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综 述

1 广东医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文明东路2号(524023)

2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 收稿日期:2005-07-18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魏国丽1 郑学宝2

主题词 中药配伍 复方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环

节。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揭示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其研究概述如下。1 文献理论研究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配伍理论既包含方剂组成之“君臣佐使”,又涉及药物配伍之“七情合和”。方中各药既有相须相使等七情关系,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同时又处于君臣佐使不同地位,发挥不同治疗作用。其中相须相使配伍可增强药效,相畏相杀可制约毒性,相恶相反可增毒减效,目前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以相须相使最为多见[1]。蒋永光等[2]综合单味药随证组方和成品药专病专方,在辨证理论指导下,以方为药、注重组配,提出“成方配伍”,即模拟汤剂的配方模式,以成方为配伍单元,进行2种以上成药的配伍应用,实现以成药为载体的辨证用药。宋咏梅[3],认为方剂是由若干药物组成的典型系统,其功能不是药物的简单集合,而是诸药相互作用的结果,故组方配伍必须突出复方整体性,体现方证一体化,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证为本、以方应证。2 化学成分研究

方剂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单味药组成方剂后功效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化学成分的改变,即有新物质生成[4],这是疗效的物质基础,定性或定量研究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改变,对探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尤为重要。陈新等[5]应用酶标免疫法测定甘草次酸的浓度,发现配伍白芍比单用甘草时明显升高,再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质谱定性定量分析甘草附子汤灌胃后大鼠的血液成分变化,测出2个新化合物,推测可能是该方活性成分,进而阐明复方配伍后真正发挥药效的实质部分。谢跃生等[6]研究六味地黄汤发现,不同配伍对马钱素煎出率有影响,牡丹皮、山茱萸合煎时煎出量增加,全方合煎则下降,三补组(山茱萸、山药、熟地黄)与单味药(山茱萸)相近。

对方剂药效成分进行分离、提取、纯化、鉴定,分析活性部位,是全面评价其疗效和作用机理、避免未知成分药效作用丢

失的重要一环。梁乾德[7]

用色谱和质谱仪对四物汤C 1,C 2,C 3部位及4味单药相应部位分析比较,发现C 1含有阿魏酸、芍药苷、藁本内酯,而糖类物质极少;C 2的成分以芍药苷、单糖、二糖为主;C 3的成分以单糖和二糖为主,从而获取四物汤提取部位的丰富信息。宁黎丽等[8]将吴茱萸汤拆方组成9个不同配比的处方,进行HPLC 分析和镇痛、止呕的药理实验,对所得化学和

药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确定该方药效物质基础主要为产生X 4、X 9、X 10和X 12号色谱峰中的化学成分(已确认X 9为吴茱萸次碱)。

3 药理研究

主要是观察方剂配伍的药效变化及作用机理,方法可分为整方研究与拆方研究两大类,在探讨方剂配伍规律时,重点讨论拆方的规律性。拆方研究包括撤药研究、析因分析、正交研

究、聚类分析等方法[9]

,皆是根据中药配伍关系或运用数学模式指导拆方。

311 撤药研究:撤药研究就是将方剂中各味药物撤除后的药效与整方及各单味药药效进行比较,观察各味药对整方药效的影响。如将四逆汤中附子、干姜、甘草逐一减去,发现君药附子能显著增加心输出量,在方中起主导作用,而干姜、甘草的效果却不明显,全方抗心衰效应明显优于单药,从而证明了方剂的优势,且药效并非是简单的加减关系,反映了组方的科学性[10]。312 析因分析:析因分析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药对”关系、不同功效、药物性味,或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进行拆方。(1)药对研究:药对是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有时也是最简单的方剂,如左金丸、良附丸等。虽然组合简单,但决不是两药的简单累加,而是针对病机关键环节、根据药性及配伍规律组合而成的。川乌与白芍对小鼠热板、扭体和家兔K +致痛、延髓致痛等疼痛模型的镇痛作用均较单味药更强,镇痛持续时间也显著延长[11,12]。人参合附子可使戊巴比妥所致急性心衰豚鼠平均MAP 升高90%,LVP 升高11,7%;对缺氧性心衰大鼠心肌收缩幅度可增加4414%,但人参或附子单独作用效果较弱[13]。药对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复方药效是由药对药效相加、相乘、拮抗所产生的。(2)药组研究:复方是诸药经“君臣佐使”配伍形成的“有制之师”的治疗系统,按其功效可分成不同的药组。韩东等[14]研究了补阳还五汤总方、补气药(黄芪)、活血药(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周建英等[15]观察了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高脂血症大鼠体重、血清脂质及主动脉TC 、TG 的影响,发现单味黄芪及活血通络药均有增加体重、降低TC 、TG 含量、提高HDL 2C 含量的趋势,但其降脂作用明显弱于总方。(3)药性研究:中药性味是决定其功效的重要因素,也是指导方剂配伍和拆方的重要依据。方肇勤等[16]应用二仙汤及其温(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寒(知母、黄柏)2个拆方对大鼠进行垂体GnRH 、GTH ,血清GTH 、SH (T 、E 2)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二仙汤及其拆方可不同程度增加腺垂体GnRH 、GTH 含量,降低血清GTH 含量,提高雌鼠血清E 2和雄鼠血清T 的含量,但全方的作用最为突出。代二庆等[17]发现,旋覆代赭汤辛开组对食管肌条收缩活动呈抑制倾向,能明显减慢其收缩频率;甘补组、降逆甘补组能明显减小其收缩幅度;辛开降逆组、辛开甘补组、全方组能明显加快其收缩频率;降逆组、辛开降逆组、全方组能明显增大其收缩幅度。显

?

