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道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道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道家的大本营——楚国

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

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

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老

派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

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好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派生出以下几个管理原则:

其一是“清静”。

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道之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看准方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而一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

“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下面有乱是局部的,而上面是一乱则会乱及全局。

其二是“寡欲”。

《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这就意味

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为,而君主或统治者的多欲、

纵欲必然要导致赋税、徭役的增加,这本身就是国家政权的有为。同时,又将

激起百姓的抵制、反抗,而使整个社会陷于纷乱和不宁。《老子》把“寡欲’

看作是实现无为之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

以静,天下将自定”。

其三是“下民”。《老子》从古代的历史,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社会变动中认识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此,《老子》提出了统

治者、领导者必须“下民”的管理思想,强调“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

以身后之”,并且以百川归海做比喻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其四是“愚民”。(和法家的联系)

《老子》认为,人们智慧的发展必然使人类社会同原始自然状态相去日远,而且必然使人们更趋向于有为,使无为之治越来越难于实现。因此,它主张要

实行无为之治必须“愚民’,宣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该

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不能知道)。

三、《老子》的“弱用论”思想

《老子》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对立着的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各依一定的条件

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强和弱、大和小、先和后、刚和柔……莫不如此。《老子》把这种认识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他把这

概括为“弱用论”,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弱用论”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老子》说的“哀者”有双重含义;哀痛和哀怜,或者说悲愤和同情。前

者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国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悲愤,同仇敌汽;后者

指它得到与国及中立同国家和人民(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也就是《孟子》说的“得道者多助”。

为了创造这些条件,〈老子〉主张:对内要教育群众,使本国军民都充分了解自己所进行战争的意义,并憎恨敌人的凶残和不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进行艰巨的组织工作,把前方、后方一切物质、精神力量都动员起来。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多方争取支持和援助,联络与国,分化瓦解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哀者胜”由可能的条件变为现实的条件.

第二,“以正治国”——以弱胜强的基础。

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治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战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及其他军事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战斗的实力就越强大.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来战先“立于不败之地”,或《老子》说的“无死地”。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必须做得非常周密,切实,一丝不苟。《老子》说的“以正治国”,正是如此。

《老子》对“以正治国”的要求很严,不但要求对大事、难事必须十分认真,谨慎地干,对小事、细事和似乎简单、容易的事,也不得周大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才能避免全部工作“于几成而败之”。

如何看待老子的“有为”和“无为”?

第三后动制敌——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

《老子》的“弱用’思想,除了要求“以正治国”外,还要求“以奇用兵”,即后敌而动。伺机制敌的原则。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里,‘主”指

先发进攻,“客’指后发应战或防御。防御也不是固守阵地同占优势之敌死打硬拼,而是可在强敌进攻下首先撤退,以避免在不利形势下同强敌决战。《老子》以“退尺”为喻,说明退却可以大踏步后退,以便远远甩开敌军(1)等待敌军实力减弱后转入反攻。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来势越猛,动作越大,衰竭就越快.我保存和储存实力,而敌人疲敝、衰竭,这就逐渐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使反攻胜敌有了可能。中国古兵法书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的这种情况。

(2)等待敌军暴露出弱点,然后转入反攻。

当敌军最初集中强大力量进攻肘,它的弱点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加以打击;但在敌进我退、敌久不得手而躁急求战的情况下,弱点就容易暴露出来。

《老子》不仅主张以后发和退却等待敌军暴露弱点,还主张使用各种谋略制造种种假象以诱骗敌人上误敌人,以促使敌人暴露弱点它把这种谋略称为“微明”术: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这种‘微明”术的特点是:要削弱、空耗或打击敌人夺取敌人的阵地,就先对它示弱,或者故意让它得点便宜,引诱它作出错误判断,轻举妄动,加速暴露出弱点,然后出其不意给予致命打击。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

《老子》的“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既然是“三宝’之一,那就是有普遍适用性的;不仅势弱的一方不应争上,抢先;即使是力量较强的、占优挚的一方,也能从“居后”“处下”中得到更大好处。在君和民的关系中,《老子》主张君先下民;在国和国的关系中,则主张“大国以下小国”。第三节:〈老子〉管理哲学的二重性。

