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肾小球病

C3肾小球病
C3肾小球病

C3肾小球病:新分型!新认识!

C3肾小球病命名的发展历程

1974年,韦鲁(Ver roust)等发现,在一组肾病患者的肾脏病理组织免疫荧光检查中,肾小球上只有补体C3沉积,免疫球蛋白和C1q阴性。

随后的研究者们认为,这组患者可能是一类新的肾小球病,但对其的命名一直未能统一,先后经历了“mesan gial isolated C3deposition(孤立性系膜区C3沉积)”、“isolated C3mesan gial proliferative glomeru lonephritis(孤立性C3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solated C3mesangial glomerulonephritis(孤立性C3沉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3mesangialpro 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 tis(C3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 tisC3(肾小球肾炎C3)”和“C3glomerulonephritis(C3肾小球肾炎)”。

从以上对该类疾病命名的过程不难看出,最开始被纳入这一疾病的患者,其肾脏病理特点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随后逐渐发现其发病与补体旁路途径调节的异常有关。

后来又发现,部分Ⅰ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 roliferative glomerulone phritis,MPGN)患者的肾小球免疫荧光也只有C3沉积,也存在补体旁路途径调节的异常,提示其肾脏病不同于经典的MP GN,而与C3肾小球肾炎类似,因此,2007年,瑟维斯(Servais)等提出应将只有C3沉积的Ⅰ型MPGN归入到C3肾小球肾炎的范畴。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还发现,补体H因子相关蛋白5肾病(CFRH5肾病,Complement factor H-re lated protein5nephropa thy)和家族性Ⅲ型MPGN的发病机制均为补体旁路调节异常,二者肾小球免疫荧光检查也均只有C3沉积。此外,已有较多研究证实,传统的Ⅱ型MP GN,即致密物沉积病(dense deposit disease,DDD)的发病机制也与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密切相关,其肾小球免疫荧光也只有C3沉积,或仅伴很少量的免疫球蛋白沉积。

2010年,法胡里(Fak houri)等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概念――C3肾小球病

(C3glomerulopathy),是指只有C3的沉积、而免疫球蛋白和C1q均阴性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不论光镜和电镜表现)。这一概念突出了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异常导致补体旁路过度激活在该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示临床医师积极寻找补体旁路调节异常相关的病因及相应治疗方向(如抑制补体活化的药物等)。

C3肾小球病的分类

在实际工作中,有学者发现,部分发病机制支持C3肾小球病诊断的患者,其免疫病理仍可见到程度不同的免疫球蛋白沉积。侯(Hou)等也发现,在DDD患者中,只有50%

的患者表现为免疫荧光下单纯C3沉积;另有38.1%的患者表现为以C3沉积为主(C3较其他免疫球蛋白的荧光强度≥2+)。

另外,免疫球蛋白可以非特异地沉积于肾小球的硬化部位、毛细血管壁的增厚部位或呈滴状聚集在足细胞上,因此,为防止漏诊,2012年在国际肾脏病学会和肾脏病理协会(ISN/RPS)的组织下,来自肾脏疾病、补体研究及肾脏病理等多领域的专家们在英国剑桥共同起草了以下共识:对于肾小球以C3沉积为主(C3免疫荧光强度较其他免疫分子荧光强度≥2+)的患者可先诊断为“以C3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with dominant C3)”,其中C3肾小球病的最终诊断需要结合光镜、免疫病理、电镜和临床情况来共同作出(图1)。

图1肾小球以C3沉积为主疾病的诊断流程

图2补体旁路途径活化过程

图3C3裂解过程[①C3转化酶;②I因子+辅助因子(H因子、膜辅助因子、补体受体1);③I因子+

辅助因子(补体受体1);④血浆蛋白酶]

C3肾小球病包括DDD和C3肾小球肾炎:DDD具有特征性的、在肾小球基底膜致密层呈均质飘带样电子致密物的沉积;除DDD以外的其他C3肾小球病基本都被归为C3肾小球肾炎,C3肾小球肾炎的电子致密物可在系膜区、内皮下、上皮下、甚至肾小球基底膜内(但与DDD电子致密物的性质不同)沉积,C3肾小球肾炎的光镜表现可多样,如MPGN、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轻微病变或光镜表现正常,严重时可伴不同程度的新月体形成。

为更好地理解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异常在C3肾小球病发病中的作用,本文先简单介绍一下补体旁路途径活化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图2)。由于补体旁路途径为自主活化,同时有正性反馈,因此机体内部需要有精细的调节机制以避免该系统不适当地过度活化。

抑制补体旁路过度活化的调节蛋白包括I因子、H因子及膜辅助因子(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MCP):I因子在辅助因子的作用下可以降解C3b,而C3b的降解产物则不能再参与形成C3转化酶;H因子可以抑制补体旁路C3转化酶的形成、促进补体旁路C3转化酶衰变及作为I因子的辅助因子发挥作用;MCP存在于细胞表面,也可以作为I因子的辅助因子发挥作用(图3)。

致密物沉积病

定义:致密物沉积病(DDD)特征表现为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GBM)致密层可见均质、飘带样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管基底膜和肾小囊基底膜也可见类似表现。既往DDD等同于Ⅱ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 GN)的描述,但研究发现,仅有部分DDD患者的光镜表现为MPGN,故目前业内仍以DDD为正式命名。

发病机制:DDD的发病与多种原因引起的循环中补体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活性增强有关,如因C3、B因子基因突变致补体旁路C3转化酶活性增强、或产生增强旁路C3转化酶活性的自身抗体、或由于抑制补体旁路途径活化的能力下降等,则可能产生大量补体活化产物而进一步沉积于肾脏,引起肾组织损伤。

目前,在DDD患者中已发现的补体旁路调节异常的原因如下:①80%DDD患者C3

肾炎因子阳性(C3Nef,一种针对C3转化酶的IgG型自身抗体,具有稳定C3转化酶和拮抗H因子功能的作用);

②H因子功能缺陷(基因突变致血清中H因子功能缺陷或存在抗H因子的自身抗体)或H因子相关蛋白异常(CFHR2-CFHR5基因杂交/CFHR1基因重复),后者的产物可拮抗H因子的功能而导致对补体旁路途径活化的抑制能力下降;

③C3基因突变(突变后形成的C3转化酶不再受到H因子调节);④抗Bb自身抗体(与Bb结合后能稳定C3转化酶)。至于补体活化产物在肾脏沉积后如何引起GBM致密层改变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需要注意的是,补体旁路缺陷(如C3Nef阳性)也可存在于正常人群,但只有在一些诱因(如感染)的存在下或同时合并两种以上缺陷才会发病。

