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1)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1)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1)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正、反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风光秀美、景物宜人的风景资料,如九寨沟、广西桂林、西双版纳等等,让学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学生:列举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正面影响的实例。

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正面影响实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引起的积极作用。

教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这般美好吗?

学生:不是的,有的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物圈造成不利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分析讨论,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列举一下。

学生:纷纷发言。所列事例很多,涉及面很广。

教师: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如荒芜的草原,西北挖掘甘草后的遍地是坑的土地,黑水淤泥的河流,海鸟被石油包裹的惨景等等,重点集中在课本112页的四幅图片上。

学生:看到这些景象,感到震惊,不可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环境呢?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教师:大家现在按小组展开讨论,思考课本中所列问题。也可以就其他资料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和交流,寻找答案。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回答课本上的问题。

学生甲:森林遭到破坏后,当地的风沙会加大,空气质量会下降,氧气含量会减少,空气会变得越来越干燥。而且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会造成水土流失,动物也无处藏身了。当地的景观也会变成荒山秃林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这位同学所说的正是森林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另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监测大气污染,驱菌和杀菌,消减噪声。以上所述是森林发挥的生态效益,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森林还有着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投影以下资料:

森林究竟能为人类提供多少财富?根据科学家估计的数据,请同学们一起来算一算。

1公顷森林能有效蓄涵9855吨水。按你当地用水的价格,它的价值是

__________元。

1公顷森林防止土壤流失量为244.2立方米,按固土的费用1立方米为10

元计算,它的价值是__________元。

森林在坡地、水库、道路、沟渠及江河沿岸有防止土石崩塌、护岸的作用,1公顷森林可防崩7.5立方米,若工程维护费用1立方米为20元,则它的价值是__________元。

学生:进行计算,感叹森林的价值真大。

学生乙:沙尘暴的产生,与人类乱砍滥伐森林,在草原上过度放牧牛羊,毁灭性的挖掘甘草、发菜等行为有关。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沙尘暴来的时候,天是黄的,到处漂浮着沙粒,能见度很低,人都无法睁眼,也无法出门,飞机不能正常航行,其他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看来沙尘暴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学生丙:有的人用枪打鸟,也有的人用药毒鸟,还有人捣鸟蛋、抓小鸟、毁坏鸟窝。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许多种害虫会增加,农作物和树木会被害虫吃掉,风景区会见不到鸟儿美丽的羽毛,听不到鸟儿委婉动听的歌声。还有,食物链会被破坏,生物圈也会受到影响。

这些人完全为了金钱个人私利或满足口福而去杀害鸟类。他们根本没有为大家想,没有为将来想,只为了贪图眼前利益,真是鼠目寸光。

教师:回答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

学生丁:太湖现在不美了,看不到清澈的湖水和水中的鱼虾了。因为湖面被很多的蓝藻覆盖住了,湖水也变臭了,鱼虾都无法生存了。据一些资料上说,是因为人们向太湖里排放了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比如造纸厂的废水,还有农田里的化肥也流入太湖造成的。

教师:太湖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主要是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

多所致。流入湖里的污水、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含氮、含磷的无机盐,为蓝藻生长提供营养。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有毒物质,杀死水中的鱼虾等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产生恶臭。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海里,就叫“赤潮”。假如你是当地的一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

学生丁:如果我是当地的负责人,我首先要制定一个禁止向太湖排放污水的规定,然后再把湖里的藻类清除掉,还太湖清澈秀美的原貌。

学生戊:我要是负责人,我就想办法把排到太湖里的水进行科学处理。比如,净化生活污水,工厂必须有净化废水的设备,达到标准后才能向太湖排水。

学生己:你们只管制定规章制度,他们要是不执行怎么办?如果是我,我就专门检查这些工厂按规定执行了没有?违反规定的要重罚,让他知道破坏环境是要付出代价的。

教师:同学们争论得很激烈,各有各的想法,但大家都是为了太湖能够真正美起来。希望在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到太湖旅游时能看到清澈秀美的太湖水。

