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复习第3部分物质科学(二)第6课时二氧化碳(精讲)试题

中考科学复习第3部分物质科学(二)第6课时二氧化碳(精讲)试题
中考科学复习第3部分物质科学(二)第6课时二氧化碳(精讲)试题

第6课时 二氧化碳

,微课导图)

,核心知识)

二氧化碳(八下P93-99)

命题点1 概述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b)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__大__,所以可用__向上排空气__法收集;__能__溶于水,所以不能用__排水__法收集;固体CO 2叫__干冰__,易__升华__,这个过程要__吸收__大量热,所以可用固体CO 2制冷。

命题点2 概述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b)

1.CO 2与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 2+H 2O===H 2CO 3__。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H 2CO 3===CO 2↑+H 2O__。

2.CO 2与石灰水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__浑浊__,该反应常用于检验CO 2。化学方程式为__CO 2+Ca(OH)2===CaCO 3↓+H 2O__。

3.CO 2与NaOH 反应,所以一般用__NaOH 溶液__吸收CO 2。化学方程式为__CO 2+2NaOH===Na 2CO 3+H 2O__。 4.CO 2参与光合作用,维持空气中CO 2和O 2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为__6CO 2+6H 2O =====叶绿体

光C 6H 12O 6+6O 2__。 命题点3 说明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其与其性质的关系(b) 在横线上写出图中这些用途分别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1)__二氧化碳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__。 (2)__干冰升华吸热__。

(3)__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__。

(4)__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支持燃烧,也不燃烧__。

命题点4 说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及检验方法(b) 实验突破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__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__。 (2)制取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如图所示。

,甲)

,乙)

乙装置中,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理由是__防止CO 2从长颈漏斗处逸散出来__。

(3)收集及验满:

用__向上排空气__法收集;将燃烧的木条放在__集气瓶口__,若木条__熄灭__,证明CO 2已收集满;收集满后盖上玻璃片,__正__放在桌面上。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高温煅烧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CaCO 3=====高温

CaO +CO 2↑__。

空气污染与保护(八下P119-124)

命题点5 列举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a) 1.空气污染物

(1)固体:可吸入颗粒物,如__PM 2.5__。

(2)气体:如__二氧化硫、__氮氧化物、一氧化碳__。 【注意】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是属于大气的正常成分。 2.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酸雨、温室效应(加剧)、臭氧空洞。

3.如何防治空气污染 (1)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3)植树造林。

森林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吸收__二氧化硫__等有毒气体;吸收大量__烟尘与粉尘__;分泌抑杀某些微生物的物质。

4.CO 2对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 2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__全球变暖__。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

(2)其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水蒸气(H 2O)、臭氧(O 3)、氧化亚氮(N 2O)、甲烷(CH 4)、氢氟碳化物类、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

(3)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导致两极的__冰川融化__,使__海平面上升__,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4)缓解措施:①减少CO 2的排放,如减少使用__煤、石油、天然气__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地利用__太阳能、风能、地热能__等清洁能源;②增加CO 2的消耗,如大力__植树造林__,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考点突破)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例1】(2017齐齐哈尔中考)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a 仪器的名称:________。

(2)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选择④装置收集氧气,气体从________(填字母)端进入。若改用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后先撤导气管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________(填写药品名称)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与②相比,③作为发生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在装置④中盛放________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解析】(1)由图可知,a 是酒精灯;(2)在加热和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KClO 3=====MnO 2

△2KCl +3O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会先聚集在集气瓶的上部,故氧气应从b 端通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反应结束后要先撤除导气管,最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水倒注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3)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装置③中可将石灰石放在隔板上,然后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药品接触,反应发生,不需要反应时,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稀盐酸进入长颈漏斗中,石灰石和稀盐酸分离,反应停止,故装置③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可用浓硫酸作为干燥剂来干燥二

氧化碳。

【答案】(1)酒精灯;(2)2KClO 3=====MnO 2

△2KCl +3O 2↑;b ;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3)稀盐酸;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浓H 2SO 4

1.(2017崇左中考)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A 、B 都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是__锥形瓶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CaCO 3+2HCl===CaCl 2+CO 2↑+H 2O__。

(2)用图2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应从__a__(选填“a”或“b”)管进入,原因是__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__。