评价:“无为”地和“弱用”论是〈老子〉道家管理哲学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无为”论包含着人们的管理活动要符合道之自然(实际上是事物的本性和规律),不可任凭主观意愿妄为,强为;领导者或管理者要以身率下,不可一味靠强制手段进行管理;管理者进行管理活动时要谨慎、冷静和坚定,不轻举妄动、频繁更张和朝令夕改,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带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是管理活动一般必须遵循的。

“弱用论”包含着强和弱是互相转化的。对于弱者来说,内而同仇敌忾,外而得道多助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以正治国”,尽量加强自己的实力,

是以弱胜强的基础;“以奇用兵”,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转弱为强的有效手段,以弱胜强要后动制敌等等。象这样完整的、自成体系的以弱胜强术,尤其是我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的稀世之珍。

第二节:〈老子〉与组织管理

汉初盛世:《淮南子》“圣人之治天下也,非易民性也,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禹凿龙门,辟伊阀,决江浚河,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后稷垦草发苗,粪土树谷,使五谷各得其宜,因地之势也;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卒三千,讨暴乱,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无敌于天下矣。。“因水之流”,“因地之势”,“因民之欲”,指的是要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但同时还要有人的主观努力。《淮南子·修务训》指出:“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嫁春生,人必加工焉,放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之智不用。”

唐初盛世:唐太宗诏令中曾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唐玄宗竭力推崇道家思想,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他写道:“圣人之无为也,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无遗事,言为文章,举为表则,进退应时,动静循理……顺天之时,顺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则群臣辐凑,贤与不肖各尽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国无为之道也。”

明太祖朱元革也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大讲“无为而治”,他说“君子之持身行事,国王治国以陈纲纪,岂无知而无为?在动以时而举必善,君子可以利人,国王可以利万物,即爱民治国者也。”其意是治国之君不是自己无知,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制订纲纪,举善去恶,以利济万物,治国安民。

上述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何作用呢?

1、无为而治。松下幸之助、张瑞敏、现代企业“科层管理”、史玉柱。

2、信。“返朴归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上下互信”、宽松环境。

3、俭。反对多欲、纵欲。欲既指物质之欲,也指精神之欲。节欲。

4、慈。关心员工。“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利他主义。不敢为天下先。谦恭待民,对内人心服从,也可吸取员工或朋友中好的见解;对外招敌,

也可麻痹竞争者,便于己方准备。

第三节:黄老之学与善因论

黄老之学:武力统一天下、“黄“为黄帝,是治国和养生的典范。

〈老子〉道家向黄老之学的转化。司马迁是善因论的代表者。

(一)善因论的经济管理目标

首先,善因论认为国民经济管理的目标是使整个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以增强富国、富家的物质基础。

善因论则认为,富家尤其是靠从事各种经济活动致富,不论对国家或对个人都是好事情,不应加以限制,而应和富国一样受到肯定;良好的经济管理,应该是既有利于富国,也有利于富家。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司马迁是富国富家的统一论者。

其次,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善因论主张农、虞、工、商共同发展。司马迁引《周书》:“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并指出。“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司马迁不赞成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他说:“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再次,善因论把肯定贫富的差别和分化,以鼓励人们在发财致富方面的竞争作为经济管理的目标,而不以调节贫富为目标。司马迁认为贫富的差别是自然的、合理的。他说:“贫富之道,莫之夺予”,“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干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

(二)善因论的管理模式

司马迁对如何评价国民经济管理工作概括为这样一段话:“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善者因之”,就是封建国家的好的经济管理办法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自然,对私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加干预,即采取放任主义的办法。

“利导”,就是国家在某些方面进行一定的引导,以鼓励人们从事某种经

济活动。这种引导是以一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为手段的,所以称为“利导”。这种“利导”的办法,是仅次于“因之”的办法。

“教诲”,就是国家以教化为手段来引导人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或告诫人

们不宜从事某种经济活动。这种“教诲”的办法,是又次一等的办法。

“整齐”,就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干预人们的经济。活动,对私人的经济活动加以限制和调节。这种办法就更次一等了,不仅次于“因之”,也次于“利导之”、“教诲之”-

