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DI(国际直接投资)范文

一,FDI(国际直接投资)范文
一,FDI(国际直接投资)范文

第八章知识点

一、FDI(国际直接投资)

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FDI是指: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发言权。

跨国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

1、外国直接投资之利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增加国内投资和促进资本形成;2、吸纳劳动力就业;3、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TFP;4、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5、扩大我国的外贸规模,改善我国的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6、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有效弥补了钱纳利等人提出的储蓄-外汇双缺口。

其次,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了我国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计算我国1990-1999年这10年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增从业人员565万人,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第三,FDI提高了我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在总体上FDI确实提高了我国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尽管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谈到外资企业在保守先进技术方面对中方的损害),这主要是因为FDI是一揽子创造性投资,随着资金的转移,观念、研究与开发、技术、管理、营销、市场网络等也会随之移向受资方。

第四,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200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75%,合同外资的73.72%集中在第二产业;截至2000年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99%,合同外资的60.87%集中在第二产业;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从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看,除1978-1983年期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呈逐年递减态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外资大量流入并投向第二、第三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国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第五,FDI企业的进出口比率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企业,海关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745.1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8.39%,其中进口比重为53.5%,出口比重为44.0%,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的扩大。FDI企业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使我国享受全球分工的好处、促进出口和提升进出口商品结构上。1998年我国进出口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分别为83.59%和88.79%,而同期外资企业进出口工业制成品比重分别为90.70%和94.18%,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最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还为我国提高了一笔可观的税收收入。

2、外国直接投资之弊

由于外商来华投资主要是看好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动机,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极影响,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大型跨国公司的涌进和对并购的逐步放开,这种消极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不得不让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的采取独资经营方式,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企业的股权。外商千方百计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国内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华独资经营的环境明显改善,外商不再依赖中方投资者与其合作以求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许多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保守其技术秘密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外商采取独资经营的更重要的企图在于控制我国产业和垄断市场。据统计,1997年外商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服装及皮革毛皮羽绒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等行业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30%以上。

其次,90年代以来,外商有投资建厂向更多的并购国有企业、国有品牌发展,而且开始从分散、随意性收购国有企业转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并购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者并购不同地区同一行业的骨干企业。如本文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如果外国直接投资不是以新设企业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股权调期或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形式出现,那么这样的投资并不能增加东道国的生产能力。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往往严密控制其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扩散,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多年以来,我国主动让出市场份额换来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术,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我国应考虑选择适用技术,但是如果我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总是处于落后地位,我国将无法和国外竞争,也将危及到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很多是将其母国已经淘汰的产品生产或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传统区别

哪里有能带来足够的利润的投资机会,资本就有向哪里流动的趋势,当这样的机会出现在海外时,国际投资的发生就顺理成章。像国内投资分为直接和间接一样,国际直接投资也有这样的分法:把钱交给别人使用然后拿利息的间接投资,自己管理资本、自己控制项目运作以赚取利润的直接投资。

逐利的本性决定了资本扩张的必然。在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输出”,但作为掠夺资源输出商品之辅助的对外投资也是新兴资产阶级热衷的活动。它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时期东印度公司、哈德逊湾公司等为进行掠夺性贸易而在殖民地进行的各种投资活动。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过剩资本”的大量出现使得国际投资(尤其是以借贷为主的间接投资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到文明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战后,这种产业资本的跨国流动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并表现出与传统的资本流动迥然不同的特点。

第一,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接投资对国外企业控制权的要求。直接投资既全部或部

分的拥有国外企业,又直接或间接的经营国外企业。而间接投资则很少涉及到这一问题。

第二,从资本移动的形式上看,直接投资不只是单纯货币形态的资本转移,而是货币资本、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经验资源在国际间的一揽子转移。

第三,直接投资具有实体性,它一般通过投资主体在国外创设独资、合资、合作等生产经营性企业得以实现;而间接投资则通过投资主体购买有价证券或发放贷款等方式进行,投资者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赚取差价,其投资具有虚拟性。

第四,由于直接投资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投资回报与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通常周期较长,风险较大;而间接投资则更具流动性,风险也相对要小。

传统的资本流动理论对这种日益流行的海外直接投资也越来越没有解释力。直接投资并不绝对的取决于东道国的利率水平,而且很多情况下东道国的利率并不高于母国利率。海默是最早注意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不同的西方学者,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大型跨国企业之所以热衷于海外直接投资乃其拥有东道国企业无法比拟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垄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英国学者伯克雷和凯森从内部化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直接投资行为,他们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为克服海外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管制、信息缺失和不对称、垄断的市场结构等造成)而进行的内部化行为。邓宁的折衷理论是有关FDI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FDI的进行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三方面因素。

