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MATLAB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MATLAB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北华大学

《MATLAB仿真》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学号:

实习日期:

辅导教师: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的各种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变得日益复杂起来。如何快速有效的构建系统并进行系统仿真,已经成为各领域学者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而MATLAB作为当前国际控制界最流行的面向工程和科学计算的高级语言,能够设计出功能强大、界面优美、稳定可靠的高质量程序,而且编程效率和计算效率极高。MATLAB环境下的Simulink是当前众多仿真软件中功能最强大、最优秀、最容易使用的一个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的动态仿真环境集成工具箱,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对磁盘驱动读取系统校正部分的设计,运用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分析方法,利用MATLAB对未校正的系统进行时域和频域的分析,分析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设计目标,若有不符合的,根据自动控制理论中的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直到校正后系统满足设计目标为止。我组课程设计题目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是设计一个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动态过程超调量δ%≤7%,调节时间ts≤1s。

电锅炉的温度控制系统由于存在非线性、滞后性以及时变性等特点,常规的PID控制器很难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考虑到模糊控制能对复杂的非线性、时变系统进行很好的控制, 但无法消除静态误差的特点, 本设计将模糊控制和常规的PI D控制相结合, 提出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新方法。并对电锅炉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了抗扰动的仿真试验, 结果表明, 和常规的PI D控制器及模糊PI D复合控制器相比,模糊自适应PI D控制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 达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目录

1未校正前系统的分析 (3)

1.1时域分析 (3)

1.2根轨迹分析 (3)

1.3频域分析 (5)

2串联校正及校正后系统分析 (6)

2.1校正原理 (6)

2.2校正过程 (6)

2.2.1选择增益系数 (6)

2.2.2校正环节 (6)

2.3校正后系统验证系统性能 (7)

2.3.1时域分析 (7)

2.3.2频域分析 (8)

3校正装置的实现 (9)

3.1无源校正装置 (9)

3.2有源校正装置 (10)

4对校正后的系统利用连续系统按环节离散化的数字进行仿真 (10)

4.1连续系统按环节离散化仿真原理 (10)

4.2Matlab实现仿真过程 (11)

5实习总结 (14)

6附录 (15)

7参考文献 (19)

1未校正前系统的分析

衡量一个系统的好坏主要是通过性能指标,而其中最主要的分析方法是时域分析、根轨迹和频域分析。

1.1 时域分析

时域分析法是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 以拉氏变换为工具,直接解出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根据响应表达式及响应曲线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

我们的题目是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k(s)=1/s(s+20)(s+10),对这个函数进行展开得到Gk(s)=1/s^3+30s^2+200s 。运用MATLAB 的step()函数对此系统进行仿真,得到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1-1所示。

未校正系统阶跃响应

Time (sec)

A m p l i t u d e

0500

10001500

0.2

0.4

0.6

0.8

1

System: sys

Settling Time (sec): 782

System: sys

Time (sec): 1.27e+003Amplitude: 0.998

图1-1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M 文件如下:

num0=1;

den0=conv([1,0],conv([1,20],[1,10])); [numb,denb]=cloop(num0,den0); step(numb,denb);

title('未校正系统阶跃响应');

由以上分析,得到系统的时域指标δ%=0%,ts=782s 。从调节时间上看,远远地不符合设计要求。

1.2 根轨迹分析

根轨迹法是根据反馈控制系统开环和闭环传递函数之间的关系提出的一种由开环传递函数求闭环特征根的简便方法,它是分析和设计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图解方

法,使用十分简便,在工程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运用根轨迹分析法,可以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而这又为系统的校正提供依据。

在调用rlocus()函数之后,调用根轨迹增益函数rlocfind(),可得出系统的根轨迹曲线如1-2所示。

未校正前系统根轨迹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80

-60

-40

-20

20

40

-50

-40-30-20

-100102030

40500.2

0.42

0.58

0.72

0.83

0.91

0.960.990.2

0.420.580.72

0.830.91

0.960.99

20

406080

图1-2 根轨迹曲线

MATLAB 的程序为; num0=1;

den0=[1,30,200,0]; axis equal;

rlocus(num0,den0);

[K,poles]=rlocfind(num0,den0); title('未校正前系统根轨迹'); 执行以上程序,并移动鼠标到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处单击鼠标左键后可得到如下结果:

selected_point = 0 +14.0727i

K =5.9413e+003 poles =-29.9464

-0.0268 +14.0853i

-0.0268 -14.0853i

由此可见,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处的增益K=5941.3这说明,K<1.6时系统稳定;

当K>941.6时系统不稳定。利用rlocfind()函数可找出根轨迹从实轴上的分离点处的增益K=384,说明当0

1.3 频域分析

频域分析法是应用频域特性分析线性系统的方法。它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一种图解分析法,对与高阶系统的分析非常实用,它同时也适用于系统的设计。而此次的系统为三阶系统,所以对系统的频域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系统的bode 图可用函数bode(num,den)生成,而频域指标幅值裕量、相位裕量、相位穿越频率和幅值穿越频率通过[Gm,Pm,Wcg,Wcp]=margin(num,den)获得。

所编写的MATLAB 程序为: num0=1;

den0=[1,30,200,0]; g = tf(num0,den0); bode(g);

[Gm,Pm,Wcg,Wcp]=margin(g); title('未校正前系统伯德图');

执行后得如下数据及如图1-3所示的bode 图

Gm =

6.0000e+003 Pm =

89.9570 Wcg =

14.1421 Wcp =

0.0050

-200-150-100-500

50M a g n i t u d e (d B

)10

-3

10

-2

10

-1

10

10

1

10

2

10

3

-270

-225-180-135

-90P h a s e (d e g )

未校正前系统伯德图

Frequency (rad/sec)

图1-3 系统bode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相位裕量γ=89.9570度,即裕量为正,开环系统稳定,还有较好的动态性能指标。

2串联校正及校正后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系统是由被控对象和控制器两大部分组成的,当被控对象被确定后,对系统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对控制器的设计,这就称为对控制系统的校正。

由于控制系统不满足控制质量的要求,需根据系统预先给定的性能指标重新设计一个满足性能要求的控制系统,具体任务是选择校正方式,确定校正装置的类型以及计算出具体参数等。

2.1校正原理

校正装置是为了改善系统控制性能而人为的引入的控制部分根据校正装置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串联校正和并联校正两类基本形式。串联校正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三种结合目前的分析方法对串联校正的选择方法又可分为bode图法、根轨迹法和频率特性法。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本次设计的要求最后选择了频率特性法来进行校正装置的设计。

结合前面对系统性能指标的分析,我们得出系统的调节时间过长,主要是增益过小导致的,所以进行校正前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增益系数。确定了增益系数之后就可以借助于频域特性法来设计校正装置。