117?中医杂志2006年9月第47卷第9期

示药组之间或呈协同作用或呈制约趋势,只有辛开降逆组、全方组能明显增大食管肌条的收缩幅度和加快其收缩频率。

313 正交研究:方剂由多药组成且各药剂量不一,故存在多因素多水平性质,可利用正交表“整齐可比”的特点合理安排各药,通过结果分析获得全面信息,找出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及其主次地位与交互作用,以发现诸因素各水平的最佳组合[18]。孟杰等[19]按L9(34)正交实验表,以心率升高率为指标,比较了3个剂量水平的参仙升脉饮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小鼠的作用,发现复方可升高模型小鼠的心率,其中淫羊藿极差最大,是影响药效的最主要因素即君药,且最佳水平组合是A1B2C1D1,即人参10g,淫羊藿20g,丹参25g,麻黄5g。

314 均匀设计:均匀设计法是数论与多元统计相结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因其舍弃了正交设计“整齐可比”的特点,使每个实验点都能在实验范围内“均匀分散”,故大大减少了实验次数(等于水平数),与正交设计(等于水平数平方的整数倍)相比工作量明显减轻,且实验结果可用计算机进行多元统计和回归分析,是预测优化实验条件、寻找最佳配比的有力工具,多用于中药制剂提取工艺、成型工艺的研究。目前也作为一种筛选手段,用于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方证”的科学内涵。315 聚类研究:聚类分析是利用计算机对经方配伍进行解析,多以方中诸药之性味归经为特征,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按不同作用将药物分类,来探讨方剂的组方规律[20]。如数据挖掘研究,其与传统分析工具的区别在于运用了模式匹配和专门算法决定数据之间的重要联系,通过多种数据集成模式分析大量中医药数据,对药性特征的了解更趋完善;通过历史数据的智能分析,运用频繁模式、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分析药物配伍,并有效地精简复方。蒋永光等[21]对千余首脾胃方按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根据方剂的数据特点,选用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和频繁集方法,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对脾胃方的核心药物、方剂结构、药对药组和“方药证”的对应关联等模糊非量化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量化的分析处理,发现了一些特殊配伍现象和模式,并形成了相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

316 基线等比增减设计:从同一配伍的不同配比中获取最佳优选,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均不同程度存在实验次数偏多的缺陷、甚至带有盲目性的不足,其优化方案的可靠性也欠佳,而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正弥补了二者的缺点。商洪才等[22,23]在丹参和三七不同配比药效学比较试验中,以复方丹参方的药典比例为基线,在基线两边按一定增减比例设计出若干个试验点且均匀排列,逐渐达到二药比例极限,通过多种效应指标的动态观察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方剂的最佳配比。

4 小结

方剂配伍规律既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难点,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尚未成熟,大体应从单味药、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层次,在整体药效、组织器官、血清药理、细胞分子水平上,阐明配伍规律的实质,即方剂的生物效应、物质基础、药效变化及作用机理;应遵从“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统一”的原则[24],以物质基础研究为核心,全面综合文献研究、实验结果和临床疗效;充分利用诸学科的交融渗透,注意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饮片配伍与成分配伍、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并明确临床适应症,使方剂功效主治、作用机理及有效物质的表述标准化客观化,这是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的合理思路,对于继承和发展配伍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和筛选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林中,罗佳波,谭晓梅.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应以物质基础为核心.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0(5):18~20.

2 蒋永光,陈波,胡波,等.成方配伍的研究.世界科学技术现代化, 2002,4(6):38~40.

3 宋咏梅.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认识方剂配伍的本质特点.中国医药学报,2003,18(5):302~304.

4 林庆平.方剂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探要.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0): 624~725.

5 陈新,崔健,张英化.从中药化学成分的变化来探讨中药配伍理论.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3):14~15.

6 谢跃生,张振清,乔善义,等.六味地黄汤不同配伍对马钱素煎出率的影响.中成药,2004,26(7):590~591.

7 梁乾德,马百平,李卫华,等.用色谱和ESI2MS方法考察四物汤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中国中药杂志,2004,29(4):334~339.

8 宁黎丽,毕开生,王瑞,等.吴茱萸汤药效物质基础的方法学研究.药学学报,2000,35(2):131~134.

9 徐乃玉,顾振纶,谢梅林.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5):11~13.

10 杨辉,吴伟康.四逆汤全方及拆方对心衰大鼠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新中医,2001,33(11):75~77.

