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中心病虫害监测信息建设项目

穆棱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信息化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1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及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4)

1.1 项目提要 (4)

1.2项目执行单位基本情况 (7)

1.3、结论建议 (7)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9)

2.1项目建设必要性 (9)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2)

2.3农作物监测和控制信息化意义 (13)

第三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基础条件 (15)

3.1 项目区概况 (15)

3.2项目实施保证条件 (16)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特点 (18)

4.1示范、推广目标 (18)

4.2示范推广内容与技术流程 (18)

4.3技术效益评价 (25)

第五章项目建设的布局、规模及投资 (26)

5.1土建工程 (26)

5.2监测及信息传输共享设备 (26)

5.3检验监测设备 (27)

5.4防控专用设备 (27)

5.5项目管理费 (27)

5.6 配套工程 (27)

5.7项目组织实施 (28)

第六章投资概算 (29)

6.1估算依据 (29)

6.2总投资概算 (29)

6.3 资金来源 (29)

第七章项目建设的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32)

7.1 效益分析 (32)

7.2 风险评价 (33)

第八章项目组织管理 (34)

8.1项目法人 (34)

8.2建设期组织管理机构与职能 (34)

8.3运行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35)

附表1 项目区基本情况

附表2 项目承担单位情况表

附表3 项目招标事宜

附件1 项目技术依托协议

附件2 病虫害监测和控制工艺图

附件3 项目单位机构代码证

附件4 项目区平面位臵图

第一章项目概述及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1.1 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穆棱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信息化建设项目

1.1.2、项目执行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执行单位: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法人代表:高春艳

1.1.3、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牡丹江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法人代表:潘长胜

1.1.4、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在穆棱市河西镇普兴村,项目区面积2000亩,福禄乡国光村,项目区面积2000亩。另外有兴源镇、下城子镇、马桥河镇、八面通镇4个监测站监测数据与项目区信息共享,提高对项目区病虫害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和信息交流能力。

1.1.5、项目总体目标

拟通过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作物病虫害信息发布平台,借助互联网与其它测报区信息共享,为专家指挥防治、决策提供依据。项目新建农情监测站2处,与现有的4个监测站形成监测网,通过监测站进行数据采集、收纳、整理和发布监测信息。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4000亩,完成后在示范区内形成一套集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室内检验检测、植物检疫、信息发布、指挥调度、应急防治于一体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的信息化体系。利用先进的远程农林生态实时监控设备

和信息发布系统,为全市病虫害发生趋势和防治提供发病信息及防治对策。

在防治对策上,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采用杀虫灯、色板诱虫等生态防治措施,每年可使示范区农作物产量提升10个百分点,使高毒、长残效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15~20%,减少农药飘移量达50%以上。

1.1.6、项目主要技术内容与示范、推广规模

该项目主体技术以农业信息化为依托,将病虫害信息自动采集、气候参数采集、预警信息发布集成于一体。将远程生态农情监测设备与孢子捕捉仪、自动虫情测报灯、田间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相连接,可实现远程实时显示显微镜下的孢子图像,查看接虫仓内昆虫照片及农田气候因子,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的可视化、网络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的要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项目的信息化建设,打破了以往植保项目服务单一,影响范围小的束缚限制,项目成功实施后不仅可满足穆棱市200万亩耕地的病虫害监测需求,同时监测信息与其它市县共享,提高对检疫性病虫害的监测能力。

1.1.7、项目主要辐射地点

该项目建设填补了穆棱市河西镇、福禄乡两个监测空白点,与我市现有的4个监测站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后,监测网络覆盖全市主要乡镇,可辐射全市200万亩耕地面积,为农民提供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指导,同时重要病虫检疫性病害信息可为牡丹江市、东宁市、林口、绥芬河、海林等周边地区提供相应的病虫发生预测信息共享。