2.2校正过程

2.2.1选择增益系数

根据增益系数对系统稳定性影响的特点以及前面对系统根轨迹分析得出的系统稳定时增益的范围(0

2.2.2校正环节

选择了K=300之后,观察到系统的动态响应的快速性仍有待提高,所以就选择了串联超前校正。

接下来我们根据串联校正编写了MATLAB程序:

num0=300;

den0=conv([1,0],conv([1,20],[1,10]));

g=tf(num0,den0);

[mag1,phase1]=bode(g);

[Gm,Pm,Wcg,Wcp]=margin(g);

r=62;w=logspace(-3,1);%给定期望系统的相位域量

for epsilon=5:15

r0=(-180+r+epsilon);

[i1,ii]=min(abs(phase1-r0));

wc=w(ii);

alpha=mag1(ii);

T=5/wc;

numc=[T,1];denc=[alpha*T,1];

[num,den]=series(num0,den0,numc,denc);

[Gm,Pm,Wcg,Wcp]=margin(g);

if(Pm>=r);break;end;

end

printsys(numc,denc);printsys(num,den);

g=tf(numc,denc);

figure(1);

bode(g) %画出校正环节伯德图

title('校正环节伯德图');

%[mag2,phase2]=bode(g);

g=tf(num0,den0);

figure(3);

bode(g); %画出有增益未校正系统伯德图

title('有增益未校正系统bode图');

g=tf(num,den);

figure(2);

bode(g); %画出校正后环节伯德图

title('有增益已校正系统bode图');

%[mag,phase]=bode(g);

%未校正前

figure(3);

subplot(2,1,1);

[numb,denb]=cloop(num0,den0);

step(numb,denb); %有增益未校正阶跃响应曲线title('未校正加入增益前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校正后

subplot(2,1,2);

[numb,denb]=cloop(num,den);

step(numb,denb); %有增益已校正阶跃响应曲线title('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经过多次调试得到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Gc=(359.8428 s + 1)/ (201.3615 s + 1)。从而得到Gk(s)=(107952.851 s + 300)/(201.3615 s^4 + 6041.8461 s^3 + 40302.307 s^2 + 200 s)。

2.3校正后系统验证系统性能

2.3.1时域分析

00.51 1.52 2.53

0.20.40.60.81未校正加入增益前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Time (sec)

A m p l i t u d e

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Time (sec)

A m p l i t u d e

0.5

1 1.5

00.20.40.60.81

1.21.4System: sys P eak amplitude: 1.01

Overshoot (%): 1.22At time (sec): 1.14

System: sys

Settling Time (sec): 0.83

图2-3-1 校正后-校正前系统动态响应

所以由仿真图得到超调量δ=1.22%,调节时间ts=0.83s ,符合期望的系统性能。

2.3.2频域分析

-150-100

-50

50

100M a g n i t u d e (d

B )10

-4

10

-3

10

-2

10

-1

10

10

1

10

2

10

3

-270

-225-180-135-90

-45P h a s e (d e g )

有增益已校正系统bode 图

Frequency (rad/sec)

图2-3-2 校正后的系统bode 图

所以由仿真结果得到Gm = 11.1953,Pm =68.2751,Wcg =14.1445,Wcp =2.5746,所以得到相位裕量γ=68.2751度,即裕量为正,开环系统稳定,还有很好的动态性能指标。

3校正装置的实现

校正装置按其使用的动力源和信号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电气型、气动型、液压型等,根据此次系统设计的要求采用电气型校正装置。超前校正装置,既可采用RC 无源网络组成,又可用由运算放大器加入适当电路的有源网络组成,下面分别介绍无源超前网络和有源超前网络在本次校正环节中的具体应用。

3.1无源校正装置

由MATLAB 仿真程序得出校正环节传递函数: Gc=(359.8428 s + 1)/ (201.3615 s + 1)(1) 根据无源超前网络传递函数Gc(s)=α(Ts+1)/(αTs+1),α=R2/(R1+R2);T=R1C(2) 有(1)(2)式对比计算得出,R1=100K,R2=150K,C=3.6Uf

网络衰减α=3/5,放大器的放大系数就的增大1/α倍,既α’=5/3, 所以K=k*α’=300*5/3=500.

所以画出图3-1-1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图3-1无源超前校正网络

3.2有源校正装置

由MATLAB仿真程序得出校正环节传递函数:Gc=(359.8428 s + 1)/ (201.3615 s + 1),可得到如下曲线图3-2:

图3-2有源超前校正网络

4对校正后的系统利用连续系统按环节离散化的数字进行仿真

4.1连续系统按环节离散化仿真原理

连续系统数学模型的离散化是通过数值积分法实现的,尽管面向结构图的仿真方法是按环节给定参数,但是在仿真计算时还是按整个系统进行离散化这就不便于引进非线性环节系统的仿真所以就要进行连续系统按环节离散化的仿真过程。

首先是典型环节的离散系数及其差分方程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典型环节的仿真模型归纳为一个统一的公式;

z[(k+1)T]=Ez(kT)+Fu(kT)+Gu[(k-1)T]

x[(k+1)T]=Hz[(k+1)T]+Lu(kT)+Qu[(k-1)T]

式中,E,F,G,H,L,Q是差分方程的系数,它们的数值根据典型环节系数a,b的

不同情况可由表4-1确定。

a ≠0,b=0 a=0,

b ≠0 a

≠0,b ≠0

E F G H L Q

0 0 0 0

(c+d/T)/a -d/(aT)

1

cT/(2b) F 1 d/b 0

Exp[-(a/b)T]

(d/b-c/a)[(1-E)*b/(aT)-1] (d/b-c/a)[1+(E-1)(1+b/(aT))] 1 d/b 0

表4—1 E , F, G , H, L, Q 的系数

4.2Matlab 实现仿真过程

图4-2-1 系统结构图

根据系统结构图可得,

u1

0 0 0 -1

x1 1 x1 u2 = 1 0 0 0 x2 + 0 , y=[0 0 0 1] x2 u3 0 1 0 0 x3 0 x3 u4

0 0 1 0

x4 0 x4

0 0 0 -1

1

则有 W= 1 0 0 0 , W0= 0 , Wc =[0 0 0 1]

0 1 0 0 0

0 0 1 0 0

a1 b1 c1 d1 FZ1 s1 1 201.3615 1 359.8428 0 0 而P= a2 b2 c2 d2 FZ2 s2 = 0 1 1 0 0 0 a3 b3 c3 d3 FZ3 s3 10 1 300 0 0 0 a4 b4 c4 d4 FZ4 s4 20 1 1 0 0 0

仿真程序如下: R=1;

P=[ 1 201.3615 1 359.8428 0 0; %A 0 1 1 0 0 0; %B 10 1 300 0 0 0; %C

20 1 1 0 0 0]; %D

W=[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W0=[1;0;0;0];

Wc=[0 0 0 1];

Tf=input('仿真时间Tf>>');

T=input(' 步长时间T>>');

A=P(:,1);