二、明辨是非,增强保护生物圈的责任感

教师:请同学们对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作出评价。

学生:义愤填膺,纷纷指责这些人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不负责任的,只贪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这样下去,会把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球毁灭的。

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呢?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学生: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要敢于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积极检举揭发,并耐心说服教育。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为改善环境献计献策。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肩负起保护生物圈的责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关注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是触目惊心的,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活,也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这样的后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巩固练习]

1.下面左边所列的做法中,哪些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哪些会破坏环境?请你判断,并用线段分别与右边的项目相连。

若想吃得好,就吃蛙蛇鸟

要致富,大砍树

绿化荒山,鸟语花香能改善生态环境

围湖造田,围海造田

毁林开荒种粮食

用电网捕鱼,能把大鱼小鱼都捕到

挖尽甘草和黄连,用作中药好治病会破坏生态环境

看到毒蛇就打死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春夏之交的鱼类繁殖期,我国沿海实行“休渔”(禁止捕鱼)

答案:略

2.当你发现有人滥杀青蛙、偷猎鸟类,或者知道有人盗伐林木时,你觉得最好是()

A.去和他们辩论,不让他们继续这么做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将这些人抓住,扭送公安局惩处

D.告诉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及时制止和惩处他们

根据所学习的知识,你还能做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向当地群众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道理

[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113页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进行分析讨论:

1.保护野生生物和警惕生物入侵相矛盾吗?

2.野生生物对生态环境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吗?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野生生物的价值?

●板书设计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一、分析讨论,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明辨是非,增强保护生物圈的责任感

●活动与探究

你生活的社区或乡镇有哪些破坏生态的实例?你认为应当怎样改变这些现状?

●备课资料

一、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森林不仅能为人类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业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森林的生态效益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大气、产生氧气、保持生物多样性、保健游憩等多个方面。这些生态效益的大小,是评价森林资源价值的重要指标。

据前苏联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资料,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释放氧气10.7 t,吸收二氧化碳13 t,吸收二氧化碳13 t,从大气中吸收尘埃35 t,并且能分泌大量抗生素,使林内空气的含菌量大大低于无林地。按当时的价格计算,每公顷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可折合1640卢布,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值可占森林总效益的3/4,而木材产值仅占1/4。

日本对森林涵养水源的生态效益也作出了经济评价。据估算,全日本森林涵养水源量为2.3×1012 t,按建水库的费用来折算,得出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使社会受益的经济价值为16100亿日元。1978年,日本全国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评价值为231300亿日元,超过全年国家总预算的金额。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占森林总效益的96%,而木材产值仅占4%。

我国有关森林效益的调查和测算表明,云南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占森林总效益的93%,而木材产值仅占7%。

还有一些国家进行了类似的评估测算。芬兰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为530亿马克,木材产值为170亿马克,分别占森林总效益的76%和24%。美国的

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值和木材产值分别占森林总效益的90%和10%。

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森林资源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巨大的生态效益,其次才是提供木材等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产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是对立的,生态效益从长期和全局影响来看也必然会转化为经济效益,问题是这种生态效益尚未在经济活动部门的核算中体现出来,未能在市场上表现为价值的形式,人们由于无偿享用而不知珍惜。过于追求短期的、局部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乱砍滥伐,必然导致森林资源枯竭,生态效益大受损害,直接经济效益也难以为继。因此,林业部门应当将森林的保护和增殖作为主要目标,走“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以便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0.128 hm2,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占有森林蓄积9.07 m3。这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例如,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为9.32 hm2,人均森林蓄积为867.92 m3;巴西人均森林面积为3.67 hm2,人均森林蓄积为388.60 m3。第二,森林分布不均匀。我国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均衡。全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东北和西南林区,整个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9.06%。第三,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蓄积量持续减少。许多地区的成、过熟林资源已经濒于枯竭,现存的成、过熟林大多位于未开发的边远山区。成、过熟林资源缺乏将导致全面采伐中、近熟林资源,使林龄结构更不合理,森林质量下降。第五,有林地面积逆转严重。第四次清查结果表明,我国在这次清查期间因毁林开荒以及被征用的有林地面积达2.0×106 hm2,平均每年近4.4×105 hm2。有林地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的面积达7.56×106 hm2。