“与之争”,就是国家直接经营工商业,并借以获利。司马迁认为从事赢

利的生产贸易活动是私人的事,国家政权及其官吏从事这类活动是把本来应属

于私人的利益夺至自己手中,因此,是与民争利。与民争利是最坏的。

善因论并非主张绝对的放任,在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

当干预,一定的“利导”、“教诲”、“整齐”还是需要的。“民倍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

(三)善目论经济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司马迁提出上述国民经济管理的放任主义模式,是基于他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认识。

第一,他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有内在动力,它促使社会经济自动地不停地

运转。这个动力就是人们的求富欲望。司马迁说:“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诗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妙论,终不能化。”

司马迁认为,人的求利、求富的活动就是自然的,而不是什么坏的、邪恶的。但是,他并不认为以任何手段求利都是好事。他把求利、求富活动分为三等;“本富”、“末富”、“奸富”。

第二,组成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自然形成的,缺一不可,并无“政教发征期会”来加以规定、组织和发动。因此,他不赞成人为地压抑哪个部门。

第二,社会经济内部具有自行调节的机制,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可以

受到自发的调节。司马迁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是讲物价变化的规律。司马迁看到了物价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与社会经济自动地有秩序地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主张听任价格的自发波动,不必加以干预。

如果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由于外在的原因(如天灾、战争以及巨奸大猾弄法犯奸等)而遭到严重破坏,司马迁也认为可以采取某些干预措施,甚至是比较严厉的干预手段,“严削以齐之”,干预的目的在于使经济恢复到“道之所符”和“自然之验”即恢复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善因论对后世的影响:

道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事;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事论人事,而是将人道、人事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社会人事和人生之道,提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方略、管理理念、人生智慧和修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一、道家的管理之道 (一)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在任何一个机构中都存在着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 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给我们提供的“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其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 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在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今天,尊重人性更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管理者在把握宏观原则的前提下,放权给部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

管理学基础-题库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题库及答案 1.( 70年代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 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2.( 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 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3.( 享利?明茨伯 )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 化方式三个阶段。 4.(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即U型结构,又叫“功能型垂直结构”。 5.(享利.明茨伯 )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 方式三个阶段。 6.“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 计划 )的重要性。 7.“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 为重要标准。错误 8.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 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 9.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 10.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 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 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短期预测)。 11.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 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就是( 政策 ),它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12.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 况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错误 13.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 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错误 14.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 参与 制目标设定法 ),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设立。 15.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权责利关系的划 分)。 16.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 ( 主要目标 )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17.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 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 转移法 )。 18.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时,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体现较强的( 刚性 )。 19.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本世纪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模式,即:所谓 的“理想行政组织”。韦伯主要依据( 权威关系 )来描述他的理想的组织模式。 20.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 数据资料 )做支持。 21.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 战略管理 )的核 心。 22.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错误 23.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来说,一般适合采用分层控 制的方式。错误 24.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次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 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错误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 区别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 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道家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与佛家文化相比,道家文化具有更加明显的本土气息,而后期衍生的道教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家思想和文化对于我国文化的影响极大,在我国人心中也刻下无法磨灭的痕迹。而中国企业的管理文化中可以借鉴道家文化的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对于道家文化(非道教)简要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道家辩证法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道家思想具有中国最淳朴的辩证思想,如阴阳、八卦等,道家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有对立之处,又有融合之处。这在道家阴阳鱼图案中表现十分明显,还有老子曾说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等。中国人始终对于辩证法的认识和运用都是比较深的,因此中国人看问题通常会比较全面。而为了防止人们受到情绪的控制丧失理性的判断,所以道家教导人们要“致虚极,守静笃”,这样人们才能保持好的心态。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辩证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企业管理者需要看明白事物背后的本质,要看人与事的两面性,还要看到这两面性的变化与融合。比如企业危机管理,假如发生危机,企业管理既要看到危,也要看到机,要能看到事物表象之后的深层次影响与变化,做到化危为机。同时管理者无论在做战略管理还是事务管理时,都需要有辩证的思想,要分清利弊,看清主次,在管