B=P(:,2);

C=P(:,3);

D=P(:,4);

FZ=P(:,5);

S=P(:,6);

n=length(A);

for i=1:n

if(A(i)~=0)

if(B(i)==0)

E(i)=0;F(i)=0;G(i)=0;H(i)=0;

L(i)=(C(i)+D(i)/T)/A(i);Q(i)=-D(i)/(A(i)*T);

else

E(i)=exp(-A(i)*T/B(i));

F(i)=(D(i)/B(i)-C(i)/A(i))*((1-E(i))*B(i)/(A(i)*T)-1);

G(i)=(D(i)/B(i)-C(i)/A(i))*(1+(E(i)-1)*(1+B(i)/(A(i)*T)));

H(i)=1;L(i)=D(i)/B(i);Q(i)=0;

end

else

if(B(i)~=0)

E(i)=1;F(i)=0.5*C(i)*T/B(i);G(i)=F(i);

E(i)=1;F(i)=0.5*C(i)*T/B(i);G(i)=F(i);

H(i)=1;L(i)=D(i)/B(i);Q(i)=0;

else

disp('A(i)=B(i)=0');

end

end

end

d

end

x=zeros(length(A),1);x0=x;z=x;

u=zeros(length(A),1);u0=u;

y=zeros(length(Wc(:,1)),1);t=0;

for j=1:Tf/T

u1=u;u=W*x+W0*R;

x1=x; for i=1:n

z(i)=E(i)*z(i)+F(i)*u(i)+G(i)*u1(i); x(i)=H(i)*z(i)+L(i)*u(i)+Q(i)*u1(i); end

y=[y,Wc*x];t=[t,t(j)+T];

if((abs(y-R)/R)<=0.02) data_adjust=j; end end

plot(t,y);

[pos,tr,ts,tp]=stepchar(t,y,0.02);

disp(['最大超调量M=' num2str(pos) '%']); disp([' 调节时间ts=' num2str(ts) 's']); grid on; hold on;

取仿真时间:Tf=5 计算步长:T=0.001

在matlab 环境下执行以上程序可得到如图4-3所示的仿真曲线和如下结果。 最大超调量δ%=1.5471%,调节时间ts=0.813s 。

0123456

0.2

0.4

0.6

0.8

1

1.2

1.4

数字仿真曲线

图4-2-2所示的仿真曲线5实习总结

6附录

Code1:未校正前系统时域响应

num0=1;

den0=conv([1,0],conv([1,20],[1,10]));

[numb,denb]=cloop(num0,den0);

step(numb,denb);

title('未校正系统阶跃响应');

Code2:未校正前系统根轨迹

num0=1;

den0=[1,30,200,0];

axis equal;

rlocus(num0,den0);

[K,poles]=rlocfind(num0,den0);

title('未校正前系统根轨迹');

Code3:未校正前系统频域分析

num0=1;

den0=[1,30,200,0];

g = tf(num0,den0);

bode(g);

[Gm,Pm,Wcg,Wcp]=margin(g);

title('未校正前系统伯德图');

Code4:校正环节及其校正后系统相应指标分析num0=300;

den0=conv([1,0],conv([1,20],[1,10]));

g=tf(num0,den0);

[mag1,phase1]=bode(g);

[Gm,Pm,Wcg,Wcp]=margin(g);

r=62;w=logspace(-3,1);%给定期望系统的相位域量for epsilon=5:15

r0=(-180+r+epsilon);

[i1,ii]=min(abs(phase1-r0));

wc=w(ii);

alpha=mag1(ii);

T=5/wc;

numc=[T,1];denc=[alpha*T,1];

[num,den]=series(num0,den0,numc,denc);

[Gm,Pm,Wcg,Wcp]=margin(g);

if(Pm>=r);break;end;

end

printsys(numc,denc);printsys(num,den);

g=tf(numc,denc);

figure(1);

bode(g) %画出校正环节伯德图

title('校正环节伯德图');

%[mag2,phase2]=bode(g);

g=tf(num0,den0);

figure(3);

bode(g); %画出有增益未校正系统伯德图title('有增益未校正系统bode图');

g=tf(num,den);

figure(2);

bode(g); %画出校正后环节伯德图[Gm,Pm,Wcg,Wcp]=margin(g);

title('有增益已校正系统bode图');

%[mag,phase]=bode(g);

%未校正前

figure(3);

subplot(2,1,1);

[numb,denb]=cloop(num0,den0);

step(numb,denb); %有增益未校正阶跃响应曲线title('未校正加入增益前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校正后

subplot(2,1,2);

[numb,denb]=cloop(num,den);

step(numb,denb); %有增益已校正阶跃响应曲线title('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Code5:对校正后系统进行离散化数字仿真

R=1;

P=[ 1 201.3615 1 359.8428 0 0; %A

0 1 1 0 0 0; %B

10 1 300 0 0 0; %C

20 1 1 0 0 0]; %D

W=[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W0=[1;0;0;0];

Wc=[0 0 0 1];

Tf=input('仿真时间Tf>>');

T=input(' 步长时间T>>');

A=P(:,1);

B=P(:,2);

C=P(:,3);

D=P(:,4);

FZ=P(:,5);

S=P(:,6);

n=length(A);

for i=1:n

if(A(i)~=0)

if(B(i)==0)

E(i)=0;F(i)=0;G(i)=0;H(i)=0;

L(i)=(C(i)+D(i)/T)/A(i);Q(i)=-D(i)/(A(i)*T);

else

E(i)=exp(-A(i)*T/B(i));

F(i)=(D(i)/B(i)-C(i)/A(i))*((1-E(i))*B(i)/(A(i)*T)-1);

G(i)=(D(i)/B(i)-C(i)/A(i))*(1+(E(i)-1)*(1+B(i)/(A(i)*T)));

H(i)=1;L(i)=D(i)/B(i);Q(i)=0;

end

else

if(B(i)~=0)

E(i)=1;F(i)=0.5*C(i)*T/B(i);G(i)=F(i);

H(i)=1;L(i)=D(i)/B(i);Q(i)=0;

else

disp('A(i)=B(i)=0');

end

end

end

x=zeros(length(A),1);x0=x;z=x;

u=zeros(length(A),1);u0=u;

y=zeros(length(Wc(:,1)),1);t=0;

for j=1:Tf/T

u1=u;u=W*x+W0*R;

x1=x;

for i=1:n

z(i)=E(i)*z(i)+F(i)*u(i)+G(i)*u1(i);

x(i)=H(i)*z(i)+L(i)*u(i)+Q(i)*u1(i);

end

y=[y,Wc*x];t=[t,t(j)+T];

if((abs(y-R)/R)<=0.02)

data_adjust=j;

end

end

plot(t,y);

[pos,tr,ts,tp]=stepchar(t,y,0.02);

disp(['最大超调量M=' num2str(pos) '%']); disp([' 调节时间ts=' num2str(ts) 's']); grid on;