11 秦林,彭欣,李晓丽,等.川乌配伍白芍对实验性疼痛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0):629~632.

12 张少华,彭欣.乌-芍及乌-防配伍前后对实验性疼痛的影响,.中草药,1999,30(8):595~598.

13 赵智强.中医复方药理的研究方法及注意事项.江苏中医,1995,16

(9):34~36.

14 韩东,廖福龙,李文,等.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血栓形成大鼠梗塞灶、血管损伤半暗区、血浆t2PA,PAI活性及ET含量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2):21~24.

15 周建英,卞慧敏.补阳还五汤对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降脂作用的拆方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6):25~27.

16 方肇勤,司富春,张伯讷,等.二仙汤及其拆方对老龄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作用.老年医学与保健,1997,3(3):12~15. 17 代二庆,李海英,赵占考,等.旋覆代赭汤及其拆方对大鼠离体食管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0):1268~1270.

18 吴翠珍.正交设计在中药方剂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山东中医杂志, 1999,18(9):426~427.

19 孟杰,龙致贤,何软,等.正交试验法分析复方参仙升脉饮的配伍关系.中国中药杂志,2000,25(5):308~310.

20 宋小莉,高艳青,牛欣,等.复方配伍实验设计方法评述.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3):177~179.

21 蒋永光,李力,李认书,等.中医脾胃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试验.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3,5(2):33~37.

22 商洪才,张伯礼,高秀梅,等.丹参 三七不同配比药效学比较研究斗对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犬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影响.天津中医, 2002,19(2):43~45.

23 商洪才,张伯礼,高秀梅,等.丹参 三七不同配比药效学比较研究——对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犬心电及心肌组织染色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2002,29(5):297~299.

24 于友华,王永炎,赵宜军,等.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4):219~222.

?

217

?JTCM.Sept.2006,Vol.47,No.9

药对配伍方剂汇总(完美打印)

滋阴安神:生地—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 丹; 五味子—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降火:生地—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 汤。 、用于心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 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 栀子—知母,如消黄散。清心解毒: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 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 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 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清心凉血: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 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清心利尿:栀子—木通,如洗心汤; 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 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 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黄连—朱砂,如朱砂散。清心祛暑: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 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温心壮阳: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温心通脉: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桂枝—白芍,如桂枝汤。温通开窍: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益气回阳: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 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 散。 益气敛阴: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 气汤。 和营补血:熟地—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生地,如炙甘草汤。 二、用于肺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 清肺泻火:石膏—知母,如白虎汤;黄芩—栀 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石膏—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 石膏—杏仁,如麻杏石甘汤;银花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前胡 —紫苑,如滋阴定喘汤。 清肺祛痰:黄连—贝母、白矾,如白矾散;知母 —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板蓝根—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 饮;银花—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 散;黄连—黄芩、栀子,如消黄散。清肺解表:银花—连翘、荆芥,如银翘散;桑叶 —杏仁,如桑杏汤。 清肺利咽:牛蒡子—桔梗、甘草,如银翘散。清肺止血:知母—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黄连—白芨、阿胶,如白芨散。 清肺止痒:玄参—紫参、苦参,如五参散。清肺排脓:苇茎—苡仁、桃仁。 泻肺行水:葶苈子—大枣。 (二)温肺 温肺发表:细辛—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 荆芥—防风,如荆防败毒散。 温肺止咳:麻黄—杏仁,如厚朴麻黄汤; 杏仁—桔梗,如发表青龙汤。 温肺化痰:干姜—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紫 苑—苏子。 燥湿化痰:半夏—陈皮、茯苓,如二陈汤;半夏 —枯矾,如半夏散。 化痰降气: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 汤;半夏—苏子,如苏子降气汤; 紫苑—白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气:桔梗—帜壳,如荆防败毒散; 杏仁—陈皮,如发表青龙汤。 宣肺行水:麻黄—白术;桂枝—防己。 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浅谈方剂配伍

浅谈方剂配伍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方剂的配伍,实乃一种制方模式。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可调和药物偏性,可以监制某些药的毒性,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等。方剂配伍的方法有: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 【关键词】配伍理论;性味配伍;方剂;遣药组方 方剂的配伍理论,实乃一种制方模式,它是从众多方剂中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是历代医家临床遣药组方的经验凝结。方剂配伍有常用以下的方法。一是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互相辅助,互相监制,协调一致,以发挥治疗作用;二是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下面从君臣佐使配伍以及性味配伍来浅谈一下方剂配伍理论。 1 方剂配伍的历史沿革 方剂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形式,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西汉以前,古人对中药的认识远不如今,将中药统称为“毒药”,