二、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与性质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国际公司(International Firm)、超国家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 1974年作出决议,决定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二)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始跨国性经营。例如,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器公司、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爱迪生电器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都先后在国外活动。这些公司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所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美国跨国公司的数目、规模、国外生产和销售额均居世界之首。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对全球跨国公司的排名,前十名依次是英荷壳牌集团RoyaI Dutch Shell,美国的Ford、 GM、Exxon、 IBM,英国石油BritishPetroleum,瑞典及瑞士合资的Asea Brown Boveri,瑞士的Nestle,荷兰的飞利浦,美国的 Mobil。前十名中美国占了五名。这是按公司海外资产进行的排名。若按销售额排列,美国依然居前列。 1987年按销售额排列的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金字塔,在高踞塔尖的23家中,美国占了10家,平均每家年销售额高达250亿美元。在紧接塔尖之下的52家中,美国占了21家,平均每家年销售额达100亿美元。1987年600家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2%,西欧占32%,日本占1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占2%。

从利润收益来看,1980—1987 年美国跨国公司的利润在平均水平以上,而日本跨国公司则在平均水平以下。这可能与日本为了加强竞争,在这段时期内大量投资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有关,而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在这一时期都下降了。据联合国有关机构1993年的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37000家跨国公司其海外附属公司总计达17万家。37000家母公司中,90%是西方国家的,90%中又约有一半属于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意大利五国。属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只有2700家。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中,美国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和比重,而日本作为起之秀穷追不舍,亦不可小看。据权威杂志《幸福》评选的1993年全球最跨国公司排名以销售额为序,1993年全球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美国独鳌头,有159家上榜,其中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埃克森名列前三名;日紧随美国之后,有 133家企业入围。另外上榜的有:英国41家,德国32家法国26家,韩国12家,瑞典12家,澳大利亚10家,瑞士9家。在全球大500家服务公司中,美国占136家,英国和德国各43家,日本40家其三井公司名列榜首,法国29家,加拿大17家,意大利15家,西班牙14家。

(三)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

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较,是有其一些区别的。这些区别表现在:

1.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

2.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3.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关系是松散的,有较大偶然性,其涉外经济活动往往在交易完成后就立即终止,不再参与以后的再生产过程;而跨国公司则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全面进行资本、商品,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交易活动,并且这种“一揽子”活动必须符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处于母公司控制之下,其子公司也像外国企业一样参加当地的再生产过程。所以,跨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必然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四)跨国公司搞综合多种经营的形式

1.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母公司和子公司很少有专业化分工,但公司内部转移生产技术、销售技能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数额较大。

2.垂直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按其经营内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不同行业的、但却相互有关的产品。它们是跨行业的公司,主要涉及原材料、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行业,如开采种植→提炼→加工制造→销售等行业。另一种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和经营同一行业不同加工程度或工艺阶段的产品,主要涉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化分工水平较高的行业。如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就是前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它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以管道、油槽和车船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经营大型炼油厂,从原油中精炼出最终产品,批发和零售几百种石油衍生产品。而法国的珀若一雪铁龙汽车公司则是后一种垂直型的跨国公司,公司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它在国外的84个子公司和销售机构,分别从事铸模、铸造、发动机、齿轮、减速器、机械加工、组装和销售等各工序的业务,实现了垂直型的生产经营一体化。

3.混合型多种经营。此类公司经营多种产品,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不同的产品,经营不同的业务,而且它们之间互不衔接,没有必然联系。如日本的三菱重工业公司即是如此。它原是一家造船公司,后改为混合多种经营,经营范围包括:汽车、建筑机械、发电系统产品、造船和钢构件、化学工业、一般机械、飞机制造业等。

三、转移价格

(所谓转移价格,也即“转移定价”,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商品、劳务或技术交易时所采用的内部价格,它不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只服从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跨国公司全球利益最大化目标。

举例来说,一家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其国外的母公司购买原材料,加工成终极产品后返销其母公司,这一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价格就是转移价格。在实践中,相当多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高进低出”、“低进高出”、甚至“主观列支”,可以达到调节利润、逃避税收、享受优惠、优化资产配置、减少和避免各类风险,进而达到对公司进行战略性总体调控的目的。

普华永道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监、转移价格专家狄书哲打了一个比方:假设一家美国企业来华投资设厂后,以10美元的价格从其母公司进口原材料,在中国又追加投资2美元,则其成本应为12美元。但是在华子公司以11.5美元的价格把产品返销给其母公司,从账面看这家美商在华投资企业就是亏损的,而其母公司很可能以14美元的价格把产品转手销售给其他消费者,这样利润就被截留在国外了。)

四、跨国公司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为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海默所首创。他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源自市场缺陷。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

而牟利;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亦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海默的导师金德伯格对此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等。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

金德贝格通过研究,把美国的垄断优势概括为:

1.实行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前者使跨国公司对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者使跨国公司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优势。

2.拥有市场的优势。如获得营销技术、专利、商标等优势。

3.由于跨国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和实行全球性经营战略使其在生产和管理技能、方式上占有绝对优势。

4.由于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使其具有获得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5.实行限制政策也给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优势。