1.1.8、项目资金分配

该项目总投资33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02万元,监测

和信息传输共享设备131万元,检验监测设备46万元,防控监测设备48万元,项目管理费3万元。

1.1.9、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监测室2栋,每栋120㎡、工具房2栋,每栋200平方米、农田道5千米、排水沟3千米、灌溉水源,4座、平整土地2万立方、农道涵3座。

2、监测和信息传输共享设备,佳多农林生态远程实时监控系统2套、太阳能频振式虫情监测灯60台、孢子捕捉仪5套、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2台、移动数据采集设备10套、病虫图片图象采集用数码相机及摄像机3套、病虫电视预报编辑制作设备1套、昆虫性诱激素测报诱捕器(诱虫板)200套等,累计295台(套)。

3、检验检测设备,光学显微镜及成像设备4套、解剖镜及成像设备5套、超净工作台2套、实验室控温设备5套、实验台、药品柜、标本柜等,累计38台(套)

4、防控专业设备,机动喷雾器、喷粉机250台(套)、植保工具箱(防护服等)100套、常用药械储备200箱、防控培训1000人次。

1.1.10、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穆棱市地处于黑龙省东南部,幅员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万亩,1993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大豆之乡”,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大豆、玉米基地,2006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肉牛基地,2011年9月穆棱大豆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项目管理归属于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单位性质为技术性、事业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国有公益机构。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突发性气候灾害频率的增加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及农田管理的变革,田间生态环境变化较大,病虫害成灾频率提高,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病

虫害的新情况不断出现,病虫害测报与防治,与农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息息相关;在当前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增收空间缩小的情况下,通过对重大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监测预报,可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农作物稳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使高毒、长残效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15~20%,减少农药飘移量达50%以上,可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项目执行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单位为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法人代表高春艳,研究员。现有办公楼840平方米,有完善的化验室,植物检验检疫室,现有职工38人,在技术人员中有高级农艺师8人,中级农艺师17人,技术力量雄厚,承担着全市200万亩耕地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技术指导、综合防治、突发性病虫草鼠害的防控、农业环境保护、土壤耕作技术、肥料使用技术、土壤养分检测和耕地质量监测、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等。每年推广农业新技术10余项,完成试验示范35项以上,接待农民技术咨询1600次以上。几年来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农业生产示范项目6项,引进推广了大豆窄行密植技术、水稻两段式育秧技术、水稻棚育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通透栽培技术、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技术,为全市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1.3、结论建议

穆棱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控制信息化项目,以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的人、财、物、技术资源为基础,新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控制监测站,从土建工程、田间工程、仪器设备配套、监测点布设、信息共享等几方面为建设内容,通过项目建设,提高穆棱市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和控制能力,减少病虫草鼠害造成的损失和提高农产

品质量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前瞻性,符合国家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恳请上级有关部门给予立项扶持。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意义

2.1项目建设必要性

农作物病虫害是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严重时,可以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农产品既不能出口出境,也不能在国内市场销售,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直接影响我国的食品、粮食安全。现代农业要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就对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生产中重要一环的病虫测报与防治,与高产、优质、高效均息息相关,而且,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突发性气候灾害频率的增加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及农田管理的变革,田间生态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加剧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的新情况也会随之发生,所以必须要加强监测和研究。同时,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预测决策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应用,也势必渗透到病虫测报的调查、预测、服务等各个环节。因此,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的信息化建设制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2.1.1病虫害监测信息化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穆棱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信息化项目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建设推广不但可以转变广大农户错误的陈旧观念,引导广大农户科学种田,促进广大农户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共同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充分利用获取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帮

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2.1.2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确保粮食安全生产需求

