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学习笔记

公共政策学学习笔记
公共政策学学习笔记

公共政策学

——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第一章绪论

表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术语

?公共政策(学)(public policy) 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 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 政策研究(policy studies)

1.1 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

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

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时间、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1.1.1 公共政策

代表性的定义:

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

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哈罗德·拉斯韦尔(Harald Lasswell)

亚伯拉罕·卡普兰(A.Kplan)

我们可以将公共政策界定为:

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政策”的内涵:

一、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二、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三、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

的政治行动过程。

四、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1.1.2 政策系统

我们将它界定为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

(1)社会经济状况(2)体制或制度条件(3)政治文化(4)国际环境

4.政策系统的划分

(1)信息子系统(2)咨询子系统(3)决断子系统(4)执行子系统(5)监控子系统

1.1.3 政策过程

阶段途径

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

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布鲁尔)

政策过程的新理论框架

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

1.制度理性选择框架(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2.多源流框架(multiple-streams framework)

3.中断—平衡框架(punctuated-equilibrium framework)

4.辩护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5.政策扩散框架(policy diffusion framework)

1.2 公共政策学的范式

1.2.1 公共政策学的兴起

1.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政策科学运动”(policy sciences movement)

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

2. 公共政策学的新进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政策评估方面

(2)政策执行方面

(3)政策终结方面

3.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

(1)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有关。

(2)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来临,科学技术及其方法得到了迅速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技术或工具。

(3)思想库的成熟也是政策科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1.2.2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范围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

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他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范围

(1)政策内容研究(studies of policy content)

(2)政策过程研究(studies of policy process)

(3)政策输出研究(studies of policy outputs)

(4)评估研究(evaluation studies)

(5)决策信息(information for policy making)

(6)过程倡导(process advocacy)

(7)政策倡导(policy advocay)

1.2.3 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

1.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2.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3.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4.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1.2.4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

政治学的研究路径

(1)系统理论(2)过程理论(3)团体理论(4)经营理论(5)制度理论

《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

——米切尔·希尔(Michael Hill)

经济学的研究路径(1)福利经济学(2)公共选择理论(3)新制度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3 公共政策学的意义

1.3.1 政策分析的职业化

1.职业化及其标准

2.政策分析职业化的现状(以美国为例)

(1)美国的政策分析的教育培训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

(2)政策分析的就业者人数不断增加

(3)在职业化组织方面,美国政策分析的学术研究团体及职业协会已有相当的规模。

(4)在职业伦理方面,由于政策分析职业化发展历史很短,加上政策分析的从业者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和组织背景,要形成一整套为大多数政策分析者所认同和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并非易事。

1.3.2 研究公共政策上的理由

学术上的,职业上的,政治上的

1.3.3 研究公共政策上的现实意义

(1)提高我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迫切需要。

(2)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破解需要。

(3)深化我国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

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2.1 政策分析的不同模式、理论和方法论

2.1.1 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rational model)

(1)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2)理性人首先应该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点,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

(3)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选方案

(4)条查每个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

(5)比较每个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

(6)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

理性人的特性

(1)目标导向

(2)所有选择皆为已知

(3)偏好明确

(4)偏好一致

(5)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

(6)最好的选择可使报偿价值最大化

2. 有限理性模式

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认为“全面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

决策步骤:确定问题或目标→决定最低标准→选择可行方案→评估方案→决定方案是否符合标准→(方案可行)开始行动→评定

3. 渐进模式(incrementalist model)

林德布罗姆

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致的政策。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4. 混合扫描模式(mixed-scanning)

混合扫描模式试图将全面理性决策和渐进主义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

运用了两种摄像机而包括了上述两种途径:一个广角摄像机能观察全部空间,只是观察不了细节;另一个摄像机能对空间做深入细微的观察,但不观察已为广角摄像机所考察了的地区。

5. 最优化模式(optimal model)

(1)优化的政策制定包含了一种增加合理性内容的努力。

(2)在复杂的最优化政策制定中,超理性的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直觉、判断、总体印象,新备选方案的创造

性发现)

(3)这些超理性的政策制定阶段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加以改善。

(4)大部分当代的政策制定的时间已经滞后,这能够而且应该改善。

2.1.2 政策分析的不同理论

(1)概念理论(conceptual theory)(2)认知理论(theory of knowing)(3)因果理论(causal theory)(4)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

2.1.3 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

?数学最优化(mathematical optimizing)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 approach)

?准试验方法(a 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过程分析方法(behavioral process approach)

?多元标准决策方法(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2.2 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

?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效果标准模型政治可行性

2.3 政策分析的程序

2.3.1 几种有代表性的框架

?奎德的模型

2. 琼斯的模型

3.帕顿和沙维奇的模型

4. 韦默和维宁的模型

5. 斯托克和扎克豪斯模型

6. 西蒙德模型

7. 霍格伍德和冈恩的模型

8. 索伦森的模型

9. 城市研究所的模型

2.3.2 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

?问题界定标准设立方案搜寻结果预测方案抉择政策执行与检测结果评估

2.3.3 政策分析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与技术

政策分析是在运筹学、系统分析、数学、统计学、概率论、决策论、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及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参见卡尔·帕顿、大卫·沙维奇的《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克朗的《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根据决策类型的不同将定量分析技术分为确定型的分析技术和随机分析技术。

第三章

问题界定

3.1 政策问题的性质

3.1.1 什么是政策问题

社会问题是一种情境,即一种被相当数目的人们认定为与他们所持的某些社会规范产生偏离的情形,社会学者所研究的不应该只限于社会问题的客观情况,同时应该研究人们对同一情况所下的定义,以及产生解决办法和它们所依据的价值判断。

——富勒(R.C.Fuller)迈耶尔(R.R.Myers)

政策问题的基本构成要素:

(1)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

(2)它是被感知的

(3)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

(4)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

(5)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

(6)团体活动过程

(7)权威当局认为有备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

3.1.2 政策问题的特征

?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

?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政策问题的人工性

?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问题系统

问题系统并不是机械的实体,它们是合目的的系统。

?没有两个分子在其所有的或期待的性质和行为方面是相同的。

?每个分子的性质和行为都对作为总体的系统的性质和行为有影响

?每个分子的性质和行为以及它影响作为整体的系统的方式,依赖于系统中至少一个其他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所有可能的分子次属群体对作为整体的系统有一种非独立的影响。

?对于政策问题的特征的认识,可以使我们警惕这样一些可能的非预期的结果。

3.1.3 政策问题的种类

琼斯对美国政策问题的分类

(1)外交

(2)国防

(3)国内:人力资源(包括保健、教育、福利、职业培训),物理的和自然的资源(包括环境、能源、交通、住房、农业、科学、技术),民权,社会控制(包括加强法制、药物控制、社区支持等),经济控制,政府组织,税收,对州和地方的资金援助,政府开支等

3.2 问题界定的过程

3.2.1 问题界定与问题解决

邓恩等人指出,政策分析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界定或问题构造的方法优先于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界定的方法是高阶的方法或元方法,而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低阶方法,即它是由元方法派生出来的。

3.2.2 问题界定的步骤或阶段

?邓恩的观点

问题界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问题探索(构造“元问题”)

问题定义(实质问题)

问题具体化(正式问题)

问题感知

2. 韦默和维宁的观点

(1)评估客户的情况

(2)将他们界定为市场或者政府的失灵

(3)模拟所关注的情况与那些能够有公共政策操纵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3. 帕顿和沙维奇的观点

(1)思考问题

(2)描述问题的边界

(3)发展一个事实基础

(4)列出目标和目的

(5)查明政策范围

(6)展示潜在的利益和成本

(7)对问题的评论

3.3.2 类别分析(见上表)

类别分析的规则有: (1 )实质相关性(2 )穷尽性(3 )排他性(4 )一致性(5 )层次区别性

3.3.3 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帮助分析者分清三种原因:

(1)可能的原因(possible causes)

(2)似真的原因(plausible causes)

(3)行动的原因(actionable causes)

3.3.4 踪摄法

1. 个人类比(personal analogies)

在构造这种类比时,分析者试图将自己想象为如同政策博弈者一样经历一个问题情境。

2. 直接类比(direct analogies)

在构造这种类比时,分析者寻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情境之间的相似关系

3. 符号类比(symbolic analogies)

在构造这种类比时,分析者试图发现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与某些符号过程之间的类似关系

4. 幻想类比(fantasy analogies)

在构成这种类比时,分析者完全自由地探索问题情景遇某些想象状况之间的相似性。

3.3.5 头脑风暴法

程序:

(1)头脑风暴小组应根据被研究问题的性质来组成。

(2)思想的产生和思想的评估应严格分开,因为热烈的小组讨论可能会因不成熟的批评和争议而被禁止。(3)在思想产生的阶段,头脑风暴法活动的气氛应尽量地保持开放和随意性。

(4)仅当在第一阶段中所有产生的思想已经穷尽时,才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即思想评估阶段。

(5)在思想评估阶段结束时,小组应优化有关思想,并将它们结合到一个包含问题的概念及其潜在解决办法的建议中去。

3.3.6 多视角分析

?技术视角(technical perspective)组织视角(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个人视角(personal perspective)案例:1945年美国投放原子弹的决策

3.3.7 假设分析

假设分析的过程

?利益相关者的认定(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假设的提出(assumption suffacing)

?假设的挑战(assumption chanllenging)

?假设的汇集(assumption pooling)

?假设的综合(assumption synthesis)

3.3.8 论证图示

3.3.9 问题文件法

?问题的来源和背景

?注意的理由

?纠正活动所指向的团体与机构

?得益者和受害者

?相关的项目和活动

?目标和目的

?标准和有效性

?分析的框架

?备选方案

?可参考的建议

第四章

目标、指标和标准

4.1 政策目标

4.1.1 澄清目标的重要性

在多数场合,决策者并不清楚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他们往往以一般的方式如抽象的语言来陈述目标。因此,澄清决策目标便成为政策分析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4.1.2 基本的政策目标

基本经济政策目标的不同归纳:

博尔丁(K.E.Bonlding):经济进步、经济稳定、经济公正、经济自由

长谷川启之:资源有效配置、经济增长与稳定、公平的分配、社会资本的扩大、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基本经济政策目标

?增长(growth)

?效率(efficiency)

帕累托原则(Pareto principle)

?稳定(stability)

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公平(equality)

三种不同的公平标准:

贡献标准、需求标准、机会均等标准

4.1.3 澄清和确定目标的困难

?价值因素

阿罗不可能定理:不可能从个人的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社会的偏好顺序,因而实际上不存在每个个人都认可的、统一的社会价值判断

?政治原因

?目标的多重性及冲突

4.1.4 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及方法

?价值分析和政治分析

价值分析中主要涉及的东西:

I. 政策及其目标的价值含义、价值的一致性,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II. 对明确价值观的可行性限制

III. 价值组合、价值冲突、价值观的加强和改变以及进一步假定的价值内容

2. 处理多重的和冲突的目标

奎德:如果在政策目标问题上存在着争论,即人们不能在目标问题上达成一致或无法确定目标,那么就应努力寻找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更高一级或更一般性的目标。

如果上述努力失败,可以采取两种另外的程序或途径:最优化途径、“满意”途径

最优化途径

寻求最优化途径的分析程序:

(1)在目标之间确立一个相对价值和交易的系统。

(2)确定目标的偏好顺序和优化序列。

(3)除最重要的目标外,在最低限度上的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其他目标转变为约束或限制。

“令人满意”的途径

赫伯特·西蒙认为,如果不能调和目标之间的冲突的话,那么另一个为结果放弃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是确定各种目标的最低约束,若在这些目标上能达成共识的话,那么,将是“足够好的”。

3. 目标最优化的方法及技术

(1)化多为少法(2)重排次序法(3)分层列序法(4)直接求非劣解法(5)层次分析法

4.2 政策指标

4.2.1 政策指标的含义

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及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

指标是客观的、抑或是主观的?