理下属时也要全面的认识下属,避免偏颇。 二、道家“和”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道家追求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避免争斗,老子也曾说“夫之不争,则天下莫与之争”。这看似与现代企业管理大相径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就是要竞争,争品牌,争利润,争市场。但是一个企业过于强调争,可能会发展的很快,但是也蕴含着极大的危险。因为过于强调争,就容易走极端,牛奶企业为了争,压低成本,使用三聚腈胺,最后走上绝路,如三鹿。巨人集团为了争,建造巨人大厦,结果只盖了两层就撑不下去了。秦池古酒为了争,把央视广告标王拿下来的时候也就决定了它的结局。过于强调争会容易让企业管理者丧失理性的判断,容易形成铤而走险的习惯,反而不如一些中小型企业活的长久。同时在公司内部过于强调争则容易造成不好氛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是争的关系占主流,那么势必影响配合。一个团队乃至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协调配合,过于在内部强调“争”,则很有可能引发有损公司整体利益的行为。而且过于强调争,会使员工乃至领导都精神紧张,压力加大,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也是美国为什么心理医生这个职业这么走红的原因。所以企业在市场经济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和”。企业内部要和谐,才能协调运作,保持团结。尤其是企业领导,更需要有“和”的精神,要把功劳让给员工,员工才会忠诚于自己,才能更努力工作。企业还要学会与自然

管理学基础_单凤儒_管理学基础第三版教材管理思想习题

第二章管理思想 第一节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形成 一、名词解释 1、霍桑试验 1927年,梅奥应邀参加并指导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有关科学管理的试验,研究工作环境、物质条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常称“霍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于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填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科学管理),标志着人类系统的管理理论的诞生 2、在管理理论创立与发展的早期,管理理论主要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管理之中,而形成的(组织技术流派);二是强调人的作用,注重对人的行为与人群关系的研究,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流派)。 3、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组织技术的作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组织的有效性)为目标。 4、古典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一是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现场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二是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以企业的(整个活动)为研究重点,以(组织管理)为中心。 5、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是(泰罗)。 6、(梅奥)亲身参与并指导了具有特殊意义的“霍桑实验”,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提出要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从而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三、简答

1、简述古典理论产生的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趋复杂; 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企业由特殊的雇佣人员——经理、厂长、领班进行管理; 职业管理者将过去积累的经验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2、简述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的管理思想 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指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韦伯对权力进行了分类,分为法定的权力、传统的权力和超凡的权力 3、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梅奥认为企业中的人首先是“社会人”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 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 四、论述 1、试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与贡献 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时研究与劳动方法的标准化 科学挑选与培训工人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 实行“例外原则” 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一场彻底的心理革命”

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学思想

“无为而治”的管理学思想 题目 在道家思想中,最为精炼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无为”。如何理解中国古代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答:我认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无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样也是佛家与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中,就“无为”而言,我认为分三个阶段,企业管理者只有深入地去感悟这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领略“无为”的思想魅力。 第一个阶段:有为而妄为阶段 在竞争无处不在的今天,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努力奋斗。很多企业在资本积累的同时,狂妄和浮躁也在急剧增加,日本的战略学家大前研一曾批判说:“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这话虽然我们不爱听,但也的确有道理。中国企业后起而勃发,希望能够尽量走捷径,但往往脱离不了“妄为”,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的贫富差距虽然很大,但是中国的慈善事业很落后,“大款”们花天酒地,却不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与比尔.盖茨、巴菲特这些世界巨富和世界最大的慈善家比起来,真是让人汗颜。我比较欣赏国美总裁黄光裕说的话,为什么要把国美继续做大做强,因为是一种责任,是国美几万名员工的生存与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第二个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比较容易,可要“有所不为”,就需要胆量和智慧了。从“有所为”过渡到“有所不为”,这一种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具备深刻的管理功底和领导魅力,它必须具备完善的管理基础,领导者必须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否则很难成功。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 如果企业是一个被各种规则管理起来的一个系统。当你去到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地方的时候,你会意识到有规则的好处。 其次,要注意授权的节奏 授权这就如同我们放风筝一样,风筝就如同我们的下属,风是外界的环境,线就是权力。不敢放线,风筝永远飞不高;风小了,就要把线紧一紧;风大了,就松一松。要根据风的大小、方向,去逐步地授权给自己的下属。

道家的管理思想

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道家的大本营——楚国 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

