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第三卷_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第三卷_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第三卷_笔记

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2宋初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偁。首先,王禹偁信从儒家政治理想,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其次,王禹偁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糜文风

3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948-1001)。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这种理论在宋初本应起到矫正五代浮华文风的作用,可是柳开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而他所说的“道”又仅仅是指“圣贤之道”,因而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2“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2惠崇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3“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

4林逋(967-1028)诗的主要内容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过篱落忽横枝”

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

1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西昆酬唱集》共收录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这些诗人是:杨亿、刘筠、钱惟演、刁衎、陈越、李维、李宗谔、刘A1、丁谓、任随、张咏、钱惟济、舒雅、晁迥、崔遵度、薛映、刘秉。西昆体诗人的人数虽然不少,但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三人。

2杨亿: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由于馆阁生活比较单调

3艺术特征: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4西昆体缺点: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

5西昆体衰歇两个原因: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与柳永同时的著名词人有范仲淹、张先、晏殊和欧阳修等人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2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经文士的改造与加工而渐趋成熟;又经“花间鼻祖”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的强化,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3晏殊(991-1055)的《珠玉词》,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其词的情感基调是雍容和缓,淡淡的忧愁中时而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语言也一洗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艳色彩,而变得清丽淡雅,温润秀洁。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

4欧阳修对词的革新: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5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

着直接的影响。

6欧阳修词朝通俗化方向开拓的另一表现是,他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1张先(990-1078),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是张先词的显著特色。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张先也独具匠心他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通之,号‘张三影’。

2张先词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3王安石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铺叙与白描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1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3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4市民化情调的表现: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5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

6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7同时,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在空间结构方式上,柳永也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

8柳永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体裁完备与功能的加强平易纡徐的文风

1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

2对五代诗风和太学体的批判: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

3欧阳修对文与道关系的论述:从柳开、穆修到石介,复古主义的文论都有重道轻文、甚至完全把文学看作道统之附庸的倾向。首先,欧阳修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其次,欧阳修文道并重

4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5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6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7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8欧阳修对词赋的改革:辞赋和四六也是他擅长的文体。首先,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其名作如《秋声赋》,其次,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

9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10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深度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1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主张: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

2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如《食糟民》

3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议论入诗。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欧诗也学李白,主要得益于语言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例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4梅尧臣(1002-1060)是专力作诗的文人。存诗达二千八百多首。

梅尧臣诗歌的题材走向:然而梅诗更值得注意的题材走向是写日常生活琐事,因为这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5以清淡为美:与题材内容趋于平凡化相应的是,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

6意义:梅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

7苏舜钦(1008-1049)。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例如《庆州败》,苏舜钦的另一类诗是写景诗

8诗风: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

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

2王安石的散文成就: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这此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3短文成就:王安石的短文更能体现其散文的个性风格,那就是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4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从而提高了这种文体的实用价值,这对古文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

早期诗风的特点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王令的诗

1王安石的诗风在56岁退居江宁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创作历程可以此为界分成前后两期。前期的王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河北民》,《兼并》、《发廪》《明妃曲二首》;后期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以后,心情渐趋平淡,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后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

2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截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

第四章苏轼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儒、道、禅的融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和四六

1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

2韩愈苏轼文章之比较: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3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4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石钟山记》

5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第三节苏轼的诗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乐观旷达的精神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1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2苏轼诗歌的主题: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的农民:“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雪复作》)

3深沉的批判意识: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4方法论: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5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6苏轼诗歌艺术成就:比喻用典对仗

7题材的广泛表现力的惊人

8诗歌理论主张:苏轼对诗歌风格也主张兼收并蓄。“清远雄丽”、“清雄绝俗”刚柔相济

9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

第四节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对词境的开拓以诗为词的手法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1苏轼词的历史地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2理论主张: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3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4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5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表现:用题序和用典故

6苏轼题序的作用及功能:有些苏词的题序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以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规定了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苏辙。另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二词,词序用来纪事,词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7以诗为词的本质: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的意义苏轼周围的作家群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1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

