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十章

教育学第十章
教育学第十章

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班级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它通常由老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自从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作为一个教学的基本活动单元,班级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从结构上来说,班级可以分为班、时、课。其中,“班”是教学的空间单位,“时”是教学的时间单位,“课”是教学的活动单位。

班级的功能: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还可以促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个性方面的发展,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l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但是这个阶段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还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尝试,停留在经验层面上。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分析。他先是假设“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是可能的”,在此基础上,从课程、时空模式、班级组织等方面对班级课堂教学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后来,这一教学模式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发展而基本定型。这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后,班级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中开始逐步推广。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导生制”,又称贝尔一兰卡斯特制,是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创办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l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在“癸卯学制”中正式确立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浪潮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使其在中国逐步推广开来。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它的目的与教育目的紧密相连。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班级管理是我们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直接体现,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班级管理必然体现了教育目标的要求,即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使学生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这也反映了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和规律。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但是不同的资源在班级管理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管理对象中,“人”主要是指学生,他们是管理的最直接的对象和核心要素。这是一个特殊的管理对象,他们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特殊性,不能把学生当成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成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体。实现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成有平等地位的“人”。其他管理资源,如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都是管理中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都是为“人”——学生服务的。因此,管理者必须统筹协调好各种要素,为管理核心要素——学生服务。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也是班级管理的基本环节。这几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落实与实施,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链。具体流程如下:

ü首先,制定班级管理计划。计划是确定管理行为的纲领和方案,是班级管理者提出达到班级的未来确定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管理活动。计划制定之前,必须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这是前提条件。

ü然后,根据计划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班级工作计划制定得再好,也只是纸面上的东西。计划的实现,还需要组织与实施。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是指将班级中的教师、学生、材料、物品、空间、时间等要素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加以实行。

ü最后,是班级工作的协调和控制,即对班级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估,发现成绩和缺点,总结经验和教训,是一个对以往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组织班级活动是进行班级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具有交往性、目标和时空的一致性、合作性等特征,是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组织班级活动时,要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而不能放任自流,这样才能确保活动应有的成效。这种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两者在活动中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和相关资源来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

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但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将各种教育教学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帮助教师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因此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由学生组成的“小社会”,因此,班级的秩序和风气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同时,班级秩序和班风也是由学生共同来形成的,而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它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调节学生的心境,而且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激发学生关心集体、为集体负责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愿意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奉献的一员,在集体中追求个人的发展,由此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和风气,周而复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雏形,它同样存在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层次和工作分工。而班级活动就可以以类似社会中的组织层次和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和理解社会角色分工,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因此,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就是不但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这些对于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模式

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

? 常规管理

? 平行管理

? 民主管理

? 目标管理

【2006真题】填空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平行管理、__________和目标管理。

试题解析:常规管理民主管理

一、常规管理

所谓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班级各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保证。

规章制度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对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因此,规章制度本身就具有管理性;同时,它为学生的各方面行为提供了相应的准绳,可以使其活动和行为更加规范、合理,便于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另外,因为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管理规律和原则而提出的要求,学生违反这些规章制度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所以它又具有内在的教育功能。

制定和确立教学规章制度,其首要的目标是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规章制度自身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它是教学工作实施的依据和基础,反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和要求。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以避免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任何违反教学规章制度的行为,都将最终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规章制度是学生行为的准绳,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班级管理应该从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开始,将学生各方面的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规章制度是针对整个班级的,并不针对个别学生,任何破坏规章制度或者违反规章制度的人,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班级的规章制度按照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制定的规章制度。

它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体育锻炼标准等,对于具体的学校和班级层次的管理起着定向的作用,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2)学校层面的管理规章制度。

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课堂常规、作业要求等。它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具体化,对于学校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顺利进行起着直接保障作用,是教育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定。

(3)班级层面的规章制度。

它是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主要是对学生的约束。它是班级管理的直接依据和重要手段,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平行管理

所谓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模式也称为“树状模式”,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的主干,但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理,他的管理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来实现的。通过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到学生中去。班主任在管理中扮演的是一个“导演”的角色。

这种管理模式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作用,使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和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但也要看到,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的直接交流与反馈。

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时:

ü首先,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

这要求班主任首先要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班集体主要是通过培养班委会来实现的,教师可以通过班委会去影响整个班集体。良好的班级氛围对集体中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ü其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有个别的学生、个别的事件需要专门管理,适当处理这些学生和事件对整个班级的管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转化个别学生不能用强硬的手段,而应该采取

感化、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整个班风和班容的建设。

总之,要实施对班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应避免把班主任仅仅看成是一个“管教者”,要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使他们形成崇高的理想与正确的职业信念,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成为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

【2006真题】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C )。

A.民主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常规管理

试题解析: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班主任民主式的领导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乐意为班集体作贡献,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并起到监督和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具有民主的意识和作风是实现真正民主管理的前提。

要实施班级民主管理,首先要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即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实施管理活动。要让班级每个成员贡献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和办法,一起协商,做出最佳决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可以锻炼学生在计划、协调、反思等方面的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最终达到把班级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目标。

实现班级民主管理还要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相关的科学研究及管理实践证实,人的本性是倾向于自主的,都有一种自己管理生活、学习、工作的愿望。学生这一阶段是人走向独立、自主的时期,参与意识尤为强烈。因而,应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由消极的被管理者角色转变为积极的管理者角色。在实践中应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一方面尽最大可能让每个班级成员来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如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值周生制度、定期召开民主教育活动制度等;另一方面还要在班级管理的一些决策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实践证明,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班

集体的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聪明才智。

【2005真题】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做( C )。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试题解析: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四、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其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首先要围绕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要让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身份为班级出谋划策,组织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总目标。管理目标的确立,不但可以帮学生找准前进的方向,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目标是必须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要考虑到层次性和递进性。后一个目标的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其次,要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班主任应善于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在班级总目标中,要大目标与小目标、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然后把这个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学期的层次目标,再把学期目标分解为德、智、体等方面的目标,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本学期的目标。有了这个过程,班级共同目标就转化成了学生的个人目标,这就使学生对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而且有了清晰而准确的把握,从而增强了目标的激励力量。在引导学生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有崇高的远景目标,还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近景目标,以更好地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目标,把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人紧密地有机联系起来,最终有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由此形成班级管理的极为简单的因果关系:

ü学得好的,受到鼓励,并越来越好;

ü学得差的,受到批评,并越来越差;

ü受到鼓励的,不断进步为好学生;

ü受到批评的,逐渐退化为“双差生”。

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ü班级干部相对固定,使一些学生养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希望能为班级做点事,却缺少机会;

ü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影响下,往往把班干部标志看成是荣誉的象征;

ü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

ü学生都想当干部、当个好干部,但缺乏“每个人都是班级小主人”、“争取做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意识。

这说明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班级活动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班级活动本身应该具有教育性,是教育实施和实现的有效途径。在进行班级活动的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时,要以培养人为指导方向和原则,通过班级活动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

班级活动中最主要的要素是学生。班级活动组织的目的是培养人,学生既是班级活动的对象,又是活动的目的。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新型班级的建立。现代教育的内在机制就在于从人的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这是与教育理念的转变相联系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使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的被“控制”、“制服”中挣脱了出来,主体性得到很大的提高。班级管理是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会受此影响,新的教育理念为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保证。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这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践中应以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进行“小干部”轮换。

这样可以扩大“小干部”的范围,使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从而在机会上实现民主。

②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

这样可以保证公平、公正,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民主的真正内涵。

③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

这样小干部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承担的责任,理解“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道理,从而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而不仅仅作为教师助手或附属而存在。

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

注意力的转移代表了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以班为家”的情感。

⑤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

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以班集体作为教育主题,可以避免学生对老师的直接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从内心中自觉地接受班集体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008真题】简答题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是什么?