粮食是最基本的消费品,粮食的安全始终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连续缩减的趋势。随着粮食播种面积的缩减,现有耕地连年种植近年来来病虫害逐年加重,每年却因各种病虫害而白白损失4000万吨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8%。穆棱市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作起步较早,是国家级区域测报站之一,从2000年来我市病虫草害发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其发生特点总的趋势是虫害的危害程度大于病害,草荒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困扰全市农业生产的病虫草鼠害有30余种。主要虫害有:地下害虫、二条叶甲、大豆蓟马、大豆食心虫、食叶类害虫(种类很多一些毒蛾类以鳞翅目为主)玉米螟、大豆蚜虫、红蜘蛛、斑须蝽、潜叶蝇、水稻负泥虫、粘虫、草地螟等,近几年有些乡镇发生了砂潜、斑粉蝶,豆萤叶甲危害;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大豆叶斑病、蔬菜病害(白菜软腐病、黄瓜、西红柿灰霉病等等)、向日葵菌核病、白瓜白粉病、烟草病毒病、角斑病、野火病、赤星病、烟蚜、烟青虫等;草害旱田主要以难防治的三菜(兰花菜、苦菜、刺菜)为主,水田以莎草科杂草、牛毛毡等难防治的杂草为主;鼠害种类主要有褐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小仓鼠等。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尤其是农作物病虫害草鼠等生物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农业生物灾害种类多,发生重,危害大,是农业增产和农产品质量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产量连续下降,粮食的库存也随之减少。因此,粮食安全的问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控制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推广具有虫口夺粮、保障粮食产量的重要作用。

2.1.3项目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穆棱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形成了“烟、牛、菌”三大主导产业,大豆、玉米、水稻三大绿色无公害种植基地已成形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宽了路子。但是,因为种植结构日趋复杂,连作、重茬突出,为有害生物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有害生物种类多,危害程度重,有害生物抗药性强,猖獗危害现象时有发生,防治难度逐年加大,防治次数多,防治成本有增无减,给我市植保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控制信息化建设项目,科学规范、充实完善预测预警工作基础条件、技术条件,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效果,已成为穆棱市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2.1.4项目建设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础。

农产品安全生产是今后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面对加入WTO,全球消费观念及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不断完善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更引人关注。我市毗邻俄罗斯,是绥芬河、宁安、密山等口岸城市的腹地,每年有大量蔬菜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地区。我市测报工作虽起步较早,但农作物监测的基础条件薄弱,设备陈旧老化,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的精度低及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治技术措施的实施效果,造成农户重复施药,加大用药量等不科学使用农药行为,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因此农作物监测和控制信息化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有一支高素质的植保队伍。

穆棱市植保人员都是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高校的植保专业的技术人员,李秀杰、张东英、张永胜等高级农艺师从参加工作至今20余年工作在植保一线,曾多次参与全市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工作经验丰富。一直以来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市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国家级区域测报站,现已建成镇(乡)植保病虫测报站4处,监测点10处,构成了全市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田间监测网络,同时建有市、镇(乡)、村三级应急防治队伍,应急机动喷雾器150台,防治机手30人,预备人员80人,初步具备了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队伍。目前,全市农业系统共有农业科技人员200余人,科技人员占总在编人员的98%以上,构成了完整的支撑项目建设的科技人员队伍,具备较强解决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问题的实际能力。

2.2.2积累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资料,并掌握了一定的有害生物预警控制技术。

2000年全市抽调农业技术骨干到植保队伍中,10多年来组织落实国家、省市等多项植保工作,完成全市农业有害生物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普查工作,并绘制有害生物区域分布图,依据病虫分布图及田间监测资料指导全市的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近年来又先后组织在粮食、烟草、马铃薯、小麦、蔬菜等主要作物上有害生物为害调查及外来有害生物的普查工作,同时开展对本地发生的主要农业有害

生物进行田间发生情况监测,并发布预报,针对我市有害生物的为害特点,开展粘虫、大豆食心虫、草地螟、斑潜蝇、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白粉病等主要病虫害的田间消长规律的研究与防治,积累了多年的病虫测报资料,并建立了测报模式,掌握当地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植保机防队的建设,对突发性的有害生物有应急防治的能力。

2.2.3具备一定的监测和试验条件

项目区具备信息化资料传输网络、田间小气候测量、远程监测你能能力、重大病虫控制指挥以及病虫应急防治专业队。通过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重大病虫防治能力,提高预警和控制决策水平。

