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石涛绘画理论禅学

解读石涛绘画理论禅学
解读石涛绘画理论禅学

解读石涛绘画理论的禅学

摘要石涛是清代初期杰出的画家和理论家。在绘画理论方面,石涛提出了一些发聋振聩的艺术观点。石涛的一些绘画理论折射出了禅宗思想的光辉。本文试从石涛绘画理论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出发,阐释石涛绘画理论中的禅宗思想蕴涵。

关键词:禅宗“一画”“无法而法”“不似之似”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石涛(1642-1707),清初四僧之一,法名原济,一作元济、道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幼小遭遇国祸家乱,逃至武昌,发为僧。青年时期松江学禅,拜临济宗禅师旅庵本月为师,开悟后遂作吴越之游。康熙十年(1671),石涛辟黄道场于安徽宣城广教寺。康熙十九年(1680),石涛迁居南京长干寺一枝阁,弘扬禅法。中年时期的石涛是一位思想极其矛盾的人,在他的内心之中,道、禅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的入世理念是同时并存的。数十年的禅学修行并没有使石涛安于空寂,归于涅。石涛曾一度热衷于功名利禄,“欲向皇家问赏心,好从宝绘论知遇”。石涛两度接驾,并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北上京城,结交权贵。但是,三年的经营终成泡影,只好起舟南归。

康熙三十二年(1693),石涛寓居扬州,辗转于净慧寺大树堂、大涤草堂、青莲草阁、耕心草堂等。南归后的石涛一洗尘世俗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