试题解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

低。

解决方法为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表现在:(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明确的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它为确定小组目标、个人目标提供了依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并切合班级实际;班级目标可有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各目标应在不同阶段发挥启动、激励和导向功能。

班级目标可以由班主任经过认真考虑和准备后自上而下提出,然后由班委会及全班同学讨论通过;也可由下而上,动员学生全员参与,共同讨论,产生初步意见,然后经班委会及班主任认真归纳研究产生。不管是用哪一种方式确定班级目标,一定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学生们越主动,他们在将来目标的实施中的积极性就越高。

2.一定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班级结构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建立。从横向上来说,可以按照兴趣、能力等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从纵向上来说,可以组成由老师、班委会、学生这样的管理层级结构,这种结构以点带面,有助于整个班级的有效管理。

按照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机构,维持和控制着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仅有组织结构是不行的,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来保障,这样的机构必须起到维持和控制班级成员或者组织成员的作用,使所有的成员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从而完成组织制定的相应的目标和任务。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健全的集体不仅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而且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体成员

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在一个班集体中,准则可以是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明文规定的准则具有外在的约束力,是班级同学行为的准则;无形的准则是班级在集体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制约因素。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思想感情和观点信念上是比较一致的。这样的集体才有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成员个体对集体有自豪感、依恋感、荣誉感等肯定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增强学生对班集体感情的必需条件,因此班级管理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个体对班集体的感情,以班为家,具有主人翁责任感。

(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学生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学生会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体会到能从集体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友谊和实现他们的某种心愿,这时,学生往往也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奉献的一员。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强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对于班级来说,向学生提出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是让学生对班级产生一种良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关系到理想班集体的形成。因此,为了增加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提出切合实际的班级发展目标,设计一个美好的前景,让全班学生都能为了班集体的

共同奋斗目标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

近期的目标如在某项活动中要达到的目标或者在某次考试中的通过率等,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中期的目标如某学期的奋斗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使学生看到希望,让学生感受到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增强其学生的信心和决心;

远期目标如整个班级的最终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在目标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这三种目标必须有机结合,才能使整个班级处于不断前进的状态。

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及远、逐步提高。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要注意把目标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说,目标的设定要有一定的高度,这个高度需要学生的努力才能达到,也就是需要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苹果”。目标定得太简单或者太难都不利于调动班集体的积极性。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注意从易到难、由近及远、逐步提高,保证班集体能够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

在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目标制定之后,它还只是静止的,仅仅停留在文字上,必须经过实施才能变为现实。学生是目标的实施者,所以目标必须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才能变为实际的行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行动起来。一方面,在目标制定过程中要广泛争取学生的意见,使他们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种具体措施促进目标的实现,如各种激励或奖励措施。这样,目标的实现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就变成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班级核心一般指班委会和团支部组织。班干部、团支部和班级骨干都应当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班级的中坚力量,是实行班级制度的示范者,是开展班级教育活动的带头人。实践证明,班集体凝聚力的强弱和能否形成良好的班风,都与班级核心骨干能否发挥核心作用紧密相关。

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班主任确定核心成员应认真、慎重,真正选出能发挥核心作用的积极分子。

所谓积极分子,一方面是热衷于为班级做出贡献的学生,另一方面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

班集体中的积极分子有多种类型,可以是全面发展的,也可以是单项突出的,不一定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可以代表班中的各种类型的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使其都能找到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另外,积极分子的队伍是流动的,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优秀的积极分子会不断产生,增强队伍的流动性可以提高整个班级发展的动力,从而实现班级发展和管理的最终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需注意:

1.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

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应本着信任、理解与尊重的态度,认真调研,了解班级成员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及时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班干部。选定班级核心骨干,应有一定的具体标准,如必须思想进步、品德端正、是非分明,学习成绩较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热心为集体办事的精神等。

2.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首先,要鼓励积极分子独立开展工作,因为独立开展工作是发挥其最大积极性和最大潜力的前提,这样可以加强其与同学的直接联系,有利于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因为他们的经验毕竟还非常有限,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创造机会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

再次,班主任要尽量在同学面前树立和维护他们的威信,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最后,不能因为他们是积极分子或者对班级有贡献就放松对他们的要求,而应该对他们严格要求,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积极,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制度建设是建立正常的班级秩序的首要保障。

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这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基础。改变基础较差的班集体的班风之后,整个班级才能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否则如果按照原来的方向继续发展,将会变得不可收拾。

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当然,班主任仍要认真进行指导,主要是参与研究,当好参谋,尽可能多地让班干部和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班主任要做好个别同学的思想工作,不断培养、提高学生自治自理能力。

