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演变机理_以胡斌飙车案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为例

试论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演变机理_以胡斌飙车案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为例
试论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演变机理_以胡斌飙车案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为例

试论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演变机理 以胡斌飙车案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为例

高 抗

摘要:网络集群行为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以胡斌飙车案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为案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究网络集群事件的形成机理。本文认为,个体事件演变为网络公

共事件的机理是:第一,发生了具有特殊性的个体事件;第二,命运的共同依赖和共同关心的问

题、以情绪积累为基础的社会认知图式、媒体的放大作用等因素激活了潜在参与者的情绪,使

其转变为现实的参与者;第三,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等群体心理机制和现象是网络集群行为升

级的 内在变量 ;第四,公共权力机关的应对失当是网络集群行为的 助燃剂 。

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C91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0)05-0080-05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网络集群行为起因于一个个体事件,但后来却往往演变为新的次生事件,甚至导致 蝴蝶效应 。由胡斌飙车案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也是如此,胡斌飙车案本是一起交通事故案,但最终却演变成为万众参与的、具有全国影响的网络公共事件 。纵观历时三月之久的、由 胡斌飙车案 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汇聚网络空间的群体讨论主要围绕三个焦点展开:一是车速之疑:70码的车速怎么可能导致谭卓飞高5米,飞远20米?二是罪名之争:胡斌案究竟应定为 交通肇事罪 还是 危害公共安全罪 ?三是替身之谜:受审的 胡斌 真的是胡斌本人吗?在各大网站进行的群体讨论无不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并且每一个焦点问题的争论和讨论最终都出现了 群体极化 现象 。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个体事件会演变为网络公共事件?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笔者将以发生在H市的胡斌飙车案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为典型案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究网络集群行为的形成机理,以揭示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演变规律,从而为有效预防和合理应对网络集群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一、个体事件如何激活公众情绪

胡斌飙车案本身是一个个体事件,但它引起了与事件本身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公众的高度关注,这是个体事件演变为后来的网络公共事件的重要原因。从网络公共事件生成机理的视角来看,要对胡

作者简介:高抗,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关于案例过程的具体描述,参见沈雁冰: 杭州飙车案引发的舆论流变 ,http://www.si na.co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4801829.html,.2009年06月11日14:33, 法律与生活 杂志。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使最初的意见倾向得到强化的现象。详见俞国良: 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P565~566。

斌案为何演变为公共事件进行解释,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个体事件是为何、如何激发公众的情绪的?

通过对案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公众情绪的激发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命运的共同依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

由胡斌飙车案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的参与者中,绝大多数人都与事件的起因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跟死者素不相识的人要站出来打抱不平呢?许多市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我非常关注这个事件的发展,我每天也得过马路啊。 一个在BBS上流传甚广的签名档准确表达了人们的想法: 他们杀共产党,我不说话,我不是共产党人;他们杀工会分子,我不说话,我不是工人;他们杀犹太人,我不说话,我不是犹太人;他们杀我的时候,没有人说话,已经没有人了。 由此可见,网络公共事件的参与者有着命运的相互依赖。这种 命运的相互依赖 在勒温看来是群体存在的条件 。

2 以情绪积累为基础的社会认知图式

在网络公共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大量网络集群行为的潜在参与者,他们是由 相对剥夺感 强烈的人组成的社会统计群体。由于网络行为的匿名性和参与者地域的广泛性,我们无从知道由胡斌案引发的公共事件的参与者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心理特征和情绪倾向,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同样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调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的社会心理环境之中。

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期过程中,社会分配不公导致了两极分化,产生了普遍的仇富心理。这种社会性的心理状态既是网络公共事件的 燃烧物质 ,又是网络公共事件参与者社会认知图式中的情绪要素。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图式影响认知者对于认知对象的选择。胡斌飙车事件发生后,公众关注的目光马上越过了事故本身,而落到了肇事者 富二代 的身份背景上。当 富家子弟 、 飙车 、 撞死人 等关键词汇聚在一起而成为公众的知觉刺激时,公众潜意识中的仇富心理就被激发出来了。

此外,政府信任危机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变量,对公众的社会认知和归因产生了影响。与仇富心理一样,对权力机关的不信任也是社会公众认知图式中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公众对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公正性的判断。交警的 70码 通过仇富心理、信任危机等认知工具的加工,变成了 欺实马 和 黑幕说 ,从中折射出来的是社会公众的不安和焦虑。由此可见,一起 普通的 交通肇事案演变成为后来的网络公共事件,其 路径依赖 的初始条件就是公众的情绪积累和已有的认知图式。

3 媒体的放大作用

5月8日晨,H市的 都市快报 刊登了二个版面的车祸报道。在这篇报道中,一个画面占据了半个版面:肇事司机的朋友们在事故现场叼着烟,互相勾肩搭背,表情轻松而漠然。此外,该报道中披露了现场目击者对当时情景的回忆、富家子弟的身份以及其他一些细节。来自事故现场的细节显示,胡斌肇事后 曾表现完全不在乎 ,下车打电话。十多分钟后,七八个打扮时髦的同伴分别驾保时捷、法拉利等豪华名车赶到,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抽烟说笑,声称 可以用钱摆平 。 小伙子们在一旁出着主意:赶紧找找人,看看有啥路子 黑衣女士躲到了一边,不断按着号码,捂着嘴小声说着 直到三菱跑车被拖走,警车也开走了,她的电话还没打完,算了下时间,至少有40分钟。 。

可以说,公众对胡斌及其亲友的第一印象是通过 都市快报 的这个报道而形成的。肇事司机朋友的冷漠、肇事者的傲慢及其母亲的举动,激起了H 市市民和网民的愤怒。网民通过搜索肇事车车牌发现,该车有数次改装、超速 前科 。胡斌驾驶的跑车曾多次出现在过去的新闻报道中。2008年12月1日,在H市建国北路乐购超市附近玩漂移,被巡逻交警拦下。随后的12月7日,该车又在沪杭高速公路(限速120码)往杭州方向违章超速,时速高达210码,超速75%。网民追问:为什么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驾照没有被吊销?由此可见, 都市快报 的报道对于公众愤怒情绪的激发,以及对于在愤怒情绪和好奇心理驱使下的信息搜寻行为的激发无疑具有诱导作用。不仅如此,公众对此后新的知觉材料进行加工、判断和归因,也是以通过 都市快报 的

