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庭院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本文通过庭院空间起源、特征和发展及其影响它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而运用类型学分析传统庭院空间形态,把传统居住庭院空间关系通过抽象,简化形态,从而归纳出来传统居住庭院的的本质空间关系和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发展,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功能,形式以及现代建筑中的相关的概念也做了归纳分析。

庭院设计:从中会发现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具备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适应性。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从传统智慧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营造观念是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自然绝对比人造的建筑重要。“庭院”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正是这种智慧的建筑形式的体现。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来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及这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希望在传统的营造观里吸取营养,从问题的根源探讨,从而能更好的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具体问题。

庭院设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全球单一化的西方建筑样式己经成为主流。大批的城市建筑被拆毁重建,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讨论过去和现在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是否应该基于传统的讨论。现代建筑的语汇来之西方,我们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中,放弃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能力与自信。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再此之上才会拥有各自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及生活方式。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是人文、艺术和科技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建筑文化也塑造着一个民族。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拷贝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庭院设计:“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尽管在对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和现代商业的一味追求下,这个曾经覆盖中国的体系己经完全崩溃。王澎所说的这个体系是曾经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景观建筑体系,它以院落为核心,对应着宗教礼治、家庭宗族和个人,蕴含了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文人诗学。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影响着院落内外的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

庭院设计:https://www.360docs.net/doc/2719161959.html,/

对乡村民宿庭院空间设计的营造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9161959.html, 对乡村民宿庭院空间设计的营造探究 作者:樊丁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8期 摘要:“禾木人家”民宿位于素有“花果之乡”的龙泉驿区山泉镇的山腰上。该民宿区域占地不大,由于前期无系统的规划布局,植物道路散乱分布,浪费了大面积可以利用的空间。庭院中可用可看的仅仅剩下毫无特色的几栋普通农舍。因此花费了不少心思来重新改造布置,努力使庭院空间中的每个构成要素都发挥其最大功能和特色,庭院让室内空间得到延续的同时也在视觉艺术与感官体验中充分感受其特色和使用价值。根据该项目的方案设计过程,对庭院中的建筑元素、植物元素、道路系统及小品设施进行分析探讨,为营造自然、舒适、美观的庭院空间作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民宿;庭院空间;改造;景观设计 一、概况 龙泉驿区山泉镇以“桃花故里”闻名,此地有着多样性的气候,山区物产丰富,农民普遍以林业、种植业及旅游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该地山区森林覆盖率达23%,毗邻有着自然水体和植被景观的龙泉湖自然生态景区,成为民众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场所。山泉镇府实施的多项扶贫政策帮助村民开设了“农家乐”,吸引了周边市民到此赏花观果品茶,所带来的可观的旅游收益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渠道。随着乡村旅游的打造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开展,乡村的风貌景色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此体验乡村生活,亲近自然。因此该镇则对本地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文化形象进行整体规划布局,重新打造“乐活山泉”的形象。同时,镇政府根据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优秀案例,借鉴其先进的理念和规划手段,再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各项旅游资源,尽力塑造出本地每户农家乐的形象特色,以主题民宿的形式开展设计,为游客的吃住行提供更精致周到的服务。本团队有幸以其中一户名为“禾木人家”的农家乐为设计对象,通过前期踏勘调研和走访,并结合甲方的改造意向、经营范围和特点,对其主体建筑外观和院落空间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探讨,最后整理出一套相应合理的设计方案。 二、前期调查分析 (一)改造对象现状分析 “禾木人家”位于山泉镇半山腰上,地理位置独特,环境清幽。该园区占地面积约11亩,南北朝向,整体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房屋占地约800多平米,绿地面积约2000多平米(无规划利用的约2900多平米),活动区面积约1000多平米,道路面积约600平米。可见,园区中闲置的区域较多,如经过改造可为娱乐活动区或住宿区增加不少空间。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庭院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本文通过庭院空间起源、特征和发展及其影响它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而运用类型学分析传统庭院空间形态,把传统居住庭院空间关系通过抽象,简化形态,从而归纳出来传统居住庭院的的本质空间关系和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发展,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功能,形式以及现代建筑中的相关的概念也做了归纳分析。 庭院设计:从中会发现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具备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适应性。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从传统智慧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营造观念是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自然绝对比人造的建筑重要。“庭院”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正是这种智慧的建筑形式的体现。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来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及这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希望在传统的营造观里吸取营养,从问题的根源探讨,从而能更好的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具体问题。 庭院设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全球单一化的西方建筑样式己经成为主流。大批的城市建筑被拆毁重建,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讨论过去和现在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是否应该基于传统的讨论。现代建筑的语汇来之西方,我们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中,放弃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能力与自信。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再此之上才会拥有各自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及生活方式。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是人文、艺术和科技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建筑文化也塑造着一个民族。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拷贝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庭院设计:“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尽管在对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和现代商业的一味追求下,这个曾经覆盖中国的体系己经完全崩溃。王澎所说的这个体系是曾经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景观建筑体系,它以院落为核心,对应着宗教礼治、家庭宗族和个人,蕴含了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文人诗学。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影响着院落内外的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 庭院设计:https://www.360docs.net/doc/2719161959.html,/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简析