此时以单味药为主要的应用形式。如《五十二病方》中所收载的方剂,绝大部分是由单味药或两味药组成的,这一时期对于方剂的配伍意义方面阐述很少[1]。到了《黄帝内经》时期,对组方用药的配伍法度及禁忌作了一定的论述,首次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基本结构要求,书中记载方剂13首,其中6个为单方,剂型包括汤、膏、丸,方剂配伍理论始于《黄帝内经》。此时的中医药学仍处于重药轻方阶段[2]。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方剂在配伍应用及药物性能的加减变化上,具有严谨的法度,在药量、剂型、服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飞跃[3]。自东汉到隋唐时期,方剂学己经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获得了蓬勃发展。宋金元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众多医家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颇多,张元素提出了“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君臣佐使的理论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对于配伍规律的研究己经开始。明清时期,本草专著频频面世,方论蔚然成风,此时众多医家对于临床实用的方药配伍关系研究较为强调和重视,文献记载有关配伍用药规律探讨和临证经验内容丰富。 2 君臣佐使配伍理论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始见于《内经》,其设计甚为周密,既主次分明,配合严密,又相互兼顾、相互制约。针对证候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发病环节和次要发病环节,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选药配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卷三》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

高校《概论概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第34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7月 Vol.34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2 ──────────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王学增(1970-),男,河北故城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55- 高校《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王学增 (唐山师范学院 社科部,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概论》由原来《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演变而来。教师要善于把握它的结构体系和特点,处理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以及《概论》和《纲要》课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学好《概论》课程。 关键词:《概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纲要》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2)04-0155-03 The Experience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WANG Xue-ze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combines the original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s Thought and Introduction to Deng Xiao-ping’s Theory and Theory of Three Represents . Teachers of this course should be good at grasping its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o Ze-dong’s Thoughts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Outline courses, so that they can help students with this course Key Words: The Introduction ; Mao Ze-dong’s thoughts;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Outline 从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规定的4门课程陆续开设。到目前为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门课程,在我院大学生中已经讲完四轮。对前几轮的讲解,笔者有一些深刻体会,拿出来以供各位同仁借鉴。 一、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概论》课程的结构体系和特点,让大学生对《概论》课程有一个宏观印象 1.《概论》课程的结构体系 由于《概论》课程由原来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两门课程演变而来,因此,与其他三门课程相比,该课程内容繁多,结构复杂。如果不注意掌握它的结构体系,在本课程讲解过程中难免会前松后紧,甚至讲不完。通过前两轮的讲解,笔者认为,应该对《概论》课程进行结构体系的划分,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宏观认识。《概论》课程的具体体系为:第一、二章为该课程的总论,主要让学生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理论成果、重要意义以及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四章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第五至十五章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主要让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条件动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四大战略布局,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和外交,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这种对课程结构体系的划分,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对《概论》课有一个宏观认识,而且也可以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听课,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概论》课程的特点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4602439.html,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作者:李红毕静静王琳于晓阳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第14期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禁忌和存在的问题,提高用药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对中药方剂进行有效成分配伍,阐述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的优点和意义。结果: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更具针对性,提高用药准确性,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结论:传统中医中药学对于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现代技术对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思路以及配伍方法,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中药方剂配伍是指两种以上药物的配合适应,方剂配伍运用于治疗中的目的是调和药性,或是为提高治疗效果进行联合用药。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是基于配伍基础上形成的更为高级形式的配伍,该方法是以有效成分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从总体上实现综合治疗。通过将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组合可以增强疗效,降低药物毒性。且该方法将药物进行提纯,只提取有效成分,安全性更高,对于病情复杂患者尤其适用,并可进行扩展治疗;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也可以用于药物中毒的预防。结合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分析和研究新的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理论,对于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包括活性单体成分和活性组分。方剂有效成分是中药方剂经混合和相互作用后最终形成的对治疗起到主要作用的药物成分。由于中药方剂多由2种以上药物组合而成,其中难以避免含有无作用的成分,甚至含有毒性成分。结合中医药理论,使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具有准确、实用、安全、高效等优点。配伍时应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的原则,确保配伍方剂的质量。因此方剂配伍首先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具体症状及患者病情进行考虑,结合方剂的特点、配伍的安全性等因素进行配伍。具体的配伍过程要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确定方剂中的药材种类、活性成分,才能除去无作用、具有毒性的成分,提高方剂质量。其次,选择适合的配伍方案,找出对患者病情有益、毒性较低、可增强疗效的组合。最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取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配伍。 2活性单体配伍 2.1把握剂量 配伍时把握准确的剂量是确保用药安全和治疗有效的基础,但中药方剂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方剂中有效成分、无作用成分或(与)毒性成分混合;而环境中的湿度、温度等对中药成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 本文就《脾胃论》探究李杲的制方配伍规律与指导思想,刍议如下。 1、师经旨君臣佐使之大法 李杲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研讨极为深刻,其方剂配伍总原则禀承《内经》之意,于《脾胃论》卷上特立“君臣佐使法”专篇详述此总原则。李杲强调君臣佐使之法在方剂配伍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对于君药之意,李杲明言:“主病者为君”,“力大者为君”,且“君药分量最多”。这种明确的解释较之《内经》更为清楚、明了。“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其意与《内经》相同。在药量比重上,“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即根据治病的需要而定处方中的君药。李杲在《脾胃论》中列举了一些为君之药。如治表实之麻黄、葛根,治表虚之桂枝、黄芪,治里实之枳实、大黄,治里虚之人参、芍药,治热之黄芩、黄连,治寒之干姜、附子之类。这些药物在所主病证的很多处方中占有重要的君药位置。 李杲在《脾胃论》中还举例以说明诸处方之君臣佐使,以帮助理解其制方之意,这种做法在其他方剂论著中较为少见。如在论述“至而不至,所生受病,所胜妄行,所不胜乘之”四个方面的关于五脏功能活动合于四时传变规律的用药法则时,明言每一处方的君臣佐使,如“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处方为:白术(君),人参、黄芪(臣),芍药、甘草、桑白皮(佐),黄连(使),这种标注对于加深理解制方思想大有裨益。 2药之所用。以气味为主 李杲认为方剂之中,每一药物的气味属性对于其在处方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提出“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之论。如补剂多用甘味药,泻剂多用苦味药,还应随时依据药物的气厚与气薄而更换配伍。药物气味的不同阴阳属性与天地造化之阴阳属性相应,与疾病的阴阳属性相对抗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李杲认为药物“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成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成之热者,为阴中之阳”。辛、甘、淡、酸、苦、成为味之阴阳,为地之阴阳;温、凉、寒、热为气之阴阳,为天之阴阳。“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 例如,冬寒气候当至而不至,肾水不及,心与小肠之火妄行,不但反侮所胜之肾水,而且侵害所生之脾胃而致病,临床表现为“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等。根据《内经》“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处方以甘温之药如人参、黄芪、炙甘草等为之君,以苦寒之药如黄连、知母、黄柏等为之使,以酸味药

