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涵木治法源流考_张铁峰

滋水涵木治法源流考_张铁峰
滋水涵木治法源流考_张铁峰

148

第15卷 第8期 2013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8 Aug .,2013

消食,和中,下气。故焦三仙为消食化滞之要药。白术,功能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有很好的补脾益胃消食作用,与焦三仙共为君药,取其消补兼施之意。鸡内金,具有和胃健脾、宽中消食之作用。陈皮,有理气降逆、调中开胃之功效,善治中焦脾胃气滞湿阻之证。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以上三药,共为臣药,收行气化滞、健脾消食止呕之效。使君子,功能杀虫,消积,健脾。三棱,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作用。胡黄连,功能清热,凉血,燥湿。佩兰,功能清暑,辟秽,化湿,调经。小儿厌食,亦有因虫而引起者,故方中加入使君子,况其亦有消积健脾之功;食积日久,阻滞气机,气滞则

血瘀,三棱一药,既能破血又能消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胡黄连可清小儿疳积之热;佩兰芳香化湿醒脾;以上诸药,共为佐使,辅助君、臣之药达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行瘀驱虫之功。综观本方针对病因病机而立法,组方配伍消补并举,标本同治,补而不滞,消导而不伤正,故对厌食症有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 .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79.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 ] .第

3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26-27.[ 3 ] 肖满田.儿童厌食症与血硒、锌关系研究[ J ] .中国优生与遗

传杂志,2008,16 ( 5 ):133.

“滋水涵木”作为治法,首次被提出是在中医基

础理论第五版教材中。其理论渊源很深,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难经》的时代。目前,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地疗效。笔者仅根据目前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临床的相关报道对“滋水涵木”这一治法进行分析。

1 诸家解释

在现代的中医大辞典中,滋水涵木主要有如下解释:

1.1 词典中的解释定义

1.1.1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词典》

滋水涵木:又称“ 滋肾养肝法”、“滋养肝肾法”。源《医宗必读?乙癸同源》根据五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因五行归类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故称。适用于肝肾亏损

而肝阴不足或肝阳偏亢的证候,如头目眩晕,两目干涩,耳鸣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

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1]

。1.1.2 《中医大辞典》

滋水涵木: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虚、肝火有余的证候[2]。1.1.3 《中医大辞典》相关词

滋养肝肾:(1)滋肾阴以润肝阴的方法,即滋水

涵木法。(2)治疗肝肾阴虚的方法[2]

。1.1.4 《中医词释》

滋水涵木:借五行相生的关系说明肝肾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治疗肝肾阴虚疾病。即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肝阴虚、肝

火旺等证[3]

“滋水涵木”治法源流考

张铁峰1,孟建宇2,马红梅2,韩端1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滋水涵木这一治法的理论渊源,结合肝肾同源理论更加明确滋水涵木的深刻涵义,并联

系临床文献指出其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滋水涵木;肝肾同源;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8- 0148- 02

收稿日期:2013-01-29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121)作者简介:张铁峰(1978-),男,黑龙江肇东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肝藏象理论与临床研究。

Research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Therapy Origin

ZHANG Tiefeng 1,

MENG Jianyu 2,MA Hongmei 2,HAN Duan 1(1.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01,Shandong,China ;2.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Shandong,China)Abstract :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combined with liver and kidney homologous theory,it is more clear that the treatment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and it points out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contacting the clinical literature.

Key words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liver and kidney homologous theory ;clinical application

15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2《中医基础理论》统编教材中的解释

五版、六版、七版分别在“阴阳五行”部分、“五行学说”部分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部分提出:依据五行相生的规律制定的治法之一为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或肝阳上亢之证。

2 肝肾关系源流考

从以上的现代文献对滋水涵木治法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肝肾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密切。要想明确了解“滋水涵木”的深刻含义,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明确肝和肾的关系。

关于肝与肾的关系,在《内经》时代即已有了详细的论述。《素问?大奇论》云: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病理上的联系,也可以反证肝肾具有生理上的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北方生寒……肾生骨髓,髓生肝。”这里有五行学说介入进行归纳说理的一面,但“肾(水)生肝(木)”的认识,离不开“母病传子”“子病及母”的病理观察以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反证。《素问?腹中论》云:

“病名血枯。……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芦茹二物并合之……”,指出血枯病的病机是脱血伤肝,肝病及肾,或精耗损肾,肾病及肝,最终肝肾同病所致,治疗上用“乌鲗骨芦茹丸”益肝强肾,此可谓肝肾同治的最早记载。《灵枢?经脉》云:

“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尽管对于经络学说形成的解释有很多分歧,但肝肾经脉联系的认识最终要接受针灸治疗的验证,而针灸治疗在《内经》时代已经相当成熟,如《灵枢?经筋》记载:“足厥阴经之筋病,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综上所述,肝和肾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肝肾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在后来的历代诸家发挥过程中逐渐完备。

3 “滋水涵木”的提出及其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滋水涵木”是近代人们根据“乙癸同源”理论抽象衍生出来的一种治疗法则,首先在中医五版教材中得到体现,自此该说法被广泛引用,并在临床上得到验证,是对“乙癸同源”的具体化。目前通用的解释,就是一种“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滋水涵木”理论虽然来源于“乙癸同源”,该治法简单明了,较之“乙癸同源”更加具体,临证指导更有针对性。

“滋水涵木”与 “乙癸同源”的关系到底如何呢?一句古话说得好: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滋水涵木”作为治疗方法,在经过无数的临床验证之后,被证明是有临床价值和意义的。“乙癸同源”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也被称为“精血同源”,解释为肾精与肝血的转化关系。试想,“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全身的精血又怎么能没有互化的关系呢,为何一定要把它限定到肝和肾呢?难道肾精就不化生其他脏器的血液吗?很显然这是不准确的,只能说在化血方面,肾与肝的关系更加密切罢了。因此,乙癸同源的内涵小,外延大,指导临床不具体。而滋水涵木的内涵很明确,就是通过滋肾阴来养肝阴,通过肝阴来敛降肝阳。那为什么不直接补肝阴呢,反而“曲线救国”?这恰恰体现出中医的五脏关系,五脏六腑之阴阳,皆本于肾中的阴阳。“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不仅接收五脏之精,而且也适当得向五脏输送精微。由于肝与肾的母子关系,促成肾阴补肝阴在生理上的可行性和快速性,很显然这种治疗方法才是最直接的。因此,在病理上虚则补其母,以母救子成为最快捷的补肝阴的方法。

4 “滋水涵木”法的临床运用研究

周亚红[5]运用滋水涵木法治疗经前乳房胀痛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根据经后血脉空虚,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肾水充则肝木养,经前给与逍遥丸以疏肝理气,标本同治、补母泻子,对经前乳胀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兰少波等[6]亦用此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型),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证明滋水涵木法中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章伟光[7]采用此法治疗心律失常(心肝阴虚证)50例,方选一贯煎合生脉散,治疗10天后,显效19例,有效26例,无效5例,疗效随着疗程延长而逐渐提高。桂世羲[8]亦采用此法治疗眩晕28例,用自拟镇眩汤治愈26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全方滋肾阴以养肝阴,补气而养血,镇眩并止呕,临床再结合舌脉症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马林[9]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肝阳头痛26例,取得满意疗效。刘星磊等[10]亦用此法治疗震颤麻痹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由此可见,滋水涵木法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女性月经病、中老年慢性病以及各种内科杂病,只要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证,我们都可以采用此法辨证论治,加减方药,定会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滋水涵木法不仅在临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养生保健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养肝血,益肾精,自然有益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持久有序地进行,因此滋水涵木法在临床和生活实践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应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 1 ] 李振吉,朱传礼,贺兴东.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词典[ M ]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10.

[ 2 ]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61.

[ 3 ] 徐元贞,曹建生.中医词释 [ M ]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89.

[ 4 ] 吴小明.肝肾同源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J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 ( 3 ):196.

[ 5 ] 周亚红.滋水涵木法治疗经前乳房胀痛96例临床观察[ J ] .甘肃中医,2002,15 ( 4 ):69.

[ 6 ] 兰少波,李瀚.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J ] .湖北中医杂志,2006,28 ( 8 ):3.

[ 7 ] 章伟光.滋水涵木法治疗心律失常50例[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 ( 8 ):352-353.

[ 8 ] 桂世羲.滋水涵木法治疗眩晕28例[ J ] .江西中医药,1997,28 ( 3 ):56-57.

