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色

【中国军事与科技研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色
王 少 军
(武警工程学院训练部,陕西西安710086)
【摘 要】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鲜明的特色,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历史久远,著述浩繁,学术成
就丰富;有较强的哲学思辩性和高度的理论概括性;
崇尚道义,追求和平;注重奇谋,力求智取;百家争
鸣,有非兵家论兵传统。
【关键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时期产生和发展的军事理论。它反映了中国奴
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中国从奴隶
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军事思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
地位,在世界军事史上有着深远影响。中国古代军
事思想,除具有军事思想所共有的阶级性、时代性和
实践性外,由于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土壤,吸吮
着中国特有的文化营养,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
的战争实践,因而相对一般而言,又具有着自己鲜明
的特色。
一是历史久远,著述浩繁,学术成就斐然。中国
兵书始于何时?迄今为止,历史研究还没有一个准
确的答案。古人说兵法起源于黄帝,《汉书·艺文志》
还辑录了黄帝及其臣下封胡等人的兵法数十篇。但
据今考证,这些均为后人依托之作,不足为凭。我国
有史可查的最早兵书大约始于西周,《周官》(《周
礼》)中的《夏官司马》就具有军事著作的特征。其
后,《左传》中称引的《军志》,《孙子兵法》中称引的
《军政》等著作,应是中国最早的兵书,其年代都可追
溯到西周。这些兵书虽早已亡佚,仅存只言片语,但
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有关战争和战争指导的
理性原则。举世公认的世界最辉煌的古代兵法名著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在2500多年
前就闪耀出夺目的光彩,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兵书”。
作为“世界第一兵书”,不完全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还
在于其理论上的成熟度。《孙子兵法》全篇充满了朴
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
容和深刻的哲理性、思辩性,不仅对过去而且对现
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甚至称《孙子兵法》为“21世纪的兵法”。相对
于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学而言,西方
兵学成熟要晚得多。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以前,西
方国家的军事著作和史学著作是不分的,他们还没
有按照军事理论的逻辑需要来构筑兵学理论的大
厦,而只习惯于在战争事件和神化传说中夹杂着对
战争与军队问题的零星认识。公元1世纪初,古罗
马人弗龙蒂努斯编写的《谋略》一书,试图突破传统
史著的时空结构,按照军事理论的客观需要来建立
自己的军

事理论体系,但仍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
的束缚。直到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古罗马人韦
格蒂乌斯《论军事》一书的问世,才结束了军事著作
与史学著作不分的现象。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
所长柯林斯说:“自古以来,成千上万的人打过仗,但
是几千年间,在战略方面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如凤毛
麟角。”([美]柯林斯《大战略》中译本,第5页)“今天
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
受的限制比他有深刻的认识。”(柯林斯《大战略》中
译本,第13页)“能与《孙子兵法》相媲美的,唯《战争
论》而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著述浩
繁,蔚为壮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史籍所辑录
的兵书达3380部,23503卷;目前尚存兵书仍然多达
2308部,18567卷(《中国兵书知见录》,解放军出版
社,第3页)。正因为此,中国赢得了“兵法之国”的
美称。
72
2002年6月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 Jun.2002
第18卷第3期 JOURNAL OF ENGG COLLEGE OF ARMED POLICE FORCE Vol.18 No.3
收稿日期:2001—09—29
作者简介:王少军(1962.5—),男,武警工程学院训练部部队管理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二是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辩性和
高度的理论概括性。文化底蕴深厚、富有思辩性是
中华民族的一大特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突出体现
了这一特点。中国古代兵法著作大多谈古论今,气
势磅礴,笔不涉同,辞有异彩;其文学美感,常常令人
倾倒。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兵学著作,对战
争与军队的认识饱含着精深独到的见地,其哲学智
慧和思想火花,既有鞭辟入理的深度,又有一览群小
的博大气概和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却不限于
言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
术等有关因素系于一起,以欲明兵法先明方略,欲明
方略先明史事的严肃的史实态度,从哲学高度观察、
评论、解释战争,形成了“舍事言理”论述军事问题的
传统,从而使中国军事思想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辩性、
较高的理论概括性和宏观超前性等特点。这也是中
国古代军事文化能够历久不衰、经远弥灿的一个重
要原因。早在中国兵学较为发达的春秋时期,兵家
杂取儒、墨、法、道各家之长,吸收其思维方式中的合
理成分,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解决军事问题,开
舍事言理、以理喻兵的先河。他们把朴素唯物论和
朴素辩证法运用于军事领域,在战争观、作战方法与
军事谋略等方面都提出了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
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
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素质标准,“不
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
则,“兵无常式,水无常形”的精妙见解,“出奇不意,
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以及对力与智、利与害、全与
破、形与势等范畴的辩证的深刻分析,虽经千载而光
彩依旧,被称为“具有深刻意义的战争哲学”,成为古
今兵家名将的座右铭。
三是把崇尚道义、追求和平作为研究军事问题
的基本价值取向。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在深入研究中
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第
一个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
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
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
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
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
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
义而闻名于世的”。(浅野礻右吾《军事思想入门》中译
本,第181、195、200页)浅野礻右吾对中国军事思想特
点的概括,不失为有识之见。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
族共同体的大家庭,但就总体而言属于农耕民族。
农耕民族相对于游牧民族一般较缺乏尚武精神,民
族性一般是非战性的。中国古代修筑的巨大国防工
程———长城,以及过去民间流传的“好男不当兵,好
铁不打钉”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同
时,又由于中华民族长期受儒家“仁义礼教、知足贪
戒”等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润,因而使得中国古代军事
思想一直把崇尚道义、追求和平作为研究军事问题
的价值取向。
早在先秦时期,兵家就把“止戈为武”作为思考
战争问题的逻辑起点。“武”在古代兵法中是比“兵”
“战”“争”“权”“谋”更高的战争范畴,蕴含着人们对
战争问题的深层次领悟。《司马法》中指出:“杀人安
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
虽战可也”。(《司马法·仁本第一》)明确把“安人”
“爱其民”“止战”作为进行战争的目的。《孙子兵法》
中则把“道”作为战争取胜的首要因素,把“不战而屈
人之兵”作为军事战略的最高境界。这些都是“崇尚
道义,追求和平”价值取向的生动反映。这种传统思
想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升华,逐渐形成了一种独
具特色的传统观念,即“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
人,不尚战也”(《太白阴经·贵和篇第十二》)。这种
传统观念代代相因,发扬光大,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军
事思想的一个特色。
四是注重奇谋方略,力求以智取胜。战争是智
与力的较量,在血与火的决斗中,智与力相映成辉。
中华民族是擅长和推崇谋略的