三、沙尘暴

我国的沙尘暴,主要是因为冷空气南下,大风经过没有植物或者植物稀少的地方时,卷起地面的沙尘而形成的。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按水平能见度的大小,沙尘天气可划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个等级。

(1)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2)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

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当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时,为强沙尘暴。

近日,中国科学家宣布,在沙尘天气涉及的200万平方千米区域内,屡屡肆虐华北地区的沙尘80%来自强度供尘区——内蒙古中部和河北省北部约25万平方千米的退化草场、撂荒耕地及旱作耕地。由于过度垦殖,地面上很薄的土则是难以耕种的沙地。大粒沙粒被风力搬运距离不会太远,而细沙可搬运上千千米。专家利用遥感技术得出结论:多年来中国对沙化土地总体上是破坏大于治理,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发展到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千米。如能迅速采取措施,首先对这一部分土地进行治理,在

退耕还草的同时,大幅度降低草场载畜量,并适当采取人工措施,恢复天然草原植被,就可以有效地抑制主要沙尘来源。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种植植物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运动。

有效的防范自然灾害是确保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992年我国银河2号巨型计算机投入气象预报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沙尘暴预警服务系统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开始启动,国家空间天气监测中心开始运转,海洋立体观测网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中国的防灾预警事业又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四、警惕外来物种入侵

据专家初步调查,世界上100种最坏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50多种已入侵我国,这已成为危害和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侵入我国的外来物种已达200多种。其中,仅因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松突圆蚧等森林害虫的入侵,每年危害我国森林的面积达150

万公顷。豚草、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水葫芦等恶性杂草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大肆蔓延,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如被沿海居民形容为“食人草”的大米草,原产美国东海岸,具有耐盐、耐淹、繁殖快、适应性强的特点,我国于20世纪60~80年代分别引进4种大米草,用于防浪护堤、保护滩涂,现在已入侵至黄河三角洲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米草的迅速蔓延,使沿海滩涂和近海生物栖息地的海水交换能力和水质下降,使大批红树林消失,并堵塞航道,引发赤潮。又如,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因为飞机草和紫茎泽兰的入侵,造成本地草场和林木的破坏与衰弱,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构成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因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危害,我国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00亿元。专家呼吁,当前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紧迫任务是一要加强立法和管理,二要积极采取化学的、机械的和生物的多种防治措施,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五、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为了改善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于1978年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横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市、区),总面积达40.6×105 km2,占国土面积的42%,覆盖了中国北部半壁江山。工程历时73年,规划造林35.08×106 hm2。

截止到1997年,三北第一、二期工程已经结束,并且开始了第三期工程。第一、二期工程已经完成造林1800多万公顷,使21×106 hm2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治沙造林面积达52×105 hm2;13.3×105 h m2的沙地被改造成农田、牧场和果园;89.3×105 hm2草场得到保护和恢复;在黄土高原营造水土保持林24.5×105 hm2,三北地区林木蓄积量净增2亿多立方米。到2000年,三北地区的有林面积将增加到40×105 hm2,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9.26%,大面积农田将得到保护,20×104 km2的沙漠化土地将得到治理。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各国公认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邓小平同志欣然为工程题词:“绿色长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工程管理单位和新疆和田、宁夏中卫固沙林场等单位“全球500佳”称号。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中图版选修6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环境伦理观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自主学习】 1.第一阶段——人类畏惧、崇拜自然 (1)原因: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对自然具有一种畏惧和盲目崇拜的心理。 (2)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2.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1)原因: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工业文明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2)人与自然: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盲目乐观,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 (3)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的对抗开始出现,如在局部地区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引起了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工业排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3.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 (1)原因: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人与自然:人们确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3)标志: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合作探究】 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教材P4探索材料。 材料二教材图1-1-2“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图1-1-3“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煤矿”。 材料三教材P6阅读材料。