(3)相对于A 装置,B 装置的优点是__可以控制反应速率__。

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例2】大量排放以CO 2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控制大气中CO 2含量刻不容缓。 (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 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大气中部分CO 2会溶解于水,导致海水酸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提出用某些溶液来吸收CO 2,从而将CO 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出来。适合“捕捉”CO 2的溶液有________。(写出一种)

(3)一些城市在大型建筑的屋顶种植当地草类、花卉等植物,并配置相应的传感器与灌溉技术来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这种“绿色屋顶”可以降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去向最主要的是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其次还可以溶于水中,海洋可以容纳一大部分二氧化碳,但这又会影响到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变,造成负面影响;(2)人为的固定二氧化碳,方法之一当然可以用碱液吸收,只不过成本高;(3)绿色屋顶降温,一方面蒸腾作用吸热,还有光合作用也要吸收一部分太阳能,当然灌溉过程中水分蒸发也可降温。

【答案】(1)光合作用;CO 2+H 2O===H 2CO 3;(2)NaOH 溶液(合理即可);(3)植物的蒸腾作用(合理即可)

2.(2017来宾中考)为了减少空气污染,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D ) A .使用清洁能源 B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C .积极植树造林

D .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二氧化碳的性质

【例3】(2017娄底中考)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H 2SO 4,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紫色小花不变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紫色小花________。

【解析】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潮湿的二氧化碳遇到干燥的紫色小花,紫色小花湿润后,CO2+H2O===H2CO3,H2CO3使紫色石蕊变红。

【答案】变红

①可以助燃;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可溶于水,但不能与水反应;④可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用作。

A.②④B.①③

C.①② D.②③

4.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移动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该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D.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生石灰干燥

【疑难易错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以及几个典型的化学性质,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

钙,与稀盐酸接触则可发生反应,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可以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

5.某无色气体可能由H2、CH4、CO、CO2中的几种组成。将这些混合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浑

浊;将剩余气体导出,经干燥后点燃,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该混合气体的可能组成是

( D )

A.H2、CH4 B.H2、CO

C.H2、CH4、CO D.CH4、CO、CO2

【疑难易错点睛】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判断。

1.(2017长沙中考)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金刚石、石墨充分燃烧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

B.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C.书写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硬度最大的物质

2.(2017衡阳中考)如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C )

①不能燃烧;②不能支持燃烧;③还原性;④密度比空气大;⑤密度比空气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⑤

3.(2017随州中考)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二氧化碳有毒 B .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 C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 .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4.(2017南京中考)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 ② ③ ④ ⑤ A .装置①和⑤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B .装置②和③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氢气 C .装置②和④组合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D .装置②可以较好地控制反应速率

5.将充满CO 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②试管内溶液变红;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④试管内溶液变蓝;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⑤

6.(2017青岛中考)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填写下列空格:

(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①碳酸钠;②甲烷;③二氧化碳;④碳酸,属于有机物的是__②__(填序号,下同),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是__④__。

(2)木炭可以作燃料,它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C +O 2=====点燃

CO 2__。

(3)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__CO 2__的排放量。请写出一例符合这一主题的做法:__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__。

7.(烟台中考)现在很多家庭自备干粉灭火器,其中一种灭火器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干粉(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铵)灭火。

(1)灭火器中的二氧化碳可利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来代替,该气体是__N 2__。

(2)磷酸二氢铵(NH 4H 2PO 4)受热分解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并能在可燃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的覆盖层。其灭火原理是__既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又隔绝空气__。

8.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种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生成CO 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__。

(2)为了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可将橡胶管用止水夹夹住,然后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内注水,若__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__,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实验过程中加注的稀盐酸的液面必须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的理由是__防止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处逸出__。

9.(2017黄石中考)O 2、H 2、CO 2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气体,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F)

(1)实验室制取CO 2的发生装置应选用__B__(用字母A ~F 填空)装置。

(2)实验室用B 装置制取O 2时,加入的固体起__催化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H 2O 2=====MnO 2

2H 2O +O 2↑__。 (3)实验室用C 装置干燥H 2时加入的试剂是__浓硫酸__(填名称),收集H 2选用的装置是__D 或F__,其原因是__氢气不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__。

