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点

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又称SARS。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此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病毒含量,十分高,并有明显症状,如打喷嚏等易播散病毒。SARS冠状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此病死亡率接近11%,主要是冬春季发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病毒在侵入机体后,进行复制,可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破坏,导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同时SARS病毒可以直接损伤免疫系统特别是淋巴细胞。 非典型性肺炎 (Atypical pneumonias)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其实在医学界,人们对2003年发生的这场传染病的名称存在争议,因为已经查明,这种病其实并不是医学上通常所说的“非典型肺炎”,而是“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 对于这种型传染病,人们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概念也渐趋正确。起初人们认为,致病原因是衣原体病毒,直到2003年3月份才弄清其病原体是“冠状病毒”。我国广东医生在与病魔的搏斗中,根据其临床上有发烧、咳嗽、肺部有阴影等肺炎共性症状,但与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引起的肺炎相比,症状不够典型,病原体尚未完全明确,而且有传染性强、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等特征,于1月22日首次使用“非典型肺炎”来命名它,世界卫生组织也确认了其医学名称Atypical pneumonia,简称ATP。2月底,世界卫生组织的意大利籍传染病专家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大夫根据当时已经掌握的情况将其命名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简称SARS),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以此取代了ATP。
事实上,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这一命名也没有充分反映该病症的本质特征,早有人建议应该将其命名为“传染性冠状病毒肺炎”(果真如此,可缩略为“冠肺”)。这种建议虽然尚未被社会和医学界接受,但足以佐证了SARS和非典一样,都是反映人们一定阶段对事物区别性特征

的认识。 目前已经找到治疗方法,中国和欧盟科学家联手,成功找到了15种能有效杀灭非典病毒的化合物,为合成非典治疗药物提供了新方法。中欧科学家2005年6月9日在杭州结束的“中国—欧盟非典诊断及病毒研究”项目学术年会上公布了这一成果。 香港大学的新近研究表明,蝙蝠可能是SARS病毒野生宿主 计算机汉字输入专家周钢曾于2003年建议“非典型性肺炎”可以称为“肺痶”。 不过,仍然建议应该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命名原则,在医学界称之为SARS(音“萨斯”)。香港医学界在第一时间与WHO一样,改称为SARS,中国大陆地区,因为民间一直以简称“非典”来称之,故在词条本身,不建议更改。

SARS带来的后遗症抗生素的使用以及心理方面的不良后果 (一)SARS恢复期患者主要生理功能障碍的追踪和处理 1、肺功能障碍 初步的随诊结果表明,相当数量的SARS患者在出院后仍遗留有胸闷、气短和活动后呼吸困难等症状,这在重症患者中尤为常见。复查X线胸片和HRCT可发现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样改变和肺容积缩小,血气分析可有PaO2下降,肺功能检查显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包括肺总量和残气量)和弥散功能减退。通常以HRCT的改变最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恢复期患者虽然有活动后呼吸困难,但X线胸片、HRCT和肺功能检查却无异常。病后体力下降及心理因素等综合因素可能与气促有关。因此,SARS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出院后除应定期复查X线胸片和HRCT外,还应定期复查PaO2和肺功能(包括肺容积、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 2、肝肾功能损害 部分SARS患者在出院后遗留有肝肾功能损害,但原因尚不清楚,不排除药物性损害的可能。其中,以肝功能异常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异常,大多程度较轻,无须处理,少数需要护肝治疗。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一般均可恢复正常,很少遗留持久性肝功能损害。SARS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直至正常或明确有其他原因为止。 3、骨质疏松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骨质疏松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SARS患者恢复期并非罕见,尚未证实此种异常表现与SARS病变波及骨骼有关。主要发生于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防治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征、控制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疗程。对于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出院后应定期复查骨密度、髋关节X线片,特别是对有骨关节症状的患者,必要时还应进行股骨头MRI检查,以早期发现股骨头的缺血性病变。 (二)SARS恢复期患者