指标是包含价值因素的,因为指标是政策目标的具体化,指标的选择和确定也受价值因素的影响。但是,对于许多指标尤其是描述性指标而言,它反映的是社会事实,是统计学的指标,因而价值因素是不明显的。

4.2.2 经济指标

?经济增长的指标

国民生产国民所得或国民收入国民消费与储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2. 经济稳定的指标

(1)维持物价稳定的指标

(2)维持对外经济稳定的指标

(3)维持经济安定与繁荣的指标

(4)充分就业的指标

3. 分配公平指标

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4.2.3 社会指标

4.2.4 政治指标

政治指标大都是非量化或质的指标,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与安全、加强法制、扩大民主、自由、维护国内的安定团结等政治政策目标都是难以量化的,往往只能用质的指标。

政治指标量化的努力:i.编制政治量化指标;ii.用民意调查的方法,确定人民对各项政策或项目的满意程度

4.2.5 综合指标

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子系统,包括人均GDP、出口商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住条件、营养结构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等指标

(2)文化卫生发展子系统,包括每百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每千人口病床数、每千人口医生数、大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增长率、高中教育普及率等

(3)社会发展子系统,包括城市化率、收入分配公平度、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财政供养人数、可持续发展指数、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指标

4.3 评估标准

4.3.1 评估标准的概念

(1)目标(goals):一项政策方案远期索要取得东西的正式的和广泛的语言陈述。

(2)目的(objectives):关于目标状态的更集中、更具体的语词陈述,通常由时间向度和一群特殊的当事人。(3)标准(criteria):关于那些被用来评估备选方案或项目的目标诸方面的明确陈述。

(4)尺度(measures):关于标准的有形的或是量化的操作定义,每个标准都有几个与之相联系的尺度。

4.3.2 确定评估标准的活动及其困难

确定评估标准的困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政治过程的本性使得决策者不愿明确陈述出相关的政策目标。

(2)被提出的每个政策方案或项目往往都不是单一目标,而是有多个目标。

(3)政策分析者本人也可能被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雇佣来为不同的团体做分析工作,他们也许不愿意放弃多重、冲突的目标及评估标准。

4.3.3 评估标准的基本类型

(1)效益:指某一特定方案能否实现所期望的行动结果,即目标。

(2)效率

(3)充分性

(4)公正性

(5)回应性

(6)适当性

帕顿和沙维奇的评估标准基本类型

(1)技术可行性(technical feasibility)

(2)经济与财政可能性(economic and financial possibility)

(3)政治可行性(political viability)

(4)行政可操作性(administrative operability)

第五章

备选方案

5.1 备选方案的必要性与来源

5.1.1 备选方案的必要性

从选择程序上看,备选方案的搜寻或涉及构成了政策分析过程中的一个中介环节。

从现实的政策决策的实践看,备选方案设计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找到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是合理决策、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5.1.2 备选方案的来源

邓恩列举了备选方案的八个来源:

(1)权威(2)洞察力(3)方法(4)科学理论(5)动机(6)相似案例(7)类比(8)伦理体系

艾西(Thomas H.Athey)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讨论了备选方案的四个来源:

(1)保留现有的系统

(2)修改现有的系统

(3)使用先前被包装过的系统设计

(4)创造一个新的系统设计,包括理想化途径(idealized approach),类似情形(parallel situation)和形态学途径(morphological approach)

布莱特曼(Harvey J.Brightman)的观点

?发现或搜寻现有的备选方案

(1)被动的途径(passive approach)

(2)搜寻-派生途径(Search-generation approach)

(3)触类旁通途径(neighborhood approach)

?设计新的备选方案

(1)修改现有的备选方案

(2)从目标的陈述或对限制的考虑中派生

5.2 备选方案产生的步骤与方法

5.2.1 搜寻与发现

有时,可以通过“研究”方法来产生备选方案,即经过正式系统的研究已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

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正式途径以外的其他方法。

?不作为(保持现状)的分析(no-action analysis)

进行不作为方案分析的理由:

(1)为其他备选方案提供一个基点

(2)潜在的预算削减和预算的重新分配要求对不采取任何行动这一方案进行认真的分析

(3)不采取任何行动的分析有助于澄清项目或政策的目标

(4)它可以突出采取行动的必要性(或非必要性)

(5)接受不采取任何行动可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的可能性,承认问题界定的内在困难以及存在者问题没有最优解决办法的可能性。

(上接)

2. 快速的调查(quick surveys)

3. 文献评论(literature review)

4. 实践经验的比较(comparison of real world experience)

5. 被动的收集和分类(passive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6. 类型学的发展(development of typologies)

7. 类比(analogy)

8.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

9. 对理想的比较(comparison with an ideal)

5.2.2 设计与创造

?分析—综合途径

亚历山大提出了一种解决非常规或复杂问题的形式化程序或方法,要点是先将问题分解成其构成因素,分析这些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再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起来而构成的一个解决方案。

形态结构途径

(morphological approach)

分析过程:

(1)明确提出问题,并以公式表达

(2)对能进入解中的全部参数加以鉴别,并说明其特性

(3)由第二步鉴别过的全部参数构成一个多维矩阵(形态矩阵),该矩阵包含所有可能的问题

(4)检验形态矩阵所有解的可能性,并对解能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评价

(5)对第三步鉴别出的最佳解,依照它们的可行性和所有的手段和方法,用另外的形态结构分析方法加以分析。

3. 可行性的处理

梅(Peter May)提出了一种类似于上述两种途径的创造和设计备选方案的方法,即可行性的处理方法(feasible manipulation)。

要点:可以对处理政策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一种较早的“可行性处理”检验,将这些可处理的变项结合成一个首尾一致的策略而设计出备选方案。

4.修改现有的解决方法

放大、缩小、替换、结合、重组

置放在不同的地点,改变时间、资金、组织

改变决策点、影响点、风险管理

5.2.3 筛选

方案的初步筛选不是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评价,但仍然需要快速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如经验分析、比较分析、抽象分析

方案的初步筛选所考虑的因素包括成本、收益、实施条件、方案的敏感性等

5.2.4 若干应注意的事项

?不要过分依赖于过去的经验

?不要急于批评别人的意见,不让好主意溜掉

?避免过早锁定问题定义

?避免过早形成偏好

?防止未经评估而排除备选方案

?注意在条件发生变化时,重新考虑以前被排除了的备选方案

第六章

未来预测

6.1 未来预测概述

6.1.1 预测的概念、类型与意义

?什么是预测?

