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徐强

跨入新世纪,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迎来新的语文教材、教学大纲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其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促进了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一步地教学探讨和改革。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其中隐透出三个重要指导思想:“1、扎根于生活,着眼于学生,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注重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活泼地进行语文教学;3、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把握教材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有序性。”①从新教材各类文章的变化来看,古代诗词及文言文部分的变化最大,从量上分析,新教材这一部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30%;新大纲随之也明确提出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核心要求就是三个词:诵读——理解——背诵。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另外,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效果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新教材、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多位有经验教师的数十年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并结合自身的大胆实践探讨,琢磨出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与同行们共寻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最佳教法,以促进语文改革。

(一) 诵读阶段

语文课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学习、训练课,朗朗的读书声必不可少,品味优美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古诗词更离不开朗读。洪镇涛先生曾极端地指出,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应讲述,只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朗读。这种说法在某一程度上肯定了诵读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必须花相当一部分时间来教会学生吟读古代诗词。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读准诗词的节奏、重音,以形成朗读时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如果是一首古诗的教学,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回顾古诗的几种类别。一般地说,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自唐以来,人们习惯把无严格格律要求的诗称为古体诗,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律诗称为近体诗。它们往下又可细分,教师只需让学生明白现在所学的诗属于哪一类型即可。然后根据这一类型诗在节奏、韵律上共性的规律性知识,教师示范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字及音,再让学生试着边读边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遇到同一类型的诗,学生就会应理解记忆而会读了。如有特别之处,教师可以单独示范朗读,让学生明确并识记朗读。

如果是一首词的教学,教师可以适当讲点词有关的节奏规律方面的知识,教师举例示范,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方法和例子自行划分词的节奏,教师最后统一明确。如以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教师可将准备好的填词规

则图出示给学生,规则图如下:

虞美人

双调56字,上下片词。上下片各用两个韵,一仄一平。末句上六下三或上二下七。

〇平〇仄平平仄春花秋月何时了?

〇仄平平仄往事知多少。

〇平〇仄仄平平小楼昨夜又东风,

〇仄〇平仄仄仄平平古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〇平〇仄平平仄雕栏玉砌应犹在,

〇仄平平仄只是朱颜改。

〇平〇仄仄平平问君能有几多愁?

〇仄〇平仄仄仄平平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下加横线即韵脚字,〇表示可仄可平。)②

出示该图,学生对词的了解又进了一步,在自行划分节奏时就会“对号入座”,逐步揣摩。如果以后再碰上另外一首《虞美人》,学生也会朗读了。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教师范读,学生散读;学生自己根据例子划分诗词节奏时,可采用指名朗读并互纠互证,全班齐读并巩固识记;如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比谁读得准、读得美,看谁读得有感情、有气势。如果需要声情并茂的效果,还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作用。

当然,朗读时需要学生大声读,但一味追求高声朗读,在某些方面有害诗词教学的意境美。高声朗读要慎用,要用得适当,用得巧。教师的朗读水平也一定要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水平地朗读。

(二)理解阶段

这一阶段中,教师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赏析能力的培养,侧重语言及思维能力的训练。其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字面含义、诗词内容、作者情感、写作技巧等方面来鉴赏诗词,体味意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点拨、练习、迁移运用等多种途径来考察、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并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

1、解其意

当学生拿到一篇与自己现实隔了百十年甚至几千年的诗词,感觉既熟悉但又陌生:字大多都认识,可是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还不懂。有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碰上有口无心念经似的学生,你期望他能“顿悟”诗词中真意,那恐怕真得让学生“历经世间千百事,方知真味在一经”了,但是考试时间早已过去了。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翻译手段”来解开诗词中的含义。