临床表现:DD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见于成人,老年DDD患者需要注意除外单克隆球蛋白增生性疾病,因为部分单克隆球蛋白可以抑制H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男、女发病无显著区别。患者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所有DD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或)血尿,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16%~38%)、单纯肉眼血尿(21%~36%)、肾病综合征(12%~55%)、镜下血尿伴非肾病水平蛋白尿(15%)、单纯蛋白尿(15%~41%),也可以伴发无菌性白细胞尿。

在肾外表现方面,多数DDD患者可伴有视网膜黄斑变性,表现为包含补体成分的物质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布鲁赫(Bruch)膜之间沉积形成疣状物,但黄斑变性的程度与肾脏病变活动相关性不大。

部分DDD患者也可合并获得性部分脂肪营养不良(acquired partial lipo dystrophy,APL),表现为面部、上半部分躯体皮下脂肪丢失,DDD可在APL发病后数年出现,APL 的发病也与补体旁路介导的脂肪组织损伤相关。多数患者血清C3水平下降,但与病情活动相关性不大,C4一般正常。

肾脏病理表现

该病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电镜下在肾脏GBM致密层可见均质飘带状电子致密物沉积,电镜是诊断DDD的金标准。免疫荧光下可见C3沿毛细血管壁、包曼囊壁及肾小管基底膜沉积,免疫球蛋白阴性或很少量沉积(图1)。

光镜表现多样,25%~43.8%表现为MPGN样改变,其余可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4%)、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18%)、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2%)或肾小球硬化。

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上如发现患者血清C3下降而C4正常、合并视网膜黄斑变性或APL则提示可能为DDD,但最终确诊需要肾活检病理,特别是电镜检查。更为重要的是,诊断为该病后需要积极寻找补体旁路调节异常的原因,如检测C3Nef、H因子基因背景及其抗体、B因子自身抗体及免疫固定蛋白电泳等。

从肾脏临床表现来看,由于该病特异性不强,须和其他伴补体下降的肾小球疾病相鉴别,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狼疮性肾炎等,最终的鉴别仍需要依靠电镜。

治疗及展望:DDD为罕见疾病,目前尚无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相关的治疗方法多结合发病机制并基于个体治疗的经验,包括一般性治疗和特异性治疗。

一般性治疗的原则类似于其他肾小球疾病,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和控制脂代谢紊乱等。

特异性治疗主要从补体旁路调节异常的发病机制出发,包括以下3方面。①血浆置换。目前的证据多来自散在的病例报告,其可以改善DDD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但血浆置换的频率及持续时间目前并无定论。如患者为单克隆增生性疾病,建议应在血浆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化疗和(或)干细胞移植。②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霉酚酸酯等,但疗效均不显著;如患者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及新月体形成者可考虑激素冲击治疗。③抗C5单抗[依库珠单抗(ec ulizumab)]。

目前在DDD患者中有个例报告显示,eculizumab治疗有效,多适合于以下患者:起病时间短、肾活检提示有活动性病变(如新月体性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肾小球和肾间质慢性病变轻、近期有血肌酐上升和(或)尿蛋白增多、循环膜攻击复合物(MAC)升高者。

DDD整体预后较差,约50%~70%的患者在10年内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DDD患者行肾移植后50%~100%在移植后1年内会出现复发。在肾移植前、后行血浆置换是否能减少复发或治疗复发,目前尚无较好的相关性研究。有个例报告eculizumab可成功治疗复发性DDD,其有效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C3肾小球肾炎

定义:C3肾小球肾炎表现为肾脏免疫荧光下以C3沉积为主,免疫球蛋白和C1q、C4阴性或很少量沉积;电镜下电子致密物可沉积在系膜区、内皮下,部分可伴上皮下、肾小球基底膜内非连续性电子致密物沉积,但其与DDD特征性的连续、均质、缎带样的电子致密物有显著区别。目前认为,在C3肾小球病患者中,排除DDD后,均应被诊断为C3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与DDD相似,C3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也是与补体旁路调节异常导致补体旁路过度激活、补体成分在肾小球沉积致病相关。目前在C3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已发现的补体成分异常包括:H因子及H因子相关蛋白家族、I因子、膜辅助因子(MCP,CD46)及C3等基因异常。另外,约有近一半的C3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C3Nef阳性。

临床表现:本病起病年龄较DDD晚,男女发病没有差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或)血尿,可伴有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在起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在血清学检查方面,多数患者可出现C3和B因子水平下降,C4正常。

肾脏病理表现:该病患者肾脏免疫荧光检查表现为以C3为主在系膜区伴或不伴毛细血管壁沉积,免疫球蛋白阴性或很少量沉积(图2)。光镜表现多样,可以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或硬化肾小球病,慢性病变如动脉硬化、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等较DDD常见。

电镜下可发现在系膜区或(和)内皮下、上皮下(甚至可能为驼峰样)电子致密物沉积,极少情况下可见GBM内电子致密物,但不似DDD样致密的电子致密物,而是显得更分散,更不规则。

诊断及鉴别诊断:若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以C3沉积为主、免疫球蛋白阴性或很少量沉积(C3免疫荧光强度比其他免疫分子荧光强度≥2+),电镜除外DDD后可考虑C3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与DDD一样,更重要的在于诊断该病后须寻找补体调节异常的具体机制。由于部分C3肾小球肾炎患者可出现上皮下电子致密物的沉积(可以是驼峰样),起病前也可以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因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的升高,对这部分患者需要重点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相鉴别:后者免疫荧光多伴IgG沉积,光镜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

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病程呈自限性,补体C3水平多在8~12周自然恢复,预后较好;反之,则应考虑C3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并应进行下一步有关补体活化异常的检测。

治疗及展望:由于本病亦为少见病,且近几年才逐渐被统一定义,故对于其治疗目前尚无相关临床试验。理论上讲,其治疗原则应参考DDD的治疗,但具体临床疗效尚待观察。

目前对于C3肾小球肾炎患者的长期预后缺乏大规模观察,总体而言,该病预后较DDD 要好。目前的临床观察主要来自非MPGN型C3肾小球肾炎,其短期预后较好,长期预后可能较差;但也有相反的报告。

上述差异可能与地域、人种及不同的诊断标准有关。如在CFHR5基因突变的塞浦路斯队列中发现,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80%对21%),且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78%对22%)。C3肾小球肾炎肾移植后的复发率(6/10,60%)与DDD相似(6/11,54.5%)。

肾脏病理图片(肾小球肾炎病理图片)

肾小球肾炎病理图片集锦 正常肾小球,显微 这是光镜下的一个正常的肾小球。肾小球血管袢薄而清晰。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数目正常。周围的肾小管 也正常。健康状态良好。 正常肾小球,显微,PAS染色 这是正常肾小球,用PAS染色以突出基底膜。肾小球

血管袢薄而清晰。 正常肾小球,图示 图示为一个正常肾小球。注意血管袢和系膜的关系。15%的肾小球滤过发生在系膜。其它的通过有孔的上皮细胞滤过。正常的阴离子屏障阻止象白蛋白这样的蛋白分子从内膜通过。正常系膜含2~4个系膜细胞。