垄断优势论的贡献及缺陷

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摆脱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的思想束缚,为后来者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因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二)、内部化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Peter J. Buckley)和卡森(Mark C. Casson)提出,并由加拿大学者鲁格曼(Alan M. Rugman)等加以发展的。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

(1)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

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2)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①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竞争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②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组织内部创造市场,以克服外部市场的缺陷。

③跨国公司是跨越国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的产物。

(3)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

①行业特定因素,主要是指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以及规模经济;

②地区特定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文化差别以及社会心理等引起的交易成本;

③国别特定因素,包括东道国政府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政策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④企业特定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协调功能、管理能力等因素对市场交易的影响。

(4)实现条件

只有当内部交易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市场内部化才是确实可行的。

(5)动因

①防止技术优势的流失

②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

③规模经济的经济追求

④转移定价

内部化理论认为,上述四组因素中,行业特定因素对市场内部化的影响最重要。当一个行业的产品具有多阶段生产特点时,如果中间产品的供需通过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关系既不稳定,也难以协调,企业有必要通过建立内部市场保证中间产品的供需。企业特定因素中的组织管理能力也直接影响市场内部化的效率,因为市场交易内部化也是需要成本的。只有组织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才有能力使内部化的成本低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也只有这样,市场内部化才有意义。

(三)、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论的静态分析:三优势组合论

按照邓宁的看法,,对外直接投资要具备三个条件:

1.所有权优势。他认为,一个企业要对外投资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信息的有形及无形资本的优势:企业达到较大规模,能够承担产品研究与开发和异质化的成本企业拥有足够多的具有丰富组织管理经验的企业家金融和货币优势等等。可以看出,这些优势根源于规模、垄断实力、更好地资源能力与使用。

跨国公司对其拥有的所有权优势一般有两条利用途径:一是将其拥有的资产或资产的使用权出售给别的企业,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外部化;二是由跨国公司自己使用这些资产,

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内部化。

2.内部化优势。

如果条件1得到满足,则企业将其所拥有的优势加以内部化比向外出让可能更为有利,即企业通过自身活动的延伸将其所拥有的优势加以内部化,而不是将其拥有的优势出售给其他企业使用,也就是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

邓宁认为,不仅存在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也存在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完全,跨国公司将其所拥有的各种所有权优势加以内部动机在于,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对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继续保持和充分利用其所有权优势垄断地位。

邓宁将市场不完全划分为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两类,前者是指由于竞争壁垒、交易成本高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后者是指由于不易或需要支付较高的代价获得生产与销售等有关信息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此外,政府的干预也会导致市场的不完全。企业为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防止所拥有的各种优势丧失,可通过内部转移价格使市场内部化,用企业自己的程序来配置资源,从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减少客户不确定等带来的风险。

3.区位优势。是指特定国家或地区存在阻碍出口而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或者使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种因素。邓宁将此定义为“只与特定地区有关而且必须在这些地区才可加以利用的因素”, 它不是企业所拥有的,而属于东道国所有。从这一点来说,它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不同,企业无法自行支配,而只能适当利用这项优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人口众多等二是主要指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如政策法规灵活、优惠而形成的有利条件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如果条件1和条件2均得到满足,企业将其拥有的优势与东道国当地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结合比在本国运用可能更为在利。否则,只有通过出口贸易满足国外市场的需要,而国内市场则要由国内生产来满足。

邓宁指出,一个企业并不一定能够同时具备以上三种优势,因而应灵活选择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对外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无形资产转让。如果企业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只能选择对外技术转让的形式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对外贸易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一种较好形式;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最佳形式。由此可见,邓宁的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论点是跨国直接投资现象发生的充分条件,是需要以上三个优势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四)、战略联盟理论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相互之间合作的安排,通过共享资源改进它们的竞争地位和绩效。战略联盟是资源和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战略联盟的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21世纪动态的竞争环境中,竞争全球化,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具有竞争所需一切资源的企业很少,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增加,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形式越来越多样,战略联盟成为除通常采用的并购、联合、参股等合作形式外另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

1、三因素论

这是在欧美被认为是“最新管理”理论,它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级,即由两因素论到三因素论。

两因素论认为,一个生产部门是由人的因素(全体职工)和物的因素(机器、设备、原料、建筑等)共同组织的系统。这个理论的创始人卡斯特和卢森威两位教授认为在上述的系统中,人的因素是主动因素、物的因素是被动因素,使西方的管理理论,从重视物转变到重视人。一是这理论出现于 70年代,二是这个转变是个新认识,所以称作“最新管理”理论。

三因素论,是在人和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环境因素。一个生产部门要组织好生产、必须对人、物、环境三个因素进行综合的系统管理。这样的系统管理将大大地提高工作率,而且这种管理中大量的采用了系统论、数理模型方法和计算技术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人事管理学家迈茵纳夫妇(J.B.Minerand M.G.Miner),提出了人事管理中的“内生变量”(人的能力素质、性格特征、需求、志向等)、“外生变量”(外界的环境条件、报酬、待遇、机遇等),将人事管理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上述的两大类,将这两大类因素作系统考虑,从而建立了有影响的“人事管理系统论”。这是一种以寻求最高效率为目标的理论。

