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历史课

如何上好历史课
如何上好历史课

如何上好历史课

在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不受重视,只有在高中文理分班之后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而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大学科仍处于弱势地位。一面要成绩,一面又不受重视,中学历史教学步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教师个人魅力,上好课吸引学生则至关重要。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必须上好起始课,纠正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提高历史学科地位。所以,我每次接高一新生都精心准备,在课堂上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并且能够引导一些优秀同学和文理不确定的同学在分班时选择文科,为文科班争取好生源。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绝不固守教材,而是大胆整合教材,明确课堂主题,线索清晰,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问题串,将课本主要内容分解,环环相扣,使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合作探究,高效率的学习。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问题很关键,要吃透课标、教材,要有一定的史学理论基础。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有人所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学科,其实不然。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关键看老师如何把握。历史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一、二、三,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所谓历史,英文history,拆开就是hi---story,就是跟故事打招呼,聂幼犁教授也主张历史讲故事,这也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对历史人物、事件有自己粗浅的看法。根据这一特点,我依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早起政治制度》时,我插入了“大禹治水”、“炎黄传说”、烽火戏诸侯等故事传说,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讲故事,使历史鲜活起来,吸引学生,也符合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这样,抓住了学

生,他们愿意学习历史,才有高效率。在此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习题训练、史学能力培养、考试技巧提升等,是学生既提高人文素质又提高高考成绩,实现双赢。

总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评语大全之历史课评语

历史课评语 【篇一:历史课的评语】 县级专家点评: 寿县正阳中学赵璧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开端》 教学环节完整,过程流畅。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教师的语 言表达能力强,语言亲切。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因势利导,学生的 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既注意到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县级专家点评: 寿县寿春中学任兵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次燃遍全 球的战火》教学思路清晰,紧扣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符合初中学生 心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的使用有效地配合了课堂教学,加深 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任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从容不迫,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效果明显。级专家点评: 寿县安丰高中吴庆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三年级《民族资本主义的 曲折发展》一课,在教学设计上紧扣新课程标准,是新课改的尝试者、实践者。教学设计耳目一新,教学模式让人眼前一亮,。教学 中明显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学生探究学习、合作 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提升等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 了充分体现。 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和讨论引领及小结上,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 养和教学基本功。作为一节高三复习课,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在 能力提高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课堂训练和讨论设问的深度 等方面可以提升层次,以更突显复习课的特点和要求。 级专家点评: 寿县二中杨尚金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一年级《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的变迁》一课,首先,教学思路清晰,整堂课紧紧围绕“变”字展开,“怎么变”?“为什么会变”?“变的影响”,层层设问,步步探究,既 紧扣了本课主题又抓住了学生的心。 其次,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直观、生动的展现了“变”的史实; 在授课方法上紧扣新课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师生互动、启 发式、探究式教学。

叶小兵《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 ——从教学案例看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把课上好,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体现。课上得如何,取决于课备得怎样。每节好课,看 上去是上出来的,实际上是备出来的,即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 基本功。如何搞好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所面对的问题。 一、案例一:在一节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初中历史课上,教师讲到万隆会议,主要介绍 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采,出示了多幅周总理的照片,播放了周总理在会议上演讲的影视资料。然后,让学生讨论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起的作用。 问题在于:是否遵循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的教学角度,要依据课标要求,要在钻研课标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如万隆会议,实验稿课标上写的是: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而新版课标的要求,在中国史中是: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史是:通过万隆会议┄┄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因此,这一问题的教学角度不是周总理的外交风采,而是中国在万隆会议上的作用,以及 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历史的阐述是有多种角度和侧重的,但从教学上来说,确定教学角度,首先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课标要求来设计。 启示:要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 二、案例二:有位教师在讲洋务运动时,在讲完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后,讲道: 洋务派办的这些新兴工业,需要引进外国的设备、技术和人员,而当时的人都不懂外语,难以操作。为此,洋务派推行新式教育,兴办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问题在于:是否厘清历史的逻辑,将历史的逻辑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逻辑: 1.教学环节解决课堂教学是如何展开和进行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总体进程和每一个步骤。 2.教学内容梳理本课内容所涉及史事的逻辑与层次,厘清所教史事的范围、要素和前后关 系。 3.学生认知预设问题和设计活动,牵引学生的认知,通过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 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符合历史发展线索的梳理,然 后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过程的编排,使得教学环节有前后相连的逻辑关系,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同步而有序地展开。而这一切的基础,要以历史时序为基础,符合历史发展逻辑。 启示: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案例三:有位教师在讲三国鼎立时,大约用了20 分钟具体而生动地讲述官渡之战的 过程。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与发展。 问题在于:是否把握教学的重点。重点即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没有 重点,就会面面俱到,平淡无奇;如果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还是一锅粥。需要思考的。 1.是重点的选择: 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本课中的地位。 2.是如何突出重点采取有效策略活化重点,强化重点,围绕着重点: 补充相应的材料; 设计思考的问题;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对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的学生中有叫“秦始皇”、“张骞”“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水平。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能够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增强》里的明 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所以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持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危机”的教学。第一堂课实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 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但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不过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协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

