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

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
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

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

阎照祥

1998年至今,英国政府有步骤地实行改革,最终剥夺了数百名世袭贵族在上院的席位和表决权。这次改革虽然没有历史上那种轰轰烈烈的场面,但作用不容低估。它废除了议会中以爵位世袭为传承纽带的特权制,代之以非世袭的议员选任制。可以想到,若无1997年工党的上台,就不会有这次议会改革。即便如此,该党还是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实行改革的。多年来世袭贵族政治特权的削弱、大地产经济基础的瓦解和上院贵族成分的改变是它得以成功的基本要素。正因为这些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所以才不会遇到大的阻力。鉴于此事件发生不久,以及学术界对此研究的不足,本文着重分析20世纪英国贵族衰落和导致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政治特权的削弱

“光荣革命”后的一个半世纪里,英国世袭贵族经历了空前的辉煌和荣耀。他们全面控制了国家各种政治权力,形成该国历史上的“贵族时代”。资产阶级和广大民众为反抗贵族寡头政体多次开展斗争,迫使统治阶级陆续实行改革。其中19世纪的几次议会改革和文官制度改革削弱了土地贵族的政治特权,工业资产阶级在立法和行政部门的实力相应加强。

首相任命贵族特权的行使渐渐成为自由党和工党打击政敌和世袭贵族的武器。1836年,约翰?罗素正告内阁务必重视增封本党贵族,以防止上院否决和修改政府重要议案。3年后墨尔本勋爵指出:当内阁依旧得到国王和下院支持时,即使上院反对,仍不必辞职。1869年,索尔兹泊里侯爵断言:若某议案遭到上院否决后重新又在下院通过,那么它理应成为法律;议会某院若无民众支持,不可让它支配另一议院①。这些意见申明了一种宪法精神:在下院至上和责任内阁原则已经确立时,一个世袭的立法团体,不应与代议性质的下院抗衡。

19世纪中期,自由党人长期执政,通过封赐新贵逐渐改变了上院成分,两院冲突减少。而后,保守党人占据政治优势,他们敕封的贵族相应增多,又使上院成为保守党的工具。如1880年,上院拒绝了关于赔偿爱尔兰被逐佃农的法案。1893年否决了自由党政府的第二个《爱尔兰自治案》。自由党人强烈抗议,保守党人则宣称上院恢复了青春。

然而,当下院权力已升到历史最高点时,上院对下院议案的否决和拖延只能是试探性的,更不能走极端。否则,政府和下院非要坚持,它就必须让步。20世纪英国议会政治的发展很

①哈纳姆:《19世纪宪制》(J.Hanham ed.,The Nineteenth Century Constitution1815—1914),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第

181—184页。

快证实了此点。

1906—1914年间,自由党内阁政府实施社会福利计划需要巨额开支,便不断调整财政政策和增加预算。1907年,首相阿斯奎斯在新的预算中,对年收入超过2000镑的“非劳动所得”征收超额所得税,对15万镑以上的产业征收累进遗产税,贵族地主首当其冲,但仍然不敷需要。1909年4月,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决心实行更激进的财政改革,提出了一个称为“人民预算案”的财政计划:在保留了累进税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遗产税,增收土地税。“人民预算案”遭到反对党猛烈抨击。保守党领袖巴尔福痛斥劳合?乔治“劫富济贫”,动员上院贵族去否决它。劳合?乔治促使下院以379对149票通过。预算案送到上院,贵族们拒绝了这项法案。贵族们的做法引起愤怒。下院和新闻界一致谴责上院侵夺了久已确认的由下院独掌钱袋的权力,是违宪行为。由于此事与两党对立有关,它很快成为1688年以来的最严重的宪法争端。

1910年4月29日,新选下院对劳合?乔治的预算案略加修改而重新通过。上院面对自由党政府在大选中的胜利,不便再作刁难,只好照它以前许下的诺言,不经分组表决就匆匆通过了。以后又经过一番周折,政府方于1911年8月18日通过新法令,20世纪的一项重要的议会法正式产生。

议会法规定上下两院的关系:凡下院通过的议案,于闭会一个月前提交上院,而上院于一月内未加修正和通过者,该法案就可直呈国王批准而成为法令。其他任何公议案,经过下院连续3次通过,交上院被3次否决后,可直呈国王批准而成为法律①。这些规定,使上院余威大减。此后上院虽然仍由保守党占据多数,但它不再是该党扼杀自由党或工党议案的有效工具。1911年议会法还为以后的上院改革定下了基调,规定要建立一个非世袭性质的第二院。这一改革直到1988年后才真正实现。

在反对第二院的势力中,工党最为坚决。20年代它两次执政时,就提出废除贵族世袭制和贵族院的要求。1935年大选前,其领袖艾德礼则直截了当地宣称:“社会主义者不仅用死亡税来增加国家收入,而且作为重新分配财富的手段”;“上院是不合时代的机构。它是一种以特

权和财富为基础的社会的自然表现,但它同现代的民主是不相称的,并且应该废除。”

②战后英国政治发展的特点,一是工党在34年间3次上台执政,政治上与保守党平分秋色;再是两大政党连续实行“共识政治”,为争取选民竞相实行改革。在这种形势下,保守党不得擅自更改剥夺贵族特权的政策。

工党的激进政策和保守党的绥靖态度,使老派贵族地主十分恼火。在上院,他们批评工党滥用议会多数,“在我们的宪政之下,某个政府可能拥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多数,却有着不加约束

的权力”③。

然而,世袭贵族的哀鸣与事无补。1949年,工党支持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法,规定以后财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上院不得随意修改。至此,上院对财政议案就失去了所有的重要权力,

5

1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①②③朗福德勋爵:

《上院史》(Lord Long ford ,A History o f the House o f Lords ),伦敦1988年版,第166页。克里门特?艾德礼:《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志和道路》,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2、56页。

扬:《英国历史文件》(G.M.Y oung ed.,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Ⅻ(2),1874—1914),伦敦1977年版,第157—159

页。

仅余对普通议案的修改权、延搁权。

在改革表演中,保守党不甘示弱。1958年,政府支持通过“终身贵族法案”,决定以后不再增添世袭贵族;同时开始敕封爵位不可世袭的终身贵族,较大幅度地改变上院成分。终身贵族增加很快,1961—1981年由43名增加到345名,成为上院中一支不可漠视的新生力量;而同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都在减少①。

一些活跃在政界的贵族还以“自愿淘汰”加快自然淘汰。1963年初,年已六旬的霍姆伯爵被提名做麦克米伦的继承人,出于政治需要,他放弃爵位,以平民身份进行补缺选举,当选为议员后再担任首相。根据这种情况,议会又通过“上院贵族法”,允准个别意欲进入下院和内阁的贵族宣布放弃世袭爵位,这又加快了世袭贵族的减员。1963—1971年,共有11名贵族放弃了爵位。

一些著名政治家,也对贵族爵位失去了兴趣。世界大战结束后,王室考虑到温斯顿?丘吉尔的卓越贡献,要封他为公爵,可他竟不愿意让他的伟大名字被一个陌生称号所取代。麦克米伦离职时,女王想封他为伯爵。他也婉言谢绝。当功勋盖世的政治家拒绝贵族爵位时,政府各种机构中的贵族成分都在大大减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内阁中贵族色彩的减褪。见下图:

1935—

1970年保守党和工党阁员的阶级结构(百分比)②1935—1955年保守党工党1955—1970年保守党工党贵族32132192110310中产阶级6415411279106210工人阶级3125519-3510人数62344837

表面看来,截止到1970年,各党内阁

中还有一点贵族残余,实际上他们大多是终身贵族。英国政府的平民化发展趋势,

已经不可改变。1983年,撒切尔夫人似乎要打破惯例,她将其副首相威廉?瓦特劳和

下院前议长乔治?托马斯封为上院世袭贵

族。可因他们均无男性继承人,所谓世袭

贵族也就有名无实了。

改造后的上院变得十分庞大。如在

1980年,有世袭贵族860人,终身贵族346人。但由于上院作用低微,多数贵族很少或者根本不出席上院会议。能参加1Π3以上会议者不到300人③,而且多数是终身贵族。每年能够出席该院一半会议的成员仅占1Π6,常常迟到早退。下院所提出的修改意见大多被束之高阁。

世袭贵族到了这般境地,似乎已经可有可无了。不列颠政界和社会上一再展开关于实行一院制还是两院制的讨论。老练的政治家不愿意本国议会制发生较大变化,只愿意慢慢地改造它。工党右翼人物也宁肯将之阉割。1964—1970年工党执政时,一再就上院前途问题提出

61 世 界 历 史2001年第3期 ①②③庞尼特:

《英国政府和政治》(R.M.Punnett ,British G overnment and Politics ),芝加哥1988年版,第297页。斯坦沃斯和吉登斯:《英国社会精英和权力》(P.S tanw orth and A.G iddens ,Elites and Power in British Society ),剑桥大学

出版社1974年版,第36页。

安东尼?桑普森:《最新英国剖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讨论,有的主张将之废除,有的主张取消其世袭成分,改造为新型的第二院①。1978年首相卡拉汉对上院严加谴责。两年后,工党屈居台下,却照样提出取消上院的动议。1983年大选时旧话重提。工党对上院的最近一次恫吓是在1998年,它终于利用执政的优势地位改组了上院。

经济实力的削弱

“光荣革命”之后将近200年里,英国大地产制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贵族地主所拥有的土地在全国可耕地中的份额居高不下。17世纪末,以贵族为核心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地主占有全国15—20%的地产②,160家世俗贵族的总收入约占全国经济总收入的1%。到了1790年,400家土地贵族(其中多是上院权贵)的地产份额在全国地产中升至20—25%。而10万个中小农户的年度总收入只占全国农业收入的15—20%③。19世纪初,英国年度总收入增加到211亿英镑,287名上院贵族的总收入约为230万英镑,在国民年收入中的份额基本未变④。1872—1873年,德比勋爵根据官方资料调查王国的土地占有和年度收入情况,发表了被称为“新末日调查书”的报告。它显示出:不列颠土地所有者超过100万人,但其中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400家大地产者依然占据了全国24%的地产。报告还显示:1873年地产达1万英亩的363名大地主里,有上院贵族186人,从男爵58人,共244名⑤。当代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分析,得出了大同小异的结论:幅员相对狭小的英国,土地集中程度超过当时欧洲许多国家。而且各级贵族所占有地产的大小,基本与爵位相埒:等级越高,拥有的地产越多。事实表明,英国世袭贵族寡头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大地产制。若要动撼世袭贵族政治权势则必须削弱其这一根基。

1879年,美国人道主义者亨利?乔治的畅销书《进步与贫困》传入不列颠,销量超过40万册。书中主张用征收高额地税或实行土地公有的措施去消除土地垄断和社会分配不公⑥。乔治还周游英国宣讲其理论,使之在城乡劳动群众、工人运动活动家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产生较大影响。

一些争取土地改革的社会团体相继出现,它们有的鼓吹土地国有化,有的主张发展小农经济。自由党人为争取下层民众的选票,呼吁进行土地改革。热衷于“渗透战术”的费边社也抛

7

1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①②③④⑤⑥阿德尔曼:《工党的崛起》(P.Adelmen ,The Rise o f the Labour Party 1880—1945),朗曼公司1984版,第3—4页。

汤普逊:《19世纪英国农业社会》

(F.M.L.Thom ps on ,English Landed Socie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罗特勒奇1963年版,第27—29页。

坎农:

《贵族世纪》(J.Cannon ,Aristocratic Century ,the Peerage o f Eighteenth Century England ),剑桥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页。

明格:《18世纪英国农业社会》(G.E.M ingay ,English Landed Society in the 18th Century ),朗曼公司1963年版,第22—24

页。

明格:《乡绅:一个统治阶级的兴衰》

(G.E.M ingay ,The G entry ,The Rise and Fell o f a Ruling Class ),朗曼公司1978年版,第59页。史密斯:《1815—1911年英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上院》

(E.A.Sm ith ,The House o f Lords in British Politics and Society 1815—1911),朗曼公司1992年版,第180页。

出农业改造计划。上述活动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贵族大地产制的社会压力。

19世纪末,英国土地贵族还经历了农业危机的打击。“谷物法”废除后,大批廉价谷物涌入英国。居民对外国食品的依赖性增加,小麦价格下降了多半,农业收入呈现负增长。在英格兰,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农业收入平均减少26%。东南农业区所受打击最大,损失高达41%。苏格兰和威尔士是以畜牧业为主,其收益分别减少1815%和21%。1888年英国地租收入共5900万镑,1901年降为4200万镑①。农业危机缩短了贵族阶级衰落的进程。

农业危机之际,爱尔兰广大佃农在“土地同盟”的领导下,开展全国性抗租运动。1881—1902年间,政府多次组成委员会调查灾情,迫使地主减少41%的租额。就整个英国来看,19世纪90年代中期的地租降回到40年代的水准。而后直到1914年,粮食价格略有回升,但从未升高到19世纪中期的水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价虽有提高,土地承租者收益增加,但政府却不允许地主借此提高地租。1918年,地租回升了15%,但1921年政府颁布《谷物生产法案》,粮价重新下滑,地租再次减少25%,很快到了1870年以来的最低点②。

地租减少使许多贵族入不敷出。在农业收益大大减少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开销并未减少。还有一些地主,过去为了修建宅第和购置地产等,曾大宗贷款,现在要偿还本息。可地租下跌了,借款利息反而上扬,借贷地主必须拿出很大一部分地租收入偿还债务,他们的财产损失率实际上要高于地租的减少率。早在1880年,政治周刊《旁观者》就估算道:若是某地主的地租收入减少30%,就等于其年度纯收入减少50%。地租减少引起地价降低。多数贵族地主怕地价继续下滑,低价抛售地产,或用土地抵押债务。只有个别实力雄厚的精明地主敢于看准时机,低价收购土地。

1894年,自由党内阁开始对拥有100万英镑以上家产者征收8%遗产税,1909—1914年间增加到15%,1919—1930年达40%,1930—1934年为50%,1939年高达60%。某些地主一时筹集不到应付的巨额税款,可以缓缴,但必须支付8%的欠税利息。

遗产税的创伤尚未痊愈,累进所得税开始征收。而且这一税种是根据毛收入进行估算的,对贵族地主尤其不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得税明显提高,使地产广袤的大贵族也感到无法忍受。如布克留奇的两块地产,年度毛收入为42,496英镑,其中用于整修基建之类的必要开支为19,229英镑,22,800英镑用来缴税。经过两项扣除,仅剩余467英镑。有些贵族地主的年度收入竟低于税额。

面对收入的锐减,贵族地主被迫削减开支,但仍然不能弥补财政亏空。尤其是在缴纳巨额遗产税时和支付到期贷款本金时,必须采取几种措施缓解困难。

其一是将作为地位象征的庄园宅第出售转让。在英格兰什罗普郡的173座地主庄园中,1922—1934年间有53座转手出售。倘若找不到买主,便任其荒芜毁坏。1920—1939年间,毁坏的贵族宅第达221座。

其二是拍买世世代代珍藏的家具和艺术品。从1875年到1878年,地产经营不善的芒罗

81 世 界 历 史2001年第3期 ①②坎纳迪恩:

《英国贵族的衰亡》(D.Cannadine ,Decline and Fall o f the British Aristocracy ),耶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2—93页。

恩色:《1870—1914年的英国》

(R.Ens or ,England 1870—1914),牛津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85页。

氏家族首先拍卖家藏艺术品,获10万英镑。1882年7月,汉密尔顿公爵一次出手2213件绘画、瓷器、玻璃制品和家具,得款397,562英镑,世人为之惊异。翌年,汉密尔顿公爵的记录就被马尔伯罗公爵打破。3家大贵族先例一开,许多贵族仿效。1917年2月,兰斯顿勋爵的一幅拉斐尔的油画《圣母和圣子》以50万英镑的高价卖出,大西洋两岸为之轰动。3年之后,德斯巴勒贵妇的两幅名画售价15215万英镑。艺术品拍卖使民众对贵族身价有了新的理解,呼吁政府对他们加重剥夺。

其三是出售地产。这对贵族地主来说,是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英国贵族地主大面积出售地产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最早是在爱尔兰,土地转让速度较慢。1903年以来,政府规定:佃户购买土地的借款支付时限延长到6815年,借款利息降到3125%之下。政府又无偿给予12%的补贴金,转让速度大大加快。1903年到1909年,英国地主共出售爱尔兰土地900万英亩。截止1914年,爱尔兰的土地共有1100万英亩的土地转手。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虽然没有爱尔兰式的强制性土地改革,可贵族地主迫于经济压力,大量出售土地者甚多。

贵族地主抛售地产过多,售价陆续下滑。例如当时莱因斯特公爵等5家大贵族共出售了7915万英亩的土地,合计得款1,006,206英镑。平均每英亩售价12166英镑。而在19世纪,平均每英亩售价33英镑①。

地租收入的减少和土地的大量出售影响到上层阶级财富占有的变化。1809—1879年间,英国88%的百万富翁是贵族地主。但是在1880—1914年间,下降到33%。1909年,前首相巴