3苏门六君子: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陈师道和李廌

4苏轼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公安派宋诗派辛派陈维崧袁枚郑燮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江西诗派是追随黄庭坚而形成的一个诗派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2黄庭坚诗歌的特点及其表现: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3艺术个性:黄诗更引人注目的是鲜明的艺术个性。自梅尧臣以来,北宋诗人都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而黄庭坚在这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自觉性。

黄庭坚诗歌的特点: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4黄庭坚的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

5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第二节陈师道的诗歌

学苏与学黄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1“黄陈”:黄庭坚、陈师道

2陈诗道诗歌的题材: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3艺术风格:提倡“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朴拙”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

4陈诗道诗歌的优点:简洁精练,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陈诗道诗歌的缺点:过于追求言简意赅,有时把诗句压缩过甚,以至于语意破碎。

第三节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黄陈周围的诗人群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一.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二.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三. 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四.反对讪谤怒骂

2黄庭坚的诗歌艺术主张:主张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技巧。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3黄庭坚尊杜的观点:重视杜诗的思想意义;倡导学杜的重点则在于借鉴杜诗的艺术经验;黄庭坚把晚期杜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实即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4点铁成金: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积极的借鉴。从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5江西诗派的由来: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11人是江西人。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可能因当时禅宗流行,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借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诗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

6“一祖三宗”: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第四节江西诗派的演变

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江西诗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1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2吕本中(1084~1145),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

3“活法”: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

第五节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爱国的主题陈与义学杜曾几的活泼诗风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1创作成就更高的诗人则是陈与义和曾几

2曾几以江西诗派的继承者自居

3吕本中和曾几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4陈与义与曾几的诗成为“新体”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11世纪下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离开词坛后,继之而起的是以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晁补之、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元祐词人。他们活动和创作的年代,主要是在神宗、哲宗和徽宗(1069~1125)三朝。

2此期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李之仪、赵令畤、陈师道、毛滂等为羽翼的苏门词人群;二是以周邦彦为主帅,曾在大晟乐府供职的曹组、万俟咏、田为、徐伸、江汉等大晟词人群。

3两个创作方向: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周邦彦则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

避豪迈,对词艺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其后的南宋词,就是沿着这两种方向分别发展。

第一节黄庭坚和晁补之

黄庭坚词雅并存与兼学苏柳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1黄庭坚诗强调“以俗为雅”,论词也是雅俗并重。一方面,承认词是“艳歌小词”,另一方面,认为词与诗一样是表达“意中事”的言志之体,

2黄庭坚词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词作大多数有题序,用以表明词作所写的具体时、地和日常情事,而且体现在词作的内容中。

3黄庭坚今存192首词中,有三十多首艳词和俗词。

第二节晏几道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如梦如幻的境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1晏几道(1083~1110)则仍然按照乃父宴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2小山词里既有确指的思恋对象,情感也非常真挚。

3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黄庭坚对其评论4晏几道恋情诗的特色:不是表现拥有爱情的欢乐,而是追忆已失落的往日爱情和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这成为晏几道恋情词的一大特色。

5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

6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的表现:他一方面借着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解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

7建构梦境:由于与热恋的莲、鸿、蘋、云四位歌女生离死别,相见无缘,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境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

8风格:语淡情深,则是小山词的风格特色

9他的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这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

第三节秦观

伤心人的伤心词情韵兼胜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1秦观(1049~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

2教训: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

3“女郎诗”:秦观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

4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

5秦观的小令也是辞情兼称,如《鹊桥仙》秦词常用自然山川景物来言情铸境。6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即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先》眉批)

7秦观词局限性:气格纤弱,缺乏苏词那种超然自适的气度

8词史上的地位: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就婉约词的发展而言,秦观对另外两位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有直接影响。

第四节贺铸

奇特的个性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1“贺鬼头”:贺铸(1052~1125)是一位个性和词风都非常奇特的词人,截然对立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能得到和谐的统一。人称“贺鬼头”

2贺铸词的情感内涵:在宋代词史上他第一次表现出英雄豪侠的精神个性和悲壮情怀;这类词作的情感形态不同于秦观等词人感伤性的柔情软调,而是激情的爆发,怒火的燃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崇高感。如《六州歌头》