在班级建设中,一旦初步形成了班级秩序,就不要轻易去改变它。首先,秩序的形成来之不易;其次,在班级秩序刚刚形成阶段,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规章制度,一旦破坏它,学生将无所适从,可能会回到以前的旧秩序。对于那些破坏班级秩序、违反规章制度的同学,一定要给以适当的处罚,使其他同学能以此为戒,从而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秩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适当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对秩序建立前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比较和对照,从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珍惜良好的班级秩序,自觉地与破坏班级的言行进行斗争,保证良好的秩序成果。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开展班级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一个班集体是由几十名个性不同的学生组成的,班主任要组织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将个性各异的学生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集体活动是集体主义精神产生的源泉,是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桥梁,在主动参与中学生能认识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同时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满足了学生关于集体主义的心理体验,从而催化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

日常性的教育活动如制定共同目标,建立班级各种组织机构,加强师与生、生与生的联系,并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与学习有关的班风;

阶段性的教育活动如班会、节日联欢、干部会、劳动、体育比赛、社会活动及班级黑板报专栏等。通过这些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优良班集体的形成和巩固。

不管是什么性质和形式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这样才能使这些活动具有更好的效果,从而达到班级管理的目标。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

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师可通过讲道理、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反复实践等方面培养与树立良好的班风。

健康的集体舆论和班风是激励和约束学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应努力在班集体里树立正确的舆论,形成良好的班风,让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约束自己,促进自己的进步。班级里的一些事务,如班集体建设的某项工作,出现的问题,学生犯错误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意见、建议和措施,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可行的办法。这样,不仅为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舆论和班风,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民主权力和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对教育对象个体来说,教师的职能可归结为“灵魂工程师”,但对教育对象群体来说,他更多的是班集体的缔造者、设计者。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设计班级发展方向,这些都是由班主任来负责的。班主任必须首先对班级整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才能做出适合班级特点的设计和规划。

1.班级建设设计的内涵

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因为班级建设目标直接决定了班级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班级建设具体所采取的措施,对于整个班级建设来说,起着导向作用。

2.班级建设目标的确立

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这个目标必须高于现实状况,但是又不能太高。目标过高,无法实现,会使班级产生挫败感,从而使计划或者目标天折,达不到当初制定目标的目的和意义;目标过低,又不利于调动班集体为之奋斗的积极性,也影响最终的教育目的的实现。

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方向和原则问题,它反映了教育的规律,因此具有指导意义,教育中的任何活动必须以此为指导,因为它直接决定着班级目标的设计方向。班级管理的目标制定,必须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这个大环境。

(2)学校的培养目标。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学校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的培养目标,它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进一步落实,它不仅使国家的方针政策更为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指导方向。

(3)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班级目标要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班级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要进行设计。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是制定班级目标的直接依据和根本条件。这就需要班主任首先全面了解班级群体的特点和水平,将目标制定在班级群体的最近发展区内,便于调动班级群体的积极性,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3.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的重要作用

ü班级目标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与支持。

班级目标是班集体为改变班级现状和学生现状,而为自己和班集体所制定的学习目标。如果班级目标是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出来的,就可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能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ü班级目标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方向,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

目标具有指向性,班级目标的制定为班级每个同学的行为提供了方向,有利于规范全班同学的言行,使其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另外,班级目标对学生还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避免了各自为政、放任自流,还可以增强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ü班级目标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进取的行为动机。

目标是高于现实并指向未来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容易为理想所激发,目标的制定正是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了其向上奋进的动力和信心。

ü班级目标还可作为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依据以及班级实施监督与考评的标准。

组织班级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班级目标,所以说班级目标是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同时,班级目标还可以起到反馈和评价作用,班级活动的组织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有意义,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与班级目标相一致。班主任或班集体可以以班级目标来监督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如果违背了班级目标,那么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就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这些影响力是作班主任的角色需要和进行班级管理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些最基本的地位和职权得不到保障,班主任的工作就无法开展。因此,首先必须维护班主任的权威和地位,为班级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2)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如果班主任仅靠外在赋予的权威和地位去进行班级管理的话,效果将大打折扣。班主任的工作顺利开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个性魅力的发挥。班主任要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不是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或者发挥权威的方式进行管理,而是用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的管理才是具有艺术性的管理,才是人性化的管理。