(1)分析材料一中不同历史时期古今中外几种典型的人类自然观蕴涵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2)蒸汽机的发明应用标志着什么?图1-1-2所示处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什么发展阶段? (3)煤矿的开采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 (4)利用材料三图中所示内容,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特征。 (5)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理解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提示:(1)老子的人类自然观: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但在总的自然观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的奴隶,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 培根的人类自然观:文明社会的到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后果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发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恩格斯的人类自然观: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反馈作用。我们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同时,环境也把受到的这种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当两者出现矛盾时,就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人类自然观: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寻求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2)蒸汽机的发明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图1-1-2 所示处于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 (3)煤炭资源的开发、运输、使用,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地表结构遭破坏而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 (4)在原始阶段,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消耗增加、污染程度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但污染程度低于环境容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是协调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初中期,四个方面都快速增长,污染程度和人口超过环境容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是失调发展阶段。工业化后期,人口增长下降、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程度降低,但仍然超过环境容量,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开始协调发展。后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下降、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程度降低,开始低于环境容量,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已经协调发展。 (5)材料三图中四者之间由协调到不协调发展,到逐渐改善,再到协调发展。再发展过程中如果人类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人口过度增长,资源过度消耗、过度污染环境,会导致环境的恶化。 【核心归纳】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活动的主观性与地理环境的客观性之间的矛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1.人类活动已使许多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你完成下图,总结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 2.虽然人们只曾经在陆地上一小部分地区施用过农药DDT,但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 DDT的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企鹅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答:[] 3.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中,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风劲百草折,沙埋树梢平;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 4.列举你知道的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填在下图中。 5.“让残酷的现实不要成为未来”是你我共同的心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你打算用怎样的行动保护身边的环境呢? 探究乐园 1.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史学家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的文明国度——楼兰古国。而今,楼兰古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只有用歌曲寄托哀思,不断呼喊“楼兰姑娘你在何方?” (1)请你推测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2)谈一谈这一实例对你有何启示。 2.请你认真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生物圈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请分别为上面的漫画拟一个主题。 (3)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有人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犹如我们与自己影子的关系,请你就该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延伸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对地球的水资源造成日益严重的破坏。请你阅读下面的资料,并思考问题。 松花江——哈尔滨的母亲河,多少年来,她滋润着肥沃的黑土地,静静地流淌着、养育着两岸无数的儿女。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两岸许多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松花江,使不同河段的江水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资料表明,沿江30多个排污口,每年将大约3亿吨污水排入松花江,使沿岸城市人民赖以生存的水源越来越不符合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据调查,松花江干流已没有Ⅰ类和Ⅱ类水质的江段,达到Ⅲ类水质的江段在丰水期也只占30%、枯水期只有11%,平水期内有13.8%江段的江水水质属于Ⅴ类水质,绝大部分江段水质是Ⅳ类,已不符合食品及制药等诸多行业的工业用水要求,更不适宜饮用。目前,松花江的污染程度仅次于海河和辽河,排在全国的第三位。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约100吨苯类物质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严重污染,这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1)你们当地的水域环境是否也有类似的污染情况? (2)有人说:“地球上最后一滴清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3)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国家采取了哪些政策?请查阅资料列出一些在当地可采取的可行措施。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对人类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 一、文化、文明与生态环境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发展。Culture, it is to point to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al history, created by the material wealth and the spiritual wealth combined.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延续性的基础。文化的传播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区域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从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看,文化是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是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发展和创造出来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把文化的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每个文化阶段的标志是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密切相关的。如在人类文化的低级蒙昧社会阶段,人类生活在原始的生态环境中,依靠野果为生……文明社会始于表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1]由此可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与改造同步的。在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文化。因此,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无一不包括了生态环境的因素,也无不打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 总体看,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其中,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时的第一文化,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人类的祖先在自然文化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是原始的图腾文化。人们崇拜动植物、山、水、风、雨等自然现象,视其为神的化身。因为当时的人类十分脆弱,居住区域有限,对自然一无所知,根本没有能力改造自然,只能被动适应自然,这也就决定了原始的文化只能是自然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居住区域逐步扩大,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加深。生态环境的差异和人类适应能力的增强,使自然文化的差异逐渐增大,导致文化发展的随机涨落与分异,使人类社会从部落向民族形态逐渐演化,从而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石。民族文化的产生,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出现,使民族文化渐趋成熟,形成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篇章。科学文化植根于自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加强,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相互融合,兼容并蓄,产生了更加绚丽多彩的先进的人类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二、文化与文明的生态学涵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由于人类具有明显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作为生物的人,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使人类产生了不同的人种,在体质形态及生理、生态等特征方面出现了 差异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实现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而形成了自然文化、民族文化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灾难的具体事例 2000年8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谈到了科技伦理问题。他指出,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放牧造成森林与草原的生态破坏。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我国2000年底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到了战略的高度。生活中,许多人对“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概念都感到陌生。那么,何为“国家生态安全”?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如何?生态对国家安全到底有何影响?如何筑牢“生态长城”?面对新世纪的环境挑战,这些话题备受关注。 所谓“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受或少受因生态失衡而导致破坏或威胁的状况。它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其他领域安全的基础和载体,深刻影响到国家各领域安全的维护与保障。其在国家安全大局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其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成为国家安全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的第一天,北京出现浮尘天气,此后几个月内,我国北方多次遭受沙尘暴的袭击;今年的三月,两会刚刚结束,几十年罕见的