它具有巨噬细胞的功能。 微小病变,电镜 这是微小病变。它的特点是:上皮细胞(足细胞)的足突消失,正常的离子屏障丧失,表现为选择性白蛋白漏出,及随后的蛋白尿。光镜下,微小病变的肾小球是正常的。在这张电镜照片的下半部的毛细血管袢中有2个高电子密度的RBC。内皮出现孔隙,但基底

膜正常。然而,上皮细胞表面的足突消失(呈融合状)。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显微 这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在肾小球的中央有一片胶原硬化区。和微小病变相比,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人更容易发生非选择性蛋白尿、血尿、发

展为慢性肾衰,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不好。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显微,三色法染色 这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人。三色法染色显示了蓝色的胶原沉积。成人和儿童肾病综合征有1/6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低倍镜 小球充满细胞,毛细血管袢分辨不清。这是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也称作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高倍镜 链球菌感染后的细胞大量增生是因为在毛细血管袢内及周围有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系膜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造成的。可在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某一亚群感染的数周后发生此病。病人抗O滴度特征性

肾结石治疗综述详解

肾结石的治疗综述 关键词:肾结石;治疗;进展 尿石症(Urolithiasis)是泌尿系结石的简称,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疾病,可分为肾和输尿管的上尿路结石及膀胱和尿道的下尿路结石,临床上尤以肾结石(Renalcalculi)最为多见。 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突发的腰腹绞痛、血尿、肾区叩击痛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和化验检查,多数患者可获得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肾结石的主要方法,目前包括:(1)KUB(是诊断肾结石必要的检查方法,关于结石体积、数目和形状的记述应以KUB为准);(2)IVU(不但是确诊肾结石的方法,而且也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3)CT(能分辨出0.5mm的微小结石,并且能够显示任何成分的结石,包括X线透光结石,但CT检查费用昂贵,一般不用作肾结石的首选影像学检查);(4)B超(是肾结石的筛选和随诊检查手段,但其客观性不如X线检查,有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腹部平片和静脉肾盏造影依然是诊断肾结石的“金标准”,超声检查可作必要的补充,两者结合,可了解结石的大小、数目、部位、形态、有无梗阻,肾功能状态及肾实质厚度等情况。 肾结石治疗的目的不仅是清除结石,解除疼痛,保护肾功能,而且应尽可能找到并解除病因,防止结石复发。但现临床上往往只关注去除结石,而且施行的方法多独立,手段较单一,治疗的效果也就不尽人意。必须同样关注结石病因的治疗,才能有效防止结石复发。因此,重视肾结石的综合性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目前泌尿系结石治疗的前沿研究包括三个方面:(1)针对结石病因的治疗;(2)针对结石存在的治疗;(3)既针对结石病因,又针对结石存在的治疗。前者的发展依赖于对结石成因的西医认识,包括药物的开发及应用;中者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不断为人类提供先进的设备,增强碎石、排石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后者则依托于祖国传统中医的智慧和经验,从源头上杜绝结石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从整体上补益患者五脏六腑及阴阳气血的亏虚,从根本上延缓结石的形成,最终减缓患者的病痛。 1针对结石病因的治疗 多是基于结石成分分析,针对结石病因的预防性治疗(Pre-ventivetreatment),旨在控制结石复发;少部分是直接溶石治疗等。 1.1水化疗法 大量饮水一直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各种成分肾结石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并建议饮用纯净水或磁化水。其作用是缩短游离晶体颗粒在尿路中的平均滞留时间,促进较小结石自行排出;降低成石物质的尿饱和度以阻止结石继续生长;减少并发尿路感染的机会。目前公认,多饮水,每日尿量应保持在3000mL以上,多运动,多做跳跃运动,弯腰时叩击肾区,均有助于预防肾结石复发,如能持之以恒可使结石复发率大约降低60%。研究发现,水质硬度与结石形成相关,水质硬度反映了水中钙和镁的含量,饮水内钙镁比率与结石形成风险相关

慢性肾小球肾炎护理常规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概念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指起病隐匿,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 二、临床特点 本病特点是病程长,可以有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呈缓慢进行性病程,基本表现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三、医疗目标 防止和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和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严重合并症为主要目的,争取解除可逆性损害肾脏的因素。 四、护理目标 (一)病人水肿减轻或消失。 (二)活动耐力增强。 (三)食欲增强,食量增加,营养状况逐步改善。 (四)能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五、护理问题/关键点 (一)体液过多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增多,低蛋白血症有关。 (二)活动无耐力与贫血有关。 (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量减少、蛋白丢失、代谢紊乱等有关。 (四)焦虑与病情迁延、预后不良有关。 (五)潜在并发症:慢性肾衰竭。 六、评估 (一)入院评估 1、入院方式(步行、轮椅或平车) 2、体重和营养状况:有无贫血 3、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心理 4、神志和精神状况 5、水肿情况:部位及程度 6、心衰症状:有无胸闷、喘憋、端坐体位等心力衰竭症状。 7、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等。 8、家族史和过敏史。 9、家庭用药情况。 (二)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尤其高血压的变化。 2、进食及睡眠情况。 3、心理状态:有无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状况。 4、家庭支持和经济情况。 5、自我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6、病情及主要症状 6.1、水肿消退情况 6.2、尿量、尿色的变化 6.3、高血压相关症状:头疼、头晕 7、是否并发其它疾病: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慢性肾炎主要临床表现