药对配伍方剂

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药物配对: 石膏―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 栀子― 知母,如消黄散。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 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清心凉血药物配对: 犀角―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清心利尿药物配对: 栀子―木通,如洗心汤; 滑石― 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 木通― 竹叶、生地。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 生地―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清心镇惊药物配对: 黄连―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 甘草,如六一散。清心洗痰药物配对: 黄连―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 天竺黄,如天竺黄散。交通心肾药物配对: 黄连― 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 肉桂,如回阳救急汤。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 干姜,如四逆汤。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 玄胡索。1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 白芍,如桂枝汤。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 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 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附子,如芪附汤。补气养血药物配对:

黄芪―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 党参―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益气止血药物配对: 黄芪― 地榆,如地榆合剂。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 桂枝,如炙甘草汤。益气止汗药物配对: 黄芪―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益气敛阴药物配对: 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和营补血药物配对: 熟地― 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熟地,如胶艾汤。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生地,如炙甘草汤。滋阴安神药物配对: 生地―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苻神、远志,如养心汤。滋阴降火药物配对:生地―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清肺泻火药物配对: 石膏― 知母,如白虎汤; 黄芩―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药物配对:石膏―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 石膏―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2 银花―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 前胡― 紫苑,如滋阴定喘汤。清肺祛痰药物配对:黄连― 贝母、白矾,如白矾散; 知母― 贝母,如二母散。清肺解毒药物配对:板蓝根―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银花― 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黄连― 黄芩、栀子,如消黄散。清肺解表药物配对:银花―连翘、荆芥,如 银翘散; 桑叶― 杏仁,如桑杏汤。清肺利咽药物配对:牛蒡子―桔梗、甘草,如银翘散。清肺止血药物配对:知母― 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 黄连― 白芨、阿胶,如白芨散。清肺止痒药物配对: 玄参― 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药物配对:苇茎― 苡仁、桃仁。泻肺行水药物配对:葶苈子― 大枣。 (二)温肺温肺发表药物配对:细辛― 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 荆芥― 防风,如荆防败毒散。温肺止咳药物配对:麻黄― 杏仁,如厚朴麻黄汤; 杏仁― 桔梗,如发表青龙汤。温肺化痰药物配对:干姜― 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 紫苑― 苏子。燥湿化痰药物配对: 半夏― 陈皮、茯苓,如二陈汤; 半夏― 枯矾,如半夏散。化痰降气药物配对: 苏子― 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汤;3 半夏―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思路与实践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思路与实践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药配伍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中药新产品研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国家自然基金曾将中药配伍规律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然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也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难点,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尚在探索之中。 第一部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思路 1.研究现状 理论研究 “(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杀者,相恶者,有相反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神农本草经·序例》 “七情合和”是中药配伍理论总纲,也是组方用药的基础。 配伍用药的规律性认识: 相须相使配伍,能够增强药效 相畏相杀配伍,可以制约毒性 相恶相反配伍,可能增毒减效 实验研究 用药理方法观察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间关系 通过拆方研究证实方剂中各药有“七情”关系 各药在方中有“君臣佐使”不同地位 验证了方剂组成的合理性和中药配伍应用的优越性 用化学方法观察配伍与化学成分变化间关系 中药沉淀性配伍研究(黄芩甙与小檗碱) 配伍对有效成分的溶出率的影响 配伍后产生新物质(如生脉散、四逆汤)