沙尘暴来得更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大自然再次以这种独特方式警示人们: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然而,时至今日,谈起维护生态安全的话题,依旧有人不以为然——怎么生态也会有安全之说,难道生态也会影响国家的安全吗?事实的确如此。 因为生态问题而危及国家安全的例子古已有之。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在我国汉代时是一个水草丰美、经济繁荣的文明之邦,也是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随着塔里木河上、中游人口的增多,区域开发活动的加强,楼兰人赖以生存的塔里木河水量急剧减少,甚至经常出现断流,结果导致楼兰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被沙漠所吞噬而亡国。如今,人们只能在漫漫黄沙中探寻古楼兰的文明残迹。 水体、土壤、生物、空气等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形成了挑战,而且对国家的安全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生态安全”的概念渐渐浮出水面。从20 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已经着手深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土壤侵蚀、地球基本生物系统的退化和石油储量的枯竭,目前正在威胁着每个国家的安全”。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学习导引 切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生命诞生的摇篮和生活的乐土。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人类不恰当的开发和利用),地球正在逐渐向着“失乐园”发展,它不断向人类出示“黄牌”警告: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大面积破坏,全球森林面积锐减,酸雨快速蔓延,土地日益荒漠化,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污染与退化、耕地减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同学们,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和安宁,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吧! 知识闯关 1.人类活动已使许多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你完成下图,总结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 2.虽然人们只曾经在陆地上一小部分地区施用过农药DDT,但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 DDT的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企鹅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答:[ ]

3.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中,生态环境最差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探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C.风劲百草折,沙埋树梢平; D.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答:[ ] 4.列举你知道的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填在下图中。 5.“让残酷的现实不要成为未来”是你我共同的心愿。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你打算用怎样的行动保护身边的环境呢? 探究乐园 1.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地区,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史学家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的文明国度——楼兰古国。而今,楼兰古国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只有用歌曲寄托哀思,不断呼喊“楼兰姑娘你在何方?” (1)请你推测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 (2)谈一谈这一实例对你有何启示。 2.请你认真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生物圈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请分别为上面的漫画拟一个主题。 (3)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有人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犹如我们与自己影子的关系,请你就该比喻发表自己的看法。