[ 9 ] 马林.滋水涵木法针刺治疗肝阳头痛26例[ J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 ( 12 ):118.

[ 10 ] 刘星磊,张静.滋水涵木法治疗震颤麻痹的临床观察[ J ] .湖北中医杂志,2008,30 ( 9 ):24-25.

149

滋水涵木

滋水涵木法 “滋水”就是补益肾水 ....................的意思,“涵木”就是滋养肝木 ....的意思,“ 滋水涵木”就是通过补益肾水的方法来使肝木得到滋 养.。为什麽对肝木的滋养作用要称“涵”呢?“涵”有两个含义,其中涵养的意思很好理解,此外还有包容 ..的意思。 ..、忍让 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涵养”,这个“涵”就是具有包容、收敛的含义。肝的本性刚暴而强悍,只有在血的滋养下才能维持平和、舒畅的生理功能。如果其中所藏的血发生亏损,肝脏得不到充分的滋养,那麽肝的刚暴和强悍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人体就会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四肢震颤、耳鸣耳聋,甚至昏扑倒地、四肢瘫痪、口角歪斜等症状(肝风内动)。而通过滋补肾水的方法使肝脏得到充分的补养后,肝脏刚暴、强悍的本性也会收敛,就好像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得到物质上的好处后,就会收敛起原来的本性而显得有"涵养“起来。 正因为肾对肝的滋养作用可以使肝刚暴、强悍的本性得以收敛,所以滋水涵木的方法常被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是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前面提到过的张锡纯"铮肝熄风汤”就是在这种思路下制定出来的有效方剂。铮肝熄风汤由白芍、天冬、玄参、龟板、代赭石、茵陈、龙骨、牡蛎、麦芽、淮牛膝、甘草、川楝子等药物组成。其中玄参、龟板、天冬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然能涵养肝木;白芍、茵陈、麦芽、川楝子养血柔肝,并疏理肝气,使肝的本性得到缓和;代赭石、龙骨、牡蛎质地重坠,因此能压制上亢的肝阳、平熄动摇的肝风,使气血不再上涌于脑部;甘草调和诸药。这样通过既滋养又压制的方法,使肝的暴躁本性充分的缓和,那麽各种“肝风内动”的症状自然也就随之消散了。 我们讲中医在疾病的认识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就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整体”上的。那就是把人体各个脏腑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把单一的脏腑功能放到人体的动态平衡的整体中,把单个的人体放到广袤的宇宙和自然中去探讨、去研究,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正确、全面地认识疾病,才能真正从本质和根源上把握疾病,才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治疗疾病。如果抛弃了这种整体观,那我们就抛弃了中医的精髓,也就无法获得好的疗效。 春季来临,阳气升发,推荐一“法”,可能会有帮助。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证。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而暖脾土。但自命门穴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 即补脾益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也称补脾益肺。 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证候。 抑木扶土法 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肝属木、脾属土,抑木扶土法是针对肝旺乘脾、肝旺乘胃而设。所以抑木扶土法,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具体治法,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金水相生法 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金与水之间的母子相及的病变,尚有肺之精津亏虚,不能充养肾精,或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肺之精津而致的肺肾精津两虚证;肺病日久,肺阳亏虚,久之累及肾阳亦虚,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资助肺阳而致的肺肾阳虚证;肺病日久,宗气的生成障碍,不能下行资助元气(即肾气),或肾气亏虚,不能上行资助宗气而致的一身之气亏虚(即气虚)证。这类病证的治疗,可在辨明肺肾之精、气、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补养肺肾之精、补益肺肾之气兼以健脾生气、温补肺肾之阳气的方法治之。它们皆可称为“金水相生”法。

