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文献综述资料及范文

资料一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等等。

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予以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二、写文献综述的好处:

1、通过体验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的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三、写文献综述常见的问题

1、根据已有的综述直译转抄

在写作综述论文时,可以借鉴他人已发表的综述启发思路,但切不可照抄照搬。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写出有别于他文的特色,有自己的侧重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进行文献更新,补足与自己侧重点有关的和该课题最新发表的文献,然后按照自己的侧重点重新命题,将全文重新整理,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洋洋大篇,只是资料的堆积

内容既无重点又不深入,层次不清,概念模糊,甚至有误,只是资料的堆积。

3、文献开列过多,引文不当

一般要求综述论文著录的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原文,但也并不是所有读过的文献都统统列出,应选择最主要和最新近的文献:

1)综述论文论点和论据来自的文献;

2)为分析讨论提供有力依据的文献;

3)为理论和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的文献;

4)注意引用知名度高的期刊;

5)以新近的文献代替旧的文献。

4、把综述写成讲座

讲座和综述的共同点是文章的综合性、新颖性和进展性。

一般认为,综述是专业人员写给同专业和相关专业人员看的,要求系统、深入;讲座是专业人员写给相关专业人员和非相关专业的"大同行"看的,一般在深度上不作太高要求。

文献综述的写作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选题:围绕论题选题(如“×××研究文献综述”);

搜集: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主要方法有: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最常用的方法)

阅读、归纳: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重要的信息,尤其是重要的单篇研究文献。阅读文献时,最好做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的精髓。这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前言·主体·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前言:(200-300字)

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论题的研究现状及争论的焦点。使读者对所要论述问题的大致轮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主体:(2500字)

写法不拘一格。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无论用哪种方式,都必须做到:

①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比较分析;

②阐明有关论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③评述所论问题。

主体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

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

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

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

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

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

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

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

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

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 纵式写法"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

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

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

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

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

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

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

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

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

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2) 横式写法 "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

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

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

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

综述。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

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因为是"新",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

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整

理,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3) 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

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 "纵"、"横"描述,才

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

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无论是纵式、横式或

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

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

得当。

总结:(200-300字)

对主体部分进行扼要总结,重点评议,提出结论,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最后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虽放在文后,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

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

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不少于20篇)

资料二范文三篇

《世说新语》及诗性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宋明宽,长江大学文学院

指导教师:李丽君,长江大学文学院

《世说新语》作为我国志人小说的名著,既凭借内容详实、材料的真实可信,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必读著作,又依托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文学宝库中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赞之曰:“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她问世一千多年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关注与喜爱,近年来,《世说新语》的研究成果更是异彩纷呈。本综述立足于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从文体、艺术、美学和诗性等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有利于阐述《世说新语》与诗性的联系,本综述首先对学术界的诗性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勾勒,为《世说新语》诗性品质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背景。

一、诗性研究综述

仔细梳理我国近年来诗性研究成果,不难难发现,目前学术界的诗性研

究倾向于文化、美学和语言三个角度。

1、诗性的文化角度研究

1999年,莫砺锋在《中国韵文学刊》第1期上发表《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文章认为以人为本的中华精英文化充满了诗性精神,所谓“孔颜乐处”、“天地大美”、“逍遥物外”正是诗化哲学与诗化生活追求的表征。莫砺锋教授指出,诗性精神是“那种执着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基于自身道德完善的愉悦感,那种对朴素单纯之美的领悟,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除了‘诗’这个词以外简直无以名之!”[1]2006年李建中在论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中也明确指出,诗性是我国“民族秉性”的一个方面。他认为诗性思维是远古时代东西共有的精神财富“中国哲学创始之际,保留了诗性思维的特点,采用诗性思维和辩证法相结合的运思模式,特别是在阐述其世界观尤其是认识论和道德学说时,这种诗性思维的特征又表现的特别明显。而儒家权

威的强化又使诗性和功利性的结合成为固定的‘民族秉性’” [2]。陈炎2000年发表在《理论学刊》第6期的《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将“诗性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1,在所有的艺术产品中,诗歌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2,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艺术具有主导和扩散地位;3,“礼乐文化”的行为准则使人们的言谈举止均具又艺术特征;4,“世俗文化”的信仰空缺使艺术具有了准宗教的功能;5,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和音乐性特征与艺术的表达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

2、诗性的美学角度研究

诗性的美学角度研究是诗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2002年,黎风在《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上发表《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文章认为文学的“诗性”是与人的创造相互对象化的审美过程和结果,它以先验自在的状态等待着人们去“融入”、“寻找”和“发现”。他说:“文学的‘诗性’就是要求文学超脱于现实功利的目的和存在表象,进入更加高尚纯粹的理想境界,成为慰藉感情,心灵的超然力量和进入历史本真的审美通道。”[4]无独有偶,王振复的《诗性与思性:中国美学范畴史的时空结构》也有类似的论述:“从人的生命直观出发,自然宇宙、社会人生及其艺术审美,都是生气灌注、气韵生动的,其共同、共通的人文意蕴与品格无疑是诗性的。这诗性之直接的呈现,是审美感觉、意绪、移情、感悟及愉悦,等等。”[5]2007年,王彦锐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9期发表《诗性观照下的审美意蕴》,文章指出:“诗性是一种重要的关注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更是一种审美的情感方式。诗性的这种精神现象,包容着一种价值观念,融入了一种情感态度,是一种“诗化”了的意识形态。文学诗性则体现为一种超功利性、自然性非社会化的文学旨趣,是对人生、社会、历史采取一种诗意的审美观照。”[6]

3、诗性的语言角度研究

200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上发表《语言的诗性与诗性的语言》,张先生认为日常语言一般皆有诗性,即具有暗指未说的东西,从而使个人独特的东西得到他人理解的特征和功能。诗的语言在语言中最具“思辨性”,最大程度彰显了语言的诗意本性。在对古典诗歌语言的诗性特征上,他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中国古典诗的水平之高下,主要不在于说出的东西,例如辞藻之华丽与否,而在于说出的言词对未说出的东西所启发、所想

