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歌的个性特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陆游诗歌个性特征的探究

学员姓名:高利芹学号 091130612

入学时间: 2009 年春季

指导老师:江文龙职称讲师

试点学校:沭阳电大

二0一0年五月

陆游诗歌个性特征的探究

高利芹

内容提要:陆游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本文就陆游诗歌的个性特征的影响,即陆诗自评与他评、艺术个性与艺术独创性以及陆游诗歌的再评价等问题,从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作了论述。

关键词: 陆游诗歌特征探究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忠愤”的诗才是陆游集里的骨干和主脑,那些流连光景的“和粹”的诗只算次要。例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呜;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几句话彷佛是前面所引两个宋人的意见的口声,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声一样,比原来的声音洪大震荡得多了。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对于陆游的诗歌创作,从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看,有几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一、关于陆游诗歌的自评与他评问题

陆游早年师从曾几、私淑吕本中学习江西诗法,现入蜀前诗仅存百余首,大都精粹隽拔,清新可读。中期存诗2500 余首,成就最显,是典型的放翁诗风的代表,也是诗稿中最精华有特色的部分,可代表陆游诗创作的高峰。晚年退居山阴农村,

创作最丰,存诗达6600多首,创作重心有所迁移,诗风归于平淡,显示出陆游诗的另一种风味。对于自身的创作情况,陆游晚年有许多自评其诗总结性的言论,如“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中年困忧患, 聊欲希屈贾。宁知竟卤莽, 所得才土苴??”(《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言七首识之以野店山桥送马蹄为韵》其一) 在一些与儿辈谈写作体会的诗中,诗人对早年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有时对中年的创作,也以为不够满意成熟,只有对晚年的诗颇为自爱,说“诗到无人爱处工”(《明日复理梦中意作》) ,而作品的实际情况并不尽然。陆游存世的《剑南诗稿》共计六十五卷,分前后两次刊刻。第一次严州任上刊刻的二十卷系他亲自校定。后六十五卷是他儿子陆子虚在他去世后汇集刊印的。《剑南诗稿》的前二十卷,收录的都是早、中年时期的诗作,诗人同时的周必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当初读到并普遍看好的就是严州所刻的前二十卷本诗稿,恰恰是这2500 多首诗,使他获得了“小李白”的称号。

二、关于陆游诗歌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问题

与古人指摘其出手率尔、句式重复不同,今人对陆游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对陆游精神的高度肯定和对陆诗缺乏艺术独创性、不够含蓄深婉方面。文学的问题,最终还应回到文学本体的探讨上来,这种批评眼光,应该说是文学批评的成熟和深化。关于艺术个性,我认为必须结合作家的具体情况加以考察,不应有划一的标尺。一个诗人独特个性创作风格的形成,既有其外在的诸多因素,也有其内在的性格基础。特别是抒情诗人,个性的差异,是形成不同风格的一个最根本的要素。以前我们分析探讨陆游的创作风格时,比较重视外在因素,比如说有据可循的诗学渊源、师承、境遇、交游等等,而对诗人个性气质上的差异往往比较忽略。其实,创作风貌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诗人精神气质的个性差异造成的。辛弃疾、陆游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人,文学成就不相上下,而面目却大不一样。范成大和陆游唱和最多,两人都有蜀中一段密切的交往,但诗风之异,也如同人面,这不能不说是个性在起作用。陆游并不缺少艺术个性,恰恰相反,他那以独特的热烈而坦然为标志的艺术特色,正是他独特性格的体现。与祖、父辈持重、恭厚的个性不同,陆游实属于多血质外向型情绪激烈的人,他性格中有许多“极端”的因素,如对酒能歌、爱花欲狂、性好奇险、我行我素、有较强的表现欲。诸多方面都有似唐代的李白,但其用世之心的迫切与执着,又远甚于李白,受挫后的心,远比李白沉重。陆有远瞩