材料与人类文明

材料与人类文明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便可知晓,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我们可从中得知:是哪些或哪类材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最能满足技术和经济的需要;同时还可看到,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之间贯穿着一条辩证的线索。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 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料使用为前提。人身体上的“工具”、“发动设备”和感官均有局限性。如果没有具备相应数量、质量、形式和布局的一定材料,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类便会停留在原始阶段。 数百万年前,人类摆脱了动物界,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石头。除了骨头之 外,石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起初这种材料造型粗糙,但后来经过加工,使人类得以掌握多倍于体力的力量,人类被迫发展那些在与环境斗争中取胜的能力。人类先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简单、基本的工具来补充手掌、手指、指甲和牙齿的功能。这些工具是手握的。当他们获得了不仅使用原始石头,而且进行加工的能力后,几乎等于完成了一次革命。当人类约在 50 万年前使用火时,石料的价值就更大了。人类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磨制成的石刀、石斧、刮削器等,这些就是人类早期曾经用过的工具。劳动工具的出现,也带来了社会物质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群居洞穴,狩猎为生,使用的工具主要源于石 头和骨头,制作粗糙,用途尚未分化。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维艰,甚至弱肉强食。考古学家还发现猿人有食人之风,也许猿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否道德。至于打扮自己——美的概念,他们连想也不会想。 在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洞穴里,曾发现七件穿孔的石珠,五件穿孔 的海蚶壳和一百多只穿孔的象牙。这说明了比较温饱的人类萌发了爱美之心。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 古生物学研究证明:在这个时期,除了能加工粗糙的石器外,还能制造 工具。除了拳状锲之外,还有刮刀和刮板。骨头、象牙、石头和植物编织物被用来制造鱼叉、鱼钩和鱼网等。原始时代和史前时期用“划时代材料”来命名历史阶段,形象地说明了材料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公元前15,000到10,000年之间,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此间产生的初 期劳动生产力革命——农业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原始社会的解体。虽然材料仍局限在传统原料之内,但人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可以把材料加工得更加精细,而且富有艺术性。 ----------------------- Page 4-----------------------

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课题】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区域内部的共同性或相关性,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性,学会区域差异 的比较方法;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运用日本、英国区域差异的案例分析,学会研究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并能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借助“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和“东、中、西部 经济区图”,列表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会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法。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可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并探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差异比较可以从农业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式,工业,人口与城市,经济等方面。 【教学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比较强;(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3)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同学们想一想,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区域的相关知识。 (新课讲授) (一)区域差异 1、形成原因: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表现: (自主探究)自学教材内容,归纳区域差异的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分析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并总结出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具体表现: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柳树0中学1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 课题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学科生物课型新授主备人王艳丽审核人李汉满课时设置 1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2.情感目标: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进一步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调查和收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难点: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你知道人类有哪些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吗?请试着总结一下:如滥砍滥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例题分析:近年来,我国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近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植物如此备受重视的原因是()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调节气候C 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 D 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E 供给人类各种生活原料 【分组合作】 1、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结合课本112页图片和四个问题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野生动植物种类的减少,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小组讨论分析举出一些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2、人类对生物圈的主要影响: (1)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和前面学过的知识(转基因技术,自然保护区),小组探讨:人类对生物圈好的影响,列举实例。 (2)交流讨论:人类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意识到人类活动与技术发展的两面性)。 3、阅读<<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了解我国对待生物入侵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4、近年来,太湖频繁出现“水华”现象。水华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毒素──湖淀,湖淀能杀死鱼虾等水生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腐败、分解后,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会使水体产生恶臭。大量的工业、生活污水和农田含化肥的水流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中氧、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这是引起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 1.出现“水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水华是一种水污染现象,它有什么危害? 3.针对水华发生的原因,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 5、近年来,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叫做薇甘菊的“植物杀手”悄悄地登陆了,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没过多久,荔枝树、香蕉园,以及花木扶疏的美丽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长满了薇甘菊。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当地植物,夺取本应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1.原产南美洲的薇甘菊使引进该物种的地区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这在生物学中称为什么现象?教师修改及学生笔记