文二西路紫桂花园门口飙车夺命 , 都市快报 ,2009年5月8日。

[英]Rupert Brown著: 群体过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版,P22。

报道而形成的印象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个体事件的特殊性(如胡斌飙车案中的 富二代 、 飙车 、 优秀大学毕业生 、 人行横道上被撞 等)是其可能演变为 蝴蝶效应 的先天条件。潜在参与者的情绪是如何被具有特殊性的个体事件激活的呢?第一,个体事件是激发参与者情绪的诱因,它强化了参与者的命运共同依赖感,产生了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命运的共同依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参与者行为动机的依据;第二,在长期的社会心理环境中形成的参与者的情绪状态,以及相应的社会认知图式决定了参与者对刺激的感觉、认知和行为反应,是参与者对外部刺激进行反应的中间变量;第三,媒体迅速、高效的细节披露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吸引眼球的知觉材料,从而影响了公众的认知选择和认知结果。以上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就是公众情绪被个体事件所激发的心理机制。

二、被个体事件所激活的公众情绪

为什么会燃烧

暗示、模仿、从众、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等群体心理机制是集群行为演变的 内生变量 ,它们无疑对群体情绪感染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对于参与者情绪的燃烧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不过,在这里,我们将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权力机关的应对行为上。因为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来看,警方和法院的应对行为就是对作为互动另一方的公众的刺激因素,它们是公众的知觉对象,从而成为公众情绪燃烧的条件或 助燃剂 。下面让我们撷取几个事件演变过程中的片段作为这种分析的对象。

片段一:事故通报会。5月8日下午2点,区交警大队召开了事故通报会。警方公布的初步调查结果称,肇事车辆是否存在改装、死者是否走在斑马线上不详,车速认定70公里每小时。警方称, 根据当事人胡某及相关证人陈述,案发时肇事车辆速度为70公里/小时左右。至于行人当时行走的确切位置,警方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谁都不能避免越过双黄线的! 没有飙车这一说法,只是你超我,我超你的追逐! 此言一出,现场顿时哗然。在舆论质问下,警方承认,所谓的 证人 ,仅仅是询问肇事司机及同行者的结果,而对于车辆有否压过双黄线,是否逆向行车,以及是否经过改装等问题,警方都支支吾吾: 可能没有 。

对片段一的分析。车速 飙车 罪名,是胡斌飙车案司法审判的逻辑链条。其中,车速是飙车的依据,飙车是定罪的依据。因此,车速问题从一开始就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警方恰恰就是在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上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仅根据肇事司机及其同伴的口供,就草率作出车速为70码的结论。由于在警方召开事故通报会前, 都市快报 就已经对飙车事件作了报道,并披露了有关细节。而警方的 70码 结论与现场目击者的回忆(谭卓被车撞击时飞起来, 有两层楼那么高,至少20多米远 )相去甚远。因此,警方在事故通报会上的所作所为,在公众看来简直就是 睁眼说瞎话 ,这无疑大大刺激了公众的神经。再加上肇事者 富二代 的家庭背景给了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人们联想到警方这样做是否存在不良动机(因为事发路段限速50码,车速70码未超过限速的50%,这关系到对肇事者的定罪)。此外,警方在事故通报会上的行为的失当之处至少还有:(1)对公众说谎。在事故通报会上,当受到质疑时,警方宣称 事故现场没有监控录像 。而在5月9日,Z省卫视播放了一段监控录像,画面正是三菱跑车高速飞奔的镜头。(2)用辩护的口气说话。在谈及肇事车是否越过双黄线、是否飙车等问题时,警方称 谁都不能避免越过双黄线的! 没有飙车这一说法,只是你超我,我超你的追逐! (3)对媒体的提问避而不答。如对于车辆是否逆向行车,以及车辆是否经过改装等问题,警方都闪烁其词。总之,警方的行为给人留下了 警察包庇肇事者 的深刻印象。由于这种印象的形成,使得案情的调查从一开始就被蒙上了 黑幕 的面纱,而 黑幕说 又为后来的 替身说 埋下了伏笔。由此看来,警方在事故通报会上的不当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 潜无穷 的。

人们以怀疑执法公正性的普遍社会心理为内隐

参见吕明合: 杭州飙车案警方所称70码成最热网络新名词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4801829.html,.2009年05月14日10:48.南方周末。

社会印象 ,以此前媒体披露的肇事者富家子弟的身份为认知背景,对当前警方的行为进行推理,得出了合乎逻辑的结论,即 警方是在为肇事者开脱罪责 。这就是人们对警方的第一场发布会的认知反应。而且这种怀疑和不满情绪迅即在网络上蔓延。此后不久, 70码 成了最热的网络新名词。网友们还在互动百科上创造了一个新物种 欺实马 。

片断二:车速鉴定结果公布后的警方行为。5月15日,H 市公安局公布了事故鉴定报告,调查组认定事故车在事发路段的行车速度为84 1~101 2km/h 。但是对于这个由七位专家组成的调查组作出的权威性鉴定结论,网友们依然表示怀疑。一家网站专门组织了一个名为 你想知道这 84-101码 是怎么出来的吗? 的投票,高达98 01%的网友强烈要求公布鉴定结论是怎么得出的,依据是什么,专家用于演算的数据是多少。但是网友的要求始终没有得到警方的任何回应。

对片断二的分析:对于车速在84 1~101 2km/h 的鉴定结论,网民们表示了强烈的怀疑。本文在此援引一位网友的代表性质疑: 肇事车时速在84 1公里至101 2公里范围 ,这样的鉴定结论,怎么看也有点诡异。 欺实马 成为网络新的流行词之后,警方已就曾经发布消息的不严谨,向大众作了诚恳的道歉。现在让人感到诡异的是,权威专家们既然能把肇事车时速数据的精度把握到小数点后一位,为什么对于肇事车速度的范围估计就拉得那么开阔呢?就下限84 1码来说,101 2码的误差,达到惊人的20 33%!即使按照上限101 2码来考虑,84 1码的误差也达到16 90%。误差这样大,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公布消息的裁量权大了,表述过程中的裁量权也大了。请看,现在的有关新闻就说 肇事车辆被改装,时速逾84码 。对于 肇事车时速在84 1公里至101 2公里范围 而言, 逾84码 确实没有错。但是受众的注意力不会在 逾 字上,而是在 84码 上。渐而渐之,人们就感觉是 84码 了。转而一想, 84码 和 70码 也差不到哪么去啊,警方曾经的 70码 也错不到哪儿去也。人们不禁要