2.3农作物监测和控制信息化意义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信息时代。农业信息化是21世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和保证。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这对于提高社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新世纪的远景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总经理温家宝强调:“建立农业信息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农业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领导多次讲到:现代农业呼唤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由些可见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区域的农作物种植种类将更加多样,农产品的调入调出将更加频

繁,数量也将日渐增加。植物新产品的广泛引进,将使农业生态体系更为复杂,会出现一些新的病虫草鼠害,或改变原有的病虫草鼠发生规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全球兴起安全农产品生产后,植保站承担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的监测和预警、植物检疫、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控制技术的试验推广等工作,将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依托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农作物监测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将为农业防灾减灾作出巨大贡献。

第三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基础条件

3.1 项目区概况

穆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牡丹江、鸡西、绥芬河交界的三角地带,是黑龙江省沿301国道“哈牡绥东经济带”上的战略节点,交通便捷。辖5镇3乡125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其中农村人口18万,有耕地20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漫岗农业市,年产优质粮食2.6亿公斤,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曾获“中国大豆之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赞誉,多次申报各种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农业生产基础较好。

监测站建设位臵在河西镇和福禄乡,东距鸡西市60公理,西至牡丹江110公理,南到绥芬河70公里,距穆棱市委市政府驻地八面通10公里左右,交通便利,水、电、路三通情况良好,已具备项目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便于工作管理。项目区均属黑龙江省第三温带,年无霜期120~135天。年活动积温(≥10℃以上)2300℃—2750℃,6-9月平均气温27度,日照2250小时,平均年活动积温2433度,冻结时间为当年的11月上旬,融化时间为下年的4月上旬,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62%以上;耕地土质以白浆土、草甸土、沙壤土和山地暗棕壤为主,灌区平整坡度较缓,灌区内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生产,项目区水资源供需良好,地下水含量丰实,可开采量102.77万立方米。年降雨量550毫米,其中6-8月份降雨量330毫米左右,年平均蒸发量760毫米,年平均泾流深140毫米,能充分满足农作物生产需求。两处项目区现有耕地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为2000亩,有农户1400余人,2010年底农村人均收入9003元,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主栽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晒烟为主。项目区有拖拉机12台及配套农具,联合收割机3台、脱谷机27台,

播种机8台、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占42%,农机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经济基础条件较好。

3.2项目实施保证条件

地势平坦,基础设施较好,具备新建的基础条件。建址地处城郊结合部,道路畅通,水、电供应充足,程控电话、宽带网络终端已接通,有充足的接口空间,已具备各种公用基础设施。通过对项目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分析,该项目落实在穆棱市的两个乡镇,具有以下优越条件:

3.2.1政府支持、领导重视,是项目实施的先决条件。

穆棱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严格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部署,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农业信息化项目。我市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客观上对市场信息更加敏感,而信息不畅,制约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市委、市政府领决定以创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控制信息化项目为契机,增加财力物力搭建农业信息平台,为今后农业信息化项目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2.2实施单位技术力量雄厚

项目实施单位是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38人,其中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8人,农艺师17人,技术力量以植保站和测报站最强,几年来为穆棱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项目实施的技术依托单位是牡丹江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是全省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职能部门,现有雄厚技术人员队伍,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完全能够对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

3.2.3科学的管理机制,严格的管理制度

穆棱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非常重视农业项目的开展,项目承建乡镇党委、政府对项目建设非常重视,在领导力量、技术力量与资金投入上都能予以大力扶持,能够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投资效果,拟成立农作病虫害监测和控制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主管农业副市长亲自牵头组长,农委、财政局、水务局、农机局、及各有关乡(镇)领导为成员,并抽调各有关单位的业务骨干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按期完成项目分段实施计划,领导小组及时追踪问效,实行奖罚分明、责任定位的原则,确保项目得到认真落实和开展。