滋水涵木治法源流考_张铁峰

148 第15卷 第8期 2013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8 Aug .,2013 消食,和中,下气。故焦三仙为消食化滞之要药。白术,功能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有很好的补脾益胃消食作用,与焦三仙共为君药,取其消补兼施之意。鸡内金,具有和胃健脾、宽中消食之作用。陈皮,有理气降逆、调中开胃之功效,善治中焦脾胃气滞湿阻之证。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以上三药,共为臣药,收行气化滞、健脾消食止呕之效。使君子,功能杀虫,消积,健脾。三棱,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作用。胡黄连,功能清热,凉血,燥湿。佩兰,功能清暑,辟秽,化湿,调经。小儿厌食,亦有因虫而引起者,故方中加入使君子,况其亦有消积健脾之功;食积日久,阻滞气机,气滞则 血瘀,三棱一药,既能破血又能消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胡黄连可清小儿疳积之热;佩兰芳香化湿醒脾;以上诸药,共为佐使,辅助君、臣之药达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行瘀驱虫之功。综观本方针对病因病机而立法,组方配伍消补并举,标本同治,补而不滞,消导而不伤正,故对厌食症有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 .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79.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 ] .第 3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7:26-27.[ 3 ] 肖满田.儿童厌食症与血硒、锌关系研究[ J ] .中国优生与遗 传杂志,2008,16 ( 5 ):133. “滋水涵木”作为治法,首次被提出是在中医基 础理论第五版教材中。其理论渊源很深,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经》《难经》的时代。目前,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地疗效。笔者仅根据目前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临床的相关报道对“滋水涵木”这一治法进行分析。 1 诸家解释 在现代的中医大辞典中,滋水涵木主要有如下解释: 1.1 词典中的解释定义 1.1.1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词典》 滋水涵木:又称“ 滋肾养肝法”、“滋养肝肾法”。源《医宗必读?乙癸同源》根据五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因五行归类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故称。适用于肝肾亏损 而肝阴不足或肝阳偏亢的证候,如头目眩晕,两目干涩,耳鸣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 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1] 。1.1.2 《中医大辞典》 滋水涵木: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虚、肝火有余的证候[2]。1.1.3 《中医大辞典》相关词 滋养肝肾:(1)滋肾阴以润肝阴的方法,即滋水 涵木法。(2)治疗肝肾阴虚的方法[2] 。1.1.4 《中医词释》 滋水涵木:借五行相生的关系说明肝肾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以治疗肝肾阴虚疾病。即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肝阴虚、肝 火旺等证[3] 。 “滋水涵木”治法源流考 张铁峰1,孟建宇2,马红梅2,韩端1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滋水涵木这一治法的理论渊源,结合肝肾同源理论更加明确滋水涵木的深刻涵义,并联 系临床文献指出其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滋水涵木;肝肾同源;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8- 0148- 02 收稿日期:2013-01-29 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1-121)作者简介:张铁峰(1978-),男,黑龙江肇东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肝藏象理论与临床研究。 Research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Therapy Origin ZHANG Tiefeng 1, MENG Jianyu 2,MA Hongmei 2,HAN Duan 1(1.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01,Shandong,China ;2.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Shandong,China)Abstract :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combined with liver and kidney homologous theory,it is more clear that the treatment of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and it points out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contacting the clinical literature. Key words :nourishing liver and kidney ;liver and kidney homologous theory ;clinical application

中医名词解释

1.益火补土法:一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的方法;二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 2.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3.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4.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5.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7.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8.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治法。 9.佐金平木法:是指清肃肺气,以制肝木,治疗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的方法。 10.培土制水法: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治法。 11.抑木扶土法:是指用疏肝与健脾相给合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治法。 12.金水相生法: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的方法。 13.培土生金法: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6.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物的治法。 17.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物的治法。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的治法。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0.阴病治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21.阳病治阴: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抑阳的治法。22.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23.阴阳: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4.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25.气机:指气的运动。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6.气机调畅: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 27.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28.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29.营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作用之气。30.卫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脏、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等功能之气。 3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系由先天精气所化生,赖后天水谷精气所充养,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2.气主煦之:气属阳,具有温煦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温养脏腑组织,故称之。33.水谷之精气:指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津液等多种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卫气相对而言,则专指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最富有营养作用的部分,故称之。 34.水谷之悍气:指卫气。卫气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 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称之。 35.血主濡之:血属阴,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从而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故称之。 36.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常并称为津液。