7参考文献

1 李国勇,谢克明,杨丽娟。计算机仿真技术与CAD——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第二版)

2高国燊,余文烋,彭康拥,陈好来。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 翁思义. 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与辅助设计.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 4刘豹主编. 现代控制理论(第二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5张培强.MATLAB语言.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MATLAB课程设计报告

华东交通大学MATLAB程序设计报告书 课题名称:基于MATLAB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现 姓名: 学号:20160280800014 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 2016年 11月 20日

基于MATLAB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现 一、课程选题目的 本次课程设计的课题为《基于MATLAB的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现》,主要为学会运用MATLAB对实际算法编程,加深对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理解,并为今后熟练使用MA TLAB进行系统的分析仿真和设计奠定基础。数值计算分析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为将来使用MA TLAB进行各领域数值分析分析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此次课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熟悉对MATLAB软件的使用,以及学会利用MA TLAB对数值运算这种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加深对它的理解。 二、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优化是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它所研究的问题是讨论在众多的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例如,工程设计中怎样选择设计参数,使设计方案既满足设计要求又能降低成本;资源分配中,怎样分配有限资源,使分配方案既能满足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又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优化这一技术,正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和求解方法,它是一门应用广泛、实用性很强的科学。近十余年来,粒子群优化算法作为群体智能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路径规划等许多领域都有应用。 2.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起源 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是由Kennedy和Eberhart于1995年用计算机模拟鸟群觅食这一简单的社会行为时,受到启发,简化之后而提出的。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群鸟随机的分布在一个区域中,在这个区域里只有一块食物。所有的鸟都不知道食物在哪里。但是他们知道当前的位置离食物还有多远。那么找到食物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追寻自己视野中目前离食物最近的鸟。如果把食物当作最优点,而把鸟离食物的距离当作函数的适应度,那么鸟寻觅食物的过程就可以当作一个函数寻优的过程。鱼群和鸟群的社会行为一直引起科学家的兴趣。他们以特殊的方式移动、同步,不会相互碰撞,整体行为看上去非常优美。生物学家CargiReynolds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鸟群聚集模型。在他的模拟模型boids中,每一个个体遵循:避免与邻域个体相冲撞、匹配邻域个体的速度、试图飞向感知到的鸟群中心这三条规则形成简单的非集中控制算法驱动鸟群的聚集,在一系列模拟实验中突现出了非常接近现实鸟群聚集行为的现象。该结果显示了在空中回旋的鸟组成轮廓清晰的群体,以及遇到障碍物时鸟群的分裂和再度汇合过程。由此受到启发,经过简化提出了粒子群优化算法。 2.2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 在粒子群优化算法中,每个优化问题的潜在解都是搜索空间中的一只鸟,称之为“粒子”。所有的粒子都有一个由被优化的函数决定的适应值,每个粒子还有一个速度决定他们飞翔的方向和距离。然后粒子们就追随当前的最优粒子在解空间中搜索。优化开始时先初始化为一群随机粒子(随机解)。然后通过迭代找到最优解。在每一次迭代中,粒子通过跟踪两个极值来更新自己。第一个极值就是整个种群目前找到的最优解。这个极值是全局极值。另外也可以不用整个种群而只是用其中一部分作为粒子的邻居,那么在所有邻居中的极值就是局部极值。第二个极值是粒子本身所找到的最优解,称为个体极值。这是因为粒子仅仅通过跟踪全局极值或者局部极值来更新位置,不可能总是获得较好的解。这样在优化过程中,粒子在追随全局极值或局部极值的同时追随个体极值则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粒子群优化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2011级) 题目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学院自动化 专业自动化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王永忠/刘伟峰 完成日期2014年6月

控制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一 ———交流异步电机动态仿真 一 设计目的 1.了解交流异步电机的原理,组成及各主要单元部件的原理。 2. 设计交流异步电机动态结构系统; 3.掌握交流异步电机调速系统的调试步骤,方法及参数的整定。 二 设计及Matlab 仿真过程 异步电机工作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下,仿真异步电机在空载启动和加载过程中的转速和电流变化过程。仿真电动机参数如下: 1.85, 2.658,0.2941,0.2898,0.2838s r s r m R R L H L H L H =Ω=Ω===, 20.1284Nm s ,2,380,50Hz p N N J n U V f =?===,此外,中间需要计算的参数如下: 21m s r L L L σ=-,r r r L T R =,22 2 s r r m t r R L R L R L +=,10N m TL =?。αβ坐标系状态方程: 其中,状态变量: 输入变量: 电磁转矩: 2p m p s r s L r d ()d n L n i i T t JL J βααωψψβ=--r m r r s r r d 1d L i t T T ααβαψψωψ=--+r m r r s r r d 1d L i t T T ββαβψψωψ=-++22s s r r m m m s r r s s 2r r r r d d i R L R L L L L i u t L T L L ααβαα σψωψ+=+-+22 s s r r m m m s r r s s 2 r r r r d d i R L R L L L L i u t L T L L ββαββ σψωψ+=--+[ ] T r r s s X i i αβαβωψψ=[ ] T s s L U u u T αβ=()p m e s s s s r n L T i i L βααβ ψψ=-

Matlab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通信原理仿真 学号: 2142402 姓名:圣斌

实验一Matlab 基本语法与信号系统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的基本绘图方法; 2、实现绘制复指数信号的时域波形。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 1、实验设备:计算机 2、软件环境:MATLAB R2009a 三、实验内容: 1、MATLAB为用户提供了结果可视化功能,只要在命令行窗口输入相应的命令,结果就会用图形直接表示出来。 MATLAB程序如下: x = -pi::pi; y1 = sin(x); y2 = cos(x); %准备绘图数据 figure(1); %打开图形窗口 subplot(2,1,1); %确定第一幅图绘图窗口 plot(x,y1); %以x,y1绘图 title('plot(x,y1)'); %为第一幅图取名为’plot(x,y1)’ grid on; %为第一幅图绘制网格线 subplot(2,1,2) %确定第二幅图绘图窗口 plot(x,y2); %以x,y2绘图 xlabel('time'),ylabel('y') %第二幅图横坐标为’time’,纵坐标为’y’运行结果如下图: 2、上例中的图形使用的是默认的颜色和线型,MATLAB中提供了多种颜色和线型,并且可以绘制出脉冲图、误差条形图等多种形式图: MATLAB程序如下: x=-pi:.1:pi; y1=sin (x); y2=cos (x); figure (1); %subplot (2,1,1); plot (x,y1); title ('plot (x,y1)'); grid on %subplot (2,1,2); plot (x,y2);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于Matlab)