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

如何评价一堂历史课 组织、参与听课评课活动,目的在于考察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研讨课堂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怎样去发掘、整理课堂教学价值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入手: (1)从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的角度,去评判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方面有何独特的价值; (2)从横向、纵向对比的角度,去分析评判一位教师在对教材知识内容的处理和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发掘上,有何独特的价值; (3)从课堂导入、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几个部分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去分析评判这些环节的设计实施是否到位、是否简洁有效、是否有机衔接、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4)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去分析评判是否关注到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否关注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否关注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了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5)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次数、人数、态度,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认识上,去分析评判课堂教学价值实现的深度与广度。 在新课程中,“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维目标清晰。 教师必须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决的知识点,重点培养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学有所获。对教学难点,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讲解。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主要是看“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在教师的组织下获得有效的学习”,而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标准是看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历史知识目标是否完整、课题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教师基本功扎实, 驾驭课堂能力强。 一般强调的教师基本功是:对教材熟练,讲课自然;语言准确精炼而有感染力、亲和力,沟通协调能力突出;板书规范,字体端正;驾驭课堂和教学应变能力强。尤其是语言和教态是否有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所以音量、语速要合适,语言要生动、清楚,有鼓动性。而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揽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同在知识的海洋中走向40分钟的高潮。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教师需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新颖、有趣多彩多样的导入语。但导入语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还必须是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要灵活多样,切记千篇一律;时间不宜过长。总之,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入语中,要让课堂一下子“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使能力得到提升,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流畅,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优秀历史课的教学思路应该清晰、目的性强,教学策略正确,教学内容充实,衔接自然。讲解条理清晰,明白易懂。历史教学一定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感,体现“以史为鉴”的特点。能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获得人生体验。

如何上好历史课

如何上好历史课 在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不受重视,只有在高中文理分班之后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而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大学科仍处于弱势地位。一面要成绩,一面又不受重视,中学历史教学步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教师个人魅力,上好课吸引学生则至关重要。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必须上好起始课,纠正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提高历史学科地位。所以,我每次接高一新生都精心准备,在课堂上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并且能够引导一些优秀同学和文理不确定的同学在分班时选择文科,为文科班争取好生源。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绝不固守教材,而是大胆整合教材,明确课堂主题,线索清晰,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问题串,将课本主要内容分解,环环相扣,使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合作探究,高效率的学习。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因此,设计问题很关键,要吃透课标、教材,要有一定的史学理论基础。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有人所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学科,其实不然。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关键看老师如何把握。历史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一、二、三,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所谓历史,英文history,拆开就是hi---story,就是跟故事打招呼,聂幼犁教授也主张历史讲故事,这也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中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对历史人物、事件有自己粗浅的看法。根据这一特点,我依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早起政治制度》时,我插入了“大禹治水”、“炎黄传说”、烽火戏诸侯等故事传说,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讲故事,使历史鲜活起来,吸引学生,也符合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这样,抓住了学

浅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浅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久远、内涵十分广博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人类发展的规律,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以史为鉴。历史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1 利用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 一部好戏取决于一个好剧本,一节课的好坏与教学设计的优劣密不可分。在讲课之前,首先要做好学案设计,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合在学案之中,这样课上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上《三国鼎立》这节课时,我对导入环节做了这样的处理: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作为背景音乐,一张张幻灯片打出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图像,让学生畅谈他们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全体学生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三国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去,学生的思维阀门一经打开,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无疑提高好几倍。同时,把对知识的落实作为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三者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出课堂的更大优势,