3词中包含的不仅是人生失意的悲愤,而且含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开创了南宋词人面向社会现实、表现民族忧患的先河。唯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4“贺梅子”:“若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5贺铸的独特地位: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另一方面,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第五节周邦彦

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词格艺术的规范化

1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

2主题:而“漂零不偶”(《重进〈汴都赋〉表》、羁旅行役之感也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3咏物主题及其影响: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柳永等宋初词人的咏物词,主要是描摹物态,图形写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但所作咏物词不多。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4周邦彦词的法度: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

5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如其名作《兰陵王·柳》

6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

7对前人诗句的点化: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

8音律特点: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9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和和谐统一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李清照

“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1李清照的贡献: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2“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

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

3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4李清照爱情词的特点: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5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6语言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7语言的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8地位: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9朱淑真:她的词,主要是表现没有爱情的婚姻所引发的忧愁怨嗟、孤独寂寞。如《减字木兰花》

10第二节朱敦儒

青年的放浪形骸中年的飘泊忧愤晚年的逍遥自在

1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今属河南)人。朱敦儒“词俊”与“诗俊”陈与义并称为“洛中八俊”。

2他那疏狂放浪的行为和寻欢作乐的心理中,也包含着蔑视功名权贵、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精神。

3影响: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4第三节张元干等词人

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英雄的苦闷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1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民族战争,将同一民族内部个体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联结到一起。南渡以后,词人的创作已不可能完全封闭在自我悲欢离合和个人荣辱得失的圈子,而必须正视和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去歌唱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从而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柔丽婉转的词体也变成了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

2题材取向上则直面山河残破的惨痛现实

3《贺新郎》:表达了对朝廷卖国求和的愤慨,抒发了他“气吞骄虏”的豪迈气概和欲挥剑杀敌的战斗精神,也充溢着宝剑蒙尘、无路请缨的压抑苦闷。

第四节李纲、岳飞等词人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岳飞词

1“南宋四名臣”:李纲、赵鼎、李光、胡铨

2李纲,《苏武令》就抒发了他抗敌救国的执着信念

3李纲七首咏史词的特色:借历史上敢于平定外忧内患的英明君主来激励宋高宗振作精神以抗击金人,表现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赋予了咏史词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战斗性,词的言志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如《喜适莺·真宗幸澶渊》

4赵鼎(1085~1147)、李光(1078~1159)和胡铨(1102~1180)

5《满江红》:由民族的深仇大恨转化而来的勇猛无畏的战斗豪情、洗雪国耻的迫切愿望和必胜信念,配合着铿锵有力的语言,激昂雄壮的旋律,凝结成词史上辉煌的乐章。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第一节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入蜀前后的变化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1陆游的生活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45岁以前,他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二、自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劾罢官;三、66岁以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

2最能体现陆诗雄放风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错刀行》、《胡无人》、《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关山月》、《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

第二节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抗敌复国主题隐逸情趣爱情诗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1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

2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游山西村》和《临安春雨初霁》

3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

4善写梦境:陆游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而神似李白。

5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

第三节陆游的影响

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1影响:陆游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公《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承担起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并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对后代诗人的影响: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

3第四节杨万里和范成大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1题材:杨万里主要的诗兴是在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上面

2“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例如《晓行望云山》和《小池》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身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语言和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3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4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

5语言: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

6尤袤(1127~1194)风细润圆转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第一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

3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4辛弃疾词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

第二节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1三种抒情主人公: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2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

3人物形象的特点: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

4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

5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美芹十论》和《九议》就透彻地分析了南宋王朝的社会弊端。

6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第三节辛词的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1艺术特色: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2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3语言风格: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4词风: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

5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嘻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

6地位: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

第四节辛派词人

辛派先驱张孝祥辛派中坚陆游与辛词相似的陈亮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

1张孝祥(1132~1169)是南渡词人群与中兴词人群之间的过渡人物。辛派词人是远承东坡而近学稼轩,而从东坡到稼轩,其间的桥梁则是张孝祥。

2作诗填词也都以苏诗为典范一方面学苏词的“豪”,以“诗人之句法”抒壮志豪情,另一方面,则学苏的“放”,并兼融李白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如《念奴娇·过洞庭》