预测是一种程序或方法,它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信息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作出估计、推测或判断。

2. 预测的类型

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预测方法分为:技术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时间序列方法、因果模型

根据预测要素分为:定型预测、定量预测定时预测、概率预测;直观性预测、探索性预测、目标预测、反馈预测

邓恩关于预测的分类

(1)推断是一种把现在和历史的趋势扩展到未来的预测形势,它根据来自于方法和类似情况的论证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预言是一种建立在明确的理论假定基础上的预测形式,这些假定可以采取理论定律、理论命题或类比等形式。

(3)猜测是一种依据专家判断而对社会状况的未来做出判断的预测形式。

3. 预测的意义

(1)预测提供关于政策的未来变化及结果的信息。

(2)预测是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这同样可以提高我们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

(3)由于关注未来,政策预测可能作为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6.1.2 预测的过程或程序

?预测目标,分析其所处的环境

?搜集与整理数据,编制假想脚本

?选择预测方法,建构预测模型

?总结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

6.1.3 预测的方法论基础及其

逻辑依据

?趋势外推(trend extrapolation)

趋势外推把过去观察到的趋势扩展到未来。它假定,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也将会发生,只要没有新的政策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干预而改变时间的进程。

2. 理论假设(theoretical assumption)

理论假设是系统地建构了的经验上可以检验的系列定律和命题—它们基于另一个(些)事件而做出一个事件出现的预测。理论假设在形式上是因果性的,其特别作用是解释和语言;它们以演绎逻辑为基础,即一种从一般的陈述、命题或定理推出一系列的信息或结论的推理过程。

3. 灵通判断(informed judgments)

灵通的知识指经验、见识、灵感、直觉一类的知识,而不是靠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得来的知识。这种判断通常是由专家或有识之士所表达的,并被用于理论或经验数据缺乏或不充分的场合。

6.2 外推预测

外推预测方法或技术:

6.2.1 古典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要点:将预测目标的历史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成为时间序列,然后分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外推预测目标的未来值。

时间序列的基本因素或变动形式:

?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T)

?季节变化(seasonal variation)(S)

?周期性波动(cyclical fluctuation)(C)

?不规则变动(irregular movement)(I)

乘法模式:Y=T·S·C·I

加法模式:Y=T+S+C+I

6.2.2 回归分析方法(regression analysis)

?线性回归分析

用回归方程表明两个变量(一个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式,称为简单线性回归方程或模型。

Y=a+bx

两个重要性质:

离差消除、离差平方和最小

?非线性回归分析

(1)振动

(2)周期

(3)增长曲线

(4)衰变曲线

(5)“突变”

6.3 理论预测

常见的理论预测技术:

6.3.1 理论图示

(1)收敛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于因果关系的假设被用来支持一个结论或论断的论证

(2)发散论证:一个单独的假设支持一个以上的结论或论断的论证

(3)系列论证:一个结论或论证被用作一个假设去支持一系列进一步的结论或论断

(4)循环论证:最后结论与该系列中的第一个结论密切相关

6.3.2 因果模式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项之间的共同变化,是基本的派生力(原因)和它们的结果(效果)的一种反映。

6.3.3 回归分析在理论预测中的应用

6.4 直觉分析

6.4.1 德尔菲技术(the Delphi Technique)

五个基本原则:

(1)匿名性(2)循环反复(3)有控制的反馈(4)统计性的小组答案(5)专家共识

德尔菲法的步骤

(1)指示讨论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各种附加的意见、项目和方案等

(2)指示专家组对所预测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3)信息的多次反馈,以求得专家意见的收敛

(4)做出最终评价,即取得较为一致的预测结果

6.4.2 交互影响分析(cross-impact analysis)

预测程序:

(1)利用专家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如德尔菲技术)应该考虑事件及其概率,并且确定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2)用矩阵的形式描述各种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概率的变化表示各事件相互影响的强度,并分析各事件之间相互发生作用的时间。

(3)根据各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修正各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作出最后预测。

6.4.3 情景描述法

情景描述预测的基本步骤:

(1)确定预测主题

(2)根据预测主题,寻找资料

(3)寻找影响主题的环境因素

(4)分析在不同影响领域主题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5)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主题状态进行预测

第七章

方案比较与择优

7.1 方案比较的内容

7.1.1 技术可行性的比较

技术可行性(technical feasibility)标准测量备选方案或项目的结果能否达成预期的目标。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二是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技术可行性的一个主要标准是有效性或效能(effectiveness)。有效性标准的焦点是被提出的方案或项

目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包括这样几个重要的问题:政策或项目的影响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长期还是短期的、可量化还是不可量化的,以及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

7.1.2 经济可行性的比较

经济可行性既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或效率,它主要测量方案或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当成本≥收益时,方案是可行的

7.1.3 政治可行性的比较

政治可行性可细分为可接受性、适当性、回应性、合法性和公正性等方面

(1)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既指确定一项政策是否可以被政治过程中的行为者接受,又指明确委托人和其他行为者是否乐于接受新政策。

(2)适当性(appropriateness)与可接受性紧密相联,因为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政策目标与共同体或社会的价值观是否相协调。