浙大 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人类面前的“幽灵”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报告 一个幽灵,一个“环境恶化”的幽灵,在世上游荡。 当年,资产阶级像没了明天似的剥削工人阶级,最终,工人阶级用自己的力量推翻资产阶级,赤色个革命席卷全球。当年的幽灵是“共产主义”,被推翻的资本家是“恶人”,是“剥削者”。而如今,“环境恶化”是幽灵,而人类成了大自然的剥削者。再不停手,人类社会是否会像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那样,被大自然整个“推翻”呢? 《难以忽视的真相》,2006年出品,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派拉蒙家庭视频公司等七家公司联合发行,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演讲。 我可能是同龄人当中最先观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了。记得那是2011年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那时我才高一,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上第一次观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观看我以前从来都不喜欢看的演讲类纪录片。不过戈尔的精彩演讲让我不知不觉间看完了这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并为世界之现状而震惊。 身为一名资深政客,戈尔的演讲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风趣幽默,演讲引人入胜,一句“我曾是下一届美国总统”更是让从未了解过戈尔的我,对他本人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本人曾于1993-2001年担任副总统,之后成为国际著名的环境学家,由于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上的贡献而获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在纪录片中,戈尔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全球变暖的成因;用各种图片、数据、图表以及事实证明全球气候确实在变暖;用自己常年种植烟草的父亲最后放弃种植烟草的经历劝告观众要下定决心应对气候变化;用事实和例证揭穿某些人宣传所谓“全球变暖是骗局”的不良动机;用科学的推断和合理的解释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用汽车业的发展打破了经济和环保不可兼得的定式思维;用奴隶制的废除、二战的胜利等史实激励人们一定能够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或许戈尔的纪录片有很多不足之处,反对“全球气候变暖”观点的人会说:

保护环境文明生活散文

保护环境文明生活散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保护环境文明生活散文: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要努力使保护母亲河行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态环境道德、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 青少年要率先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态环境道德的重点教育对象,更是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广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动、开风气之先,充分发挥生

力军作用。 与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要首先做到: 珍爱生灵。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等都是珍爱生灵。 节约资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 植绿护绿。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 抵制污染。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要把保护母亲河行动等活动作为青少年传播生态环境道德的舞台。发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公益特性,动员青少年宣传生态环境道德,用小手牵动社会这个大手。树立践行生态环境道德的模范,鼓励青少年监督、抵制违背生态环境道德的行为。 保护环境文明生活散文:美丽环境健康人类文明发展有了美丽的环境才有健康的人类,有了人类才有文明的社会,环境--人类--

《第1节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教案1

《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与环境的关系,并能通过阅读图表来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描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紧密关系。 2.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能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危害和产生原因,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来获得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 2.通过“对话”讨论来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描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与环境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人与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建立了生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人类和环境关系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歌曲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阅读材料:联合国将“人口、发展与环境”定为21世纪第一个“世界人口日”的主题。资料表明,人口的快速增长、过度消费、浪费和资源匮乏正在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饮用水的短缺,土地的过度开垦和农作物的减产使人与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阿拜德在2001年“世界人口日”致词中说,生活在地球上的几十亿人拥有同样的梦想:安全的生活、充裕的空间、……我们只有有限的时间来纠正威胁地球的不平衡,不管