慢性肾炎主要临床表现 常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和血尿等症状,三者可以同时存在或者单独出现。病理改变各种各样,临床症状、表现轻重悬殊。严重者可发展到尿毒症阶段。它是任何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在进入终末期肾衰前的进展阶段,此时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渐趋一致性,临床出现蛋白尿、血尿、浮肿、高血压、肾脏萎缩、肾功能减退、呈不可逆性肾脏损害,所有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例中,约60%是慢性肾小球肾炎逐渐发展造成的。导致病程慢性化进展的机理,除原有疾病的免疫炎症损伤过程继续进行外,还与以下继发因素有关: ①健存肾单位代偿性血液灌注量增高,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跨膜压力升高及滤过压升高,从而引起肾小球硬化; ②疾病过程中高血压引起肾小动脉硬化性损伤。 (1)水肿:水肿往往出现在眼睑、颜面及双下肢等部位,多为轻中度水肿,在慢性肾炎尚未引起尿毒症时及少出现胸水、腹水等高度水肿。 (2)高血压:一般为中等程度高血压,收缩压在20~22.7kPa左右,舒张压在12.7~14kPa左右,常在用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后,如心得安,血压可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慢性肾炎患者具有顽固性高血压,一般血压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则病情越严重,预后亦不佳。 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肾脏缺血后血液中肾素含量增多,加重小动脉痉挛而引起持续性高血压。同时因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水钠潴留和血容量的增加,进一步促进血压升高。 ②肾脏患病时,肾实质遭到破坏,肾组织分泌的抗升压物质减少,有人认为肾性高血压可能与肾脏形成的抗升压物质(即肾前列腺素)减少有关,故可利用前列腺素治疗高血压,因前列腺素既有很强的降压作用,又有改善肾血流量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论文重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查阅近五年对于肾结石的相关著作研究,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相关作用进行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结石的效果相对于单独中医治疗或单独西医治疗的效果较好。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肾结石方面可明显改善肾结石症状和体征,促进结石排出,且可以缩短病程,具有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的优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研究探索。 关键词:肾结石中西医结合治疗体外震波碎石 肾结石是指一些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和有机基质在肾脏的异常聚积,在中医学属于石淋范畴, 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国内发病率较高[1]。好发于25~40岁的青壮年群体,男性的病发率比女性大,比例约3:1[2]。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类肾结石发病率不断攀升[3]。中医学对于肾结石亦早有认识,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诸方面都积了丰富经验,但著述繁杂,相关药物较多,疗效并非均为上乘。目前西医除手术治疗外,也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中药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使结石的排出率有了显著提高。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肾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相关作用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肾结石提供参考。现将中西医治疗肾结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药治疗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大多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肾气亏虚型3种证型[4]: 1.1 气滞血瘀型—利水通淋排石法 肾结石是由于肾内水液的浓缩、煎蒸日久而成,因此可通过利水通淋、稀释尿液将结石冲刷而出[5]。郭一多[6]予自拟黄芪排石汤:黄芪20 g,海金沙20 g,,金钱草30 g,鸡内金20 g,滑石10 g,牛膝10 g,石韦30 g,泽泻10 g,三七3 g,枳壳15 g,白芍药20 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后得药液300 m,l2次/d,连服30 d。结果治愈疗效很好。李卫华等[7]采用石韦汤(石韦、车前草、瞿麦、金钱草、鸡内金、木香、地龙,尿中带血者加小蓟、生地,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甘 1 草)治疗肾结石。 1.2 湿热蕴结型—化瘀散结排石法 肾内产生的晶体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有形之物聚而日久,阻碍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久而成瘀,不通则痛,往往是疼痛的主要原因。中医采用活血化瘀,散结排石法治疗肾结石疗效甚佳[8]。齐玲等[9]自拟中药汤剂金钱草 65 g,海金砂 65 g,黄芪45g,鸡内金10g,琥珀15g,车前子10g(包煎),滑石15g,泽泻15g,柴胡20g,生地黄10g,郁金10g,玄参10g,炒杜仲15g,菟丝子20g,炒枳壳40g,每日1剂,于早晚空腹时口服。血尿明显,加白茅根、小蓟草、合并泌尿系感染

慢性肾小球肾炎必有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性肾小球肾炎必有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导语:人们的器官都是非常重要的,五脏六腑它们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肾是人的先天之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疾病当中有关于肾 人们的器官都是非常重要的,五脏六腑它们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肾是人的先天之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疾病当中有关于肾方面的疾病也是有很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污染最近几年人们关于肾病方面的疾病是越来越多,对于一些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临床表现,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讲一下有关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必有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 1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具有肾功能恶化倾向和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2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见。多数起病缓慢、隐袭。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其基本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渐进性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实验室检查多为轻度尿异常,尿蛋白常在1~3g/d,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可增多,可见管型。血压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肌酐清除率下降或轻度氮质血症),这种情况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肾功能逐渐恶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贫血、血压增高等),进入尿毒症。 3如血压控制不好,肾功能恶化较快,预后较差。另外,部分患者因感染、劳累呈急性发作,或用肾毒性药物后病情急骤恶化,经及时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随病程及病变的轻重而有所不同,轻者肾脏活组织检查仅 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轻度增殖,肾小球基底膜上免疫复合物沉积 不显著,在电镜下无致密物沉着。 在肾小球肾炎中有时可发生下列严重情况,大多数发生于起病后不注意休息或治疗不 当的儿童。近年来医疗条件改善,此类症状已少见。但是,临床医师对下列严重情况的病 理生理、诊断和处理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1.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为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排出减少,但肾小管再吸收并未相应地减少,再吸收仍相对增加,导致水、钠滞留于体内,加上肾缺血肾素分泌可能增加,产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加重了钠的滞留,因而血浆容量扩大。有作者用放射性铬标 记的红细胞测定了10例典型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例的血容量平均为79ml/kg,血浆容量为 51ml/kg,到恢复期分别回到63m1/kg及37ml/kg。高血压也为一个促进因素,会因左心排出阻力加大,而使心脏负担加重。与心肌本身病变也有关,从本症尸解资料分析,部分病例 有心肌间质水肿及/或浆液性心肌炎症变化,但病变轻微,一般未见心肌细胞坏死或明显的间质炎症浸润。可渐起或突然发病。常发生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后的第1~2周内。起病 缓急、轻重不一。一般病人表现为少尿,水肿加重,逐渐出现咳嗽、气急,并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检查时可在肺底闻及水泡音或哮鸣音,还可发现心界扩大,心率加快,第 一心音变钝和奔马律,此外还有肝大,颈静脉怒张。少数严重病例可以急性肺水肿而突然 起病,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其他表现可能完全被掩盖。出现急性肺水肿的原因与正常的肺 循环中肺动脉低阻力,仅为主动脉1/8;低压力,仅为主动脉压力的1/8及大流量有关。肺血管虽小,但血流量基本上与体循环量相等,而且肺组织的结构疏松,胸腔内又系负压,所 以水份易从肺微血管渗出,但由于血浆胶体压为3.33~4.27kpa(25~32mmhg),大大超过 0.667~1.47kpa(5~11mmhg的肺微血管压力,因此正常时肺循环内不致发生肺水肿。但是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全身呈充血状态,血容量增大,而肺循环对容量扩张的储备能力远较体 循环小,在小儿,血容量增加100~200ml时即可致肺微血管压力增加而发生肺水肿。动物 实验证明血浆蛋白正常者,则左心房压力仅需1.33kpa(10mmhg)即可引起肺水肿。x线检查 发现早期即可有心影扩大,甚至在临床症状不明显者经x线检查证明也具有心脏扩大,有时也可见少量胸腔及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病情常危急,但经积极抢救并有较好利尿效果后, 可迅速好转,扩大的心脏可完全恢复正常,惟心电图t波改变有时需数周才能恢复。 2.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急剧增高时出现的以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抽搐及昏迷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在全身性高血压基础上,脑内阻力 小血管自身调节紊乱,导致发生缺氧及程度不等的脑水肿所致。多与严重高血压有关,有 时血压可突然升高而发病,不一定与水肿严重程度相平行。在临床上,于发病前后脑血管 造影检查有显著的动脉痉挛现象,发作时眼底检查有显著的动脉痉挛。临床高血压的程度 与脑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并不完全平行,可以认为全身性高血压在本症发作中虽起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脑水肿是一种继发的改变而不是基本原因。脑水肿一旦形成后,则脑 缺氧加重,可形成恶性循环,加之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本已有水、钠滞留,脑水肿更易形成。临床表现:高血压脑病发生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病程的早期,一般在第1~2周内,平均在第5天。起病较急,发生抽搐,昏迷前病人的血压急剧增高,诉头痛、恶心、呕吐,并有不同 程度的意识改变,出现嗜睡、烦躁等。有些病人还有视觉障碍,包括暂时性黑矇。神经系 统检查多无限局性体征,浅反射及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踝阵挛可阳性,并可出现病理反射,部分重症病人可有脑疝征象,如瞳孔变化、呼吸节律紊乱等。眼底检查除常见广泛或 局部的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外,有时或可见到视网膜出血、渗出及视乳头水肿等。脑电图检 查可见一时性的局灶性紊乱或双侧同步尖慢波,有时节律性较差,许多病例两种异常同时 存在。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和蛋白质正常或略增,偶有少数红细胞或白细胞。一般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型可为亚临床型,临床症状不明显,重者可为急性肾衰竭,严重程度差别很大。病人大多有前驱感染史,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后潜伏期为1~2周,皮肤链球菌感染者潜伏期为3~4周。 轻者可无明显感染史,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而肾炎的程度也不取决于前驱感染的严重程度。典型症状为前驱感染后经1~3周无症状潜伏期而急性起病,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主要有血尿、蛋白尿、水肿、少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 1.血尿 常为起病的第1个症状,几乎所有病人均有血尿,40%为肉眼血尿。尿色呈均匀棕色、混浊或呈洗肉水样,但无血凝块,酸性尿中可呈酱油样棕褐色,持续1~2周,镜下血尿可持续1~6个月,少数病例可持续半年或更久,但绝大多数均痊愈。 2.蛋白尿 几乎全部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蛋白尿,但多数低于3.0g/d,少数超过3.5g/d,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部分患者就诊时尿蛋白已转至微量。 3.水肿 常为起病早期症状,轻者为晨起眼睑水肿,呈所谓“肾炎面容”。严重时可延及全身,稍有可凹性,少数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若水肿持续发展,常提示预后不良。 4.高血压 70%~80%患者出现高血压,多为轻、中度的血压增高,偶可见严重的高血压。一般恢复较迅速,高血压与水肿的程度常平行一致,并且随利尿消肿而恢复正常。若血压持续升高2周以上且无下降趋势者,表明肾脏病变较严重。 5.少尿 多数患者起病时尿量减少(<500ml/d),且伴一过性氮质血症,2周后尿量渐增,肾功能恢复。