(3)回应性(responsiveness)涉及目标集团对政策或规划是否会符合其需求的认识。

(4)合法性(legitimacy)

(5)公正性(equity)

马杰(G.Majone)对政治可行性的定义:一个政策方案或建议是可行的,仅当它满足所有相关的约束或限制。(1)可利用的政治资源的约束

(2)与政策的利益和成本所允许的分配相关的约束

(3)制度或体制所强加的约束

7.1.4 行政可行性的比较

行政可行性的标准:权威制度承诺执行人员的能力目标全体的支持财政资源

7.1.5 方案抉择应注意的事项

?不要期望找到一种绝对优势的或完美的政策备选方案。

?不要把一项偏好的政策和一些“虚拟的”或“稻草人”式的备选方案对立起来。

?在你根据所有目标评价完所有的可选方案之前,不要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备选方案。

?确保你的备选方案互相排斥。

?备选方案应当提供真正的选择。

?应当避免“厨房水池”式的备选方案—也就是“做每一件事情”的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应当与可获得的资源,包括司法权和可控变量一致。

?记住政策备选方案是具体的行动集。

7.2 方案比较的方法

7.2.1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首先判断完成一个特定项目的输入因素需要多少钱,然后把货币价值分配到与项目相联系的估算结果或者实际结果之中,最后计算出项目的效率。

1. 政策分析中的成本和效益概念

2. 成本与收益的不同类型

(1)直接收益与成本、间接收益与成本

(2)内部收益与成本、外部收益与成本

(3)有形收益与成本、无形收益与成本

3. 成本—收益分析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必须规定谁将为政策或项目投资,谁将从中受益。

第二步:目标组确定之后,必须把输入和输出冠以货币价值。

第三步:大多数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得不对一段时间之后的费用和效益(打折扣)

第四步:成本—效益分析的最后一步是计算成本—收益率

4. 成本—效益分析的技术

贴现法

(1)净现值法(用NPV表示)(2)内部收益率法

7.2.2 成本—效能分析

?什么是成本—效能分析

成本—效能分析的要点是根据方案或项目的预期结果的成本与效能,来评估每种方案或项目的效果。

成本—效能分析的特征

(1)由于它避开了用货币形式来计量受益的问题,因而比成本—效益分析更容易应用

(2)集中体现了技术理性,因为它试图在不把政策的结果与全面经济效率或社会总体福利相联系起来的情况下,决定政策方案的效用

(3)由于很少依靠市场价格,它因此很少依赖私营部门利润最大化的逻辑

(4)特别适于分析外部性和无形的成本或收益,因为这些影响都很难用货币衡量

(5)通常用来解决固定成本或固定效能问题,而成本—效益分析通常解决变动—成本—变动—效能问题

2. 成本—效能分析的步骤和形式

步骤:首先,确定决策目标;其次,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加总;最后,按照费用的高低顺序排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3. 成本—效能分析法的作用与局限性

7.2.3 风险—效益分析

第一阶段:风险评估

(1 )辨认危害的过程

(2 )有毒物质泄漏对人体影响的评估

(3 )对剂量反应的模型设计

(4 )对整体风险的特征概括

第二阶段:成本—效益分析

7.3 方案抉择

7.3.1 决策方式

?全体一致规则(unanimity rule)

缺点:(1 )决策成本过高

(2 )鼓励“策略行为”

?讨价还价弃权

2. 过半数规则(majority rule)

特征:(1)决策效率高(2)“少数服从多数”

缺点:(1)“多数剥削少数”(2)决策结果未必可靠(3)投票悖论

7.3.2 投票悖论

?孔多塞悖论(condorcet’s paradox)

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循环”能否消除?

当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值性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时,“循环”就会消失。所谓“单峰值”,就是偏好只有一个峰值,在峰顶(最优偏好)的两边,对其他备选方案的偏好持续下降。

2. 阿罗悖论(Arrow paradox)

?如果我们派出了人际效用的可比性,而且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对任何个人偏好排序集合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总合为社会偏好的最理想的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的。

上述结论建立在社会选择的两个公理与民

主决策方式所需满足的五个条件之上:

公理1 连贯性(connectedness)

公理2 传递性(transitivity)

条件1 选择的非限制性

条件2 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

条件3 不相关方案的独立性

条件4 公民的至上性

条件5 非独裁性

7.3.3 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假定需要从一张M个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选出一个人(M>3),那么有以下形式:过半数规则占多数规则

孔多塞标准(Condercet criterion)博尔达计数(Borda rule)淘汰计数(exhaustive voting)赞成投票(approval voting)

7.3.4 决策方式的改进

?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

布坎南、塔洛克(Tullock)认为,当人们选择投票方式和规则时,他就会选择那种给自己带来的外部成本与决策成本都最小的方式和规则,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需求显示过程(demand-revealing process)(2)投否决票(voting by veto)

2. 作为一种决策方式的民主

集中制的完善

首先,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前提是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具有正确的集中。

其次,借鉴现代决策科学的理论及方法,实现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及其运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最后,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执行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及原则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八章

政策执行与监测

8.1 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

什么是政策执行?

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认为,执行是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测等活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8.1.1 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政策执行研究被忽视的原因如下:

(1)一个天真的假定—执行过程是简单且人所共知的,并没有什么值得学者关注的大问题。

(2)以计划—项目—预算(PPB)为焦点—强调权威决策者的作用而排除了“低层次”官员对执行过程负责。(3)任务的困难—从方法论上看,执行过程涉及严重的边界问题,往往难以界定相关的行动者。

(4)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消耗。

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

?“自上而下”(top-bottom或top-down)途径,或称为“政策制定者透视”途径。

?“自下而上”(bottom-top或bottom-up)途径。

?“政策/行动连续统”(policy/action continum)

?工具选择途径(instrument-choice)

各种执行理论

(1)行动理论(2)组织理论(3)因果理论(4)管理理论(5)交易理论(6)系统理论(7)演化理论

8.1.2 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

?过程模式

2. 互动理论模式

政策执行相互调适过程

3. 博弈模式

尤金·巴达克(E.Bardach)把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种赛局,包括下列因素:

(1)政策执行人员,即参赛者;(2)利害关系;(3)策略与技术;(4)竞赛的资源;(5)竞赛规范(取胜的条件);(6)公平竞赛的规则(即不得作弊);(7)竞赛者之间信息沟通的状况;(8)所得结果的不稳定程度。

4. 循环模式

5. 系统模式

6. 综合模式

影响政策执行各个阶段的因素,最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政策问题的可办性(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

8.1.3 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诸因素

?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资源的充足性政策环境

8.2 政策执行中的工具选择

8.2.1 政策工具的研究途径

?工具主义过程主义权变主义建构主义

从第一个到第四个途径的演变使得政策工具的“工具性”特征重要性程度越来越低。

8.2.2 政策工具的特性

定义:一个行动者能够使用或潜在地加以使用,以便达成一个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

政策工具既被界定为一种“客体”(object),也被界定为一种“活动”(activity)。

8.3.3 政策工具的分类

8.2.4 政策工具的选择

影响工具选择的因素:

?政策目标工具的特征工具应用的背景以前的工具选择意识形态

8.3 政策执行中的监测

8.3.1 政策监测的定义及种类

政策监测是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监测的种类:

(1)事前监测(2)事中检测(3)事后监测

8.3.2 政策监测的地位和作用

?政策监测的地位

政策监测既是政策分析的一种程序,也是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

?政策监测的作用

(1)监察(2)审计(3)核算(4)解释

第九章

结果评估

9.1 政策评估概述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政策评估的分类

美国评估研究协会的分类

前端分析、评估性测定、过程评价、效力评估(或称影响力评估)、问题监控、元评估(或称综合评估)美国社区服务管理局的分类

方案影响评估、方案策略评估、方案监控

9.1.2 政策效果的多样性

政策效果包含的内容有:

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政策的非预期影响

政府行动引起的环境变化

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政策效果的分类

?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意外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9.1.3 政策评估的意义

?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政策评估事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政策评估事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9.1.4 政策评估面临的困难

?政策评估的不确定性

?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

?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缺乏

?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抵制

9.2 政策评估的过程和模式

9.2.1 政策评估的过程

?准备阶段

包括(1)确定评估对象

(2)制定评估方案

(3)挑选和培训人员

2. 实施阶段

(1)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

(2)综合分析政策信息。

(3)综合运用适合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得出结论。

3. 结束阶段

首先,要自我检验统计分析评估信息所得出的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其次,让评估结论与政策设计者、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会面,以便发挥评估的诊断、监督、反馈、完善和开发功能,提高政策的科学性。

9.2.2 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

1. 效果模式

(1)目标达成模式

?目标达成评价。结果与政策目标是否一致

?影响评价。结果是不是由政策所造成

优点:

I. 体现了民主II. 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

III. 具有简单性

目标达成模式的缺点

?忽略了成本

?在目标不清的情况下难以运用

?不考虑意料之外的结果

?忽视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隐秘议程的作用

?忽视实施过程

(2)附带效果模式

附带效果模式正好解决了目标达成模式的“困境”,即关注非预期的、预料之外的政策效果。

(3)无目标模式

评估者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观察政策实施,然后找出所有相关的效果。

(4)综合评估模式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公共政策可分为“投入”、“转换”和“产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又区分了描述和判断两个范畴,其中描述范畴又细分为意图和观察,判断则分成标准和判断。

(5)顾客导向模式

顾客导向模式将政策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甚至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准则。核心是项目能否使顾客的关心、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

最大优点在于体现了民主和参与。

(6)利益相关者模式

利益相关者是指所有对政策的目标和执行

感兴趣,并对其具有影响的团体和个人。

包括:I. 目标群体II. 直接受益者III. 直接管理者IV. 资源提供者V. 外部咨询顾问、供应商以及其他对计划/项目提供支持的人或机构VI. 在本计划/项目环境中可能受到计划/项目结果影响或对其感兴趣的其他机构

利益相关者模式的优点

?知识性应用性目标管理型

2. 经济模式

(1)生产率模式

准则:I. 过去II. 国内比较III.国际比价V. 水准基点V. 目标VI.顾客期望II. 利益相关者期望VIII.

职业准则. 最小化X. 最优化

(2)效率模式

3. 职业化模式

职业化模式指职业人员根据他自己的价值准则和执行的质量标准来评估其他人员的执行情况,主要是同行评议。

9.2.3 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

?政策投入不够

?目标团体不配合

?政策本身的问题

(1)政策在目标、内容和管理上彼此冲突

(2)有些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

(3)政策超前或滞后

4. 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

5. 外在因素的干扰

?简单“前—后”对比分析

2. “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3. “有—无”政策对比分析

4. 实际与规划比较

9.3.2 实验和准实验模型

?实验模型

步骤:I. 要求明确作为分析标准的一个或多个项目。II. 一旦一个或多个目的被确定,就有必要找出或建立起能恰当测量的数量指标。III.指标选定之后,下一个任务是决定适当的目标人口和相应的评估样本。IV. 实验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是分析试验完成后得来的数量。

2. 准实验模型

实验方案的有效性根本上是由评估者控制实验背

景的能力决定的。

(1)当先验测试不能进行或者太花时间时就可以运用“真实控制组只进行后验测试”的形式;

(2)当实验者无法把主体随机安排到控制组时,就可以采用“实验前后不对等的控制方案”的形式;

(3)当控制组无法建立,而同样的测量可以在一组人或事物在项目完成之前或之后多次运用时,就可以采用“单一小组多次试验方案”;

(4)可以运用“无控制组前后测试方案”来检验显而易见的影响,但是无法断定究竟是该项目还是外部变量影响了结果。

9.3.3 影子控制法

我们将对专家、项目执行人员和参与者进行的考察称为影子控制,这个术语被用来反映在缺少重要分析的证据基础时这些人所充当的角色。

?专家判断法

?管理者判断法

?参与者判断法

第十章

政策变迁

10.1 政策调整

政策调整,也就是在政策评估与监测所获得的有关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的关系等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与其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10.1.1 政策调整的内容

