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2012-201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2012-201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

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

。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

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

“目的”进行以下观察:

(1)图1-7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

生的现象类似吗?。

(3)图1-9中,观察鸟为什么不会触电死亡?。

(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

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外作业

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

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课后反思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序号:02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 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②使用时注意:

(4)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_ 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生练习

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

其中错误的是()

A、171.2mm

B、1.712dm

C、0.172km

D、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A、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

?

?

?

?

?

3.如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5.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影响

D 、都可能

6.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 、2nm

B 、2mm

C 、2cm

D 、2dm

7.一位同学想要测物理书一面纸的厚度,采取以下的步骤:( ) A 、量出100页的厚度L

B 、选用三角板,检查零刻度线是否完整

C 、计算每张纸的厚度D=L/100

D 、取物理书读出100页压紧

8.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物理实验时,发现小球每摆一个来回的时间似乎都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称周期T )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1:可能跟小球摆动的幅度有关; 猜想2:可能跟小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3:可能跟绳子的长度有关。

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用秒表测出了不同条件下,小球来回摆动多次所用的时间,算出平均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请回答:

(1)小明采用测量小球来回摆动多次的时间取平均值的方法,而不是测量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

用的时间来确定周期T ,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小明同学已准备了:秒表、刻度尺,还缺少一种实验室常用的

测量仪器,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大量的实验表明,同一个地点小球摆动一次的周期T 只跟绳子的长度有关,且绳子越长,

周期T 越大。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__________(填“调长”或“调短”)。 四.课后反思:

课题:运动的描述 序号:03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导学方法:观察讨论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什么是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如何选取参照物: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飞机、船只、太阳、房屋、树木:

运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观察教材图1.2-1,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学生举出一些运动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 ______;运动是宇宙中的__________现象。 4.讨论:既然运动具有普遍性,为什么说房屋、桥梁是静止的,河水、船只是运动的? 归纳:参照物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_____,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都一致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物体__________。

由上面的内容归纳:如何选择参照物:_______ ___ _。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下面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玲乘飞行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的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

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_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看着窗外路边的白杨树,它们正急速地向后退去__________________。 (5)清晨,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论他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铁轨

B 、在车内行走的乘务员

C 、车窗

D 、路边的树

3.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 、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 、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 、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沙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根据歌词中描述的情况,先后选取的参照物是( ) A 、竹排、青山

B 、青山、江水

C 、青山、竹排

D 、江水、青山

5.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坐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湖岸

B、湖水

C、游船

D、岸上的建筑物

6.小明骑自行车在长江沙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沙对岸

D、从对岸吹过来

7.蹦极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离他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

是()

A、他自己

B、地面

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跳者

D、跳台

8.孝感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判断中

一定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静止原位置不动

B、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

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

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

9.观光电梯从1楼上升到6楼的过程中()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额是运动的

B、相对乘客来说,楼房的窗口是向上运动的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口是静止的

10.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

“桥流水不流”一句应理解为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

B、桥

C、人

D、地面

四.课后反思:

课题:运动的快慢序号:04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导学方法:观察比较法,练习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速度及其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图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生活中我们常说“跑比走快,乘坐火车比汽车快,坐飞机比坐火车快”,这表明了一个客观

事实,物体运动有快有慢,讨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哪些方法,例如:百米赛跑

归纳:(1):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如果两个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通过什么方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归纳:(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速度:(1)定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m/s,km/h,1m/s=__________km/h,1km/h=_________m/s。

练习:108km/h=__________m/s, 10m/s=__________km/h。

2.运动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

①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

①变速运动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

②平均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

③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三.课堂练习

1.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

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为了赶去坐火车,大人牵着小孩一起快走了30m,其中大人共走了50步,小孩共走了

110步,则走得较快的是()

A、大人

B、小孩

C、一样快

D、无法确定

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t

s 图象如图所示,经过6s,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A、甲在乙前面0.6m处

B、甲在乙前面1.2m处

C、乙在甲前面0.6m处

D、乙在甲前面1.2m处

4.长50m的队伍,匀速通过一座长100m的大桥需1.25min,则队伍过桥的速度为()

A、1.33m/s

B、7.2km/h

C、2.5m/s

D、4.8km/h

5.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路程为200m,那么,它在第1s内通过__________m,

第2s内通过__________m,前5s内通过__________m。

6.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跑步经过10m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李军跑步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3)分析表中数据和你计算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李军跑步有什么规律_____ ______ 7.小明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

以1.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8.小明从家到学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1m/s,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1.5m/s,求他的全程

平均速度。

9.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用了3min穿过长度为1600m的一座大桥,求这列火车的长度是

多少?

四.课后反思: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序号:05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知道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

的作风.

导学方法:观察实验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

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 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 (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二.课堂导学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

(2)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三.课堂练习

1.小明在利用图7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

2.小明同学想利用图8中的器材探究: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

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1)你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利用图8中所给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具体实验步骤是:

8

3.如图9所示,一列长为12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 m长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 s,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

4.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T13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T14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自北京到上海铁路线长1462 km,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

(1)T13、T14列车运行时间是否相同?这两次车全程运行时间差是多少?

(2)计算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全程行驶(不包括列车在中途站停车的时间)的平均速度多大?

(用km/min做单位)

(3)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估算,T13与T14列车相遇地点距北京大约多远(铁路线长)?大约什么时间相遇?

四. 课后反思: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序号:06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以声波进行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演奏小提琴时,琴弦在,打鼓时,在振动;敲击瓷碗边缘后听到

的声音是由振动发出的;吹笛子时,笛子发声是由发出的。

3.声音靠传播,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速大小与

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4. 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速度大小规律

是。

二.课堂导学

1.设计多个实验方案,探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1)实验器材:。

(2)研究方法:。

(3)实验过程:

2.如P27图1-4所示,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你还有其它的

实验方案吗?

3.设计实验方案:分别探究固体、液体和空气可以传声。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会看到泡沫小球,如将上述装置带到月球上

做实验,则会看到小球,这说明。

2.若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秒,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区分开。

(1)要能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

(2)甲在长铁管的左端敲击一下,乙在铁管右端感觉到二次声音,则铁管至少多长?

3.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驶向前方崖壁下的隧道口,距崖壁720m时,火车鸣笛,司机

鸣笛后经过多少时间听到回声?