例如我经常在阶段教学后,用知识竞答、问题接龙、电脑闯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打消学生对考生的反感情绪,加深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 2 强化师生合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我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师徒结对等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在小组中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时候,找准切入点,促进学生多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有一次讲到有关轮船发明的知识时,适当的加入了地理中提到的无风带和幽灵船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学生特别感兴趣,在学习历史的也对地理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历史教学很难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有一次上课介绍到有关古代拱桥的历史时,结合一些科技书籍中提到的关于拱形实验的例子,指导学生做了个小实验,短短的几分钟,学生通过操作清楚的体会到了拱形桥坚固的原理。用学生的话说:“历史课还有实验,太稀奇了”。 3 巧设三维目标,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备课过程中,我在不断思索:一节课怎能将三维目标贯穿其中?我深感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做到小而细,贴近学生的实际,切忌大而空。我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从学生身上存

如何评价一节历史课

如何评价一节历史课 张金平 最近一段时间听课很多,收获也很多,同时还要评课。从哪些方面去评课呢?我查阅很多资料,现将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令性文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据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再结合教材的具体叙述,最后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比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古代史”“上古人类文明”的内容标准中明确规定“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给人们的初步印象是原来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历史。但是,仔细读来,就会发现这是《课程标准》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从文明起源来了解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课程标准》中还有不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发掘,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考核学生的依据,也是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

它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历史教师只有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整合、讲授历史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科学性原则。 二、正确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理念。具体地说,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主体,必须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整体育人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必须关注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所以,主体与主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现在,提倡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主导有落脚点,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前提而存在的。同样,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自然也不会有优质的历史课。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安排恰当,从而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正确处理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评定优质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因素。 三、要落实三维目标并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提高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能力,也不可能产生丰富的历史思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同样,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一个学生不可能学完人类的全部历史知识。为此,我们必须把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限定在“普及性、基础性和

浅谈我对历史课的几点认识

浅谈我对历史课的几点认识 横山二中冯海龙 历史教学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精讲解、多联想 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借用一定的手段具体化、形象化、感情化。比如:讲鸦片战争影响的时候,讲到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复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用图示法讲解,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数学的交集。对,交集。政治和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紧紧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理解要抛弃两种错误观点:①中国社会变成一半是半殖民地一半是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变成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社会。不能把他们截然地分开。同学们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情绪活跃。还可以继续激发,放飞思绪,张扬想象。你们看还象什么?同学们想啊想……老师提醒了:我们可不可以想象为两只手臂举着甜甜的红酒挽在一起?可以。那么他们就是……?新婚夫妻在喝交杯酒。同学们回答。象,同学们回答。政治和经济相对独立的部分就是新婚的妻子和丈夫,交集的部分就是他们的爱情,那我们共同为今天结为伉俪的新婚夫妻祝福,祝他们新婚愉快,百年好和,好吗?好!手臂挽在一起,还象什么?还象抗洪抢险前线的解放军战士们,手挽着手臂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团结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同学们情绪高涨了。继续深入,同学们你们看,他还象不象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既独立又交融,独立的是个体,交融的是友情。象,好,就让我们的交集越来越大,我们的友情越来越深。友谊万岁,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就这样启发诱导,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思绪就象放飞的风筝,但线却要攥在老师的手里。 二、敢撒手、学生唱 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撒手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求新好奇的特点。比如:讲古代史两宋时期的文化,让同学了解了基础知识后,结合初中历史的讲解,请同学们自编自演一场宋朝人的市民生活场景剧。从中活灵活现,身临其境地领会和感受到两宋的文化水准: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有……,用的有……,行的有……,从中感受宋文化的繁荣和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子,找出与今天的差距。学生都有表现欲,参与度极高。敢于撒手,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并适时收网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备课组长工作职责 一、备课组长应在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指导下,开展本年级本学科 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大纲,钻研教材,统一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掌握好教学进度。 三、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制订课时计划,讨论的要求,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备课质量。 四、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开展教学研究,抓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并做好记录。集体备课时,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就教材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提出意见,其他教师一起研究探讨。要求每次备课组活动不少于40分钟,做到“三定四统一”(三定:定时间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落实;四统一: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核);填写好备课组活动记录表,每月按时交科组长检查,学期末汇总给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交教科处备查。 五、组织本组教师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做好期中和期末考的命题工作,客观地检查教学质量,认真进行质量分析,研究减轻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六、组织本组教师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负责本备课组织活动的考勤登记工作等。