的心理障碍及干预措施 1、心理障碍特征 根据现有的调查结果,相当一部分SARS患者在出院后仍然存在着心理障碍,值得关注。其心理障碍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层面 SARS患者康复后不敢像以前一样随便探亲访友,担心受到别人的拒绝;外出时不敢靠近人群,害怕可能再被传染上什么疾病;回家后过分注意清洁,仔细洗衣洗手,惟恐将外界的细菌、病毒带回家来;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十分敏感,害怕SARS后遗症的出现。



专家视线 “非典”警示我国危机管理机制
来源:经济日报
非典危害毋庸讳言。但是,比认清直接危害更重要的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来审视非典对我们的影响,进而采取富有成效的战略和策略。

第一,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国家安全观。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上一些人将国防、政治、经济、科技、生态诸领域的安全视为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而轻视了疾病肆虐等天灾对于民族生存、国家发展、人类共荣可能的破坏。非典肆虐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建立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综合立体安全观,既要看到来自国外的非安全因素,也要看到一国内部滋生的非安全因素;既要看到“人祸”会威胁一国安全,也要看到“天灾”对一国安全可能的伤害。在工业越来越发达、环境质量越来越差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尤其需要高度重视疾病肆虐等天灾对于一国安全可能的破坏,甚至还需要重视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敌方对我实施生化武器打击的潜在可能性。

第二,完善我们的危机预警框架,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诚然,党中央、国务院已高度重视抗击正在蔓延的非典危机,但一些职能管理部门应对措施的前后变化也反映了我们的危机管理框架的漏洞。一般而言,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至少应包括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处置机制、危机善后机制、危机管理辅助机制等功能部分。但在我们的危机管理框架中,我们的危机预警机制还不是那么有效。古人云“亡羊补牢”。在非典尚未退却、仍在肆虐之际,一些职能管理部门是否应该痛定思痛、深层反省,从真正关心人民生存安全、医务人员安危、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检讨自己的工作,进而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对重大疾病危机的危机管理机制?

第三,需要在“国民经济动员体系”
中纳入重大疾病危机处置机制的内涵。
应对类似非典等重大疾病危机对我国社会的危害,其难度不亚于对付一场小规模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如果考虑相应的间接损失,其代价也不一定小于一场小规模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代价。况且非典危机来势凶猛

、涉及面大、影响层次深,单靠某些职能管理部门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根据应对非典危机的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启动我们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但是,以往我们建设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其基本目标和功能主要是应对可能发生的周边战争。因此,即便紧急启动这个体系,也未必能够真正满足应对非典危机的能力要求。这就提醒我们,未来要从更为广义的角度来建设和完善我们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至少要将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纳入到我们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之中。

第四,危机管理需要国民不同程度的参与。有些危机的处理,主要依靠高层部门的运筹,但应对类似非典这样的重大疾病危机,却切实需要疫区居民的全面参与。正如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所言,“抗击非典需要打一场人民战争”。近期北京抗击非典的经验已经证明,正是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人人重视、单位为战、区域为战”,“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在非典来势凶猛的情况下,才将非典的危害控制到目前这个局面。

第五,危机管理必须有反常规的思维与对策。一是危机时期一些问题的演化速度大大快于平时,故在这个时期对某些问题的决策必须是快速的、当机立断的。二是危机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故领导者对职能管理者、上级对下级,都应适当重新授权,为他们创造“当机立断的权力空间”。三是危机时期遇到的某些问题可能是平时不曾见到的,处理某些问题会缺少法律依据,故这时就需要尽快确立某些新的必要的法律安排。四是应对危机往往需要集中使用资源,故在这一时期必须加大资源的动员和组织力度。五是危机能否很快化解,与领导者能否切实负起责任有很大关系,故这一时期领导者必须比平时更敢于承担责任,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不负责任者要敢于“重典”治理。

第六,要密切注意危机的“后效应”。疫情的蔓延,已使非典疫区甚至非疫区的商业、交通、旅游、餐饮、信息沟通、教育等活动受到干扰,从而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就业率的提高、实物产品的生产、研究开发活动的实施等产生影响。对这种“后效应”我们应有着充足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必须尽早准备危机过后社会经济活动的“提速预案”。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对我国卫生体制和卫生观念的影响〔摘要J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的流行给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给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较大的影响、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非典之战已持续数月,