3陆游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他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如《诉衷情》

4陈亮词的特点: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鲜明的政治功利性和纵横开阖的议论性构成了陈亮词最突出的特点。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5陈亮词的优缺点:陈亮词以气势见长,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斩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但过分外露,缺乏内敛而少馀蕴。

6刘过是终生流浪江湖的布衣、游士,他既有侠客的豪纵,又有游士的清狂。其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自傲自负又自卑自弃、狂放不羁又落魄寒酸的江湖狂士。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江湖词人群:著名的有孙惟信、刘克庄、吴文英、陈人杰等;遗民词人群:刘辰翁、陈允平、周密、文天祥、王沂孙、蒋捷和张炎

第一节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别有寄托的咏物词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2贡献;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3姜夔恋情词的特点: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4咏物词: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如《齐天乐》

5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尺。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姜夔长于自度曲。他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7形式特点: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

8反俗为雅: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

9史达祖词则致力于炼句,工于咏物,最负盛名的是两首咏燕、咏春雨的自度曲《双双燕》和《绮罗香》,

第二节吴文英

非仕非隐的人生亦梦亦幻的境界突变性的章法结构和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1吴文英(1207?~1269?),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2吴文英艺术技巧: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也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其次是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

3梦窗词的语文生新奇异: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与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

第三节宋末其他词人

词风清丽的周密工于咏物的王沂孙备写身世之感的张炎另开生面的蒋捷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1宋元之际的词坛,有两大特点:一是创作活动的群体性。二是题材、风格的趋同性。

2周密(1232~1298?)的词作,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与吴文英并称“二窗”。《木兰花慢》

3王沂孙最工于咏物。其词艺术技巧确实比较高明,将咏物词的表现艺术推进了一大步,但词境狭窄,词旨隐晦,也是一大缺陷。至于情调低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则是与他同期同派词人的通病。

4“双白”:张炎(1248~1231?)的词集名《山中白云词》,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相近,故与白石交称为“双白”。

5蒋捷词别开生面,最有特色和个性。如《虞美人·听雨》

6刘克庄(1187~1269)是辛派后劲中成就最大的词人。

7如果说辛弃疾的社会忧患意识主要是一种远虑,那么刘克庄的危机感则已经是一种迫在眉睫的近忧,因而显得更急切和焦灼。

8刘克庄的艺术视野也比较宽阔,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较这辛弃疾又有所拓展。刘克庄在词中出了一种极其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如《送宋惠父入江西幕。》9刘克庄词也富有艺术个性,风格雄肆疏放。如《沁园春·梦孚若》

10陈人杰(1218~1243)是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人,享年仅26岁。11刘辰翁(1232~1297)在总体倾向上也是继承稼轩的遗风,只是身经亡国的时代巨变,已无稼轩的豪迈之气。他的独特性在于吸取了杜甫以韵语纪时事的创作精神,用词表现亡国的血泪史。

12刘辰翁词字字悲咽

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一节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1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

2南宋中叶的政论文以替朝廷出谋划策为主要内容,陈亮和辛弃疾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辛弃疾写了《美芹十论》和《九议》,

3陈亮自负有济世之才,多次伏阙上书,勇于言事。《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南宋的政论文使散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气势之雄伟和逻辑之严密比北宋散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5南宋的笔记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洪迈的《容斋随笔》、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周密的《武林旧事》

第二节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理学家的文论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朱熹、真德秀等人的散文

1三个学派:朱熹学派、陆九渊学派和陈亮、叶适学派,三足鼎立

2朱熹(1130~1200)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著述和讲学。首先,朱熹强调道的重要性,然而朱熹并不认为文与道是毫不相干的3朱熹的文论对南宋的古文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散文被置于理学的规范之下,文成为从属于道的表现工具。另一方面,朱熹毕竟没有完全抹煞文学的价值,仍然为文学在理学思想的支配下保留了一席之地。

