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肥皂_隐喻的潜行与破解_鲁迅_肥皂_精读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以《呐喊》和《彷徨》为例,坦言自己在小说技艺方面的变迁或者说进步,在提及《彷徨》时说到,“此后虽然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微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但一面也减少了热情,不为读者们所注意了。”然而,改造的效果似乎相对一般,似乎因了其书写基调的阴冷,远没有《呐喊》时候的慷慨、警醒所引起的关注热烈了。

某种意义上说,《彷徨》中的佳作《肥皂》(刊于1924年3月27、28日《晨报副刊》)似乎也并未引起充分的注意。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对它的评价似乎也令人大跌眼镜,贬斥者甚至认为它“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肥皂》的毛病则在故意陈列复古派的罪过,条款固然不差,却不能活泼起来”。而褒扬者,如对鲁迅小说评价富含意识形态色彩的夏志清,甚至认为这是呈现鲁迅小说技艺最好的文本,“就写作技巧来看,《肥皂》是鲁迅最成功的作品,因为它比其他作品更能充分地表现出鲁迅敏锐的讽刺感。这种讽刺感,可见于四铭的言谈举止”。

更进一步,在对该篇小说意义的破解中,论者大多将其视为揭破伪君子、假道学四铭在表面维护社会伦理道德之下的幽暗性心理以及蠢动欲望的实质,如“这的确是一块去污能力

极强的香皂。它何止洗去四铭太太脖子上的积年老泥,更洗去了伪君子四铭脸上庄严的油彩”。当然,也有更进一步者,持续丰富对肥皂的认知,指出“肥皂”的双重象征:1.洗去脏物,消除“性幻想”障碍的一种反抑制力量;2.女乞丐的象征。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肥皂”是否蕴含了可能更丰富的隐喻?比如,如果从整体背景和宏观视野意义上进行考察,是否可理解为两大关键词——文明与欲望的较量?或者回到肥皂本身,其谱系学(genealogy)变迁是否隐喻着新的可能,比如,“民族寓言”?当然,我们也可继续追问,在四铭欲望的奔走中,是否也昭示了可能的权力/话语关系?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精读《肥皂》,从而勾勒出其相关隐喻的潜行以及痕迹,探勘其深层隐喻以及书写技艺的别具匠心。准此,本文将从如下层面展开论述:1.肥皂主线:物质四铭的精神分析;2.肥皂谱系:中西文化位次的更迭,以及结语——生成隐喻:潜行/交叉的技艺。

鲁迅将这篇小说命名为《肥皂》可谓意味深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将小说中和肥皂

肥皂主线:物质四铭的精神分析

“肥皂”隐喻的潜行与破解

朱崇科

——鲁迅《肥皂》精读

061

/朱崇科

061—065

/“肥皂”隐喻的潜行与破解

现代回眸

2008.06

故事有直接关联的事件列出,也可反衬出四铭假道学的伪善和真面目,而鲁迅的不凡之处就在于他同时设置了张力十足的枝蔓,扩展并强化了主题,使得肥皂的隐喻更丰赡饱满。

若从肥皂主线考量,这篇小说的核心线性情节当为:1.四铭买肥皂回家;2.买肥皂的起源(“咯支咯支”的女丐);3.四太太拒绝使用肥皂;4.肥皂被录用。

考察这一情节中的诸多驿站,虽然着墨不多,但仍然可以揭批出四铭在表面道德关怀和掩饰之下本能以及自我的物质性特征。

首先看四铭买肥皂回家。鲁迅在书写时可谓相当郑重其事且不惜笔墨。比如,一开始对丈夫不甚感冒的四太太终于看到四铭费尽周折地掏着重重衣服之下口袋中的肥皂,这无疑点出了肥皂的重要性;而鲁迅先生又细描肥皂的形、色、味,甚至四太太推开了抢着要看的女儿——秀儿。打开包装后更是一番精雕细琢,四太太甚至如捧着“孩子”一般。