2.存在问题 用药理方法研究拆方配伍较多,从物质基础角度研究配伍明显滞后 从方剂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应三者变化相互关系研究尚不多见 原因分析 方剂物质基础不需知论 认为方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配伍原则组成的,已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证实其疗效,没必要非得让“小白鼠点头”才算数;方中各药的四气五味就是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并非用“皂甙、生物碱”说明才科学。 对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认识不足 方剂物质基础不可知论 认为方剂的组成少则数味,多者几十味,化学成分少则几十种,多则几百种,既有无机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又有生物大分子物质,而且这么多的物质在炮制、制剂过程中又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方剂的物质基础如此复杂,无从下手,所谓“丸丹膏散,神仙难辨”。 对方剂物质基础研究信心不足 方剂物质基础唯成分论 基于世界是物质性的哲学思想,采用还原论的研究思路和现代化学成分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引入西医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等理论和手段,以西医的药理作用作为评价指标,逐步提取、分离、追踪方剂的化学成分,力图最终以某种或某些“有效成分”来说明一切。这种以化合物和单体为目标的唯成分论研究方法,基本上脱离了中医理论指导,完全走上了“中药西化”的道路。 对方剂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失当 我们的认识 方剂物质基础研究是需要的、必然的 方剂若仍停留在仅以宏观概念表述其基本内容,既不利于继承,更不利于发展。复方制剂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其重要原因是未能在微观层次上表达其性质、功效,难以

方剂配伍与方法学

引火归原:用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方药,适当加入引经药,使浮越的阳气得以敛藏,亦即使肾阳寓于肾阴之中,治疗命门火衰,虚阳浮越证候的治法。 去性取用:由于病情需要,借助某种药物显著作用,而此种药物又与病证不相符合,甚至根本相左,因此,必须加入佐制药物的其它药。以发挥其方剂的最大效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麦门冬汤用麦冬的甘寒制约1/7用量半夏的辛燥,而留其降逆止咳的作用。 方剂:即方+剂。方,相并群药;剂,齐也,方剂是相并群药齐和百药调其过不及。 1引火归原:在滋阴药中加入附子肉桂等温阳之品,引导虚阳浮越之火回归本元之肾。代表方剂为肾气丸。 2去性存用:取用药性相反的药物来制约某种药物的本来性味,但保留其功用。如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 3压热法:取天水,地水,和金石等重以镇逆,咸以润下,以寒制热,以水胜火。是寒凉清火退热药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4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相反。 5甘温除热:用性甘味温的药物来治疗气虚发热或阳虚发热的方法。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6气味:药物的阴阳属性。 7方剂:相并群药,齐和百药,调其过与不及 8配伍:将诸药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达到“剂和众味,君臣佐使互相生克”,并“调其过不及”,使方剂针对病证形成整体综合调节治疗系统的方法,称为配伍 9开上通下:宣通肺气,使气化能够下及,达到大便通小便利的方法。常用于气机不通所致的大便不通或小便癃闭。 10苦酸泄热:用苦药与酸药配伍治疗热毒内盛之证。代表方如乌梅丸。 11升阳除湿:即风药胜湿。用风药以升清阳,用风药以胜其湿。其着眼点放在胃虚湿生上面。 12酸甘化阴:酸能养阴,甘能缓急,合而用之,可化生阴液,濡润脏腑,收敛浮阳,以缓急迫。 13.苦温燥湿:是以“燥已熯湿”的方法,只要用苦温之药,燥胃土,健脾运,理气化湿,很少甚至不用淡渗利湿药。治疗脾胃虚弱,湿气反胜之病。 14.甘药守中:阴阳气血俱虚时,治疗抓住重教一关,因土为万物之母,生化气血有本,营卫气血有本,虚损就可能有回复之机。 15.提壶揭盖:是用吐法治疗小便不通。亦即开上窍以通下窍,亦属开上通下的一种方法。 16.交通心肾:心肾相交为生理之常,心肾不交则为病理之变。心肾不交时,配伍用药使心和肾正常的生理协调关系。 17.通阳化湿:辛热药温通阳气为主,配伍适当的利湿药,达到通阳气以化水湿的作用。主要治疗寒湿偏盛,痰饮和肿胀等病。 18.苦辛通降:辛味药与苦味药合用,以求达到通降(开泄)的目的。具有调和寒热,开通气机,通阳除痹,消痞除满等作用。代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 19.咸以软坚:用咸寒之药,取其咸性浸润,柔软坚凝,使块肿顽痰消散;亦有取其咸寒能益肾水,从而降虚火。分为软坚散结和软坚化痰两类。 20.酸以收敛:主要是用酸味之药,取其酸敛收涩的作用,治疗津液精气泄脱诸证,以及蚀疮消肿的作用。同时还有开胃生津之功。 21.调补奇经:用血肉有情之品调补冲任督带。主要用于男子虚劳精伤,妇女经,带,崩漏等病。 简答题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 名称:熟乾地黄散拼音:Shu Qi印D i Hu mg Sen处方:丹参(去芦头)、防风(去芦、叉)、当归(去卢、微炒)、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去芦),各三分。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快汤拼音: Ku dT 6 g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摘录: 《宋?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铁刷汤拼音:Ti e Shu a T m g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 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 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