滋水涵木

滋水涵木法 “滋水”就是补益肾水的意思,“涵木”就是滋养肝木的意思,“ 滋水涵木”就是通过补益肾水的方法来使肝木得到滋养。为什麽对肝木的滋养作用要称“涵”呢?“涵”有两个含义,其中涵养的意思很好理解,此外还有包容、忍让的意思。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涵养”,这个“涵”就是具有包容、收敛的含义。肝的本性刚暴而强悍,只有在血的滋养下才能维持平和、舒畅的生理功能。如果其中所藏的血发生亏损,肝脏得不到充分的滋养,那麽肝的刚暴和强悍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这时人体就会出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四肢震颤、耳鸣耳聋,甚至昏扑倒地、四肢瘫痪、口角歪斜等症状(肝风内动)。而通过滋补肾水的方法使肝脏得到充分的补养后,肝脏刚暴、强悍的本性也会收敛,就好像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得到物质上的好处后,就会收敛起原来的本性而显得有"涵养“起来。 正因为肾对肝的滋养作用可以使肝刚暴、强悍的本性得以收敛,所以滋水涵木的方法常被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或是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前面提到过的张锡纯"铮肝熄风汤”就是在这种思路下制定出来的有效方剂。铮肝熄风汤由白芍、天冬、玄参、龟板、代赭石、茵陈、龙骨、牡蛎、麦芽、淮牛膝、甘草、川楝子等药物组成。其中玄参、龟板、天冬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然能涵养肝木;白芍、茵陈、麦芽、川楝子养血柔肝,并疏理肝气,使肝的本性得到缓和;代赭石、龙骨、牡蛎质地重坠,因此能压制上亢的肝阳、平熄动摇的肝风,使气血不再上涌于脑部;甘草调和诸药。这样通过既滋养又压制的方法,使肝的暴躁本性充分的缓和,那麽各种“肝风内动”的症状自然也就随之消散了。 我们讲中医在疾病的认识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就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整体”上的。那就是把人体各个脏腑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把单一的脏腑功能放到人体的动态平衡的整体中,把单个的人体放到广袤的宇宙和自然中去探讨、去研究,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正确、全面地认识疾病,才能真正从本质和根源上把握疾病,才能真正迅速、有效地治疗疾病。如果抛弃了这种整体观,那我们就抛弃了中医的精髓,也就无法获得好的疗效。 春季来临,阳气升发,推荐一“法”,可能会有帮助。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证。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而暖脾土。但自命门穴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 即补脾益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也称补脾益肺。 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证候。 抑木扶土法 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肝属木、脾属土,抑木扶土法是针对肝旺乘脾、肝旺乘胃而设。所以抑木扶土法,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具体治法,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金水相生法 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金与水之间的母子相及的病变,尚有肺之精津亏虚,不能充养肾精,或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肺之精津而致的肺肾精津两虚证;肺病日久,肺阳亏虚,久之累及肾阳亦虚,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资助肺阳而致的肺肾阳虚证;肺病日久,宗气的生成障碍,不能下行资助元气(即肾气),或肾气亏虚,不能上行资助宗气而致的一身之气亏虚(即气虚)证。这类病证的治疗,可在辨明肺肾之精、气、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补养肺肾之精、补益肺肾之气兼以健脾生气、温补肺肾之阳气的方法治之。它们皆可称为“金水相生”法。

中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益火补土法:一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的方法;二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 2.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3.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4.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5.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7.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8.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治法。 9.佐金平木法:是指清肃肺气,以制肝木,治疗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的方法。 10.培土制水法: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治法。 11.抑木扶土法:是指用疏肝与健脾相给合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治法。 12.金水相生法: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的方法。 13.培土生金法: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6.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物的治法。 17.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物的治法。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的治法。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0.阴病治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1.阳病治阴: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抑阳的治法。 22.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23.阴阳: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4.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 25.气机:指气的运动。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6.气机调畅: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 27.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28.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 29.营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作用之气。 30.卫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脏、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等功能之气。 3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系由先天精气所化生,赖后天水谷精气所充养,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2.气主煦之:气属阳,具有温煦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温养脏腑组织,故称之。 33.水谷之精气:指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津液等多种物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卫气相对而言,则专指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最富有营养作用的部分,故称之。 34.水谷之悍气:指卫气。卫气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 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称之。 35.血主濡之:血属阴,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从而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故称之。 36.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常并称为津液。 37.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在血液的生成、运行中的统帅地位而言,是对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作用的概括。 38.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和依附对象而言,具体是指血对气的运载和营养作用的概括。 39.津血同源:由于津液和血液均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故称津血同源。 40.血汗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液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且津血互化,故有“血汗同源”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