使用“翻译手段”有多种途径,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十条中,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必须让学生试着结合文下注释,结合学习资料,结合适当的古汉语工具书,基本疏通文字的表面意义,并“从整体入手,把握全篇的中心意思,全篇的布局安排,全篇的思路脉络”③。这样,既解决了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层次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譬如,可以让学生直译诗词,可以让学生改写,可以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当然,要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学生做完疏通工作后,教师提问:(1)通过预习,你从诗词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3)有没有一种味道呢?(4)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景中,你会想到什么?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回答,然后鼓励学生展开合理又大胆的想象,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说一些字面上没有但又合乎情理的事物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在学生完成疏通任务后,教师提问:1、通过预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你处于此景中,仿佛又听到了什么?3、你有没有闻到什么味道?4、面对此时此景,你想到什么,你的心情如何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回答,学生会回答,他看到了城墙、雨、客舍、柳树、人;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积极调动生活积累,说出一些字面上没有但又合乎情理的事物。譬如,闻到了早春时节淡淡的花香,新翻的泥土气息;在万物蓬生之际,友人却又要远离,诗人恨不得将万千雨丝牢牢捆住自己和友人,不让友人离开,可此时此景却那么令人惋惜,等等。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们大胆合理的讲述自己的思考。

2、通其情

一首诗或词包含了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而诗(词)贵在含蓄,尤其是中国的古诗词。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诗词作者的情感呢?

具体指导如下:

在上一环节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对诗(词)有了一个整体而较浅的认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通其情”,要从“三个联系”入手: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特点,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联系原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过程中去寻找作者的思路,学会从关键的字词句中找到诗(词)思路的源头,抓住诗(词)的题眼”④。教师要拎出一些集中体现了本诗(词)情感的词和句子让学生品味。譬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该诗的题眼,由此导入诗,诗人情感一览无遗。

品味名句或重要词语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如洪镇涛先生在语感分析中提出的几种技法:“加、减、换、调、联、改、读”⑤,这些方法能很有效地帮助学生品味重要词句,品味时要紧紧围绕作者情感来做文章。在学生积少成多时,教师可让学生直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用蔡澄清先生的点拨法,于学生似疑非疑,似懂非懂时点拨,帮助学生克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但最好由学生自己讲出来。(在学生讲之前,教师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言自语”或“互说”,充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同时在自说时炼词造句,理清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品其味

这一环节可以与“通其情”交互进行,也可以单独点讲。品味诗词的写作特点,要根据学生层次采取不同的教法。

层次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质疑、讨论、归纳、总结。层次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针对性、层次性的朗读法,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时摸

索出有规律性的写作特色。譬如,教师范读,学生听并思考:本诗(词)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朗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如师范读,生范读,分组读,默读,朗读,跳读,略读,细读、听读等。让学生在读中逐步逐步理出本诗词的一些写作特点。层次低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串讲,每一点写作特色根据诗(词)举一两个例子就行,如果可能,还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独自再找一两点例子加以论证。

当然,一首诗(词)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从形式到内容,从字词句章到主题思想,可以讲的,可以‘引’的是很多,根据精讲多练的原则,我们应该‘择其要者’而引之”⑥。学生针对性的训练多一点,教师无谓的讲解少一点,这才能体现课堂的时效性。总之,“课不能上成身有多处赘疣、臃肿不堪的胖子,应该是主攻目标明确,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学生读有所得,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⑦”

4、入其境

诗(词)所表现的景象和情感,最终都体现在意境上。诗词教学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体味,因而,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中所创设的意境中,是很有必要的。那什么是意境呢?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明代王世贞把“意境”描绘为“意象”,明代胡应麟则把“意境”状写成“兴象”,清代王夫之又把“意境”概括为“情景”,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其实,所谓诗词的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肩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⑧”。意境源自客观生活实践,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观念形态之中。它蕴涵着思想、感情和形象,它是熟悉的,源于现实生活的,它是新颖的,较之现实生活更美。

明白了什么是意境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入其境,得其意,就不会不知所措了。那怎样体味诗词意境呢?一般来说,这一环节可以贯穿在前三个环节中,也可以以这个环节为主串联其它环节。对于初学诗词的学生来说,不妨分两大步来体味。

?分解体味

A、教师引导学生从体味诗词的遣词入手。

以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例,诗中的一个“低”字,把水天相接的茫然景观表现得生动壮阔,一个“争”字、一个“啄”字刻画出莺、燕的动作神态,生动传神,等等。