2DPSK调制与解调系统的仿真 设计原理 (1) 2DPSK信号原理 1.1 2DPSK信号原理 2DPSK方式即是利用前后相邻码元的相对相位值去表示数字信息的一种方式。现假设用Φ表示本码元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并规定:Φ=0表示0码,Φ=π表示1码。则数字信息序列与2DPSK信号的码元相位关系可举例表示如2PSK信号是用载波的不同相位直接去表示相应的数字信号而得出的,在接收端只能采用相干解调,它的时域波形图如图2.1所示。 图1.1 2DPSK信号 在这种绝对移相方式中,发送端是采用某一个相位作为基准,所以在系统接收端也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相位。如果基准相位发生变化,则在接收端回复的信号将与发送的数字信息完全相反。所以在实际过程中一般不采用绝对移相方式,而采用相对移相方式。定义为本码元初相与前一码元初相之差,假设: →数字信息“0”; →数字信息“1”。 则数字信息序列与2DPSK信号的码元相位关系可举例表示如下: 数字信息: 1 0 1 1 0 1 1 1 0 1 DPSK信号相位:0

或 : 1.2 2DPSK 信号的调制原理 一般来说,2DPSK 信号有两种调试方法,即模拟调制法和键控法。2DPSK 信号的的模拟调制法框图如图1.2.1所示,其中码变换的过程为将输入的单极性不归零码转换为双极性不归零码。 图1.2.1 模拟调制法 2DPSK 信号的的键控调制法框图如图1.2.2所示,其中码变换的过程为将输入的基带信号差分,即变为它的相对码。选相开关作用为当输入为数字信息“0” 时接相位0,当输入数字信息为“1”时接pi 。 图1.2.2 键控法调制原理图 1.3 2DPSK 信号的解调原理 2DPSK 信号最常用的解调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极性比较和码变换法,另一种是差分相干解调法。 码变换 相乘 载波 s(t) e o (t)

计算机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0 ~2011 学年第 2学期 学生姓名:林泽佳专业班级:08自动化1班指导教师:钟秋海工作部门:信息学院一、课程设计题目 : 《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 本课程设计共列出10个同等难度的设计题目,编号为:[0号题]、[1号题]、[2号题]、[3号题]、[4号题]、[5号题]、[6号题]、[7号题]、[8号题]、[9号题]。 学生必须选择与学号尾数相同的题目完成课程设计。例如,学号为8xxxxxxxxx2的学生必须选做[2号题]。 二、课程设计内容 (一)《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课题设计内容|

! " [2 有波纹控制器Dy(z)和一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具体要求见(二)。 (二)《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仿真》课题设计要求及评分标准【共100分】 , 1、求被控对象传递函数G(s)的MATLAB描述。(2分) 2、求被控对象脉冲传递函数G(z)。(4分) 3、转换G(z)为零极点增益模型并按z-1形式排列。(2分) 4、确定误差脉冲传递函数Ge(z)形式,满足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稳态误差为零和实际 闭环系统稳定的要求。(6分) 5、确定闭环脉冲传递函数Gc(z)形式,满足控制器Dy(z)可实现、最少拍和实际闭环系统稳 定的要求。(8分)

6、根据4、5、列写方程组,求解Gc(z)和Ge(z)中的待定系数并最终求解Gc(z)和Ge(z) 。 (12分) 7、求针对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的最少拍有波纹控制器Dy(z)并说明Dy(z)的可实现性。 (3分) ! 8、用程序仿真方法分析加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7分) 9、用图形仿真方法(Simulink)分析单位加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8分) 10、确定误差脉冲传递函数Ge(z)形式,满足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稳态误差为零和实际 闭环系统稳定的要求。(6分) 11、确定闭环脉冲传递函数Gc(z)形式,满足控制器Dw(z)可实现、无波纹、最少拍和实际 闭环系统稳定的要求。(8分) 12、根据10、11、列写方程组,求解Gc(z)和Ge(z)中的待定系数并最终求解Gc(z)和Ge(z) 。 (12分) 13、求针对单位速度信号输入的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Dw(z)并说明Dw(z)的可实现性。(3分) 14、用程序仿真方法分析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7分) 15、用图形仿真方法(Simulink)分析单位速度信号输入时闭环系统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 (8分) 16、根据8、9、14、15、的分析,说明有波纹和无波纹的差别和物理意义。(4分) 三、进度安排 6月13至6月14: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复习控制理论和计算机仿真知识,收集资料、熟悉仿真工具;确定设计方案和步骤。 6月14至6月16:编程练习,程序设计;仿真调试,图形仿真参数整定;总结整理设计、 仿真结果,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6月16至6月17:完成程序仿真调试和图形仿真调试;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答 辩总结。 [ 四、基本要求

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 仿真实验报告 课题名称:MATLAB 仿真——图像处理 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年级班级:2012级电子二班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处理图像的相关操作,熟悉相关的函数以及基本的MATLAB语句。 2、掌握对多维图像处理的相关技能,理解多维图像的相关性质 3、熟悉Help 命令的使用,掌握对相关函数的查找,了解Demos下的MATLAB自带的原函数文件。 4、熟练掌握部分绘图函数的应用,能够处理多维图像。 二、实验条件

MATLAB调试环境以及相关图像处理的基本MATLAB语句,会使用Help命令进行相关函数查找 三、实验内容 1、nddemo.m函数文件的相关介绍 Manipulating Multidimensional Arrays MATLAB supports arrays with more than two dimensions. Multidimensional arrays can be numeric, character, cell, or structure arrays. Multidimensional arrays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multivariate data. MATLAB provides a number of functions that directly support multidimensional arrays. Contents : ●Creating multi-dimensional arrays 创建多维数组 ●Finding the dimensions寻找尺寸 ●Accessing elements 访问元素 ●Manipulating multi-dimensional arrays操纵多维数组 ●Selecting 2D matrices from multi-dimensional arrays从多维数组中选择二维矩 阵 (1)、Creating multi-dimensional arrays Multidimensional arrays in MATLAB are created the same way as two-dimensional arrays. For example, first define the 3 by 3 matrix, and then add a third dimension. The CAT function is a useful tool for building multidimensional arrays. B = cat(DIM,A1,A2,...) builds a multidimensional array by concatenating(联系起来)A1, A2 ... along the dimension DIM. Calls to CAT can be nested(嵌套). (2)、Finding the dimensions SIZE and NDIMS return the size and number of dimensions of matrices. (3)、Accessing elements To access a single ele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array, use integer subscripts(整数下标). (4)、Manipulating multi-dimensional arrays