如此郑重让人不免想起《呐喊》中的名篇《药》,人血馒头具有类似的神圣性,但肥皂的书写更具有日常性,而且,反讽性更强。当然,也可能借此反映出《彷徨》和《呐喊》的差异,“《肥皂》中的所谓过去的相对化与脱离的意图,也可以说是《彷徨》的整体意图吧”。联系下文,我们不难知道四铭对肥皂越郑重其事,却越反映出其内心淫欲的炽烈:肥皂的物质性恰恰隐喻了四铭的物质性,同时,也是女丐身体的象征和替代。

其次,到了肥皂的起源一节中,四铭的伪善可谓昭然若揭。十八九岁的年轻女丐在无聊的光棍闲汉那里恰恰成为意淫的对象,“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耐人寻味的是,四铭并没有给钱以解

(一)肥皂主线:物质四铭

女丐生计困顿的燃眉之急,在被点燃了情欲后,他同样呈现出“非道德的性欲冲动”,然后去买了一块中间价格的肥皂(中庸之道的体现)给太太。

再次,四太太在儿子学程屡屡挨骂的时候戳穿了四铭的伪善,认为四铭的迁怒于人等行径,源于对女丐的淫欲遭到压抑,表明自己不愿意是女丐的替代品。

最后,四太太接受了肥皂。结局中不难看出鲁迅作为反讽高手的杰作,他将肥皂的泡沫比作大螃蟹嘴上吐出的水泡,和早先有霄壤之别。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四铭的物质性终于感染了四太太,她在消费肥皂的同时,也成为四铭消费的对象。

不难看出,在肥皂的这条主线中,小说所要隐喻的主要寓意已经赫然形成,四铭的物质性已经得以深刻呈现。但鲁迅的更深刻之处在于他对单纯、琐碎事件的入木三分处理和迂回曲折的数度审判。这样的操作会令某些读者“感到不快”,甚至当作鲁迅小说的缺点之一,“自以为是,是他文章的一种特征”。当然,也包含前面对鲁迅的指责,过多陈列复古派的罪行等,但实际上,这恰恰反映出鲁迅结构小说方面的别致。

通过情节的递进来揭穿一位假道学的伪善似乎是容易的,但鲁迅却偏偏又设置了许多枝蔓,从而让这位伪君子在倒霉透顶中,或者说

是“荒谬的喜剧”

中彰显内心深处的虚伪以及物质性,同时又丰富和深化了小说的寓意。

1.打压儿子学程。因为买肥皂受女学生耻笑的假道学四铭为此迁怒于更弱的下一代——儿子学程,让他查出OldFool的意思,这其实已经显出了他的内在懦弱(既挥刀向更弱者,又做不好父亲)。不仅如此,他还推而广之骂新

(二)细枝蔓节:强化的张力

②MasterpiecesReview

名作欣赏

0622008.06

式学堂,骂剪发的女学生红颜祸水,“搅乱天下”(陈词滥调、颠倒黑白),甚至为此禁止女儿读书。而背后的反讽意义是,这居然是一个曾经提倡开学堂、强调中西折中的人,其骨子里的守旧、反动恰恰因此得以反衬。当然,在这些辱骂的背后,同时也掩藏不住情欲的压抑和宣泄。

2.吃饭的风波。晚饭前的黑暗似乎给了四铭不少的感奋,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至关重要,实则乃是他虚假的想象和自我膨胀。之后的晚饭,可说更是一场闹剧。家庭饭桌本来是一家人和谐关爱、享受天伦之乐的天地,而小说中却成为四铭虚伪的又一次揭发。他自私而蛮横,当看到喜欢的菜心被学程吃掉后,他无聊而懊恼,又开始将白天查字典未克的事务摆上饭桌进行批判。这引发了四太太的不满,冷笑着揭示出其内心深处幽暗的淫荡:应当买多一块肥皂,将女丐遍身洗一洗,然后供起来,然后天下太平。

3.拯救者与掘墓人。在四铭内心深处的虚伪遭到揭发、坐立不安的时候,他的诗社同行何道统和卜薇园及时来访,恰恰拯救了尴尬莫名的四铭。

然而,他们有关女丐孝女的谈话却是意味深长,甚至不乏悖论:一方面,彰显了他们作为传统文人的“名士气”以及缺乏对基本民情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讲述女丐故事的过程中,四铭也为自己准备好了道德伪装的掘墓人——何道统。