像的空间之广度和深度。”[7]同年,程惠哲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理性与诗性的结合——评<中西比较美学论稿>》明确指出诗性的表达就是:“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语言很到位地表达了许多不易言说的” [8]问题。黎风则在《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中指出:“文学是如何被语言‘赋予’了诗意,或者说语言是如何地‘自呈’诗性,在理论上好像还没有具体落实的共识,依然给人晦暗不明、玄乱一团的感觉。”[9]他认为语言的“诗性”在文学中有两种呈现方式:“第一,语言的‘诗性’在于以最简要、最朴素的文字体现本质的深刻”;“第二,语言的‘诗性’也在于最简单、最朴素的文字的不可解释性。”[10]

二、《世说新语》研究综述

1、《世说新语》文体研究

在日渐丰富的《世说新语》研究成果中,《世说新语》的文体越来越受人瞩目,一时成为研究《世说新语》的一个热点。目前,《世说新语》文体之说主要有五种观点。

(1)《世说新语》是小说

近现代以来,尽管小说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多数人还承认《世说新语》是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中把《世说新语》归于小说类,称之为志人小说。鲁迅先生的认识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1979年,刘兆云发表在《新疆大学学报》上的《小说,笔记小说与世说》分析了古今对小说认识的差异,认为《世说新语》“完全符合汉魏六朝人对‘小说’体裁的概念。它开创了我国笔记小说的一体,并使之历久不衰。”[11]1988年,宁稼雨在《天津师大学报》发表《<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宁先生认为:“《世说新语》从根本上与诸子、史传、志怪书划清了界限。使志人小说成为一种独立的小说样式。”[12]此外,宁先生在《中国志人小说史》中说:“经过魏晋两代人的努力,志人小说在内容因素、体例方法上都逐渐完善起来。······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世说新语》就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

[13]刘强“倾向于把《世说》当作一个整体的叙事文本来欣赏,特别是当作近代意义的小说去读,而不仅仅作为‘历史资料’的汇编文献去‘使用’” [14]。陈金泉通过从《世说新语》纪实写真的审美特征,到它的审美聚光点,得出结论:“《世说新语》在我国小说史上确实是开写实志人小说先河之作。”[15]

(2)《世说新语》是史料

史学家陈寅恪、周一良都认为《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尤其是思想史的重要资料。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说:“《世说新语》记录魏晋清谈之书也。······在吾国中古思想史,则殊有重大意义。”[16]周一良说:“《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史的一部重要资料,也是研究这一时期思想史必不可少的资料。”[17]刘军撰文明确反对将《世说新语》归为小说,他指出:“《世说新语》完全采用纪实手法,根本排斥艺术虚构。同时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很明显,就是为名士们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根本无意于作小说。”[18]清末民初梁启超在《新民丛刊》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他把中国古代史学分成十类,其中《世说新语》被列入第五类“杂史”中的“琐言” [19]。现代史学家钱穆也认为《世说新语》“应是一部史书,而且很重要。”[20]今人张叔宁认为“《世说新语》是一部具较高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而不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21]

(3)《世说新语》是小说又具有史料价值

《世说新语》既是小说又具有史料价值的观点,越来越被学术界所认同,这显然是一种折衷的观点。周祖谟在为余嘉锡著《世说新语笺疏》写的“前言”中,首先承认了《世说新语》的小说地位,并进一步肯定了它的史料价值:“《世说新语》一直为研究汉末魏晋间的历史、语言和文学的人所重视。······所涉及的重要人物不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将相,下自士庶僧徒,都有所记载。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时人物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风俗、习尚,这确实是很好的历史资料。”[22]刘叶秋先生既认为《世说新语》是小说,还承认其史料价值,并且还对它的小说特征及史学价值进行了比较:“《世说新语》所写的为历史上的真人,而每采传说,时加演饰,着重从琐言情节上,以片言只语表现人物,虽大致不违真实,体例应属小说,其史料价值似乎不及文学成分浓厚;但所记叙的各方面的内容,却能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所刻画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成为多种的典型;可以当作魏晋名士的速写画看,其史料价值,又不因其为小说而减低。”[23]有些学者认为《世说新语》既不属于小说,也不属于史书,而是介于文、史之间,或者处于史向文转变的一种过渡状态。1997年,张海明在《文学遗产》上发表《<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他认为“《世说新语》处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萌芽阶段,只能说具有一些小说因子,而不得与成熟后的小说等量齐观;从史传文学向小说文体的过度来看,《世说新语》

处于历史与小说之间,它兼有两种文体的部分特征。”[24]全星迳认为《世说新语》处于“告别历史向文学演化的蜕变之中。”[25]

从整体上看,目前学术界承认《世说新语》既是小说,同时又具有很强史料价值的占多数,这正说明了《世说新语》是一部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的著作。

2、《世说新语》艺术研究

《世说新语》因其篇幅短小、善记人物言行、语言丰韵生动为后世所推崇。徐震塄先生在《世说新语校笺》前言中称赞它:“言简味永,栩栩如生”。 [26]对于《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特别是语言方面,一直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1986年,周舸岷先生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发表《<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影响》,文章将《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概括为“浓缩”,“修饰”,“机巧”,“玄虚”和“简叙”五个方面。[27]次年,侯忠义先生在《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世说新语>思想艺术论》,文中指出:“《世说新语》基本上是现实主义创作,它创建的体例,运用的技巧,包括的内容,对后世文学都产生里巨大的影响。”[28]1997年,张海明在《辽宁大学学报》上撰文将《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概括为“简约”、“象喻”、“玄远”和“个性化”四个方面[29]。2000年,杨芳在《暨南学报》上撰文,从模糊修辞艺术角度,探讨《世说新语》语言的模糊美并概括为“文辞简约”的“凝炼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意在言外”的“含蓄美”,“玄妙莫测”的“神秘美”,“以虚掩实”的“虚白美” [30]。2008年,蒲日材在《名作欣赏》上发表《诗情画意话<世说新语>》,他认为《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深邃玄远的哲理味”,“真挚强烈的情感倾向”,“晶莹发亮的自然意象”,“剥离语境的叙事方式”以及“简洁清丽的语言风格”五个方面[31]。