6.肾功能减退 极少数由少尿发展成无尿,尿素氮及血肌酐轻度升高,若尿素氮≥21.4mmol/L(60mg/L),肌酐≥352μmol/L(4.0mg/L),应警惕发生急性肾衰。 7.全身表现 患者常有疲乏、厌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偶与风湿热并存。最轻的亚临床型患者,仅出现镜下血尿,甚或尿检也正常,仅血C3呈规律性改变,急性期明显下降,6~8周恢复。肾活检有典型病理改变。 8.免疫学检查异常 一过性血清补体C3下降:多于起病2周后下降,8周内渐恢复正常,对诊断本病意义很大。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可升高。 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男性。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起病,潜伏期相当于致病抗原初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所需的时间,呼吸道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皮肤感染者短。本病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呈亚临床型(仅有尿常规异常);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重症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常可在数月内临床自愈。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f17523888.html,/sy/2014/0919/199607.html

肾脏病各病理类型特点与诊断

一、MCD: 1、病因病机:T细胞释放异常细胞因子或B细胞调节功能异常导致足细胞CD80表达上调。 2、诊断关键点:无免疫复合物沉积;无节段硬化;足突弥漫融合。 3、MCD光镜可以出现非特异性球性硬化(球性废弃)。 二、FSGS: 1、病机:不确定的循环因子致肾小球通透性异常导致原发性FSGS;继发性FSGS可见于非免疫性疾病(动脉性肾小球硬化症及反流性/慢性肾盂肾炎性肾病)或免疫性疾病。 2、<50%的足突融合常提示继发性FSGS,或者对激素治疗有反应的患者。门周型FSGS常见于继发性疾病。 3、肾穿标本过少导致无典型节段硬化者在荧光、光镜及电镜上是无法与MCD 区别的,部分生物标记如CD44可作为鉴别的参考指标。 4、顶端型FSGS:定义:尿极<50%血管袢节段硬化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空泡变性伴血管袢与包氏囊粘连,或血管袢与尿极小管上皮汇合。必须除外塌陷型及门周型FSGS。可能与尿极原尿湍流有关。 5、门周型FSGS:需除外塌陷型、顶端型、细胞型(合并塌陷和细胞型节段硬化的小球必须诊断塌陷和细胞型。合并顶端型的必须诊断NOS)。预后介于塌陷与顶端之间。门周型FSGS患者常有高血压,病理上节段硬化处常见玻璃滴(孤立性血浆蛋白渗出物)形成。 6、细胞型FSGS:最少见。至少一个小球>25%血管袢出现内皮细胞增生,伴覆盖血管袢的足细胞增生,可伴/不伴内皮细胞空泡变性。常见于移植后复发性FSGS的早期改变。 7、塌陷型FSGS:节段或球性血管袢塌陷伴周围足细胞增生、肥大及胞浆内蛋白吸收滴形成。新月体肾炎有时候需要与塌陷型FSGS鉴别:新月体肾炎常见纤维素坏死及血管袢断裂,且不伴有蛋白吸收滴。继发性塌陷型FSGS常见于感染(HIV、细小病毒);药物(二磷酸盐、磷酸酶抑制剂);严重的血管病变(TMA,可卡因)及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三、膜性肾病:原发性膜性肾病常以IgG4为主的多克隆IgG阳性表达,伴