七、对新教师的教学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具体、细致、耐心地帮助青年教师,指导其教学、使他们能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八、学期末做好期末总结与成绩分析工作,收集、汇总好本备课组老师的教学工作手册、学年论文、课件资料等,收齐、核查无误后交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统一上交教科处存档、备查。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复习课被改革遗忘了,所以,可资借鉴的经验较少。历史复习课教学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课型。历史复习课还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1、单纯地疏通历史知识点。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点”连成“片”并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历史知识点,只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2、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本应兴趣盎然的历史也失去了兴趣。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公开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公开课 铜陵县钟仓中学杨岳 内容提要:面对新课改,历史公开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切实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首先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性;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四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渗透性。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历史公开课 内容提要:面对新课改,历史公开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切实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首先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性;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四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渗透性。 随着历史新课改的深入,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老师们感觉到上好一节优质的公开课的难度越来越大。本人根据从教二十年的经验,简单说说在新形势下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历史公开课。 (一)教学内容正确,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讲解要清楚,无科学性错误。课堂上学生接受的知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史实、历史概念,对人物、事件分析的基本观点及从史实中总结出的理论规律等。一节课中哪些是基础知识,有哪几个概念,分析哪个人或哪件事,教师要心中有数,明了清楚,并在授课中体现出来。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上有失误,就会传授给学生错误的信息,误人子弟。因此,一堂优质课应该做到讲授准确无误。 例如,讲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首先要讲清的基本史实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过程以及后果,对其中的许多个时间、人物发明的新机器等基础知识要分别交代清楚。其次对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蒸汽时代等几个概念要加以说明,比较各区别。此外,要认真剖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同时为学生理解后面“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打下基础。 (二)教学结构层次分明,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容量适当,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一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45分钟内解决的问题却很多。这就给历史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一是在考虑教学内容时,要分清主次,掌握好轻重缓急。二是要在体现教材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如果把教材中所涉及的史实并列起来,一一讲授,肯定收不到好效果。把教学内容最能体现现代教学目的的那部分,加以浓默重彩,让学生印象深刻,十分必要。三是要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有时就是重点),要专门给学生讲述清楚。这样,才能让学生主次分明,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四是讲课的起点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把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课堂教学结构紧凑,知识联系整体性强,教学环节紧密连贯,过渡自然,条理清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应用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供施展的空间和机会。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本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盘考虑,整体筹划,具体安排,细心组织,处理好教材的使用,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发挥出自己的教学特长,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才符合新课标关于历史教学设计的要求。 作为教学设计者,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初衷主要是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认知历史过程,运用历史思维,全面、辩证、客观、发展地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事物,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一项原则:论从史出,论中有史,史中有论。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要看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利于展现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以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 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反映的是清末历史,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期,所体现出封建制度的弊端是导致中国屡遭外敌欺辱的根源。教材通过侵略战争和民族救亡运动来展现主题的,而两者之间也存在必然因果的联系。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1)教学的主题核心是什么?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是首要的。在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抓住学习主题重心所在,有了主轴,纲举才能目张;(2)主题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要点?根据主题核心,对教学范围、层次等进行分析、把握内容;(3)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目的在于避免教学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随意和零散;(4)弄清单元中各课课题之间以及与主题的关系,最终在围绕单元学习主题下,整体思考这一教学时段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以及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主要有:(1)教学材料的整合;(2)教学方式的整合;(3)教学活动的整合;(4)作业练习的整合(整合时要遵循简单实效的原则)。使每节课在材料类型、教学方式、活动组织形式、练习训练上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又在整体上构成联系和配合。 二教学手段 当前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教师的讲授只是辅助手段而已,有的人甚至不讲课。不少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教师不能够多讲课,有些地方甚至以时间为量化标准,越线即判为不当,带上“紧箍咒”。我的看法:要讲,要讲好,而且不能少讲。 这是为什么? 理论上,教师、学生、教材是三位一体,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将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材则是二者的中介。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材。 从历史课的性质上讲,历史学科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它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的常规形态。教师在课堂讲授历史知识是完成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 从历史知识传递上看,历史反映的是过去的人类活动。是不可能通过实验方式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直接通过观察所得,而大多数只是通过间接方式传递。一般情况下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有:听、读、看等方式,听课则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中是

