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关于三农的毛概论文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看法

【摘要】: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

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也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在提出“三农”的概念后

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

过党和人民的各种努力下,使“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让人民生活水平

有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三农问题政策财政支持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正文】:

“三农”问题的概述: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变心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

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原因:

背景: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

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

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2001年三农问题的

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

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图为江南某农村城镇

和乡村的收入差距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

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到就达到8亿。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三农”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其他方面发展再快,还是要受到一定制约的。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出现农民“手里屯粮卖不出”的现象。随后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收入,因而出现很多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引发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农村人丁稀少等诸多问题。

原因:

(一)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以及土地产权模糊。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农民人均占有的土地很少,导致某些农村地区种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集体,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导致地方政府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损害农民利益。

(三)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越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四)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对于身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民来说,由于本身素质不够高,缺乏相关科学理论知识,不能有效掌握高科技术,使其很难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已经减免农业税,从实际行动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某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克扣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的负担,这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六)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有着传统的小农意识,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生产能力和

效率较为低下,难以形成完全形成规模经济,市场竞争力不足。

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性措施:

第一,加强政策的科学规划能力,推进政策效力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严密

有效地政策推动机制。

从历史轨迹看,我们针对三农问题的对策往往是纲领性的,虽有提纲挈领

的目标,却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方方面面的行为上,以小城镇为例,在宏观政

策的指导下,千军万马各自为战,忽视了资源、环境、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

协调,一些城镇规划成了领导体现政绩的工具,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城镇规模,

不讲科学地追求高标准等等,这都是政策规划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过程脱

节的表现。因此,注重政策制定的同时还应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重

大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

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第二,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能力实行从“吮吸农业”到“反哺农业”的战略性转变。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应确保每年的财政支农

增长水平高于上年,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投入,加快对农村公共产

品的补偿性供给。政府必须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信息

服务等方面的支出,为农村居民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创

造条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效益低,有示范效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等项目,加大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

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普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使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

业生产。

第三,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推行和落实

“四民主”,相信和依靠农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

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

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

在保障农民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因为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在“三农”关系上,农村是外壳,农业是基础,农民是核心。

农业、农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生产力的

决定要素,农业、农村的发展首先要靠农民的全面发展。

对新型农民的培养,首先要求农民转变观念;其次要对农民进行培训,包

括义务教育、实用技术和再就业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为现代农

业输送人才;再次要调动和激发农民自己的创业精神,不断开辟农业新领域和

新概念农业。

结论:

“三农”问题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生产水平,阻碍国家的发展。最近

几年,国家坚持改变现状,实施了很多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使得“三农”问

题得到一定的解决,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

的发展。积极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不

渝的在党的领导下,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解决

“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田永胜. 中国之重:32位权威人士解读“三农”问题.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叶子. 从减负到发展:中国三农问题剖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5)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