问, 肇事车时速在84 1公里至101 2公里范围 ,为什么没有表述为 不足101码 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取 逾下限 而不是 不足上限 呢?这个问题该由警方和媒体来回答。我不禁要问,既然专家们只能得到 肇事车时速在84 1公里至101 2公里范围 的大概结论,为什么不取上下限的算术平均值 92 65码 呢?说成 92 65码左右 难道不更科学、更中庸吗?我还想问,7名专家在鉴定结论上都签名没有?难怪网友们要求公布参与鉴定的专家名单,公布测试方法、测试过程等数据,以示其公正 。对于网民们的质疑,有关部门始终没有作出任何回应或解释, 84 1~101 2km/h 又成了人们的一个新的心病。而每一个新的心病的背后都蕴藏着人们对公权力越来越强烈的不信任。

片断三:法院的辟谣行为。 替身说 一出现,法院就立即给予了回应。法院称这些猜测毫无根据,纯属无稽之谈。法院给出了三点理由:一是胡斌发胖可能与他在看守所中生活有规律、活动量比案发前减少有关;二是胡斌的 温顺 是认识到飙车案教训的结果;三是胡斌从看守所到法院接受庭审全程均有法警护送 。

对片断三的分析:笔者认为,法院在辟谣之前首先应当认真分析产生 替身说 的背景和具体原因。(1)由 七十码 积聚起来的公众情绪焦虑,是产生 替身说 的心理背景。警方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时所犯下的错误在很多网友心中留下了阴影,而胡斌在事发当晚回家的事实为胡家 狸猫换太子 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2)网友质疑胡斌用替身的直接原因是,从照片对比看,法庭上的人和肇事时车中的人差距太大。(3)信任危机是产生 替身说 的深层社会心理原因。 替身说 在胡斌案中出现或许偶然,但在信任危机的大背景下,出现此类凝结公众焦虑的事件又有其必然性。(4)过去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为 替身说 提供了支持。在交通肇事案件中,顶包很容易发生,一些地方也的确发现过顶替事件。总之,在胡斌案中出现 替身说 ,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参见袁爽柴燕菲:杭州飙车案胡斌被疑替身出庭法院称无稽之谈,http://ne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4801829.html,.2009年07月21日14 24中国新闻网。

内隐社会认知 是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沃德于1995年提出了的概念。格林沃德发现,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的经验,但这一经验

对个体当前的认知具有潜在的影响。格林沃德进一步指出,内隐社会认知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关于 内隐社会认知 的概念,可参阅金盛华主编: 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P124。

然而,法院对于这样一个有深层原因和复杂背景的现象却仅仅作了过于简单的处理。法院的辟谣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先以 毫无根据 、 无稽之谈 这样居高临下的口吻给出结论,然后以三点没有说服力或不合逻辑的理由来论证结论。其中,前两点理由分别解释胡斌为什么 发胖 和 温顺 ,但从司法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能够证明一个人身份的证据。第三点理由即 胡斌从看守所到法院接受庭审全程均有法警护送 ,只能证明接受庭审的人是关押在看守所里的人,但并不能因此证明出庭受审的人就是胡斌本人。试想,一个逻辑不严谨的解释怎么能说服公众呢?

此外,法院的做法违背了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改变的基本原理。首先,法院的辟谣所采取的是单面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并不适合于辟谣对象的态度特点。因为对于态度差距(即信息接受者的初始态度与传播立场之间的距离)较大的公众采用单面传播,不仅不利于他们改变态度,而且还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其次,态度改变理论还告诉我们,辟谣者的可信度与说服效果成正比。在事件初始阶段就形成了 黑幕说 的社会心理背景下,法院的辟谣难以被人们所接受的可能性本来就很大。现在的实际情形是:一方面,作为说服者的法院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可信度不高;另一方面,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公众的态度距离又比较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应当采用双面传播。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法院却偏偏采取了单面传播。因此,从信息传播与说服的原理来考量法院的辟谣行为,可以知道其措辞是很不恰当的。难怪法院的 辟谣 不仅没有消除人们的怀疑,反而激发了网民们进一步求证的积极性,并促进了 替身说 的升级和更为广泛的传播。可以说, 替身是张礼礤 就是 替身说 的一个新进展,它是公众在 禁果逆反 心理驱使下对事实真相进一步求证的成果,表达了公众对庭审中胡斌身份真实性的进一步质疑。

以上,我们只是从整个事件过程中撷取了几个片段作了分析,综观全过程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这个公共事件是由一系列质疑(诸如:70码车速能否将人撞飞5米高20米远?事故通报会上,警方为何称没有监控录像?在事故当晚,肇事者为什么还能回家上网?胡斌有飙车的前科,有超速50%以上的违章记录,为什么不吊销他的驾照?为什么不调查神秘的黑衣女子40分钟的电话内容?胡斌的非法改装车是如何通过年检的?车速84 1-101 2公里/小时的鉴定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法庭上受审的人是否是胡斌的替身?为什么是交通肇事罪,而不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等。)组成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发现,公众的质疑与有关部门的不当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即公众的每一个质疑都是在有关部门的行为刺激下产生的。执法和司法部门反应迟钝、关键时刻的诳语和失语、对焦点问题回应不够等不当行为遍布整个过程,使得种种质疑不断产生,不断放大。而且通过公众认知图式的加工,这些先后串联起来的质疑发生了并联,组成了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系统,这个逻辑系统的关键词就是 黑幕说 。据此我们认为,从网络公共事件生成机理的视角来看,除了暗示、模仿、从众、去个性化等群体心理机制外,执法和司法部门的应对行为也构成了对由胡斌案引发的公共事件参与者情绪性行为进行解释的重要变量。

