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5年3月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5年3月人民日报评论员: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五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8000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凝聚成13亿的中国力量”,当热播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以变幻的场景呈现一个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中国,人们在光影交错的时空激荡中深切感受到,“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需要从容驾驭的领航者;中国现代化列车驰向远方,需要强劲有力的火车头。

这是一组每每读来让人心生感慨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在21个省区市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7.3%的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77.1%的群众认为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有力度。这是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下正风肃纪的可观实绩,是党的建设进程中从严从实的初步战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脚到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中央就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发出正风肃纪、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全党全社会为之一振。“开弓没有回头箭”,两年多来,从坚持不懈反“四风”,上紧作风建设发条,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猛击一掌的警醒,到从严管理干部,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党内法规体系,全方位、高标准的管党治党举措,刷新了党风政风,深得党心民心,写下了党的建设新篇章,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局面。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构成了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正是基于“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号召全党及时解决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这是党的建设规律的新探索。焦裕禄纪念馆的深情驻足,民主生活会上的以心换心,中央纪委全会上的谆谆告诫,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亲力亲为……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身体力行,全党同志的积极参与,不断诠释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内涵。“全面”是基础,它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它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守纪律、重申守规矩;它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既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又要层层传导压力,全党动手、全党参与。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党的建设要在“严”字上铆足力气、下足功夫。思想上要把好“总开关”,作风建设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制度落实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反腐败斗争强调“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治标和治本的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这一党建战略思想,开创了党建新格局,表明我

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有了新探索、新认识、新创见。

“大盘取厚势,官子有妙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苦难到辉煌,从贫弱走向复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民族复兴推进到今天这样的境界,我们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坚持不懈全面从严治党,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01日 01 版)

人民日报声音:明确指引定位自觉率先践行

罗志军代表(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要以“四个全面”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转换新动力、取得新突破

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勉励我们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一指引和定位,明确了江苏未来发展的总命题,是引领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的总纲领。作为“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的最先提出地,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做“四个全面”的率先践行者。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要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总体布局中来把握。

以“四个全面”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质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转换新动力、取得新突破。

以“四个全面”引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以“四个全面”引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眼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更严的标准要求干部、更严的措施管理干部、更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靠“自身硬”凝聚起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贺广华赵京安整理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03日 13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锻造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难忘恩来,怀念总理”,每年1月8日、3月5

日前后,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纪念周恩来同志。时至今日,一声“周总理”,依然让多少人听之心潮澎湃,闻之热泪盈眶。周恩来,这个不朽的名字,早已深深铭刻在人民心里。他的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和伟大人格,成为我们今天前行的精神力量。

伟大的人格如河汉星辰,直可穿越时空而光芒长存。尽管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近40年,但人们还是常常

想起他、念叨他,从他光辉的一生中感悟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他夙夜在公、殚精竭虑,践行“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他始终以诚待人、

以诚持国,彰显了顾全大局、统筹协调的政治品格;他“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对群众安危冷暖总是关怀备至;他倡导“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践行求真务实、细致入微的严谨作风;他身居党和国家领导岗位数十年,从不摆架子搞特殊,制定自我修养要则恪守终生……

从周恩来同志身上,我们无数次感受到信仰之真纯、谋国之忠诚、为民之赤诚、干事之笃实、律己之严格、襟怀之坦荡,深刻理解什么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是一本常读常新、给人启迪的大书。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的总理人民爱,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恩来情结”,带给今天的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以深刻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以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标杆、为明镜,我们锻造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既需要继承优良传统,也需要在新形势下赋予其新的内涵。

邓小平同志说:“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力量,来自坚定的信仰。越是观念多样、思想激荡,我们就越要补足精神钙质,高扬起理想信念旗帜。这种人格力量,来自优良的作风。执政环境越是复杂,肩负任务越是艰巨,就越要坚持求真务实、公道正派、心系群众,不断扫除作风积弊、焕发实干精神、彰显为民情怀。这种人格力量,来自不懈的修养。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必须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够格的领导干部。只有这样,各级干部才能把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统一起来,以扎实的业绩赢得人民的认可和点赞。

当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接受采访时感慨:是周恩来的人格力量说服了我。我觉得,一个拥有如此高尚的领导人的政党是值得信赖的。回顾我们党90多年奋

斗历程,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养天地正气,引万众归心。“那些为共同目标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今天,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峰峦之上展望未来,更应锻造强大人格力量,团结和带领人民投身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精彩答卷。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05日 02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共担促进男女平等的责任与使命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这是一个美丽又庄严的节日,请向身边的女性朋友致敬,请为我们的姐妹祝福!