图9

四.课后练习

1.利用声学知识测定海洋的深度(或测量闪电处离地面的高度),需要先知道哪些数据,需要测

出那个物理量,试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小明走近鱼缸拍手,金鱼备吓跑,小丽耳朵贴在桌面上,轻敲桌面远端,小丽听见敲击声。

鱼儿究竟是被拍手声还是拍手动作吓跑的?敲击声是通过空气还是桌面传入人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实验改进意见,解答上述问题。

3.利用火车车轮与铁轨接头处撞击发出的声音可以粗测火车运行的平均速度,说出你的测量方案和需要的器材。

五.课后反思

课题:声音的特性序号:07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应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

题的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对比归纳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 叫音调,频率表示,叫频率;

2.人的发生频率范围是,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叫超声波,叫次声波。

3. 叫响度,叫振幅,响度与和有关。

4.乐音的特性包括、、,不同物体即使发出音调和响度相同的声音,

仍能够分辨,表明。

二.课堂导学

1.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实验方法 )

(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进行;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力拨动钢尺,听音调;将钢尺的一端按

压在桌沿上,伸出桌沿部分更多,在另一端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听其音调

(3)实验结论:

2.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方法 )

(1)按课文P32图2.2-1方案进行;

(2)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沿上,在另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

幅,听其响度;

(3)实验结论:

3.知识延伸:管乐器考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的长短决定音调的高低;弦乐器通过

弦的振动发声,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弦的材料、长短、粗细和松紧程度等因素,试设计不同实验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是指,震耳欲聋是指声音

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的响度大,音调高。

2.医生听病人心脏跳动的声音时,要利用听诊器来减少声音的,使声音的

增大些。

3.一种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时,一定不变的特性是;

4.新买的瓷碗常要敲一下,判断是否破损,这是因为,

使用“声控门锁”时。须先输入自己的声音程序,才能使用,是应用了声音特性中的。

四.课后练习

1.三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质量不同的水,用嘴贴着管口吹气,发出声音由低到高的顺序

是,用棒轻敲击试管底部,则发出的声音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2.很多同学身边都有一把钢尺,它的作用大着呢,既可以用来画图,还是很好的实验器

材,能否利用它设计几个有关声现象的小实验?

五.课后反思

课题:声的利用序号:08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辨别实际事例属于哪方面的应用。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听到雷声就知道马上要下雨利用了声音传递,铁路工人敲击铁轨可知道是否有松

动的螺栓是利用了声音传递

2.蝙蝠飞行时发出,这些碰到墙壁或昆虫时回,根据回声到来

的和,蝙蝠第一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

3.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超声探伤对人体伤害。

4.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时,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把物体上的污垢

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坏被洗的物体,,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波更加;

外科医生利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二.课堂导学

提问:深海底的深度怎样测出?

测量方法:

1.通过这说明声音是可以传递的

如:(1)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利用了声音;

(2)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则小明距离高山 m远?

(当时气温是15℃)

2.演示课本声波传递能量的实验,学生自主学习声波传递能量的实际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体的质量,以下做法用以达到这

一目的的是 ( )

A. 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毛坯;

B. 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C. 顾客用手轻轻敲打瓷器;

D. 瓦匠用瓦刀敲打红砖;

2.海豚有完善的声纳系统,它们能在黑暗的海水中准确而快速的捕捉食物,避开敌害,远远

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系统。

(1)它利用了自身发出的( ) A.冲击波 B.水波 C.次声波 D.超声波

(2)海豚的声纳系统远远优于无线电定位系统,你认为这在于海豚发出的波比无线电波( )

A.速度快

B.抗干扰能力强

C.发出的能量大,传播的远

D.在水中传播的能量损失小,传播的远

3.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

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

感觉到,倒塌的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产生声音而及时

获救。

四.课后练习

1.超声波清洗及超声啐石是利用声能的性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是利用了声

能的性质。

2.下列哪些信息不是通过声音获得的( )

A.古代战争中的侦查员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可以判断是否有敌人的骑兵来偷袭;

B.救护车急促的鸣笛声,是行人让出一条通道

C.蝙蝠的回声定位 D.看见闪电,就知道有可能有一场大雨

3.某人对高山喊话,0.2秒后听到回声,问该人据山有多远?

五.课后反思

课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序号09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通过自身体会并实际操作,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讨论,知道保护环境对我们的好处。

导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是

从环保的角度讲

2.噪声强弱等级的单位是,符号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 dB,较为

理想的安静环境是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

习,声音不能超过 dB,为了保证休息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dB。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

二.课堂导学

1.小实验:先敲击音叉发声,并用示波器显示其波形;再用铁钉刮擦玻璃,用示波器显示波

形,把两种声音的波形作一对比,得出噪声的物理学含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

思考讨论:发声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乐音吗?师生共同讨论并得出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噪声是

2.学生自己阅读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了解不同等级的噪声对人的危害是什么。

(1)噪声强弱等级的单位是,符号是;

(2)对人的危害:如90 dB以上的会;150 dB会

3.控制噪声:同学们从听到声音的条件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归纳如下:

听: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控制:————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 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2. 以下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3.在我国的许多地方,过春节人们喜爱放鞭炮(如图1所示),下面是

四位同学关于这件事的观点,你觉得谁的观点最正确 ( )

A.小明: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鞭炮声不能算作噪声。

B.小华:放鞭炮没有任何好处。

C.小轩:放鞭炮虽然可以烘托节日气氛,但它会产生噪声、空气污染问题。

D.小新:只要用收录机播放鞭炮的录音,就不存在噪声污染问题了。

四.课后练习

4.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5.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的噪声干扰,以下的那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6.在工厂里,噪声主要来源于

在公路上,噪声主要来源于

五.课后反思

课题:温度计(一) 序号:11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温度的概念;

2.摄氏温度的规定方法、温标符号、单位符号、认读方法;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

4.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并正确读数。

导法:实验法、归纳法、讨论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2.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的性质制成的;玻璃泡中的液体

一般是、、。

3.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表示的是。

4.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写作。

5.在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然后看清它的;

二.课堂导学

1.温度概念:

2.师生共同做P47实验,实验说明:凭感觉判断物体温度是的,要准确地

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用。

3.探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演示课本3.1--1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的规律制成的;

(2)玻璃泡内的液体一般是等。

4.摄氏温度:规定

5.37℃读作;—4.7读作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小资料,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并将空的填完整。

7.探究温度计的使用:将温度计分给学生,测量所给的烧杯中水的温度,总结归纳正确

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三.课堂练习

图1

1.右图中几个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

甲:

乙:

丙:

丁:

2.零下35摄氏度还可以读作:

____ ___,可以写作_____;

-275℃读作____ ___或_____ __;比0摄氏度高15摄氏度的温度,读作_____,记作_____。3.有三支温度计,其中甲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50℃,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05℃,由此可知_____温度计是家庭用的寒暑表,_____温度计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_____温度计是体温计。

四.课后练习

(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 )

A.体积大小

B.运动快慢

C.冷热程度

D.振动快慢

(2)-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摄氏20度

D.零下20摄氏度

(3)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五.课后反思

课题:温度计(二) 序号:12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即使用方法;

2.能从温度计上正确读数

导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

2.体温计在读数时, (填“能”或“不能”)离开人体,因为在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玻璃

直管之间有;