三、结 语

通过对由胡斌飙车案引发的网络公共事件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网络公共事件生成、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个体事件、潜在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信息传播、群体心理机制、政府部门的应对行为等。其中,个体事件是激活潜在参与者情绪,引发网络集群行为的初始诱因。个体事件的特殊性是使个体事件引起潜在参与者关注的条件;潜在参与者的心理状态作为认知图式,影响到他们对个体事件的感知、解释和行为反应,因此是刺激(个体事件)和反应(潜在参与者的后续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网络时代迅速、广泛、匿名的信息传播具有高效的社会动员作用,它使得大量潜在参与者迅速成为现实的参与者;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等群体心理机制和现象是网络集群行为不断升级的 内在变量 ;政府部门的应对行为作为影响网络集群行为的 外在变量 ,是对参与者的刺激,因而是参与者行为反应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吴锦良)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重新分布,世界日益呈现平坦结构。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未在空间上趋于均衡,反而更加突出了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鸟瞰世界经济版图,人们不禁惊叹,以地方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亮点区域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而,过去的数十年间,产业集群问题也成为各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 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环境区域,无论是产业集群整体还是个体层面的集群企业,得益于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作用,都会显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正如马歇尔所说,在产业集群中,有关产业的技术知识和行业信息遍布于空气当中。随着研究者对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在富有创新性的产业集群内部,集群企业分享“产业空气”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具有均等性,集群企业之间在创新绩效上具有迥然的差异。探寻创新环境下的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过程和机制成为集群理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这一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进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研究分析的层面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以对集群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的创新网络为分析的起点,通过融合产业集群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组织学习等相关理论观点,应用网络分析的范式和方法,对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中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进行探讨,尝试从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来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差异进行解释。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将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问题分解为三个关键问题: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主要构成主体有哪些;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对企业从创新网络获取知识的影响如何;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构建概念模型和综合分析框架。 本研究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辨析了集群研究多个理论学派间的联系和演进轨迹。基于对理论文献的掌握和笔者多次针对浙江地方产业集群进行的实地访谈和调研,本研究选取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集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且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入手,对中国农业集聚格局的具体机制进行了分析。 标签: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机制 前言:现阶段我国农业地理整体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扩大,专业化与多样化程度逐渐增强,呈现跨区域增长的态势。虽然大宗农产品区域专业化程度较低,不过经济作物区域专业化程度却很高。对我国农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发展的格局演化进行分析,有利于寻找出具有生产潜力的具体区位,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 (一)农业重心发生转移 近30年来我国农业中心主要处于我国偏东南方向,农业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1]。然而近年来农业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南方向移动,由于近年来麻类以及谷物等农作物的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我国农业重心向西南方向整体迁移。从农业中心迁移速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业重心向西移动速度较为缓慢,向南移动速度相对较快,且农业重心迁移大多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前。 (二)农业地理分布相似性减弱 由于农作物市场对于农业生产要求越来越高,相邻省区农业地理集聚现象存在着不稳定的现象,近年来农业地理集聚总体上呈现着递减趋势。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农业结构调整时期,在我国整体农业地理集聚程度增大的背景下,各个行政区划内为了追求农业生产的利润,发展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导致农业地理分布相似性减弱。 (三)具体农作物的发生地理迁移 随着我国自然气候逐渐发生着改变,同时各区域市场对于农作物的需求发生着改变,因此具体农作物的地理集聚格局逐渐发生着迁移。例如蔬菜、茶叶向西迁移,而棉类种植持续性向西北迁移,烟叶种植持续向西南迁移等。虽然我国农业从整体看地理集聚情况并不明显,但对农作物进行细分后可以发现具体农作物呈现地理连片迁移状态。 (四)龙头企业集聚格局

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第26卷第3期2006年5月经济地理 ECONOMICGEo勰APHY V01.26,No.3 May,2006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3—0378—05 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蔡宁1,吴结兵1,殷呜2 (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27;2.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200120)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大规模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在将集群网络划分为投入产出网络、技术合作网络和劳动力网络的基础上,结合对温州鞋革业和北京rr业等产业集群的分析,考察集群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不同程度上具有小世界、无标度和群落结构等属性,且这些结构属性与集群网络的演化及具体产业背景具有一定的关系;②集群的网络结构属性对于集群的资源整合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使得集群的资源整合过程有着较高的效率和较广的范围;③集群网络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集群网络的无标度结构使得这种抗风险能力同时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 关键词:产业集群;复杂网络;结构一功能分析;抗风险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I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面临来自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在核心竞争力缺乏下的产业集群将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这种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聚是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集群分析也因此日益成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 作为某一特定领域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现象,产业集群具有地理接近性和关系接近性两个重要特征。PoweⅡ和GoIdon等人认为,与块状经济和经济地理侧重地理接近性研究不同,当前集群研究更加关注建立在地理接近性关系上的关系接近性,集群被理解为一种超越企业的网络组织乜’3]。因此在理论上如何揭示集群网络的结构及功能特征,以及内在的系统动力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提高集群竞争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分析方法,试图打开集群结构与集群功能相互作用机制的黑箱,主要关心的问题是:集群网络的总体结构属性如何具体刻画?集群结构属性是如何与集群功能内在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在网络结构基础上的集群功能具有哪些特征?如何通过集群的结构优化实现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对于集群复杂网络结构与功能的探讨具有如下意义:①在国际学术领域,复杂网络研究方兴未艾,但对于产业集群复杂网络形态的分析还属于空白,本文第一次给出了集群复杂网络分析的一个框架;②从网络嵌入性的角度来看,对于网络总体结构的分析拓展了结构嵌入性的分析方法; ③第一次发现集群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并且这种抗风险能力具有鲁棒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征,这对于集群风险和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④在我国产业集群 收稿日期:2005—05—12;修回日期:2005—1l—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钾30∞)资助。 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对政策制定者以及管理实践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产业集群的网络形态与网络结构 产业集群具有典型的网络形态特征。①集群内产业间是相互关联的,波特的钻石模型强调了产业间相互依赖关系是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构成因素…;②各种类型组织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GREMI小组在考察了欧洲高科技集群发展的基础上指出,科研机构与企业、大型企业与小企业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集群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H1;而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些连接是建立在个体组织间关系互动基础上的。 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SNA)认为,集群网络具有嵌入性(e珈Ibeddedness)的特点,群内经济行为嵌入在网络与制度之中【5J,信任、规范和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于群内企业的行为及其竞争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拍’7j。在此基础上,对于集群网络结构的进一步分析主要从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两个方面展开:首先群内组织间直接的连接关系对于集群发展和群内企业行为有着重要作用,从连接强度来看,uzzi认为强连接有利于组织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并因此获得信息的交流旧J,而罗家德认为群内弱连接则有利于新颖信息的获取,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侈1;就连接具体的性质来看,Yamawaki通过考察了日本产业集群演化,认为“血缘”、“亲缘”等关系对于组织问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信息交换也具有重要影响u叫;结构嵌入性分析则从结构洞、网络密度、网络核心度、网络层次等角度指出不仅是个体组织问直接的连接关系影响到组织的竞争优势,而且组织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于其竞争优势也有显著作用,Bun从信息冗余的角度指出处于结构洞中位置的组织具在网络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但目前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还存在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