3、《世说新语》美学研究

《世说新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物品藻美学。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反映了魏晋六朝的社会现实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面貌与审美情趣,既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也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宝坤先生在《学习与探索》上发表《思想的解放与人性的裸露——志人小说的美学风貌》,[32]文章认为《世说新语》的美学风貌主要体现为:1,生动地记录了时人玄谈析理的风气,内容和场面,肯定了清谈是辩论玄理的主要方式;2,描述和肯定了“魏晋风度”是这一时期理想的人格美;3,表现了魏晋人对人与人性美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追求;4,深刻揭示了儒家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泯灭和沦丧;

5,在品藻人物中运用了许多的审美概念。1989年,张永昊发表在《文史哲》第6期的《<世说新语>的审美观》指出“‘人的自觉’的解放思潮是贯穿《世说新语》审美观的主脉,魏晋玄学则是《世说新语》审美观得以形成的摇篮。”[33]他还认为这种审美观以人物品藻和对自然美的爱赏为核心内容,呈现出以人为中心,由现象世界向精神本体转移,从世俗社会向自然界拓展的时代特点。

4、《世说新语》诗性研究

关于《世说新语》与诗性的相关研究,目前,学术界缺乏全面的观照,只是有所涉及。2005年,高原在《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3辑上发表《小说中的“绝句”——论“诗化小说”<世说新语>的审美特征》,文中指出:“《世说新语》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语言,它弃绝了那种把语言仅仅看作是’工具’作法。《世说新语》极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绝句般的语言节奏’,以适应表现魏晋时期我们民族那像古希腊奥林匹斯上众神一般的生命之色彩与生命之韵律。”[34]“它所传达的情感属于对人生存在的‘本真’把握,是写生命的真趣,自然不以‘雾状的’柔曼轻飘作为自己的趣味选择。······那是一种因把握到‘最真实的生命存在’而来的直抵生命之自由、超越本根的的风流蕴藉与刻骨铭心的人生境界。”[35]作者这一认识虽与《世说新语》的诗性品质相契合,但他只是从语言形式和审美意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而没有真正地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因而给《世说新语》诗性品质研究留下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综上所述,《世说新语》作为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各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世说新语》的诗性研究有所忽略,对诗性本身的认识仅仅偏于文化、语言等方面,没有全面、系统地探究,而这却是诗性研究能有所拓展的关键所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笔者认为,诗性品质是人生态度情趣化、审美化的表现,并通过片断性的东西见出永恒的美。笔者论文将试图通过对《世说新语》诗性品质的研究,为学界的《世说新语》研究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使《世说新语》的魅力与价值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显。

参考文献

[1] 莫砺锋. 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 [J] 中国韵文学刊,1999(1)

[2] 李建中.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

[3] 陈炎.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J]理论学刊,2000(6)

[4] 黎风.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J] 社会科学研究,2002(3)

[5] 王振复.诗性与思性:中国美学范畴史的时空结构[J]学习与探索,2006(1)

[6] 王彦锐.诗性观照下的审美意蕴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7] 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性的语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

[8] 程惠哲.理性与诗性的结合——评《中西比较美学论稿》[N]人民日报,2000,8,19

[9] [10] 黎风.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J] 社会科学研究,2002(3)

[11] 刘兆云.小说,笔记小说与世说[J]新疆大学学报,1979(1)

[12] 宁稼雨.<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观念成熟的标志[J]天津师大学报1988(5)

[13] 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39页

[14] 刘强.对历史真实的冲淡与对艺术真实的强化——论《世说新语》的叙事原则[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4)

[15] 陈金泉.《世说新语》:中国古典写实小说之滥觞[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

[16] 陈寅恪. 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6

[17] 周一良.《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1)

[18] 刘军.《世说》不是小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19] 梁启超. 史学论著四种·新史学[M] 长沙:岳麓书社,1998

[20]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M] 北京:三联书店,2004

[21] 张叔宁. 《世说新语》整体研究[M] 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22]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 北京:中华书局,2007,1页

[23] 刘叶秋. 古典小说笔记论丛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24] 张海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J]文学遗产,1997(1)

[25] 全星迳. 《世说新语》:历史向文学的蜕变[J] 社会科学战线,1999(3)

[26] 徐震塄. 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 周舸岷.《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1)

[28] 侯忠义.《世说新语》思想艺术论[J] 北京大学学报,1987(4)

[29] 张海明. 魏晋清谈与《世说新语》的语言特征(续)[J]辽宁大学学报,1997(6)

[30] 杨芳.《世说新语》语言的模糊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6)

[31] 蒲日材. 诗情画意话《世说新语》[J]名作欣赏,2008(9)

[32] 张宝坤. 思想的解放与人性的裸露——志人小说的美学风貌[J]学习与探索1987(2)

[33] 张永昊. 《世说新语》的审美观[J] 文史哲,1989(6)

[34] [35]高原. 小说中的“绝句”——论“诗化小说”《世说新语》的审美特征[J]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5(3)

文学批评话语转换与《中国小说史略》

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宋明宽,长江大学文学院

指导老师:李丽君,长江大学文学院

自上个世纪末至今,是中国文学理论建设最活跃的时期,但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困扰着人们:当代文学批评的有效话语尚是自五四以来不断引入的西方文论话语,而国学精粹---中国古代文论仍被冻结于文学殿堂的高阁之上。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批评者把这种“胡音噪闹,母语希音”现象称为“失语症”。问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界的热切关注和广泛讨论,普遍对此讳莫如深;有的学者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和转换,有的学者青睐西方文论的中国化。这些探讨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研究和当代文论的建设具有指导性。但是否以此就能实现以我们民族文化与文论为主的文论话语重建?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来的讨论作一个综述,以此推出鲁迅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以期对话语重建具有建设性。

