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会分配及公平

教育机会分配及公平
教育机会分配及公平

教育机会分配及公平

一、教育机会分配方式及其一般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的分配方式实质上就是将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机会分配

给接受教育人们的制度,它是人们在获得教育机会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

原则。如果说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

育机会则理应尽量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解决,那么教育机会的分配方式则理应尽量符合公平原则,尽量避免和减少因

为客观现实差异形成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对教育机会实行合情合理的分配。从历史上来看,以前出现过按照阶级身份和政治性表现来分配教育

机会的做法,随着社会民主的发展,当前普遍被社会采用的分配原则有:强制性原则、水平原则、成本分担原则和补偿性原则。

1.强制性原则

强制性原则主要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分配教育机会。因为义务教育是人

们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不理应因为儿童的家庭出身、经济条件和地区

差异等而影响其受教育机会。只有通过法律规定来强制儿童接受义务

教育,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教育权利得以实现。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种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障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中华人

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

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水平原则

水平原则是指在教育机会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来

分配教育机会,选拔那些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来接受教育。在国家的教

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理应把有限的教育机会分配给少数最有培养

前途的学生,以促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人才。这种分配

方式不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向全体学生提供平等一致的竞

争标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是长期以来被各个国家所采用的,较为公平的分配方式。

3.成本分担原则

教育机会供给主要靠充足的教育投资来保障,相对于需求来说,教育投资总是短缺的,教育完全由政府来承办不太可能,教育供给水平的提升也相当缓慢。另外,人们通过接受教育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教育投资的负担应与收益相配合。所以,在接受非义务教育时,学生理应缴费上学。不同的教育机会其质量不同,进入高质量学校学习的人理应多付出教育费用。这意味着将金钱纳入教育机会分配过程,但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成就为前提。享受稀缺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机会理应多付费,绝不等同于多付费就能够享受稀缺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机会。

4.补偿性原则

罗尔斯(JohnRawls)指出,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处境不利者提供机会或利益补偿,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主要是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机会均等的原则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状况,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为了使水平不等的竞争者获得同等的机会,必须给优者以不利而给劣者以优待。当然这种给予的不利与优待必须是与竞争者不相等的水平成比例的。女性、残疾人、农村居民、贫困人口以及少数民族,因为其先天或后天的因素造成了他们在接受教育水平上相对不足,所以我们必须给他们创造相对优越的条件,使其能取得与正常群体相等同的成功机会。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所采取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是不同的。教育权是一种基本人权,《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理应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开放。”1从我国当前的国情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应采取强制性原则与补偿性原则。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不考虑

他们的才能有大有小,品质有高有低,贡献有多有少。强制性原则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原则,对弱势群体实施补偿性原则是强制性分配教育机会的保障。非义务教育阶段采取水平原则、成本分担原则和补偿原则。非义务教育属于人们的非基本利益,按水平分配是其基本原则。每个人因其水平不平等而应享有不平等的非基本利益。通过这种方式,不考虑个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身份,选择最优秀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原则处于辅助地位,作为公共资源的公办教育,从公平角度来说,应该确保优先按照个体学习水平来实行筛选,不能因为个体支付水平的不足,而无法平等地享有社会提供的非基本教育机会。为了保证有水平的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必须实施补偿原则。

二、当前教育机会分配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当前教育机会不均等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数量分配不均等、教育机会质量分配不均等两个方面。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的形成既有地区经济发展不均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客观因素,也有教育政策偏斜等主观因素。

1.教育机会数量分配不均等

(1)义务教育阶段尚未真正实现强制性分配教育机会义务教育的“免费”与“强制性”是同时并存的,免费是强制性的前提,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儿童无法接受教育的现象。当前的义务教育只免收学费,还征收一些杂费。据相关对贫困地区的调查显示,1998年一名小学生交给学校的年平均费用为250元;初中生年平均费用487元。而农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为1045元,负担一名小学生和初中生分别用去人均收入的32%和61%。教育负担过重成为贫困家庭普遍存有的问题。2因为教育投入对贫困家庭来说是相当重的,这种情况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了学或很早缀学,贫困家庭的学生的入学权利受到很大威胁。当前,全国家庭贫困性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达到3400万左右,现在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保证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这部分群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保留率、受教育条件等还低于其他群体。特别值得注重的是,家