国际妇女节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全世界劳动妇女的团结和解放。在第105个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在男女平等成为中国基本国策的第二十个年头,除了致敬与祝福,我们还有必要审视责任与使命:我们还能为促进男女平等做些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取得了旧中国不可比拟的成就和进步。男女平等成为国策,写进法律,写进社会发展纲要,写进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报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完善,女性的生育权、受教育权、健康权、发展权等各种现实权利都得到更好保障。尤其是政治参与权利得到大幅提升,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女代表委员行使权利、履行职责的靓丽风采,向人们讲述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文明故事。

但是,毋庸讳言,一位女性要有尊严地度过一生,仍需要经历比男性更多的困难。出生人口性别比畸高,重男轻女的观念,就业时面对的各种明里暗里的歧视,职业生涯中有形无形的“天花板”“潜规则”,还有家庭暴力等,仍在困扰着女性同胞。

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一个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社会,必然要求具备先进的性别意识。我们虽然建立了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但性别歧视作为一种落后的文化观念和习惯势力,要彻底消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的价值观,仍需要我们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种价值观形成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虚功实做,需要各个层面为之孜孜以求。于公共政策层面,必须把男女平等的国

策贯彻到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每颁布一部法律、每出台一项政策都要进行认真的评估,看它是否会影响性别平等,让政府决策的示范效应得到充分释放。于社会层面,应着力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它以承认和尊重男女生理差异为前提,主张男女在社会层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机会与责任,在人格和精神层面享有平等的价值和尊严。

于个人层面,无论男女,都应该将男女平等从口号落实到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每个细节,平等相待、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久久为功,我们定能携手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丽的新世界。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08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

以“权力清单”推进治理现代化

简政放权不断发力,如何以权力“减法”激发市场“乘法”?法治政府砥砺前行,如何以制度程序划定权力边界?日前,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勾画出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彰显了中央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对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科学施政、民主施政、依法施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一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府治理能力取得了长足

进步,但也要看到,政府的工作理念、管理内容、运行方式、治理水平,还存在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层级之间、部门之间有的职责还不明确,职责交叉问题比较突出;权力运行过程不够透明、权责不对等、对权力的监督不够有力等问题,容易滋生寻租空间……正是基于强烈的“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通过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把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责任以清单形式明确下来,就是要明确政府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厘清哪些权力应该保留,哪些权力应该取消或下放,从而确定政府部门的权责内容、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从整体上标注权力的运行轨迹,在微观上划定部门的权力边界,可以说,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是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权责边界、促进简政放权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规范权力运行、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权力清单就是一张“明确政府权力边界的纸”。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无先例可循,地方各级政府既是责无旁贷的推动者,更是“自我革命”的重点对象,这无疑是对地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围绕“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等主要环节,各级政府要敢于攻坚克难,善于科学实施,勇于探索创新,坚定不移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并以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为契机,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把改革继续引向深入,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一个现象值得深思:随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深化,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了18%,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热潮激荡人心。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将以权力的自我设限,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为引领经济新常态注入强劲动力,为推进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5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全面改革优化“创新生态”

当今世界,创新的伟力愈发凸显。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创新不仅是不断向前的强劲动力,更是不容错过的高速列车。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如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公平竞争环境、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激励成果转化、高效科研体系、培养人才机制、推动开放创新、政策统筹

协调等8个方面提出了30项改革任务,以及一系列针

对性、系统性、突破性、操作性都很强的改革举措。落实这些战略部署,必将从诸多方面优化我们的创新环境,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真正让创新成为我们赢得世界尊重、获得未来垂青、激发青年斗志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跃升,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在一些创新的关键指标上开始跃居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制约创新发挥驱动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彻底根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任务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桎梏,尽快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所有人的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让创新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首先要按照创新规律办事,特别是对科学、技术、工程各自不同规律要有清醒的认识。技术开发主要是市场导向,而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在制度安排和评价方面要有所侧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创造条件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技术,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上下功夫,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面向实际寻找创新突破口。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质是人才驱动,要重点在培养、用好、吸引人才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还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融合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有人说,在人类日益拥挤的生存空间里,唯一可以使人摆脱拥挤感觉的,不是别的什么,只能是创新之路。今天的孜孜以求,将改变中国的年轻一代,也将改变中国的创新体系本身。今天的你追我赶,既是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向前发展,也是在共同创造一个新的时代。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7日 02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

传承弘扬丝路精神共筑梦想同谱华章

2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流通路,与沿线各国人民共同铸就了辉煌的古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中,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的重要依托。

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建设“一带一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将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将秉承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政策沟通为重要保障。我们将本着求同存异理念,积极推动沿线各国构建多层面的政策交流机制和联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协商研究确定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的制度安排,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共同编制合作规划或签署合作备忘录,促进政治互信,深化利益融合,努力形成合作“最大公约数”。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设施联通为优先领域。我们将在尊重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共同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国际骨干通道建设,突出抓好区域间互联互通,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通达

水平,努力为沿线各国合作交往提供多元优质、便捷畅通、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贸易畅通为重点内容。我们将与各国一道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努力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促进各经济体间发展自由贸易关系,形成覆盖“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资金融通为重要支撑。我们将与沿线各国深化金融合作,加强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共同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撑作用,积极稳妥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加快组建并发挥丝路基金的作用,推动沿线国家加强金融监管合作,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一带一路”建设将以民心相通为社会根基。我们将传承和弘扬丝路精神,推动沿线各国间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互动、旅游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人文合作,支持各方互派留学生、访问学者,共办文化年、艺术节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路特色的世界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加强民间组织交流合作,使“一带一路”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培育情感共同体。

“一带一路”将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第一要义,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不限国别范畴,不搞封闭机制,所有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都可以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风起扬帆正当时,四海同心逐新梦。“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中国愿意与沿线国家一道,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再现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共同铸就团结、发展、繁荣、文明的希望之梦。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9日 04 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