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_李明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李 明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 上海 200433)

[摘 要]探索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需要从大学生主体出发,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生活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促使当代大学生通过在求真务实的学习、积极参与丰富有益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合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努力塑造阳光心态、积聚人生“正能量”、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为实现自己的“青春梦”而奋斗。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P31-32),这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让大学生主动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发挥主体自身的教育功能。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主要方式还是要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接受、践行“三个倡导”,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探索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需要从大学生主体出发,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生活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让大学生在接触、接受、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少一些“高山仰止”、多一些“亲切自然”,少一些繁琐说教、多一些温馨关怀,少一些抽象空洞的灌输、多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滋养与实践养成。“我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个人接受某种思想”[2] (P91),只能想方设法将这些思想“深入到他们的心坎上”[3] (P681)。为此笔者阐述的

*作者简介:李明(1978-),男,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博士后。

本文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2-2013年度招标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凝练与构建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zb201201)和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20122013SZKJSGC9-5)的阶段成果。

路径将主要站在大学生的视角上,以大学生为主体展开,不苛求理论的深刻性,只希望也能深入到大学生的心坎上。

一、在求真务实的学习中培育和践行

大学生要赢得未来,首先在思想政治方面要过硬,需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真正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实践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地做一名光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是近期党在理论创新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国家、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一次集中的理性表达,它的提出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又一次战略性飞跃。

纵观“三个倡导”它彰显了时代精神、继承了民族优良的传统、整合了理想和现实的诉求、折射出了“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和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蕴具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的理解,作为时代青年的大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摆脱浅薄地理解、淡薄地践行这样的不良倾向[4],在理论学习上既要认真领会中央文件精神,也要对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用心去体悟,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尽量学深、学透,进而充分认同、不断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身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在学习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学风最为重要。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做到“学风十戒”。即(1)戒满:因满而无求;(2)戒浮:因浮而不深;(3)戒急:因急而不达;(4)戒粗:因粗而易错;(5)戒怪:因怪而常谬;(6)戒骄:因骄而必败;(7)戒躁:因躁而无得;(8)戒惰:因惰而无进;(9)戒袭:因袭而无新;(10)戒名:因图名而难符实。[5] (P146)

除了破除不良学风外,大学生还需要积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上知识不是用来背诵的,说到底是用于指导实践的,近时期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可谓意味深长、意义重大,对大学生的学习也很有指导意义,其实在学习上崇尚求真务实就是一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二、在积极参与丰富有益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培育和践行

“大学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帮助或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观。”

[6]丰富有益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人类社会文化生活在高校的独特反映,具有较浓厚的人文性、科学性、哲理性、学术性的色彩。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既囊括人类的智慧与文化的精华,也

包括体育与娱乐中的有关项目,各类社团活动、名师名家的学术讲座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所折射出文化氛围、文化气息和发生的文化事件等都是校园文化及其活动是重要组成。丰富有益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除了研究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外,还急需对那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越来越产生重要影响的大众文化加以深切的关注。“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和普及性特征迫使施教者在某种主导价值观的指导下重新布局新的整合策略,以完成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7]。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操、日常生活都有着“滴水穿石”式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要认识到某些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也可以成为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独特的“文化渗透”作用。因此,目前在开展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时要让大学生能在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优秀文化作品,包括优秀的流行音乐、影视等大众文化作品中一方面获得思想上的启迪、理论上的感召,另一方面也能获得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甚至是身心上暂时的休闲小憩。

三、在合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中培育和践行

“对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深度挖掘”[8],新媒体就是目前高校需要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的教育资源。所谓的新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基础,以有别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实现传播的新型媒体,具有交互性、超时空、个性化、虚拟性、即时性的特点。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音视频网站、QQ聊天、博客、微博、微信、短信、彩信、手机报等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式越来越产生重要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来源第一是互联网,第二便是手机短信。”[9]

新媒介、新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途径、新的空间。就大学生群体在利用新媒体时需要注意到的,一是要善于运用新媒体的情感表达方式,发挥新媒体的情感交流功能。新媒体种类多样,进一步细分各种新媒体,其特点又各不相同,博客擅长分析、微博擅长表达情感、论坛擅长多元沟通等;二是要通过新媒体展示大学生自身道德上的闪光点,发掘大学生自身的“时代之美”;三是要促进理智沟通,积极利用新媒体多与他人进行理性沟通功能,以化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矛盾。

四、在科学设计自身职业规划中培育和践行

培育和践行某种价值观并不能完全脱离利益来展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 (P286)。择业、就业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大学生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问题,要将祖国需要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要将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结合起来,要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精神塑造联系起来。

一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的,大学生需要深切理解个人职业选择只有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国家需求,个人才能取得更大进步与发展,所以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一定要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深刻把握国情,自觉将自身职业前途与国家发展、民族的进步结合起来,这样职业规划才更科学、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对大学生毕业后的谋职存在重要而直接的影响,但未来从事的职业却并不一定是与专业对口的,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所学专业与职业愿景之间存在矛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所学的专业不一致时,是否就一定要放弃自己专业呢?其实,大学教育除了专业技能教育外,主要是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广读与深度。所以大学生应该尽量培养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和感情,但如果实在对现在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步入社会时也是可以选择与大学所学专业并不一致的职业的。但无论是何种职业,其基本的职业精神还是具有相通之处的,守法、敬业、友善、诚信不仅是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也是基本的职业精神的体现,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之际,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塑造自己的职业精神,这也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益的方式。