庭经济困难已成为造成农村初中学生缀学的主要原因。3而韩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时就采取首先从农村、渔村、岛屿等条件不利地区实行免费,逐渐扩大免费范围,实行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收入较高阶层缴纳学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阶层不收或少收学费的原则,以保证教育公平。4

(2)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数量分配不均等当前,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高考录取名额的差异。我国实行统一的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所以出现各地之间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加剧了地区和城乡之间原本已经存有的教育不公平。因为落后地区和农村的教育质量本来就比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低,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本理应提供一定的补偿,而现实情况却是将不利者处于一种更加不平等的地位,扩大了不利者和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差别。《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显示,如2001年,北大和清华在北京招生名额分别占其总数的13%和18%,而北京的高中毕业生学龄人口只占全国的09%,也就是说,北京学生考北大、清华的机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几倍。这种教育机会分配显然不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2.教育机会质量分配不均等

(1)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分配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条件悬殊,城乡学校差异明显,即使在同一地区学校之间的校际落差也十分巨大。那么如何来分配不同质量的教育机会呢,现在的做法是实施“就近入学”的方式。《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理应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就某个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来说,它在面对本学区招生时,对于该学区内适龄儿童来说其教育机会是均等的;但对于该学区之外的适龄儿童来说却是不均等的。学生能否进入高质量学校就学,只由行政片来决定。因为在就近入学的原则下,仅仅因为户口所在地不同,一些儿童就被剥夺了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而且事实上高质量学校绝大多数处于大中城市之中,在一般的农村和县城中则很少。这种根据户口所在地来分配教育机会质量的

方式对不同地区的儿童形成了差别对待,也就是说将一部分儿童限制于

接受低标准的教育。

(2)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分配首先,高中阶段的双轨分配危害教育

公平。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促使家庭期望子女进入高升学率的重点学校,很多高质量学校把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当作重要的经济资源,招揽

能够出重资入学的高收入家庭子女,在社会中形成以金钱择校的普遍现象。一些学校的故意将录取分数线定得相当高,只招收较少成绩突出的

学生,把绝大多数名额当作自费生名额,借此来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

因为这些学校的公立性质,他们本理应平等地面向社会和家庭,但当前

却形成了以金钱为主要入学方式的不公平现象。能够看出,很多学校实

际上是在实施双轨分配,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必须通过较高的分数才

能入学,而这种统招名额却被学校压低了,用来提供给高收入家庭子女

入学。对那些富裕家庭的子女来说,既能够通过度数来让自己获得教育

机会,在分数不够的情况下又能够通过支付巨额学费的方法使自己获得

教育机会。其次,高额学费危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

当前,高等教育机会仍然是稀缺的,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收取一定费用

是合理的,因为在现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和非

经济收益,人们对缴费接受稀缺教育机会也是普遍认同的。但成本分担

并不意味着是高收费,收费的标准不理应高于绝大多数家庭的承受水平,否则按水平分配教育机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近年来教育支出上

涨太快,不但农村,绝大多数城市家庭也都感到了压力。因为学费增加、失业人数增加等原因,贫困家庭负担子女教育支出越来越困难。据国家

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居民的调

查,543%的居民认为教育费用增长过快,266%的居民认为基本合适。同时,有422%的居民认为当前各类学校更为看重经济创收,312%的居民感

觉经济创收和教书育人同样被学校看重,206%的居民认为学校更看重教

书育人。相信在绝大多数中小城市和乡村,居民对教育费用上涨的承受

水平要弱得多。最后,倾斜的录取分数线危害教育公平。录取分数线的

差异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占据优势,经济落后地区的考生因为录

取名额少,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实行更加激烈的竞争。2000年北京

地区二批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分别为443分和440分,上海的二批录取分数线相对应为423分和429分。而湖北省的二批录取线却为506分和519分,能够看出差别达到几十分之多。因为分数线的差异,相对来说,经济落后地区考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要小的多。1999年清华大学招生人数中农村学生占19%,北京大学仅为163%。因为“城市利益集团”、“部门利益集团”、“高校利益集团”处于社会优势地位,从而在分配教育机会时难免会首先保障自身的利益,牺牲了其他学生的利益,拉大了地区间的教育差别,导致地区间入学机会不均等。