历史课的评语

县级专家点评: 寿县正阳中学赵璧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开端》教学环节完整,过程流畅。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语言亲切。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因势利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既注意到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县级专家点评: 寿县寿春中学任兵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教学思路清晰,紧扣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的使用有效地配合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任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从容不迫,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效果明显。 级专家点评: 寿县安丰高中吴庆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三年级《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在教学设计上紧扣新课程标准,是新课改的尝试者、实践者。教学设计耳目一新,教学模式让人眼前一亮,。教学中明显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提升等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和讨论引领及小结上,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作为一节高三复习课,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在能力提高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课堂训练和讨论设问的深度等方面可以提升层次,以更突显复习课的特点和要求。 级专家点评: 寿县二中杨尚金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一年级《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首先,教学思路清晰,整堂课紧紧围绕“变”字展开,“怎么变”?“为什么会变”?“变的影响”,层层设问,步步探究,既紧扣了本课主题又抓住了学生的心。 其次,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直观、生动的展现了“变”的史实;在授课方法上紧扣新课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师生互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如何上好第一节历史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这是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的话: 我认为这句话的正确性在于中国的一句古话:以史为鉴。“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 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比如,看过三国演义的将领在和敌人打仗的时候就不会把战舰用铁链连接起来的错误了。历史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借鉴其中的人与事,不至于重蹈前人覆辙。 你历史读得多了,知道成与败的事情就多了,在实际生活中和的没读过历史的人相比成功与失败几率也就不同程度增大与减小了,所以说读史使人明智。 第一,历史的含义;第二,何为历史;第三,为什么学习历史;第四,如何学习历史。 一、历史的含义 从分析古代历、史各自意义入手,梳理从单个使用再到合成一个特定概念的过程。 1、“历”、“史”。《说文解字》中解释“历”:过也,从止歷声,郎击切。过,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即其意义;从止歷声,是其结构;郎击切,是运用古代反切法,即读音。”。《说文解字》中解释“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力,疏正切。

2“.历史”连用。在史籍中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主传》中裴松之注引。《吴书》,是吴使赵咨问曹操称颂孙权时说的一段话“~~~~~~”,但这里的历史并非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历史的概念。 3、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概念。日本人首先使用“历史”的,以对应翻译英语“history”。198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介绍:“日本之女学,约分十三科~~~~五历史~~~~”。此后,现代意义上的“历史”一词在我国广泛使用。 二、何为历史 从古今中外历史学家的言论中找出历史的含义,然后总结历史的内涵其实是众说纷坛的,但历史还是有其基本的内涵。即一是,历史是指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实本身;二是历史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选择性记录和诠释。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或者是对以往实际发生事件的记录。 什么是历史?这是第一要告诉学生的。“所谓历史,就是指过去了的事,有的事离我们很遥远,有几百几千年了,而有的事就发生在昨天,在前一时刻。如你们的小学生活对今天来说,也是历史。” 三、为何学历史(历史的特征) 1、过去性:经世致用,以史为鉴。 2、客观性: 3、复杂性: 4、规律性: 所谓“国可灭,而史不可灭”