MATLAB课设报告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董航专业班级:电信1006班 指导教师:阙大顺,李景松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名称:Matlab应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Matlab运算与应用设计5 初始条件: 1.Matlab6.5以上版本软件; 2.课程设计辅导资料:“Matlab语言基础及使用入门”、“Matlab及在电子信息课程中的应 用”、线性代数及相关书籍等; 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Matlab应用实践及信号处理类相关课程等。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课程设计内容:根据指导老师给定的7套题目,按规定选择其中1套完成; 2.本课程设计统一技术要求:研读辅导资料对应章节,对选定的设计题目进行理论分析, 针对具体设计部分的原理分析、建模、必要的推导和可行性分析,画出程序设计框图,编写程序代码(含注释),上机调试运行程序,记录实验结果(含计算结果和图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设计要求包括: ①初步了解Matlab、熟悉Matlab界面、进行简单操作; ②MATLAB的数值计算:创建矩阵矩阵运算、多项式运算、线性方程组、数值统计; ③基本绘图函数:plot, plot3, mesh, surf等,要求掌握以上绘图函数的用法、简单图形 标注、简单颜色设定等; ④使用文本编辑器编辑m文件,函数调用; ⑤能进行简单的信号处理Matlab编程; ⑥按要求参加课程设计实验演示和答辩等。 3.课程设计说明书按学校“课程设计工作规范”中的“统一书写格式”撰写,具体包括: ①目录; ②与设计题目相关的理论分析、归纳和总结; ③与设计内容相关的原理分析、建模、推导、可行性分析; ④程序设计框图、程序代码(含注释)、程序运行结果和图表、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 ⑤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至少500字); ⑥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 ⑦其它必要内容等。 时间安排:1.5周(分散进行) 参考文献: [1](美)穆尔,高会生,刘童娜,李聪聪.MA TLAB实用教程(第二版) .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王正林,刘明.精通MATLAB(升级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陈杰. MA TLAB宝典(第3版) .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刘保柱,苏彦华,张宏林. MATLAB 7.0从入门到精通(修订版) .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课程设计之matlab仿真报告

西安邮电大学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书 院系名称: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姓名:李群学号05113096 专业名称: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光信1103 实习时间:2014年4月8日至2014年4月 18日

一、课程设计题目: 用matlab 仿真光束的传输特性。 二、任务和要求 1、用matlab 仿真光束通过光学元件的变换。 ① 设透镜材料为k9玻璃,对1064nm 波长的折射率为1.5062,镜片中心厚度为3mm ,凸面曲 率半径,设为100mm ,初始光线距离透镜平面20mm 。用matlab 仿真近轴光线(至少10条)经过平凸透镜的焦距,与理论焦距值进行对比,得出误差大小。 ② 已知透镜的结构参数为101=r ,0.11=n ,51=d ,5163.121==' n n (K9玻璃), 502-=r ,0.12=' n ,物点A 距第一面顶点的距离为100,由A 点计算三条沿光轴夹角分别为10、20、 30的光线的成像。试用Matlab 对以上三条光线光路和近轴光线光路进行仿真,并得出实际光线的球差大小。 ③ 设半径为1mm 的平面波经凸面曲率半径为25mm ,中心厚度3mm 的平凸透镜。用matlab 仿 真平面波在透镜几何焦平面上的聚焦光斑强度分布,计算光斑半径。并与理论光斑半径值进行对比,得出误差大小。(方法:采用波动理论,利用基尔霍夫—菲涅尔衍射积分公式。) 2、用MATLAB 仿真平行光束的衍射强度分布图样。(夫朗和费矩形孔衍射、夫朗和费圆孔衍射、夫朗和费单缝和多缝衍射。) 3、用MATLAB 仿真厄米—高斯光束在真空中的传输过程。(包括三维强度分布和平面的灰度图。) 4、(补充题)查找文献,掌握各类空心光束的表达式,采用费更斯-菲涅尔原理推导各类空心光束在真空中传输的光强表达式。用matlab 对不同传输距离处的光强进行仿真。 三、理论推导部分 第一大题 (1)十条近轴光线透过透镜时,理想情况下光线汇聚透镜的焦点上,焦点到像方主平面的距离为途径的焦距F ,但由于透镜的折射率和厚度会影响光在传输过程中所走的路径(即光程差Δ)。在用MATLAB 仿真以前先计算平行光线的传输路径。,R 为透镜凸面的曲率半径,h 为入射光线的高度,θ1为入射光线与出射面法线的夹角,θ2为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n 为透镜材料的折射率。设透镜的中心厚度为d ,则入射光线经过透镜的实际厚度为:L=(R-d) 光线的入射角为:sinq1=h/R 折射角度满足:sinq2=nsinq1 而实际的光束偏折角度为:θ2-θ1。 由此可以看出,当平行光线照射透镜时,在凸面之前光线平行于光轴,在凸面之后发生了偏折,于光轴交汇一点,这一点成为焦点f ,折线的斜率为(-tan(θ2-θ1))。 (2)根据题意可得,本题所讨论的是与光轴夹角不同的三条光线,经过透镜的两次反射后的成像问题。利用转面公式计算。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预习要点 1、 系统的典型响应有哪些? 2、 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 3、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些? 三、实验方法 (一) 四种典型响应 1、 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常用格式: 1、)(sys step ;其中sys 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Tn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0---Tn 。 3、),(T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 指定。 4、),(T sys step Y =;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 脉冲响应: 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0 ,0)(1)(0 ?==?∞ t x f dx x f 其拉氏变换为:) ()()()(1)(s G s f s G s Y s f ===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 ① )(sys impulse ; ② ); ,();,(T sys impulse Tn sys impulse ③ ),(T sys impulse Y = (二) 分析系统稳定性 有以下三种方法: 1、 利用pzmap 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 2、 利用tf2zp 求出系统零极点; 3、 利用roots 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 (三) 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Matlab 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

matlab课程设计报告书

《计算机仿真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书 学号:08057102,08057127 班级:自动化081 姓名陈婷,万嘉

目录 一、设计思想 二、设计步骤 三、调试过程 四、结果分析 五、心得体会 六、参考文献

选题一、 考虑如下图所示的电机拖动控制系统模型,该系统有双输入,给定输入)(t R 和负载输入)(t M 。 1、 编制MATLAB 程序推导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 2、 若常系数增益为:C 1=Ka =Km =1,Kr =3,C2=0.8,Kb =1.5,时间常数T 1=5, T 2=0.5,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求出闭环零极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若)(t R 和)(t M 分别为单位阶跃输入,绘制出该系统的阶跃响应图。(要求C 1,Ka ,Km ,Kr ,C2,Kb , T 1,T 2所有参数都是可调的) 一.设计思想 题目分析: 系统为双输入单输出系统,采用分开计算,再叠加。 要求参数均为可调,而matlb 中不能计算未赋值的函数,那么我们可以把参数设置为可输入变量,运行期间根据要求赋值。 设计思路: 使用append 命令连接系统框图。 选择‘参数=input('inputanumber:')’实现参数可调。 采用的方案: 将结构框图每条支路稍作简化,建立各条支路连接关系构造函数,运行得出相应的传递函数。 在得出传递函数的基础上,使用相应的指令求出系统闭环零极点、画出其根轨迹。 通过判断极点是否在左半平面来编程判断其系统是否稳定。 二.设计步骤 (1)将各模块的通路排序编号