3.非正式的教育机会分配危害教育公平公平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在于向全体儿童提供平等一致的入学规则,绝不能在分配的过程中对不同的群体形成差别对待。而实际上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分配教育机会过程中都存有暗箱操作。非正式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主要是指当前权力和社会身份都对教育机会的分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权力因素影响教育机会的分配。家庭的社会背景也参与到教育机会的分配中来,形成了因为身份背景不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和单位,利用手中的权力向学校施加压力,迫使学校每年不得不拿出相当的名额去应付各种后门关系。更有一些学校主动去向权力阶层提供便利,形成了教育机会分配的暗箱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社会背景与家庭的权力成了入学的主要标准,权力的因素逐步渗透教育领域之中,在教育机会分配中还占有一席之地,使教育公平的理想在一定水准上歪曲。同时由各种考试而淘汰出的学生被迫进入一般或薄弱学校就学或者失学,高质量学校却将他们享有低标准教育的原因归结为他们的品行和学习成绩,试图掩盖入学过程中的不公平。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平等严重地损害了教育机会均等。其次,社会身份影响教育机会分配。农民、工人、干部的子女在享受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上存有明显的不均等。据对某学院2000级新生的一项调查表明,父亲的身份不同,考生入学的实际录取分数是不一样的,差异较大的表现在农村子女与干部子女、工人子女之间。农村子女的实际录取分比干部子女的录取分高出约20分,干部、工人子女的录取分数比较接近,但就整体来说,工人子女的实际录取分比干部子女的平均分要高出约4分。5能够看出,社会分层在高等教育

入学机会上的影响十分突出,农村子女在享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处于劣势,这种情况在一定水准上是由招生学校造成的。因为多招收农村学生

会增加学校贫困生比例,加剧学校经济困难,而干部子女增多则有利于

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所以将招生数额多分配给经济发达地区和干

部家庭对学校来说是有益的。当前我们理应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制订有

利于绝大多数人群的教育制度,努力缩小不均等。正如罗尔斯所言:

“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秉赋的人来说,都理应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

就前景,不理应受到他们社会出身的影响。6

三、完善教育机会分配机制,促动教育机会均等

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

我国教育供求矛盾尖锐,客观上制约了教育机会的合理分配。其二,为

了追寻自身利益,学校的招生过程中存有暗箱操作。其三,在教育机会

分配方式的制订方面忽视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所以,要公平地分配

教育机会,消除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现状,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扩大教育机会供给,缓解教育供求矛盾从儿童接受教育的完整过程

来看,教育机构首先要提供一定的教育机会,然后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将

教育机会分配给儿童,这样才能使儿童真正接受教育。教育机会供给是

教育机会分配的前提条件,也制约着教育机会的分配方式。因为我国教

育供求矛盾尖锐,教育机会数量和质量供给上都体现出不均等的现象,

所以对教育机会的分配也难以实现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不扩大

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供给,满足全体儿童的教育需求,则无论怎样分

配教育机会都是不公平的。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理应均衡教育机会供求,缩小地区差异和校际落差,这样才能为合理的分配教育机会提供前提条件。

2.教育机会分配过程公开化,杜绝暗箱操作学生和学校所获得的教育

信息是不对称的,学校是教育信息的优势主体,这是学校在招生过程中

实行暗箱操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学生很少了解到学校的招生名额、自费名额、保送名额的具体情况,只能依据学校划定的标准来竞争学校

指定的入学机会。而学校则可能采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教育机会分配

方式,而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教育机会的双轨分配、学生的社会背景

和家庭权力影响其获得教育机会的现象之所以能够长期存有,主要是因

为在招生过程中存有暗箱操作。只有公开教育机会分配,打破信息垄断,才能为学生家长及社会监督学校校务提供条件,从而有效防止暗箱操作

的产生。

3.突出弱势补偿理念,形成合理公平的制度设计因为强势群体往往比

弱势群体拥有更多的权力,而弱势群体参与表达自身权益的机会和水平

都处于不利地位,也最有可能受到社会不平等的损害,其利益最有可能

被剥夺,在教育机会分配中表现为入学机会的不均等分配及倾斜的录取

分数线两个方面。教育制度理应全面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对弱势群体

不但要平等对待,维护其权益,而且理应在政策制订上向弱势群体倾斜。以往,我们在分配教育机会时对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子女都有一定的优

