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复习资料之知识点总结

历史复习必修1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 夏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神权特色)

2.初步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中央:相、卿士——政务地方:侯、伯——方国首领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实行:周武王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3.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

4.内容:P6天子与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5.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6.实质: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7.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三、宗法制(P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背景)

1.春秋: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霸战国:各国变法,秦商鞅变法

2.前221年,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 至高无上的皇权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①确定皇帝名号。②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皇帝调动军队,以虎符为凭据。(2)皇帝制度的重要特征:①皇位独尊②皇位世袭③皇权至上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1)三公诸卿

皇帝(权力中心)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诸卿

(2)职能

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辅政)。百官之首。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上传下达及监察)次于丞相。)③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地位与丞相一样。④诸卿:承相下设诸卿,分掌中央政府职能部门。

(3)关系: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郡县制全面推行:

(1)春秋战国设郡县,秦始皇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郡守),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令/长),郡守、县令(长)由皇帝直接任命。(2)作用:实现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统一。

4.秦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汉高祖:汉承秦制,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封地,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藩镇割据。

3.北宋:加强(1)措施:悉收地方之权①军事:收兵权,加强中央禁军;②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完善并发展(1)措施:行省制度:①中央:中书省(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③行省与中央关系:行省长官由经济军事大权,但长官由朝廷任命,受中央节制。(2)意义: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武帝削弱相权

2.魏晋至隋唐: 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3)唐朝:完善结构、职能及流程

皇帝

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吏户礼兵刑工

(3)三省关系: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监督。

(4)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代基本沿袭。①相权一分为三,保证君权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中央机构管理体制。

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4.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宰相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察举制. 孝、廉。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隋唐宋元:科举制

(1)隋:确立(2)唐宋元:继承完善(3)评价:是封建选官制度的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权于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1)原因:直接、根本(2)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创立

(1)太祖:殿阁大学士,很少参决政事(2)成祖:内阁,开始参与决策(3)中叶以后:票拟权

3.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废除行省制,地方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2. 康熙:南书房

3. 雍正:军机处的设置

(1)军机处特点:简、速、密(2)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集权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 奠定基础:梭伦改革 P23

2.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P23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黄金时代: B.C5C,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表现: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常设权力机构:五百人议事会(抽签选出);最高司法监察机构:陪审法庭(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公职津贴(作用:鼓励公民积极参政)、“观剧津贴”

(3)作用: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民主基础;民主制度下促进雅典文化取得辉煌成就。

(4)实质:建立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基础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5)局限性:妇女、外邦人、奴隶无民主。

四、民主制衰落:小国寡民,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罗马共和国时期,习惯法——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①内容广泛,法律条文化较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②评价: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但保留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③标志:第一部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二、发展: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万民法

三、完成:东罗马帝国时期《民法大全》

1.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编纂。将历代罗马法进一步系统化、法典化。

2.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四、罗马法的作用

(1)实质:维护奴隶制度,保护奴隶主贵族的阶级利益

(2)对罗马:①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为皇帝和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②对私有财产进行保护,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固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统治。

(3)对世界: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的原则和制度是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司法的法律源头;②是近代欧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

1、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

2、历史条件:长期的议会传统

3、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二、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

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1)内容:限制国王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司法,军权等权力。(2)意义: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注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体。

2、责任制内阁制的形成

(1)开始形成:1721年(2)特点:内阁要在下议院中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内阁所设的首脑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

3. 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3)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邦联作为松散联盟,造成国家权力的微弱及各州权力的过大,使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内容:①国会掌立法权;②总统掌行政权(选民间接选出);③法院掌司法权

2.体现原则:分权与制衡;目的是防止专制。

3.美国政体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4.评价:①性质: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积极性:加强国家权力又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一定民主,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建立联邦制,原则为联邦宪法权力至上,联邦政府权力至上。同时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既维护国家统一,又调动地方积极性,巩固了独立战争的革命成果。③局限性: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民主有阶级局限性。A.没有规定人民群众权益;B.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

C.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烙印。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最终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共和党

2.两党对峙交替执政,在国会中激烈角逐,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它们的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3.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

(1)行政权: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2)立法权:议会(参议院和众议院)

2.宪法意义①共和派掌握实权;②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③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1. 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①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期,国力强盛②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期,危机四伏

(2)鸦片走私: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影响:白银外流、摧残身心——威胁统治

(3)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

(4)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市场、原料)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2. 过程

第一阶段:广东(1840.6)——厦门——定海——天津白河口。第二阶段:香港岛(1841初)——镇江(海龄)等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南京(1842.8),清政府求和