网络广告形式分类与优缺点

网络广告形式分类 按形式分 <1>.横幅广告:这是网上使用最多的广告,是网页上出现的一个显示静态或动态图形的矩形对象,嵌有广告主网站的链接。 <2>.弹出式广告:即用户打开或关闭一个窗口时出现一个广告窗口,该窗口没有浏览器常规的控制工具,唯一关闭广告的办法就是点击窗口右上角的关闭窗口控制。 <3>.弹底式广告:是在弹出式广告之后紧跟一个命令恢复浏览器窗口,这样就将广告窗口放在用户浏览器这后,等用户关闭浏览器这后就会看到广告。 <4>.插页式广告:在用户点击链接打开页面进,出现的不是想打开的页面,而是插页式广告的窗口(插在两个页面之间),多数插页式广告会自动关闭,接着在原浏览器窗口中显示用户想打开的页面。 <5>.媒体广告:又叫活动式广告,指在原页面(不是新打开窗口)上浮动的图形活动。 按媒介分 1、网幅广告(包含Banner、Button、通栏、竖边、巨幅等)网幅广告是以GIF、JPG、Flash 等格式建立的图象文件,定位在网页中大多用来表现广告内容,同时还可使用Java等语言使其产生交互性,用Shockwave等插件工具增强表现力。劣势:费用高,一般企业无力承受。 静态的网幅广告就是在网页上显示一幅固定的图片,它也是早年网络广告常用的一种方式。它的优点就是制作简单,并且被所有的网站所接受。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在众多采用新技术制作的网幅广告面前,它就显得有些呆板和枯燥。事实也证明,静态网幅广告的点击率比动态的和交互式的网幅广告低。 动态网幅广告拥有会运动的元素,或移动或闪烁。它们通常采用GIF89的格式,他的原理就是把一连串图像连贯起来形成动画。大多数动态网幅广告由2到20帧画面组成,通过不同的画面,可以传递给浏览者更多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动画的运用加深浏览者的印象,它们的点击率普遍要比静态的高。而且,这种广告在制作上相对来说并不复杂,尺寸也比较小,通常在15k以下。正因为动态网幅广告拥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它是目前最主要的网络广告形式。 交互式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游戏、插播式、回答问题、下拉菜单、填写表格等,这类广告需要更加直接的交互,比单纯的点击包含更多的内容。交互式广告分为html和rich media 两种。 2、文本链接广告,文本链接广告是以一排文字作为一个广告,点击可以进入相应的广告页面,比如百度推广,谷歌广告等。这是一种对浏览者干扰最少,但却较为有效果的网络广告形式。有时候,最简单的广告形式效果却最好。劣势:费用低,效果不好,目标用户群不明确。 3、电子邮件广告,电子邮件广告具有针对性强(除非你肆意滥发)、费用低廉的特点,且广告内容不受限制。特别是针对性强的特点,它可以针对具体某一个人发送特定的广告,为其他网上广告方式所不及。劣势:电子邮件广告给用户的感觉不是很前卫。 4、赞助,赞助式广告多种多样,比传统的网络广告给予广告主更多的选择。

农业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及其创新绩效研究――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精)

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农业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及其创新绩效研究--以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为例 姓名:刘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区域经济学 指导教师:李二玲 2011-06 摘要 当前,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竞争恶劣、创新乏力、知识网络很不发育。新经济背景下, 知识和创新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网络恰恰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有效途径。针对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从农业集群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有关农业集群内部结构、网络、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视角,以河南省鄢陵花木产业集群为例,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概况、集群网络特点,以及集群内企业创新情况作了详细调查,将个人访谈与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作为本文的主要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描述统计、社会网络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知识网络结构与知识网络关系两个维度及技术网络、市场网络和合作网络三个层面深入探究农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关系特征,并探讨了知识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三个层面的知识网络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构形态。技术网络呈现核心——外围结构,核心节点比其他节点拥有更多的网络关系,能够广泛搜索外部知识,而外围

节点与其他成员则松散地联系着;市场网络呈现团体分离结构,大团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 内部成员关系紧密,而小团体的知识关联则较少,这种结构的网络不够稳定,应注意避免派系分离;合作网络可以看成是一个封闭的整体网络,网络中很少出现孤立节点,每个节点都深深嵌入在知识网络结构中。 (2三种知识网络中,合作网络成员间的联系最频繁,网络密度最大,其次是市场网络,技术网络则最为松散。农户间互补完成订单、共同形成市场使得合作网络最为密集,而种植技术的外显性使得网络成员无需过多交流。此外,焦点企业在三种知识网络中拥有较多的知识关联,是集群中重要的知识守门人,而农户和一些小企业往往是网络中的孤立点,这就导致了知识溢出的不对称性。除了核心企业,一些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对知识扩散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三种知识网络中,核心企业比其他类型组织的关系强度与关系质量都要强些。可见,频繁而高质量的知识流动更倾向于集中在高层次团体内,而不会发生在整个集群中,知识更多地围绕着知识禀赋的强核心。农户在这三种网络中的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 I 则处于弱势地位。 (4核心企业的技术网络关系强度比自身的市场网络和合作网络关系强度要低,这与正规企业、准企业和农户这三类组织的情况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核心企业往往是集群内的技术研发中心,本身的技术知识存储量相对市场知识和合作知识而言更充足,所以技术知识网络的关系强度也会相应低一些。但总体上,核心企业的技术网络关系强度仍然比其他组织的要强。此外,整个花木集群的市场网络关系质量比技术网络和合作网络的关系质量要高。 (5集群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差异很大。综合驱动型企业的创新绩效最高,它们主要由核心企业和正规企业组成,是集群中综合实力较强的创新主力;资本驱动型企业