尔福感叹道:“多数大产业处在高度流动状态”②。

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英国土地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它在相当程度上扫荡了大地产制的残余,动摇了英国贵族地主寡头统治的根基。为此,下院议员爱德华?伍德称它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间,工党代言人明确提出了继续削弱贵族地主的口号,

认为“土地是应归国家控制和归国家所有的最重要的因素”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以艾德礼为首的工党就答应上台后实施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英国建设成贫富界限狭小的福利社会。但改革需要大量经费,钱从何来?他们主张剥夺富人。还可以继续被宰割的贵族地主就成为案头之肉。

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工党政府操纵议会通过法案,要对家产在100万英镑以上者征收80%的遗产税。贵族们在上院嚷道:“这简直是持刀劫掠!”但无济于事。税照样要缴,拖欠者另缴8%的利息。1947年第六任哈伍德伯爵逝世,政府估算其家产为5419万英镑,按照33115%的遗产税率,应缴纳1812万英镑。4年之后,物价上涨,家产被估价为150万英镑,必须再交纳80万英镑的增值税。第七任哈伍德伯爵在缺少现金的情况下,只好将212万英亩的地产出售④。

9

1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①②③④比尔德:《13世纪英国农业社会》

(M.Beard ,English Lande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鲁特勒奇公司1989年版,第91页。

艾德礼:《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志和道路》,第30页。

坎纳迪恩:《英国贵族的衰亡》,第91页。

鲁宾斯泰恩:

《近代英国上流人物和财富》(W.D.Rubinstein ,Elites and the Wealthy in Modern British History .E ssays in So 2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萨塞克斯1987年版,第154页。

1946年,政府迫于“地主联合会”的压力,规定:如果某富豪在其逝世的5年之前,提前将全部地产传交继承人,可以免缴遗产税。这又诱使不少地主照法办理。手续办妥后,一些老贵族精心保养身体,惟恐5年内提前见上帝。但仍有不幸者。如1950年11月间,第十任德文希尔公爵在锻炼时心脏病发作,“提前”3个半月去世。该家财产被估价600多万英镑。按照80%的遗产税税率,要缴纳500万英镑。第十一任德文希尔公爵只好欠交税款。平均每天付息1000英镑。他为了还清这笔税款和利息,历经24年,出售了418万英亩地产和许多艺术珍品。为了减少开支和少交遗产税,还主动把一处庄园交给政府①。还有几家贵族世家,1945年前后,一再出现继承人更替问题,多次缴纳遗产税。其中波特曼家族、斯坦利家族、德文希尔家族、德比家族等,都在十多年内3次面对家产继承事宜,屡缴遗产税,元气大伤。

工党要人对贵族地主毫不手软,贵族世家只好把希望寄于保守党人。1951年保守党上台,但杀富济贫的税收政策未变。因为在两党制度下,执政权的获得和政府的维持要依赖选民和议会多数的支持,这就使任何大党不敢轻易改变现有的经济政策。而且,掌权较久的麦克米伦首相为了延续保守党的执政期限,笼络下层选民,提出了更加宏伟的福利社会建设计划。高额遗产税和累进所得税照收不误。1964年保守党下台后,英国政坛掌握大权的全是中产阶级代表人物。贵族地主出头无望,继续出售房地产。

英国大地产制的衰落开始于19世纪末,到了1976年,贵族地主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产减少了76%,在苏格兰的地产减少了69%。英国大地产制的继续衰落标志着世袭贵族地主经济体制的衰落。以后,不列颠贵族虽然还存在着,但毕竟只是一种残余。他们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英国大地产制的衰微和解体还向世人展示了社会经济改革的另一种典型。这种改革是缓慢的,渐进的,依赖于立法机构和立法程序,使任何人无法抗拒。它明显区别于俄国和东方其他国家的做法,虽然也有痛苦、怨恨和反对,有赞成、嘲笑和欢欣,却都不那么强烈。而且,这种改革也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避免了暴力和流血,有着不可抹煞的社会进步意义。

贵族成分的异变

长期以来,由于英国上院世袭贵族几乎都是大地主,贵族地主成了权力的同义词。历届政府和国王在封赐贵族时,总是从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中精心挑选,既注意封赐的数额,又尽量做到爵位和地产相符,同时还会兼顾军功的大小、以及下院和政府要害部门任职时间的长短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地主的身份。

正因为多年来政府一贯强调贵族的地产者身份,所以,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880年,仅有个别资本家能进入贵族行列。1856年,棉纺织业资本家爱德华?斯特拉特被封为贝尔珀男爵,成

为“第一个工业贵族”②。被封为贵族的金融家、大商人不过数人,而且都是贵族的亲戚。一些

银行家、工业家、军官和律师、法官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例如被封为欧文斯通男爵的大银行家塞缪尔?劳埃德,花费170万英镑购买土地,1883年逝世时有

02 世 界 历 史2001年第3期 ①②切斯特:

《英国工业社会的兴起》(Chester ,The Rise o f British Industrial Society ),朗曼公司1982年版,第289页。比尔德:《13世纪英国农业社会》,第105页。

地产514万英亩,年度收入913万英镑,在英国地主中排名第21位①。

大致而言,1880年是英国贵族封赐的重要转折点。是年,制铁业资本家乔赛亚?格斯特爵士首先成为温伯恩勋爵,进入上院。数年之内,商业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勋爵、巴林家族的雷维尔斯托克从男爵和3位啤酒商人———亚瑟?吉尼斯、亨利?奥尔索普和米歇尔?巴斯———接踵而

至。由于在英语里“上院贵族”(peer )和“啤酒”(beer )谐音,吉尼斯等人又被讥称为“啤酒贵族”

(beerige )②。

上院门户一旦对工商业资产阶级打开,许多富商、制造业主、矿业主、报业老板、银行家、保险业经理、铁路业股东、承包商、掮客等陆续进入。到了1945年,资产阶级贵族已达211人,若将另外25名出身资产阶级者计算在内,共236名。其中个人财产超过100万英镑的资本家就有50人。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资产阶级在上院中的比例稳定上升,最多时占居了上院新封贵族的一半。两党用爵位换取富豪财政支持的做法也使大批资本家进入上院。据统计:索尔兹伯里侯爵和巴尔福先后任首相的10年里,共有62名保守党的支持者被封为上院贵族。尔后坎贝尔2班纳曼和阿斯奎斯先后领导政府时,则有105名自由党的赞助人和支持者进入上院。其中绝大部分是工商业资本家。

1910年两次大选中,保守党和自由党的政治竞争空前激烈,大党竞选经费都达到100万英镑,各党都需要更多的活动经费,也必须把更多的富豪封为贵族。如在1911—1913年就有47人被政府封为上院贵族,更多的人封为从男爵③。

当时英国上层政治家中,在用爵位换取金钱赞助方面最少顾忌的是联合政府的首相劳合?乔治。1919年他一次将15人封为上院贵族,创下了历史记录。1921年1月至1922年7月间,他总共封赐了26名上院贵族,74名从男爵,294名骑士。而且,同历任内阁首相相比,他的做法比较公开,使公众知道了“爵位单价”:骑士封号1万英镑,从男爵3万英镑,上院贵族爵位的售价在5万英镑以上。

大批封赐贵族导致离奇现象,一些社会渣滓也混迹其内。例如,名义上因“慈善行为”得到贵族封号的理查德?威廉森曾是刑事犯;因“公共业绩”突出而得男爵爵位的劳兰?霍奇曾因囤积紧缺物资被判罪罚款;成为从男爵的酿酒商约翰?斯图尔斯,4年后因欠50万英镑债务而自杀,其中5万英镑竟是他用来购买爵位的;在1922年封赐的5名新贵中,4人有犯罪嫌疑④。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英国贵族爵位贿买现象的出现,再一次表明了英国政治民主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但在另一方面,我们还不否认这一变化必然性。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工商业、金融业资产阶级的实力远远超过了世世代代垄断上院爵位的地主阶级。然而,英国贵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削弱之后,政治上的传统特权却未被根除。他们凭据世袭特权,依然霸占着国家权力机构中的最后一块制高点———上院,行使立法特权,干扰改革,阻碍民主进程。在这种

1

2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①②③④坎纳迪恩:《英国贵族的衰亡》,第316—317页。

塞尔:

《英国政治腐败》(G.R.Searle ,Corruption in British Politics ,1895—1930),克莱伦登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鲁宾斯泰恩:《近代英国上流人物和财富》,第233页。