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摘录:《宋?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三倍汤拼音:S6 B百T 6g 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各五两。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用途用量:沸汤点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小理中汤拼音:Xi co L 1 Zh eng T m g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制法:上碎同碾,淹一宿,焙乾,碾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寒上冲,胸胁逆满,饮酒过度,痰逆恶心,或时呕吐,心下虚胀,隔塞不通,饮食减少,短气羸困,温中逐水去湿。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霍乱吐利,手足厥泠,胸痹心痛,逆气结气,并皆治之。用途用量:每一钱,沸汤点,空心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名称:挝脾汤拼音:W o Pi T 6g处方:麻油四两, 良姜十五两,茴香(炒)七两半,甘草十一两七钱半。制法:上炒盐一斤同药炒,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快,宿酲留滞,呕吐酸水,心腹胀痛,不思饮食,伤冷泄泻,并宜服之。常服快气,大解中酒,美进饮食。用途用量:每服一钱, 白汤点下。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缩砂汤拼音:Su Sha T 6g处方:缩砂仁(不见火)、甘草(炒),各十二两(一本作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与现代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展望。 标签: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华,但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所在。揭示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的联系以及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科技部立项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到973计划“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是指组成方剂的中药及其用量配比与方剂疗效之间的关系,蕴含着组成方剂的有效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与疗效之间的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有药物配伍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等。文献理论研究过去从经典配伍实例中获得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方中各药既有相须相使等七情关系,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同时又处于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发挥不同治疗作用。近年来,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模式,如宋咏梅[1]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复方配伍,认为方剂是由若干药物组成的典型系统,其功能不是药物的简单集合,而是诸药相互作用的结果,故组方配伍必须突出复方整体性,体现方证一体化,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证为本、以方应证。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已开始转向应用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类方方证内涵或方剂配伍特征予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今方剂进行逻辑处理,以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方剂的配伍结构、方证症群的规律,从中医证法方药内在逻辑上揭示方剂配伍和运用规律[2]。蒋永光等[3]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历史数据的智能分析,运用频繁模式、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在不同配伍层次上分析药物配伍,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对1 000余首脾胃病方按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配伍现象和模式,并形成了有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 2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实验研究 2.1药对配伍规律研究 研究方剂中所含药对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复方配伍规律,通过对药对配伍规律的实验探讨,有助于论证药对配伍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揭示药对配伍的内在物质基础,为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实验资料。如李晓丽等[4]研究川乌与防己不同比例配伍的镇痛作用,显示川乌、防己配伍镇痛作用优于单味川乌、防

药对配伍方剂汇总(完美打印)讲课讲稿

药对配伍方剂汇总(完 美打印)

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一、用于心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 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 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 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 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 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 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栀子—木通,如洗心汤; 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 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 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 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 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温心壮阳: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益气回阳:人参—附子,如参附汤; 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 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熟地—当归,如四物汤; 白芍—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 麦冬—生地,如炙甘草汤。 滋阴安神:生地—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 五味子—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降火:生地—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 清肺泻火:石膏—知母,如白虎汤; 黄芩—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石膏—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 石膏—杏仁,如麻杏石甘汤; 银花—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 前胡—紫苑,如滋阴定喘汤。 清肺祛痰:黄连—贝母、白矾,如白矾散; 知母—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板蓝根—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中药处方常见的八大配伍技术

中药处方常见的八大配伍技术 一、大小配伍:剂量大小变化 小承气汤:大黄12、枳实9、厚朴6 ,主热证。 厚朴三物汤:厚朴24、枳实15、大黄12 ,主气闭证。 目的:改变适应证。 ●中医用药之精妙处,古有“传方不传量”。 二、阴阳配伍:君阴臣阳,君阳臣阴 ■君阴臣阳 左归丸:熟地、山药、龟板胶,主滋补肾阴填精; 鹿角胶、菟丝子,主补助肾阳。 目的:补肾阳助化生阴精。 ■君阳臣阴 右归丸:附子、肉桂、鹿角胶,主补肾中之阳; 熟地、山药、山萸肉,主补肾肝脾三阴。 目的:为化生阳气补实之物质基础。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三、寒热配伍:君寒臣热、君热臣寒 ■君热臣寒 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主回阳救逆/热; 猪胆汁,清热泻火/寒。 目的:抑过热伤阴。 ■君寒臣热 芍药汤:黄连、黄芩、大黄,主清热泻火; 肉桂,大辛大热。 目的:防过寒伤中。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四、补泻配伍: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补中有泻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萸肉,主补肾肝脾三阴; 泽泻、茯苓泻三焦湿邪。 目的:防过度补阴而滋腻、留邪。 ■泻中有补 白虎汤: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 目的:泻而不伤正,补而不留邪。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五、表里配伍:君表臣里,君里臣表 ■君里臣表 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细辛,温肾阳,主阳气虚里寒证/助阳;麻黄:发散表邪/解表。 目的:袪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君表臣里