?随政策过程由指定到监控等环节的推进,人们可能发现对问题原有的认识并不全面,问题某些重要方面或边界条件可能被忽视,环境的变化可能改变问题的性质。

?政策目标的校正、修订或再确立。

?对政策方案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甚至重新制定。

政策调整还包括对政策效力、政策主体和客体的调整

10.1.2 政策调整的原因和作用

?政策调整的原因

客观原因: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

主观原因: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决定了人们总是要不断地重新认识、界定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和政策方案,以使政策真正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

2. 政策调整的作用

?政策调整有利于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政策调整有利于保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但是,公共政策调整也会不同程度上浪费一部分已经投入的政策资源;政策调整也会挫伤一部分公众的积极性,并对公共机构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10.1.3 政策调整的功能活动

?获取反馈信息

?确定调整方案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新闻事业:1、狭义的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2、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本源:人类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一)新鲜性(二)重要性(三)显着性 (四)接近性(五)趣味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新闻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5、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媒体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内涵,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公信力。 6、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新闻本源观的界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事实就不是新闻。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南开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标准答案

南开13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答案

————————————————————————————————作者:————————————————————————————————日期: 2

南开13秋学期《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公共政策学属于() A. 自然科学 B. 人文科学 C. 社会科学 D. 文化艺术 正确答案:C 2. 划分公共政策类型的途径包括() A. 根据内容划分 B. 根据形式划分 C. 根据范围划分 D. 根据内容和形式划分 正确答案:D 3.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行为效果偏离()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A. 领导意图 B. 预定目标 C. 民众期望 D. 舆论要求 正确答案:B 4. 政策研究组织指的是那些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为政府、企业或社会团体出谋划策,提供(),以期影响其决策行为的社会组织 A. 政策成本核算 B. 政策依据 C. 政策收益核算 D. 政策资助 正确答案:A 5. 广义的制度包括() A.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B. 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

C.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D. 正式 E. 所有法律 正确答案:C 6.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程序的第一步是认定() A. 利益诉求 B. 利益相关者 C. 利益范围 D. 利益重要次序 正确答案:B 7. 政策执行是实现()的重要途径 A. 领导意图 B. 政策目标 C. 政府部门意图 D. 民众意愿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包括() A. 政策信息资料 B. 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C. 政策目标 D. 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正确答案:ABCD 2. 政策变动的原因包括() A. 决策者的变动 B. 政策环境的变化 C. 政策资源的现值 D. 政策的失效或低效 正确答案:ABCD 3. 政策网络可分为() A. 利益型政策网络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题

2015.4 简答: 简述陆定一新闻定义的内容、优点及不足。 以传播技术作为划分依据,人类新闻事业可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对无产阶级报刊党性原则的主要概括是什么?简述当前我国媒介滥用权利的几种表现。 简述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特征。 论述: 试述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和基本特性。 试述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开展舆论监督的意义。 2014.10 简答题: 简述西方最早手抄新闻的发展情况?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的支配性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新闻事业的多种功能。 简述防止新闻失实的办法。 简述正确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工作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试述新闻与信息的异同关系。 2014.4 简答: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述“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概念异同。 简述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要点。 简述新闻政策和新闻法规的关系。 简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本含义。 论述: 试述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兼具的主动性和受动性。 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本土特色。 2013.7 简答: 简述新闻与历史的共同点和区别。 新闻事业的多样性功能包含哪些方面? 简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 简述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基本要求。 简述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 论述: 结合实例论述你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理解。

在新闻工作中如何才能坚持“政治家办报”?请联系实际加以论述。 历年试题简答: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 简述新闻报道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 简述西方新闻价值理论五要素说的局限性。 为什么说失去了真实新闻事业就失去了信誉和优势? 简述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与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的统一。 新闻职业有何弱点?举例说明新闻职业的弱点虽然难避免却可以弥补。正面宣传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简述新闻从业者的业务修养。 为什么说新闻理论对新闻实践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新闻价值五要素说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党性原则? 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简述新闻价值规律的三个基本点。 简述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在历史上的正面作用。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形成的三个阶段。 简述新闻“新”的含义。 为什么说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简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新闻法制和新闻伦理的关系。 简述新闻与情报的不同之处。 简述“新闻价值五要素说”。 简述拉斯韦尔5W模式包括的因素。 简要说明新闻媒介为什么要具体分析“群众需要”。 范长江的新闻定义有哪些优缺点? 简述新闻事业运作规律的基本含义。 简要概括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说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 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简述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简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与特点。 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到不断创新?

公共政策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 以下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中不属于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有() A. 公共政策问题的特性 B. 公共政策的正确性 C. 公共政策的具体明确性 D. 公共政策资源充足性 正确答案: 2. 从公共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来看,知识分子政策是属于() A. 政治政策 B. 社会政策 C. 文教政策 D. 科技政策 正确答案: 3.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 一党制 B. 两党制 C. 多党制 D.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正确答案: 4. 方案规划的基本内容是() A. 方案设计和方案选优 B. 问题界定、目标设计、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 C. 方案设计、后果预测和方案抉择 D. 方案设计 正确答案: 5.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它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终结的中间环节 B. 它只是整个公共政策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C. 它为公共政策的不断修正提供依据 D. 它对于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 6. 公共政策失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 决策者 B. 参与决策的专家 C. 决策的过程与程序 D. 体制 正确答案: 7. 研究公共政策周期的目的是() A. 促进公共政策优化