鲁宾斯泰恩:《近代英国上流人物和财富》,第147、151页。

情况下,占据着大宗财富的资产阶级财阀及其代表,只好利用他们的财力优势,采用非常措施,贿买爵位封号,进入梦寐以求的贵族院,与世家望族抗衡。而执政党领袖为了确保政府立法程序的通畅,为了扩充本党活动经费,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强烈的荣誉欲,也乐意把贵族爵位和封号赐予他们的支持者,使财富和地位相埒,真正体现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财产和权利法则。

如果说19世纪80年代以来资产阶级贵族的出现已经大大改变了英国贵族的阶级成分,那么,20世纪20年代以来工党的掌权又使不列颠出现了“工人贵族”。

“工人贵族”能够进入上院,是英国工党迅速崛起并得以上台执政的必然结果。英国工党早在它首次执政之前,就已经有了贵族代表。他们是一些更换了党籍的前自由党人。就政治原则而言,工党虽然一贯主张取消以世袭政治特权为特色的贵族院;可是,从另一方面看来,上院又毕竟是议会的一个暂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生工党在这里不能没有它的代言人。

1924年,麦克唐纳首次带领工党上台执政,他向乔治五世提出了工党的贵族敕封名单。最早的工党上院贵族也是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如高级文官奥利维尔在1884年曾经是费边社的创始人之一。阿诺德曾经是股票经纪人。汤姆森则是一名现役军官。工党第二次上台执政时,建议国王敕封的“工党贵族”还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其中最著名的是该党理论家、费边社核心人物西德尼?韦伯,他于1930年被封为帕斯菲尔德勋爵。工党的第一个“无产者贵族”斯内尔曾当过帮工和家仆,品尝过失业和饥饿的痛苦,1929年他以男爵身份进入上院,1935年至1940年担任上院反对党领导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工党上院贵族依然屈指可数。1945年艾德礼政府建立以后,总共敕封了17名工会代表和工人活动家为贵族,工党贵族猛然增多。

“工党贵族”以后,贵族议员的社会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一是新封工商业贵族比例的降低。大约30年里由占新封贵族的一半左右减少到23%。其二是新封贵族的经济地位有别于以往。据英国学者统计,1880—1919年,英国上院新封贵族的个人财产平均在14万—11万英镑之间;1910—1939年则下降为6万—3万英镑之间;1940—1970年继续减少到10,084—5882英镑之间①。显然,战后英国上院新封贵族多是中产阶级代表人物,个别人的经济状况甚至居于社会中下层水平。

历届政府在封赐大量资产阶级贵族的同时,还根据社会变化,逐渐封赐了一些中产阶级贵族。就职业来看,包括几个类别:一是高等文官和高等法院法官。1885年第一个进入上院的高级文官是林根勋爵,当时任枢密院教育委员会首席秘书和财政部常务次官,与两党要人关系密切。几年后,若干高级文官陆续进入上院。再一类是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是指那些不具有资本、却具有管理技能和经验的行政业务负责人。第一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是伦敦地铁总经理阿尔伯特?斯坦利,他于1920年封为阿什菲尔德勋爵。4年后一家酿酒公司的高级经理詹姆斯?斯蒂芬森封为勋爵。1935年万全保险公司总经理乔治?欧内斯特?梅也以勋爵身份进入上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荣膺贵族称号的大型企业管理人越来越多②。还有一类是自由职业者,其中包括卓有成就的著名艺术家、科学家、医生和学者等。1945年以来,又有

22 世 界 历 史2001年第3期 ①②鲁宾斯泰恩:《近代英国上流人物和财富》,第245—246页。

鲁宾斯泰恩:《近代英国上流人物和财富》,第235页。

一些文化名人、科学家和学者得到贵族封号。但大多数属于骑士级别,进入上院者寥寥无几。

纵观英国贵族史的发展,可以断定,1880年至今英国贵族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由一个地主阶级的群体,逐渐地演变成为一个包含着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财阀、中产阶级代表和少数平民代表的混合体。

如果说1880年是英国贵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那么,20世纪20年代和1945年则是前一变化的继续和深入,是英国贵族社会阶级成分变化的新的转捩点,客观上展露了英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的不可阻挡的民主化和平民化发展趋势。大处观之,它同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相吻合和政府其他机构中工作人员阶级属性的变化大致相吻合,同战后英国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相吻合,所以,它还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

当劳合?乔治、麦克唐纳和艾德礼等人在有意地改变着英国贵族的社会阶级成分时,他们实际是在阉割着不列颠传统贵族体制的躯体。历史上,英国贵族贵就贵在大量的土地占有和世袭的政治特权。可以后随着贵族成分的异化,上院贵族的地产优势渐渐失去,世袭制成了一个随时可以扯断的发丝。在这种情况下,世袭贵族政治生命的终结实际上已经为期不远了。

余 论

英国贵族衰落的原因,近年来国外学者多有讨论。有的除分析政治、经济和贵族体制变化之外,还比较看重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认为战争中贵族的死亡同样是世袭贵族衰落的因素之一。

乍看来,这种意见似乎言之有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年,担任军职的世袭贵族的死亡率为20%,高出普通士兵死亡率(518%)的两倍多。其中又以那些公学毕业的贵族军人的死亡率最高。1914年末的阵亡名单上,就有6名上院贵族、16名从男爵、95名上院贵族的儿子和82名从男爵的儿子的名字①。几年后,许多贵族家庭失去了原定的爵位和家产继承人。有几个家庭没有本支继承人,只好由叔父、侄子或远亲继承爵位和家产。3家贵族血胤灭绝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更多的贵族及其子弟牺牲。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对贵族财产和爵位继承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大。1919年公布的英国上院五级贵族和从男爵的儿子们的死亡名单载明:在拥有3000英亩以上的558户贵族家庭中,仅有不到1Π10的家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失去了首选继承人。即使加上少数参战的资产阶级贵族及其继承人,最多也只占10%左右,不会损伤整个世袭贵族的元气。在该国历史上,世袭贵族不止一次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但都得到复苏和发展。如诺曼征服曾几乎使整个盎格鲁—撒克逊贵族覆灭,但又很快建立了以土地分封和世袭为基础的新型贵族体制。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使世袭军事贵族损失过半,可到了17世纪,上院世袭贵族的人数又创新记录。其他如斯蒂芬坐位时期(1135—1154年)的贵族战争,13、14世纪和17世纪的几次内战、14—15世纪的“百年战争”等,贵族的死亡率都远远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死

3

220世纪英国世袭贵族的衰落①②比尔德:《13世纪英国农业社会》,第25—26页。

坎纳迪恩:《英国贵族的衰亡》,第74页。

亡率,都没有出现事关贵族体制存亡的根本问题。这主要因为,长期以来,不但长子继承制是英国贵族财产和爵位继承的主要纽带,而且兄终弟及和亲属承继还是它的必要补充。历史上,当某贵族家族的直接继承人亡故时,只要不违背宗教和地产方面的规定,就可以由其亲属充当继承人,此类例子举不胜举。所以,把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贵族的少量伤亡同样视为20世纪英国贵族衰亡的重要原因是站不住脚的。

综合比较导致20世纪英国贵族衰亡的各种因素,可以发现大地产制的衰落和瓦解是主要原因之一。英国贵族体制建立于封建农奴制时代,是以地产占有多寡为基础,以体现政治地位高低的世袭等级贵族体制为标志的,所以它产生发展于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成分的封建社会,兴盛于带有封建残余的近代社会前期。以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中占有最重要的份额,取代了贵族地主的经济优势地位,他们必定要争取获得与之相应的政治权力,要求废除带有封建主义色彩的贵族政治特权;他们就会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剥夺世袭贵族的即得利益,人为地加快传统特权阶级的衰落,使之逐渐演变为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微末角色,最后再迫使它退出历史舞台。或许有人置疑:上文指出,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英国贵族地主还占据不列颠1Π6的地产,霸占着政府中的多数职位和议会中多数席位,可为何很快就显露出致命的颓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还有,英国贵族在以前曾有过几次衰落,但每次都能重新复苏,为何惟独这次一蹶不振?