4散文选: 《吕氏家塾增注三苏文选》27卷和《宋文鉴》)150卷

5散文集: 真德秀所编的《文章正宗》和《续文章正宗》各20卷。

第三节南宋的四六

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南宋后期的四六

1南宋前期的四六名家有汪藻、孙觌、洪适、周必大等人,其中以汪藻的成就最为突出。

2汪藻最著名的是《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和《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

3陆游的《祭雷池神文》

4南宋中期以后的四六作家在艺术技巧上追求细密工巧,风格趋于流丽妥帖,代表作家有李刘、李廷忠等。

5南宋后期也有一些作家如真德秀、刘克庄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一节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永嘉四灵的诗风四灵的渊源和影响江湖诗派的形成江湖诗派的作品刘克庄与戴复古

1永嘉四灵”是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

2“四灵”作诗以贾岛、姚合为宗,赵师秀曾选贾、姚之诗,合编为《二妙集》。3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流转江湖,以献诗卖文维持生计,成为江湖谒客。从宋理宗庆元年(1125)开始,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

4江湖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

5江湖诗人大多未能自成一家,只有刘克庄与戴复古较能自出机杼,成就也较为突出。

6刘克庄在艺术上兼师唐、宋诸家,其诗歌风格呈现出多种渊源,其中尤以贾岛、姚合到“四灵”的一脉比较显著。

7戴复古最好的诗是写对时事的感触,例如《江阴浮远堂》和《频酌淮河水》

8第二节宋末诗歌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文天祥的集杜诗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1宋末的爱国诗人在宋亡前后采取了两种抵抗方式:其一是奋起抗敌,以死殉国;其二是隐居守节,不仕异族

2文天祥(1236~1283)《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集杜诗”:文天祥晚期诗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集杜诗”,即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

4谢翱(1249~1295)是宋末遗民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家《西台哭所思》5汪元量(1245?~1331)《醉歌》10首、《湖州歌》98首和《越州歌》20首

6第三节辽代诗歌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契丹族的代表诗人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1契丹诗人耶律倍《海上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2萧观音《伏虎林待制》萧瑟瑟《怀古》

3《醉义歌》:在契丹人的诗作中,篇幅最大、且最具典型意义的莫过于《醉义歌》。4赵延寿的《失题》

第四节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元好问的纪乱诗元好问的其他成就

1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金国初建到海陵朝(1115~1161)。此期的主要作家都是由辽、宋入金的文土。这种情形,后人称为“借才异代”。其中比较重要的诗人有宇文虚中、吴激、蔡松年等。

第二个阶段是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1162~1208)。随着金朝对汉文化的主动接受,生活在金国的各族人民在文化上互相吸收、融合,金诗也逐渐走向成熟,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阶段是金朝在蒙古的进逼下被迫南渡直到金亡前后。在这期间,金朝的国势逐渐衰微,但诗歌创作却相当活跃,不事雕琢、重在达意的文学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产生了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好作品。

2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问是金代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诗论家。他存诗一千四百馀首,作品之富在金代诗坛上首屈一指,成就也最为突出。

3“纪乱诗”的特点:元好问“纪乱诗”的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元好问“纪乱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4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之二:渗淡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5以七律的成就最为突出

6元好问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7《中州集》:编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全书收录金代的251位诗人的2026首诗作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古代文学史期末总结