惠政策,在当前危害弱势群体权益的最大因素就是高额学费,所以,消除

差别对待、增大学生资助力度是保障其入学权利的重要途径。

教育机会分配及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政策.doc

促进教育公平政策 从努力学习到顺利入学,这是一个孩子的期望; 从随处选择学校到就近上学,这是一个家庭的期望; 从“无课教学”到“学会教学”,这是一个国家的期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推行,每个孩子都能“负担得起上学”的理想已经逐渐成为现实,而“上学”的希望也不再遥远。了 资助有困难的学生: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个孩子 当我四个月前出生时,我的父亲因病去世,我的母亲再婚,我独自生活的祖父母长期生病...出于这些原因,李媛媛,一个住在河北省蔚县的17岁男孩,从小就饱受着学习的艰辛 “没有国家资助,我无法想象我的未来生活。” 自2004年秋季学期以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李媛媛不需要支付学费和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也免除。 从那时起,“教育公平”这四个字就在这颗脆弱的心中扎根了防止儿童因贫困而辍学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教育公平的庄严承诺。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能力上学”,中国加快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在义务教育方面,自2001年以来,中央政府已安排资金向农村

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2004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学生的杂费和书本费,并补贴寄宿制学生的生活费...目前,免费义务教育已经覆盖了中国1.6亿城乡义务教育学生。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基础的资助体系,辅之以学生实习+勤工俭学、校内奖学金和学费减免。每年有1600万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获得资助,占在校学生总数的90% = 2%。 在公立高等教育方面,中国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勤工俭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相结合的资助体系。每年有400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资助的高等院校就读,占20% 。 多年来,为了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采取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东西部对口支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殊岗位计划等措施。,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曾几何时,“无课教学”只是一个中华民族无法实现的美丽梦想;如今,中国的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上学 发展国民教育:让教育的阳光普照全中国 ”第一堂课只是教孩子们识字对话!”回顾30多年前的教学生

全面开展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全面开展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确保广大受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部分地区仍旧存在教育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实施了阳光招生活动,不断促进教育朝着公平化、公正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我国教育公平公正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究实施阳光招生,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措施。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推出了阳光招生理念,通过阳光招生的全面开展,使教育逐渐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发展,使得教育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而由于西部地区深处我国的内陆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不方便,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致使教育发展水平不理想,导致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不公平以及不公正的现象。[1] 2.城乡发展不理想 由于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在这一过程当中,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逐渐加大,城市经济文化水平远高于乡镇,虽然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村的教育仍旧落后于城市教育,甚至有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3.阶层教育不公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导致教育的阶层性弊端逐渐显露,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在对教育的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在进城务工子女教学情况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使得阶层教育出现了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入学费用超过家庭承担能力,这就导致部分经济收入较低阶层的孩子接受教育很难持续下去,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实施阳光招生、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1.完善规章制度,提高学校队伍素质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doc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近日公布研究结果后,“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热点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五大差距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高中机会不均等延伸至高等教育 记者:什么是教育公平?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这一课题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历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0个省市高中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课题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现,三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相应发展之上,而是单向突进的。1998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共上升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仅仅增长了7.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 记者:哪些措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衡? 杨: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如浙江义乌统一城市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还有额外补贴。北京市正在修订《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将首次取消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