B、教师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景物之美入手。以李白的《望天门山》为例,诗中一个“望”字说明诗中之景是真实的,其中的“碧”、“青”二字色彩鲜明,“日”字也暗含有“红”的色彩,让人忘神于七彩缤纷的自然景物中。

C、教师引导学生体味诗词的意象。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其中的“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就是意象,孤立地看,它们仅是些景物,联系起来看,作者的“意”正是通过这些物象反映出来的。从诗中来看,“黄河”显然包含有保卫祖国之意,而诗中士卒生活的地方除了一座孤城和高高的山脉之外,还有什么呢?在“孤城”和“山”的物景之中难道不可以看出士卒们孤独、寂寞的情感吗?其中还暗示了此处环境的艰苦险峻。“羌笛”本来是一种乐器,而作者却把它拟人化,似乎它也有感

情。“杨柳”暗自《杨柳枝》中的离愁别绪,士卒们在怨什么、恨什么呢?原来是“春天”吹不到这里,玉门关成了皇帝遗忘的角落,士卒们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

D、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含蓄之妙入手。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看来明白如话,但其中感情真挚,诗意含蓄深沉。首句写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为送别布置了一个极其清新惬意的环境,次句承上继续写景,渲染环境气氛,以景衬情,第三句转写离筵上的最后祝酒,“更尽”二字,感情份量很重,为意韵无穷的结语作了最好的铺垫,最后,诗以祝酒辞作结,既浓缩了双方惜别之意,又凝聚着送者的珍重之意,使离别筵主客双方的话别情意,以最简洁而又最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

?综合体味

对于一首诗词,我们进行了以上的体味后,要把各个部分的印象集中起来,着重在情景意趣方面进行综合体味。在综合体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以下几点:一看整首诗词是否做到了情景交融,二看整首诗词意象之间的组合和联系,三看整首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趣味和思想,四看整首诗词的表现艺术。

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我们首先要弄清诗中意象的联系和情感的层进。“孤村”与“轮台”相距甚遥,身卧孤村仍不甘寂寞,诗人心系边疆,希望自己还能为国报效绵薄之力。可惜旧梦难圆了,“尚思”二字寄寓着不尽的感慨。“风吹雨”的意象不正说明了山河破碎的景象吗?诗人此时此刻,在梦中都想着跨上战马驰骋沙场,杀敌立功。可现实和梦境无情的对比,令诗人有一种愤恨,一种无可作为的悲哀。

体味诗词的意境,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用心、用情、动心、动情,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去寻求。

5、验其得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阅读(吸收)、做练习(输出)、改正错误(反馈、评价)是大脑积极思维联系十分密切的过程,如果要素残缺,信息流就会终止;如果一天后再讲学习结果,那个完整的过程就已经停止,信息基本消失,只有靠记忆来寻找失去的信息。而一节45分钟的课,有没有实效,不能只在课后去检验。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课后的检查性反馈作业只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练习的效果和真实性难以体现。因而当堂检验就很有必要,而现学现用最能体现这节课的功效性、实效性、真实性。

在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一下,谈谈在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可以从以下提示:第一,谈谈这首诗(词)本身的内容、情感,以及重要语句的理解品析。若有时间,让学生做成卡片储存。宁鸿彬先生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无论作为复习、练习的主要形式,还是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卡片的使用前途都是广阔的⑨”,因而教师可建议学生用卡片的形式来强化知识点的梳理、巩固。第二,谈谈这首诗(词)给自己带来的人生启迪及指导自己做人的收获,还让学生再放开一点,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来阐发感受。第三,谈谈这首诗(词)给自己写作带来的帮助,最好让学生现场操作,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动笔写一点文字。若有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有较好的作品的学生进行表扬,从而鼓励学生学习古诗词。

最后,全班进入最后阶段——背诵。

(三)背诵阶段

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对北大学生说,“有些诗文就是要背诵”。大学生要求如此,更何况是正值学习起步阶段的中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也是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而在教育部向初中生推荐的必背古诗词中,古诗有39首,古词有11首。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诗词要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积累教学时,应该遵循必要的原则:“1、教材为主的原则,2、课堂教学为主的原则,3、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原则⑩”。