2、交易成本理论

在解释联盟形成方面,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认为,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间的中间组织、是混合的管理结构。

在给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企业有三种选择,一是自己生产,二是从现货市场购买,三是和联盟伙伴合作生产。企业的所有者将根据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最小值做出选择。

虽然理论上市场机制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最优办法,但是市场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所以企业会寻求资源的内部一体化。当完全内部一体化由于竞争的交易成本很高或者受到限制时,进行合作就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形成联盟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组织公司边界上的活动 (Boundary-spanning activities),减少总的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公司边界上的活动特性是由联盟所在的行业决定的,所以,Glaister和Buckley(1996)认为联盟的相对重要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是联盟所在的行业。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联盟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减少公司交易费用方面,它比市场、层级组织结构都更有效。Lorenzoni和Lipparini(1999)的实证研究得出,领导性的大公司能通过重复的、与主要供应商相互信任的关系降低总的合作生产成本。

在对联盟形成后的管理方面,交易成本理论关注的核心是:公司控制联盟成本的能力大小。联盟的成本发生在合伙人分担任务、通过共同的决策网络进行合作交流,以及谈判并制定有条件的契约和处理违约等过程中。Parkne(1993)的研究得出,对于联盟承诺的无法回收的投资与联盟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负相关;Young-Ybarra和Wiersema(1999)的研究得出,抵押品的安排与联盟的战略弹性(Strategic flexibility)正相关。交易成本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它强调成本最小化,对企业竞争的环境投人了较多的关注,侧重于对联盟内所投资企业的控制机制的研究,它可以用来分析一些具体形式的战略联盟的经济动机。但在实际应用上,交易成本理论有些抽象,也不能适应战略联盟动机的动态变化;同时,它没有对联盟双方或多方所拥有的资源在形成联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第一章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细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经济在经历了近20年的持续高增长之后也开始步入以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型时期。市场容量的扩大、需求的多层次性、工资差距的变动以及“消费断层”的存在促使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无论在投资动机、投资方式还是在投资类型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1.1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 1.1.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规模看,2002年我国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171项,是1983年的54倍、1990年的约5倍;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规模看,2002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达827.68亿美元,分别是1983年和1990年的约43倍和13倍;最后,从外商对华实际投资规模看,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527.43亿美元,是1983年的65倍、1990年的15倍。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和纳税分别已经占全国的30%和21%,占出口的比重高达55%,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4500万,在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在中国投资的达到480家。截至2009年5月底,中国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9000亿美元。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增长速度持续稳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无论在批准项目数、合同外资额,还是在实际利用外资额上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1984-2002年全国批准外商

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增长率为24.91%,其中,1984-1998年均增长率更高达59.4% 。合同外资额增长率总体上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1984-2002年均增长率为21.4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999年出现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长,1983-2002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3.5%。近几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也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要特征调整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2007年,中国企业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额达到190亿美元,是2004年的3.4倍,2008年又增长到410亿美元。由此可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仍持续稳定并且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 1.2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特点 1.2.1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外商在我国的投资过去主要集中于以轻纺为主的传统工业,近年来开始转向重工业方面投资,逐步投向石油化工、冶金、汽车和飞机等工业。另外,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数量也迅速增加,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新增外商投资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使得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最近几年外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投资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制造业正在从加工组装基地向全球制造基地转变。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水平的提高,中国在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在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研发上的优势也开始形成。以往许多跨国公司不愿意向中国转移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但这种状况最近几年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量日本企业正在将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产品转移到在华投资企业。例如东芝在华投资已由以往集中于家电、机电、能源领域转向信息技术及软件领域,并将在今后加大IT业方面的投资。阿尔卡特将其全球先进技术和产品向在华合资企业和中国市场全面开放,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将全面获得阿尔卡特开发的最新技术和产品。柯达公司已经将全球的Easyshare数码相机生产转移到上海。医药行业中的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生产其最新产品,将中国列入全世界其新药上市首批名单等等。 2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风险述评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风险述评 内容提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内企业业绩具有诸多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但随着外资进程的加快,利用外商对华投资的风险问题也随即出现,亟待需要解决和深入研究。本文在问题提出的背景下,就近期相关中外资风险的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和评价,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政策建议,以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FDI风险政策建议 一、问题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利用外资所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但伴随引资战略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中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国内被外资垄断的一些行业,排挤了我国民族企业,威胁到我国的产业安全,加大了国内市场风险。其次,外贸依存度虚高,外企出口占总出口的50%以上,反映了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企实现,我国对外资的依赖性过高,影响到我国的国际收支安全,加大了国际市场风险。第三,外资的技术外溢效果从总体上看不太明显,我国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绝对层次的现状并没改变,贸易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也没扭转,表明利用外资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目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第四,外企的技术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增强了我国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影响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积极性,技术的相对落后使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偏低,加大了国际和国内市场风险。第五,外资对总体就业的贡献率很低,与其在我国获取的利益不成比例,同时,外资的区域选择偏好也加剧了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和个人收入差异。 尽管目前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方面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理论探讨,但绝大多数国内专家在从总体上论述了外资的正面效应后,只是略带论述了外资的负面效应,还不够深入;或从单个方面探讨外资的负面影响,如国内学者在技术外溢和技术安全方面,运用了大量的计量与实证的分析方法,但分析结果大相径庭,对统计计量标准与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作为国外学者则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整体进行分析,或以中国为例进行局部分析,直接对我国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客观分析的较少,并且国外专家分析也难免会从自身的角度和立足点出发来看待中国问题,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虽然外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有专门阐述,但缺乏理论系统分析,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国全面履行人世义务的过渡期即将过去。这意味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将加快,外资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我国,国际投资的自由化趋势难以逆转。在积极参与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投资自由化活动中,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现象使我国的政策出现了两难