3.体温计在每次使用前,都要用力的;其它温度计 (“能”或“不能”)甩。二.课堂导学

1.用挂图结合实际的体温计了解体温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等。

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玻璃泡里的液体是;

2.测体温时、水银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生,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

细管内的水银,直管内的水银 (填“能”或“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他表示的仍然 (“是”或“不是”)人体的温度。

3.归纳一下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哪些:

例1: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

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

B.用自来水加以冲刷

C.用酒精灯烘烤

D.用医用酒精擦抹

例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应何时读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

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请你对此发表评论。

(2)粗心的护士小张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它给几个病人测体温,结果发现均

是39℃,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张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 ℃,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

D.三个人中有至少一人体温是39.5 ℃

2. 图中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

3. 抗击“非典”时,我们经常要测量体温,

相信你一定对人体体温及体温计有所了解。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温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B.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体温的

C.体温计在每次使用前都要放在沸水中消毒

D.人体口腔正常温度一定为37℃

4.下图是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是( )

A.酒精温度计

B.乙醚温度计

C.水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四.课后练习

5.张迪测量烧杯中热水温度时,将少量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然后像图2所示的那样去测 量和读数。她这样做被李明找出了一些错误,但有一条找得有点问题....,请你把它挑出来( ) A.不应倒入另一烧杯,这会使温度降低

B.应该将温度计取出读数,而不应该放在水中读数 C.水倒得太少,温度计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

D.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温度计玻璃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而不应斜视 五.课后反思

课题:熔化和凝固(一) 序号:13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物质存在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化;

2.认识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4.认识熔点,识记冰、固态酒精、固态水银等几种常见物质的熔点。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 、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 、 、 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2.熔化:物质由 变成 的过程叫熔化;固体熔化时要 (吸热或放热)

3.固体可分为 和 ,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个温度叫 , 这类固体物质熔化时不断 ,但是温度 。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物质熔化时不断 ,温度 。 二.课堂导学

1.探究萘和石蜡这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时加热采用的是 法,这样加热的目的是 。

3.画出海波和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分析海波和蜡的熔化过程知道:

(1)海波在熔化前,不断 ,温度 ;熔化时,不断 ,温度 ;熔化后继续加热时,温度 ;

(2)蜡在熔化前,不断 ,温度 ;熔化时,不断 ,温度 ;熔化后继续加热时,温度 ;

5.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固体熔化的条件是 ;

6.分析可得出能将固体分为两类:

(1)晶体: ,常见的如: (2)非晶体: ,常见的如:

7.熔点: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 非晶体 (“有”或“没有”)确定的熔点。

8.查看几种物质的熔点(标准大气压下):冰 ;固态水银 ;固态酒精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该物质此时的温度有关

B.晶体熔化时温度叫做熔点. C .物质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 .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熔化时不吸热. 2.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是 态,C 点是 态,E 点是 态;

(2)物体从第 分钟开始熔化,到第 分钟熔化完,熔化过程历时 分钟; (3) 该物质是 体,熔点是 。 五.课后反思

课题:熔化和凝固(二) 序号:14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进一步认识熔化;知道什么是凝固;凝固的条件是什么;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会画图像

3.认识凝固点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凝固的条件是

2.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要 ,温度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也要 ,温度

3.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 (填“相同”或“不相同”)。

4.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 ,水银的是 ,酒精的是 。 二.课堂导学

1.将熔化后的石蜡和海波停止加热,并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观察它的状态,并记录

2.画出海波和蜡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分析萘和蜡的凝固过程知道:

(1)海波在凝固前,不断 ,温度 ;凝固时,不断 ,温度 ; (2)蜡在凝固前,不断 ,温度 ;凝固时,不断 ,温度 ;

4.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液体凝固的条件是 晶体在凝固时要 热,但是温度 ,这个温度叫 , 晶体凝固的条件是

非晶体在凝固时的特点是 ,非晶体 凝固点。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三.课堂练习

①在-265 ℃时,氢是固态. ②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③水银温度计在-40℃时不能使用.

2.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物质从________态变成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______. (2)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态,在-120℃时是______态. (3)钢块化成钢水时,钢块要__________热;水结成冰时,水要__________热. (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_时会__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_. 3.该选哪一项?

(1)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2)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三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高兰群岛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在那里用的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 ) A.凝固点较低 B.凝固点较高 C.沸点较低 D.沸点较高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A 、-40℃的水银变成0℃的水银

B 、冰变成水

C 、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D 、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

5.萘的熔点是80℃,则80℃的萘:( ) A 、一定是固态 B 、一定是液态 C 、一定是固液共存的状态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四.课外练习

6.水结成冰的条件是:( )

A 、水和周围的温度都是0℃

B 、水和周围的温度都低于0℃

C 、水的温度是0℃,周围的温度低于0℃

D、水的温度可以高于0℃,周围的温度必须不高于0℃

7.在寒冷的北方,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

A、酒精的熔点高

B、酒精的沸点低

C、酒精的凝固点低

D、酒精可染成红色

五.课后反思:

课题:汽化和液化(一) 序号:15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什么是汽化以及汽化的两种不同方式;

2.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及其区别;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吸热致冷

导学方法:实验、分析、比较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和;

3.蒸发:在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4.沸腾:在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5.沸点:各种液体的温度,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水银的沸点

是,酒精的沸点是。

二.课堂导学

演示课本实验3.3—1,并解释这些变化。

1.汽化:物质由态变为态,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2.沸腾:在液体的和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1)沸腾前给水加热时,可看到杯壁有,气泡,大小变,加热过程中,沸

腾前水的温度,

(2)沸腾时,看到的现象是,要使水持续沸腾,必须,

可见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3)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水的沸点高

低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不汤手的“开水”从何而来

(4)查看液体的沸点,记下几种液体的沸点。液体的沸点跟有关。

4.蒸发:在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

5.讨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

(2)

(3) 6.讨论:为什么蒸发能够致冷?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7.归纳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三.课堂练习

1.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温度;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周围的热气。

2.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剧烈的汽化现象。

3.图中有甲、乙两容器,装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酒精,过了一会儿,则 ( )

A. 甲容器中酒精多

B. 乙容器中酒精多

C. 两容器中一样多

D. 无法判断

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 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 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 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 以上都不对

5.用苯在1atm下的沸点是111℃,如果在 1atm时,甲苯的温度是111℃,则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甲苯沸腾

B. 甲苯不沸腾

C. 甲苯继续吸热,则能沸腾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 逐渐升高

B. 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忽高忽低

四.课后练习

7.在烧瓶中装一些刚停止沸腾的水,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瓶中的空气,这时水面上的气压

______(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可以观察到瓶中的水又沸腾起来了,可

见______液面上方的气压可以使水的沸点降低。

8.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9.如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包有湿棉球的示数较低,原因是( )