两块肥皂和“咯支咯支”作为不断被重复和调笑的对象,引起了心中有鬼的四铭的恐慌和不满,这恰恰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虚伪与脆弱,从斥责四太太的“胡说”,到不满何道统的“胡闹”,遮蔽言辞的变迁,其国粹家的面具已经被赫然摘除,同时也反映出他被人戳穿和剥光之后的内在虚弱。

4.回归家庭。在诗社同行那里同样难以找寻温暖的四铭又回到家中,四太太仍然默然相对,在所谓中西折中浮浮沉沉的学程仍然在查字典,而少不更事的秀儿似乎在牙牙学语(重复母亲饭桌上的话)地指斥他,“咯支咯支,不要脸不要脸”,为此,四铭很受伤。

不难看出,通过对肥皂主线以及支线的叙述,鲁迅不仅点出了四铭的物质性以及精神分析观照之下的本能压抑以及转移过程再现,同时也强化了其虚伪性以及被戳穿的尴尬。

在《肥皂》中,同样存在着一个“肥皂”的谱系,那就是从皂荚到似橄榄非橄榄味的肥皂,再到檀香味的肥皂。在小说结尾有着清晰的描述,(肥皂的泡沫)“比起先前用皂荚时候的只有一层极薄的白沫来,那高低真有霄壤之别了。从此之后,四太太的身上便总带着些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几乎小半年,这才忽而换了样,凡有闻到的都说那可似乎是檀香”。

在这样的谱系学背后其实也隐喻着丰盈的寓意,但整体说来,更多是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位次的升降、更迭与融合等等。

一块小小的肥皂,可说是功用甚为丰富,在本文语境中,如果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视角,它无疑更是“西”的象征与代表,准此,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道具和隐喻载体,它无疑又意味独具。

1.民族寓言中的中国身体。詹明信(FredricJameson)指出,即所有第三世界文本都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它们应当被当作民族肥皂谱系:中西文化位次的更迭

(一)文化中国与“民族寓言”

063

/朱崇科061—065/“肥皂”隐喻的潜行与破解

现代回眸

2008.06

寓言进行阅读。此说虽然不乏笼统和武断的毛病,甚至暗含了权力吊诡,但作为一种整体观照,对于鲁迅个案来说,却是适当的,比如相当经典的《阿Q正传》,当然也包括《肥皂》。

如果将女丐和肥皂放在一起,隐隐然就成了一幅颇具意味的图像:一位落魄、衰疲的弱女子需要洗心革面,而后才能焕然一新,散发出迷人光彩。

光棍们对女丐的意淫虽然也是借助了肥皂,却更是对其物质性的强调和侧重,恰恰是对她身体的猥琐凝视(gaze)行为,反映了中华民族内部肌体的溃烂和国民劣根性的蔓延(弱者挥刀向更弱者)。

小说中的四铭对肥皂的强调恰恰也折射出其物质性的一面,然而作为一个中体西用的虚假拥护者,他讨厌新事物的现代性,却在本能的促发上仍然需要借助不断发展的“西”来实现,鲁迅在此指出了其固守国粹不学无术的虚妄。同时,由女丐到太太身体的转移恰恰又彰显出其保守主义心理的作祟(当然,也有不得已转而求其次的原因),而最后的结果——肥皂谱系的进化显然部分颠覆了他的顽固立场。

2.现代性的胜利?