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上,中国被广泛地认为是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主流文献应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得出结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透过资本形成、出口扩张、技术转移和推动经济结构和制度转变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本文则从涵盖结构主义、激进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学派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和后进发展研究的一个多方位视角,来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确实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妨碍了生产性效率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综合而言,总的效应却应该是偏向于负面的。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相对生产率,比较优势,经济发展 一、现有文献概述与批评 现有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遵循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同程度上,它们接受这样的假定,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意义,是代表了接受体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的一种“净增加”。这种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的比率简单标示出来,然后“读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得出判断,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和外商直接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比,在1980年代相对较小,进入1990年代以后就开始大幅度上升。这些研究同时发现,在日益扩张的中国外贸出口中,外资所占份额也在急剧上升。这两项指标,对于迅猛发展的沿海地区省市表现得尤为显着(Chen et al. 1995; Kaiser et al. 1996; Lardy 1995; Whalley and Xin 20XX; Zhang and Song 20XX)。 第二种方法,可以说是第一种方法的补充,主要专注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这种分析意在检测外商直接投资对可观测的指标,如GDP增长等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在在第一种分析中不能够显示出来。另外也试图想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那些不可观测的指标,如全要素生产率等的影响。这些分析发现对于各种不同的回归模型结果各异,但总体结论是,相关性都表现为正,而且在统计上显着。其中最乐观的发现是,在19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年增长达%,加上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形成使GDP增长个百分点,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贡献在1990年代年平

外商直接投资利弊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利弊分析 (2009-04-09 11:29:19) 鲁月峰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麦克杜格尔(Macdugall,1960)较早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做了理论研究,后经肯普(M.C.Kemp)等人对其分析的发展形成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麦克杜格尔和肯普认为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可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福利。麦克杜格尔以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明显扩大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西方学者采用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中有海默(Hymer1960)等人的垄断优势论,哈佛大学教授维弄(R.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P.J.Buckley)等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等等。在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年创立的“两缺口”模型,该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因素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需求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二是外汇约束,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有效的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这三种约束都将阻碍经济发展。实质上双缺口模型是在新古 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得出的,而以罗默(P.Romer)、卢卡斯(R.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Spillover),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实证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跨国比较分析来研究外国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将经济增长率对外国投资水平和外国资本的积累进行回归分析;另一种做法是通过生产函数导出的增长方程研究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对国际资本流入与国内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的东道国的各种实证分析中,有的学者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接受国的经济增长,有的学者对国际资本流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持否定态度。其中,V.N.Balasubramanyam 和M.Salisu利用46个国家的样本数据检验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学者Husian和Jun应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国家(不包括中国)1970-198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如Raghuram G.Rajan,Eduardo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性研究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通过综述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理论关系,发现大多数研究都以二者的总额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得出结论。本文选取1985—2008年作为研究时间段,首先定性分析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验证其结论,并利用E-G两步法进一步定量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深度考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FDI企业贸易额、剥离出FDI企业贸易额后的对外贸易额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二者的相关性得出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结论。 关键词:FDI;对外贸易;相关性 一、理论基础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性。1978年,小岛清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利用其标准化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和母国经济结构互补的前提下,这种来自于母国失去比较优势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流向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增强双方的贸易基础,因此具有“贸易创造”效应。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替代性。1957年,蒙代尔在《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一文中,假设在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技术下,通过一个模型,从静态角度考察了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的两种极端情况,即禁止性投资如何刺激贸易,已经禁止性贸易如何刺激投资。分析了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当商品贸易存在障碍时,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弥补和调节各国间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达到世界均衡,并导致资本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均等化。而当生产要素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在国际间发生转移,且不存在任何贸易障碍的情况下,只要资源禀赋有相对差异,两个国家之间就必然会发生贸易,其结果是实现世界均衡和商品及要素价格均等。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间的替代与补充交织性。Markusen&Venable(1998)在解释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间的关系时,将投资分为国内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水平型投资3种方式。垂直型投资与国际贸易产生互补效应,水平型投资与国际贸易产生替代效应,而各国知识资本禀赋的差异使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性和替代性交织存在。Patrie(1994)根据投资的动机,将外商直接投资分为市场导向型、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3类,并提出市场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而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效应。