初战结果令人鼓舞,教训也十分深刻。切腹之痛,才能痛定思痛、居安思
危,怎样进一步完善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改变传统卫生观念,是当前巫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卫生体制;卫生观念;影响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X)9一1874(2003)03一189刃2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领导统
一部署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当前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非典)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逐月下
降.临床治愈比例不断提高,疫情趋于平稳态势,防
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由于目前正值流感等呼
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流动人口多等因素,防治形势
依然十分严峻。
1传统卫生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从国际社会来看,发达国家甚至一般的发展中
国家,政府财政在卫生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公共卫
生与疾病防控事业,而各级医院的收人则主要来源
于医疗服务市场。据我国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
政府财政拨付的卫生总支出中,有19%用于公共卫
生与疾病防控,到了1995年,这个数字下降至
12%,可同期政府的财政总收人却是连年以两位数
的比例在增长。在我国,人们习惯于将政府的公共
卫生职能与个人医疗服务(所需费用由个人、医保
基金、商业医保等渠道共同分担)混为一谈,有些卫
生管理部门热衷于当各级医院的“老板”,而对于公
共卫生一与疾病防控事业却很少操心。虽然政府财政
每年的卫生总投人预算不足是事实,可有限的投人
没用于刀刃上也是事实。作为21世纪我国面临的
首次大规模的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非典在部分地区
的集中暴发和快速扩散,已暴露出我国传统卫生体
制已不能完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政府财政的卫生预算主要不是拿来办医院,而
应当集中用于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卫生与
疾病防控网络,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
和综合性的应急管理网络。这种体系应自下而上,
各区、县、市、地区、省和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应条块分
明。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应是该网络的核心和协调中
心,主要职能是制定全国性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公
共卫生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一个资源整合的系统,对
公共卫生领域管理者及工作人员的培养,其应成为
独立负责的部门,同时被纳人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体
系,并直接对口其下属省级部门。市以下各级应对
系统是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执法、医疗服
务、科研力量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如消防员、救护
人员)等在内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系
统。医疗服务领域也应建立一套卓有成

效的应急系
统,成立相应的组织,设立传染病隔离门诊和隔离病
房,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及联系方式,突发事件时直
接对所属区域疾病中心负责。分清政府卫生部门、
公共卫生领域与医疗服务领域职责,使政府在公共
卫生领域与医疗服务领域各行其事,各司其职
2非典冲击着我们的传统卫生观念
人类每一次的道德与文明进步,都是以重大危
机的出现为契机,我们应该利用契机,反思过去,如
生活、饮食习惯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任何事情都
需要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外因是外在压力,逼迫
你不得不改变;内因是主观能动性的,因为外因会消
失,要想让短暂的改变成为“永久的”习惯或者说文
明行为,重在发挥内因作用。当非典终被人类战胜
时,逼迫人们改变行为的外在因素就会消失,所以人
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重在改变自己内心的认识,
要使短暂的改变成为“永恒的”习惯,成为一种文明
的行为,还得依靠内在素质的改变,包括知识水平、
文化素养等。所以,我们要把目前被动改变中好的
部分,形成一种习惯,坚持下去。要让良好的生活习
惯升华为社会文明,最终要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生
活水平,达到“从我做起、人人做起”的境界。当习
惯成为自然,成为人们都遵循的准则与规范,文明也
【作者简介」陶月玉(1960一),男,副主任医师,硕上,医教处主任
[收稿日期]2(X)3一5一18
第25卷第3期
Vol.25.No.3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JNanjingMilMedColl
2003年9月
sePte一nbe,,20()3
就得以体现出来。
这场灾难会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有很大影
响和促进。在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波中,人们得
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反观自己与他人的关
系人们在突然降临的变故中,变得舍小家顾大家,
更加通情达理.更加眼光长远,更加大公无私,更加
团结友爱,这样就产生了一种集体的力量,产生了一
种民族的凝聚力,有了这种力量支撑,人们也就变得
吏加镇静自若、从容坚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集体
的力量和全民的向心力,我们才能无难不克,无坚不
摧。非典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
务自觉地投人到抗击非典战斗中,开展防治宣传、搞
好公共环境卫生、参加群防群控、关爱和照顾非典病
人及其家属等,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出自己
的一份力量,那么,人类就会形成并凝聚起巨大的力
量来战胜非典,就能为创造一个健康的世界,自己才
能从中赢得健康。
3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提高应对突
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面对非典的考验,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立突发公
J七