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老派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 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好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派生出以下几个管理原则: 其一是“清静”。 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道之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看准方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而一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 “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下面有乱是局部的,而上面是一乱则会乱及全局。 其二是“寡欲”。 《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为,而君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第一章天地无为而无所不为企业有为而有所不为───现代企业的无为之道 “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这才是“无为”。 ——薛永新 一、“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无为”思想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了“无为”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横征暴敛,胡作非为,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民不聊生。老子怀着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无为”的主张。

所谓“有为”就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生存规律,该规律就是和谐、理解、支持、帮助。当时老百姓在沉重的税赋重压下,困苦不堪。老子看到“有为”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他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批判,他说: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这几句话,道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穿的是名贵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如山,而农民却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地骂一句:“这简直就是强盗头子!”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涉老百姓。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道家思想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在中国五千年丰富灿烂的文化中,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随着西方管理思想的渗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和作用愈加凸显,研究中式管理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道、法三家的管理智慧十分丰富,从中可以挖掘出许多古为今用的管理学思想,十分有益于探索研究中西结合的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总结和探索管理实践中的智慧。智慧来源于生活实践的观察,也源自先哲们的优秀思想。从先哲们的思想中学习管理方法是一条方便之道。而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它对我们现代管理学尤其对中国的企业管理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其中中国的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意义。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尊重客观规律,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重视对个人的尊重······都在现代管理学中得到应用。这些思想对现代管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第十四章】根据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就能够认识宇宙的起始,这就叫道的规律。道家主张将已存在的道应用于现在的事物中,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道家思想将其合理的应用到现代管理学中,使现代管理学有更好的发展。道是一种已融入中华民族肌骨的高深智慧与人生哲学,同时也蕴含着无穷的管理学养分。道家管理智慧是一种得天地自然法则的管理艺术,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管理之道。 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道家思想以其“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哲学命题,在无限的空间里给人以无穷的智慧。 道家思想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在当代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国家的推崇。道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是必知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是领导者必修的管理哲学!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道家思想将其合理的应用到现代管理学中,使现代管理学有更好的发展 首先道家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最好的政治就是人民根本意识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的政治人民亲近君王,赞扬君王,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统治者,更次一等的人民轻侮统治者,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对他不信任。(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自如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就应该是这样的”。“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核心,然而老子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客观规律。若认为“无为”指的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就实在曲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在这里“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就是有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道德经》第二章】。“生,为,功成”就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之私的占有冲动,老子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违背客观规律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就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战略方针的确定,各司其职、协力前进,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而是以企业文化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所以企业决策权下放并不是排斥任何管制行为,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貌似无为,事实上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在管理学中,管理学行使管理职权时,不应勉强作为,不可越权行事,胡作非为,而应因势利导,遵循规律,避免干预,提倡自由,放权下属的宽松氛围。在实际

道家的管理思想(讲课用)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道家的大本营——楚国 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 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 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老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指导教师 学院: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7班 姓名: 学号: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摘要] 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社会内涵, 并揭示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上的现代价值。道家文化的核心元素无为而治在中国的现代管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在提高领导者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旨在研究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关系, 为现代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从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 道家无为而治现代管理 治理国家就像烹煎小鱼一样,这是老子所说有关治国安邦传颂很广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既生动有趣而又寓意深刻,治理国家就如烹制一道美味的小菜(小菜一碟,而不是什么名贵大菜),反映了道家宽广的胸怀和幽闲的心情。烹小鲜,一表示这是一桩小事,不用着急着慌;二是烹小鱼不可随便乱翻动,要不然鱼就碎了。急了,就会乱了分寸,乱动就会把事搞得一塌糊涂。古人评论这句话是“不多事琐碎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不教”,而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治国若是,管理一个企业自然更不在话下。 道家一直以来倡导“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管理哲学。道家认为,治国必须坚持政策的一贯性,政策多变则扰民。这就是老子说的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而是要依据规律,使用巧力,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促使其变化。