FDI外商直接投资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资料

本文档包括改专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 A Snapsho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with Recent Trends Worldwide Jha, Hem Chandra; Ghosh, Jagannath Abstract FDI indicates net inward flows of investment to achieve a long lasting management interest operating in a nation other than the nation of the investment. FDI may be of 2 types as inward FDI and outward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or might take place through creating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r company, engaging in an equity joint venture with another organization, or through merger/acquisition of an enterprise. Organizations are considering FDI as a way to be globalised. It ensures that companies are closer to their demanded consumer market. It assis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at nation where the investment is applied and has rescued several countries facing economic down turn. Inward FDI has good effect for job creation-employment for host countries with resource transfer. If a province has huge natural resources, it makes investors invest in that country. Its popul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for pulling FDI. Major determinants of FDI are size of the host country, future growth prospects of the economy, infrastructural facility, cheap labour force etc. Again if there is high per capita income of that nation or if the people have sound spending capabilities then it will pull high FDI. In 2010 and 2009, FDI was $1,122 billion and $1,114 billion respectively. World's largest receiver of FDI is US whose total figure of FDI has been $194 billion in 2010.25% of FDI in U.S came in 2010 from France, Japan, UK, Canada, Switzerland, Netherlands etc. China is next largest recipient of FDI. It has reached $185 billion in 2010. India is destination for FDI after China. Telecomm, electronics, construction, automobile, and computer attract most inflows. Significant sources of FDI are Mauritius, Singapore, US and UK. FDI in Europe increased in this decade. Extent of European FDI projects in 2010 topped with 14% increase reaching 3,757 FDI project announcements. UK and France remain leaders in Europe in FDI context. Promotional effort to bring FDI is the trend of every nation. Many countries liberalise their standards/economic policies to pull FDI.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分析及启示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分析及启示 一、提出问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资额最大的国家,但是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性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东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唐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有%分布在东部地区,%分布在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只有%。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对华投资的如此不均衡,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区位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中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 英国学者邓宁在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跨国公司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做了全新的解释。他指出:一个进行直接投资是有三个因素决定的,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邓宁把区位优势看作国际投资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并把区位因素归纳为市场因素、贸易壁垒、成本因素和投资环境,随后又补充了语言、习惯等非经济因素。 根据邓宁的理论,伍德沃和罗尔夫对影响出口导向制造业国际分配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他们的分析,跟投资选址呈正相关关系的因素有:GDP、汇率贬值、免税期限、自由贸易曲的规模、政治稳定因素、制造业的积聚度、土地面积等;而与选址呈负相关关系的因素有:工资、通货膨胀率、运输费用、工会组织等。 朴商天(20XX)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性差异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对外开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励政策与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工资水平、研发人力则对直接投资起着反作用。基础设施对选址呈正相关关系,但对外商投资经营活动的影响正在减少。 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FDI区位选择的动因,前两个是以多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朴商天虽然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但他只简要的讲述了影响地区性差异的因素,对某些区域存在着哪些具体的问题方面并没有解释。本文根据这些学者提出的因素,结合中国东、中、西部的具体情况,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和由之得出的一些启示。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分析(同名10695)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作者刘德厚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 年级2009级 学号902093126 指导教师刘勇 导师职称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额呈先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外商的直接投资能否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又能否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 两者究竟是怎么样的关系? 对FDI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Granger 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并根据1985到2010 年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中国GDP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是引起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而中国经济增长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也有显著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协整检验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一体化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国际经营活动日益拼盘,尤其是从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合作得到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跨国公司在国际活动中己成为最活跃、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组织形式。跨围公司在全球范围活动的必然结果就是使得国际直接投资更为频繁和剧烈。 在我国25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 中央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和渠道, 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来我国进行国际直接投资(Foreigll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 。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大幅提升。从1985年到2010年的26年, 中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从1985年的仅仅19.56亿美元一下子增长到了2010年的1057.35亿美元之多。同一时期,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85年的3070.23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904.7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一度超过lO%,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判断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究竟是否有贡献, 今后招商引资工作是否还应持续开展? 是国外资本 的流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还是我国经济的增长吸引了更多的外资? 这些都将成 为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来证明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外 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并从分析的结果对未来中国利用外资 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FDI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 这些争议无疑深化 了我们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认识。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投资、需求、贸易三因素来拉动, 而外商直接投资以投资渠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作用。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理论意义方面,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 增长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化, 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国际收支平衡大作业: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FDI) 外商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 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也叫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一般认为,出口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导,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产品出口引起的最终结果。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亦称股权式合营企业。它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它是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注: 1.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外资利用状况 按历史可比口径统计,2006年全年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162项;合同外资金额108.02亿美元, 增长26.2%;实投资际利用外商直接71.85亿美元,增长15.3%。按验资口径统计合同外资金额78.29亿美元,增长31.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2亿美元,增长23.5% 2006年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 一、提出问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资额最大的国家,但是外商在华直接投 资的地区性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以上海 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东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唐地区为 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有87.84%分布在东部地区,9.09%分布在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只有 3.08%。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对华投资的如此不均衡,跨国公司实行投 资区位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中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文献回顾 英国学者邓宁在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跨国公司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做 了全新的解释。他指出:一个企业实行直接投资是有三个因素决定的,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邓宁把区位优势看作国际投 资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并把区位因素归纳为市场因素、贸易壁垒、 成本因素和投资环境,随后又补充了语言、习惯等非经济因素。 根据邓宁的理论,伍德沃和罗尔夫对影响出口导向制造业国际分配的 主要因素实行了实证分析。根据他们的分析,跟投资选址呈正相关关 系的因素有:GDP、汇率贬值、免税期限、自由贸易曲的规模、政治稳 定因素、制造业的积聚度、土地面积等;而与选址呈负相关关系的因 素有:工资、通货膨胀率、运输费用、工会组织等。 朴商天(2004)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 性差异因素实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对外开放度、集聚化水准、鼓励 政策与直接投资之间存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工资水平、研发人 力则对直接投资起着反作用。基础设施对选址呈正相关关系,但对外 商投资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正在减少。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归纳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基础上,以我国FDI在产业结构的分布特点为出发点,分析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标签: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影响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活动正在兴起,FDI(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了极大影响,FDI不仅产生资本的流动,伴随着转移的还有技术、管理技能、研究开发能力、市场营销网络等很多方面,激发了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FDI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可FDI也间接地对我国产业结构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部门,这加剧了我国农业与服务业的长期落后,使得中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因此,研究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其影响的原因,对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提高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2我国产业结构的分布特点 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在三大产业中的构成(见图1),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2002年以前第一产业的外资投入比重一直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增长,后因我国加入了WTO,其所占比重有小幅度上升,于2005年开始,此比重又有所下降。但是在绝大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吸收FDI比重都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由此可见,FDI在我国各行业间的分配具有生产型投资的特点,FDI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并开始向第三产业倾斜。目前我国吸收FDI产业结构的特点是: 第一,外商在我国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比重很低。1997-2015年FDI在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平均只有1.65%,从表1可以看到,尽管FDI在第一产业的比重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并且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是所占的比重依然很小,一直在1.8%左右变动,且投资金额以及比例逐渐降低。 第二,第二产业的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到90年代中后期,来自大型跨国公司的FDI蜂拥入中国,从而快速带动中国工业的发展,FDI在第二产业中比重同时逐年上升,并逐步稳定在70%附近。我国制造业吸收FDI的比重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一直至2005年,但此后第二产业吸收FDI比重开始呈现出下滑的发展形式。