柴胡、葛根、甘草、羌活、白芷,解肌发表/表证 黄芩、石膏,清里热/里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六、动静配伍:君动臣静,君静臣动 ■君动臣静 败毒散:柴胡、川芎、羌活、独活,主发散表邪/动; 人参、茯苓、甘草,主补中气/静。 目的:不伤正气,培元又败毒邪。 ■君静臣动 阳和汤:熟地、鹿胶、肉桂,主补肾精/主静; 麻黄辛散、通经络,主阳气开结/主动。 目的:补而不腻,通而不伤正。 ●为中医整体观之体现。 七、升降配伍:君升臣降,君降臣升 ■君升臣降 升阳益脾汤:黄芪、陈皮、防风,主补升中气/升; 半夏,泽泻,主降泻湿邪/降。 目的:升中有降,防太过。 ■君降臣升 济川煎:肉苁蓉、当归,主润肠通便/降; 升麻,提升中气/升。 目的:轻宣升阳,浊阴自降。 ●为中医整体观之体现。 八、敛散配伍:散中有敛、敛中有散 ■散中有敛 桂枝汤:桂枝、生姜辛散,主解肌发表/散; 白芍,酸敛,调营卫/敛。 目的:辛散不伤阴。 ■敛中有散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固表止汗/敛; 防风,解表散风/散。 目的:敛中有散,不留邪。 ●为中医整体观之体现。

计量学概论课程建设-讨论课方案(一)

《计量学概论》课程 讨论课教学计划(一)讨论式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计量学原理 2016年8月

一、整体思路 学生学习了计量的特性、分类,计量器具分类及特征、测试计量方法和不确定度评定以及量值溯源与传递等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共性理论基础知识,在开始课程的新阶段之际,为了深化和提高对计量学原理和应用的认识,适时改变教学形式,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表达展示、分组合作的机会。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式学习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具体测量领域中计量学技术原理和潜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研究新的计量方法,能够分析仪器技术指标的制约因素,确定检定措施和不确定度评估办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系统归纳其各类物理量的计量基准的传递和溯源方法,将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与具体的测试计量检测分析手段或方法等紧密结合,通过课前布置、指导,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教材及资料,并结合计量实例体会内涵,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或提炼,以学生上台讲演和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具体问题的理论解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讨论内容,深入研讨计量学在几何量、力学量、电磁量、温度、时间频率、光学量、电子学(以及声学量*、化学量*、电离辐射量*、标准物质*)等方面所涉及的计量知识点,及其活用于科学计量和工程计量实际的典型案例,加强计量技术及其基本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综合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各领域项目分讨论和作业两个阶段,先调研所选领域的计量学应用和发展,汇报和讨论,然后进行计量方案的设计。本计划用于课堂讨论阶段。 二、目的与意义 1. 通过基于团队的学生上台讲演和课程讨论这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加深对计量学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2. 初步训练学生查阅文献、阅读相关技术资料和调查研究能力; 3. 进一步学习计量学的典型传递与溯源方法及工程应用实践。 4. 了解部分标准计量器具和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三、具体实施方案

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总结

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总结

————————————————————————————————作者:————————————————————————————————日期: 2

3 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 药物配对: 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 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 栀子 — 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 药物配对: 黄连 — 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 连翘 —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 大黄 — 黄芩、黄连,如泻心汤; 连翘 — 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 药物配对: 犀角 —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 赤芍 — 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 药物配对: 栀子 — 木通,如洗心汤; 滑石 — 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 木通 — 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 药物配对: 车前子 —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 生地 —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 药物配对: 黄连 —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 药物配对: 香薷 —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 滑石 — 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 药物配对: 黄连 —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 黄连 — 天竺黄, 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 药物配对: 黄连 — 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温心壮阳 药物配对: 附子 — 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 药物配对: 附子 — 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 药物配对: 附子 — 玄胡索。

4 和阳益阴 药物配对: 桂枝 — 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 药物配对: 细辛 — 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益气回阳 药物配对: 人参 — 附子,如参附汤; 黄芪 — 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 药物配对: 黄芪 —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 党参 —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 药物配对: 黄芪 — 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 药物配对: 炙甘草 — 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 药物配对: 黄芪 —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 药物配对: 人参 — 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 药物配对: 熟地 — 当归,如四物汤; 白芍 — 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 药物配对: 干地黄 — 阿胶,如黄土汤; 麦冬 — 生地,如炙甘草汤。 滋阴安神 药物配对: 生地 —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 五味子 — 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降火 药物配对: 生地 —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 清肺泻火 药物配对: 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 黄芩 —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 药物配对: 石膏 — 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 石膏 —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

高血压中药方剂

【高血压中药方剂】 高血压中药方剂(12方)特提供给你,可选用! 中药处方(一) 【辨证】肝郁化火上炎。 【治法】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方名】三草汤。 【组成】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渡舟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平肝。 【方名】玄参钩藤汤。 【组成】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傅云江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瘀热。 【治法】化瘀清热。 【方名】化瘀清散汤。 【组成】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润民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益气化痰。 【方名】赭决九味汤。 【组成】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药处方(五) 【辨证】肝火上扰清空。 【治法】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名】清肝汤。 【组成】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龚志贤方。 中药处方(六) 【辨证】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