初中科学教学实践反思

科学教学 通过近25年的初中科学教学,在多次和同事进行交流探讨后,我对初中科学的教学工作有了些许体会: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是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科学学科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要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二、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科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中对课题的引导,重点的突出都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有就是对实验的全程设计与把握,这需要教师把实验课备透,在实验课堂上能真正做到运筹帷幄,掌控大局。 在演示实验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要在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相对独立思考,操作,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学生做,变成另一种填鸭式教学,如,可以先让学生做好探究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这几项,在师生共同探讨可行性,最后让可行性高的实验设计付诸行动,在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个参谋,而当学生这个主导者获得较大成功后,会得到很强的成就感,也就是他后期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知识系统化,并做到循序渐进。 曾今有一位老科学教师告诉我科学中的化学部分就是理科中的文科,初听不以为然,细想有一定的道理,是啊,化学的元素知识,物质性质、变化等等,细分下来量大的惊人,这时候作为老师就应把总结归纳时时记心头,不仅自己总结,还要让学生也学会总结,简单的是遇到相似相联系的知识会联想,深入点的就是会归结出知识树,知识网。这些不管是在记牢化学知识,还是作为学习化学的工具都十分有用。 科学是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的一门学科,因此有许多知识需要掌握,但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如何让学生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记住科学知识,这是问题的关键。而循序渐进就是一个好方法,如在还没有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时候就对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渗透;或在学完一段后对某一方面集中训练,再进行知识竞赛什么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后的一些不成熟反思与总结,学无止境,教亦如此,所以还应该多注重信息交流,主动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学习,扩大资料来源,充分发挥信息互动,取其之长补己之短。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

吸收(二氧化碳-水)实验讲义

填料吸收塔实验 【实验目的】 ⒈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体力学性能。 ⒉ 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 1.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填料塔在某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采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测定填料塔的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实验原理】 1.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 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压强降与气液流量有关,不同喷淋量下的填料层的压强降Δ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6-1-1所示: 图6-1-1 填料层的ΔP ~u 关系 当无液体喷淋即喷淋量L 0=0时,干填料的Δ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Δ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这两个转折点将Δ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恒持液量区、载液区与液泛区。 2.传质性能 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而实验测定是获取吸收系数的根本途径。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将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 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相侧和液相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 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6-1-7)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6-1-8)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 -?s kmoI ; A —两相接触面积,m 2; 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 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 k g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 k l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P 2 ,F L P A P A +dP C A +dC A P 1=P A 1 C A1,F L 图6-1-2双膜模型的浓度分布图 图6-1-3 填料塔的物料衡算图 以气相分压或以液相浓度表示传质过程推动力的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又可分别表达为 )(*-=A A G A p p A K G (6-1-9) )(A A L A C C A K G -=* (6-1-10) 式中:* A p —液相中A 组分的实际浓度所要求的气相平衡分压,Pa ; * A C —气相中A 组分的实际分压所要求的液相平衡浓度,3 -?m kmol ; K G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气相传质总系数, 112---???Pa s m kmol ;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 本文是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 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核算发票50×4.58=229.0023×7.60=174.802×20=40.00合计: 229+174.8+40=443.8 零万零仟肆佰肆拾叁元捌角零分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 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 学科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讲题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注重思路的分析。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 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 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 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 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 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 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 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 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 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 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科学中考模拟试卷

页脚内容1 叶片温度/℃ 10 20 乙 甲 高 光合作 用桐乡市现代实验学校文理科基础调研模拟六·理科卷(2015/11/25) 九年级(科学部分)试题卷(共100分)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O —16,Fe —56,S —32,Cu —64,Mg —24,Zn —65, Cl —35.5 一、 选择题(每空3分,共39分)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 效率的变化情况。请据此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 ) A .温度升高,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 B .温度升高,乙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变化很小 C .甲植物较适合生长在热带地区 D .乙植物可以生长在亚热带地区 2.将ag 块状碳酸钙跟足量盐酸反应,反应物损失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中的实线所示,在相同的条件下,将bg (a >b )粉末状碳酸钙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则相应的曲线(图中虚线所示)正确的是( ) 3.小科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具有细胞壁,并处于失水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科观察到的是动物细胞 B .细胞壁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C .若换用高倍物镜,观察到的细胞会更大