」1生事件应急机制已迫在眉睫。构建一个灵敏、
高效、统一、信息化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健全和完善各级疾病控制中心使之成为这个反应机
制中的技术中心和指挥系统的高参;要构建畅通的
信息网络和完善的各级监测控制网;要更新疾病控
制中心的设备,同时要重视搞好农村卫生。只有这
样,才能防大疫、防久疫、防猛疫。
所谓“突发”,并不全然是无端飞来,出现之初,
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迹象。高明的领导者,能够及时
地抓住那些初露端倪的现象,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
中,以避免事态扩大造成的损失。在这次抗击}卜典
的斗争中,各级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问题显
得格外突出。所有领导者应当在这次特殊的斗争中
学习锻炼,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没有见
微知著的敏锐,没有科学知识的武装,没有统观全局
的意识,没有协调整合的本领,面对复杂的局面就会
惊慌失措、捉襟见肘、无所作为。比如这次同非典的
斗争,除了组织抢救、实施各种果断措施外,还必须
统筹全局,考虑到人民的安危,社会的稳定,经济的
发展,国际的交往,市场的供给,知识的普及,科学的
研究,周边的关系等。全局观念在任何时候都很重
要,处理突发事件时尤为重要。
(本文编辑:衰光生)



专家析非典影响总体经济仍可增长8%以上
专家分析非典对各行业影响
毛欢喜
 本报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投资研究所
所长张汉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目
前来看,“非典”的发生对我国的旅游、餐饮、会
展、娱乐、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产生直接影响,
同时由于人们对“非典”的防范,许多与第一产
业和第二产业相关的活动也受到间接影响,同
时因为经济活动的减少,待业人数有较大的增
加。但总体来说,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
今年GDP增长仍会保持在8%至8.5%之间。
他说,由于“非典”的肆虐,第二季度的
GDP将受到较大的影响。首先是第三产业,与
旅游相关的景点、餐饮、旅馆、交通运输等收入
损失估计在40%左右,其中5月份的损失超过
70%;其它第三产业的损失在5%至10%,预计
第三产业增加值将比上年同期下降10%左右;
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受其影响,增长幅度比第
一季度有所下降,预计第二产业的增幅为10%
左右,第一产业增幅为3%左右。按此估算,第
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可能下降为5%左右。
第三季度经济恢复正常,GDP增长可能会恢复
到8%左右,第四季度则可达9%以上。据此估
算,全年的GDP增仍会保持在8%至8.5%之
间。
张汉亚分析,“非典”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
影响农产品的销售。从目前情况看,受“非典”

响,现在餐饮业都不太景气,一些高档的农产
品的需求减少。农民因受“非典”影响,不敢进
城卖菜,这也影响到农民的收入。预计第一季
度,农业增长3.5%,而第二季度农业只能增长
3%。此外,“非典”对消费品的影响是有增有
减,如口罩、消毒液、电风扇等消费品增幅大,但
彩电、空调、洗衣机等可能热销不起来,特别是
“五一”期间,大多数人都推迟或不结婚,造成这
些产品销售的下降。“非典”对交通运输的影
响,主要是客运方面,对货运的影响有限。电讯
方面,由于“非典”的影响,业务量大增。而银
行、金融行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接触人数
比较多的服务业,如浴池、美容美发等影响比较
大,营业额肯定是在下降。咨询业中会计师事
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也会有一些影响。
对于“非典”,张汉亚提出三项建议。一是
要建立良好的卫生防疫系统。特别是卫生防疫
信息网是预防和监测疾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工
具和手段,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建议在加强
各地卫生防疫系统建设时,要把信息网的建设
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要尽快制定计划并由
国家给予必要的投资。二是恢复良好的卫生习
惯。趁此机会把群众卫生活动抓起来,并建立
有关制度,恢复讲卫生的好习惯。三是建立公
共卫生赏罚严明的监督机制。对不文明的现象
给予重罚,起到警戒的作用。