教育机会公平的三个层次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育机会公平成为举国上下街谈巷议的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正确理解教育机会公平,是设计教育机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实践、判断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程度的一个认识前提。 在教育的问题上,国家不可能担保一切,学校也不可能承诺一切。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既需要外在的条件与环境,也需要自身的努力与奋斗。但有一点则是国家必须向公民担保、学校必须向受教育者承诺的,这就是:机会——公平的教育机会!国家有责任采取各种坚决措施,为每个公民提供就学的公平机会,提供就读优质学校的公平机会。学校也有责任探索各种有效方式,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的公平机会。首先是就学的机会,然后是就读优质学校的机会,最后是充分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这至少是从我国整个国家学校教育系统来看的教育机会公平实践的三部曲。 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人群差距一直存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教育机会不公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极大障碍,成了举国上下街谈巷议的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教育机会公平?这是设计教育机会公平的制度与政策、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实践、判断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程度的一个认识前提。 笔者以为,教育机会公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中含有渐次递进的三个不同层次或者说可区分出三种不同水平的教育机会公平。 就学机会公平:“温饱水平”的教育机会公平 第一个层次是“就学机会公平”。这是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所决定的起码的教育机会公平,或者说是教育机会公平的底线要求。我国于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便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其后至今半个多世纪,宪法虽几经修订(1975年、1978年、1982年)与修正(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条规定始终未变。不过,在现实中,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权并不等于每个适龄公民就一定都能进入相应阶段的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为,至少有两种制约因素会导致就学机会不公平。 其一是学校教育总体规模。只要学校教育总体规模不足,那就无法保证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都能接受相应阶段的学校教育,从而形成一部分公民有学上、其他公民无学可上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若是通过公平分配的规则来分配就学名额,并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来选择就学者,自然也可视为一种就学机会公平,但这显然不能成为政府据以满足或聊以自慰的理由。因为这样的就学机会公平其实是无奈之举的结果,是一种低水平的、形式上的就学机会公平。由于毕竟还有一部分(有时是相当大的一部分)公民并非因为自身的智力或道德因素而不能就学,因而即便采取所谓的公平分配规则与公平竞争方式,对这部分公民而言实质上也并不公平。他们虽然拥有宪法规定的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并未实际享受到这种权利。不用说,倘若既无公平分配规则,也无公平竞争方式,那就连这种形式上的就学机会公平也无从

为保障教育公平 国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

关于保障教育公平,很多专家学者都在献计献策,国家也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制度配合的系统大工程,涉及到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力量的配备、教育机会的均等甚至包括国家的教育理念等。无疑,保障考试公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保障高考公平更是重中之重。如何保障考试公平? 首先,考试应用法律规制。 为了依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考试更加规范,更加公平,就需要一项公平、公正、透明和相对稳定的制度来规制这个领域,规范各种社会关系。法律制度是理想的选择,考试必须走法治化道路。必须用明确的、稳定的法律制度,确定考试各方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使考试真正能起到选优去劣的作用。 其次,考试立法应具有宪法依据和政策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我国《立法》的规定,允许地方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矛盾和抵触的条件下,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调整地方性考试问题。进一步形成有关考试的法律法规体系,全面保障考试依法进行。 要想教育办得更好,教育公平最重要。虽然我国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保证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依法保障教育的规范发展。考试立法只是教育立法中的一部分,我们期待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早日完善,使教育在法律的保障和规范下,实现新的腾飞。(陈瑞英赵月霞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 1.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 2.六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

促进教育公平主义

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分广义与狭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而我们今天所要谈及的话题——“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我且将它归为狭义教育之类。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词日渐成为诸多教育界学者谈论的热点。而所谓的教育公平,通俗来讲,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教育公平,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所提出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其后,其弟子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近代的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最后,“人人都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得以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出台。随后,西方教育界又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三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公平观。 较之西方,我们的老祖宗,大教育学家孔丘,也曾在其教学过程中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且被世人传承至今。之后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其中,“大众”这一提法便最能体现出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性原则。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和发达的重要推动力。而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之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开放重要成果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出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才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教育快速发展,首先,办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其次,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实现大大改善了公民接受教育的状况,实现了广大公民由法律上的受教育向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的转变。但在另一方面,教育不均衡问题还很突出。具体表现为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接受优秀教育的机会,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都还存