D.细胞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4.将灯L1接在12V的电路中,功率为12W。若保持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再在电路中连入灯L2,使电路的总功率为18W。在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连接方法正确的是() 5.沥青铀矿主要成分中含有铀(U)、氧两种元素,现已测定其中U、O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若按门捷列夫的建议,U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0,此时,沥青铀矿的化学式为U3O8,历史上柏齐里乌斯曾认为U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而阿姆斯认为U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0,试推断柏齐里乌斯和阿姆斯给沥青铀矿所确定的化学式() A.U3O8U3O8 B.UO8UO4C.U2O3UO6D.U3O4UO2 6.小明同学喜欢动手用简易器材探究物理问题。某天,他用一块较长的木板N与木块M及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方法研究滑动摩擦力有关的因素。先将长木板N平放,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在N 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甲,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甲;然后再将N支起,仍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M沿N斜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此时木块M所受滑动摩擦力为f乙。对小明同学的实验讨论正确的是( ) A.两次M所受滑动摩擦力f甲<f乙 B.小明实验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C.乙情况弹簧秤的示数等于f乙D.小明实验时控制相同的量是接触面积大小 7.某一溶液由盐酸、碳酸钠溶液、稀硫酸、氯化铜溶液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形成,现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M 甲 M N 乙 页脚内容2

钢铁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

2006年2月 第一期浙江冶金 钢铁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 张永钢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处 杭州 310022) 摘 要:清洁发展机制为CO2减排带来了新的动力,而钢铁企业是CO2排放大户,应抓住机遇开发CDM 项目,促进企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CO2;减排;CDM 0 前言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地球表面和大气增温。一定程度的温室效应,为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但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对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的依赖使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显著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使温室效应持续加强,导致农业减产、旱涝灾害、海平面上升和传染性疾病增加等不利影响,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为防止人为所排放之温室气体增量,促使温暖化,进而导致气候变迁,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联合国于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随后,为实现公约第二条中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于1997年在日本东京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中国于1992年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且2002年8月批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虽然中国为非附件一国家,在第一承诺期(到2012年)没有减排义务,但是作为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排放国,在将来的减排不可避免。 1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111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来自美国夏威夷1958年以来的大气中CO2浓度的观测,那里代表的全球平均CO2体积百分含量已经由330×10-6上升到目前368×10-6。根据预测,如果我们在未来300年保持当前的排放水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百分含量将会由目前的368×10-6,增加到2300年的800×10-6以上,而气温将可能增加217℃。 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有关研究表明,大气中累积的人为CO2排放的80%来源于发达国家,森林砍伐造成CO2排放中的75%产生于发达国家。目前,人口约占世界24%的发达国家消费着世界能源总量的70%,其CO2排放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60%以上。因此,发达国家对CO2减排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排放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 部分国家CO2排放量万t 国家 1990年 1998年 2005年预测 2010预测 2020预测澳大利亚2786733797336503668043110加拿大4657652943522905499062830法 国37759412864116245398~55041德 国10145088618867008540084700荷 兰1613618137181001880020200日 本112453135300英 国5842254639593005950068200美 国491435547805586560611855649651中 国266600(1994年) 注:资料来源为有关国家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和年度排放清单。 31

初三上册化学教学反思

初三上册化学教学反思 初三上册化学教学反思 一、教学方面的经验 1、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 2、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 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 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 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 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 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 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 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4、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 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 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 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 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 二、教学方面的不足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 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 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

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只有当以上思想工作基本过关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学效果上去。对于教学方面,我主要从以下 几点入手: (2):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 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 (3):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 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 以上几点教学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才可能有一定效果。 试卷讲评是九年级化学复习阶段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高效的化学试卷讲评不仅能纠正学生平时化学学习中对某些知识点 的错误认识和理解,还能规范解题、熟练技巧、查漏补缺,同时也 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听了马老 师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受益匪浅,以下是几点体会: 一、统筹分析、充分准备 1、化学试卷讲评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准确把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缺陷;注意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 重点关注学生在哪些知识和能力上还不到位,找准学生现状与课程 目标之间的差距,讲评时才能对症下药。 2、做好试卷的统计工作。 统计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试卷得分的统计,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得分率;知识点分布及得分率的统计;学生错 误类型的统计,包括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不清楚、基本原理不 理解、实验技能不掌握、双基识记不牢靠等)、能力因素(如:看 不懂题目或审题不清、不会分析问题或分析问题不到位、语言表达 不准确、计算能力差等)、解题技巧(如:答题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化学术语不科学等)、临场心理因素等。同时对学生答题中出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0篇完美版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一):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一样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构成用心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取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一样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资料、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一样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带给适合于自我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带给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取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取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潜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取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一样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忙学生构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潜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资料特点,思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忙学生构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资料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透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忙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完整word版)2019温州初中科学中考模拟卷