其一,管得少才是管得好。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决策。把握好做什么、什么目标、哪里做、何时做、谁来做,想办法找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激励部下去做,而不是代替部下去做。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控,控制的最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如果管理部下时“天天搅动小鱼”,就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其实,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应该正确地利用部属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同时,也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在管理方面,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管理者,要管头管脚(指人和资源),但不能从头管到脚。 其二,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要抓住管理的关键。这个关键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管理、不越级管理,通过管理人的思想管理好人,通过管理人而管好事。要求管理者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化繁为简,管理简单化。 其三,管得少又管得好,关键在于建章立制。通过建章立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减少例外事件,从而做到“闲”而有效。 其四,管理要建立合理预期。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员工、供应商、顾客无法合理预期。没有合理预期,员工及与其合作的利益相关体行为短期性、不确定性增强,而短期行为、不确定性行为大量存在,使企业的稳定性减弱,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性增强。《庄子·齐物论》中有个朝三暮四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为什么结果一样,朝三暮四猴子不高兴,而朝四暮三猴子就都高兴了呢?这里面有个管理的预期问题,前者预期置后,变数增加,风险增加,所以猴子不高兴。由于预期不同,导致猴子的积极性不同。其实许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为什么不能多一点“朝四暮三”,少一点“朝三暮四”。同样的代价,由于传递给予企业合作者的预期不同,双方合作的效果将大相径庭。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要胡作非为。这种“无为”,能够保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

道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道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道家管理思想是在最近几年风行起来的,主要是从老子的著作中挖掘和提取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结合管理的原理而发展出的一整套全新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细节管理、宽容型管理、水性企业、人尽其才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不断地从古代文著中挖掘管理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现状而言,其还未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等大环境的发展需要,仍然需要借道家管理之剑指向自身之疾,从而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壮大。 一、道家管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道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价值逐步得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它是研究老子管理思想的直接材料,被德、英、日、前苏联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现如今在国内,老子的道家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以及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对老子哲学的研究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无论做哲学解读还是进行综合诠释,乃至进行考古学与古文献学的最新论证,都进行得卓有成效。与此同时,也有人对道藏进行整理,对道教史进行研究,以至对仙道思想进行阐述等等,可以说是研究方法多样,研究硕果累累。 (一)道家管理思想的实质 道家管理思想的实质就是“无为而治”,那何谓“无为而治”呢?在我看来,这一命题是由三部分组成。首先,人道来源于天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从老子的大道论引申出来的重要的管理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是自然运行、无虚妄、无偏执、无妄为、无思念,“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就是道的“无为”本性。但是,宇宙天地万物,其中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又都是由“道”演化出来的,并且是由“道”主宰的,这又是“道”的“无不为”本性。实际上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其次,正因为如此,由道而派生的天地万物也是“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最后,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应用于治人、治国与管理企业,就必然引出“无为而治”的管理科学思想。企业管理既不妄为亦不强为,遂能走向成功。 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看,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包涵如下三层意义。