A.水蒸发放热 B.水蒸发吸热 C.水凝固放热 D.水凝固吸热

10.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

A.油层阻碍汤的热辐射

B.油层和汤中的水不易发生热交换

C.油的导热能力比水差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11.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碗不与锅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

A. 会沸腾的慢一点

B. 同时沸腾

C. 不会沸腾,温度为100℃

D. 不会沸腾,温度低于100℃

五.课后反思

课题:汽化和液化(二) 序号:16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液化的概念和气体液化的条件

2.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温和压缩体积

3.认识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几种白气的认识。

导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液化:物质从变为叫液化;液化的条件是:;

2.液化的两种方式:和。

二.课堂导学

讨论分析:夏天,小草上的露水是怎么来的?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很快就“出汗”是怎么回事?得出液化的意义

1.液化:

2.液化的条件是

3.气体液化的方式有

例1:冬天,从人体的鼻孔呼出的“白气”是而成的;

例2:在在卫生间里洗过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又变得清晰起来。

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三.课堂练习

1.有的同学在擦眼镜时先向眼镜“哈气”,使眼镜变得潮湿从而更容易擦干净,这个过程中水蒸气发生了现象,此现象是一个热过程。

2.有一种气体打火机,内装燃料是液态的丁烷,通常情况下,丁烷是气体,人们用

方法将其变为液态的。

3.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现象,

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了一层水珠,这是现象。

4.夏天我们吃冰棒时,撕开冰棒包装纸,会发现冰棒冒“白气”,这是由于冰棒周围空气

中水蒸气遇冷而形成的,据你的观察,冰棒冒的“白气”是向 (填“上”

或“下”)的。

5.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

口腔内。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6.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白气”的构成是( )

A.水蒸气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小冰晶和小水珠的混合

四.课外练习

7.下列所述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一组是()

○1吃冰棒解热;○2烧开水时冒“白气”;○3夏天湿衣服晾干;○4冬天,戴眼睛的人从室外浸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出现一层雾

A.○1○3 B.○2○3 C.○2○4 D.○1○4

8.对锅加热,里面的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如突然止火,水面上

很快出现很多“白气”,这是因为()

A. 沸腾时水不蒸发

B. 沸腾时水面上的蒸气高于100℃

C. 止火后水分开始大

量蒸发 D. 止火后水面上的温度低于100℃;大量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形成“白气”

9.被100℃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这是因为( )

A.开水的温度比水蒸气的温度低;

B.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

C.开水不易散热;

D.水蒸气散热快。

五.课后反思

课题:升华和凝华序号:17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特点

导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升华:物体由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要热。

2.凝华:物体由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要热。

二.课堂导学

(一)演示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观察、思考。

实验现象:将装有典的试管放入到热水中时,可发现固态碘变为;这是碘发生了现象,再把试管从热水中拿出放入到冷水中时,发现碘蒸气变成了;这是碘发生了现象。

(二)列举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1.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变小是;

2.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

3.用久了的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灯泡变黑了,这是灯丝先后又的结果。

4.北方,冬天的早上出现的霜是,早上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

冰花在窗玻璃的 (填“内”或“外”)表面,

树枝上出现的雾凇是现象。

5.水的三态联系,将右图填完整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三.课堂练习

1.在物态变化中,天空中的云是水蒸气成的小水滴和水蒸气成的小

冰晶组成的.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放在火炉上的冰一会儿不见了

B.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天地上出现了一层白色的霜

C.用久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

D.冬天,湿衣服结冰后变干了

3.下列物态变化中,都是放热的是( )

A.升华、熔化

B.汽化、凝华

C.液化、凝固

D.熔化、液化

4.在箱子里放卫生球用来防虫蛀,过几个月后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这一物理现象是( )

A.升华

B.汽化

C.蒸发

D.熔化

5.冬天早晨看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

A.凝固而成的

B.凝华而成的

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6.关于雨、露、霜、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雨水是水的液化形成的

B.露水是水的汽化形成的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7.填写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名称:

严冬之夜在玻璃室内一侧出现“冰花”_______;

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_______;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冰棒,看见周围有“白气”_______;铁水浇成铁杆_______。

8.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早晨有浓雾

B.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了冰

9.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C.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四. 四.课外练习

课题:光的传播序号:18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光源和光源的几种不同分类;

2.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

3.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导学方法:实验法观察、讲授法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光源:叫光源。

2. 光源的分类:(1):自然光源:如

(2):人造光源:如

3.在沿直线传播;

4.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km/s,光在不同的介质

中传播速度是。

二.课堂导学

1.下列物体:①星星、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

萤火虫、⑨灯笼鱼、⑩交通路牌。上述物体中一定是光源的有,一定不是光源的有,可能是光源的是

2.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的传播规律可以归纳为:

3.光线:画法:

4.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影子的形成,可画图解释

(2)日食月食的成因,可画图解释

(3)小孔成像,可画图解释

5.光速

(1)真空的光速:我们计算时一般取c= m/s

(2)空气中的光速真空中光速,但我们一般认为与真空中光速一样大,也取 m/s。

(3)水中的光速约为真空中光速的;玻璃中的光速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在开凿大山隧道是,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

方向不偏差,这主要利用了的原理。

2.通过门缝向外看,眼睛里门缝越 (选填近或远),观察到的范围越大,这可以用光

的来解释。

3.过路的人经过一盏路灯下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长度的变化是(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4.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

他在半透明膜上看到的像是( )

A.蜡烛的正立的像

B.三角形光斑

C.蜡烛的倒立的像

D.圆形光斑

5.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光可以在任何均匀介质中传播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四.课外练习

6.浩繁的星空,天体之间相距遥远,例如,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AU),1

AU=1.496×1011m,若不考虑地球大气层等因素对太阳光传播过程的影响,那么,太阳光可以看成是沿方向传到地球的,你每天接收到的太阳光大约是秒前从太阳上发出的。

7.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8.植树时.要想判断这行树直不直,采用的方法是:人站在第一棵树前面,如果后面的树都被

第一棵树挡住,说明这行树栽直了,其理由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现象 C.光的反射现象 D.光的漫反射现象

五.课后反思

课题:光的反射(一)序号19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2.了解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3.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导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光的反射:光从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会,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是

3.光的放射定律

二.课堂导学

1.光的反射现象可画出图如右,先明确图中的几个概念:

(1)入射点O:入射光与反射面的交点,即图中O点

(2)法线ON:叫法线,用虚线表示

(3)入射光线:即图中的,用实线表示

(4)反射光线:即图中的,用实线表示

(5)入射角:光线与的夹角,用i表示

(6)反射角:光线与的夹角,用r表示

2.师生共同探究

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2)将纸板沿绕ON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现象是,

则可以得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3)将光线沿着刚才记下的右侧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入,观察左侧的反射光线的位置

现象:由此可得出:

3.综合可归纳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一束与镜面成30°角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则

度,反射角是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

角是度;若入射角减小15

°,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度。

2.有一束光垂直照射到一平面镜上,则此时的入射角是,反射角是,入射光线如

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入射角是0°,反射角也是0°

B.入射角增加20°,反射角也增加20°

C.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D.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是3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30°

4.完成以下光路

四.课后练习

5.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的器材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试验演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

(2)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6.完成图5一16所示的作图:图(a )中作镜面的法线和反射光线;图(b )中作镜面的法线和

入射光线;图(c )中作镜面和法线。

五.课后反思

课题:光的反射(二) 序号:19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光的反射种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光的反射光路,会判断反射角和入射角

3.利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反射现象。 导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授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镜面反射: ,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2.漫反射: ,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3.