“非典”引发的对公共卫生工作的思考
人与“非典”之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在抗击“非
典”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公共卫生工作的薄弱与不足。如何进
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应对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传染病预防控制仍然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控制传染病、消除传染源、保
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甚至消灭,面对这些
巨大成就,出现了一个非常乐观和令人鼓舞的估计,即以预防
传染病为重点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已经基本完成,今后人类与疾
病的斗争应转向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中风和糖尿病
等慢性病为重点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这些观点的影响,人们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染病控制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
性,在预防策略和措施上有所松懈,从而导致全球传染病发病
率大幅度回升。
目前,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的疾病,传染
病防制还任重道远。表现在:一些已经基本消灭或控制的疾病
死灰复燃,例如,曾一度得到控制的肺结核,近几年又出现疫情
回升,一些地方肺结核

发病率已列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
发病这首;已经杜绝近30年之久的性病又卷土重来,呈逐年上
升的趋势;个别地区鼠疫疫源地异常活跃,其它地方仍存在流
行的危险;霍乱、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因素未能从根
本上根除,爆发疫情时有发生,防治形势依然严峻。80年代出
现的艾滋病,目前呈快速流行增长趋势,发病人数上升迅速,防
治形势相当严峻。计划免疫针对的传染病虽然明显下降,但大
年龄麻疹病例仍时有发生,防制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同时,
新的传染病不断出同,经统计,20世纪70年代至今新发现的
传染病和病原体有30种,其中一部分出现世界范围的流行。
突如其来的“非典”爆发疫情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同传
染病控制的斗争远没有结束,任何忽视传染病控制的观点都是
十分有害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传染病预防控制仍然是
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抓慢性病防治的同时,绝不忽视
对传染病的防治,尤其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要有足够
的准备。
2 政府重视、保证财政投入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胜利的
关键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主要的原
因之一,就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非典”疫情发生后,党中
央、国务院和各省(市)、市、县领导多次亲临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就“非典”预防控制作出指示,成立“非典”防制工作领导小
组,发动全社会、各个部门参与,各司其职,全力投入到“非典”
的防治工作中。各级政府克服财政困难,千方百计满足“非典”
防治的经费,确保“非典”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这说明,政府
重视,保证财政投入是疾病预防控制取得胜利的关键。
但是,在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大量的
公共财政收入用于了经济建设,而在只能靠公共财政的公共卫
生方面则投入不足。“非典”的出现和扩散虽然不能完全归咎
于公共卫生的缺陷,但确实暴露了在公共财政支出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采取分级财政体制,各级财政负
责各自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政投入,富裕地区对公共卫生
的投入较多,贫困的地区投入很少。一些地方政府对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执行财政收支两条线,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预算
外资金调控,调控的比例最高可达40%,大部分疾控机构需要
投入大量精力开展有偿服务以维持正常工作,弥补经费投入的
不足;同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过
程中各种检验费、交通费和其它相关费用都是无偿付出的,参
与的次数越多,花费的经费越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的积极性,也给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压
力。
公共卫生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政府行为,疾病预防控制
工作特别是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
投入,各级政府应该承担起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责任,对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同时全额返还所调控的经费,建
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储备金,在类似“非典”的传染病疫情出现
时,能够迅速启用,以保证控制疫情所需的经费。
3 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长效应急机制是当务之