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要点

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要点 内容 ⒈目标管理的含义 ⒉目标管理的概念 ⒊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⒋对目标管理体制的分析 ⒌目标的功效 ⒍目标的层次性 ⒎目标的多样性 ⒏目标管理的全过程 ⒐目标管理的优点与不足 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具体方法上是泰勒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有鲜明的特点,可概括为: l、重视人的因素。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2、建立日标锁链与目标体系。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单位、各员工的分目标。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3、重视成果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在组织目标特性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方式,最早由彼特·德鲁克教授提出,后又经许多管理学者的发展完善,而为许多组织运用。 概括地说,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管理方式。它是一个组织中上级管理人员同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同员工一起共同来制定组织目标,并把其具体化展开至组织每个部门、每个层次、每个成员那儿,与组织内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责任和成果相互密切联系,明确地规定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职责范围,并用这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管子》的管理观《管子》是我国历史上法家的一部重要著作,记载了非常丰富的管理思想,尤其是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在管理中的运用使其更具现代价值。《史记》中《管晏列传第二》对管子的执政有这样的评价:“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管子》的人性观出发,对《管子》的管理思想做了一个清理和概括,并从现代管理的视角对此作了一定的分析与评价。相信对《管子》管理思想的挖掘能为当代管理学的发展和我们今天的组织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一、《管子》的人性观 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与理性。其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对管理学而言,人性假设是最基础的原理,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的先秦思想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就是关于这个问题最初的理论表述,并且在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管子》成书以前,已经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性观,主要包括孔子的“性可塑说”、孟子的“性善说”、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说”以及墨子的一些关于人的思想。孔子重视人的作用,但他的思想中有浓重的天命的成分,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墨子不讲天命,也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但他对天、鬼却又极为推崇,人还是附庸。孟子有很浓的天命论思想,认为有意志的天是世界的主宰。同时他又认为人皆有“四心”,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也引出了他在政治管理上的“仁政”思想。而告子则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如同水流无分东西。我们知道一个管理者对人性的观点决定了他基本的管理观。那么,《管子》对人性的看法又是什麽样的呢? 1、人,水也。《管子?水地》篇提出:“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这个观点阐述了相对科学的人的生成程序,撕去了一直罩在人身上的神秘外衣,肯定了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物质世界不断进化的结果。《管子?内业》还说:“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认为气是第一性的,精神现象是第二性的。这些思想从人的本源上提出了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 2、人性本恶,但可引导。我们知道,人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三是人的精神属性。《管子》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应该说还是认为人性本恶。《管子?版法》中有这样的概括:“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认为在人的自然属性上、或者说人的质朴的原始素材上人都是追求利益、趋利避害的。同时,在同一篇中还写到:“凡民者,莫不恶罚而畏罪。凡人主莫不欲其民之用也”,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我们不难看到这很象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这一思想也就导出了《管子》的法治思想。 3、人是有需要的。《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出了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而且有社会需要。同时,《管子?侈靡》中还写到:“衣食之于人也,不可以一日违也,亲戚可以时大也。”这就进一步指出了人的自然需要较之社会需要是更基本的东西。《管子?禁藏》中还进一步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一方面指出人的情感是以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情感反过来也会决定需求的强度。而且,人的需要能否满足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也会影响到政治统治的成败。所以,《管子?牧民》篇中明确提出:“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学说中的管理思想 摘要:在我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管理学”者及管理专著,有关管理的重要原则都是在论述人生观、社会观、兵法之类的问题中涉及到的。因此,后人不断的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去发掘、寻找和梳理古人的那些管理思想。本文主要从道家学说中去探究其蕴含的管理思想。 关键词:《老子》;无为;以弱胜强 道家学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结合易经的学说,使之成为一个理论体系比较严谨、逻辑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其中充满了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有着相当强的辨证法和方法论。尽管如此,道家的学说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是老子及其《老子》和庄周及其《庄子》。 一、道家管理的最高原则——无为 “无为”是《老子》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认为:实现“无为”的管理原则,是要使社会上的一切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无为”和“不敢为”。他们把人们改进生产、改善生活而进行的活动,把人们对文化、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都视为“有为”,而主张通过国家的管理加以消除或最大限度的削弱。但是国家的这种管理却不能采用法令、规章、刑罚、奖赏之类的手段。因为,这样做是违反无为原则的,而且必然会引起规避、反抗等行为,结果是越管越乱。 为了使社会上一切人都无为和不敢为,《老子》认为唯一的方法是由统治集团尤其是最高统治者率先实行“无为”,不但在政治里省减活动,而且带头过一种朴、简陋、低下的生活,不享受文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在最高统治者的倡率下,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无为”的风气。无形地但却是有力地约束着一