在这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应根据所授诗词的长短及背诵难易程度,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是一首较短的古诗词,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下来,并且还要会默写。如是一首较长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背诵思路,可以让学生先择其精华背诵。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多用激励的手段,如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

同时要注意的是,学生背诵时不能为背而背,要有抑扬顿挫及表情的吟诵式背诵,背诵时要诵出情感,诵出意境。这样,一堂课的内容与效果就在背诵中体现出来,教学意境得到升华,学生终有收获。

以上陋见,只是融汇自身体验,还有许多细节之处不甚完善。当然,语文教学中不能说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各种教学模式的产生,自有它实践的土壤和一定的理论指导,笔者以上浅见还算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它只是一种教学想法,敬请各位语文教学同仁批评指正,以共同推进语文教学深入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注释:

①摘自2002年第1期《中学语文》27-28页邹嘉忠文《初中新教材“指导思

想”》简析》

②夏传才《诗词入门》380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年8月第1版

③邹贤敏主编《欧阳代娜:呼唤“整体改革”》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4

月第1版

④邹贤敏主编《欧阳代娜:呼唤“整体改革”》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4

月第1版

⑤摘自1994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洪镇涛文《语感分析的特点及挤法

初探》

⑥邹贤敏主编《洪宗礼:语文教学之“链”》74页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月第1版

⑦邹贤敏主编《于漪:追求综合效应》74页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第

1版

⑧曹长青、谢文利合著《诗的技巧》15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4月第

14次印刷

⑨邹贤敏主编《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84页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4月第1版

⑩摘自2002年第1期《中学语文》余映潮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地关注语言积

累——初中语言积累教学浅论之一》

浅谈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上与传统阅读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倡导个性化阅读。 一、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诗人舒婷说:“诗歌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专注、兴致勃勃地读,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选择本文的动化片课件来演绎这个故事,让学生通过“看”初步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在阅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己“演”课本剧,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容。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展现了自己的个性。 二、要确立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例如《卧薪尝胆》一课中,当教师问:“为什么越王勾践回国后还睡在柴床上,每天吃饭前还要先舔一下苦胆呢?你觉得勾践是个怎样的人呢?”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能够体会到越王勾践的坚强不屈,但是有些学生却说:“我认为勾践真蠢,都已经回国了干吗还要吃这些苦啊!真是个笨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千万不要痛斥这个学生,而是要从“勾践不忘报仇,不忘兵败的耻辱”这一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勾践的坚强不屈。除了这样的引导,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三、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小说阅读教学“三步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911939363.html, 浅谈小说阅读教学“三步曲” 作者:郑维刚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根据小说体裁特征,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了小说阅读教学的“三步曲”。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概括故事情节;第二步:读课文,说句段,分析人物形象;第三步:读课文,析背景,领悟写作意图。三步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整体。第一步是第二、三步的基础;第二步是第一步的深入,是第三步过渡;第三步是第一、二升华。三步之间是“内容——形式——内容”的逻辑联系。它能更有效地授之与“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三步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076-01 不同的文学体裁,有着其不同的特征,根据文体特征,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一直是我关注的课题。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问题的一种文学体裁,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在语文版初中语文的小说阅读教学中,我始终紧紧围绕体现小说的三要素,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形成了小说阅读教学的“三步曲”。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弄懂小说的故事情节要素,是阅读小说的首要任务,也是完成对小说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要素准确把握的前提和基础。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完成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任务,我们必须得处理好一些必须的铺垫与准备,交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能,使预期成果来得自然合理,水到渠成。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标题的良好习惯。刚拿到一篇陌生的小说,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认真读懂小说的标题,针对标题自提问题,带着自提的问题读课文,寻求答案。一方面,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明确阅读小说的问题导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学生自主设置阅读悬念,自主激发阅读兴趣,调动求知欲望。就我们使用的语文版初中教材而言,选用的多数小说都是主要人物为标题的,如:《孔乙己》、《差半车麦秸》、《小男孩》、《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针对这类小说,在读标题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他”是何许人?生活在什么年代?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他?等等。 其次,强化字词积累,扫清阅读障碍。字词是构建一篇文章的砖瓦,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决不能被忽视,也不能囫囵吞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完成对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四个层次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四个层次 摘要语文教育专家朱一贯曾说过:“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当然不可能只满足于读通课文,而应有所发展。本文将阅读教学分成四个层次,逐级递进,阐述笔者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内容感情字词修养 阅读可谓是小学语文的中流砥柱,并且对字词、作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按照学生的领悟程度,阅读教学可以分为领悟主要内容、领会思想感情、体会字词韵味、提升修养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对文章由整体轮廓到部分细节再到整体,以下依次对这四个层次加以阐述。 一、领悟主要内容 领悟主要内容这个层次应该在初读中完成。 在实际教学中,初读往往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在初读时要求圈出生字生词、画出不懂的词等。当然不是说字词不重要,我想教师们都明白学字词也是为了能够用词,而用词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或词语意思就可以做到的,应该将词语放在特定语境中让学生去体会,然后才能够更准确地应用。而在初读中,学生对文中意境还不能深刻体会,这时去关注生词必然忽视文章整体的脉络,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