(2)使用append命令实现各模块未连接的系统矩阵 (3)指定连接关系 (4)使用connect命令构造整个系统的模型 三.调试过程 出现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在调试过程出现很多平时不注意且不易寻找的问题,例如输入的逗号和分号在系统运行时不支持中文格式,这时需要将其全部换成英文格式,此类的程序错误需要细心。 在实现参数可调时初始是将其设为常量,再将其赋值进行系统运行,这样参数可调性差,后用‘参数=input('inputanumber:')’实现。 最后是在建立通路连接关系时需要细心。 四.结果分析 源代码: Syms C1 C2 Ka Kr Km Kb T1 T2 C1=input('inputanumber:') C2=input('inputanumber:') Ka=input('inputanumber:') Kr=input('inputanumber:') Km=input('inputanumber:') Kb=input('inputanumber:') T1=input('inputanumber:') T2=input('inputanumber:') G1=tf(C1,[0 1]); G2=tf(Ka*Kr,[0 1]); G3=tf(Km,[T1 1]); G4=tf(1,[T2 1]); G5=tf(1,[1 0]); G6=tf(-C2,1); G7=tf(-Kb,1); G8=tf(-1,1); Sys=append(G1,G2,G3,G4,G5,G6,G7,G8) Q=[1 0 0;2 1 6;3 2 7;4 3 8;5 4 0;6 5 0;7 4 0;8 0 0;]; INPUTS1=1; OUTPUTS=5; Ga=connect(Sys,Q,INPUTS1,OUTPUTS) INPUTS2=8; OUTPUTS=5; Gb=connect(Sys,Q,INPUTS2,OUTPUTS) rlocus(Ga)

基于Simulink仿真双闭环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设计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仿真验证 学院年级:工程学院08级 组长:陈春明学号200830460102 08自动化1班成员一:陈木生学号 200830460103 08自动化1班 指导老师: 日期: 2012-2-28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摘要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是应用最广的直流调速系统,由于其静态性能良好,动态响应快,抗干扰能力强,因而在工程设计中被广泛地采用。现在直流调速理论发展得比较成熟,但要真正设计好一个双闭环调速系统并应用于工程设计却有一定的难度。 Matlab是一高性能的技术计算语言,具有强大的科学数据可视化能力,其中Simulink具有模块组态简单、性能分析直观的优点,方便了系统的动态模型分析。应用Simulink来研究双闭环调速系统,可以清楚地观察每个时刻的响应曲线,所以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参数来得出较为满意的波形,即良好的性能指标,这给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模型带来很大的方便。 本研究采用工程设计方法,并利用Matlab协助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依据自动控制系统快、准、稳的设计要求,重点分析系统的起动过程。 关键词:双闭环直流调速 Simulink 自动控制

目录 1、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结构分析....................... 1.1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 1.2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结构.................................... 2 、建立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模型............................ 2.1 小型直流调速系统的指标及参数......................... 2.2 电流环设计............................................... 2.3 转速环设计................................................ 3、直流电动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MATLAB仿真.................... 3.1 系统框图的搭建............................................. 3.2 PI控制器参数的设置...................................... 3.3 仿真结果.................................................... 4、结论与总结....................................................... 5、参考资料.......................................................

MATLAB Simulink系统建模与仿真 实验报告

MATLAB/Simulink 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 实验报告 姓名:******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号:*******************

实验一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三相短路仿真 1.1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运行MATLAB软件,点击Simulink模型构建,根据电路原理图,添加下列模块: (1)无穷大功率电源模块(Three-phase source) (2)三相并联RLC负荷模块(Three-Phase Parallel RLC Load) (3)三相串联RLC支路模块(Three-Phase Series RLC Branch) (4)三相双绕组变压器模块(Three-Phase Transformer (Two Windings)) (5)三相电压电流测量模块(Three-Phase V-I Measurement) (6)三相故障设置模块(Three-Phase Fault) (7)示波器模块(Scope) (8)电力系统图形用户界面(Powergui) 按电路原理图连接线路得到仿真图如下: 1.2 无穷大功率电源供电系统仿真参数设置 1.2.1 电源模块 设置三相电压110kV,相角0°,频率50Hz,接线方式为中性点接地的Y形接法,电源电阻0.00529Ω,电源电感0.000140H,参数设置如下图:

1.2.2 变压器模块 变压器模块参数采用标幺值设置,功率20MVA,频率50Hz,一次测采用Y型连接,一次测电压110kV,二次侧采用Y型连接,二次侧电压11kV,经过标幺值折算后的绕组电阻为0.0033,绕组漏感为0.052,励磁电阻为909.09,励磁电感为106.3,参数设置如下图: 1.2.3 输电线路模块 根据给定参数计算输电线路参数为:电阻8.5Ω,电感0.064L,参数设置如下图: 1.2.4 三相电压电流测量模块 此模块将在变压器低压侧测量得到的电压、电流信号转变成Simulink信号,相当于电压、电流互感器的作用,勾选“使用标签(Use a label)”以便于示波器观察波形,设置电压标签“Vabc”,电流标签“Iabc”,参数设置如下图:

matlab音频降噪课程设计报告

matlab音频降噪课程设计报告

燕山大学 医学软件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基于MATLAB巴特沃斯滤波器的音频去噪的GUI设计 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13级生物医学工程 2 班 学号: 130103040041 学生姓名:魏鑫 指导教师:许全盛 1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基层教学单位:生物医学工程系 学号130103040041 学生 姓名 魏鑫 专业(班 级) 13级生 物医学 工程2 班 设计 题目 基于MATLAB音频去噪的GUI设计设 计 技术参数通带截止频率fp=2700;阻带截止频率fs=3000;采样频率FS=48000; 通带衰减不大于1dB;阻带衰减不小于10dB; 设计要求1.实现用MATLAB导入音频; 2.对音频进行频谱分析; 3.设计滤波器去噪并对含噪信号进行滤 2

波并进行功率谱分析; 4.设计能实现上述功能的GUI; 工作量1.完成音频录入及频谱分析相关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2.设计滤波器去噪; 3.用MATLAB软件做GUI界面的设计; 工作计划11.21-11.24 MATLAB软件中GUIDE 工具箱的使用 11.25-11.29 各处理算法模块的编程实现 11.30-12.1 整体程序联调 12.2 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答辩 参考资料 1. 陈怀琛吴大正 MATLAB及在电子信息课程中的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章节2.4; 2. 陈亚勇 MATLAB信号处理详解[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0. 第十 3

章; 3.张康刘雅基于Matlab的巴特沃斯 数字低通滤波器的设计[J]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7年 12期 98-100页 指导 教师签字许全盛 基层教学单 位主任签字 彭勇 目录 一、设计目的意义 (1) 1.1绪论 (1) 1.2设计目的 (1) 1.3意义 (1) 二、设计内容 (2) 2.1 设计原理 (2) 2.2 设计内容 (2) 三、设计过程及结果分析 (3) 3.1 设计步骤 (3) 4

