升开发区和产业园区。

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臵换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实施产业调控和环境扩容,突出高技术自主研发、创新转化和产业孵化,优先发展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突出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和涉农加工,完善金融、科技等要素服务,推动循环、低碳试点企业建设,加快建成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地和技工贸型现代化城市新区。

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建设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与高新区实行产业错位、功能互补,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光伏照明、农业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完善加工、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休闲、疗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产业转移、创业投资的主平台,建成中心城市数字化先行区、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滨河宜居区。

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依托卤阳湖国家民航试飞基地和通用航空产业园,突破发展以通用航空为主的装备制造,建设集物流、信息流、商流、国家西部救援为一体的国际现代化航空物流快递和转运中心,聚集发展航空博览、飞行培训、设计研发、文体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生态、生活、生产为一体和盐湖景观、新型社区、现代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化文明新区。

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立产业规划、空间布局和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推动韩城龙门工业园转型发展,建设以煤电、钢材循环转化

为主导,产值过1000亿元的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区。抓紧建好蒲城煤化工园,产值达到300亿元。加快建设富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重点发展重型化、高端化、新型化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优化提升大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白水苹果科技、澄城农业产业化等园区,完善建设华县钼化工、澄城光伏能源、合阳煤化循环、潼关黄金、白水载能循环等产业链和集中区,力争每个园区产值突破100亿元。

四、构建秦东城市群,优化提升发展平台

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发展壮大县级市、县域中心城区和重点镇,构建“一个中心(中心城市)、三个层次(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横两纵(西潼、西禹、渭蒲、罗韦高速)”秦东城市群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区域中心城市。

13、加快中心城市向大城市迈进。

拉近组团空间。实施渭南中心城市“东进北扩”战略,构建“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空间布局,完善改造中心区、优化提升高新区、突破发展经开区、创新开发卤阳湖、统筹拓展华州区。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完善主城区(中心区、高新区、经开区)板块之间的环线通达路网,加快建设主城区与华州组团、卤阳湖组团之间的城市快速干道,提升城市道路、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2015年中心城市组团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

加快向百万人口大城市迈进。

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精品城市和数字渭南,深入推进“一城五创”活动,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业型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低碳城市。实施绿色园艺、文化景观、休闲广场等公益性工程,建设渭南博物馆、名人雕塑、特色建筑等一批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标志性工程,打造渭南独特风格。全面建成渭南行政商务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特色商业圈、绿色生态圈和城市综合体。

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完成老城区及城中村改造,加快主城区渭河生态景观带、南塬绿化带及“东湖西海”开发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和中转站点,启动建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着力营造居住、消费、游园等10分钟生活圈。制定和落实低碳城市指标,加大环保材料、节能建筑及废弃物转化利用。加强城市规划监督实施和责任追究,完善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职能社区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倡导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

14、做大做强中小城市和重点镇。

壮大中小城市。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等4个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大荔及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加快华县撤县设区,推动富平、蒲城和大荔、澄城等县撤县设市,构建县域间城市网和半小时经济圈。

加快重点镇建设。完善重点镇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

规划,实施标准化配套建设。每个县重点发展1-2个重点镇。实施城镇特色产业聚集区和创业平台项目,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城镇地产,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5万人、经济总量10亿元左右的经济强镇或文化名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依托县域资源、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相互错位、各具特色、支柱明显、富有品牌竞争力的县域主业。健全县级劳务就业、创业培训机制,创建社区管理、家政服务、建筑技工等劳务品牌,壮大劳务产业。继续推进“强县扩权”,进一步扩大县级发展自主权,激发创新发展活力。统筹扩城、聚人、兴业、活商协调发展,实施一批重点财源工程。力争培育3-5个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经济强县。

15、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率先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突出产业带动,加快村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中心村,合理归并自然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或示范村。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和服务体系,实现城乡产业、设施、社会和生态一体化发展。

加快实施农民进城工程。消除制约农民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依托中心城市和重点镇,积极支持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居民进城创业。统筹调控和集约

开发城乡土地,推行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完善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退出及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机制和安臵办法。发挥各级人力资源中心的服务保障功能,健全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医疗卫生、就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相互衔接的社保体系,实现土地集约、人居聚集。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行土地合作社、土地银行等模式,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细则,支持农民以转包、租赁、委托、入股等形式,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土地经营权进行有序流转,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巩固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切实保障粮农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以及乡镇机构改革。探索发展小额信贷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五、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方针,坚持以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一体,着力构建生产先进、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农村。