握就有些松散了,这对于学生对字词、文章主旨的把握也是不利的。所以,初读可以让学生暂时跳过不太懂的字词,而把握住文章整体内容,简单的说就是读懂文章大致写了些什么。 那么怎么知道学生是否读懂了呢?我想提问是最好的方式,可以提问不同的同学来讲述,教师加以点评,提出优缺点。所谓“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如果学生在初读中能够提出问题,通过教师解答那么文章内容将更加明了。当然教师也可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初读,文章脉络会更加明显。这些都是使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的一些有效的途径。 二、领会思想感情 读懂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之后便要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只有这样,那些情节才不至于成为简单的堆砌,读到的书才是活的。而要体会其中的感情,就需要学生用心投入,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要使学生领会其中感情,可以有很多途径。譬如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亦或是学生读后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并在其中穿插一些问题――说白了,就是对话,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去体悟文中所蕴含的信息,最终使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师生之间对话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感情,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有助于理解和深化文章感情。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也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

记叙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一)

记叙文阅读(一):记叙的内容 一、精彩回放 1.本文共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011年《走远了再关门》) 参考答案:Q里网友不说再见就下了;去拜访一位前辈,在告别老人等我走远了再关门;我给儿子检查作业,不给任何解释的机会。 2.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感人的小故事。(2013年语文中考《最美的谎言》) 参考答案:让脑瘤的妻子能安心治疗,丈夫编织了美丽的谎言---用手机模具和家里沟通,从而出质朴真切、入骨入髓的爱。 二、设题举例 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2.文章第二自然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请简要概述。 例3.依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填空。 念孩子们个人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 念孩子们共同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 三、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记叙的内容常见的设题角度; 简要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如[精彩回放]试题; 一句话提炼关键句。如例1; 围绕中心多角度多层面概括相关内容。如例2.例3. 2、设题典型: 整体简括提炼型分层次概括型 四、典例引路 带着伤痕飞翔 ⑴它出壳了。一身灰色的毛,还带着水,它顶破了蛋壳,从里面钻了出来。它抖抖毛,似乎想站起来,但是没有成功。 ⑵它的父亲忧心忡忡地望着它,因为它的翅膀和脚根本不能维持平衡,这个样子,它也许就不能飞翔,也许……是注定无法活下去的。 ⑶因为它们是鹰,高飞于天空的鹰,没有飞翔的能力就意味着死亡的命运。 ⑷它整天守在窝中,抬头望着天空。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天空中一掠而过。那是它的同类。是它的兄弟姐妹。但是它不能飞,也就没有了捕获猎物的能力,也就没有了生存的保障。就这样一直靠父母捕获来的食物为生?它不愿意,它努力地站起来。艰难地展开双翼,走到窝边。天是蓝色的。它一振翅,跳出了窝。 ⑸没有用,它就如一块石头一样坠落下去,掉在下面十米外的树丛中,溅起了几片树叶和羽毛。 ⑹父母把它带回了窝。它的身上有好几处都被树枝挂破,也许这些伤永远也好不了。它用喙梳理着羽毛,忍住了疼痛。它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自己在空中的那一瞬间,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感到自己有了一种强烈的飞上天空的渴望。它再次抬头望着天空。