3.结果: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

(1)内容:①割地,②赔款,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体现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P51)

(2)影响:①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深重灾难;②主权、领土完整遭到破坏;③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

2. 过程

(1)第一阶段(1856—1858),签定《天津条约》P52 (2)第二阶段(1859—1860),火烧圆明园,签定《北京条约》P53

3.影响:①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原因(1)根本:日本明治维新后,实行对外扩张,侵华野心蓄谋已久(2)直接: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

2. 战争经过:丰岛海战(1894)——开始;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1895年

(1)内容:○1割地○2赔款○3四口通商○4投资设厂(P59)

(2)影响: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①赔款:大大加重人民负担;政治贷款→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②四口通商: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到长江流域(内陆)③投资设厂:拓展列强资本输出途径,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刺激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背景:义和团运动(1)原因:甲午→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口号:扶清灭洋

↙↘

反帝爱国盲目排外

(3)性质:农民反帝爱国斗争

(4)过程:清招抚→京津高潮(1900)

2.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天津廊坊北京;义和团失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3.《辛丑条约》(1901)

(1)内容:①赔款②使馆界③拆炮、驻兵④严惩反抗⑤外务部(P60)(2)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P61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2.客观推动: 清末“新政”、“宪政”

3.革命的酝酿(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2)由兴中会到同盟会的创立

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 孙中山(总理)政治纲领:驱除鞑虏,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恢复中华。《民报?发刊词》(机关刊物)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意义:①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②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3)发动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

二、革命过程

1.导火线:保路运动

2.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1911.10.10 )

3.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 )首都:南京;国旗:五色旗;中华民国纪年法。(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规定国家政体为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责任内阁制)②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5.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②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反帝: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2)局限性:①失败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局限性:软弱性,妥协性,②失败表现:未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封半殖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③结论:证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1919年5月)

1.背景:

(1)国内:①经济基础: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迅速壮大②政治:北洋军阀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③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2)国际:①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②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指明道路。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历史意义:①性质: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特点: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领导者。②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标志无产阶级开始登上的历史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中共的诞生

1.背景(条件):①经济、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③组织干部基础:共产主义早期组织成立,李大钊、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领导。④国际帮助: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中共一大

①时间:1921/7/23;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②内容:党纲:党的名称、奋斗目标;中心工作;中央机构(中央局)及领导人。③意义: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的条件和实现

(1)合作条件①必要性:中共面临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敌人力量强大,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可能性:国民党救亡图存的革命传统

(2)合作实现的标志:国民党一大(1924年)

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合作形式:党内合作(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意义:国共合作后,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2.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会主义错误。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1927.8.1)

1.背景:中共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意义:南昌起义标志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①内容:A.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C.决定秋收起义。②意义:为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前进方向。

2.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秋)

毛泽东领导进攻长沙失败,转战山区。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

4.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开展土地革命(定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作用: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红色政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5.根据地的巩固扩大:1930年,十几块根据地、革命武装十万人;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

6.两大对峙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江西瑞金主席毛泽东)(性质: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群众的民主政权)VS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蒋介石)

三、红军长征

1. 原因:

(1)根本:博古、李德等“左”倾错误(2)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 开始 1934.10,中央红军(红一)

3. 转折:遵义会议(1935.1)内容、意义 P72

4. 胜利:

(1)吴起镇,1935.10 ,中央—陕北(2)会宁,1936.10,红一、二、四

5.意义 P72—73

第16课抗日战争(1937——1945)

一、全民族的抗战

1.背景:随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九一八事变(1931.9.18);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

3.过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1)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2)中共敌后战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战、百团大战(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会战)(3)国外战场:远征军赴缅作战

二、日军的暴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六周人数:超过30万人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三、抗战的胜利

1.时间:1945.8.15

2.历史意义(1)国内:①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国际: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②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背景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2)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2.重庆谈判:《双十协定》

3. 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初,重庆

二、解放战争

1. 爆发 1946.6 中原

2.战略防御:(1946.6—1947.6)粉碎全面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3.战略反攻:(1947.6—1948年秋)晋冀鲁豫解放军(刘邓)挺进大别山

4.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

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5. 北平谈判:1949年,国民党假和谈,《国内和平协定》,南京拒签

6. 渡江战役:1949.4

7.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1949年4月23日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标志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共产党宣言》

(1)根本原因:19 世纪,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2)《宣言》发表:1848,英国伦敦,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大会纲领