2014年鹿城区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 科学 亲爱同学: 欢迎参加考试!请认真审题,细心答题。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卷共8页,有4大题,35小题,满分18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3.g=10牛/千克 4.本卷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Cl-3 5.5 卷 I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1—10题每题3分,11—20题每题4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如图所示,在一只气球上画一些小圆点,充气使气球不断膨胀,观察此过程 中各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变化。该实验是模拟(▲) A.板块的运动 B.细胞的生长 C.宇宙的膨胀 D.分子的运动 2.某人的血型是AB血型。若需要输血,最好输(▲)第1题图 A.AB型 B.A型 C.B型 D.O型 3.某同学拧开一瓶矿泉水,喝了几口后,瓶内矿泉水发生变化的是(▲) A.密度 B.质量 C.沸点 D.比热容 4.充电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内部安装的电池为锂电池。锂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Li+MnO2=LiMnO2 ,该反应属于(▲) A.置换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分解反应 5.下列四个现象中,可以用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的是(▲) A.水中的筷子“折了” B.小孔成像 C.水中塔的倒影 D.地面上人的影子 6.挖山取土最有可能引发的一种自然灾害是(▲) A.泥石流 B.海啸 C.台风 D.地震 7.下图中,只使用定滑轮来提升物体的装置是(▲) 2014.4

采用这几项突破性技术减排钢铁行业二氧化碳

采用这几项突破性技术减排钢铁行业二氧化碳 1、前言 减少CO2排放是当前和未来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际能源署(IEA)在其2℃情景(2DS)下,为2050年的钢铁行业设定了CO2排放较2011年减少28%的目标,而预计同期钢产量将增长51%。本文研究了在钢产量增长的背景下减排CO2以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目标的可能性。 的方法 2、减排CO 2 不同钢铁生产路线的CO2排放强度差异很大。因此优化钢铁生产路线可以减排CO2。此外,通过采用最佳可行技术(BAT)提高能源效率、采用创新技术(例如炼铁允许逐步淘汰炼焦和使用粉矿)、采用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等也可以达到减排CO2的目的。 2.1通过优化钢铁生产路线减排CO2 提高以废钢为原料的粗钢产量占比可以减少钢铁行业CO2排放量。2DS的目标是到2025年使用废钢的电炉钢比例达到37%。2017年,电炉钢产量仅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28.0%。鉴于现有的生产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废钢获得情况和钢的质量问题,在短短八年内电炉钢所占份额从目前的状态跃升至37%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没有转炉中添加废钢比例的可靠数据,对于不同生产商而言,这些数据在很大范围内变化,通常为15%-30%。假设在钢铁生产中电炉钢增加的份额将消耗大部分可用废钢,因而在本文的废钢装载量模型中,转炉中废钢添加比例固定为20%。此外,本文假设到2050年逐步淘汰煤基直接还原铁,基于天然气的直接还原铁的市场份额保持不变。 2.2通过采用最佳可行技术减排CO2 自1960年以来,钢铁生产的实际能耗下降了60%。对于许多钢铁企业来说,在降低能耗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在本文的模型中,使用国际能源署(IEA)通过采用最佳可行技术(BAT)估算减少CO2排放量的方法,即2050年与2010年相比减少19%。假设最佳可行技术的推广使用遵循S曲线,并在2025年开始快速增长。国际能源署假定届时用于电炉生产的电力将仅有20%由化石燃料提供,而2011年这一比例为70%。基于此,假设由于电力脱碳和采用最佳可行技术,电炉的CO2排放量在2050年将比目前的水平下降70%。 2.3通过采用突破性技术减排CO2 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开发了许多新技术,旨在实现脱碳的突破,本文简要介绍了几项关键技术。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范文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范文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范文怎么写?关于初三化学的教学教师们有哪些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化学教学反思范文,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 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 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 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 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 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 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 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 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 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 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 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 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 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1 2 3 L 3L 2L 1 L 0 = >>0 图一 填料层的P ?~u 关系 当液体喷淋量00=L 时,干填料的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ΔP , k P a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这两个转折点将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 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 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1)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2)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s kmoI ; A —两相接触面积,m 2 ; 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 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 g k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 l 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以气相分压或以液相浓度表示传质过程推动力的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又可分别表达为: )(*-=A A G A p p A K G (3) )(A A L A C C A K G -=* (4) 式中:*A p —液相中A 组分的实际浓度所要求的气相平衡分压,Pa ; * A C —气相中A 组分的实际分压所要求的液相平衡浓度,3-?m kmol ; G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气相传质总系数,112---???Pa s m kmol ;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反思心得体会范文

