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浅析发展低碳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

浅析发展低碳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

文章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成就不斐,但问题亦多。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尚不发达、资源配置尚需优化的今天,发展环保必将投入大量资金,这不符合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如此一来,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便日益加剧,并且矛盾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解决经济发展与圣爱环境保护的矛盾。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发展,这一矛盾的解决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提上日程。本文将着重介绍经济建设与圣爱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低碳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低碳;生态文明;经济建设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全面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30多年的经济发展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但是,很少人能够注意到中国的能源消耗速度已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速度。1978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是62770万吨标准煤,消耗量是57144万吨煤,基本上属于能源净出口国。到1992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就开始超越生产量。而到了2008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达到了285000吨标准煤,远远超过248000吨标准煤的生产量,煤炭资源缺口达37000万吨标准煤。再看中

国的原油生产。1990年,中国原油生产量大约折合13800万吨标准煤,原油消耗约为11500万吨标准煤,原油资源基本上同样处于净出口状态。而到了2008年,原油产量约为19000万吨标准煤,原油消耗却飙升至约39000万吨标准煤。原油缺口高达20000万吨标准煤之多。煤炭和原油资源过度依赖进口,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问题。

2 当前我国的环境与经济状况

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前,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据统计,我国CO2年排放量达60多亿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的本性和规律去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既遵从经济规律又遵从自然规律,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我们绝不能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发展之路。

另外,高能耗低产出使得我国GDP成本长期以来居高不下。2006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说:“我国用了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材,8%的石油,45%的水泥,淡水占15%,创造了全世界4%的GDP,反差太大了。”比如作为工业基础原料之一的铁矿石,价格从2002年的30美元左右一路飙升到现在的140美元左右。中国一半以上的铁矿石原材料都依赖于进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基本毫无议价能力,只能一边看着国内钢铁企业亏损,一边看着国外企业不断掠走中国的财富。

3 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经济的理论知识

3. 1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向子孙后

代和全世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理念。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理念。生态文明理念不仅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还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提高环保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范畴。

3. 2 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依据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观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即人类的一切活动应顺应自然,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早在春秋时代,儒家思想就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由此可见,中国很早就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及其重要性,这就是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理论依据。

3. 3 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高能耗、重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2010年8月,发改委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最早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出现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

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同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

通过管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

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同月,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3. 4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燃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厂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氧化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火电排放,约占总排放量的41%;增长速度最快的则是汽车尾气排放,约占25%,特别是在当前我

国汽车销量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碳排放约占27%,

并且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简单来讲,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效率,增加低碳或非碳燃料的生产和使用比例,尽可能减少对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燃料的消耗,同时积极探索碳封存技术和利用途径,从而实现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长,最终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4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由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我国大约有1/3的土地面临着酸雨的侵蚀。2006年,559个监测城市中,空气质

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只占总数的4.3%。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3.62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

以上种种事实表明,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整治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事实上,以上种种生态问题多由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所引起的。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我国过分注重经济发展速度,既忽略了经济发展

质量,又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因此,一方面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投入高、产值低的状况;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二者能否兼顾,取决于人类资源能否合理而又充分地配置。如果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充分配置,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就必然存在。特别是在我国各方面还不是很发达的今天,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短期内还是难以得到很好地解决。我国是个资源大国,但并不是资源强国。虽然各类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样,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不如韩国、新加坡、巴西、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同样不是经济强国。我国是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迫使我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长期不变。但是,据医疗行业统计,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第四大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由此造成的居民医疗费支出也在逐年增加。由此看来,虽然经济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是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一方面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又制约着人民的健康水平。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但是要着实做到尽善尽美却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条件来说是难以实现的。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资金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短期内仍然存在着矛盾。

5 发展低碳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意义

前面已经对低碳经济的提出、发展及其目的做出了详细叙述。低碳经济的覆盖范围很广,包括电力工业的清洁燃烧技术、汽车的节能减排以及服务行业低碳化等等。如此宽广的范围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以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助于降低经济建设成本,提高经济产值,基本可以改变我国过去“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低能耗、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高产出的集约型经济模式;另一方面,在火力发电厂电力生产、汽车排气以及建筑碳排放中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可以减少我国乃至全世界95%以上的碳排放,从而在根本上改善臭

氧层空洞、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还人类社会乃至整个生态系统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因此,如果能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积极推广并落实低碳行动,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项事业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9.

[2] 用泽之.马克思主义自然现与可持续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8.

[3] 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4]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6] 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