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网络视频直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恶意竞争,运作方式同质化 近年来,网络直播逐步进入人们视野,门槛低、获利快,在2016年迅速成为国内创投圈一大热词,不仅名人大咖加入直播行列,各大手机APP也陆续推出直播功能,例如罗胖上映客、网易BOBO直播、腾讯新闻客户端的直播页卡等,网络视频直播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内,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网络直播行列,网络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平台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甚至出现一些恶意竞争,例如:一些直播平台利用技术手段恶意攻击其她平台;某些网络直播平台的观瞧人数涉嫌造假;行业潜规则,挖走其她平台人气主播;利用不正当营销手段恶意炒作,哄抬主播身价等等。其次,网络直播商业运作方式雷同,缺乏创新性。纵观国内各大直播平台,都就是以游戏电竞与美女主播为主,颜值、猎奇内容成为秀场主题元素,虚拟礼物打赏为主要变现模式,没有形成精细化与个性化的平台发展策略。 (二)内容过度娱乐化、低俗化 一方面由于直播门槛低,直播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为博粉丝眼球,拉近关系,部分主播突破了行业底线,直播一些大尺度、低俗化的内容。另一方面,观众窥私欲驱动直播内容向低俗化方向发展,尤其就是近几年,网络直播出现乱象,内容的过度娱乐化与低俗化就是目前网络直播平台最大的隐患之一,特别就是随着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渗透力越来越强,网民年龄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这种隐患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危害会越大。 (三)监管不力,打“擦边球”现象频现 互联网时代,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国家对于网络市场的监管存在技术上的难度。网络直播无法实现技术拦截,只能依赖人工监管。特别就是移动视频直播,没有上传步骤,按下摄影功能,云端就会同步抓取、同步储存、同步传递,即时性强。对于PC网络直播平台也很难实现对直播画面的实时监控。这样一来,网络直播中“擦边球”现象增多,由于直播场就是匿名制的虚拟社交,部分网络主播为了吸引眼球,打“擦边球”现象在直播秀场很常见。 在网络直播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属于虚拟社交,虚拟社交就是各种关系、等级的混合体,它甚至要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这就容易导致直播用户的网络集群行为,引发舆论狂潮。因此,网络直播场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蓄意制造网络骚乱的场所,例如,在网络直播平台上传播一些虚假视频,误导观众等。另一方面,一些暴力失德行为也不断出现在网络直播中,这也就是政府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的原因。 网络视频直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平台建设,创新运作方式

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横幅广告 横te(Banner)广告又称旗巾只广告,包含Banner、Button、通栏、竖边、巨幅等,通常横向出现在网页中,是网络广告早期出现的一种广告形式,是以GIF、JPG、Flash等格式建立的图像文件,定位在网页中大多用来表现广告内容,同时还可使用Java等语言使其'产生交互性,用Shockwave等插件工具增强表现力。 2、通栏广告 通栏(FullCollumn)广告实际上是横幅广告的一种升级,比横幅广告更长,面积更大,更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 3、弹出广告 弹出(PopUp)广告是一种在线广告形式,当用户进人网页时,自动开启一个新的浏览器,以吸引用户直接到相关网址浏览,从而起到宣传的效果,如图7-2 所示。访客在请求登录网页时强制插入一个广告页面或弹出广告窗U。它们有点类似电视广告,都是打断正常节目的播放,强迫观看。插播式广告有各种尺寸,有全屏的也有小窗口的,而且互动的程度也不同,静态的、动态的都有。浏览者可以通过关闭窗口不看广告(电视广告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它们的出现没有任何征兆,而且肯定会被浏览者看到。 4、按钮广告

按钮(Button)广告是一种小面积的广告形式,如图7-3所示。这种广告的特点是:一方面面积小,购买成本低,让小预算的广告主有能力购买;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利用网页中较小面积的零散空白位,它可出现在主页任何位置。这种图标可能是一个企业的标志,也可能是一般的形象图标,它可以显示公司品牌、宣传活动,单击按钮可链接广告主。 5、画中画广告 画中画广告(PIP)固定出现在网站页面,广告表现空间丰富,视觉冲击力强。 6、对联广告 对联广告(Bi-Skyscraper)固定出现在页面第一屏左右两侧,广告表现空间充分,视觉冲击力强,如图7-5所示。 7、文本链接广告 文本链接广告(TextLinkAds)是以一排文字作为一个广告,点击可以进人相应的广告页面。这是一种对浏览者干扰最少、但却较为有效果的网络广告形式。有时候,最简单的广告形式效果却最好。 8、擎天柱广告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创新网络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完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及功能,全面分析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并从观念、主体间联系、政府、中介机构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集群,技术创新 经济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全球化,使得高技术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日益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集群式创新作为高技术企业创新成功的新模式,已经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实。世界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高新区,它们的集群创新网络已成形,而且实力强大,如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尽管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了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政策和创新网络,对提升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下载。 1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功能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集群创新的一种组织形式,由核心企业网络、外围辅助网络以及创新网络所面临的系统环境组成。企业是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要素,作为网络的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顾客、供应商、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构成了外围辅助网络;而集群的基础设施、文化基础、制度环境和企业创新活动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则作为创新环境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对于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了集群内主体间的沟通,形成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优势;②为群内企业提供了集体学习机制,利用知识溢出效应获得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③降低了企业参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更有利于集群创新功能的发挥。 2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观念问题是培育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些有相当

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

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首先大体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产业集群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考查,阐述了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对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对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催生其发展的因素作了相关探讨。以期能够使大家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有更好的了解。 关键词: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述评;评析 一、前言 区域产业集群是指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组织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这种集中给区域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劳动力和中间投入的专门化,竞争的激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等。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19世纪末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便开始了产业集群经济的研究,其代表人物包括马歇尔、韦伯、巴顿、胡佛和波特。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学者更多地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产业集群形成之后的分析上,过分强调集群的空间性,而忽视了一个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时间性和动态性,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强调增长极理论,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推行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80年代以后,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以内力发展地方经济的道路上,并且寻求一种演进、动态的观点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产业集群的一般理论 对于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920)。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用一章的篇幅研究特定产业部门在一定地区集聚的“本地化”现象,他提出“本地贸易秘密”(local trade secrets )和“本地化技能”(localized skills )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在对区域产业集聚的考察中,马歇尔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即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从而可以导致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马歇尔关于产业集群理论起源的外部性理论,成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的经典,被称为“马

综合集群网含语音专线业务知识宝典速查手册

综合集群网(含语音专线) 业务宝典 速查手册 规范变更记录: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目录 1业务属性 (4) 1.1业务简介 (4) 1.1.1综合VPM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语音专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业务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跨品牌,跨网络............................................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短号互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 跨市集群网................................................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4 一线接入,全线疏通........................................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5 与其它VPMN业务方案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业务方案 (4) 1.3.1 语音专线实现方案 (4) 1.3.2 综合vpmn实现方案 (7) 1.3.3 语音专线可选配置 (8) 1.3.4 业务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2语音专线号码资源管理. (9) 2.1资源分配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号段划分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放号原则 (9) 2.2号码类型及申请要求 (9) 2.2.1 普通号码 (9) 2.2.2 优质号码 (9) 2.2.3 连续号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其他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3资费标准 .. (10) 3.1申请资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业务资费...................................................... 错误!未定义书签。4计费与账务. (11) 4.1计费规则 (11) 4.1.1 综合VPMN (11) 4.1.2 语音专线 (11) 4.2计费周期 (11) 4.2.1 综合VPMN (11) 4.2.2 语音专线 (11)