教育不公平的解决办法

一、增加政府教育投入 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是缩小地区间、学校间教育差距的重要前提,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长远来看,如果教育投入不增加,仅靠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以牺牲局部学校的教育质量来实现教育公平;或者以产业化的方式,政府负责薄弱学校、市场负责优质学校来发展教育,都难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 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前提下,政府增加对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的投入,往往会对另一些地区、另一些学校的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举例来说,我国制订了"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的政策,计划对中西部教育、农村教育未来五年增加2000亿元投入,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的前提下,这就意味着,将缩减对其他地区、阶段教育的投入。 二、改革资源配置模式 改革政府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模式,是与增加教育投入相对应的。国家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改变当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做到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配置,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制造教育差距。 从受教育机会问题看来:政府应给受教育者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机会,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在义务教育并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禁择校令,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则应在注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体现个人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高考录取制度综合改革。 三、改变教育评价体系 推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政府、学校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职责。 多年来,教育被异化为"竞技舞台"和"竞争工具",接受教育"成功"的人,都是考场的高手,而人格的健全发展却被忽视。 实现教育公平,就在于让大家不用从小就挤上"五好通途"(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学、好高中、好大学)--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质量应是一样的,只有教学特色的差异,那么,就不会再让孩子为了上好一点的学校而起早奔波,也不会为了升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就从小陷入题海战术。 教育公平下的学校评价、老师评价、学生评价,显然不能采用升学率指标与各类统考指标、竞赛指标,而是将目光转向教师创造性的教育过程、教师本身的从教素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方面的作用。 当然,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还要依托社会对教育功能定位的改变,如果教育一直扮演着进行社会基本分工的功能,而且各分工有"高低贵贱",那么受教育者就将摆脱不了对学历、对学校的追逐,教育也无法摆脱一元成才模式中的"生存竞争工具"的角色,只有整个社会形成理性的人力资源理念,重视人本身的能力,才可能让大家把教育作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会关注本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在乎学历的高低。 四、打破"小公平意识" 小公平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狭隘的"地区意识"。几乎所有既得利益者都不愿改革,怕影响自己的利益。然而从长远看,教育作为千秋万代的事业,每个人的后代都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是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二是狭隘的"分数公平"观。不少反对招生改革的人,都提出刚性的卷

作文一: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Nowadays, one of the pressing problems facing our nation today is in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in some rural areas, which has aroused much public concern. There are to my mind, plenty of contributing causes, among which, the following ones are particularly worth mentioning. First and foremost,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is unbalanced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schools. That is to say, urban students have more access to advanced teaching facilities. Besides, educational loans for poor students are far from enough.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high tuition fees are heavy burdens on millions of low-income families. Hence,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are deprived of the right to go to universities because of the high tuition fees. To tackle this problem, the crucial task of our society is to invest more in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rural schools. Only when educational equity comes true, will our society be more harmonious.