民族。在中国古代军
事理论宝库中,丰富多彩的奇谋方略最引人注目。
翻开中国的历史典籍,其中对战争的记述,不惜在运
筹帷幄的谋略上浓墨重彩,精雕细刻,而在战争经过
的描写上则是惜墨如金,语焉不详。在中华民族的
观念中,人们膜拜的不是持丈八长矛、一声怒吼吓退
百万大军的张飞,也不是碧眼苍髯、持两把板斧有进
无退的李逵,而是羽扇纶巾、布衣草履的诸葛亮、张
良,因为前者被视为一介武夫,而后者才是智慧的化
身。现在有一种说法,中国古典军事学重道轻器,西
方古典军事学重器轻道,这无疑有不尽全面之处,但
它却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注重谋略,力争智
胜”,是中国军事思想的传统特色之一。中国军事谋
略思想的产生和运用,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战争。黄
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琢鹿之战,炎帝与黄帝阪泉之
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著名的
73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中国军事与科技研究】
近代科学传播及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含义
吴 勤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 要】 培养与提高民族科技创新意识,对
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近代科学传统的国家来说,必
须理性地对待近代西方科学传播对民族文化传统的
影响。本文通过科学在我国近代文化传统中含义的
研讨,认为尽管近代科学已经在我国获得了迅速发
展,但是更多地被纳入传统“经世之学”或对“道”的
追求,而作为科学文化深层底蕴的科学理性与科学
精神仍然相当缺乏。因此,在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中,应该更加注意,以给民族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
高,提供足够的意识支援。
【关键词】 科学;传播;文化传统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意
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甚至
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著名的牧野之
战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翦商谋略,就是“军事谋略的奠
基人”姜尚的杰作。进入春秋战国之后,“变诈之兵
并作”,为军事家开辟了施计用谋的广阔舞台。《左
传》《战国策》等史籍中所记载的掘突嫁女灭胡、曹刿
蓄盈待竭破齐、墨子演阵破敌、孙膑围魏救赵等战争
篇章,无一不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的战争活剧。孙武及其他历代兵学家,对千百年积
累下来的战争经验和重视谋略运用的传统思维进行
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孙子兵法》中所提出的“十二诡
道”,《百战奇法》《三十六计》中所概括出的130多条
战争法则,都是熔炼中国传统谋略思想形成的纯金
属结

晶。这些人们耳熟能详、出口能诵的奇法妙计,
是中国传统战争智慧得以存在并不断深化的思想和
社会基础。
五是百家争鸣,具有非兵家论兵的传统。在中
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历史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
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军事思想呈现
出百家争鸣的景象。不仅诸多兵家各抒己见,自立
门派,涌现了孙武、吴起、孙膑为代表的兵学人才群
体,产生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
法》《尉缭子》等一大批兵学巨著,而且也开创了中国
古代非兵家论兵的优良传统。像孔子、孟子、老子、
墨子、管子、晏子等政治家、思想家,也都踊跃参与言
兵议兵,正所谓“无子不言兵”,并且均有独到见解,
甚至就连中国古代的文人学士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
———诗词歌赋来阐述战略、战术,论述用兵得失。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易》《诗》《书》《周礼》《仪礼》
《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
雅》《孟子》等十三经,其中饱含着十分丰富的军事内
容,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军事问题不可缺少的资料。
与儒学并肩而立的墨学创始人墨子,不仅通晓军事,
而且具有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他所创立的以军事
技术为支撑的防御理论,在当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老子》一书是道家的代表作,共两篇八十
一章,“未尝有一章不言兵”(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
义述》)。尤其是老子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论述军事问
题,形成了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对兵家思想的形
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出自非兵家手
中的兵论,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繁荣和发展作出
了重大贡献,他们与历代兵家共同构建了古代兵学
的理论大厦。
74
2002年6月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 Jun.2002
第18卷第3期 JOURNAL OF ENGG COLLEGE OF ARMED POLICE FORCE Vol.18 No.3
收稿日期:2001—08—20
作者简介:吴勤(1965— ),女,广东湛江人,毕业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现为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宣传部助理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