B. 提高公共政策效率 C. 缩短公共政策周期 D. 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正确答案: 8.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渊源于() A. 公共政策主体的合法性 B.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C.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D. 公共政策的进步性 正确答案: 9. 在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核心功能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正确答案: 10. 公共政策执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是() A. 行政手段 B. 法律手段 C. 经济手段 D. 思想诱导手段 正确答案: 11. 在方案抉择时,应该遵守的最重要的标准是() A. 有利于元公共政策的实现 B. 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C. 尽可能少地消耗公共政策资源 D. 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小 正确答案: 12. 公共政策评估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障碍是() A. 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B. 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C. 公共政策资源的混合和公共政策行为的重叠 D. 有关人员的抵制 正确答案: 13. 公共政策问题是() A. 某一公共政策所要解决并能够解决的社会问题 B. 指目前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C. 政府或大多数人所觉察到的一种和原有的价值、规范或利益相冲突的情况 D. 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已经纳入公共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相关资料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简答题]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取得了哪些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4、公共选择理论(35)创始人是布坎南。该理论假定理性人为经济人,并以此为起点研究集体决策;其研究范围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环保等政治和政策问题。 5、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第三阶段、90年以来)(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6、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7、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8、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9、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有跨科学的视野、知识、理论和技术手段,它的显著特征是:可检验、可验证性(方法论上的基本特征);跨科学或多学科交叉、渗透性(理论上的)和功利性等。

《公共政策学》复习指南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 1、判断题(1*10=10分) 2、单项选择题(1*10=10分) 3、简答题(8*5=40分,6选5)(尽量结合相关实例进行论述) 4、案例分析(15*2=30分)(从实例到理论,用理论透视实例) 5、课程学习总结(10分)(写自己对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 1.请提出5种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和5种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并说明相对于已经在用的规则,没有施行的规则的缺陷在哪里。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1)拍卖(杭州车牌) (2)投标(维克里拍卖法) (3)投票 (4)摇号 (5)比成绩 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2.试述公共政策的六个主要过程(戴明循环)。 政策问题 政策制定 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 政策调整 政策终结 3.试比较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区别。 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耗尽性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耗尽性

4.试比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区别。 个人利益(具体的) 公共利益(抽象的) (1)没有独立于个人的公共利益 (2)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加总 (3)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来源于个人利益的冲突 5.试比较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力的区别。 个人权利:施加成本于对方 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6.结合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解释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理解。 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资源(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合法规。” 现代政策科学之父拉斯韦尔在《权力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政策是一种为某项目标、价值与实践而设计的计划。”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中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安德森在《公共政策》中的定义是“公共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指定的政策。 7.试述何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题 1.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3.报纸的二次售卖 答:报纸的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 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5.议程设置理论 答:所谓“议程设置”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理论。“议程设置”也称“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新闻学 答: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讨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7.硬新闻 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00318公共政策学选择题知识点

第一章 1. 林德布洛姆最早提出“政策分析” 2. 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的诞生 3. 政策链的概念源于列宁 4.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5.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初 6.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 7. 博弈论的提出者是诺依曼 8.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9.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0. 德洛尔是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批评的政策研究学者的代表人物 11. 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12. 中国公共政策学学科教材,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 13. 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夫研究所 14.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 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 15. 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北京大学 16. 1918 年在洛杉矶成立、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智库是兰德公司 17. 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觉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德尔菲函询法、头脑风暴法 18. 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 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政策链 19. 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尚书周书》 20. 从产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公共决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的是:亚 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 21. 公共政策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是建制化 第二章 1. 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安德森: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 3. 拉斯韦尔: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 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目标,利益 5. 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问题形成,决策机关产生,强制机构出现 6.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 7. 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形式发布 8. 我国司法解释分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 9.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管制,引导,调控和分配 10.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是灵魂 11. 社会正义,公正,协调和稳定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重点整理

作者:日期: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 1公共政策学的含义: 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内涵: 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以他政治团体所指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 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为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政策的本质: ①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公共管理的手段③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3“范式”特征 ①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的研究领域。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 法论,又是艺术。③公共政策分析设计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 而且也是规范的 4(1)1951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艺术,被人们当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2)叶海卡·德罗尔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 。 第二章 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全面理性模式 优点: ①目标导向②所有选择皆为已知③偏好明确④偏好已知 ⑤没有时间及成本限制⑥最好的选择可是报偿价值最大化 缺点: ①在政策制定中,决策者往往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根据一些现象的表征去探查问题的所在,这往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②在政策制定中, 目标、价值的排列往往因目标不清晰及价值冲突,是的决策者犹豫不决。③ 要列出所有达成目标之备选方案及每个方案的所有可能后果,在人类能力有所限制、环境不确定影响以及时间成本受限制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 (2)有限理性模式 优点: ①更符合实际, 更适用于行政决策行为。 ②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 并强调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缺点: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3)渐进模式 优点:比较符合政策分析的实际, 承认政策制定者缺少时间、信息和其他资源,而这一切都是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时所必须的,同时,通过渐进方式作出的是有限的、注重实效并容易被人接受的决策或政策。 缺点: ①倾向于保守主义, 安于现状和忽视社会变革尤其是革命。②注重目

全国2013年4月自考《新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63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提出“人民报刊思想”是在( A ) 12-279 A.主编《莱茵报》时期B.创办《新莱茵报》时期 C.指导《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D.改造《前进报》时期 2.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是戈公振所著( C ) 1-6 A.《中国新闻史》B.《中国报刊史》 C.《中国报学史》D.《中国报业史》 3.《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的作者是( A ) 1-3 A.施拉姆B.施拉姆等四人 C.里普曼D.约斯特 4.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2-33 A.信息是信息,新闻是新闻,二者毫不相干 B.信息就是新闻,新闻就是信息,二者毫无差别 C.信息是新闻的一种体裁 D.新闻是信息大家庭中的特殊成员 5.新闻传播行为的三个要素是( C ) 4-68 A.新闻—新闻报导者—新闻接受者B.事实—新闻媒体—新闻接受者 C.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D.新闻—新闻报道者—新闻媒体 6.新闻价值要素中的时新性指的是新闻事件的( C ) 3-60 A.发生时间B.报道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