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摘要:教育公平有三个主要内容,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形式、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保障。要尽可能做到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促进城乡和地区间教育均衡发 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规则公平,改革、完善教育的各种法律规则。 关键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路径;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4-0160-04 作者简介:张春晖(1972—),女,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Y012)的阶段性成果。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 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张春晖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公平是人类的普世价值,罗尔斯在《正义论》提出了著名的公平原则,一个是平等自由和机会均等原则,另一个是“最少受惠”的人获得补偿的不平等分配原则;其核心就是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1](p2-5)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对教育公平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关系(一)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起点公平强调的是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起点应当平等,即对于具有不同自然禀赋、依存于不同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社会成员,应当根据具体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有所倾斜地采取措施,尽可能地保证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拥有同样的起点。就社会成员的起点看,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可能不同,在体力、智力、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也有不同,每个人出身家庭的贫富、父母的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有差别,城市和乡村、内陆和沿海、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 区,这些人生起点的差异使人们不可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社会现实状况下,起点存在差异是社会的常态,但是,不能因为起点差异就完全无视起点的公平,特别是不能人为制造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起点公平所关注的不是起点是否存在差异,而是如何对待起点的差异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政府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有目的、有倾斜地协调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更多的倾向弱势群体,以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 公共服务是收入分配中最基本的公平对象,其在群体间和个体间发挥着同一“起跑线”或“踏板”的重要作用,只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大公平,保证个人“基本能力”的平等,才能使人们真正享受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自由。不同的公共服务对于公平分配的作用不尽相同。如果说社会救济、补贴等服务偏重于公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那么公共基础教育则更有利于公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公平或起点公平。世界各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实了公共教 ·教育论丛 160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从古至今,教育公平一直都是被关注的焦点,也是东、西方智者圣人先哲常说常新的话题。为什么教育公平如此瞩目?这是个问题! 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何为教育公平?当今,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和原则。也就是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总的来说就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如此看来实现教育公平似乎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可它之所以瞩目是因为它的不公太过于明显。 据200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只有11.2%的人认为教育公平。如果想解决这个遗症就需要找到病源,不是吗?教育不公平像网一样包罗万象。第一就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和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上都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中也是不均衡的。第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一些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读;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地区的教学质量低,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等等。第三是教育投入一直不足。第四教育政策不尽合理,校长推荐制,择校费,大学高学费,保送生,专升本······这些都是公众心目中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调节器”,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造就公平的社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受到公平教育的少年才能担当起重任!所以我们不可以放任不公,随波逐流。我们必须正视教育公平这个问题。这也是它瞩目的原因。 找到了病源,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了! 我们的国情是政教合一,教育这个公共产品一直都是政府负责的,因此我认为加大教育投入至关重要。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各级地方政府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费用逐步增长。同时人大要加强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二、在投入导向上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此事可从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始,除以免学费外,再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也可先从小学免起,再免初中,从目前迅速增加的国家实力和每年5000亿左右的教育投入来看具有现实可能性。三、以制度创新促进教育公平。目前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加快改革的进程。与此同时,还应大力推进高校管理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的创新等等。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要尽快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育投入法》、《教师法》······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做好人力资源,企业无忧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希望不是信口雌黄的一说,也希望大家也不是洗耳恭听的一听,比赛应不止于比赛。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相关部门能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标准表述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

浅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措施

浅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措施 [摘要]在任何社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高等教育公平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协同努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措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有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后,“教育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增加的高等教育机会并不是所有人群都相同,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得到的高等教育机会少之又少,阶层差距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一、教育公平的界定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适龄儿童、青少年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并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其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起点公平,即每位公民都能平等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第二,教育过程公平,即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的投放、教学课程的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第三,教育结果公平,指人的发展公平,即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特征、才智的学业上的成功。为了深刻地理解教育公平的特定内涵,有必要探讨一下教育公平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 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革命方面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公平的状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性质。因此,公平在任何时代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普遍存在的双轨制学校就是典型代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把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迫切的政治要求上升为普遍理性化的“自由”、“平等”、“人权”,倡导“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公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人获得了形式上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过这种教育却受着金钱的限制。那些

教育公平案例

参与式教学方式中的教育公平案例 小草坝中学钟明 背景: 经过这几年中英西南项目的实施,教育的公平已经深入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已经感受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与以往的不同。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特别注意班级中男女生各自的群体特征、能力特长和行为方式,所以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课堂上的练习和提问时,都会刻意的注意男生和女生的差别:男生好动,女生好静。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强调实际操作和注重团队合作的学科,就需要男生和女生都参与到其中,而利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男女生性别差异的公平问题,这样即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又能在教学中使男女生性别差异得到淡化。以下是我在实际上课中使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让男生和女生都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使男生和女生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学习,而不做特别对待设计。 案例介绍: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中关于信息的基本特征内容时,根据参与式教学的方式,先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游戏: 游戏的名字叫:一个人说话 游戏参与者有:一名老师,4名男生和4名女生 游戏规则:老师在课堂上选择4名男生和4名女生,然后让他们