16、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稳粮油、优果菜、壮畜禽,突出优质、高效、安全,做大做强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加快建设大荔农业科技园区、华阴农垦区和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西部重要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稳定优质小麦生产,扩大玉米、红薯等优

质杂粮基地,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确保全市220万吨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大豆、花生、双低油菜等专用油料基地。围绕提质增效,加快苹果、酥梨、葡萄等品种更新换代,推进花椒、柿子等四大干杂果基地建设,水果面积达到350万亩、干杂果200万亩。积极发展设施花卉、绿化植草、园艺种苗等林产业,扩建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林、风景林基地100万亩,大力发展都市型观光农业、休闲型创意农业。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产业带建设,形成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建设百万只奶山羊基地县和百万头生猪、十万头奶牛、十万头肉牛生产大县,开发珍禽、水产、宠物等特种养殖业。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0万吨、15万吨和100万吨,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比提升到40%以上。

17、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实施农业良种繁育、土肥检测、疫病防治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程,重点抓好质量、产地认证和品牌、商标注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快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发展以家庭承包、土地流转为基础,规模适度的种养加混合型农场,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机械化,畜禽养殖主要环节自动化,温室生产智能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产品销售信息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整合提升土织布等特色手工业。做强果菜、奶畜、粮油为主导的龙头企业,拓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壮大富平奶山羊、华县蔬菜、韩城花椒、白水苹果、蒲城酥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陕西省渭南华州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陕西省渭南华州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 版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渭南华州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进 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渭南华州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 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渭南华州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数据解读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国 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渭南华州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渭南华州区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标分析 (3) 一、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状统计 (3) 三、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统计 (3) 四、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指标分析 (7) 一、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渭南华州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7-2019)统计分析 (9)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发日期:2011-09-10 14:29作者:来源:农业部农垦局 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渭南市华州区赤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南、北湖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

工程设计证书 A26112761 2 渭南市华州区赤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南、北湖项目 水资源论证报告 编制单位:陕西秦水水利科技有限公司 二○一九年三月

批准:张晓核定:雷耀林审核:李力校核:归文轩编写:赵勇

目录 1 总论 (1) 1.1建设项目概况 (1) 1.2项目来源 (4) 1.3水资源论证目的和任务 (5) 1.4编制依据 (6) 1.5论证工作等级、水平年及保证率 (8) 2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12) 2.1 分析范围内基本情况 (12) 2.2 水资源状况 (15) 2.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17) 2.4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3 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23) 3.1取水合理性分析 (23) 3.2用水合理性分析 (26) 3.3节水措施与管理 (29) 4 取水水源论证 (31) 4.1水源方案 (31) 4.2地表水取水水源论证 (31) 5 取水影响论证 (43) 5.1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43) 5.2对其它用户影响 (44)

5.3结论 (44) 6 退水影响论证 (45) 6.1退水方案 (45) 6.2退水影响 (47) 7 影响补偿和水资源保护措施 (49) 7.1影响补偿 (49) 7.2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措施 (50) 8 结论与建议 (53) 8.1结论 (53) 8.2建议 (56) 附图:渭南市华州区赤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南、北湖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基本情况表

1 总论 1.1建设项目概况 1.1.1基本情况 渭南市华州区赤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南、北湖是渭南市华州区赤水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位于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 高塘镇位于华州区的西南部,东距华州区25km,西距古都西安90km。南跨秦岭与洛南县接壤,东与大明镇相邻,西与临渭区丰原镇相依,北连赤水镇,总面积约269km2,辖24个村,总人口5.3万人。镇政府所在地亦称“高塘街”,是渭南市重点小城镇,高塘塬区的经济文化社会中心,渭华起义红色旅游圣地,干杂果种植和绿色无公害蛋鸡养殖基地,农产品贸易集散地。高塘街东南方有“大明悬棺”,西南方可观“空中巨龙”一西(安)南(京)铁路,南部有渭华起义纪念馆、纪念塔,荷塘、竹园、青山、涧峪水库,赤水河从街西经过,为游客瞻仰、观光、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去处。随着2018年9月底渭华起义90周年庆典活动及上游渭华干部学院的落成建设,赤水河高塘镇段被划入重点治理区域,河道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沿岸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赤水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已迫在眉睫。同时赤水河也是《陕西省2013~2015年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治理项目之一。 根据赤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前期规划,拟在河道左岸形成老河道人工湖湿地,新建生态湿地人工湖1座,人工湖湿地沿榆蓝高速引线路南北两侧分布,南湖设计湖底标高542.0m,常水位543.50m:北湖设计湖底标高536.00m,常水位537.50m,设计最大水深1.5m。南湖通过栈桥把湖面分为深水区和浅水区:北湖设置湖心岛增加景观效果。湖岸采用砌石驳岸,其中南湖4万m2,