一、基于“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任务分析是介于“确定教学目标”和“确定学习者达成其教学目标的原有水平”这两个环节间的一个重要教学设计环节。任务分析的结果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任务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目标,需要逐步习得的使能目标。据此,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学习的结果状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对教学活动能够起到切实的统领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任务分析在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结合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从课标、教材、学情、目标四个方面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进行了研究(详见教学设计),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建构了基本的教学框架。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对比研究了现行的五套教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起点能力,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将本课的终点目标确定为“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实现了教学设计的创新。 2.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加涅的学习结构分类理论和“九大教学事件”,设计了四个模块的教学。第一模块:模拟投篮,引入课题;第二模块:模拟小船过河,建构概念;第三模块:理论分析,探究方法;第四模块:实例研究,反馈评价。 3.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情景分析、问题教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逻辑性,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师生互动融入科学态度的教育。力求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有所涉及。 二、课堂教学的准备与实施 按照学校“健康课堂”的总体设计,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备课组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了四次试讲和三次专题讨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打磨: 1.教学设计的创新点:从突出核心素养和教师教学特长两个方面考虑,形成了重构教材的主要方向; 2.教学难点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究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在研究了大量教学案例和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形成了学生小组活动形成基本印象、抓住物理本质层层诱导的策略; 3.学生活动的组织:结合“健康课堂”的界定,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电子课件等),开发简便易行的学生活动(如改进教材小实验),此外,还在学生活动的指导方面进

初三中考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

中考复习试题 20** 年中考物理模拟试题 1 第 1 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 无效.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这个选项前面 的字母代号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每 小题 2 分,计 2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 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 A.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声速 2.图中的几种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最接近1000 W 的是 ( ) 3.嫦娥一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从西昌成功发射,精确入轨;11 月 5 日,嫦娥一号成功 “牵手”月球,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火箭发射时燃气燃烧产生的内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B.火箭发射上升时动能转化它的重力势能 C.围绕月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机械能守恒 D.卫星内部工作系统所需的能量由卫星两翼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 4.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相继问世,使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成为现实,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化的时 代.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其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实验图及其应用图的是() A .①③

B .① ④ C.②③ D.② ④ 5、如图所示的压路机,关于它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碾子由钢铁制成,利用了钢铁硬度大的特性

中考复习试题B.碾子质量很大,是为了增大对路面的压强 C.碾子很粗很宽,是为了减小对路面的压强 D.橡胶轮胎外表制有花纹,是为了增大与路面的摩擦6.如图所示的各种事例中,跟大气压无关的是() 水杯倒置水没流出用滴管吸取 药液 用吸盘挂钩挂 物品 用锋利的菜 刀切菜B 图 1 D A C B C D 7.汶川地震中,滚滚的山石挡住了道路。增援人员要用撬棒撬开 山石,分别沿如图所示的四个方向用力,其中最省力的是() A.沿 F 方向B.沿 F 方向C .沿 F 方向 D .沿 F 方向 8.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常常会有一些露珠.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 一个“凸透镜” ,使叶脉放大了.这种情形下,叶脉应该位于“凸透镜”的()A.焦距以内B.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二倍焦距处D.二倍焦距以外 9.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雨笼山峦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D.冬天,冰封谷底 10. 关于能源.信息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能是可再生能源B.光电池和 VCD光碟都应用了磁性材料C.光导纤维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D.移动通信是利用微波传递信号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题号一 题二 题 三 题 四 题 总 分 得分 二、填空题(共 4 小题,每空 1 分,计 8 分) 1、仔细分析右表中的数据,你会发现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等因素有关。成语“悦 空气( 15℃)空气 (几种物质中的 声速25℃) v(m/s) 软木煤油 ( 25℃)铁棒