回答上述问题,牵涉到如何全面看待近代时期英国贵族经济势力的强势问题。这需要明确两点:第一,19世纪英国贵族地主的经济优势主要局限于农业领域,而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工商业领域,以及在整个国民产值中,他们的实力则微不足道。这与工业化前贵族乡绅所占有的绝对经济优势不可同日而语。第二,英国上院世袭贵族人数甚少,183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始终不过数百人,这就决定他们的总体实力无法同庞大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抗争,其发展前景也必然是相当狭小的。就英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贵族地主在18、19世纪的繁荣不过是彻底衰落前的一抹夕阳丽彩,他们必然要被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取代。就此而言,英国世袭贵族的衰亡是迟早要发生和不可避免的。

[本文作者阎照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开封 475001]

(责任编辑:张丽)

42 世 界 历 史2001年第3期 

SUMMARIES OF ARTICLES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Metropolitanization and

American U rban Policy

Wang Xu

C ontem porary urban problems occurred mainly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the prevailing type of urban commun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ce1940s.Uncontrolled horizontal expansion of metropolitan areas re2 sulted in residential segregation,which in turn contributed to educational and em ployment segregations. Thereby that divided the United States into“tw o Americas”,with white middle class residing in suburbs and A fro2American and other low2income minorities left in central cities.The findings from this paper sug2 gest that such harm ful phenomenon resulted from the lack of an effective and integrated national urban policies to s ome extent.Such negative s ocial consequences of metropolitanization and urban policies,as valuable perspectives,can help us to explain the dilemma faced by American urban grovernments in deal2 ing with racial and other s ocial issues.

The F all of the British H ereditary Peerages in the20th Century

Y an Zhaoxiang

It had been a long time since the struggle launched by the Liberal Party and the Labour Party and progressive force which were against the privileges of the British hereditary peerages.H owever,little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during such a long period.Around1999,once again the Labour Party carried out a parliamentary reform.The privileges of attending and v oting in the H ouse of Lords of all the hereditary peers have been deprived.On the other hand,this success seemed to have been achieved easily when the conditions changed.Since the1880s,the decline of the political privileges of the nobility had made the function of the British hereditary lords weaker and weaker.The collapse of the traditional huge estates made them lose their economic basis.And the change of the com position of peerage in the Upper H ouse is another basic reas on for the success ful reform of the Labour Party.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英国绅士文化形成原因

英国“绅士文化”形成原因 人们在提到英国文化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风度翩翩的英伦绅士。“绅士风度”已经成为英国的品牌形象。英国的绅士言行举止要绝对的理智,而且一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举止优雅、谈吐不凡,他们对于女性是绝对尊重的。英国的绅士风度是整个英国民族价值观念的外在体现。 英国的绅士风度是从英国的贵族精神的演变而来的。其“贵族精神”是一种传承中的贵族意识。英国人善于妥协,但是精神上的价值取向的妥协与政治上的妥协产生的后果是不同的。政治上的妥协保证了政治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平稳性,不会大起大落地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精神价值取向的妥协却最终让传统势力维持着优势,变革的观念很容易就被传统的惯性所战胜。英国的贵族始终有着强韧的生命力,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英国贵族填补了因为王权衰落所造成的政治真空,成为国家权力的主要执掌者。英国的贵族精神主要有骑士精神、热爱自由坚持独立、对于知识和文化的高度推崇等。英国的文化发展是离不开贵族精神的。 在我看来,英国的绅士文化形成的原因如下: 首先,英国有一个较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更长的历史,较长期的封建统治使英国人更具容忍、安于现状的品质。 其次,英国四面环海、土地贫瘠、气候恶劣,所有这些都造成了英国人早期的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艰苦的生活培养了英国人一种十分重要且可贵的品质:妥协与宽容。 除此而外,维多利亚女王对绅士文化的行程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期是英国逐渐走向鼎盛的时期,在六七十年间大英帝国臻至极盛:工业发展,经济进步,同时也是英国各种礼仪形成的最主要时期。而新兴的绅士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文学作品、电影和漫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头戴圆顶硬礼帽、手拎一把雨伞的绅士形。她最终使英国成为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维多利亚女王就曾因其高雅的个人修养而享誉欧洲大陆。她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家规,对自己子女在修养方面要求相当苛刻,稍有不慎便对他们进行无情地鞭打和杖责。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要求自己处处做到高雅、体面、端庄、节制。维多利亚时代被后人称为“文雅社会”。这位英国女王的行为对以后英国的中产阶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他们相继模仿的最高标准。 真正的绅士品质并不取决于表面的时尚或礼貌,而取决于道德价值;并不取决于个人的财富,而取决于个人的品质。各种行为、品质包括优雅得体的谈吐、举止、永恒不变的谦逊以及面对重大困难时的从容、勇气,通过公立学校这条途径最终汇集起来。随着大英帝国的迅速扩张而名闻天下,英国绅士的概念于是也明晰起来。

英国衰落的原因

英国衰落的原因 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盛世英国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那么,英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告诉大家英国衰落的原因吧! 英国衰落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 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

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 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 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主要表现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 居住在贫民区,房屋拥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6便士;存在着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纺织厂和煤矿,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 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

浅谈英国贵族

浅谈英国贵族 摘要:英国贵族体制是世界上最古老,持续世界最长的一种体制。英国“贵族”一词的含义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同时与贵族体制的变化密切相关。英国贵族体制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直到20世纪末,经历了五次较大的变化。英国贵族体制具有强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连续性,贵族文化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英国贵族文化成为历史上英国的主导文化,贵族阶层倡导的进取精神使英国社会充满了活力。 关键词:英国贵族贵族体制 英国贵族体制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体制。在英国历史上,贵族体制从未被彻底否定过。尽管英国贵族在历史上多次出现衰落,但它每次都能从衰落中得到新的社会营养,再次展示出新的生命力,并一直在英国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贵族”一词,在英国历史上有较大的伸缩性。从广义和狭义来说,广义的Aristocracy (广义贵族)一词源于希腊和拉丁文。Aristocra-cy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优秀”之意,可以用来指大贵族。但在含义较广的拉丁文中,该词除了用指大贵族外,还包括地位较低的自由人,尔后同形异义地转化为英文词,意为服兵役的自由农民。从诺曼征服到近现代,用来称呼包括骑士在内的大小贵族。五级贵族形成之后,为了区别,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词no-bility和peerage 专称拥有议会上院出席权的高级贵族(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或者说是狭义的世袭贵族。以后, nobility除用指上院贵族外,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 “贵族”一词的形成还与贵族体制的发展密切相关。英国贵族体制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这一贵族群体一度被称做gesithcund,“哥赛特”,这一时期的贵族属于军事贵族。大约7世纪中叶后,国王与亲近随从具有了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封建贵族逐渐形成,这一时期的贵族称号也从“哥赛特”转变为“塞恩”。封建贵族又可分为两大类,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教会贵族起源于7世纪,是督教传播和教会势力扩张的结果。那时,在列国纷争的环境下,求存图霸的国王为获取上帝的庇佑和宗教界的支持,乐意把特权和地产送给教会和修道院,使上层教士同样成为封建领主。而后经过大约一个世纪,英国形成了包括两个大主教区、若干主教区和众多基层教区的宗教管理体系,定下了以后一千多年英格兰教区划分的大致格局,形成了以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和中下级贵族为序列的教会贵族等级制。同世俗贵族相比较,教会贵族的划分即“教阶制”一直比较清晰。按照中古大陆各国通行的社会等级制,宗教贵族作为上帝福音的传播者,应为社会第一等级,享有最多的权势。但在英国却不然。原因之一是教会贵族人数较少,总体力量难与世俗贵族相匹敌。世俗贵族名号和等级制的变化则相当复杂。其一,英国“贵族”的涵义始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贵族包括为数较多的中小贵族,而狭义的贵族则主要指能够进入贤人会议、御前会议和上院的高级贵族。其二,英国世俗贵族体制和名号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大致看来,一千多年间的较大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英国上下对于奥运奖牌似乎突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英国本就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英超联赛更是全球翘楚,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也都跻身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十名之列。但这次,他们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6年,英国奥组委宣布开展一项类似“举国体制”的运动来增强该国在各项赛事中的实力。这一年,伦敦发出了 “20-4-2012”倡议,即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20枚金牌和总排行榜第四的成绩。为此,他们从全国选拔了150万名11岁到16岁的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持续数月且门类复杂的评估,最后选出1000人交由专业教练进行训练。英国当然获得了成功:在投入了数亿英镑之后,本土作战的他们以29枚金牌成功抢得金牌榜的探花席位。 然而,就像金牌数量的增加无法代表全面健身的出色一样,奥运奖牌的激增也无法逆转英国日渐下滑的经济曲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持续下滑,已经变成了百多年来最著名的迷思。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而在全球格局可能迎来巨变的大背景下,这些思考以及由此得出的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无疑极具价值。如同马克斯?韦伯(Max-Weber)一样,人们喜欢将国运兴