韩兴娥海量阅读三部曲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

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这样的阅读,要点在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我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能大家会觉得疑惑,这样做能行吗?果真有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我的回答是:行。非但行,而且做起来并不难。非但不难,而且会越做越轻松,越做越愉悦。我真的要感谢“课内海量阅读”实验让我和孩子们共同走上了一条语文幸福之路。

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了能直接地、迅速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大纲把培养阅读能力作为目标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一旦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大学学习或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一个学习者必须达到的目标。 一、理解是阅读的要旨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由词组成句子和话语的语言编码过程。读者阅读书面材料时,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进而对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吸收信息。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表层理解只是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读者理解一篇文章应包括这三个层次,其中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的前提,评价性理解又是在深层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课文的表层理解,对后两个层次的理解很少问津。他们误把表层理解看成是阅读理解的全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解释生词、词语搭配、造句训练上,过多地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理解,结果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参与语言实践的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又常常局限在对课文的表层理解,设计一些正误题、多项选择题和回忆性问题。教科书也没有对学生的理解作全面的要求与训练。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高层次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根据理解课文的三个层次设计教学过程。这里就JEFC第70课Standing Room Only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的三个层次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 (一)表层理解 表层理解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字面意思。对学生的要求是机械地重复文中主要内容,使课文内容再现。教师对该课可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阅读后回答: 1)About how many babies are born in one minute? 2)How many new babies do people have to find food for in one day? 3)What may be the greatest problem of the world today? 4)How is the population growing? 5)When was the population over 500 million? 6)What will happen in about 600 years? 由于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的基础,为了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文章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知识。背景知识能提高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读者在阅读时,头脑中已贮存的与读物有关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与保持。鲁姆哈特(D.Rumelhart)也指出,读者在进行阅读时,他先前存入的知识往往会随之与文章中的符号产生联系,这对于读者了解文章中的信息内容至关重要。这说明,当书面文章出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不仅需要足够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有关的背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去填补作者句子间信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头、深圳、苏州、青岛、烟台和安徽芜湖。既有教育发达地区,也有教育欠发达地区。没有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省市区占抽样调查的将近一半,比例很大的。 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小学阅读教学“三部曲”

小学阅读教学“三部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方法的指导。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我将其总结为阅读教学“三部曲”。 一、课前的有效预习 预习是阅读教学环节的第一步。课前预习是指课前学生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了解,对文中的字词进行独立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呢? (1)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针对预习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预习任务,从而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一般有这样几个预习要求:①能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认识生字词。②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例如课文

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描写了哪些景物等,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③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针对课文中的一些不能理解的词句,做好标注。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初步进行对话的过程。 (2)熟读成诵,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在初读识字、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多次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即使对课文内容不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也会略知一二。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3)摘抄积累,丰富语言。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积累,打好文化根基。当然,要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扎实有效,还要靠教师长期的正确引导,做到勤提醒、常检查,让学生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从预习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课堂的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带领学生深入地与文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案[

三年级阅读课教案 1 摇篮歌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读记“醉人、蚯蚓、天井、船舱、安卧、结冰、炭火、铜盆”八个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堂辅助课件. 2.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时候听到过摇篮歌? 3.理解“摇篮歌”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 1.范读《摇篮歌》.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小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醉哼蚯蚓铜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7.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宝宝;听到了摇篮歌;你会想到什么呢?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语速稍慢;意味深长.读出诗歌的情趣和意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读出自己的体会.) 3.背诵这首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图画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读诗. 2.师生评价读诗情况;指出不足. 五、指导写字.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2春天来了阅读教案 设计理念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把学生的心灵带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看桃花争艳;观柳枝吐绿;听河水淙淙;闻柔风低吟;与燕子私语;和蜜蜂嬉戏……把可爱的汉字娃娃一起融入春的奇妙里;在心情舒畅的学习中展示自己;锻炼自己.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了解春天万物的不同变化;积累描绘春天的词语;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春天的特点;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课文朗读CD. 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寒假中刚刚过去的那个盛大节日是什么节?(春节.) 师:春节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表述.)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孩子自由表达对图画的理解. 揭示课题:春天来了.生齐读. 二、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同桌互读;边读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 小组长带领自己的组员学习生字;读准音;了解义;认清形.(介绍自己独特的识字方法.) 教师以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如;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教读、齐读等. 全班齐读生字格里的生字;想想自己该用什么方法来记住它们. 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识记方法.(教师提醒学生利用学过的识记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等.) 全班交流.如“冰”、“芽”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冰”还可以猜谜语