浅谈历史课的教学创新

浅谈历史课的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17-09-04T11:28:21.837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3期作者:饶泰 [导读] 创新——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江西省上栗县东源乡小枧中学337007 摘要:教学创新是当今教育的主要方向。本文作者尝试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论了在初中历史课中实 行教学创新的体会与经验。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自学、讨论、探究、质疑,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地学习。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创新 创新——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什么是教 学创新呢?专家们是这么认为的:教学创新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过程。它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以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探索和构建教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并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面向学生的未来,落实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让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创新呢?这是我们教师要研讨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下面我就结合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谈谈如何在历史课中实行教学创新的问题。在历史课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创新: 一、指导学生自学,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学到的技能。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 行点拨、引导,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在教学《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时,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学生在预 习自学中,了解了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但对于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不是很明确。我又布置他们创造性地结合地理课中的世界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它们的具体位置,让学生自己归纳它们地理上的共同特点。这样就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加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在课堂上的创新精神,营造宽松的自学氛围,指导要面向全班学生,不留被遗忘的角落。 二、组织学生讨论,突显学生的主动性 《学记》中有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要提倡师友之间相互讨论、切磋,这样可以较快地增长知识,扩大视 野。这一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就是要讨论。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启示的效果。学生是讨论的主角,教师只是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的配角。例如,我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十课)中,对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就先让学生们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把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强盗组”主张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第二组“先驱组”主张哥伦布是先驱者;第三组“进步组”主张哥伦布发现世界和探险精神。各组推出3名同学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观点,其他同学可作简短的补充。最后教师点评,特别表扬具有创新思维的同学,发扬他们的主动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创造性地解决“突发性事件”,尽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浓厚的讨论氛围,还要让那些想参加讨论又怕说错的学生放下心理负担,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来。 三、引导学生探究,突显学生的创造性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质疑,突显学生的创新性 我国古代学者说:“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我们教师在现代教学中,需多引导学生找出问 题,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多渠道地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不要把结论过早地告知学生,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处处设疑,有意让学生去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发现胜利的终点。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我在教学中就注重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脉络用一根线串接起 来。首先从我们自身穿的衣服谈起,激发兴趣,接着提问:“你们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吗?”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回顾前面学的知识:“你了解英国吗?”学生发言后,再与当时的中国对比:“假如珍妮机在中国发明,情况会怎样?为什么?”讨论后,对于学生的设想不置可否,有理即可,并肯定他们的创新性。最后由点到面,提出:“如何提高生产的效率呢?关键因素是什么?”过渡到“蒸汽时代”,再去了解这个时代的发明创造的成果。 总之,教学创新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过程也因而丰富多彩。以上所论,愿与所有历史教师共勉,不到之处,敬请指导。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全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21世纪出版社。

评语大全之历史听课评语

评语大全之历史听课评语

历史听课评语 【篇一:历史听课评价表1】 听课评价表 【篇二:听课记录及评语】 4月11日星期三 上午,来到均安镇六峰中学参加初三英语教研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市镇中心英语教研组的成员和全镇初三英语老师。 本次活动首先听了六峰中学朱杰红老师的一杰初三教研课,然后,大家开展了积极的教研讨论活动,最后,曾衍明主任就初三英语复习工作做了一些工作部署。下面是这节课的听课记录和听后随感。 teaching procedure 1. 课前朗读,复习单词 2. greetings ----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unny. 紧接着复习其他表示天气的单词。cloudy, rainy, sunny, windy, fine, etc. 然后,启发学生说出另外一些表示天气的单词:warm, cold, cool, hot, etc. 启发的方法是通过师生问答开展的。教师问:whats the weather will be like if its rai ny? 然后学生回答说:itll be wet. 3. 由its a fine day. 复习感叹句的表达形式。 how fine the day is! 当这一句话学生表述存在问题的时候,教师及时通过what a fine day it is ! 启发,并最终让学生顺利说出下面

的句子:how fine it is! 接着,进一步问道:如何赞扬一个人呢?引出下列单词:clever, smart, careful, hard, hard-working, 然后说:he is a hard-working student. ill learn from him. 4. 朗读lesson 60 课文内容,之后,通过看幻灯片,谈论图片内容;(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中文组织教学太多。如:首先,我们见到图画中有什么?像这样的句子完全可以直接用英语组织进行。教师通过幻灯片呈现故事,在故事的呈现中渗透语言知识,形式很好。如果能就图片提出一些目的性更强、有效性更高的问题就好了。)接着,教师继续由图片、话题引出。the dog is our best friend. we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it. 这两句话可否连起来呢?让学生说出:the dog is our best friend and we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it. 5. 检查上次作文情况并步入正题----初三升中专题复习----书面表达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做老师,阅读并修改作文,谈谈他们的好与不好到底何在,应当如何修改。 6. 朗读范文 听课意见与随想 总体感觉: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展示出了教师关爱学生、循循善诱等方面的教学特点。特别是在知识的引入过程中,十分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益友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 随想与建议: 1. 书面表达是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出的部分。它不是被动的语言输入,而是积极的主动输出。可以说,书面表达对于初三的同学来说,是最难的一个能力项目了。 2. 思考: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或书面表达能力呢? 我觉得:第一,应当给与学生足够正确的语言输入;第二,应当专设书面表达作文课。在作文课上教师亲自示范,并和学生一起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