网络集群行为的内容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4801829.html, 网络集群行为的内容分析 作者:谢和平田晓红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网民对苏家权事件的评论文本数据为样本,进行高频 特征词分析、内容分析和情感分析,认为在此次事件中网民表现出了高参与性、高互动性、高针对性、相对扩展性、情感倾向性等特征。 【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内容分析苏家权事件 网络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①。不同于传统的集群行为,网络集群行为以具有虚拟性、隐蔽性、交互性等特征的网络为平台,以网络虚拟社区(论坛、博客、个人空间等)为集聚和言论空间。参与主体的广泛复杂性、参与形式的虚实交互性、网络事件效应扩散的难以控制性、事件演变的鲜明结构性、事件效应的双重性是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②。 近年来,网络集群行为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从研究领域来看,多集中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向,如沈晖(2009)从集群行为理论和社会工作视角对网络集群行为的作用机制和暴力倾向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干预设想③;魏娟、杜骏飞(2009)运用斯梅塞尔的价值累加理论,以魔兽世界玩家集群事件为例进行了社会心理分析④。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演变过程、组织特征、应对与调控策略等。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为基于相关理论视角下的质性探讨,缺乏量化研究。 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虚拟隐蔽等特性使其能够较真实准确地反映网民对某一具体事件的认知与情感倾向状况,而内容分析法是对媒体报道的信息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描述最为合适的方法之一⑤。基于此,本研究以腾讯新闻评论文本数据为样本,采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博导沈阳教授领衔开发的ROST CM6内容挖掘软件对网络群体行为进行相关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处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腾讯公司作为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和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其网民数量在中国网民总数中占有较大分量,影响力不言而喻。苏家权事件是发生在2013年3月的城管商贩流血冲突事件。3月17日下午,广州天河区车陂街道城管执法中队的两名城管队员 对一位卖菠萝的占道经营小贩进行劝导执法,不料该小贩突然挥刀袭击,其中一名执法队员苏家权被砍7刀,包括头部和面部5刀,可能因此毁容。该事件性质恶劣,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

网络广告表现形式

网络广告表现形式 网络广告就是在网络上做的广告。通过网络广告投放平台,利用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等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发布广告,是实施现代营销媒体战略的重要一部分。相比一般传统广告,网络广告拥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实时、互动性高、灵活性高、表达方式多为互动多媒体且感染力高。 网络广告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点: 一、站点广告形式: Banner广告(亦称旗帜广告,横幅广告,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静态或动态图片最为常见,一般位于网页顶部、中部、底部任意位置); 按钮广告(尺寸小,可灵活纺织页面的任何位置,多用于提示性广告,容量一般不超过2K); 富媒体(具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媒体组合的媒介形式,人们普遍把这些媒介形式的组合叫做富媒体(Rich Media),以此技术设计的广告叫做富媒体广告。); 视频广告(强迫性广告,相对于弹出式广告,比弹窗略显友好。); 赞助式广告(内容赞助、节目赞助、频道合作赞助); 弹出式广告(是指当人们浏览某网页时,网页会自动弹出一个窗口。随后,该对话框或在屏幕上不断盘旋、或漂浮到屏幕的某一角落,甚至伴随着动画和声音,用跳动的图片和字眼吸引用户去点击。); 文字链广告(最自由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通常是指向广告主指定网页的超链接。)、对联广告; 画中画广告(是指在文章里加入广告图片或FLASH广告,这些广告和文章混杂在一起,链接指向通常为客户量身定做的迷你网站或着陆页,大大增强了广告的命中率。主要在网站的内容页面比如新闻、文章页面的投放。)。 二、客户端广告形式: 电子邮件广告(即将广告发送到用户电子邮箱,特点是针对性强,传播广,承载的信息量大。); 屏保和壁纸广告(桌面或屏保能占据计算机的整个桌面,屏保更能以全屏的方式播放动画,甚至能配上声音。桌面或屏保广告是一种非常好的广告载体。); 软件客户端广告(是一种更强有力的广告模式,其特点是:资源位置有限,用户量非常庞大,直接到达,并且可以有信息反馈,图文并茂等。); 电子杂志。 三、其他广告形式: 搜索引擎竞价、分类信息平台、植入式广告(在游戏,视频等中植入广告信息。)。更多网络营销培训(https://www.360docs.net/doc/2f14801829.html,/)

对产业集群演化的认识

对产业集群演化的认识 作者:晏示林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现有对产业集群演化的研究多是从连续性的周期化发展着手,而忽视了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间断或转化现象。故本文重视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并利用中国彩电业的实证研究对其进行论证。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突变机制选择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14-02 前言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接的现象(迈克尔?波特)。而产业集群演化则是其在经济社会中演变的过程,国内外对此都有诸多研究。 克鲁格曼(1991)认为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如同生物一般,存在某种生命周期形态。一个典型的集群成长周期大体包括集群形成、持续增长、饱和与转型、衰退、解体或复兴成长等五个阶段。迈克尔?波特(1998)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诞生、发展、衰亡。蔡宁(2003)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陶一山和姚海琳(2006)将集群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地理集聚但未形成产业分工联系的集群、地理集聚并形成产业分工联系的产业集群、空间扩展但有产业分工联系的产业集群。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学习,认识到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把集群发展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而忽视了产业集群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中断甚至终止情况。就如同生物进化理论,也存在突变和自然选择。只是在产业集群中,单个的企业被视为有机体,产业被视为群体,盈利性被视为适应,惯例被视为基因,而创新被视为突变(杰克.J.弗罗门)。以下就这一观点进行讨论。 一、产业集群演化产生变化的原因 (一)制度因素 本质上讲,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也就是从微观上解释了制度变更对产业集群演化的影响。一是通过激励机制影响个人的努力程度,进而影响产业集群演化的速度和质量;二是通过产生不同的交易费用、交易风险,从而产生不同的区域产出率;三是通过影响产业集群的贸易和专业化范围,进而影响或改变产业集群演化的广度和深度,乃至于方向;四是通过影响