一、关于“失语症”的讨论

1995年,四川大学教授曹顺庆在《东方丛刊》第3辑上发表的《21世纪中国文论发展战略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首次提及“失语症”并确定其内涵,随即又在《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上发表《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全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坛,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理论,没有自己的声音?其基本原因在于我们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我们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一套自己特有的表达、沟通、解读的学术规则。我们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有办法说话,活生生的一个学术‘哑巴’”。[1]“所谓失语,并非指现当代文论没有一套话语规则,而是指她没有一套自己的而非别人的话语规则。”[2]同时,曹文指出“失语症”的病根“在于文化破坏,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在于与传统文化的巨大断裂,在于长期而持久的文化偏激心态和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3] 对此,社科院文学所蒋寅先生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曹顺庆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命题。”他在《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对“失语症”的一点反思》一文中强调:“所谓‘失语’,就绝不是什么有没有自己的话语,用不用西方话语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学问,能不能提出新理论、产生新知识的问题——言以蔽之,‘失语’就是‘失学’,失文学,失中国文学,失所有的文学。什么时候,真正的文学研究专家多了,举世钦佩的学者多了,中国学术界就不‘失语’了”。[4]

南开大学沈立岩教授认为“失语”并不是当前文论的一个最准确的概括。他在《南开学报》2001年第3期的《关于文论“失语症”和“话语重建”的再思考》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现代文论在其曲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很大影响,无论是它的问题视域,还是它的研究方法以及它的概念和范畴,莫不如此。但这是否就等于‘失语’和‘完全西化’呢?似乎还不可能。”[5]他的理由是中国现当代文论没有停止对传统文论的继承和借鉴,而中西文论的交叉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性的体现,有利于取长补短。

针对这些讨论,曹顺庆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的《再说“失语症”》特别对“失语”就是“失学”,“失语”就是“不学无术”,“失语”与“学术功底”之关系问题

进行反驳,并作了具体的阐述:“外语不好的人会失语,外语好的人同样会失语;不学无术的人会失语,学问好的人同样也会失语。失语与外语程序及学问深浅是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混淆。因为笔者所说的‘话语’是专指不同的学术规则,‘失语’是指失去了自己的学术规则,而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什么‘失学’,或是外语不好之类。”[6]

学界对“失语症”讳莫如深,但都无可否认“失语症”在中国现当代文论中的存在,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殷切呼唤救治这一“文化病态”的良方——那就是中国文论的话语重建。

二、关于“话语重建”的讨论

曹顺庆不仅提出“失语症”,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他在《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上发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7],在《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上发表《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8],分别阐释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后者提出了“融汇中西”,“杂语共生”的基本战略,并指出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即率先返回自己的文化家园,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入手重建当代文论。2004年曹顺庆又在《重建中国文论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的中国化》(见《外国文学研究》第5期)一文中指出:“西方文论话语需要与中国传统话语——中国独特的言说方式相结合,我们需要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论。”[9]

如何借鉴西方文论?陈庆泓在《文学现代化的误区与“拿来主义”》中推出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作为真理的内涵有二:一,拿来,二,或使用或毁灭。前者是姿态,后者是策略。”[10]

朱立元发表在《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上的《走自己的路—对于迈向21世纪的中国文论建设问题的思考》一文显然体现了宏通的眼光:21世纪的中国文论应该走“立足当代,今古对话,中西融通,综合创造”的路。[11]

北大教授王岳川更为精辟地阐述了相同的观点。《思想战线》2005年第4期刊登他的《当代文论精神症候与文化空间拓展》[12],文章明确提出在中西文论对话基础上,坚持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坚持人类只有在体用之争方面,走向人类之体,世界之用。其实早在2004年他就在《“发现东方”与“互体互用”》中表明应在文化“拿来”中坚持中国文化“输出”立场,达到中西“互体互用”的文化精神生态平衡,努力在当代文化和文论中发出中国的声音:“当代中国文化输出的原则是以我为主,合而不同——重视原创性的思维创新和高层次的学术输出,保持文化生态而重建中国形象,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使命。”[13] 另外,还有学者就“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提出了自己的见地。赵玉在《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个误导性命题——对十年来“转换”讨论的冷思考》[14]中指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讨论始终众说纷纭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具误导性命题。一方面,它把“现当代文论失语”偷换成了“古代文论在现当代的失语”;另一方面,则把:“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偷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闫月珍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与未来——对“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思考》[15]对话语重建也大胆质疑。

以此可见,学界对于“话语重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构想,一是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二是西方文论的有效借鉴。尽管莫衷一是,但都具有一定的建设性。

三、对鲁迅的学术及小说史研究方法的认识及评价

蔡元培先生在1938年版《鲁迅全集序》中概括了鲁迅先生学术及小说史研究的特色:“鲁迅先生本受清代学者的濡染,所以他杂集会稽故书,校《嵇康集》,辑谢录《后汉书》,编汉碑帖,六朝墓志目录,六朝造像目录等,完全用清儒家法。唯彼又深研科学,酷爱美术,故不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发展,例如科学小说的翻译,《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

奇集》等,已打破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16]文章强调,鲁迅的学术研究方法一方面“用清儒家法”,一方面又“不为清儒家法所囿”,学术研究视野开阔,在多个学术领域皆有开拓之功。

新中国成立初期,郑振铎先生论及鲁迅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贡献时认为:“这是乾嘉诸大师用以辑校用秦古籍的方法。而用来辑校古代小说的,却以鲁迅先生为开山祖,而其校辑的周密精详,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追得上他。”[17]

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学者注意到《中国小说史略》在学术研究史上的地位,肯定这一著述不仅仅打破了中国小说自来元史的局面,而且构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新的理论体系,并把历史唯物史观作为方法引入古代小说研究,开创了小说史研究的新格局。1992年,郭豫适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重大贡献》一文中肯定了《中国小说史略》的指导思想:“我们知道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从政治认识上来看,他还未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对小说史发展过程,对许多小说的观察、分析和评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时常显示出唯物论的思想光芒。鲁迅又是勇于探索,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学者,所以他在这部著作中,时常反映出一种新的进步的思想观点。”[18]