背向讲台坐成一列,男女生分别岔开坐,老师拿出一张空白的纸,在上面写上一种动物的名字,将这张写有动物名字的纸,拿给坐在最前面的第一位学生看,这名学生看完后,只能用身体语言,告诉第二位同学,但不能说话,第二位同学只能靠看第一位同学的身体语言,猜测他说的是什么动物后,然后继续用同样的方式向下位同学进行传递,直到传递到第八位同学,由第八位同学猜出老师所给出的动物名字并说出,告诉老师他(她)知道老师写在纸上的动物名字。在游戏的过程中,只有参加游戏的第八位学生可以在最后说话,而其他参加或未参加的同学都不能说话,如果违反,就要受到惩罚:表演一个节目。 我在做游戏时,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踊跃的参加,整个课堂教学很活跃,我最终选择了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游戏,游戏的结果是一组最后一名学生猜对了我写的动物名字,而另一组却猜错了。 做完游戏后,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言说出信息的基本特征,在这过程中,男生们能很快的总结出信息的一些的特征,比如说:信息可传递,信息需要载体,信息的载体可以改变等;而女生们则经过思考后也同样可以总结出一些特征,比如说:信息有正确和错误的特征,信息还有完整与不完整的特征,信息还有的可共享的特征等。 案例分析: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方法即可以活跃了课堂,又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

社会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4100字

社会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4100字 摘要:本文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二者的应然关系,从现实中考察了社会公平的目标追求与教育机会在区域、阶层和性别上严重不均的矛盾,提出了公平与效率兼顾、层次推进的发展思路,以及采取差异策略,促进地区之间的教育机会均等,扶持弱势群体,促进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均等:制定鼓励性政策,促进不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社会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层次推进;差异策略; 一、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社会公平是指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无差别性,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平等权利和机会。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社会平等都是关于社会利益合理化调整的价值目标性概念,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内涵上各有侧重:社会公正主要涉及社会制度或体制层面,旨在阐明社会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对社会成员应负的道德责任,同时表达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应然状态的道德期待;社会平等更多地被解释为对某种现实状态的描述,用以表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同等权利;社会公平则是在遵循社会公正价值原则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社会平等过程中,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时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或判断标准。

伴随着人们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也开始了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追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提到每个公民,不分男女,从幼年开始就要受教育,这应该是最早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随着公共教育的普及和人权意识的觉醒,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也愈来愈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在其代表作《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一书中,对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作了综合评述。所谓“教育机会”是指用来测定个人接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这组变量具体包括:①学校外各种物质因素;②学校内各种物质设施;③家庭心理因素;④学校心理因素;⑤教学条件。所谓“均等”,有三方面的涵义:一是起点的平等;二是过程中机会的均等;三是最终目标的相等。胡森还把教育机会均等概念演变分为起点均等论、过程均等论和结果均等论三个阶段。起点均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些工业国里比较盛行,其主要观点是:上帝使所有的人具有不同的能力,法律应保证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但不同能力的人接受不同性质的教育。过程均等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一些国家中影响较大,其主要观点是:每个儿童从出生起就具有某些智力上的天赋或某些较为稳定的能力,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儿童消除外部的经济障碍与社会障碍,将来能进入与他的天赋和能力相适应的社会地位中去,因此教育制度或安排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让他们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结果均等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其主

怎样促进教育公平教学总结

怎样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受教育的程度对一个人的就业、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机会的均等是最根本性的均等,它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给予每个人向前发展的动力,给予每个人向上流动的希望。 但是,国家教育整体投资不足,又多投放于城市,致使城乡教育差距已经成为城乡差距中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之一。教育的深重负担,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未来,也对农民眼下的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教育公平”这四个字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正反映了教育存在不平衡的现状。这个问题也到了不能再回避的关口! 可以说,教育不但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命运,也关系着眼下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生活的荣辱悲欢。现在从“两会”上传来消息,政府将逐步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创造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农村的孩子不再因贫困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这无疑将是大力推进公平教育的一个转折性的开端。 今年“两会”所有话题都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核心,这是人民生活提高、国家兴盛的时代需求,是民心所望的目标。要建立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公平是基础,而教育的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一环。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促进教育公平的论文

本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教育还通过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使社会更加民主。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提升我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 1.各级政府应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形成虽然有历史上的原因,但也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行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率先开放东南沿海地区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有关。所以,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扶持农村僻远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以实现教育公平。 2.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加快完善政策制度,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

目录 一.政府应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 (5) (一)充足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5) (二)政府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的原因及措施 (6) 二.政府应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6) (一)教育效率及其量度 (6) (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7) 1.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应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7) 2.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应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鼓励学校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 (7) 三.政府应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8)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8) (二)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8) 1.各级政府应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9) 2.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制度。 (8) 四.结论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