钢铁工业的节能与环保

钢铁工业的节能与环保 摘要:本文介绍了钢铁工业中钢铁材料典型工件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CO2的排放,通过轧辊的制造过程,分析、计算其制造全过程中涉及到的能源消耗,并阐释了减少能源消耗的措施,并指出了未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轧辊,热处理,能源,节能减排,环保。 1.引言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钢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发展迅猛,钢铁年产量自1996年起连续蝉联世界第一,消费量也名列世界之首。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能源消费约束明显显现,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也使钢铁工业在防污减排、节能降耗等方面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因此钢铁工业发展必然面临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的严重制约。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工业已迫在眉睫。 其中轧辊是使(轧材)金属产生塑性变形的工具,是决定轧机效率和轧材质量的重要消耗部件。轧辊是轧钢厂轧钢机上的重要零件,利用一对或一组轧辊滚动时产生的压力来轧碾钢材。它主要承受轧制时的动静载荷,磨损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2.轧辊选取,确定制造流程 2.1轧辊选取要求 (1)板坯厚度大,轧辊必须具有较好的咬入性。 (2)板坯温度高,轧制速度较慢,轧件和轧辊接触时间较长。轧辊必须具有较好的抗热裂性、抗热疲劳性。 (3)工作辊直径大(Φ1210/1110mm)、辊身长度大(5050mm),承受的轧制力高,主电机带动工作辊传动。要求轧辊有较高的抗断裂性,轧辊辊身和辊颈必须有较高的强度。(4)高的轧制温度也要求轧辊具有高温耐磨性。 (5)由于粗轧和精轧在同一机架完成,所以既要考虑到粗轧时轧件厚度大,宽度小,轧辊所受冲击大,轧辊使用面积少,轧件与轧辊间易出现打滑等。也要考虑精轧时,轧件宽而长,轧辊使用面积大。同时,单机架四辊轧机,在轧制低合金专用钢和高强度品种钢时,要采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通常进行交叉轧制,轧制温度低,轧制力大。要求轧辊具有耐磨性好、抗热裂性好、耐表面粗糙能力好、强度高、对热的敏感低等性能。 本文以大型支承辊为分析对象。图2是支承辊简图,各部尺寸如图所示。支承辊所用材料为70Cr3Mo钢。表1和表2为其常用参数。假设其制造全流程从冶炼开始。现场所采用的锻后热处理工艺如图3所示,最终热处理工艺如图4所示。奥氏体化结束后,将工件淬入油中,55min后出油转入温度为3000C的回火炉中保温30h,然后出炉空冷至室温。要求辊身淬火后硬度达到75HS,有效淬硬深度为45mm(硬度为67HS处距表面距离),辊颈硬度为40~45HS。 硬深度为45mm(硬度为67HS处距表面距离),辊颈硬度为40~45HS。

(完整)初中科学教师教学反思

初中科学教师教学反思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科学学科的学习实践中,把反思能力的培养与初中《科学》这样一门本身以科学探索、实验为知识获取手段的学科有机的融合,更能体现它的优越性。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科学教师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初中科学教师教学反思篇一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

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科学问题的能力等。 初中科学教师教学反思篇二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科学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认知过程。 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洋思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

填料吸收塔实验装置 说明书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 2014.10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 1.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以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进行纯水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用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填料层的P ?~u 关系 当液体喷淋量00=L 时,干填料的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 0。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这两个转折点将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 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 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1)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2)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s kmoI ; A —两相接触面积,m 2 ; 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 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 g k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 l 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以气相分压或以液相浓度表示传质过程推动力的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又可分别表达为: )(*-=A A G A p p A K G (3) )(A A L A C C A K G -=* (4) 式中:*A p —液相中A 组分的实际浓度所要求的气相平衡分压,Pa ; * A C —气相中A 组分的实际分压所要求的液相平衡浓度,3-?m kmol ; G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气相传质总系数,112---???Pa s m kmol ; L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液相传质总系数,1-?s 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