画出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光路图

.课堂导学

1.归纳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异同点。

(1)

不同点:

(2)相同点:

2.光的镜面反射和光的漫反射各自有什么应用意义?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关于光的漫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光发生漫反射时,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见黑板上的字迹,这说明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二者没有区别

2.如图1所示,S 为某发光点,SO 是它发出的一条光线,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在图2

4.如图3所示,太阳光线跟水平面成30°角,要利用太阳光垂直照亮井底,应把平面镜放在跟水平面成 度角的位置,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图2

图1

A B

O

图3

O

图1 图2

图3 图4

四.课后练习

5.有一液面微变监视器,如右上图4,光束发射器始终以一定的角度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一束

细光,光束经液面反射,其反射光被水平面光电转换接收器接受收,在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若反射到光电转换接收器的光点由S1移向S2,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若接收器上接收到的光点由S2移到S3,则说明被监视的液面 (填上升或下降)。

6.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此时人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A.30°

B.60°

C.120°

D.240°

7.在黑暗的房子里,桌上立着一平面镜,镜子后面是白色的墙,用手电筒正对着镜子和墙面

照射,从旁边看时,墙很亮是因为墙对照射的光线的作用是____________;镜子很暗是因为镜子使照射光线发生______________。

8.晚上在田地里走动,因为白天下雨,地面低凹处有积水,为了不致踩在水里,我们根据月

光应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有水

B.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有水

C.迎着月光走时,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都有水

D.迎着月光走时,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亮处都有水

五.课后反思

课题:平面镜成像(一) 序号:20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如何用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

2.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平面镜的像实际上是来自物体的光经平面

镜。

3.虚像:由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

眼睛观察。

二.课堂导学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猜想与假设:

2.设计并进行实验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

(1)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在蜡烛这边通过玻璃看 (填“有”或“无”)像,再

观察屏上(填“有”或“无”)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

是。

4.分析论证: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所记录的数据,可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右图,原理是

S’为S的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许多学校在一进楼门的位置都竖立着一块平面镜,同学们站在镜子前成 (填“实”

或“虚”)像,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m处,则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

A.1m

B.0.5m

C.0m

D.2m

3.在检查视力时,医生让小王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来确定视力,实际上视力表在

小王的后方,他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表的立的虚像;若小王的眼睛到虚像的距离是5m,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3m,则他的眼睛到实际的视力表的距离为 m。

4.一只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行,有时我们看到好像鸟在水中游动,有时看到鸟的阴影在

水面上移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是鸟的影,后者是鸟的像;

B.前者是鸟的像,后者是鸟的影;

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D.二者都是鸟的像,形成原理一样。

5.照镜子时,平面镜中“人”的大小取决于( )

A.人本身的大小

B.平面镜的大小

C.人到平面镜的距离

D.平面镜放置的高低

四.课后练习

6.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是,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1)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的目的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 ; (3)选用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 (4)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器所在位置放上一光屏,则光屏 上 接收到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是 像; (5)将蜡烛远离玻璃板,它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____(“虚”或“实”)像,像的大小跟物的大小___ ,像和物的直线跟镜面____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 .

8.在平面镜前放一支铅笔,如果要使铅笔与它的像垂直,铅笔应该和镜面成___ 度,当铅笔跟平面镜成α角,笔和像之间的夹角应为____ 度. 9.下图 “T ” 形经平面镜所成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五.课后反思

课题:平面镜成像(二) 序号:21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做成像图及光路传播。

3.凸面镜及凹面镜对光的作用。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凸面镜: 为凸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 作用,汽车的后视镜是 ,可以起到 的作用,还有用到凸面镜的地方是 。

2.凹面镜: 为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有 作用;生活中用到凹面镜的地方有

二.课堂导学

1.复习:(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哪些?(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2.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找出凸面镜与凹面镜的共性和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例题分析

例1.在图中,S ’为发光点S 在平面镜中的像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例2.某发光点S 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分别沿O 1A 和O 2B 方向射出,根据平 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 的位置.

三.课堂练习

1.一只猴子在井边玩是看见水中有一“月亮”,就要去捞,结果什么也没捞到,关于水中的“月亮”离水面的远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月亮”就在水的表面上;

B.和猴子眼睛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C.等于井中水的深度;

D.和天上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2.白天在房间里照镜子时,为了能清晰地看见自己的面容,应该( )

A.面部正对着窗口

B.镜子正对着窗口

C.面部和镜子都对着窗口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如图7所示,S 是一个发光点,S ’是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A 是S 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 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S

·

A

S ’

四.课后练习 第6题 4.身高1.60 m 的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 m 的地方,这个同学在平面镜中的像高______ m ,像与平面镜的距离______ m ,这个同学向镜前移动0.5m ,此时像与他的距离为_______m .

5.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上图所示,则实际时间为 ( ) A .3:40 B .4:20 C .8:20 D .9:40

6.小明的写字台上有一盏台灯。晚上在灯前学习的时候,铺在台面上的玻璃“发出”刺

眼的亮光,影响阅读。在下面的解决方法中,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是( ) A .把台灯换为吊灯 B .把台灯放到正前方

C.把台灯移到左臂外 D.把台灯移到右臂外侧

7.承承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像是下图中的()

8.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接收到

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五.课后反思

课题:光的折射序号:22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光的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光的折射折射现象是:

2.光发生折射的条件是:

3.光发生折射的规律有:

二.课堂导学

1.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光的折射现象是

2.根据现象画出光的折射的光路图,明确图中的几个概念

①入射点是:;②法线是:;

③入射光线是:;④折射光线是:;

⑤入射角是:;⑥折射角是:;⑦反射角是:;

3.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归纳出光折射时的规律:

4.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1)下列哪幅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 )

(2)放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看起来向上弯折了?画出光路图

(3)潜水员在水里看岸上的树,觉得树变高了,画出光路图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 B.观察楼房在水中的倒影

C.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位置高 D.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

2.在湖边看平静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

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3.在海上或沙漠上,有时会看到高楼大厦,热闹市场,实际大海、沙漠上并没有这些楼

市,这种现象叫“海市蜃楼”,出现“海市蜃楼”的原因是()