政治的能力,并以有史才武略自信自期,却不谙身边的仕途风云,缺少谋身的能力。太多的文人诗人气质,使他能够在艺术创作领域内纵横驰骋,在梦境醉歌中大显身手,却在现实生活中捉襟见肘动辄得咎。陆游政治上的单纯和热情,是成就他诗歌浪漫情调必不可少的因素。陆游初不愿成为一个诗人,文学上的建树实非他们的本愿,都是事功落空后的产物,所以他的作品中均激荡着一股壮志受挫后的悲愤之气。陆游只能算是一个热情而单纯的诗人,无论是处世,还是创作,都表现出这方面的习气。易感、率直、透明、真挚,把一腔豪情、满腹心事全寄于诗歌之中,陆诗重在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和人格精神,所以这一份情感,不仅成了他创作中的“情意结”,也成了陆游最个性化的标志。不加讳饰的性情流露以及沛然勃发的盛气,成了陆游艺术创作的特征。性格与诗歌相互结合的创作,使陆游触处皆发,热情真挚而顿挫不足,这也是单纯浪漫个性使然。陆游能在经历了两次北伐失败、屡遭谗毁摈斥,放废农村整整二十年以后,对朝廷北伐仍怀抱幻想,临殁时尚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的遗愿,这正是诗人赤子情怀的最好表现。以生命本色作诗,才具有足以感发人心的巨大震撼力,这正是伟大作家与一般作家的区别所在。陆游就是这么一个用生命本色谱写诗篇,并用整个一生来践诺伟大志向的杰出人物。他的爱国述志诗固然是真情的流露,这种个性化的表现,从时代和经历上讲,是因为和、战对垒特定的政治气氛下,一些言涉时政抒怀言志的诗,不可能有承平时期的温文尔雅,何况他又是一个有鲜明政治倾向的人。从个人气质上讲,则是他真性情的一种呈现。

三、陆游的主流创作特征的影响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

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因此,对陆诗诗歌个性特征的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选读他各种题材的名篇佳作,可以比较切近地认识一个富有意趣和情味的作为诗人的陆游,从而增加对陆游诗歌的认知和接受的深度。

四、陆游宋诗诗歌风格的爱国主义抒情性

北宋诗歌的在唐诗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目,从唐诗到宋诗,激情的抑制和消退以及与此相关的高华绚丽的诗歌风格的消失是很明显的一个现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宋代诗歌抒情趋向出现这样的转化,首先根源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在北宋,严峻的边防形势和激烈的新旧党争都使得士大夫诗人很难保持唐人那种热烈张扬的性情,再加之老庄淡泊无为的思想的复归和禅宗随缘任运思想的流行,宋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更趋于理性、沉稳、淡泊,“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于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成为宋人激赏的人格范式,正如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十四中所作的形象描述:“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见纷华盛丽,当如老人之抚节物……遭横逆机,当如醉人之受骂辱,耳无所闻,目无所见,酒醒之后,所以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损哉?”这样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与唐人相比是沉潜内敛得多了,反映在诗歌创作中,就少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式的得意,也少见“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式的痛苦呼喊,情感抒写中避免了大悲大喜的过激倾向。

另外一方面,北宋诗歌情感抒写的转向也与宋人对诗歌这种文体的重新定位有关。词在晚唐五代的兴起和渐趋成熟.为宋人私人化感情的抒泄提供了一种最为适宜的形式.而诗文的政教色彩和正统地位更加突显出来.作为显示正统士大夫身份学养襟怀的诗文作品中有效的收敛了大悲大喜的肆意泛滥也正在情理之中。在北宋欧阳修的诗作中,这一特点已很明显,如其《戏答元珍》写于贬滴之中,这样的题材如放在李白、韩愈这样唐代大家的手中,不知会激起多么深重的身世悲慨、引发多么巨大的情感能量。在欧阳修这里,虽有滴居山乡的寂寞、怨愤、伤感,但是情感的处理却极为平稳内敛,“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滴岂能

来”(欧阳修《黄溪夜泊》),一种旷达以待、宠辱不惊的士大夫人格风范已经成形。所以,真正的宋诗的面目是在欧阳修及他的“左右骏”苏舜钦、梅尧臣这里才显现的。

对宋代诗歌抒情趋向的这种转化,后世评价中往往与唐宋诗之争纠结在一起,褒贬不一,但如果从诗缘情这一命题出发,宋诗以理节情虽然创立了不同于唐代诗美的另一种诗歌美学范式,但激情的消退最终使得北宋诗歌走人书斋,专注于诗技的研练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背景下,陆游诗歌对冷静的北宋诗风的反拨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南宋中后期“暖风燕得游人醉,便把杭州作汁州”(林升《题临安邸))的浮靡世风诗风中,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章中强烈的爱国情怀抒发无异于黄钟大吕,正如梁启超所言:“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

陆游诗歌强烈的抒情性的形成一方面根源于时代、家世。陆游生于靖康之难前夕,随其父陆宰辗转流徙,饱经战乱之苦。“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三山杜门作歌》)。父亲陆宰是一个学者和藏书家,同时也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所以陆游回忆说:“某少长矣。一时贤公卿与先君游者,每言及高庙盗环之寇,乾陵斧柏之优,未尝不相与流涕哀坳,虽设食,卒不下咽,引去,先君归,亦不复食也”(《跋周侍郎奏稿》)。幼时“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皆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诩戴王室”(《跋傅给事贴》)。另外,陆游所师从的曾几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略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优国之言”(《跋曾文清公奏议稿》)。现实的苦难、家教、师教对陆游思想影响都非常深刻,使他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雄心大志,并激励陆游终生为恢复大业鼓与呼,由此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