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特点及策略

浅议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特点及策略分析 王莹(现任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管理系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F2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5-0017-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中的企业看准国际市场,不再单纯的把国内市场当成实施自己战略的唯一竞争市场,而是通过整合国际范围内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进行生产和扩张。世界上很多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都将海外子公司建立在中国,既能享受到很多由中国政府提出的优惠政策,带动当地的就业,同时又能在中国市场销售他们的产品,促进跨国企业集团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很多知名企业综合实力的增长,也有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冲出世界。例如海尔集团,就在美国等国家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不断整合当地文化与企业自身文化,用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与世界其他家电企业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占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呈波动状态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从1983年的9.6亿美元到2002年的527.43亿美元,19年间增长了56.58倍,年均增长率达24%。199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2002年成为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中国利用外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呈波动态势。从1991年占世界比重的2.26%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13.45%,达到历史最高。 (二)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 由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和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中国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首先从香港开始,随后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纷纷进入中国,以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华直接投资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一直占主要地位。 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占主要部分。 在对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欧盟占主要地位。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三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平均20%左右,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在90%以上,2001年美国、日本、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占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93.4% (三)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第三产业利用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利用比重下降 在投资流向上,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第二产业的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利用外资近年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则呈下降趋势。 (四)独资和合资经营方式为主,合作经营方式为辅 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为主,中外合作经营为辅。截止到2002年底,以中外合资经营方式利用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42.91%,外商独资方式利用的直接投资占全国的36.97%,合作经营方式利用的外资占全国的20.12%。合资经营方式占的比重较大,因为在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国内投资环境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希望以合资方式与国内企业联合经营,更有利于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展业务。 (五)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区域流向很不平衡,到2001年底,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项目占全国的82.66%,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7.86%;中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12.39%,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8.9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项目占全国的4.95%,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3.18%。造成这一严重的不平衡是与中国的区域开放政策、地理区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政策特点 (一)主动性与非制度性 回顾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一是主动性开放,二是政策性开放。所谓主动性开放就是指中国对外开放在区域选择、程度控制、政策制定、时序排列上都完全由中国自己决定,较少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 (二)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与WTO有关规定存在冲突 主动性与政策性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必须承认中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世界范围内的多边贸易与投资规则存在严重冲突,如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中,对外资企业的出口外销比例、产品地产率、技术转让。外汇平衡和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区域等都提出种种要求和限制。 (三)优惠政策与限制政策同在,缺少中性政策 30多年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的重要特点是对外资企业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歧视同存,缺少内外资企业公平平等的中性政策。表现为一方面对允许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实施在税收、外汇资金、财政信贷资金、物资供应、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优惠,享受超国民待遇。而另一方面又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外销出口比例、当地产品率、外汇平衡、技术转让和外资比例有严格的限制。 三、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的对策 (一)明确发展定位,谋划产业重点、利用外资项目 根据我国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的现有基础,结合我国相关经济圈的功能分工和城市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的思路,谋划一批产业重点利用外资项目,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努力提高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 (二)创新项目招商方式,由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般是整个产业链投资,进行群体竞争。针对产业链招商能够产生许多单个项目招商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产业聚集效应、连锁带动效应和规模化效应。要瞄准那些产业关联度大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形成产业联合体系。同时,加强对已有项目投资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吸引其追加投资和“以外引外”,向产业链下游的服务业发展。 (三)优化引资环境,促进相关产业利用外资的健康发展 一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二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三是关注企业生态环境。 (四)多渠道、多方式引资,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适应跨国公司投资方式调整的新趋势,积极探索采用独资、并购、风险投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多种形式利用外资。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利用外资的力度,推动有条件的产业企业实现境外上市。 政治 对外开放 17 --