A.光在海面上反射的

B.光在云层上反射的

C.光沿直线传播

D.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折射的

4.图中a、b、c是从空气射向水中的三条光线。OA是其中一条

的折射光线。则____ 是OA的入射光线。

四.课后练习

1.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如图1,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

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2.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 __ 是入射光线,__ 是反射光线,___ 是折射光线,反射 角为___ ,折射角为__ ,光进入玻璃后偏折角度的大小 是__ 。

3.池水看起来比实际 ,这是由于光从__ 射入_ 时发生的____ 造成的,看到的是实际池底的__ 像。

4.一束光从空气中射向某一透明介质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入射光线与分界面的夹角为30°,若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垂直,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 度,折射角为__ 度。

5.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 现象;

“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 现象。 6.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O 的点,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如图所示.则入射光线是__ ,入射角是__ , 反射光线是_ ,反射角是_ ,折射光线是__ , 折射角_ 。 五.课后反思

课题:光的色散 序号:23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2.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3.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4.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导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光的色散: , 年, 国物理学家 用 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

2.白光是由 组成的;

3.彩虹的形成原因:太阳光在空中传播时被空中的水滴 而形成的,

4.色光的三原色是 、 、 ;

5.光谱: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为 等七种色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人眼看不到的光有 、 ,它们 颜色可言。 二.课堂导学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1)演示实验:用玻璃三棱镜对准太阳光,折射到教室的墙壁上,观察现象。

色散: (2)讨论分析色散的原因:在同种介质中,入射角相同时,各种色光在折射时的

不同造成的;

2.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光的色光的混合并完成下列问题 (1)色光的三原色有哪三种?

3.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红外线的特点及其重要应用

(1)红外线最显著的特点是 ; (2)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 ,而且物体的 ,向外辐射的红

外线就 ;

(3)红外线的几个重要应用:(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例1:在“汶川大地震”中,救援人员用雷达式、热红外等多种生命探测仪搜救被困的

同胞,其中热红外生命探测仪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在黑暗中 (选填“能”或“不能”)发现目标。

4.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紫外线的特点及其重要应用

(1)紫外线处于光谱的位置是 ; (2)紫外线的特点及几个重要应用:(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3)天然紫外线最重要的来源是: ; 例 2 :过度晒太阳会使皮肤粗糙,甚至引起皮肤癌,这是由于太阳光中含有下列哪种光

线造成的( )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射线

D.r 射线

三.课堂练习

1.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光的折射现象 B 、是光的色散现象

C 、是光的反射现象

D 、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2.2006年3月6日,大庆市民惊奇的发现刚升起的太阳的周围出现了多个“小太阳”,太阳的上方还有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这种天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特殊的天气下,

B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学习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声现象。 自主学习: 一.声的产生 活动1 :观察课本12页”图1 . 1-1的四幅图” 四幅图说明:声是由物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用手按住发音的鼓面,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________ (选填发声、声音)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_____________ 。 活动2 :阅读课本13-15页“声音的传播”部分 声的传播需要_________ , _____ 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的____________ 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 活动3 :阅读课本15页“声速”部分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 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______________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 。 声速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 有关(换句话:决定声速的大小的因 素是_______________ 禾廿_________________ )

合作探究: 例1:①人说话,唱歌靠 __________ 的振动发声,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它们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 (选填固体、液体、气体) 思考1: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例2: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球上没有_______ ,所以登 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______________ 交谈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说明: 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 都能发声, ______ 能传播声音。(选填固体、液体、气体、空气)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 产生的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_______ ,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 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 。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 传播的。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 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 。在15C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______ 。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 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_ 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_ 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___ 传播的。若某同学在一 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 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____ 。 8、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9、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0、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 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

物理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参考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1.1 【巩固练习】1、B;2、D;3、1.86cm;4、9、35.07、0.01;5、B;6、μm、cm、m、cm;7、1.72m、0.005m、1cm;8、10-4、10-3、103;9、D;10、B;11、C;12、C。 §1.2 【巩固练习】1、岸、竹排; 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运动、静止;4、B;5、B;6、B;7、B;8、飞机、云、静止;9、B;10、D;11、B; 12、BAC;13、地球、太阳、静止。 §1.3 【巩固练习】1、C; 2、B;3、C;4、A;5、3m/s 6m/s 2.86m/s;6、150m。 §1.4 【巩固练习】1、C;2、B;3、B;4、小、大、3.3cm/s、2.5 cm/s 、5cm/s; 5、0、3h;6、24m/s; 7、16s、6s;8、5m/s;9、680m,850m/s。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1D2C3C4A5A6B7C8C9D10A11D12A13D14A 二、填空题1、运动静止;2、西;3、14m/s;4、200,5.76 ;5、3.02,337.5。 三、实验题1、1mm 17.52cm 17.33 cm;2、大于使斜面的坡度小些。 四、计算题1、45s;2、150km/h 0;2、800m/s 第二章声现象 §2.1 【巩固练习】1、振动、振动;2、介质、液体、固体、液体、真空;3、声速、340m/s介质的种类、温度;4、固体能传声;5、2、钢管、空气、3、1;6、B;7、A;8、C;9、D;10、2040m;11、甲更准确、344.8 m/s;12、5000 m/s;13、407m;14、90m、1110m;15、2310m;16、710m;17、12km。 §2.2 【巩固练习】1、高低大小(或强弱) 2、响度音调音色 3、C 4、C;5、B 控制变量法 6、乒乓球被弹起来转换法 7、C 8、B 9、次声波回声;10、C 11、A 12、C 13、C;14、D;15、C;16、B。 §2.3 【巩固练习】1、弹跳起来声可传递能量 2、C 3、C 4、D 5、C 6、510m;7、884m 8、12.5m/s,11900m。 §2.4 【巩固练习】1、B 2、B 3、C 4、A 5、C 6、D 7、D 8、B 9、B 10、B 11、C 12、D 13、禁止在居民区鸣笛(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居民区植树种草、安装隔音玻璃(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等 14、10 m/s 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1A2D3B4A5C6B7C8B9A10C11A12C13D14C15D 二、填空题1、音色、响度;2、信息、能量;3、声波、音调;4、音色;5、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6、骨传导;7、340、不能。 三、实验题1、小、真空不能传声;2、③⑤、④⑤、20 ;3、二、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四、计算题1、182、1m;2、380m;3、1425m、575m. 第三章物态变化 §3.1 【巩固练习】1、物体冷热程度、温度计、液体的热胀冷缩;2、36.0℃、—14.0℃;3、BACED;4、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 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 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 (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 (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 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外作业 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 等时性原理。 2、预习第一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课后反思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 姓名 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 ②使用时注意? ?? (4)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生练习 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 中错误的是( ) A 、171.2mm B 、1.712dm C 、0.172km D 、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 、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图所示,物体A 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5、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影响 D 、都可能 6、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 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 、2nm B 、2mm C 、2cm D 、2dm 7、一位同学想要测物理书一面纸的厚度,采取以下的步骤: A 、量出100页的厚度L B 、选用三角板,检查零刻度线是否完整 C 、计算每张纸的厚度D=L/100 D 、取物理书读出100页压紧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节《温度的测量》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温度的测量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复审人:学生姓名:评价: 【课前预习】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了解体温计的构造和使用。 二.自主预习: (要求:阅读课本P5-9页,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如果你觉得有还需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 1.图1-6中的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请你自己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图1-7的实验又说明什么? 2.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3.使用温度计时应该怎样读数? 4.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8页的“体温计”部分,完成以下题目。 ⑴体温计的构造与温度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⑵怎样使用体温计? 三.预习检测: 1.物体的叫温度。 2.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用,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制成的。3.现在常用的温度单位是,用符号来表示。这种温度单位是这样规定的:把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的温度规定为100度。这样规定的0度和100度应当分别记为(也就是写成) 和。 4.人的正常体温为,读作。医用体温计的测温范围(也就是量程)一般是。一般寒暑表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的分度值是,而体温计的分度值是。 5.体温计与一般常用温度计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体温计可以读数,玻璃管中的水银不会自动地退回下面的玻璃泡。当用它测量过某人的体温,想再用它测另外一个人的体温时,必须先。其他温度计则不能这样做。 6.某温度计的示数为-18℃。对这个示数的读法下列正确的是哪个? ( )。 A.负18度或摄氏零下18度 B.负18摄氏度或零下18摄氏度 C.负18度或零下18度 D.负18摄氏度或摄氏零下18度 四.预习总结: 你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疑惑么?请记录下来,让我们上课时,共同研究。 【课内探究】 一、明确探究目标: 1.认识温度和摄氏温度。 2.温度计和方法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二、反馈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并把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来,写在黑板上。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知识点一:温度 测量温度的工具是 知识点二:实验室温度计 1.认识实验室温度计。 请你根据对温度计的观察完成以下题目:(要求先自己思考,然后组内讨论)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