肾结石参考文献范例

肾结石参考文献范例 肾结石参考文献范例 [1] 沈向真,侯加法,王小龙等. 犬膀胱结石的化学成分分析研究[J]. 畜牧与兽医, 2003, 35 (9) _4 . [2] 彭成诚,曾卫东,王小琴等. 一例犬膀胱结石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畜牧兽医, 2010, 37 (12) . [3] 李慧,李越堑. 母犬膀胱结石的诊疗报告[A].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4] 刘永旺,赵艳兵,钱存忠等. 母犬特大膀胱结石的诊治及尿石成分分析[J]. 畜牧与兽医, 2006, 38 (12) _2 . [5] 项夫,张焱,田海燕等. 一例犬膀胱结石和肾脏结石的诊疗[J]. 中国畜牧兽医, 2009, 36 (8) _3 . [6] 甘辉群,谭菊,刘明生等. 犬膀胱结石的影像诊断技术[J]. 畜牧与兽医, 2007, 39 (1) _1 . [7] 孙姝,于闯,董美英等. 犬猫尿道膀胱结石的诊断、治疗及尿痛舒的'溶石效果[A]. 吉林省畜牧兽医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 [8] 林本夫,常树忠,原丽红等. 犬尿石症的诊治[J]. 畜牧与兽医, 2005, 37 (4) _2 . [9] 王丽群,刘庆新,李芳等. 浅谈犬膀胱结石的诊治[J]. 湖北畜牧兽医, 2009, (2) _2 . [10] 刘静,郭剑英. 一例犬膀胱结石病例报告[A].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一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C]. 2008 . [11] 项夫. 犬的膀胱结石和肾脏结石的手术疗法和体会[A]. 第五届北京宠物医师大会论文集[C]. 2009 . [12] 李爱江,张敏. 犬尿石症的病因与防治[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4) _2 . [13] 李越堑. 一例母犬膀胱结石的诊疗报告[A].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影像技术学会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14] 项夫,张焱,田海燕等. 京巴犬膀胱结石和肾脏结石的诊疗报告[A].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15] 陈瑞,王飞,张洋等. 犬肾结石合并膀胱结石一例[A].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影像技术学会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16] 娄红军. 犬复发性膀胱结石的探析[A]. 第十二届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17] 施萍. 犬膀胱结石的手术治疗[A]. 全国兽医外科学第13次学术研讨会小动物医学第1次学术研讨会暨奶牛疾病第3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6 . [18] 蔡玉梅. 人工诱发犬膀胱结石的研究[D]. 1996. [19] 郭庆勇,喻昌盛,章建喜等. 一例犬结石的诊疗报告[A].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影像技术学会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20] 任俊玲,李和平,马恒东等. 犬尿石症病因分析[J]. 畜牧与兽医, 2007, 39 (1) _3 .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变化与分型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分型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肾小球间质区 系膜细胞基质 局限性的系膜细胞增生 内皮细胞系膜细胞系膜基底肿胀 系膜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 弥漫性增殖 IgA弥漫性沉着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局灶性肾炎Ⅰ型Ⅱ型 增殖性 (IgA肾病) 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低补体 性肾炎性肾炎

基底膜肾小球囊腔肾小球 脏层足细胞壁层上皮细胞 璃样变 表面、足突之下 足突融合囊上皮细胞增生IgM、C3 纤维素沉着沉着IgG、C3沉着有抗肾小球基底 膜抗体,C3沉着 膜壁增厚微小病变型广泛性新月体局灶性肾小 肾病形成球硬化 (局灶性玻璃 样变) 膜性肾病囊腔缩小毛细血管 被挤压、闭塞 弥漫性毛细血管

外,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关系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微小病变性 膜性 增殖性 膜增殖性 局灶性肾小球硬化 遗传性肾炎 急性肾炎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炎弥漫性增殖性膜性肾病 膜增殖性局灶性肾小球硬化 隐匿性肾炎上述病理类型的早期 或轻型局灶性肾炎 急进性肾炎弥漫性毛细血管外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 一、定义: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由于免疫反应而引起弥漫 性肾小球损害,临床上以浮肿、高血压、尿的异常 改变(少尿、血尿、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可有一 过性氮质血症)病程较短,数月至一年内自愈,小 儿、青少年较多见。 二、病因: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感染有关,如溶血性链球 菌、病毒(水痘、腮腺炎、风疹、麻疹、乙型肝炎)、 疟疾、梅毒螺旋体、血吸虫等。 (1)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如上感、扁桃体炎、化 脓性皮肤感染之后有小部分病人得了肾炎 (2)肾炎的发病并不在细菌感染的当时,而在感染之后 1~4周。(但肾组织及尿中均没有发现链球菌感染证据) (3)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肾 炎,也只有一小部分人得肾炎,据研究与溶血性链球菌 M—12、4、25、49、57型有关,所以这些菌株又称为“ 致肾炎性链球菌”。 (4)受到“致肾炎性链球菌”感染的人也并不经常发生 肾炎,这与细菌接触的途径、时间、量的大小有关。可 能更主要的与体质因素有关,如免疫功能障碍,因为可

肾小球肾炎的主要三大症状特征都是什么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7523888.html,/肾小球肾炎的主要三大症状特征都是什么 肾小球肾炎因为常见而被人们熟知,说起它的症状、危害许多人都能说上个一二,但是大多都是深受其害的患者,往往后悔没能在患病初期及时发现,因此,专家将肾小球肾炎的几大症状表现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朋友起到警醒作用。 主要的三大症状特征: 1、尿异常:尿异常应该是肾小球肾炎患者必有的现象,包括尿量变化和镜检成分等等。有水肿的患者会出现尿量减少,且水肿程度越重,尿量减少越明显,无水肿患者尿量多数正常。当患者肾脏受到严重损害,尿的浓缩一—稀释功能发生障碍后,还会出现夜尿量增多和尿比重下降等现象。此外,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白蛋白由基膜滤过,而产生蛋白尿,所以肾小球肾炎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蛋白尿。 2、水肿:在整个疾病的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水肿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早晨起床后发现眼眶周围、面部肿胀或午后双下肢踝部出现水肿。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然而也有极少数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始终不出现水肿,往往容易被忽视。 3、高血压:这也是多数肾小球肾炎患者常有的症状,有些病人就是以高血压症状来医院求治的,在医生为他们进行尿检后,才知道是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血压升高。对慢性肾炎患者来说,高血压的发生是一个迟早的过程,其血压升高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间歇出现。 温馨提示:贫血和氮质血症也是肾小球肾炎出现机率较大的症状,肾小球严重病变时,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而出现贫血,肾小球病变到终末期时,就会出现氮质血症,当然,如果在前期接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临床治愈后能够遵守饮食规则,一般不会出现其他症状,也不会有复发可能。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f17523888.html,/sy/2014/0318/157204.html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基本病理变化;1.肾小球细胞增多;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并有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球体积增大,细胞数量增多。 2.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3.炎性渗出和坏死, 4.玻璃样变和硬化, 5.肾小球和间质的改变临床表现;1.急性肾炎综合症。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可出现氮质血症。 2.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症 3.肾病综合症;主要表现为1大量蛋白尿,每天尿中蛋白含量达到或超过3.5克,2明显水肿3低蛋白血症4高脂血症和脂尿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5.慢性肾炎综合症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基本病理变化:光镜下,弥漫性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 免疫荧光,GBM和系膜区颗粒状IgG和C3沉积 电镜,上皮下驼峰状沉积物 肉眼,肾被膜紧张,表面充血且散在有栗粒大小的出血点,有大红肾或蚤腰肾之称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症 成都肾康肾病研究院专家谈临床通常表现为肾病综合症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膜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症最常见的原因,病变特征是弥漫性GBM增厚,钉突形成 1.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症最常见的原因,病变特征是弥漫性上皮 细胞足突消失,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有脂质沉积 2.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变特征是部分肾小球小叶或毛细血管袢发生硬化 3.膜性增生肾小球肾炎;病变特征是肾小球基膜增厚,基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双 轨现象 4.系膜增生形肾小球肾炎:病变特征是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 急性肾盂的病因及感染途径 1,病因:细菌感染,多为大肠杆菌 2,急性肾盂肾炎可由以下两条感染途径引起1血源性(下行性)感染2上行性感染:多引起肾盂肾炎的主要感染途径,上行感染的第一步是细菌在后尿道(或女性阴道口)粘膜附着,生长。第二步是细菌在膀胱内的感染(膀胱炎)第三步是细菌自膀胱进入输尿管和肾盂 急性肾盂肾炎的并发症1.坏死性乳头炎2.肾盂积肿3.肾周围脓肿 慢性肾盂肾炎根据发生机制可分为两种类型1.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2.慢性反流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的组织学改变为慢性非特异性炎,表现为局灶性的间质性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区域肾小管萎缩,另一些区域肾小管扩张,扩张的肾小管内可出现均质红染的胶样管壁,形态与甲状腺滤泡相似 肾细胞癌的主要类型为:1普通型(透明细胞)肾癌2乳头状癌3嫌色细胞癌 肾细胞癌的好发部位,多见于肾脏上下两极(尤其是上极)