赵维国的《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小说史研究体系的构建》[19](见《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李松荣的《鲁迅治学方法浅探—以<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例》[20](载《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都对蔡元培先生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宋克夫、张蔚在《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进化论与〈中国小说史略〉》中,从鲁迅先生的小说研究发展观、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探讨进化思想对《中国小说史略》的影响:“达尔文提出了物种变化的观点,并且认为一切特种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充分贯穿了这一以变化为核心内容的进化思想,以进化的观念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小说现象和小说作品,确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与流变,从而建立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体系。”[21]

温潘亚发表在《淮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的《论鲁迅的文学史评价标准》[22],认为鲁迅先生对文学史这一学科的开创和发展的功绩甚大,其独特的文学史评价标准对今天的文学史建设仍具启迪和借鉴意义。齐裕昆发表在《兰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的《鲁迅是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拓者—谈〈中国小说史略〉》[23],对这方面也早已给予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著名学者赵宽熙在《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发表《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以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中心》,拓展了鲁迅研究的视阈。文章一方面肯定了《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就,另一方面,指出了它的局限性:“第一,按各朝代记小说史,对中国小说的发展进程有过分平成的倾向。……第二,整体来说停留于中华主义观念,彻底地忽视中国国内其他民族的小说史。……第三,《史略》主要是通过文人们的手对文学化了的作品进行论述,固而忽视了对说话文学等口语作品的考察。……第四,对于具体作品的评论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第五,鲁迅从类型论的观点出发对小说史记述进行了考察。这种方法有可能会使读者对具体作品的理解过于片面。”[24]

学界充分肯定了鲁迅的学术贡献和《中国小说史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对其小说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主张作了深入的探究,不乏新见,成果颇丰。

四、鲁迅文化话语与“话语重建”之关涉

中国现当代文论的“话语重建”与鲁迅先生的文学史研究有何关联?鲁迅先生的学术话语意义对现当代文论的话语重建有何启示?当前学界对此关注程度如何?吴国群在《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2期《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鲁迅话语空间》中谈到了这类问题:“鲁迅虽是

从‘旧垒’中走出的国学根柢浓厚的学者,却最少旧文化、旧文学的挂碍;虽是最主张向外国学习的身体力行者,却并未‘西化’;虽常处孤独者的境地,却从未‘失语’,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话语空间。”[25]文章就“从逻辑学范式到现象学范式”、“从概念到喻示”、“从‘法治’走向‘人治’的语言”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吴国群从理论上对鲁迅的话语进行研究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在对具体文本的落实上笔力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综上所述,面对中国现当代文论的“失语”现象,学界对“重建”的前景既表示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期待的态度,又流露出一些质疑甚至悲观的迹象。无论如何,这些都对中国现代化文论的构建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仔细观察不难看出,当下关于“话语重建”的讨论还只是流于理论层面的阐述,而笔者认为,中国文论话语重建更在于实践的本身。虽有少数学者对此正执着地尝试着,但却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而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现当代文论话语创建中无疑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对其话语进行细致研究,有助于引导学界在“话语重建”实践上找到一个范式、一个向导,有助于帮助学界正确认识《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界的伟大价值和重大意义。这对在“失语症”悲观中和“话语重建”迷茫中的学术界,可以说是一盏明灯;这也正是我的论文《文学批评话语转换的一个经典案例——论<中国小说史略>方法论意义》所要尝试的。

参考文献

[1][2][3]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

[4]蒋寅,对“失语症”的一点反思[J],文学评论,2005,(2)

[5]沈立岩,关于文论“失语”和“话语重建”的再思考[J],南开学报,2001,(3)

[6]曹顺庆,再说“失语症”[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7]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文艺研究,1996,(2)

[8]曹顺庆,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文学评论,1997,(4)

[9]曹顺庆,重创中国文论的以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外国文学研究,2004,(5)

[10]陈庆泓,文学现代化的误区与“拿来主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1]朱立元,走自己的路——对于迈向21世纪的中国文论建设问题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0,(3)

[12]王岳川,当代文论精神症候与文化空间拓展[J],思想战线,2005,(4)

[13]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西“互体互用”[J],文艺研究,2004,(2)

[14]赵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个误导性命题[J],求索,2005

[15]闫月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观代与未来[J],山西师大学报,2005

[16]蔡元培,鲁迅先生全集序[A],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三十年集[C],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1947年卷首

[17]郑振铎,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J],人民文学创刊号,1949,(1)

[18]郭豫适,中国古代小说论集(修订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47

[19]赵维国,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小说史研究体系的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0]李松荣,鲁迅治学方法浅探—以《中国小说史略》、《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6

[21]宋克夫、张蔚,进化论与《中国小说史略》[J],明清小说研究,2006,(1)

[22]温潘亚,论鲁迅的文学史标准[J],准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6)

[23]齐裕昆,鲁迅是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拓者——谈《中国小说史略》[J],兰州大学学报,1981,(3)

[24][韩]赵宽熙,对鲁迅中国小说史学的批判性研究—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5]吴国群,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鲁迅文化话语空间[J],鲁迅研究月刊,2002,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边城》研究文献综述

学生:余萍,长江大学文学院

指导老师:李丽君,长江大学文学院

两千年来,尤其是近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发展超越了自然生态的可承载能力,违背了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导致人类目前面临巨大的生态灾难。正是在这一生存困境下,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生态美学是中国美学界在全球性生态研究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的自觉研究,是对现实呼应的回应。生态美学即以“生态学”视野研究美学问题,以“美学”的方式关注生态问题。近年来,生态美学研究者队伍逐渐扩大,对生态美学的讨论也方兴未艾。沈从文的《边城》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下文就近十余年学界对生态美学的研究以及《边城》中生态美学的探讨作必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生态美学的视阈下观照《边城》。

一、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探源

论及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我们不能不追溯到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源头。生态美学源于人的生态意识,而生态意识的根基自古已有。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孙彦泉在1999年《齐鲁学刊》第一期上发表《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一文,他认为:“《周易》和儒家主张天人合一是为了通过人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天、地、人三才并进,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实践理性和道德精神,表现了既要改造和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的态度。”[1]沈阳师范大学孙殿玲副教授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上发表文章《论道家的“自然”