引言 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重点】 〖学习过程〗 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一)物理研究对象 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三)研究方法 1.提出问题2.提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 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部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实验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手会感觉烫吗? 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4: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5: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被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 〖当堂反馈〗 1.P3W. W. W. 第1题 2.评价手册P1巩固练习 【课后巩固】 1.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②P3第2题(2)。 二、体验科学探究 【课前预习】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取一只杯子,在杯中倒满水后将一只回形针轻轻放入水中,水_______(会/不会)溢出。由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重点】 〖学习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已审阅)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12章 复习导学案 目录如下: 第七章复习导学案 第八章复习导学案 第九章复习导学案 第十章复习导学案 第十一章复习导学案 第十二章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讨论形成知识框架; 2、看书讨论基本概念及规律; 3、会探究实验或作图; 4、会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1:请同学们看书讨论形成力相关基本概念知识框架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相互接触的物体间________有力,相互有力的作用的物体间并不一定________。 2.力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________;二是使物体的________发生改变。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就是力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被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三个因素中只要有一个发生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将_______。 5.力的示意图:是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着力的方向画的一条带_______的线段。 6. ________仪器叫做测力计。常用的是测力计是_____________。它的原理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越大,弹簧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在测量前要了解其________和的大小,使用时,并较正_________。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线________。 7.物体发生________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有关,形变越________,弹力越大。 8.由于______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总是__ ___;作用点在物体的______,大小为G=_______,其中g=________N/k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 ___。 9、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它的成正比。 展示评价1:学生回答,集体矫正。 学习活动2:请同学们看书复习整理力、弹力和重力概念相关内容,根据解题引导课堂讲练互动,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 1、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体积的改变;(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通过活动探究,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并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解释有关现象 【问题讨论】跳板跳水运动员跳水前为什么总是站在跳板的最前端蹬跳板? 3、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1)判断物体是否发生了力的作用,如本题中墙壁对球是否有支持力,只要假设把墙壁移开,看球是否会移动,怎样移动.由图可知,球会向左移动,由此可以判断墙壁对球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导学案全套精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1) 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序号:02 (3) 课题:运动的描述序号:03 (5) 课题:运动的快慢序号:04 (7)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序号:05 (9)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序号:06 (12) 课题:声音的特性序号:07 (14) 课题:声的利用序号:08 (16) 课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序号09 (18) 课题:温度计(一) 序号:11 (20) 课题:温度计(二)序号:12 (21) 课题:熔化和凝固(一)序号:13 (23) 课题:熔化和凝固(二)序号:14 (25) 课题:汽化和液化(一)序号:15 (27) 课题:汽化和液化(二)序号:16 (29) 课题:升华和凝华序号:17 (31) 课题:光的传播序号:18 (33) 课题:光的反射(一)序号:19 (35) 课题:光的反射(二)序号:20 (37) 课题:平面镜成像(一) 序号:21 (39) 课题:平面镜成像(二) 序号:22 (41)

课题:光的折射序号:23 (43) 课题:光的色散序号:24 (45) 课题:看不见的光序号:25 (47) 课题:透镜序号:26 (49) 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序号:27 (52)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序号:28 (54) 课题:眼睛和眼镜序号:29 (56) 课题:显微镜和望远镜序号:30 (58)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一)序号:31 (60) 课题:透镜及其应用复习(二)序号:32 (62) 课题:质量(一) 序号:33 (64) 课题:质量(二) 序号:34 (66) 课题密度序号:35 (68) 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序号:36 (70) 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序号:37 (74)

八年级物理下册8_3摩擦力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摩擦力 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法实验讨论法学法实验、小组合作 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预习提示】 1.两种摩擦: 滚动摩擦 滑动摩擦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3.摩擦力的方向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5.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学生展示 1.滑动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_____时产生的摩擦。滑动 摩擦中________________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一是两个物体要______;二是两个物体表面要_____(填粗糙或光滑);三是一个物体要在另一个物体上______。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压力一定,接触面越_____,摩擦力越_____,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____,摩擦力越_____。 5.举出三个生活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 举出生活中摩擦力有害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增大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生自学 阅读课本,找出摩擦力的概念,并仔细体会它的含义,然后做下面的两个活动: 1.把你的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慢慢移动,感受一下桌面对你的摩擦力,并感受摩擦力方向与手运动方向之间关系。 2.用力把你的手压在桌面上,使你的手有向某个方向运动的趋势(但不要运动起来),感受一下你的手受到的摩擦力、摩擦力方向与手运动趋势方向的关系。 结论:产生摩擦力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研究 归纳学生的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等有关。 设计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让学生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的正误。 进行实验:让学生用设计的实验去进行验证猜想,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怎样测量摩擦力? 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实验情况 实验条件 测力计示数F/N 压力情况接触情况 甲一个木块木板表面 乙一个木块毛巾木板 丙 一个木块 一个重物 木板表面 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归纳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大小和接触面的有关。同一接触面时,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摩擦力越大。 小组合作讨论