耐人寻味的是,四太太尽管洞察四铭的伪善与压抑的淫欲,最后她还是接受了肥皂的洗礼,消费了肥皂,也成为四铭的消费品。但除此之外也有可能另外的一层含义存在。

四太太所使用的肥皂在一步步得以改进和提升(价格、香味、档次等),这隐隐然预示了现代性对前现代性(pre-moderniy)的古老帝国文化传统的胜利,尽管过程可能显得稍为缓慢,但无疑,这似乎更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如果考察四铭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其本质的传统无疑其因有自。如人所论,“很短的一个小说出现了两个现代的东西:一个是肥皂,

③④一个是字典。我认为鲁迅小说通过这个表现了对于启蒙内涵的权力因素的洞悉,这个理解与文学史上的一般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肥皂和字典,既然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那四铭等人自然是愚昧,因此他们必然拒绝现代文明,拒绝肥皂和字典。但是,这个文明/愚昧,传统/现代的解释在这里显然非常成问题,在我看来,鲁迅这一小说的戏剧性恰恰在于揭示:近代中国那些表面上反对现代、‘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统治者,内心和潜意识里实际上对于‘西方’表达出强烈的热衷、想象和敬畏”,然后这些推动他们成为本质化的传统主义者。但反过来,这也无法抵挡现代性的强势推进。

如果考察四铭与“肥皂+女人”的关系,我们也不难看出其中的性别寓言以及男性权力话语的分散与撒播。我们不妨以图表罗列其中暗含的权力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哪怕是被四铭视为最弱的“内室”,其对男权意识也有一定的反抗,当然,更不必说她对四铭道德本质的某种片面又深刻的体察。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对新事物曾经“叶公好龙”的四铭内心深处对女人的欲望也有级别观念,为此“凡面对他所尊重

(二)性别寓言与话语权力的分散MasterpiecesReview

名作欣赏

0642008.06

的合符礼俗的女人,不可能产生越轨情欲;潜意识‘性幻想’中,他只能以低阶的女子为‘性对象’,才不致产生道德的焦虑,也才能得以满足”。

但现实和事实却再次证明了现代性可能的胜利以及男权话语部分被消解或分散的嬗变。同时,却又反映出四铭作为古老帝国传统伪代言人的色厉内荏。

小结:肥皂的谱系并不仅仅可能隐喻了一种宏大叙事中的民族寓言,同时也预示着现代性的可能胜利趋势以及对传统男权中心的复杂渗透与削弱。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更是肥皂隐喻的潜行。

考察肥皂的主线与肥皂的谱系的交叉点,我们不难发现肥皂与女丐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凝结点。恰恰是立足于此点,我们可以看出四铭的物质性、本能以及虚伪道德性之间的复杂张力,这种张力鲁迅又从两个层面展开,一个是发生在四铭内部,而另一个发生在与此主线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诸种枝蔓上,比如家庭其他成员以及外人之间。

不仅如此,立足此点,恰恰可以勘探出民族寓言事业中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尴尬,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较力、冲撞与融合。当然,它同时又是一个参照点,可以看出不同女性身份与肥皂结合后隐喻的话语权力位置与效能。

因为不仅仅是立足于主线,而是主次并举,鲁迅在《肥皂》里反讽/讽刺的功力发挥可谓淋漓尽致,甚至是令人拍案叫绝,又因为是预设了谱系的流变,肥皂的隐喻因此显得繁复深刻而又异常精致。这不能不说是鲁迅小说技巧圆润的一种表现,它“在于正反的事理中天

结语:生成隐喻:潜行/交叉的技艺

衣无缝的合拼在一处,以显示篇中的主意。作品的艺术手腕,实在比《呐喊》时代进步得多了。《呐喊》时代的《药》与《明天》,哪里及得《肥皂》来呢”。

很多时候,鲁迅是非常需要一种冷静和耐心的精读的,他的内心深处的无比寂寞以及深邃复杂的思想缠绕,他的文字虚构的独特技艺以及不拘一格的问题实实在在值得我们认真细读,不必说,《肥皂》、《彷徨》,还有更深远的鲁迅都可能潜藏着巨大的诠释空间。

作者系广东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美国纽约巴德学院交换教授

(责任编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A].鲁迅全集

(第六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4]范伯群,曾华鹏.鲁迅小说新论[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6.

[5]温儒敏.《肥皂》的精神分析读解[J],《鲁迅研

究动态》,1989(2).

[6]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86.

[7]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孙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5.

[8]任叔(王任叔).鲁迅的《彷徨》[A].见李何林编.

鲁迅论[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

065

/朱崇科

061—065

/“肥皂”隐喻的潜行与破解

现代回眸

2008.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