【2005真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C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D.学术影响力试题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

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实施职权影响力要依据一定的组织法规和一定的群体规范,具体如下:

(1)国家的教育法令、学制、教育方针及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规章制度等。

这些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国家和社会赋予教师的权利,为教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遇到任何管理事故或者问题都可以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和根本依据。

(2)班级的目标、规范、舆论、纪律、班风等。

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影响力必须在这一范围内施加,否则班主任的领导合法性与有效性

就会受到质疑。班主任的影响必须与班级的整个目标、规范等相一致,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工作,违背班集体的目标就会受到学生的质疑,进而影响班主任在班级中的威信和权威,这会给以后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是通过班主任自身的品德、才能、知识、感情等因素所产生的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它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这种影响力虽然没有像职权影响力那样有合法的约束力,但却能发挥出职权影响力所不能发挥的约束作用,其效果要比职权影响力要来得深刻而持久。因此,要想做一名称职的班主任,其个性影响力的提高是关键所在。

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三个方面:

(1)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

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动力和润滑剂,发自内心的积极情感会激发班主任发挥自身的潜力,探索有效的班级管理途径和措施,这样会增强班主任对于班级的影响。

(2)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

班主任能否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是影响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如果班主任在管理中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这可以增强班主任的积极性和动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又能获得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高度发展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师生间的矛盾或冲突,如果班主任意气用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激化矛盾,既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又打击了其自信心。因而,作为班级的负责人,班主任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并随机应变,灵活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与个性影响力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密切相关的。职权影响力为发挥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提供了制度和规范的保障,给了班主任利用其个性影响力进行班级管理的平台和机会;同时个性影响力又使职权影响力的发挥更为有效。如果只利用职权影响力去管理学生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一般来说,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与班主任的观念以及其自身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采取权威式管理的班主任在个性上比较专制,在教育观念上比较倾向于传统,认为应该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传统的师生关

系模式;采用民主式和放任式的班主任个性上比较民主,在教育观念上比较现代,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采用权威式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侧重于在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上实施影响,由教师自身对班级施行无条件的管理,严格监督学生执行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的过程与结果。这种领导方式虽然便于进行集中管理,集中精力完成班级任务,但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容易形成过于顺从的性格,缺乏自主性、自决性,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应该谨慎使用。

采用民主式领导方式的班主任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采用这种方式时,如果过于民主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应和权威式领导方式结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采用放任式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这种方式或许会给学生许多自主发展的机会,但是无政府状态会造成学生没有方向性和目标性,或者各自在无关的事情上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因此,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发展。

【2006真题】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C )。

A.专政型B.指导型C.民主型D.溺爱型

试题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一种领导方式,这与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作考评的标准不无关系,这种领导方式的最大弊端是对人的因素不够重视,班级工作只见教学不见学生,只看学生的分数不看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观点认为,学生对集体的喜爱、期望、归属感、团结性与作业水平及学习成绩相关,因此,主张信赖而不是怀疑集体,用集体领导的手段管理班级,将班级作为教育的对象,而不是一对一地去对待每个学生,同时,也把班集体作为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班集体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班集体与个体的同学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级是存在于学校之中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教育从本质上说就在于建立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实际联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因此,研究班级中的交往行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之一。

1.班级中学生交往的类型

以交往双方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不同来区分,有学生间的交往、师生问的交往、教师间的交往。不同的交往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首先要认清各自交往所具有的特点,这样在管理中才能有的放矢,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关系模式。

以交往双方的数量的多少来区分,有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个体与群体的交往、群体与群体的交往。把握好各自的交往特点,可以为有效地处理同学个体之间的矛盾、个体与集体的矛盾以及班集体内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提供依据。

2.班主任对学生交往的指导

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也是班主任借以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是班级管理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因此,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正确感知周围的人,懂得如何避免和解决冲突,建立积极的交往环境。

这首先要求班主任认真研究人际关系学,掌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班级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特点;同时也可以以此来指导班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从而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2)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

即根据班级活动的目的、任务及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相互渗透、交互作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网络。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对整个班级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对班级群体以及个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设计。设计中既要考虑班级的发展目标,又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使同种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有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3)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人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