MATLAB仿真课程设计报告

北华大学 《MATLAB仿真》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学号: 实习日期: 辅导教师:

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的各种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变得日益复杂起来。如何快速有效的构建系统并进行系统仿真,已经成为各领域学者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而MATLAB作为当前国际控制界最流行的面向工程和科学计算的高级语言,能够设计出功能强大、界面优美、稳定可靠的高质量程序,而且编程效率和计算效率极高。MATLAB环境下的Simulink是当前众多仿真软件中功能最强大、最优秀、最容易使用的一个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的动态仿真环境集成工具箱,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对磁盘驱动读取系统校正部分的设计,运用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分析方法,利用MATLAB对未校正的系统进行时域和频域的分析,分析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设计目标,若有不符合的,根据自动控制理论中的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直到校正后系统满足设计目标为止。我组课程设计题目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是设计一个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动态过程超调量δ%≤7%,调节时间ts≤1s。 电锅炉的温度控制系统由于存在非线性、滞后性以及时变性等特点,常规的PID控制器很难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考虑到模糊控制能对复杂的非线性、时变系统进行很好的控制, 但无法消除静态误差的特点, 本设计将模糊控制和常规的PI D控制相结合, 提出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新方法。并对电锅炉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了抗扰动的仿真试验, 结果表明, 和常规的PI D控制器及模糊PI D复合控制器相比,模糊自适应PI D控制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 达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通信工程学院matlab课程设计报告

南京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题目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课程名称Matlab通信仿真设计 院(系、部、中心)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传感网) 班级 学生姓名X X X 学号 2 0 8 1 1 0 7 3 2 设计地点信息楼C 216 指导教师潘子宇

设计起止时间:2014年1月10日至2014年 1 月14日

目录 一、内容摘要 (1)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 (2) 三、课程设计任务 (2) 四、课程设计软件介绍 (3) 五、课程设计原理 (4) 六、PCM编码及仿真参数设置 (9) 七、PCM解码及仿真参数设置 (11) 八、PCM串行传输模型及仿真参数设置 (13) 九、课程设计成品图 (14) 十、SCOPE端的最终波形图 (14)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5)

十二、总结与体会 (15) 一、内容摘要 MATLAB软件是矩阵实验室的简称,是美国M a t h W or k 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 可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 广泛用于数字信号分析,系统识别,时序分析与建模, 神经网络、动态仿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Simulink是MATLAB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它提供一个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的集成环境。在该环境中,无需大量书写程序,而只需要通过简单直观的鼠标操作,就可构造出复杂的系统。Simulink具有适应面广、结构和流程清晰及仿真精细、贴近实际、效率高、灵活等优点,并基于以上优点Simulink已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理论和数字信号处理的复杂仿真和设计。同时有大量的第三方软件和硬件可应用于或被要求应用于Simulink。 Simulink是MATLAB中的一种可视化仿真工具,是一种基于MATLAB的框图设计环境,是实现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的一个软件包,被广泛应用于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数字控制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建模和仿真中。Simulink可以用连续采样时间、离散采样时间或两种混合的采样时间进行建模,它也支持多速率系统,也就是系统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采样速率。为了创建动态系统模型,Simulink提供了一个建立模型方块图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这个创建过程只需单击和拖动鼠标操作就能完成,它提供了一种更快捷、直接明了的方式,而且用户可以立即看到系统的仿真结果。 Simulink是用于动态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的多领域仿真和基于模型的设计工具。对各种时变系统,包括通讯、控制、信号处理、视频处理和图像处理系统,Simulink提供了交互式图形化环境和可定制模块库来对其进行设计、仿真、执行和测试。.

控制理论实验报告MATLAB仿真实验解析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控制理论(乙) 指导老师:林峰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MATLAB 仿真实验 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实验九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办法,掌握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 2.熟悉Simulink 仿真环境。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系统仿真实质上就是对系统模型的求解,对控制系统来说,一般模型可转化成某个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表示,因此在仿真过程中,一般以某种数值算法从初态出发,逐步计算系统的响应,最后绘制出系统的响应曲线,进而可分析系统的性能。控制系统最常用的时域分析方法是,当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和单位冲激函数时,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分别称为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冲激响应。在MATLAB 中,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冲激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等等。 二、实验内容: 二阶系统,其状态方程模型为 ? 1x -0.5572 -0.7814 1x 1 = + u ? 2x 0.7814 0 2x 0 1x y = [1.9691 6.4493] +[0] u 2x 四、实验要求: 1.编制MATLAB 程序,画出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冲击响应曲线、系统的零输入响应、斜坡输入响应; (1)画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A=[-0.5572 -0.7814;0.7814 0 ]; B=[1;0];

matlab车牌识别课程设计报告(附源代码)

Matlab程序设计任务书 分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生姓名学号 设计题目车牌识别系统设计 内容及要求: 车牌定位系统的目的在于正确获取整个图像中车牌的区域,并识别出车牌号。通过设计实现车牌识别系统,能够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 1.牌照识别系统应包括车辆检测、图像采集、牌照识别等几 部分。 2.当车辆检测部分检测到车辆到达时,触发图像采集单元,采 集当前的视频图像。 3.牌照识别单元对图像进行处理,定位出牌照位置,再将牌 照中的字符分割出来进行识别,然后组成牌照号码输出。 进度安排: 19周:Matlab环境熟悉与基础知识学习 19周:课程设计选题与题目分析 20周:程序设计编程实现 20周:课程设计验收与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学院院长(签字): 年月日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3) 二.设计原理 (3) 三.详细设计步骤 (3) 四. 设计结果及分析 (18) 五. 总结 (19) 六. 设计体会 (20) 七. 参考文献 (21) 一、课程设计目的 车牌定位系统的目的在于正确获取整个图像中车牌的区域,并识别出车牌号。通过

设计实现车牌识别系统,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设计原理: 牌照自动识别是一项利用车辆的动态视频或静态图像进行牌照号码、牌照颜色自动识别的模式识别技术。其硬件基础一般包括触发设备、摄像设备、照明设备、图像采集设备、识别车牌号码的处理机等,其软件核心包括车牌定位算法、车牌字符分割算法和光学字符识别算法等。某些牌照识别系统还具有通过视频图像判断车辆驶入视野的功能称之为视频车辆检测。一个完整的牌照识别系统应包括车辆检测、图像采集、牌照识别等几部分。当车辆检测部分检测到车辆到达时触发图像采集单元,采集当前的视频图像。牌照识别单元对图像进行处理,定位出牌照位置,再将牌照中的字符分割出来进行识别,然后组成牌照号码输出。 三、详细设计步骤: 1. 提出总体设计方案: 牌照号码、颜色识别 为了进行牌照识别,需要以下几个基本的步骤: a.牌照定位,定位图片中的牌照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