管理学基础判断题75747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 )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复杂性。( × ) 3.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协作过程。( √ ) 4.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 ) 5.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 ) 6.从教材给“管理”所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 ) 7.组织是由目标、结构和关系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 ) 8.处在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 ) 9.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 ) 10.管理者扮演干扰应对者角色就是要协调好组织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关系。( × ) 11.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这项能力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 ) 12. -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管理者必须应对的环境因素的数量越多。( √ )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社会因素。( × ) 2.正式组织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企业成员之间个人感情关系的一种结构,它以效率逻辑为其行动标准。( × ) 3.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的管理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 ) 4.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 ) 5.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 ) 6.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被誉 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 × ) 7.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当成“经济人”,行为科学家提出了 “社会人”的观点。(√ ) 8.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 生联系,产生感情,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这就形成了 正式组织。( × ) 9.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 信仰及理想等。它体现在企业经营哲学、宗旨、方针、目标 等方面。( √ ) 10.彼得·圣吉教授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 原因是他们的行为模式不同。( × ) 1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非正式 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 ) 12.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理学问题, 被称为经验教学。( × ) 1.现实中,许多中小型组织大量采用的是非正式计划。( √) 2.只有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才有资格编制计划。( ×) 3.以效率为出发点制订计划,就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 ( × ) 4.-般而言,战略计划相比作业计划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 √) 5.目标是指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具体成果。( √) 6.确定目标是计划工作的起点。(×). 7.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都是想方设法创造更多的利润。 ( × ) 8.计划的前提条件可以分为外部前提条件和内部前提条件。 其中,外部前提条件多为组织不可控制的因素。( √ ) 9.-般而言,预测时间越短,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变化越小, 预测误差也越小;反之亦然。( √ ) 10.无论是定性预测还是定量预测都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 × ) 1.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 容,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思想的标准。( × ) 2.依据权变原则,企业目标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 整与修正。企业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 应保持一定的针对性。( × ) 3.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 容,也是衡量企业实际绩效的标准。( √ ) 4.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唯一有效的 定义就是创造利润。( × ) 5.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不仅把企业看成是经济组织, 还认为企业应当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企业不仅是一个以员 工、经营者和投资者为主体组成的经济组织,也是一个包含 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等要素在内的开放系统,应把 这些系统要素的共同利益作为企业的目标。( √ ) 6.在目标的内容方面,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的性质本 身需要多重目标。在每一个领域中,只要企业绩效和成果对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就需要订出目标来。 ( x ) 7.目标管理强调的是以成果为目标的管理。(x ) 8.目标管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x ) 9.R.利克特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目标管理,他提出:工 作目标=决策的质量×激发人们履行决策的动机。( x ) 10.目标管理是一种激励手段,是完成某一特定方面的管理 工作的工具。( x ) 11.从形式上看,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x ) 12.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经理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整 体,企业经理既是“作曲家”也是“指挥家”。( x ) 13.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先在《目标管理》 一书中提出目标管理思想。( × ) 14.彼得·德鲁克认为科学管理理论偏重于对职工思想与行 为的研究,行为科学重视工作的效率,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目标管理理论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 ) 15.目标管理把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 思想统一起来,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 × ) 16.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效益至上”。( × ) 17.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 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下属人员应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 的责任以及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x ) 18.强调短期目标容易产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在 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中长期目标。( x) 19.在目标设立过程中,目标要略低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 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 法完成任务而使员工丧失信心。( x ) 20.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最早将其应用到管理之中的 企业,也是在美国。( x) 21.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和民主管理,强有力的领导控制 与积极的自我控制相结合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 x ) 22.目标的制定具有严肃性,确定之后不能修改。( x ) 23.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进行控制。积极的自我控 制与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 x ) 24.在实践中,日本企业结合自身管理的特点,将目标管理 理论赋予日本化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 √ ) 25.定量目标比定性目标更易衡量。( √ ) 26.目标设立过程中应注意目标期限要适中。在大多数情况 下,目标设置可以与年度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 致。(√) 1.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与战略目标 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 ) 2.通常,组织的宗旨都是空泛而笼统的。( × ) 3.目标和目的就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远景而设定的一套中 短期的定性指标。( × ) 4.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因此,也 称为高层战略。( × ) 5.只经营一种业务的小企业,或者从事专业化经营的大型 企业,其业务层战略与公司层战略是一样的。( √ ) 6.战略控制必须以战略目标为控制标准。( √ ) 7.组织实施稳定性战略就是保持组织的原有状态。 ( × ) 8.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就是降低产品价格。( × ) 9.集中化战略是中小企业较为适宜的战略选择。( √ ) 1.决策者所选择的方案一定是最优化的。( × ) 2.战略决策主要是由组织的中高层领导决定的。( × ) 3.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效率较低。( √ ) 4.运用德尔菲法进行决策时,对专家成员的意见采用统计 方法予以定量处理,所以说它是定量决策。( × ) 5.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两种方法一正一反,若 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 ) 1.组织结构设计的弹性原则就是要求部门机构的设置具有 一定的弹性。( × ) 2.事业部制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 结构形式。( √ ) 3.高科技和适宜的外部环境是网络型组织结构的基础条件。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