你是谁,不管你生活在哪里,每一个人都有这份责任。 动画展示:热带雨林、全球沙漠化、垃圾场、清澈的河流和被工业污染的河流 设计意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展现给同学们的是草原上如诗如画般的美景,牧羊姑娘愉快的心情。而阅读材料和动画展示马上使人联想到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的呼吁。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立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新课教学作准备。 (二)新课教学 活动:讨论并模拟环境与人类的对话----谈谈你对人类和环境关系的认识。 环境:我是人类的家园,为你们提供生存和活动的空间。离开了我们,人类将无法生存。 人类:我们依赖于环境而生存,我们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影响和改变着你们。 环境:你们改变着我们,可你们不顾环境的感受和承受能力,无节制的排放垃圾,使我们不堪重负,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一个垃圾场。 人类:那你们不也经常会沙尘暴,使我们无法正常生活;泥石流冲毁我们的房屋等。 环境:因为人类不合理开发土地、乱砍伐森林,使我们表面的水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黄土高原就是例子,原本,这里的森林约有4.8亿亩,覆盖率为53%,由于先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盲目开垦,致使今天这里43万平方千米的高原上,形成了沟壑纵横、茫茫荒原的景象。 环境:人类认为自己作为改造环境的主要因素,有着“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有能力与自然相抗衡,你们却忽略了环境的承载力以致于环境破坏的种种恶果附加在你们的身上。 人类:原来我们影响和改变着你们,与此同时,你们也总将这些影响和变化反作用于我们。 环境:我们还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学.科.网Z.X.X.K] 人类:我们得到环境提供的物质和能量,最终通过新陈代谢归还给环境了。 环境:尽管我们象一个巨大的仓库,存储了丰富的资源,但地球上人口的急剧增长,总有一天会被你们用完的。 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你们的开发潜力是无限的。 教师:通过你们的对话,总结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环境: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了各种资源,同时也要接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 人类: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同时,环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鲁教版必修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开发初期阶段的特点; 2、了解区域发展成长阶段的特点; 3、了解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特点; 4、了解区域再生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美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或我国的具体城市来分析总结区域初期阶段的特点2、播放有关录像,并利用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或我国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成长阶段的特点 3、提供网上查询的我国大庆,鞍山等地的材料以及教材中的”匹兹堡的困惑”等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归纳出转型阶段的特点 4、从转型阶段出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改善措施,分析归纳再生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1、区域发展4个阶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再生阶段。 [教学难点] 1、再生阶段的理解和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

(新授) 一、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的含义: 一是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是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二、区域发展的过程: 从时间上,呈阶段式递进;从空间上,有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1、初期阶段 特点: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对资源的开发;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 人地关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2、成长阶段 特点: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伴有盲目性、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工业和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3、转型阶段 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等 表现: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 4、再生阶段: 特点:通过采取措施,区域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区域发展措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教学案鲁教版选修6

第一节人类环境 环境及其分类 ———————情景导入先思考——————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家园。当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 在太空遥望自己的家乡时,才惊讶地发现,在目前已知的宇宙星体 中,唯有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才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地球 上的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使我们的地球成为一颗蔚蓝色 的星体、充满生命的星体。我们透过澄澈的阳光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天地间一片云霞蒸腾、吐故纳新,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拂,叠翠的山峦、明净的河水、蔚蓝的天空永远向人类展示着勃勃生机。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思考探究: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是指材料中所描述的环境吗? 提示:不是。材料中描述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我们所说的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的概念 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含义由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又称天然 环境 是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 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又称人工环境 分类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和地质环境等 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 境和旅游环境等 变化地球上纯自然环境已不多见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活动在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环境概念的理解 我们讨论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周围一切事物,即围绕着人群的空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生物科学和生态学通常所称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中心的,环境就是围绕着生物有机体的周围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着主体的不同,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或成分均可互为环境。人类与生物之间就是互为环境,离开中心事物的环境是没有意义的。 “环”,环绕,指周围;“境”,境况,指事物的境况。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以人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周围事物就是其他非生命物质。 二、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易误辨析] 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

1.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 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5. 了解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难点:概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展示风光秀美的风景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提问:1.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可是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吗? 2.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有利、有害两方面的) 教师:适时介绍三北防护林等,提出应特别关注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情况,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

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 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类出现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2011年已突破70亿。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我国人口的增长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飞速增长,了解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3)面对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 (1)请举例说明我们周围有哪些破坏行为? 学生畅所欲言,列举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师总结引导:看来我们同学都很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行为也有一定的了解。归纳同学们所列举的例子为这几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