肾脏病理图片详解

狼疮(Lupus)是一种可以累及全身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到肾脏就会出现以血尿、蛋白尿等为表现的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2003 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SN )和肾脏病理学会(PRS)结合多年的临床和病理经验修订了狼疮肾炎的病理组织学分类,针对以往病理学分类的不足,发表了新的分型标准,来 看下图: I 型的病理是轻微系膜型(图上的“微小病变”属笔误~),如 1 楼的墙壁轻微有些裂缝。 II 型是系膜增生性狼疮肾炎,如图上2楼是“ 2片”“增生”的叶子“系”着“膜”。

III 型是局灶性狼疮肾炎,“局灶”是指受累肾小球50% 。图中可见破坏的墙壁面积大于50% ,“ 4 根”立柱全部裸露,灰尘“弥漫”。 V 型是膜性狼疮肾炎,可以理解为类似水立方的“五”边形“膜”。 VI 型是严重硬化型狼疮肾炎,超过90%的肾小球呈现球性硬化,不再有活动性病变 这是最基本的狼疮肾炎I 到VI 型的图说,值得注意的是III 型和IV 型主要是受累程度上的差别,分水岭是受累肾小球是否达到50% 。III 、VI 型病变要区分活动性病变( A)、慢性病变( C)还是活动性病变和慢性病变混合( A/C),根据病变活动程度决定治疗方案。VI 型病变还要区分是VI-S (弥漫性节段性)还是IV-G (弥漫性球性),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这两种亚型之间存在症状、治疗和预后方面的差异。 附: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学分型( ISN/RPS, 2003 ) Ⅰ型,轻微系膜型LN (Class Ⅰ ,Minimal mesangial LN) 光镜下肾小球正常,但荧光(和/ 或电镜)显示免疫复合物存在 Ⅱ型,系膜增生性LN (Class Ⅱ ,Meangial proliferstive LN) 光镜下可见单纯系膜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或伴有系膜基质增宽及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荧光和电镜下可有少量的上皮下或内皮下免疫复合物伴同沉积 Ⅲ型,局灶性LN (Class Ⅲ,Focal LN) 活动性或非活动性病变,呈局灶性(受累肾小球少于全部的50 %)及节段性或球性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膜增生和中重度系膜增生,或有新月体性形成,典型的局灶性的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有或无系膜病变Ⅲ(A) :活动性病变:局灶增生性LN Ⅲ(A/C): 活动性和慢性病变:局灶增生和硬化性LN Ⅲ (C): 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有肾小球硬化:局灶硬化性LN ?应注明活动性和硬化性病变的肾小球的比例 ?应注明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肾血管硬化和其他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和比例 Ⅳ型,弥漫性LN (Class Ⅳ,Diffuse LN) 活动性或非活动性病变,呈弥漫性(受累肾小球超过去全部的50%)节段性或球性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 生、膜增生和中重度系膜增生,或呈新月体性GN,典型的弥漫性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有或无系膜病变。又分两种亚型:(Ⅳ -S)LN:即受累肾小球超过50 %,并呈节段性病变,(Ⅳ -G)LN:即受累肾小球超过50 %,并呈球性病变出现弥漫性白金耳样病变时,即使轻度或无细胞增生的LN,也归入Ⅳ型弥漫性 LN Ⅳ-S(A) :活动性病变:弥漫性节段性增生性LN Ⅳ-G(A) :活动性病变:弥漫性球性增生性LN Ⅳ-S(A/C) :活动性和慢性病变:弥漫性节段性增生和硬化性LN Ⅳ-G(A/C) :活动性和慢性病变:弥漫性球性增生和硬化性LN Ⅳ -S(C) :慢性非活动性病变伴有硬化:弥漫性节段性硬化性L N

第三章 病例分析――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章病例分析——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概念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并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损害。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PSGN)。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于儿童。发作前常有前驱感染,潜伏期7-21天,一般为10天。典型的急性PSGN临床表现为突发的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 1.尿液改变多数病人有肾小球源性血尿,常伴有轻、中度的蛋白尿,尿量减少常见,但无尿很少发生。 2.高血压一般为轻、xx高血压。 3.水肿典型表现为晨起时颜面浮肿或伴有双下肢水肿。 4.心功能衰竭可表现为颈静脉怒张、奔马律、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5.肾功能异常部分可在早期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一般经利尿治疗数日后恢复正常。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镜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血尿和蛋白尿会持续数月,常于1年内恢复。 2.血常规检查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升高,ESR急性期可升高。 3.肾功能检查急性期表现为一过性氮质血症,血肌酐很少超过正常上限。 4.有关链球菌感染的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