十二五规划纲要最全复习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练习题库 1.“十二五”规划提出,把( C)大发展作为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A第二产业B医疗制作C服务业D第一产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是的关键时期,是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3、“十二五”的核心任务是( A ) A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 改变社会风气 C 提高人均收入 D 促进社会和谐. j 4.“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 D 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A振兴 B改革 C现代化 D 发展 5.“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 A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A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B必须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 C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 D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6.“十二五”时期,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B 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A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B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C世界多极化、经济国际化 D世界一体化、经济国际化 7、“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A)特性。A、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B、战略性发展性科学性 C、科学性发展性前瞻性 D、指导性发展性科学性 8.“十二五”时期,从国内看, D 深入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A工业化、网络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 B产业化、网络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 C产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 D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9.以 B 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A改革开放 B科学发展 C和谐社会建设 D和平发展 10.以 B 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A改革开放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和谐社会建设 D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11.要坚持把 C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和谐社会建设 B两型社会建设 C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12.要坚持把 C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改革开放 C科技进步和创新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3.要坚持把 A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改革开放 C科技进步和创新 D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20年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农业银行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农业银行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要求是()。 A、爱岗敬业 B、办事公道 C、诚实守信 D、奉献社会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爱岗敬业。故选A。 2、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是()。 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 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C、强调了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答案】B 【解析】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故选B。 3、从公文行文关系的划分来看,下列行政公文中不能作为平行文的是()。 A、通知 B、公告 C、通报 D、纪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公文。平行文:指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的发文,主要是函,也包括一些通知,纪要、函。下行文:指上级机关对所属下级机关的发文,如命令、指令、意见,决定、决议、布告、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批复等。本题中公告属于下行文,不能用作平行文,故本题选择B选项。 4、下列各组文种中,都可以用于下行文的是()。 A、报告、通知、决定、指示 B、公报、议案、决议、公告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草案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更新时间:2011-01-26 10:45:00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5.0∶50.4∶44.6,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40∶60。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形成规模化、高级化发展格局。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稳步推进。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三旧”改造全面推进,宜居城乡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预计2010年城镇化率达64.0%。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取得一定成效,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 ——绿色广东建设初见成效。积极淘汰落后水泥、钢铁产能,关停小火电,扎实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等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年均增长分别达7.5%左右和8.0%左右。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省内外顺畅转移。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3岁。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迈出新步伐,五年新增高速公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2020年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建设银行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建设银行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计划类文书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在()等方面都有作用。 A、上情下达 B、下情上达 C、联络左右 D、统一自身步调 【答案】ABD 【解析】计划类公文包括:规划、设想、计划、要点、方案等,其作用有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统一自身步调。 2、公文主体部分称为()。 A、标题 B、作者 C、正文 D、印章或签署 【答案】C 【解析】正文是公文的主体,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故本题答案选C。 3、“交通在手”是某市推出的一款移动APP,在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服务方面受到市民好评。这一创新属 于()。 A、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B、社会管理职能的创新 C、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 D、社会管理手段的创新 【答案】D 【解析】“交通在手”系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使传统交通出行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进化”。它属 于社会管理手段的创新。故选D。 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B、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 C、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D、以上都正确

【解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故选D。 5、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B、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 C、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D、以上都正确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故选D。 6、下列成语中,体现了相同哲理的有()。 A、掩耳盗铃 B、良莠不分 C、张冠李戴 D、不分皂白 【答案】BCD 【解析】掩耳盗铃的哲理是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违背了这样的哲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3)意识决定于物质。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体现的哲理是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故此题答案为BCD。 7、公文应在()装订。 A、左侧 B、右侧 C、上面白边区 D、下面白边区 【答案】A 【解析】公文应在左侧装订。 8、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 A、经济繁荣时,税收减少 B、经济繁荣时,救济增加 C、经济萧条时,税收增加 D、经济萧条时,税收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环境保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一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推进植树造林,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 第二节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提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战略政策对话,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管理制度。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程度。 第一节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第二节加强水资源节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快制定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加强水权制度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严格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普及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5000万亩高效节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