记叙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记叙文(叙事类)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让学生实现以上种种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内部,汲取文本语言的养分。我认为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往往教师已经入境了,而学生没有跟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没有建立起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但是教师和学生都比较累。课改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如何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还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一个问题。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个人以为,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有限的教学时间”涉及到一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年段,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在各个不同的教学时间里,语文学习的目标、内容与侧重点,应该体现出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以鲁迅的名作《社戏》为例,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个人看法。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1、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被忽视。其实,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一是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想一想《社戏》这篇文章美在哪里?并写在练习本上,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针对学生的情况,知道自己到底要讲解什么,让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什么,为什么学,------于是,教学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2、提高教师备课程序预设的有效性。教师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社戏》是小说,文中所叙之事易懂有趣,我可以把它当作叙事作品来学习,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明白本文的景美情美是怎么表现的。顺着这个思路,我可以确立教学重点之一:从本文的叙事艺术角度,学习本文叙事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奠定了基础。 3、提高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生懂的不教,只教学生不懂的。我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阅读《社戏》一文后,都感受到它的景美情美,那么景美情美通过什么来展现的呢?学生听后,表情大都呈现出兴奋和思考状。我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引导学生。问学生“当我们读完一个故事时,有时会情不自禁的说:这个故事真美。在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进而学好文言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 关于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粗浅地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每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导入自然,简明而有趣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介绍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叙述情景、渲染气氛,也可叙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等。例如:《晏子使楚》一文,我叙述晏子的轶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了解晏子不卑不亢的风度,机智善辩的才能。有时要导入的内容较多,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例教学《三峡》一文时,我配放了一段古典音乐,加入山水画的插图,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调动

了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知能力。文言文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太相同,重视朗读,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朗读,能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文所营造的意境,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美,受到审美教育,而且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语感,掌握文言知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散文类的文言文可以采用此法。可从以下几步着手:1、听课文,读准字音。教师可泛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也可让学生听音频朗读,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2、分读课文,体会文意。可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以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3、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力求读出整齐美,从而对文章有所感悟。也可利用好早读,例如听名家朗读去模仿,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整齐的气势;小组读;自由读来读出感受,读出感悟。像《爱莲说》《陋室铭》等多篇文言文都可通过朗读来收到这样的效果。总之,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的读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走进文字,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时那抑扬顿挫的风采,体会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古诗词阅读教学基本目标

古诗词阅读教学基本目标(葛廷侠)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P122】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它历经时间的考验,在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沟通古今人类共通的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古诗词教学目标要根据课标的有关要求、教材中的单元目标及文本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将抽象的、理论性的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的过程。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思考: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及情感。当然这些内容的涉及只是想给学生提供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一些角度,无需过度深入。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列举如下:(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2)能说出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虚构之笔; (3)能说依据诗文的内容及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 (4)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意象的含义; (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学科基本要求(试用本)P101】 理解把握古诗词基本要求 (1)把握古诗词中的形象。 (2)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3)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4)培养审美情趣。 【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2013届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P13】 考试要点 1.在对课内古诗词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准确理解与掌握诗词的内容、意 境。