诗经:主要内容 1,民族史诗:《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 2,公宴颂诗:主要集中于三《颂》中。 3,怨刺诗①变风、变雅 ②风雅颂与兴观群怨 4,婚恋诗:《国风》精华所在。《关雎》、《静女》、《野有蔓草》、《风雨》、《采葛》、《柏舟》、《古风》、《氓》 5,农事田猎诗:田猎诗集中于《小雅》和《颂》,如《大田》、《载芟》等;农事诗也见于《国风》,如《芣苢》、《七月》等。 6,征旅行役诗:较有特色,如《君子于役》、《式微》等。 7,爱国(战争题材)诗:如《采薇》、《无衣》等。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 2、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 3、女子对于爱情婚姻的美好渴望 艺术特色: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现实主义传统,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真情实感。 文人诗的艺术成就 最高成就是《古诗十九首》 1、下层文人背井离乡,宦游都市,求官不得,仕途失意之作。 2、游子思妇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左传》:先秦历史文学中的一部著名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人左丘明根据孔子的《春秋》加以阐明的著作。记录了从鲁哀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共255年内周王朝及各国诸侯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写作技巧上,叙述战争和复杂的事件有条不紊,繁简适当,又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其他的细节中描绘形象,突出性格,因此它的艺术价值较高,为后人所推崇,对后代描写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有较大的影响。 左传成就(艺术特色) ①长于叙事: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叙述事件始末由来,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将史实与神话传说、历史传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丰富的想象,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 ②善于写人:晋文公重耳、郑大夫子产。王源《文章练要·左传 评》:“《左传》载列国名臣言行多矣,未有详如子产者也。子产乃终春秋第一人,亦左氏心折之第一人。” ③工于记言(语言特色、外交辞令、谏辞)刘知几《史通·申左》:“寻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昆酬唱集》的编者是。 2、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评价的为人有“四痴”。 3、周邦彦在徽宗朝曾提举。 4、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一祖”是。 5、《漱玉词》的作者是。 6、宋代词人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 7、《》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8、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之称。 9、《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10、《录鬼簿》的作者是。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1、晚唐体 12、“苏门六君子” 13、元曲 14、四大南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5、简述“山谷体”的内涵。 16、为什么说《梧桐雨》是一部诗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7、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杨亿 2、晏几道 3、大晟府 4、杜甫 5、李清照 6、张先 7、《西厢记诸宫调》 8、“曲状元” 9、纪君祥 10、锺嗣成 二、名词解释题 1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

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此外还包括寇准。 12、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这这些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的文学影响,他们在创作上各具面目。 13、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舞台表演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又称“四大传奇”,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15、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1)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2)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3)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4)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16、第一,诗一般的内容和情感。从全剧的核心部分——曲词来看,它的重心实际是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剧中蕴含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所以具有了诗剧的性质。第二,诗一般的语言。《梧桐雨》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第三,梧桐意象的反复渲染。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诗剧的艺术效果。 四、论述题 17、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部分 导论 第五篇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2.“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4.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散文“六一风神”的美学风格 1.欧阳修的散文措辞平易,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这标志着他的散文创作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2.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的外显。 3.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而转折,语言层次平易自然。这些都是“六一风神”的构成要素,这种特点偏于阴柔之美。 简述王安石的“王荆公体”诗有何特点 1.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的“奇崛”,似瘦劲刚健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却视奇崛为平常了。即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諚为《半山集》亦称“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2.“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特点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又重修辞,如《泊船瓜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主要载体是其晚年雅丽精绝的绝句。“王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为江西派的先驱。 第三章苏轼 试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4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填空1 1、上官仪,因其地位显赫,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称为“上官体”。(古代文学史2 P22—23) 2、盛唐时期的诗人,按照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_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___。(古代文学史2 P39) 3、《诗经》__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4、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__李斯。 5、“骚”指_《离骚》_,代表楚辞。 6、《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仁_。 7、《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P64 8、《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9、《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P216 10、南歌的抒情长诗 _西洲曲______ 和北歌的叙事长诗 ____木兰诗_______ 被称为南北朝乐府双壁。 11、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2、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3、__《孔雀东南飞》_____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张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原名《焦仲卿妻》,作者为徐陵。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5、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识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朴素的辩证观点。 1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17、_曹植___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18、刘义庆的《__世说新语___》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19、有人推尊王维为“诗佛”,他写过一些著名的赠别朋友的抒情诗句,其中_《渭城曲》_被谱成《阳光三叠》的送行乐曲,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作。 20、《文心雕龙》是刘勰的作品。 填空2 1.“文章四友”指:___杜审言、苏味道、崔融、李峤_ 2.薛道衡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最著名的作品__《昔昔盐》___。(古代文学史2 P20 ) 3.《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P140 4.“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有__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__ 5.“文章四有”和“沈,宋”,属于“台阁体”诗人,为唐代_____律_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6.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7.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现实主义___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__诗史___。 8.《木兰诗》和《___孔雀东南飞_》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