第四章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特点

4.1 示范、推广目标

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站2处,核心示范面积4000亩,完成后在示范区内形成一套集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室内检验检测、植物检疫、信息发布、指挥调度、应急防治于一体的水稻病虫害预警防治服务体系。通过监测站之间网络信息共享,利用先进的软件系统和预测预报仪器设备,为全市病虫害发生趋势和防治提供病虫发生信息及防治对策,采用杀虫灯、色板诱虫等生态防治措施可使高毒、长残效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15~20%,减少农药飘移量达50%以上。

农作物病虫草害监测与控制项目的信息化建设,打破了以往植保项目服务单一,影响范围小的束缚限制,项目成功实施后不仅可满足穆棱市200万亩耕地的病虫草害监测需求,同时监测信息与其它市县共享,提高对检疫性病虫草害的监测能力。

4.2示范推广内容与技术流程

4.2.1主要示范推广技术

该项目主体技术以农业信息化为依托,将病虫草害信息自动采集、气候参数采集、预警信息发布集成于一体。将远程生态农情监测设备与孢子捕捉仪、自动虫情测报灯、田间小气候信息采集系统相连接,可实现远程实时显示显微镜下的孢子图像,查看接虫仓内昆虫照片及农田气候因子,实现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监测的可视化、网络化、标准化及信息化的要求。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融入到农作物日常生产管理操作中,即主推防治技术与栽培等配套技术组装,在不同感病时期有针对的进行防治。

4.2.2技术组装方案

4.2.2.1 有害生物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有害生物测报调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稻瘟病、稻飞虱、粘虫、小麦条锈病等15种农作物病虫国家调查标准(GB/T15790—15798)执行,地方性农作物病虫按照《黑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黑龙江省斑潜蝇测报调查规范》、《黑龙江省农田鼠害调查方法》以及《黑龙江省经济作物测报调查规范》执行。

4.2.2.2 有害生物控制标准或规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国家和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国家、农业行业及地方标准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即《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商品农药验收规则GB/T1604-1995、商品农药采样方法GB/T1605-200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一)GB/T8321.1-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二)GB/T8321.2-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三)GB/T8321.3-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四)GB/T8321.4-199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五)GB/T8321.5-199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六)GB/T8321.6-200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七)GB/T8321.3-2002以及《黑龙江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指标》等有关标准执行。

4.2.2.3 农作物病虫害信息数据库系统

将项目开展后的农作物病虫害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DVD刻录机等多媒体设备将农情信息以真实生动的形式保存下来,为今后农作物病虫害调查提供依据。

4.2.2.4 病虫害信息预测发布系统

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指标的设定按照可测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充

分性原则、最小性原则。病虫害灾变预警依据其灾变规律并综合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与专家评估法各自长处,对不同预警层次各指标采用相对系数评估法进行量化赋值。农业有害生物预警警级分为4级。一级为轻警,用(Y轻警)表示,即一级较轻,一般不需要防治,亦不会造成产量损失或品级下降;二级为中警,用(Y中警)表示,即警级中等,需要防治,否则将会造成一定产量损失或品级下降;三级为重警,用(Y重警)表示,即警级重,需要加强防治,否则将会造成产量严重损失或品级下降;四级为巨警,用(Y巨警)表示,即灾变留级特重,需要下大力气防治,否则将会造成产量巨大损失或品级下降。根据监测系统及风险分析系统的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作出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发生可能性的预测分析报告。

信息发布形式:

(1)病虫害监测简报(常规发布)

(2)监测点网络信息共享(internet) (常规发布)

(2)电视、电话会议(应急指挥)

(3)重大虫情预测报告(紧急发布)

(4)检疫性病害信息共享

4.2.3技术示范推广方案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控制信息化项目包括两部分推广内容,一是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农情信息收集和接受病虫信息的方法,我们要向农户传授和示范新型防治措施,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项目区农户的技术培训,加强田间技术指导、示范引导与宣传。通过编印发放技术、宣传资料,召开不同规模、不同层面的现场会、推进会、观模演示会,广泛进行宣传和示范,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使农作物增产提质,进一步扩大技术辐射和普及范围,以点带面,全面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