(1)咽拭子和细菌培养: 阳性可提示A组链球菌感染,但阳性率较低。 (2)ASO: 滴度升高有诊断价值。 5.免疫血检查早期C3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为PSGN的重要特征。 诊断 链球菌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典型临床表现,伴血清C3的典型动态变化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潜伏期较短,多于前驱感染后1-2日内出现血尿等急性肾炎综合征症状。患者血清C3多正常。结合肾活检可明确。 2.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后所致的急性肾炎常于感染的极期或感染后3-5天出现。病毒感染引起者临床症状较轻,血清补体多正常,水肿,高血压少见,肾功能正常。 3.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肾炎综合征,但蛋白尿明显,血清补体水平持续低下,8周内不恢复,病变持续进展,无自愈倾向。 4.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症状常较重,出现少尿或无尿,肾功能持续性进行性下降。 必要时肾活检以明确。 5.全身性疾病肾脏损害如SL

肾小球疾病分类

肾小球疾病(Diseases of the Renal Glomerulus)分类肾小球疾病的分类有依据病因、发病机理、组织形态或临床表现进行分类。临床分类是完全根据临床表现作出,只反映疾病本质的一个侧面;病理分类则依据组织形态。目前这两种分类方法均用于临床。但二者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筹,彼此之间难以有直接肯定联系。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1985年9月全国第二届肾脏病学术会议,对1977年北戴河肾炎座谈会上制定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方案”作了修订。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一)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下同) 1.起病急,病情轻重不一,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在数月至一年内痊愈。 2.有蛋白尿、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管型尿、常有水肿、高血压或短暂的氮质血症,B超检查肾脏无缩小。 3.部分病例有急性链球菌感染史,在感染后一至三周发病。(二)急进型肾炎 1.起病急骤、病情重、发展迅速。 2.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等表现均较明显,可有高血压、迅速发展的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3.肾功能进行性地减退,出现少尿或无尿。如无有效治疗,多于半年内死于尿毒症。(三)慢性肾炎 1.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肾功能逐步减退,后期可出现贫血、视网膜病变及尿毒症。 2.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表现,轻重不一。 3.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也有部分病例可有自动缓解期。 4.根据临床表现可进一步区分为:(1)普通型有肾炎的各种症状,但无突出表现。(2)高血压型除一般肾炎症状外,有高血压的突出表现。(3)急性发作型在慢性过程中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四)肾病综合征 1.大量蛋白尿(超过3.5g/24h)。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3.明显水肿。 4.高脂血症。其中,1、2两项为必备。肾病综合征只是一个症状诊断名词,临床不应将此作为一个疾病看待,有条件作进一步检查者,应努力最终澄清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Ⅰ型及Ⅱ型。Ⅰ型无持续性高血压,离心尿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无贫血,无持续性肾功能不全。蛋白尿通常为高度选择性(SPI<0.1),尿FDP及C3值在正常范围内。Ⅱ型常伴有高血压、血尿或肾功能不全,肾病的表现可以不典型,尿FDP及C3值往往超过正常,蛋白尿通常为非选择性。(五)隐匿性肾小球疾病这一组疾病的特征是; 1.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多形型红细胞尿。 2.以往无急、慢性肾炎或肾病历史。 3.肾功能良好。 4.排除肾外原因的血尿及功能性血尿。 5.尿检异常以少量尿蛋白为主,尿蛋白<1.0g/24h,可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如以持续镜下血尿为主,偶发肉眼血尿,相位差镜检尿红细胞为多形型,计数>1×107/L(1万/ml),可称为“单纯性血尿”。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于全身疾病(一)狼疮性肾炎(二)紫癜性肾炎(三)淀粉样变肾病(四)糖尿病肾病(五)其它肾小球疾病病理分类;病理分型是由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和尸检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光镜)、电子显微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方法(荧光)而作出的形态分类。按肾小球病变的性质(渗出、增殖、毛细血管变性、坏死、纤维化等)和病变的范围(弥漫、局限、节段)以及病变在肾小球内的部位(系膜、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囊),分为下列类型: 1.微小病变型肾病光镜下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或仅有轻微病变(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系膜组织轻度局灶性增生),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轻重不等的脂肪变性,所以亦称类脂性肾病。电镜下观察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有严重的足突融合现象,故亦称足突型肾病(Foot Process nephrosis)(图4-2-2)。附正常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模式图(图4-2-1)。 2.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和肾局灶性硬化,病变仅限于双侧肾脏的一部份肾小球,而这部分肾小球的病变也仅位于毛细血管袢的个别节段(图4-2-3),偶而波及一个完整的肾小球,病变性质因病变和病程的不同,可表现为灶状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局灶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表现为灶状毛细血管袢的纤维素样坏死(局灶性坏死怀肾小球肾炎),还可表现为灶状的纤维组织增生(局灶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电镜观察除上述变化外,尚可见毛细血管基膜或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变化与分型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分型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肾小球间质区 系膜细胞基质 局限性的系膜细胞增生 内皮细胞系膜细胞系膜基底肿胀 系膜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 弥漫性增殖 I gA弥漫性沉着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局灶性肾炎Ⅰ型Ⅱ型 增殖性 (I gA肾病) 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低补体 性肾炎性肾炎

基底膜肾小球囊腔肾小球 脏层足细胞部分呈玻 璃样变 基膜上皮细胞 表面、足突之下 足突融合囊上皮细胞增生主要I gM、C3 纤维素沉着沉着 I gG、C3沉着有抗肾小球基底 膜抗体,C3沉着 膜壁增厚微小病变型广泛性新月体局灶性肾小肾病形成球硬化 (局灶性玻璃 样变) 膜性肾病囊腔缩小毛细血管 被挤压、闭塞 弥漫性毛细血管 外,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与病理分型关系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微小病变性 膜性 增殖性 膜增殖性 局灶性肾小球硬化 遗传性肾炎 急性肾炎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炎弥漫性增殖性膜性肾病 膜增殖性局灶性肾小球硬化 隐匿性肾炎上述病理类型的早期 或轻型局灶性肾炎 急进性肾炎弥漫性毛细血管外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 一、定义: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由于免疫反应而引起弥漫 性肾小球损害,临床上以浮肿、高血压、尿的异常 改变(少尿、血尿、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可有一 过性氮质血症)病程较短,数月至一年内自愈,小 儿、青少年较多见。 二、病因: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感染有关,如溶血性链球 菌、病毒(水痘、腮腺炎、风疹、麻疹、乙型肝炎)、 疟疾、梅毒螺旋体、血吸虫等。 (1)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如上感、扁桃体炎、化脓性皮肤感染之后有小部分病人得了肾炎 (2)肾炎的发病并不在细菌感染的当时,而在感染之后 1~4周。(但肾组织及尿中均没有发现链球菌感染证据) (3)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肾 炎,也只有一小部分人得肾炎,据研究与溶血性链球菌 M—12、4、25、49、57型有关,所以这些菌株又称为“ 致肾炎性链球菌”。 (4)受到“致肾炎性链球菌”感染的人也并不经常发生 肾炎,这与细菌接触的途径、时间、量的大小有关。可 能更主要的与体质因素有关,如免疫功能障碍,因为可 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抗体结合时的比例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