衰归因于文化。1982年,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就在《工业精神与英国的衰落》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维纳认为,英国文化易于导致工业精神的衰落,正是后者进一步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英国的衰落。 维纳的言论盛极一时,但历史却无法佐证类似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反思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与英国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甚至更胜一筹,但他们却并未经历如此强烈的国运衰退。 我们可能搞错了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实决定了其文化影响力,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并不必然成立:一定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最边缘的因素。如若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东西两德以及韩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截然不同的表现。将经济问题归为文化,更多是人们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刻意选择的回避。 蒸汽革命之后,英国并非没有机会继续辉煌。两百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必将赢得电气产业的国际竞争。从18世纪到19世纪,尽管对电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欧洲大陆,但奠定产业基础的伟大发明却几乎全部来自英伦三岛。 法拉第(Michael-Faraday)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并发明了

大国崛起(英国篇)

专题九:大国崛起 三、英国发展史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①通过,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 、 ②通过,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 ③通过,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 一、英国重大历史的发展线索: ↑↑↑↑↑↑↑1640年 16世纪60年代 18世纪 1914— 1939—二战目前—1688年—1860年后半期 1918年 1945 后 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40—1688年) 1.根本原因: 2.经过:①导火线:②开始标志: ③领导阶级及代表人物: ④高潮:⑤结束: 3.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目的、意义) 4.特点: 5.影响:①国内: ②国际: 三、英国的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成为“”的主要经营者。它先后打败、、。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 2.英国通过公司对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殖民侵略。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使中国沦为社会。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头目是。当今印、巴纷争激烈,根源是: 祸根。 四、英国的经济 1.18世纪60—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德赶上并超过。19世纪20世纪初进入到阶段。

3.二战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 五、英国崛起的原因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 殖民扩张,拥有广泛的殖民地。 六、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1.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与、形成。2.一战中:参加协约国一方,主要在西线作战。 3.二战前:参加阴谋,外交上推行 ①表现:纵容德国侵略;纵容德国侵略。使得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4.二战初,宣而不战,194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组成,1944年参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2月,参加 ,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胜利进程。 七、国际关系 1.一战后,1919年参加,瓜分德国殖民地;1921年—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签署《》,操纵国联。 2.二战后,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加入;并加入 。 八、科学和思想成就: (1)文学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集中体现了__________精神,代表作有、 (2)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贡献是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其中,力学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3)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 年出版了《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思想,认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__________、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九、英国崛起又衰落给我们的启示: ①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②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③要重视制度上创新。 ④不要搞霸权、不要搞扩张。否则,霸极必衰。 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陈华同学正在查找“查理一世、《权利法案》、新贵族”等资料,由此可判断他探究的相关史实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十月革命 2.马克思说:“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从而把资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国一方作战,结果战败,1920年素丹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但由于遭到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反对,该条约于1923年被《洛桑条约》取代,英国对土耳其做出了很大的让步。这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英国作为协约国中毫无疑问的领导者和最大获利者,其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在这些原因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的原因,以期使人们能部分地了解这个“土耳其奇迹”的历史原委。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首先介绍了一战爆发前的国际关系和“东方问题”,为本文的具体分析提供背景支持;接着叙述了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署两个和约的过程及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由将其逐出欧洲并瓜分其广大的领土到使土耳其保留君士坦丁堡和安纳托利亚本土的嬗变过程,为文章提供了史实依据;第二章为英国国内因素的制约:分别从英国战后实力下降、国内舆论的分歧和压力及印度和爱尔兰问题的牵制三方面分析英国对土政策嬗变的原因;第三章为凯末尔领导下土耳其的崛起:土耳其先后获得了军事、外交和舆论上的胜利,实力大增,迫使英国改变政策;第四章是国际因素的影响:英国与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在多方面有矛盾,希腊失败之后,英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加之防范苏联的需要,英国被迫对土耳其做出让步。 经过以上的分析,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英国的衰落是其对土政策嬗变的根本原因,土耳其的崛起是主要原因,而协约国间的外交斗争是它的重要原因。国际关系对一国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协约国在土耳其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各国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而在当今社会,各国只

英国文化特质

英国文化特质: 1.独立、自由 2.孤傲、怀旧、保守 3.实践精神和经验主义 4.谦谦君子国——绅士文化 5.贵族精神 狭窄的英吉利海峡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隔开,外来入侵和控制英国都不容易,这使英国历史发展具有鲜明的独立自由的个性。英国人就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孤傲,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 从来不谈论自己。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大。常年的阴雨天气带来压抑的感觉,同时经常出现雾天,这样的天气或许使人性格沉默。同英国气候适中,人的心理情绪趋向稳定,这使英国人性格不溫不火,十分冷淡。 过去的种种荣誉使英国人们沉迷于往日的辉煌以及英国人性格中的孤傲,这些造成了英国文化中的怀旧和保守的特性。 英国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实践精神, 就像其俗称——约翰牛一样, 约翰牛一旦行动起来, 就具有超出所有逻辑表达的实践精神, 是个不折不扣地讲实际的实干家。 贵族文化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炫富主义的诱惑,而拥有高贵的人文品质和素质操守。 二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错误意见所奴役。 英国自封建时代始就有贵族,绅士风度跟贵族的做派有关。在其进入资本主义后,贵族不仅是有钱的象征,很多时候它代表好的教养,高的社会地位,被国王封为贵族是英国人莫大的荣誉。所以绅士风度应该指优雅的举止,恰当的谈吐,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绅士是从骑士精神演变而来的。绅士文化有点像我们的儒家道德思想,主张谦和,礼让,女士优先。 在学校教育方面, 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强调“儿童中心”, 实施“开放学校”制度。 教育改革是渐进的。 闻名于世的英国早期的“导生制”和“见习生制”,就是通过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使准教师获得教学经验进而训练其学习如何教学的师资培养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兴起的“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也正是受此历史传统而逐渐形成的。其重视教师教育的实践特性,强调“透过实践”培养教师,从而强化教育实习,强化实习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等特性,都与英国人注重实践的经验主义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经验主义文化传统使英国教育研究更具实证性,教育改革注重实验性,教育决策渐进性。绅士教育思想作为优秀而独具特色的英国公学以一贯之的培养目标,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即使今天的英国,在家庭教育中,按照“绅士教育”传统来教育孩子,仍是一个特色。“向上流社会看齐”成为英国学校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 公学的教学水平, 学生的学业成绩等都是一流的。而且, 对学生入学的学业要求很严, 生活制度也严格, 常常是斯巴达式的。提倡刻苦用功, 勇于献身的治学精神。注重学生的品德训练和自我约束力的提高, 一直是英国公学的特点。

20世纪英国相对衰落的时代的原因及启示

英国经济从1870以后就出现了衰落迹象,而且这种相对衰落存在于整体绝对优势之中。实际上,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就是迟早的事。那么,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丧失了科技的优势。麦格劳将工业革命分为三段,毫无疑问,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绝对领先者。同其他依然停留在农业经济的国家来说,英国的变化是无与伦比的。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从业人口179万人,煤矿业和棉纺织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有52.7万人和24.6万人;手工业者依然占很大的比例,比如鞋匠就有27.4万人,比棉纺织业的人数还要多。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指出:英国在1870年以前或许已经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工业化的进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发明,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蒸汽涡轮等,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多是德国人的发明或改造,美国发明了环锭纺纱机、打字机、白炽灯和电话等。事实表明,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已不是英国;即使英国有一些新技术成果,也因思想保守而没有及时加以利用,墙内开花墙外红。例如,英国人在70年代末发明了从廉价的铁矿石中提炼钢的方法,但英国却长期沿用旧的炼钢法,1886年和1893年,英国的钢产量分别被采用新办法的美国和德国超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行业,在这些领域英国都未能跟上。19世纪最后25年里电力和电机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但英国有运行良好的蒸汽机,因此英国人问:“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第二,未进行产业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它们是保住英国经济优势的几个关键部门。但其设备到1870年以后都已经陈旧,英国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英国依靠传统产业的还是能够保持低度发展,但所占市场的份额减少了。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企业的更新改造比新建企业的难度更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新的资本开始加速流向新兴工业部门,即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谁在这些方面占优

关于荷兰的崛起与衰落的思考

关于荷兰的崛起与衰落的思考 荷兰,一个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两个北京大的国家,却在17实际成为了全球商业的霸主。荷兰在鼎盛时期居然占据了当时世界贸易的一半,他们的东印度公司在世界各个角落有15000多个分支机构。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了日本的贸易;在东南亚他们把印度尼西亚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的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在大洋洲他们用自己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在南美,他们占据了巴西;在北美,他们占据了新阿姆斯特丹城——现在的纽约。荷兰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上的传奇。 工艺创新——鲱鱼应是荷兰崛起的一个起点。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中捕获超过1000万公斤的鲱鱼,很多人以此为生来挣钱。全国五分之一的荷兰人从事捕鱼业。威廉姆伯克尔斯宗发明的新技术,使荷兰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由此也产生了荷兰人进行海上贸易的传统。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英国商人,荷兰人又设计了一种造价低廉的船只,以至于运价低廉,被誉为“欧洲的海上马夫车”,并且船只具有独特的设计,船只肚子很大,甲板很小,减少在贸易中的上税额,使其利润增加。 政治创新——为了经济自由,商人购买了城市的自治权,所有的城市都努力争取获得更多贸易机会,也因此是第一个赋予商人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资产创新——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是联合的股份公司,产生了融资,股票分红,金融中心。集中分散的力量做投资,由于政府参股,公司的权利很大。创造了新的资本流通体制,1609年,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中活跃着至少1000名股票经纪人,成了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建立银行,解决拥堵的资本流通渠道;发明了商业信用,通过立法保障银行信用。并具有“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通商和赚钱利益”的思想。