“非典”疫情在短时间内遍及20多个省,殃及几千人的严
峻事实主要原因除了刚开始对疫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外,一个
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共卫生的不完善,表现在:首先是缺乏一个
有力的指挥协调系统,各自为战,下面则有令不行;其次是在应
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上,没有一个长效的应急机制,往往是当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才临时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用行政
办法协调各个方面工作,疫情得到控制后,机构即解散;另外是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疫情搜集和报告体系还不完善。目前
卫生信息网只覆盖到县一级,乡村一级卫生信息网络还很薄
弱,一旦乡村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能保证及时向上级部
门报告。
另外,部分市级尤其是县级疾控机构缺少高灵敏度、高分
辨率的实验仪器,检测技术落后。例如在微生物检测方面,只
掌握诸如细菌培养、部分病原体的抗原抗体检测的实验方法,
对一些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乙脑、病毒性腹泻等的检测束手
无策,而且所掌握的检验方法灵敏度低、所需时间长,对一些低
浓度病原体样品难于检出,贻误了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最佳诊断防治时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设施比较简陋,缺
乏必要的检测和医疗设备;一些必备的传染病检验项目无法开
展。
针对这些问题,今后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的长效应急机
制。一是实施公共卫生监测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把公共卫生
信息处理中心与电子政务相衔接,有效做好公共卫生信息的搜
集、分析、整理和预测,充实政府公共服务网。要建立和完善长
效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切实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其他传
染病防治工作,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
能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自治区)、市、县(区)、乡镇(街
道)、村(居委会)“五级”疫情监测报告网络,确保疫情报告及
时、准确、有效。网络要以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中心,以
乡镇(街道)卫生院为依托,以村(居委会)为基础。二是要建立
和完善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体系,增加投入,建立生物实验室,并
在理化实验室建立快速检测系统,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达到
国家二级要求,同时提高现场应急处理能力。要加强实验室设
备的更新,提高检验质量,卫生检验是一项为卫生监督提供技
术支撑的重要工作,今后要装备必要的高精尖的实验设备,扩
展服务项目,提高检验检测水平,特别要加强对县、乡村两级实
验室的建设,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三是要建立和
完善严密的公共卫生组织指挥体系。设立市、县(区)、乡(镇、
街道)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系统,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
对当地疫情防治工作负总责。市、县(区)两级指挥部办公室作
为常设机构,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和服务工作,
办公室人员列入行政编制和财政预算。各级指挥部24小时有
人值班,认真收集汇总辖区疫情,并按规定时限要求上报,并向
社会公布。
4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在抗击“非典”这场战役中,暴露出了传染病防控方面中的
很多不足,但其中最大的一个不足还是在人员方面,专业人才
匮乏,没有学科带头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卫生防
疫岗位人员约有23万人,其中大约20%在后勤岗位,剩下的
专业业务人员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职称层次都偏低。尤其在
基层,无学历、无职称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个别县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没有专业职称的占15%,甚至更多,本科学历极少,这样
的一支队伍的技术水平跟国内目前公共卫生工作的需求有很
大的差距。在这次抗“非典”战役中,暴露出了以下问题:在一
些地区传染病疫情数字并不那么准确,主要的原因是一线疾控
人员搜集疫情数字的基本功不扎实,流行病学调查不够细;公
卫医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疾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乡村预防保健
医生,对SARS的基本临床症状、体征不了解,无法对病人作出
初步的诊断;部分公卫医生能较好地完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但文字写作能力差,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字报告,公卫医生的这
些素质不能与现代公共卫生的需求相适应。
卫生系统要合理调度技术人员,引进和培养公共卫生、传
染病防治、急救医学等专门人才充实公共卫生队伍。合格的公
卫医师要具有“八种能力”和“四种精神”。“八种能力”分别是,
对公共卫生事件组织和开展调查并作出反应的能力;提出控制
措施的能力;设计、分析、评价公共卫生检测系统的能力;从事
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项目管理如评价、执行的能力;书写科学
论文报告以及演讲的能力;培训能力。“四种精神”分别是:对
公共卫生的献身精神;团队精神;科学探索的精神;尊重事实的
精神。要加强对基层疾控机构公卫医生的再继续教育学习,进
行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或提供优惠

条件,大
胆引进优秀人才的方法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定目标、交任务、压
担子、重奖励等措施,努力培养具有“八种能力”的全科公卫医
生。
5 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消除恐
惧心理
“非典”疫情发生后,因缺乏及时、权威、公开的信息发布和
公众教育,公众不能正确认识“非典”疫情,引起公众和社会的
过度恐慌,影响社会的稳定。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
参与,不必要的恐慌比疾病本身带来的危害更严重。要通过媒
体的正确引导,使公众有知情权,更好地响应和配合各级政府
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共同封堵源头,做好自我防范,不听信流
言,调整好心态,防止产生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稳定。
(收稿日期:2003-08-14)
·355·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年第20卷第4期(总第106期) Chin·J of PHM,Aug·2004 Vol·20 No·4