另外一方面,陆游的个人性情以及在南郑前线的一段火热的军中生活与其诗歌抒情风格的形成关系很紧密。陆游的诗歌创作道路与其生平经历相适应,按照清代赵冀《瓯北诗话》的说法,陆游诗歌有三变,即少工藻绩,中务宏大,晚造平淡。陆游学诗。与当时多数人一样,从江西诗派人手,童年喜读吕本中的诗,私淑吕氏,从十八岁开始,又师从曾几,但其富于浪漫情趣的性格却是江西诗派昏法拘束不了的,所以一旦外在环境的激发,其诗就以明朗瑰丽的语言、悲壮磊

落的情调,发为激越豪迈的声音,自成一家。人蜀以后的经历就证实了这一点。乾道六年(1170),陆游被起用为夔州通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八年人蜀生活。在陕南南郑王炎幕府中,在这宋金交界之地,陆游过栈道,人剑阁,奔驰各地,与前方战士同射骑、出猎、饮酒、彩舞、警惕敌情、枕戈待旦,度过了一段火热畅情的军中生活,从而写下了大量慷慨激越的爱国佳作,所以陆游大量的爱国主义名篇都产生在这之后,如《金错刀行》、《关山月》、《胡无人》等,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生活,他把平生诗文集分别命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也就在这个时期,真正的形成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把南宋初就已出现的“抒情的复活”倾向推向了高潮。临终绝笔诗《示儿》念念不忘的仍是抗金恢复大业:“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其爱国主义激情的核心是“王师北定中原”,陆游的一生,与抗金恢复大业紧密相连,所以其诗歌的题材内容有着强烈的现实政治色彩,但是,其诗中执著的爱情歌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陆游诗歌中,能够与其抒写许国之心与未酬之志的作品情感执着强烈相类的,是他为前妻唐婉所作的爱情诗。因为这两种情感,不管是其爱国主义情感还是对前妻的追念,都是至死不渝的,于国于家恰好构成陆游诗歌情感最强烈的两冀。

五、陆游与杜甫和李白诗歌个性特征的区别

人们习惯性的把陆游与杜甫、李白相提并论,有人喜欢把陆游比为杜甫,称誉他的诗为一代“诗史”,同时也有人把陆游呼为“小李白”。其实,陆游诗歌并非机械摹仿李白、杜甫,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色彩,所以“其声情气象自是放翁,正不必摹仿李杜”(李兆元《十二笔舫杂录》)。陆游对李杜两家的诗歌创作方法是进行了有意识融铸的:“吏部仪曹体不同,拾遗供奉各家风。未言看到无同处,看到同时却有功”(《与儿辈论李杜韩柳文章偶成》)。他所吸取的是杜甫的忠爱缠绵、优时伤世的现实感怀,形成其沉郁悲壮的诗风;吸取李白的奇情壮思、纵横患肆的抒情气势,形成其诗歌掉厉风发、豪迈激越的一面,而舍弃了杜甫叙事诗的情节性和李白诗歌光怪陆离的奇情幻景。

从以上论述中可看出,陆游诗歌抒情方式有回归李杜的趋向,而与北宋诗人显现出差异性,其实质乃因陆诗与李杜诗一样,都是以激情作为诗歌底蕴,而且在激情的流走方式上兼具了李杜诗的豪迈奔放和沉郁悲壮。所以,陆游的爱国

主义诗歌在风格上最大的特点是兼具沉郁悲壮与豪迈激越,这两种风格都本于胸中对“征战恢复之事”的激情和坚定信念,当这种激情受制于现实环境的压抑时,便形成沉郁悲壮的风格;而当这种激情冲决现实的束缚时,便形成其飞动激越的诗风。

所以,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不同的风格,是其内心爱国主义激情流走发抒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这就使其诗歌呈现出高度的抒情性,这对过于冷静、内敛的北宋诗风是一种反拨,在宋代诗歌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齐治平,《陆游传论》,古典文学出版社,2003 年3月第4版

2、欧小牧,《陆游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2月第4版

3、朱东润,《陆游传》,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2007 年4月第3版

4、朱东润,《陆游研究》,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2005 年10月第2版

5、孔凡礼、齐治平,《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陆游卷》,中华书局,2006 年12月第3版

6、李改之,《陆游诗集》,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3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