(3)内容:○1第一次较完整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主义最终必将代替资本主义③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巴黎公社

1.背景:(1)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对敌投降、对人民镇压的反动政策。

2. 巴黎公杜的成立(1871年3月28日)

3. 巴黎公杜的措施 P86(1)政权建设(2)社会经济:

4. 巴黎公社的失败:1871年5月

失败原因:(1)主观①没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②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使它给反动政府以资助③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④没有发动广大农民,无产阶级孤军奋战(2)客观:反动力量强大(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足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5. 巴黎公社的意义 P87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

(1)背景: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革命进程

①二月革命:1917年3月,,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③列宁《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④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确定武装起义方针⑤彼得格勒起义: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革命胜利⑥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 A.列宁起草《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B.颁布《和平法令》:宣布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废除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C.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标志: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诞生。补:俄国发展历程:沙俄,苏俄,苏联,独联体,俄罗斯联邦。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国内: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为俄国发展开辟新路。(3)国际: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统一天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4)思想: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结束了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低潮期,,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新政协)的召开

①召开:1949年9月,北平,代表:社会各阶层②内容: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政体: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性质: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③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性质变化——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其中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②新阶段: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大是最高权利机关。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全国人民政协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同纲领→宪法)

(2)意义: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原则为民主集中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标志中国政治制度进步民主化。

3.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背景:①我国历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建立和完善:①“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②1954年宪法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之成为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3)识图五大民族自治区。

(4)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时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2.一般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例:世界上最高的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教室里面所有的人……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例: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例:{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 R| x-3>2} ,{x| x-3>2}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 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 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 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 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五主要语法点 必修一: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宾语从句);现在进行时表将来;定语从句 必修二:定语从句(非限定定从、定从中的介词前提);被动语态(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及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必修三:情态动词;名词性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及同位语从句) 必修四: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V-ing) ;构词法 必修 2 第一单元,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第二单元一般将来时的主被动第三单元现在完成时的主被动第四单元 现在进行时的主被动第五单元介词+which/whom的用法 必修 3 一二单元情态动词的用法三单元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四单元主语从句 五单元同位语从句 必修4 第一单元主谓一致第二单v-ing作主语和宾语的用法第三单元v-ing作表语,定语和宾语补足语第四单 元v-ing作状语第五单元构词法 必修5 第一单元过去分词作定语和表语第二单元过去分词作宾语补足语第三单元过去分词作状语第四单元 倒装句第五单元省略句 必修一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Unit One Friendship 一、重点短语 1.go through 经历,经受get through 通过;完成;接通电话 2. set down 记下,放下 3. a series of 一系列 4 on purpose 有目的的 5. in order to 为了 6. at dusk 傍晚,黄昏时刻 7. face to face 面对面 8. fall in love 爱上 9. join in 参加(某个活动);take part in 参加(活动) join 加入(组织,团队,并成为其中一员) 10. calm down 冷静下来 11. suffer from 遭受 12. be/get tired of…对…感到厌倦 13. be concerned about 关心 14. get on/along well with 与…相处融洽 15. be good at/do well in 擅长于… 16. find it + adj. to do sth. 发现做某事是…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太原教育教学网北部区班主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一】高考历史关于西周的知识点整理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 【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

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四】“冷战”阴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 2.内容:①分封对象②受封者义务—③受封者权利 3.作用:积极和消极 二、宗法制 1.定义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朝统一 1.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 度。(内容、特点)②中央:三公九卿(职责)③地方: 郡县制(影响:积极和消极)(2)颁布秦律、统一法令;(3)统一货 币、度量衡;(4)统一文字;(5)修建驰道、灵渠;(6)修筑万 里长城;组织移民。 3.秦朝灭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四、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君主专制演变: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相权不断被削弱并最终被废除 历程: (1)汉:汉武帝设置中朝(内朝),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演化成一般的行政机构(执行机构)。 (2)唐:设立三省六部制 1. 职能: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六部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作用: 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分工明确,提 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3)宋:在中书门下之下,增设“参知政事”(分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军事),设三司使(分财政) (4)元:中书省 (5)明:①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6)清:康熙:南书房。雍正: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标志、目的、特点、作用)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 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历程: (1)汉:郡国并存局面(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 (作用) (2)唐代:藩镇割据局面 (3)宋代:1、内容:(军事:强干弱枝、政治:重文轻武、财政:分割地方权力与中央)2、作用:积极、消极 (4)元朝:行省制度(内容、影响) (5)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察举制(依据:孝、廉)、征召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依据:世家门第)

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新民主主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导读:本文是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