新浪网络广告形式、

任务一 1、新浪网络广告的形式 网络广告的主要类型有: 1、网幅广告(包含Banner、Button、通栏、竖边、巨幅等) 网幅广告是以GIF、JPG、Flash等格式建立的图象文件,定位在网页中大多用来表现广告内容,同时还可使用Java等语言使其产生交互性,用Shockwave 等插件工具增强表现力。 2、文本链接广告 文本链接广告是以一排文字作为一个广告,点击都可以进入相应的广告页面。这是一种对浏览者干扰最少,但却较为有效果的网络广告形式。有时候,最简单的广告形式效果却最好。 3、赞助 赞助式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传统的网络广告之外,给予广告主更多的选择。插播式广告(弹出式广告) 访客在请求登录网页时强制插入一个广告页面或弹出广告窗口。它们有点类似电视广告,都是打断正常节目的播放,强迫观看。插播式广告有各种尺寸,有全屏的也有小窗口的,而且互动的程度也不同,从静态的到全部动态的都有。浏览者可以通过关闭窗口不看广告(电视广告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它们的出现没有任何征兆。们肯定会被浏览者看到。 4、其他广告:视频广告,包括弹出窗口、浮动图标、e-mail视频广告等。新 形式广告:包括伸缩通栏广告、擎天柱广告、流媒体按钮、流媒体移动图标、鼠标响应按钮、全屏广告、画中画广告。经典式广告包括:弹出广告、声音广告、定向广告、全流量广告、横幅广告、按钮广告、文字链接、网上直播、互动广告等。 2、分析新浪网络形式、位置与价格间的关系:(1)选择搜索引擎广告,主动点击广告的目标顾客相对较多,广告效果较好,但 存在竞价排名的因素,费用较传统广告较高,而且图文广告不能作为搜索广告展示,所以它只能显示在该搜索引擎能投放广告的部分网站上。 (2)选择投放网站广告,可以利用第三方广告交易平台,也可以自行和一些网站交易,但后者费用较高。 (3)投放在首页的广告价格较高,位置醒目,能引起目标顾客的注意力,在网络右下角投放的广告价格相对较低,但效果不明显,可以投放视频。

合作的演化机制研究

合作的演化机制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分工的深入细化,企业已不太可能具备所有的优势资源,能够在各个领域都居于领先地位,单打独斗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竞争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与经济活动中的其他个体进行合作,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个体间的合作却面临困境,能够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比率并不高。本论文将主要研究在由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个体组成的经济社会中,合作行为的生成与演化机制。 本论文包括七章内容。第一章在对以往学者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框架。到目前为止,在众多的战略管理文献中,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有两大主流学派,即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外部产业定位的竞争战略理论,和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但它们都把对竞争优势的思考建立在企业间彼此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而事实上,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在持续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过程中能否保持价值流的顺畅通达。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改变纯粹对抗竞争的思维模式,辩证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但目前企业间合作仍没有获得与竞争同等的关注和研究,对合作的解释和描述显得相对不足。所以本文以企业间的合作为切入点,着重研究个体间合作关系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第二章对供应链合作、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网络这三种重要的企业合作形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总结。分析了这些合作形式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以及它们内在的行为机理,并讨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为本论文随后进行的合作演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三章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做了说明。 本论文在研究时,设定研究对象是“经济人”,即个体行为的目标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合作行为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化过程而进行,分析合作行为背后的内在的演化机制。本论文的研究实证建立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在26个群体中,采用顺序决策的合作困境博弈模型,对合作行为的产生及演化情况进行了测试,获得了第一手的数据,这是随后进行的研究的基础。第四章讨论了二人博弈中的合作形成机制。 从“经济人”假设看,因为互惠结果可以带来合作双方彼此收益的增加,所

网络广告复习题

网络广告试卷 一、选择题 1.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B) A.广告费用 B.广告效果统计分析 C.广告收益 D.广告效率 2.(c)是销售力的前提 a、创意力 b、销售力 c、沟通力 d、思辨力 3.媒体的使用频率不高的、在广告媒体组合的整个策略中被运用于辅助性的发布和传播的媒体称之为(a ) a、非主体媒体 b、主体媒体 c、网络广告媒体 d、电视广告媒体 4.广告口号中(b)的表现类型,有一个优点是,能使广告受众很容易地明白其意,而再一品位,又觉其中有着无穷的意味。看似平实其实内涵丰富。 a、普通形式 b、联想形式 c、幽默形式 d、特殊形式 5.选择( b)广告媒体,就是选择了以语言的诉求为主要的诉求工具的方式 a、杂志 b、广播 c、电视 d、报纸 6.(c )是指直接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或服务的广告性形式。运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将产品的质量、性能、特点、给消费者的方便性等进行诉求,唤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从而达到广告目的。 a、商业广告 b、非商业广告 c、产品促销广告 d、、形象广告

7.(c)是指直接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或服务的广告性形式。: a、观念广告 b、、产品促销广告 c、商业广告 d、非商业广告 8. ( c)也称广告尾文、广告随文。在广告正文之后向受众传达企业名称、地址、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方法的附加性文字。 a、广告标题 b、广告正文 c、广告附文 d、广告口号 9.(c )是与众不同的首创,是广告人在广告运作过程中赋予广告运动和广告作品以独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与众不同的力量。 a、真实性 b、有效传播 c、原创性 d、趣味性 10.(a )是广告文案写作的最根本、最终极的原则 选项:a、真实性原则b、有效性传播原则c、调查研究原则d、目的性原则 11.(b)是指受众在受传前,对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品牌都有一个先验的产品印象和品牌印象存在于心。 a、对舆论领导者的跟从心态 b、完形心态和境联效应 c、知觉相差心态 d、注重传播主体权威性的受众心态 12.投放旗帜广告的首选站点是(C) A.搜索引擎 B.主页 C.导航台 D.最有价值的网站 13.网络广告中的CPI是指D A.网络广告每一千个印象数的费用 B.其它三个都不对 C.网络广告每一千个链接数的费用 D.网络广告每一千个点击数的费用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分析(精)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分析 李萍1闫秀霞2 (1.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尽管有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能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创新优势,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机制。基于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构建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通过该模型的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的优势以及约束条件。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激励模型。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 A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cts of co-innovation network model analysis Li Ping Yan Xiu-xi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Shandong Zibo 255049 Abstract:Althoug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dustrial clusters co-innovation networks of enterprises within the cluster can give new advantages, but the industrial cluster 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 has its complicated mechanism. Based on knowledge of game theory to buil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network formation behavior mod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l, 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