2020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导学案全册合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三环:自学展示反馈 本章是初中物理学的开始,介绍了自然界最普遍、最 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 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 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述了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 在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 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 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 2.第2节“运动的描述”,介绍了机械运动、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第3节“运动的快慢”,介绍了运动快慢的比较, 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 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通过 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 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 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 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 律.初中物理中速度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 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 算,学生要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 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 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 别.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 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 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运动是宇宙的 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测量长度、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 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 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 间、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 的理解和测量.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1.图象法:本章中利用速度—时间图象和路程—时 间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可以清楚地反映物体运动的 变化情况,从而探究物体运动的规律. 2.比较法:本章中在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时,利 用比较法更容易记忆二者的不同. 3.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运用了这种方 法,在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或在运动路程相同 时比较运动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 导学案稿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 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 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 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 的”进行以下观察: (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 象类似吗? (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 (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 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外作业 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 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 2

八年级物理(粤沪版)下册《物理》八年级学案参考答案

《物理》(粤沪版)八年级学案参考答案 第六章《力和机械》 6.1 怎样认识力 二、教材研究 探究一:(1)使物体发生形变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探究二:(1)手 书 (2)书 手掌 探究三:牛顿 牛 N 探究五: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达标训练 1、乒乓球 球拍 2、B 3、(2) (1) 4、D 5、D 6、手 墙 墙 手(人) 7、B 六、课堂测评 1、(1)施力物体 (2)力 (3)受力物体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D 3、B 4、C 5、D 6、B 7、D 8、A 、D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 、C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9、力的大小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四、达标训练 1.D 2. 5N 0.2N 2.4N 3.答案提示:把弹簧挂在铁架台上,用刻度尺测量弹簧的原长,依次挂上质量相同的钩码,分别测量出弹簧的长度,再算出伸长量。 4.(图2) 六、课堂测评 1.B A 力的大小 方向 作用点 2.5N 0.2N 1.4N 3.A 4.A 5.C 6.B 7.(图6)8.B(提示:注意用控制变量法) 6.3 重力 二、教材研究 探究1 1、竖直向下 2、提示:桌面是否水平,还要用到三角板,检查水平面与重垂线是否垂直。 四、达标训练 1、D 2、竖直向下 3、B 4、B 5、490N 40kg 6、(略) 六、课堂测评 1、重力、地球的吸引、地球 2、150、0.0196 图2 图6 第7题

3、大、低、增大底部支承面积,降低重心位置,以增大电风扇的稳定性。 4、C 5、A 6、D 7、(如图) 6.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二、教材研究 探究1 提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探究2 4、粗糙大大无关无关 四、达标训练 1、C 2、B 3、C 4、D 六、课堂测评 1、滑动、滚动、滑动、有益、有害、有益 2、滑动、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D 4、(1)匀速直线(2)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 (3)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 (4)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1)接触面的面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2)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达标训练 1.B 2.C 3.(略)4.20 5.B 6.A 六、课堂测评 1.支点动力的作用线>等臂 2. 20 A端下沉 3. A 4. B 5. A 6. D 7. 3 0.1 F1×L1=F2×L2 8.(图8) 9.300N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四、达标训练 1、 B 2.B 3.24,8 4、C 六、课堂测评 1、16N 2、D 3、B 4、A 5、60 6、(图7 ) 7、5,98 单元综合测试卷图8 图7

八年级物理上导学案全册

导学案设计 学科 物理 题目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设计者 赵立辉 时间 年级 七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祖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物品或自然现象祖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4领会物理的学习法。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误差 教学难点 长度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交流、练习 一、预习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 ?? ②使用时注意? ?? (4)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一般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殊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________________(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秒表的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 、171.2mm B 、1.712dm C 、0.172km D 、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 、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 、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4、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 、偏大 B 、偏小 C 、无影响 D 、都可能 5、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升华和凝华导学案§ 一、目标导航: 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预习准备: 温故:激活已有知识。 知新: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目 标”,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1.物质从 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的过程叫升华,从 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的过程叫凝华。 2.升华过程要 吸 热,凝华过程要 放 热。 3.衣柜里放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 升华 现象。 4.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冰,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这是因为冰直接 升华 为水蒸气了。 5.秋冬早晨出现的霜是 凝华 现象。 6.要运输食品的时候,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的 升华 来 吸热 降温。 7.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 冰 、 水 和 水蒸气 。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的 循环 。 质疑:写出你预习后的疑惑。 三、当堂训练(达标测试、反馈提升) 教学点一 升华和凝华 1. 你知道吗有一种熔化后不生成水的冰,它是“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工业上常用作制冷剂,是因为干冰有 (填“升华”或“凝华”) (填“吸热”或“放热”)的作用。 2. 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 ) A. 升华了 B. 凝华了 C. 先升华后凝华 D. 熔化了 3. 在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天,人在外面行走时,眉毛、胡须、头发上都像圣诞老人一样长满了白毛,这是为什么? 答:人平常呼吸的时候,呼出的气体是带有水分的,因为水蒸气直接遇冷凝化成了小冰晶结在眉毛和胡子上了。 教学点二 水循环(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答案展示出来。) 4.请根据阅读内容填好相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液化、凝华)于空白处和水的不同状态(雨、雾、露、云、雪、冰雹、霜、雾凇、冰花)于划线处 遇冷放热 温度降低 冻雨(冬天) 升入高空的水蒸气 夜间气温下降放热 液化→小水珠 在低空中的水蒸气 附着在地面上的物体上→露 分散在空气中的尘埃上→雾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 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 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当堂反馈〗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②P3第2题(2)。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79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共79页附答案) 目录 第一节力 第二节弹力 第三节重力 复习与小结 第八章力和运动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运动和力 第3节摩擦力 复习与小结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复习与小结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一节力 教师寄语:愚人不能从智者哪里学到什么,而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5、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中心任务: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1、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 2、力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物体,一个是_________物体。 3、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 4、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________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 一个质量是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等等。 5、阅读课本,力作用的效果部分。 (1)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 (3)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认识力的三要素。 1、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绘制力的示意图 1、在物理学中,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表示力:从力的__________沿__________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_________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_________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内,力越大,线段应越__________。 2、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__________、______。 3、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_________都表示出来。因此,力的示意图既能表示力的作用点、方向,同时还可以表示力的___________。 任务四:认识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1、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施加力的物体叫_________,受到力的物体叫_________ 2、发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_______________。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 二、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探究解决下面问题,并将组内合作探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们。 1、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1)看课本图7.1—2中甲、乙图例,用所示的器材做实验甲和乙。实验结束后,组内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所吸引,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