英国贵族精神

英国贵族精神 西方人眼中的贵族精神不是花钱无度的暴发户精神,它也从来不与平民精神对立,更不是养尊处优、悠闲奢华的生活,而是一种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英国贵族文化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是英国全社会效仿的风尚,其中绅士风度是英国文化的精髓 ,受这种文化熏陶的英国人 ,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以此作为一个标准。不仅在英国,现在很多国家都受其影响,提倡“绅士风度”。虽然贵族文化有它保守、重文轻理、厌恶竞争等弊端,但那种举止文雅、尊重女性、尊重人格的风尚对英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贵族的起源 在西方社会中,英国贵族体制是一笔古老的政治遗产,其起源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5世纪中叶,欧洲大陆西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落渡过英吉利海峡,侵入不列颠。他们由军事首领即酋长率领,逆流而上,深入腹地,厮杀劫掠,建立起许多殖民区。来前,这些部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由民众大会选出。由于他们地位显赫,能依仗权势和军功侵吞公产,便逐渐破坏了氏族内部的平等关系,以血缘宗亲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开始解体,部落首领演变为专事征战的军事贵族。军事贵族是英国贵族的最早形态。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小国混战延续了一百多年,在征战杀伐中建立军功者有的跻身贵族行列,随后六百年间不列颠战火此伏彼起。各国历代君主为了扩充疆土、争夺霸权、治理国家和抵御外敌,经常要维持相对强大的军队和相对稳定的王室政府。而与国王关系密切的亲兵爱将、王室宗亲,自然成为国王在军事活动和国家治理中的骨干,并在权力和财产上得到国王的适当回报,使他们成为地位显赫、享有种种特权的贵族。 二贵族的类别 英贵族由世俗贵族和精神贵族(即宗教贵族)组成。世俗贵族可分为世袭贵族与终身贵族。世袭贵族分为五个等级,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爵位可以世袭,以传男传长为主,如无子女,贵族封号则自动取消。终身贵族分为两类:司法贵族,包括英大法官以及其他重要法官;一般终身贵族,由首相提名,君主册封的功勋卓著人士,一般称为勋爵,此类人数最多。精神贵族指英国教圣公会的最高神职人员。精神贵族和司法贵族属职赋其号,即一旦任职,自动获得贵族身份。终身贵族和精神贵族封号不能继承。

大英帝国兴衰启示

大英帝国兴衰的启示 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一部兴衰史,一国在历史的洪流中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风雨飘摇。英国——人们口中的“日不落帝国”也不例外。 16世纪,是一个充斥着侵略与殖民血腥的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着自己海上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正值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野心勃勃也希望与西班牙分一杯羹。这位极赋统治才能的女皇暗地里鼓动商船在海上抢夺其他货船,行径虽与海盗无异,但这却大大增加英国的原始积累。趾高气昂的西班牙王朝被激怒了“我们必须对英国开战,我们西班牙人岂容他人欺负”,“无敌舰队”与英国的舰队在海上交锋,结果却另西班牙大跌眼镜:半数舰队被击沉,其它落荒而逃……至此英国称霸海上,进入了早期的辉煌! 这与英女皇的政治手腕息息相关,她强化王权,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并重视商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的中国虽也处于封建专制的顶峰时期,但君主却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国家。伊丽莎白女王不仅重视商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海防事业不惜血本建造军舰,东方的巨龙这时却海禁、闭关锁国何其荒唐!这就说明封建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中央集权还需要放眼全球融入世界的竞争中,一味的逃避是无法让国家强大,相反会落后于他国。跟不上历史的步伐! 约翰,这位被英国人称为“失地王”的皇帝无疑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然而他与贵族之间签订的《大宪章》却无意间宣告了一个新

的时代的到来,议会在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君主立宪的模式即将形成。内战与光荣革命带给英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工业革命又一次刺激了英国的壮大,由于具有了一定民主的条件,以及时代的需求。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动力之父”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整个社会注进了新鲜的血液。英国把握住这次机会,184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同样是工业革命,第二次的工业革命却见证了英国的又一次衰落,19世纪70年代,又一次科技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美国、德国这两个国家积极响应,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第二的大国。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因为占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所以国内商人宁愿将钱投到殖民地也不愿用来更新机器设备,可以说过度的依赖殖民地、对新科技的不重视导致了英国从世界第一沦为世界第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英国的近代兴衰中我们可以很明晰的得到这样的启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科技的更新无比重视,对人才也无比尊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死后享受到国葬的待遇就可以诠释这一点。然而英国人却没洞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过多的殖民地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自身国力的发展而不是依靠侵略他国获取财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我们学习一段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她,而是要去深

案例十五英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案例】英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三百多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却在“光荣革命”的宽松氛围中,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而迅速崛起为称霸世界的大国,武力在19世纪中叶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深奥难懂的书中,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运用这些定律,牛顿把星星、地球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他的天平上。此书的发表为牛顿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不久之后,牛顿就被选为英国最高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科学家。出殡的那天,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在教堂合唱的哀歌中,王公贵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学士们一起向这位科学巨人告别。 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资产阶级统治的不到一百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整个社会在向一个科学家表达着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的态度。 1765年,牛顿去世后30多年后,一种全新的蒸汽机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比原来的蒸汽机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后来人们把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 英国是最早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家,也是最早实施专利制度的国家,18世纪

[英国,贵族,婚姻观]《唐顿庄园》中的英国贵族婚姻观阐释的英国贵族历史文化

《唐顿庄园》中的英国贵族婚姻观阐释的英国贵族历史文化 《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是由英国ITV电视台出品的时代剧,该剧由布莱恩派西维尔、詹姆斯斯特朗联合执导,朱利安费罗斯编剧,休邦尼维尔、伊丽莎白麦戈文、玛吉史密斯、米歇尔道克瑞等领衔主演。背景设定在1910年代英王乔治五世在位时约克郡一个虚构的庄园唐顿庄园,故事开始于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由家产继承问题而引发的种种纠葛,呈现了英国上层贵族与其仆人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人间百态。 摘要:由英国独立电视台匠心制作的《唐顿庄园》是一部关于英国贵族的古装剧。该剧以寻找合适的继承人为情节叙事主线来描述故事,向大家再现了20世纪初英国上层贵族同其仆人们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的世间百态。婚姻与爱情的问题是体现一个时代精神的一扇窗户,也是历史文化价值观的一个微观入口,本文针对《唐顿庄园》中的英国贵族婚姻观,试图来阐释英国贵族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英国文化;唐顿庄园;贵族;婚姻观 英国贵族的婚姻观长期以来都是个错综复杂的话题,它被等级观念和政治经济集团利益深度操纵着,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勾心斗角。《唐顿庄园》故事的焦点集中在Grantham伯爵寻找一位男性产业继承人上,演绎出一幕又一幕使人们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却又直观地表现出权力和财产的大幅度转移。理想的婚姻则是增加地产面积、提高政治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的大好机会,因此,贵族婚姻往往容易受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随之变动着,甚至与整个家族的命运都息息相关。 一、罗伯特与柯拉的捞钱式婚姻 长期以来,英国的贵族一直是家族观念与责任心都比较强的一个社会种群,他们一般会用惯例法规、贵族等级制和长子继承制度来严格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尊严,就像柯拉的弟弟处在经济丑闻之中的那段时间,罗伯特就是因为是贵族头衔所以才被邀请去处理的。一般家里继承人的婚姻始终是家长极度关心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婚姻有利于家族地位的提高与巩固。他们为了传宗接代,极度重视长子的婚事。相比之下,次子和幼子就有着比较多的选择,但是由于他们在法律上与普通平民地位相同,所以经济状况欠佳。 二、玛丽和马修的继承体制式婚姻 英国贵族长期以来的限嗣继承家产制度,使得有三个女儿的格兰瑟伯爵一家就不得不找一位男性来继承他的财产和爵位,因为其侄儿不幸丧生,就假定远方的侄子马修。这种继承的方法来源于欧洲,事实上在欧洲这种方法很早就被废除摒弃掉了,但却一直在英国贵族中得以延续和持久发展。继承体制婚姻是不动产和复制继承制动产,用着不相同的继承方式方法。主要是一些不动产和房子等,不动产的继承方式是奉行长子继承体制,动产只是占据个人财产的一小部分。贵族在婚姻的选择上经常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对工商业者和下层民众轻视的心态 三、西波尔与布兰森的新时代下缔结的婚姻