五、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人生境界中培育和践行

当代大学生肩负建设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促进国家进一步科学发展的光荣使命,自身的科学、人文和身心等各方面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完成使命。

科学素质是内化了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大学生不仅是真理的学习者也是真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导致部分的大学生只讲实惠、功利,淡忘理想、道德、精神,人文素质不高、人文精神匮乏。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质,更要能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成功合璧。身体素质是人生存、发展的“本钱”。由于经常熬夜、长时间连续上网、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等负面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以显迫切。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石,心理健康

是当代人的基本的人生课题。目前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一是学业压力;二是人际交往问题;三是家庭因素导致个性问题;四是就业压力;五是失恋问题;六是生理问题导致的心理压力等。其实心理问题最终的解决是要靠自己的,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学会用健康的心理为自己的成长插上心灵的翅膀。

一个人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又往往体现在其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上。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生有自然、功利、伦理、天地四重境界,人生在世应当要追求高层次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发表了一篇名为《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的短文,虽然说的是领导干部如何管好自己的问题,但对当代大学生也是有启发意义。大学生也要不断塑造、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也会拥有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怀有社会责任感,追求高尚的精神情操,要让“思想之光”照亮心田,使精神世界免于陷入低级趣味,抵挡住金钱的诱惑,有能力在纷繁杂芜价值观面前,驾驭自我,不迷失自我,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六、在塑造阳光心态与积聚人生“正能量”中培育和践行

价值观发生作用的机制“更多是通过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自觉、依靠人内心的力量来实现的”[11]。一个人只有内心充满阳光,积聚着“正能量”,才能乐于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也才能把内在精神因素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对于大学生而言塑造阳光心态和积聚人生“正能量”就是要培育积极人格。“培育积极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12],它要求大学生能正确地面对挫折,积极地把握机遇,以良好的社会心态和人生态度恪守“此时、此地、此身”。其实,挫折并不总是消极的,因为造成挫折的逆境只是给人造成了一种不利的条件,但条件是由人来利用和改变的。只要不被挫折打到,经过主观努力,往往事态的发展就会出现转机,使逆境变成成功者的垫脚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面对挫折,大学生首先要敢于正视它。所谓“正视”,就是要以一种正确的态度面对它,既不要简单地怨天尤人,归之命运,放弃转机的努力,也不要消极地逃避,说一些自欺欺人的话,这些都对扭转挫折毫无意义。其次要冷静地对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切不可偏激。再次要积极寻找恰当的方式、合理的方法使自己尽快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并防止以后类似的事件发生,避免再次遭到同样的挫折。最后是要热爱生活,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如果说挫折会给人生带来一些风雨,那么,机遇会给人生带来缕缕阳光,但机遇总是喜欢光临哪些有准备头脑的人。面对机遇,首先是要有敏锐的判断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把握机遇的实力。这种实力包括客观条件的和主观条件的两个方面。不过,这两个方面未必都是一次性就能具备齐全的。客观条件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主观条件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机遇需要“等待”,这种等待不是消极地耗费时间,实质上是利用时间来“厚积”;机遇需要“寻找”,这种寻找不是没有方向的“撞大运”,而是缘于“厚积”的基础上,有方向地寻觅“薄发”的切入口;机遇更需要把握,这种把握是面对机遇时的大智大勇,是勇于承担机遇背后的责任的一种“正能量”的释放。

七、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终究要指向实践、指导实践,落实到实践上来。大学生只有积极社会实践,才能学会用实践来检验所学的理论,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实现螺旋式的上升,锻炼出客观分析、正确辨识各类社会思潮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的思维能力,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做好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的工作,而这正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目的。

当然目前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还受了到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实践的广度、深度、效果还有待提升。为此,大学生首先需要进一步树立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机会来锻炼自己,例如,校团委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院系建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其次,大学生可以尝试参与各类科研训练计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调研工作。目前相当多的高校都已经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这为大学生利用科研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再次,大学生要积极申报、参与国家和所在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以锻炼自己、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心态将计划项目做扎实,以免在大学期间就养成工作上“哈、糊、混”不良习惯。另外,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发布的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可以尝试参与。最后,在周末、假期可以做一些志愿者服务工作,这既可以检验自身的知识积累情况、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身的管理服务意识、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力。

通过积极投身各类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能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砥砺品格,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进而不断反思自我的一言一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切实认同、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八、在永不褪色的“青春梦”中培育和践行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提出并解释何谓“中国梦”。一个民族、

一个国度尚且需要“梦的力量”来给自己鼓劲,赋予自己一种深刻而强大的理想动力。作为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正当大好的青春年华,没有理由不给自己做“青春梦”的机会。这个梦并不是平白无故的“白日梦”而是蕴藏着对未来无尽的向往,蕴具着实现美好未来的强大的自信和无穷的精神动力。

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能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新一代,进而在永不褪色的“青春梦”中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谱写出辉煌灿烂的青春乐章。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郭宝铭,叶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把握好三个关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

究,2013,(1).

[5]本书编写组.与当代大学生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6]冯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2,(5).

[7]章剑锋.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塑造[J].马克思主义与现

实,2013,(1).

[8]江立夏,李曦.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

究,2012,(12).

[9]李凡,李德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周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三个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12]李金和.“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范式转换[J].思想教育研

究,2011(9).

作者:李明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九龙路111号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邮编:230601 邮箱:lmahdx@https://www.360docs.net/doc/2617238385.html, 手机: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