fdi外商直接投资

金斧子财富:https://www.360docs.net/doc/2b13137925.html, 《什么是fdi外商直接投资?》 关键词:FDI、外商、直接投资 前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也叫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那么fdi外商直接投资到底是什么呢?且听金斧子理财为您慢慢道来。

金斧子财富:https://www.360docs.net/doc/2b13137925.html,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念 外商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二、外商直接投资具体内容 外商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为取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权而输出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 一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为取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权而输出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 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

金斧子财富:https://www.360docs.net/doc/2b13137925.html, 几个方面: 1.通过在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收购企业或购买股份,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管理,可以吸收其中的先进技术,学习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这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 2.近几年来,中国一些传统加工产业的国际市场已面临饱和,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企业进行对外投资,不仅可以避开一些国家对中国产品所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带动国内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套设备的出口,而且可以为国内企业提供准确的国际市场行情,减少出口中的盲目性。 3.通过投资于国外资源性行业,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如果您还有更多关于对fdi外商直接投资有什么用的问题,欢迎来电咨询金斧子理财师,您将尊享金斧子理财一对一VIP解答服务。【金斧子】持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国际风投红杉资本和大型央企的招商局创投实力注资,致力于打造中国领先私募发行与服务平台,为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外商投资市场之一,国际资本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以及加快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但是随着外国投资者在我国投资的进一步展开,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分两方面阐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一些更好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As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ctive foreign investment markets. International capital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as a positive impact to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 employment and accelerate industrial upgrading. But with the further expand of foreign investors’ investment in China, its negative effects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nd promotes some strategies and advice for the better u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策 【Key Wo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ve effects; negative effects; strategies

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3137925.html, 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 作者:沈源姚绍真陈权宝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2期 [摘要] 学术界在外商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议。鉴于FD I的净 溢出效应是随时间而动态变化的,本文选取我国1986年~2007年度宏观数据,对GDP与FDI 进行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探讨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FDI GDP 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溢出效应 一、引言 学术界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影响有不同看法,部分认为FDI对GDP有促进作用: Abende-Nabende,J.L.Ford(1998)以我国台湾省为例讨论FDI对经济的潜在推动。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结论:L.P.King与B.Varadi( 2002)分析了匈牙利59家公司相关数据, 认为短期内FDI促进经济增长,长期有阻碍作用。多数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FDI净溢出效应不显著,甚至为负,而在发达国家有正效应。 2003年中国接受外国直接投资530亿美元,居全球首位。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学者最初持肯定态度:Chung Chen, Yimin Zhang(1995)研究表明1978年后FDI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后陆续有异议:赵奇伟、张诚(2006)检验京津冀1980~2003年数据发现以1995年为拐点, FDI溢出效应逐渐消失,至与区域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 少有学者对近几年宏观数据进行分析,而FD I的净溢出效应是随时间变化的;也少有学者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该模型有不存在虚假回归的显著优点。本文取1986年~2007年数据,通过协整分析构造ECM,探讨FDI对我国GDP在长短期内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 二、实证分析 1.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以GDP衡量经济增长,FDI与GDP取自CCER宏观数据库(2007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及商务部网站),CPI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及CCER(取1978=100)。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折算出年度汇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