浅谈英国文化

浅谈英国文化 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国家社会的历史底蕴。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英国特有的岛国文化,也形成英国人内敛、独立、自由、博爱、绅士的性格特征。 1.绅士风度 绅士风度是西方国家公众,特别是英国男性公众所崇尚的基本礼仪规范。经要求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优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绅士风度往往可以表现文明社会男士的道德风范,也可以看出一个男士的受教育程度。男士的风度同时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女士的态度上。其基本要素有:礼貌、尊重、尊严、礼仪和骑士精神。英国传统对绅士有以下几点要求1: ①服装穿着上的合适得体:一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二要适合所在的场合。 ②性格内向、幽默的社交方式。 ③女士优先的礼仪原则。在英国,女性接受男性的尊重,男性的保护,是天 经地义的礼仪传统。为此,英国内政部曾向男子发出“十诫公告”。 ④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不做任何越礼之事。文明用语,是绅士风度的一种礼貌表现。“请”、“您”、“谢谢”、“对不起”、“再见”等这些文明用语,它表现一个人的教养和风度。 2.贵族精神2 英国的贵族是自盎格鲁-撒克逊开始形成的一个社会等级,贵族在英国的长期统治,使英国社会形成了“贵族精神”。 ①勇敢尚武:贵族的勇武精神对捍卫民族独立,保卫自由的权利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风格流传给后世,使整个民族都具有一种勇敢、不畏强暴的特征。 ②光明磊落:不仅体现在贵族处理民众纠纷的问题上,还体现在处理贵族相互矛盾上。决斗在东方人看来是一种野蛮的习俗,既不符合“以和为贵”的原则,又不符合“不择手段”的东方智慧,但在英国人看来,决斗是正大光明、敢作敢为的品质,政界的输赢也力求以一种骑士搬的豁达态度超然处之。 1《英国绅士风度的形成及其社会影响》刘译璠内蒙古电大学刊No.8,2008 2中国论文网

英国史论文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位于欧洲西部,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英国由于受季风天气的影响,所以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年气候温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并不算很丰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是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的中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大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那是什么将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工业革命。 那么,这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政治上,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思想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的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也就是今天经济学家常常讲的市场供求规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根据这个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对外贸易战略。所以,经济上,随着君主立宪制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英国加速了圈地运动,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自然科学上,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它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真正告别愚昧,迎来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时代 其次,它与英国如火如荼的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土地制度为中世纪的时候形成的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种植作物,互相协商或买卖使自己的土地更加集中,从此时起圈地运动就时有发生,但是规模较小。一直到17世纪的农业革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离开乡

真正的英国贵族礼仪

真正的英国贵族礼仪:唐顿淑女20条餐桌准则 威廉·汉森是英国著名的礼仪专家和咨询师。在与他共进下午茶后,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握杯的方式并不正确、餐巾的尺寸也很有讲究以及为什么餐后甜点不是“dessert”。 坐姿 背部永远不要接触椅背。身体应坐直并将食物送至嘴边。即便吃容易掉渣儿的点心,也不要俯身去够。喝汤是唯一的例外——您可以稍微颔首。 餐巾的尺寸 不同场合使用的餐巾尺寸有别。午餐用17-20英尺,下午茶12英尺,晚餐26英尺,鸡尾酒会6-9英尺。 用餐进度 很遗憾,一般不设卫生间的间歇哦。通常用餐会持续2小时左右,因此,应注意适量饮用酒水,避免去卫生间。 0恭维 不要夸赞食物(因为菜是厨子而不是女主人做的);也不要夸赞女主人的穿着(因为一般默认女主人打扮得很得体)和家居摆设(如果您表现得似乎不适应良好的室内环境,那等于自降身段)。 座次安排 《唐顿庄园》以女士为主,但在传统意义上,主人会以男女相间的原则安排宾客入座。已婚夫妇会被分开,因为通常认为夫妇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已经够多了。而已订婚的夫妇会被安排坐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监护人的陪同下彼此交谈了。轮换原则为了不冷落任何一位客人,您应当和您身旁的男士交谈。之后,女主人会轻咳一声,这时您要转向身侧另一位男士。这就是所谓的“轮换原则”(turning the table)。 适宜的话题 永远不要在餐桌上谈论金钱、工作、性、健康、政治和宗教。在这方面,年长贵妇通常会维持秩序。对于加餐性质的下午茶来说,交谈话题尤其应轻松愉快。 享用时令菜肴 《唐顿庄园》的餐桌上经常出现时令菜肴,如:8月的芦笋、狩猎季节的猎物。他们酷爱肉食,如:猪肉、鱼肉、牛肉和羊肉。点击此处,查看比顿夫人所著的《家务管理》(Mrs Beeton'sHousehold Management)中的上百种菜谱。 剩饭剩菜如何处理? 二战时期,食品供应采取配给制度。在此之前,人们并不太在意剩饭剩菜。由于通常正餐都由7道菜肴组成,所以剩下食物是可以的。 此甜点非彼甜点 主菜后上的甜点称为pudding,而dessert只是一道果盘,通常在pudding之后上,享用时仍使用刀叉。香蕉不能举着吃,那样吃像猩猩噢。 客厅时间 如果您是女主人,在用餐过后,您应当把女士们带到客厅里,享用咖啡或酒。这样,男士们便可以畅谈20分钟政治,他们随后也会到客厅去。 早餐原则 依照规矩,如果您已婚,那么您应在床上用早餐,因为人们通常认为您已不必再为寻觅良偶而社交了。对于在餐桌用早餐的女士们而言,早餐通常是自助形式的,包括:鱼蛋烩饭、烤土司和烟熏鲱鱼。 亮出最好的餐具 尽管家仆们通常使用陶制餐具喝水,但您一定要将放在楼上的优质骨瓷餐具拿出来哦。 午餐过后可加餐 传统的晚餐要在8:30-9:00才开始,因此傍晚经常会饿。后来,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罗素发明了下午茶——晚餐前的小加餐。加餐通常包括:无边三明治、司康饼。此时一般不用刀具,而是用手掰。如果您愿意,还可以再来点儿果酱和凝脂奶油。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 一战前无论经济还是军事,英国都是世界的顶尖,但是却在一战后,英国却不断的衰落了。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的资料,仅供参考。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日不落帝国,这是英国在殖民时代顶盛时代时的自称口号,因为英国当时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亚洲(印度、中国部分区域)、大洋洲、非洲、拉美等区域均有英国殖民地,只要是在白天的区域,都能看到英国的国旗,因而号称日不落。至于崛起与衰落的原因,这问题太大了,简略回一下吧,无外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环境等各方面原因。 崛起:政治方面,最早确立资本制度;经济方面,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等;军事方面,灭西班牙主力舰队,取得海上霸权;国际环境方面,其他国家均为殖民地区或是封建国家。 衰落:经济方面,工业开始落后于美、德等国家;国际环境,美、德等国崛起,挑战英国的海外利益,各地的民族民主反帝运动。 一战后英国衰落的原因经济上: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

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具体来说,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不景气,国际金融中心也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一战中,英国的商船队遭到巨大损失,使其航运业遭遇重创,也导致英国贸易量的下降。 到1919年,英国欠美国的债务达85000万英镑。因此,英国成为美国的主要债务国。可是在战前,美国是英国的主要债务国。战时英国被迫卖掉了海外资产的四分之一。由于战争,英国的内债增加了九倍,即从64500万英镑增加到66亿英镑。(数字摘自《英国现代史》作者是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 在战争年代,整个英国工业显着地扩大了生产机构,但是,这并不能使它在世界市场上更有力量跟它的对手进行竞争。陈旧不堪的企业需要国家的补贴来维持,这就不能不室战后时期英国工业的情况更加复杂。 战时英国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劳动力被抽到军队和军火企业中去,以及原料不足和机器设备的日益破旧,旧有的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减产了。煤产量从1913年的28740万吨减少为1918年的22770万吨。1913生铁产量为1026万吨,而1918年为908万6千吨。造船业产量也急剧下降,1913年英国造船厂建成的船只总吨位为120万吨,而在1918年减为77万2千吨。战时生产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所谓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制造军火的工业以及供应兵工厂金属的炼钢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