生态美思想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老庄自然生态思想鲜明而独特,其哲学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庄崇尚自然美,把自然的原生态看成宇宙的完美生命,批判了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2]胡云江,李中平两位学者在2004年第1期的《宁波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生态学解读》中,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海德格尔关于生存之“畏”的内涵,以及他的“回归”自然观、“诗意的栖居”观,并探讨了其现实意义。[3]复旦大学的朱立元教授在《湘潭大学学报》的2006年第1期上发表的《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中进一步归纳海德格尔的思想为“天,地,神,人”“四方”归于一体。[4]孙彦泉在上文中还谈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主体和客体达到统一。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建立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系统,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任务,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5]基于此,曾繁仁教授在2005年《中国文化研究》上刊载了《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文中强调:“生态美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以及有关的自然观为其理论指导,它在本质上是对西方启蒙主义哲学‘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和‘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批判和超越,是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崭新的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当代唯物主义实践存在论哲学。”[6]

学界对生态美学的起源莫衷一是,但均肯定生态意识的存在远比其提出要久远,并且发现中国的老庄与西方的海德格尔的思想存在惊人的相似。正是这一深厚而多元的哲学基础,在历史的进程中最终催生了“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而生态美学以和谐为基点,倡导人与自然、社会、人自身这四维的和谐统一,在多数学者那里已经达成了共识。

二、关于“生态美学”本体论的探讨

1994年,中国学者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的美学观念。许多理论工作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曾繁仁教授在上文中认为:“生态美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是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它不是一个具有自足性的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延伸和发展”;[7]曾永成教授在《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上发表《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向和学理框架》一文,主张人本生态美学,即以人本生态观为哲学基础,以“人本生态”为价值取向的美学[8];针对上两位的观点,马驰研究员在《对生态美学研究的几个追问》

中认为,不管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特定的,由具体内涵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本身的若干问题都还值得追问。[9]当然,也有根本否定这一概念的合理性提出的。西北师范大学叶知秋教授就持这一观点。他在《西北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可能性考察》,明确提出:“生态美学”成立的前提是:“生态的就必然是美的,但生态的,并非是美的。生态与美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生态美学’是不能成立的。”[10] 由此观之,当代生态美学观是一个正在建构和发展中的理论形态,有许多不成熟之处,需要在讨论中切磋和在批评中发展。但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走向生态观、人文观与审美观的结合,最终实现如海德格尔所言的“诗意的栖居”。

三、关于生态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生态批评(或称生态文艺学,文艺生态学)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学批评,它的现实催生素是全球生态状况的日益恶化,而理论的催生素则是生态哲学思想。鲁枢元于1996年发表的《文学艺术与生态学时代——兼谈“地球精神圈”》(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指出:“现代生态学形成一套完整的观念系统——包容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社会与地球、精神与物质的世界观。以这一世界观为基础形成的生态学时代更注重关系、交往、精神在世界中的整合和升华作用。”[11]之后的《生态文艺学》专著中,又提出“生态学的人文转向”和“后现代是一个生态学时代”以及“重建生态乌托邦”等重要思想。[12]2002年,他又在《文艺研究》第五期上发表了论文《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指出生态批评继后殖民批评,女性批评的兴起,意味着基于“人类文明知识系统”大转移之上的“文学批评的时代性转移”。[13]曾永成在《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一书中以马克思的“自然向人生成”为逻辑起点,从文艺与人类及世界的生态关联着眼,以一种生态世界观或哲学观看待文艺,在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与观点背后发现一种统一的内在秩序。[14]王先霈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一文认为,中国古代诗文和文论都有主张人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养互惠的传统,这与近百年来人们普遍遵奉的向大自然索取的思想有明显区别。[15]张皓的《生态文艺:21世纪的诗学话题》指出研究古代作家的生态意识与当代生态文艺的关系,是21世纪诗学的一种任务。[16]高侠的《中国当代生态文艺批评何为》则从探讨文艺批评为出发点,强化中国生态文艺学的社会批评功能及推进中国生态文艺学的文化建设功能三方面入手,对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做了全方位的探

讨与分析。[17]王诺、刘蓓等学者则从译介和评论国外著作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生态批评不仅能够促进中国和西方在这一领域的交流和互补,也必将为中西文论的对话提供一个绿色平台。

以上均是从理论方面对生态批评在中国发展的17年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但由于生态批评方法在中国还是一种全新的批评理论,因而运用这一理论武器对创作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尚不多见。陈茂林的《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切入,研究了海明威与自然界的关系。

[18]另一篇王喜绒,杨励轩的论文《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重新检视中国知青小说》,通过对过往的知青小说进行检视,揭示出从自然的角度审视知青生活。[19]陈秋华的论文《阿特伍得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表现、原因和出路》指出生态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热点。[20]

从上述批评实践的概述可看出,我国生态批评的文本视域还相当狭窄,关注的核心内容仅仅是人类如何观察或经验自然世界,肯定亲近自然的态度,并对文本中反自然的态度进行揭示和批判,然而生态批评不局限于生态文本,而是要在重新阅读的基础上,建构并努力传递一种生态批评视角,一种生态批评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

四、生态批评与《边城》之关涉

关于《边城》研究的兴奋视域可归纳为牧歌说,悲剧—挽歌说,文化—原型批评说等类型。此外,覃新菊《沈从文*浪漫主义*生态批评》一文中认为:“沈从文坚守乡土抒情,远离尘嚣与现代文明的烦恼,向着心中的神与诗意挺进,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主观意图所在,而在客观上,却让人产生‘逃离’与‘落伍’的印象,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进一步将‘自然’安放在他的乡土湘西,把‘文明’置放在城市,于是,形成了他的‘乡土抒情,城市批判’的创作模式”。[21]王立,李方强在《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上发文《论〈边城〉的和谐生态美》中认为:“小说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思考,我们读到的是人和自然以及热能和社会的整体和谐之美”;[22]吕丹在《沈从文〈边城〉的生态解读》中提出:“《边城》是沈从文整体生态理论的体现。并用生态解读方法给我们建构的生态系统。”[23]显然,这些批评方法或多或少涉及到了生态批评,但多从外围生态进行透析,未免失之片面。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思想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它的萌生不关朝夕而是在整个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当今后工业时代倡导生态文明的