“非典”给我国卫生事业的启示
群保健;医疗应从见病不见人转向以人为本;健康教育
应从注重宣传资料的发放转向注重受众接受教育的实
际效果。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不仅是整个卫生部门的责任,
更重要的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动员全社会共
同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人人健康的远大目标。
(作者工作单位: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
(收稿日期:2004-07-20)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1
文章编号:1005-5916(2004)08-0005-02
2003年“非典”的大流行和今年“非典”在北京、安
徽的再度发生及在我们与之斗争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
的问题,应该引起每一个医疗卫生人员尤其是卫生事
业管理人员的反思,我们应该从这些问题中汲取经验
和教训,为保证在今后出现类似“SARS”这样突发性
公共卫生事件时能从容面对,而不至于过度恐慌,更不
能再有医护人员和研究人员感染和传播传染性疾病的
现象发生。
1 尽快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系统
国家对疾病控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于2002年初
成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它主要负责全国疾病
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政策研究、公共卫生监
测等,其指导的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对各种疾病特
别是传染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这次“非典”
的防治情况看,这个体系还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对突发
性公共卫生事件缺乏应急反应能力和有效的应急机
制。首先缺乏一个有力的指挥协调系统,各自为战,下
面则有令不行,现行的信息系统在关键时刻没有起到
应有的作用,公共卫生实验室没有能力配合突发性公
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严重缺少受过系统训练的现场流
行病学人员;在后勤保障方面,我们的公共卫生突发性
事件应急储备不足,医院缺少应对急性传染病的准备;
现行的信息系统只上传不

下达。时代和社会呼吁疾病
预防控制系统纳入国家卫生行政管理体系,形成强有
力的疾病预防控制指挥协调系统。
中国城市化社会转型比欧美以往的工业化时期更
需要公共卫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借鉴国
外已有的公共卫生应急理论和实践,特别是以美国的
应急系统作为参考体系,结合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
的国情和公共卫生应急需要来研究建立中国公共卫生
应急系统,它应包括中央指挥协调系统、全国电子网络
疾病监测报告系统、都市症状监测系统、公共临床沟通
系统、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现
场流行病学调查控制机动队伍和网络系统、全国医药
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等等。在建立公共卫
生应急系统时应抓好下面3个重要环节:预防为主;搞
好人才队伍建设;体现高科技信息化,有可持续性和自
我评价不断完善的功能。
2 公共财政必须承担公共卫生职责
由于公共卫生具有外部性和公共性,因此防治监
控传染病和改善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与一般的医
疗卫生服务有不同的特点,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
这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状况。解决市场失灵的主要
方法是政府的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强制组织和使用公
共财政的方式来改善公共卫生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大
部分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引进了市场机制,医疗卫生
领域也不例外,医疗卫生中很大一部分服务通过市场
供求来调节,许多盈利较高的医疗服务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政府在哪些该由市场解决,哪些仍由政府负责的
事务区分上并不清楚,在医疗卫生领域引进市场机制
时,对无法通过市场发展的公共卫生部分则投入不足,
从而出现了公共卫生事业资金短缺、技术落后、队伍松
散的局面。
公共财政的主要用途应是生产公共物品和在市场
失灵时进行调整。“SARS”的出现和扩散虽然不能完
全归咎于公共卫生系统的缺陷,但确实暴露了政府在
公共财政支出上的问题。公共卫生外部性和公共性的
特点,使得政府必须将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纳入政府
预算,从财政收入中支出。
3 尽快建立公共卫生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通过2次“非典”事件,我们发现我国现在的有关
公共卫生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有很大的不足与缺失。
《传染病防治法》及配套的行政规章等,几乎是我国有
关公共卫生应急方面的法律渊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无
论是量的要求还是质的要求,这些法律法规不足以支
撑起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SARS”在
全国的传播表明,薄弱的有关公共卫生安全法律制度,
在实践中几乎不能发生有效的作用。
《传染病防治法》是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暴发
甲肝事件时催生出的法律,它的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
现在的需求。从实践角度看,对“非典”这样的传染病,
达到什么样的客观标准纳入《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范
畴,医疗卫生科研部门的评估,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定,
相应的时间要求,相应的权限、义务、责任等,在法律上
都很难找到明确的规定,以致最终不得不主要依靠行
政机关发号施令的方式来组织抗击“非典”的工作。
最近国务院已出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
例》,我们应该以此条例为基础来制定一部有关公共卫
生安全基本条例,修改完善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律,并
制定完备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使我们在再次面对“非
典”这样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迅速有效地全方
位救济,使之得到有效的控制。
4 加快推进属地化管理和卫生全行业管理
卫生资源属地化管理和全行业管理已经是争论了
很久的老话题,但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理念,没有实
质的推动。属地化管理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内部部门
所有、行业所有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得整个区域内的资
源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得到提高。属地化管理和全行
业管理在这次“非典”疫情中暴露得非常明显,许多优
秀的卫生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有效
的组织并没有起到“1+1=2或1+1>2”的作用,以致
导致了疫情初期工作的被动。
实践证明,只有属地化管理和全行业管理同时推
进,才能有助于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来加强医疗救治
系统和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功能。我们
应抓住这个机会,同时推进属地化管理和全行业管理。
5 政府的健康投资应坚持以预防为主,投资重点
应转移到内地和边远地区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坚持预防为主,但是各
地在实际执行中却是重治防轻,医疗机构的经费支出
占政府卫生经费的70%以上。同时,我国的卫生资源
投向呈“倒金字塔”状,卫生资源分配城市多于农村、医
疗多于预防、高科技多于基本医疗,城市二、三级医院
消耗医疗卫生公共支出的70%~75%。政府支出中用
于成本效益好的公共卫生措施和基本医疗服务比例偏
低。健康投资重点应在转移到内地和边远地区,特别是
农村地区,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
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这样中国的健康投资可能产
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更好的抵御突发性公共卫生
事件的危害,保障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6 医学教育应加大预防医学的地位和作用
在“SARS”阻击战中,广大的医护人员起到了中
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然而一个不容
忽视的事实应值得关注:医护人员的临床