2.主要从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角度理解与掌握诗词。 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从目前情况来看,古诗词理解赏析将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近三年来,上海中考对诗词的考查共设4分2题,第一题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主,注重对字词理解及文化、文学常识等的考查,多为主观题;第二题主要侧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也会涉及非常简单的表现手法等,多以客观题出现。 总的来说对诗词理解的考查的内容有:(1)理解诗意。包括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2)品味语言。初步品析诗词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词的表现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感知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一)看题材。 (二)抓诗题。 (三)析词义。 (四)联背景。 把握诗词的情感,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结合背景,揣测诗词的情感。 (二)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三)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四)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五)品味形象,破解深层情感。 (六)赏析名句,以点带面把握全诗(词)的情感。 【2012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手册】 确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试目标,其中关于文言诗文的表述是: 1.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 8.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032113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2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 静地夹在那里。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 有几行字。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回 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 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 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 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 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 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 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 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 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 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 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 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我和哥 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 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 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 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 活气息。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 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 ⑨木伢心里一热。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 元。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老板心 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 1.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如果能不读或只读一遍就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明白文中所写的深刻哲理,体会文中人物的真实感受,是非多读而不能解决的。通过读通文字,通过读发扬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2)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对于中

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较课堂所学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去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朗读是培养学生演讲口才的关键。演讲需要声情并茂,除了好的讲稿之外,重要的还要靠演讲者的演讲口才。而演讲口才的培养,重在平日多练朗读。中学语文课本就有许多练朗读的好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头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只有用势如破竹的气势朗读出来,才能表达出作者对白杨树由衷的赞叹与崇敬之情;鲁彦的《听潮》中除描绘的海睡图与海醒图,那安详愉悦的静谧美与狂暴震憾的雄壮美也是非朗读所不能体会到的。 2. “读”的能力取决于培养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精)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一、激起学生学习兴味,进步学生语文修养 语文是一门充溢思惟、布满人文精力、充斥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负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育学生的立异能力,已成为教员闭注的热门,议论、交换、探求等学习方法已成为课堂的支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图做到让学生变得陈活,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用学习的乐趣,从而开展学生的语文修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造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放身于一种紧张协调的环境气氛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依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现课文的绘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道述故事的方法导入,采取激发兴趣、设计悬思……引发设计,比起简略的道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笨性,封闭学生学习之门。 (二)、造就积极探求习性,开展求异思想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行意义、语行感情、言语技能的感悟,在很大水平上取学生的生涯阅历、知识积聚、认识能力、理解程度有闭。为彼,在语文教学中,构修语义的理解、领会,要领导学生仁者睹仁,智者见智,勇敢,各持己见。在思考争辩中,教员穿针引线,奇妙面拨,以增进学生在剧烈的辩论中,在思想的撞碰中,失掉言语的升华和笨性的开收。教师当顺水推舟,让学生对答题充足念考后,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乏等发表不同的看法,对于有不合的问题进止争辩。通过争辩,让学生入一步认识了自然,理解了学问无限的,再专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领会学习是无尽头的讲理。这样的课,课堂氛围很活泼,其间,启搁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少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绝不吝惜地让学生往思考,争论,实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理解和表达,输进和输出相反相成,实正为学习降求辽阔的舞台。 二、器重朗诵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皆是文量兼好的好作,其语境描写的美好,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惟表达的深奥,看法论述的独到,皆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首要内容。而因为课堂教学时光的有限,课文中的出色之处没有能够引导学生逐个感悟。为了使这些出色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案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快速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结合典型题例,总结概括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3、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重点】 1、阅读记叙文,结合文本分析并总结答题思路。 2、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清范围和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模考试前,我们对记叙文阅读中的“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进行了专题训练,今天我们来对这个专题进行复习巩固。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根据答 题要求,快速准确解答同类题目。 二、温故而知新: 1、学生阅读14年到18年记叙文,完成文后问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归纳总结。 [解题思路]:(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3、同类题目训练:阅读《车位》,完成文后问题。 4、学生集体交流,再次强化解题思路。 (请个别学生读自己的答案,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评判 这些答案,找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形成答案的 要点)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再次对记叙文阅读中的“概括故事情节”一题进行了重点 训练,希望同学们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开动脑筋,多 多思考,将我们共同总结 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灵活的运用到同类型的题目中去,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 的成绩! 四、布置作业:阅读《冷墙》完成文后问题。 【板书设计】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