今天自觉存在于一种天,地,神,人和谐统一的宇宙观。而由此形成的生态批评方法,它从文学的外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文学活动内部即:创作主体,作品主体,接受主体等方面,都强调各生态因素彼此关联互动形成有机整体,这在许多方面都较之其它批评方法更全面深刻。但由于它出现仅有十多年的时间,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更需要我们后学者对它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探讨。沈从文的《边城》所描写的湘西世界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本人有意从事这方面的批评实践。学界虽然对它的研究已走过70余年的历程,但是用生态美学视野观照《边城》的尚不多见,从《边城》的自然生态,人性生态和文学生态这三个纬度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其意义和价值也就得以凸现,这正是本人论文将要尝试的。

参考文献

[1][5] 孙彦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J].齐鲁学刊,1999,(1)

[2] 孙殿玲.论道家的“自然”生态美思想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3] 胡云江,李中平.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生态学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2006,(9)

[4] 朱立元,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J].湘潭大学学报,2006,(1)

[6][7]曾繁仁. 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J]. 中国文化研究,2005,冬之卷

[8] 曾永成.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向和学理框架[J].江汉大学学报,2005,(5)

[9] 马驰.对生态美学研究的几个追问[J].江汉大学学报,2005,(5)

[10]叶知秋.“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可能性考察[J].西北联合大学学报,2006,(5)

[11] 鲁枢元.“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可能性考察[J].学术月刊,1996,(5)

[1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J].文艺研究,2002,(5)

[14] 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5] 王先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J].文学评论,1999,(6)

[16] 张皓.生态文艺:21世纪的诗学话题[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2)

[17] 高侠.中国当代生态文艺批评何为[J].当代文坛,2003,(5)

[18] 陈茂林.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J].江汉论坛,2003(7)

[19] 王喜绒,杨励轩.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重新检视中国知青小说[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3,(5)

[20] 陈秋华.阿特伍得小说的生态主义解读:表现、原因和出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4,(2)

[21] 覃新菊.沈从文*浪漫主义*生态批评[J].批评视界,2006,(1)

[22] 王立,李方强.论〈边城〉的和谐生态美[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3)

[23] 吕丹.沈从文〈边城〉的生态解读[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文献总结模板

总结 读本文,感觉文章内容清晰,条例清楚,实验图解介绍明确,具体说的是岩石的渗流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对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本文运用以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模型为基础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系统,对非对称孔隙压力梯度下非均匀岩石多孔水压致裂过程中的裂缝扩展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再现了水压致裂过程中岩石由细观微破裂到宏观破坏的演化过程,并且与试验结果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 研究结果表明,水压致裂过程中裂纹的扩展模式和压裂压力都受到裂纹尖端局部孔隙水压力大小和宏观上孔隙水压梯度分布的影响,裂纹总是向高孔隙水压力的区域扩展,并且压裂压力随着局部孔隙水压力的增大而降低。通过数值模拟对非对称孔隙水压力场下多孔水力压裂裂纹的扩展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模拟模型破坏模式、应力场分布及压裂压力的分析,表明裂纹的扩展不仅受到裂纹尖端局部孔隙水压力大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宏观上孔隙水压梯度分布的影响,在扩展方向上致裂裂纹往往偏向于高孔隙压力的区域扩展,并且其压裂压力随着局部孔隙压力的增大而降低。 本文使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系统对非对称孔隙压力梯度下多孔岩石的水力压裂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从裂纹扩展模式、应力场分布、失稳压裂压力等方面探讨了孔隙压力梯度的分布对水压致裂过程的影响。此数字模拟实验的研究结果对实际的压裂施工,对水压致裂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高压水作用下煤层裂缝的扩展延伸过程为岩石水压致裂的研究和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试验表明,本文结果中水压裂缝扩展控制参数对改善顶煤预裂设计效果具有实际意义。 此数字模拟实验的研究结果为盐类矿床水压致裂连通溶解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和电子文档。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Folk custom culture

文献综述总结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刘琴琴.FDI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D].长沙市.中南大学,2010. 刘琴琴(2010)具体研究FDI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选择了RCA作为评价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结果的指标,提出了FDI 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路径,并提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建议[1]。 [2]李亚.FDI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竟争力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李亚(2010)对FDI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系统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如何利用FDI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2]。 [3]杨欢.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杨欢(2012).总结了FDI对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途径和机理。并进行国际间与行业间的比较。然后,运用我国1996一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多种模型估计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并进行整体和行业的横向比较。表明:FDI能够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并大于FDI 对我国整体经济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影响。提出通过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措施加强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和行业的效益,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3]。 [4]方文婷.FDI对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方文婷(2011)通过理论分析FDI对我国新兴产业的影响,,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并比较FDI对我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区别。最后,总结了我国新兴产业在利用FDI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下一阶段我国利用外资提出了政策建议[4]。 [5]谭龙.FDI技术外溢与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发展[D].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文献综述怎么才能写好 如何读外国文献

为什么读文献?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关键信息(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论述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

科研文献综述正文范例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面 《文献综述》写作规范(试行) 一、写作文献综述的总体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法学院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确定后,除传统研究论文写作形式外,可以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交研究成果代替传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论文)的答辩稿和终稿应当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致谢词等几部分,各部分的排版格式与法学院规定的普通论文排版格式一样,正文字数8000字以上。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结构内容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研究动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和总结。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即立题依据和综述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引言不宜过长,文句要简练、重点突出。 主体部分。文献综述的主体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是对全文主题的简明扼要的总结,包括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述,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的论文标题一般采用“主题词+文献研究综述”或“主题词+理论研究综述”等形式命题。