诊断病例占
据了全国所有“SARS”临床诊断病例的1/9左右。医
护人员固然处于高危环境中,但他们如此高的感染率
与他们缺乏预防医学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差、防护措施
不到位密切相关。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存在弊端,尤其
是临床医学专业,过分强调临床医学知识,而忽视预防
医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课
程少、学分少,学生根本不重视;在医护人员继续教育
中,预防医学内容也很少,临床医生预防医学知识欠缺
在所难免。因此,医学教育应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的地
位和作用,加大预防医学知识的教育。
7 抗击非典的斗争,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
聚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
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贵品质和坚定意志,是
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动力之源。抗击非典的
斗争实践,不但检验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大
放异彩,而且锤炼了民众意志,升华了民族品格,凝聚
了全民力量,造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新时代民族精神,使
民族精神更加丰富、生动。
紧急关头,民族精神就是一面旗帜,鼓舞人们一往
无前,冲锋陷阵。我们从亲临一线调查研究、果断决策、
沉着应对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上,从舍身忘我、无私奉
献的医务工作者身上,从披荆斩棘、奋力攻关的科技工
作者身上,从临危不惧、群防群控的人民群众身上,真
切地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崇高品格和无私无畏
的英雄气概,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
抗击非典激发出的新的精神力量,为我们的民族
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必将成为我们实现国家富
强和民族振兴的精神之源。中国现代化的征程还很长,
还会充满着风险和艰辛。要战胜各种压力、困难和风
险,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新时期的民族精神。用伟大
的民族精神凝聚起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气,使全国人
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
繁荣而奋斗不息。
“SARS”事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它
决不是我们所面对的最后一个传染病,我们应该牢记
它带给我们的反思、教训和启示,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
前我国卫生事业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性公
共卫生应急事件方面的缺陷,以及卫生管理方面存在
的突出问题,以至于今后我们再次面对各种传染病时
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收稿日期:2004-07-22)
·6·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年8月第24卷第8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