文献综述总结

《科研技能训练》课程总结 本学期又温梅老师担任的《科研技能训练》课程,主要讲述了毕业论文的撰写、立项申请表的函审验收、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的撰写以及实践课程总结写作辅导等内容,顺利完胜了教学任务。整个过程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在温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使自己在论文以及总结的写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了解了申请表函审的整个过程,从中感触最深的就是态度的重要性。现做个人总结如下: 一、知识要点的掌握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温老师主要介绍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要求,主要包括封页、页码、目录等十五项内容的具体要求。论文的写作步骤、资料收集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申请表的函审预验收。主要讲述了:软科学申报书、验收申请表、验收函审申请表、验收函审表的填写方法和内容。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写作区别、填写要求及内容实践总结的写作。由于这部分内容温老师在教授我们《商务写作》课程时,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本次训练过程中只是对格式进行详细介绍,其他内容主要以复习巩固为主。 二、学习问题的解决 1. 论文正文的格式要求:正文是论文引言之后、结论之前的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及其分析等。第一,各级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一般不超过15个字;同级层次标题应尽可能结构相同、用词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层次标题一般不超过四级。第二,表包括表序、表题、表头、表格、表注等,表应具有自明性,简洁爽快。一个表应尽量打印在一页上,必须分页时应标明“续表”字样,且表头不能省略。第三,图包括图序、图题、图线、图注等,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美观匀称。第四,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有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第五,汉字和标点的使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最后,在结果分析中,毕业论文(设计)应尽量运用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结论。 2. 资料如何搜集:以前写论文时自己只是根据自己学过的一些知识来写,有时查资料 也只是在百度上搜一两篇自己拿来参照那上面的格式写。而这次训练使我明白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论文。在搜集到的论文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论文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论文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论文。另外,我也学会了一些论文资料的搜集途径,比如说:去图书馆网站—期刊论文网去搜集、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论文资料、利用原始文献搜集论文资料等。还学会了如何在上面进行复制有关资料。 三、今后的打算 这次科研技能训练,使我学到许多关于毕业论文写作需要的知识。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每个研究者都要怀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好每一次研究,在研究开始前的计划与大量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有坚定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研究。经过科研训练的锻炼让我发觉个人在大学期间发展目标并不明确。在任务到来时才发现自己是毫无准备,在问题面前一无所措,无从下手。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吸取此次的教训,认认真真的完成每一件事,把握住每次学习的机会。理论联合实际,不断地充实自己,是自己的到提升,超越自己。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规范与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 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 ( 设计 ) 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 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 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 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 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 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 3000 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 2000 字左右的设计方 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 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 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 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 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 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我怎样写文献综述

我怎样写文献综述 说到文献综述,大家都知道这是研究生的必修功课之一。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扩大了知识面;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选题及进行研究的第一步,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过程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文献综述写的好坏关系到论文的成败,因此,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是如何写文献综述的呢? 首先,得从认知上去明白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又有哪些特点。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其实,我们还可以从文献学加工深度角度理解。如果将未发表的论文当成零次文献,那么正式发表的论文原文就是一次文献,目录、题录、书目等是二次文献,理所当然综述就是三次文献了。真正的文献综述可以理解为文献的文献,是对文献的再加工。综述的作者不一定要做第一手研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判断并作出综合性地介绍。 文献综述具有多个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综”和“述”。“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当然除此之外还具有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阅读、选择、、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者用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状况综合叙述的情报。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的历史 (寻求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方法的分析(寻求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详尽地对当前的及发展趋势,不但可以使者方向,而且便于他人该课题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的基础上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的结论,概括指出对该课题的意见,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的优点、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 ... ...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是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行之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练习——布置作业”。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问题——问题,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认识”。教学模式力求教师的主导作用

食品安全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涉及到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与社会福利的改善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时期由于食品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本章通过对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比较,以掌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脉络。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侧重食品数量安全(food Sedcurity)到侧重食品质量安全的转变过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机构举行的世界粮食会议上,将食品安全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维持健康的生存所必需的足够食物。1983年,FAO前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将食品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 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了一国的食品供给数量能否满足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且更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如穷人、妇女和儿童等)的食品可获得性,以避免和减少饥荒和营养不良现象的发生,因而与缓解和消除贫困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文件中,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作为同意语,定义为:“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1996年,WHO在《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对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别,其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安全规制主体 食品安全规制的主体主要有规制机构、企业、用户(消费者)和非政府机构。针对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规制中的作用,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May Aung(2004)在研究中表明,所有国家必须考虑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能够参加培训、决策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系统的发展、调整和实施活动; AndrewFearne,JulieA.Caswell和Spence Henson(2007)的研究表明:根据各国食品安全形势、食品行业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模式的不同,各国对食品行业的规制模式也有很大差异。Geoffrey podger(2005)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大致形成了两种食品安全规制机构设立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共同负责的模式和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由一个独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55904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加句型(总结实用篇)

文献综述写作结构加句型(总结实用篇) 一文献综述特征 1.一般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左右,大约8-15页; 2.以评述为主,不可罗列文献; 3.基本格式通常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4.中文参考15-20篇,英文参考20篇左右,文献要新,50%-80%最好为3年内的文献。 5.如果文献综述是为开题报告作准备,整篇文章建议为漏斗状结构,即“有什么研究进展,问题是什么,怎么找方向”。 二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顺序分析常用句型 1 题目 1.1 如果文章为结果论文 标题格式a)Effect of (因素)on(观测项目)in(研究对象)Progress b)(观测对象)in (研究对象)Progress c)无固定格式 1.2 如果文章为方法论文 标题格式d)Methods for …Progress 2 摘要常用句型 归纳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指出了…及其…研究的主要进展 讨论了…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3 关键词 略

4 前言 4.1 内容: 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 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4.2 常用句式 …是…的重要研究内容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 (深度上)… (广度上)… (有争论的问题)… 鉴于…的工作将对今后…研究意义以及…的现实应用意义 作者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5 正文 5.1 综述材料来源广泛,因此段落结构格式非常重要,举例如下表;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主题句陈述理论1 研究支持1 陈述理论2 研究支持2 略 主题句研究支持1 研究支持2 研究支持3 略例外情况 研究意义主题句研究支持1 说明理论1 略主题句 5.2 纵横结合式写法 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 写目前状况采用横式写法,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了差距。 5.3 相关研究不必全部列举,每一个主题举2-5个有代表意义的研究。 5.3 常用句式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方向) 年级:2006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