传统民居庭院的布局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庭院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特点、建筑布局、布局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居庭院;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民居以庭院式为主,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庭院空间的形态更加多样。它融会了我国古代文学、诗词、绘画乃至音乐之精华,把建筑、园林艺术充分地融为一体,紧密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主题,形成了优雅和谐的人居环境。这种内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反映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把建筑和庭院空间视为一体,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庭院文化”。 1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几千年风格的一贯性,即庭院式布局,首先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与空间的渗透。在山西、河南的下沉式庭院最早形式的四合院,这些庭院富有较强的人文特点。首先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的,特别是在各地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不仅顺应环境,表明出对自然的土地、水源的尊重及阳光、空气、水、植物等天地万物的容纳,而且还追求精神上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四合院所创造“与世隔绝”的气氛,也体现了“在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2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地域特点 各地区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中最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载体。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所以不同的民居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地区的民居庭院,也就随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 3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 以群体组合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非常注重庭院空间布局的技术与艺术,把“庭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与空间核心,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时空意识。 纵向深度延伸的空间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中轴对称、正方位的布局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郑鑫邸芃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空间形态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中国各地 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 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 ·413·

院落空间解析 (1)

ˉArt Pan 院落作为建筑空间基本组织手法之一,有其独特的空间构成特征,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之后,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之中。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以木构架房屋为主的封闭型院落式平面布局,其院落式空间组合形态,现知最早最严谨的实例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中。此后随着高台建筑的逐步衰落消亡,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这种院落形式就成了中国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主要形式。 一、设计目的 院落设计的宗旨在创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景观,以此突出建筑并与建筑相协调。设计运用相对经济合理的建材既保证了院落正常的建设需要,又使景观设计具有现代风格且经济适用。院落空间模式现代化、实用化,成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由传统建筑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成为一种蕴涵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创作思考方式。 二、设计理念 1.设计强调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协调统一,创造一种既相对开放、便于人们交流的空间,又相对独立、私密的院落空间。 2.设计强调现代简洁与自然相协调。构筑物的造型选择与建筑相协调的现代风格,在种植物上追求一种自然的环境。 3.设计力求将现代实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现代感极强的长廊可满足休息功能,艺术感十足的跌水墙可改善院落内的环境,为干燥的环境带来一丝院落所特有的温润。 4.设计重点突出个性,也强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造型上选择与建筑相协调的现代风格,材料上选择与建筑材料相配套的木条和钢架结构,颜色也尽量配合建筑以达到视觉上的统一。 三、设计要点 1.相对私密的院落设计。院落设计运用相同的元素,不同的组合形成各个院落独特的风格,将景观小品和水池设计安排在院落的入口,以欢迎的姿态来表达每个院落亲切的个性。通过院落内相对较少的铺装和丰富的植物配置来强调生态的一面。 2.院落间的开放式设计。院落与院落之间是相对开放的自然空间,这部分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纯自然的空间,主要以乔木和灌木丛为主,其间设计一些汀步式的小路,营造出相对静谧的气氛;另一类是以水系为主的休闲空间,中间有穿流的小溪和宁静的湖泊,形成一处处休闲的场所;第三类是以行车和停车为主的干道空间,两边是起伏的地形和相互交错的停车位,使穿行在主干道中的行人 同样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3.强调四季分明、各有千秋的种植设计。每个 院落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季相特征,形成不同的特 色,以乔木和常绿树种为主的公共空间,营造出植 物包围村落的空间感受。 四、院落空间的塑造 院落作为社区活动的中心早在公元前就形成 了,它的形态已根植于社区生活的群体意识中。其 可识别性的利用一直延续到现代,也体现在景观设 计中。在院落的边缘围合着房屋,房屋与院落保持 距离,房屋的位置反映了院落的形状、宽窄、朝向, 房屋之间形成了私密和半私密的外部空间。院落内 的路径编织成网络,路径是绿色的空间,是交流的 空间。它们由广场、草地、小径、花架、喷泉等组 成。院落由此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成为社区可被 识别的标志。 1.风景设计 风景是院落和街道的表层,它定义了空间的性 格:公共、半私密、私密。风景元素定义了院落、 街道和建筑的界面。界面决定了院落、街道和建筑 的关系是柔和的(院落—建筑),也是分隔的(街 道—建筑)。风景并不止于界面,它蔓延到私家 庭院和建筑的立面,它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延续,并 最终成为其一部分。 2.建筑设计 建筑决定性地定义了院落和街道的边缘。内部 空间的功能和外部风景对它的影响决定了每个面开 敞、封闭和半封闭的特性。 中国传统的住宅院落似乎从来就不缺少风景园 林,文化的积淀使造园技艺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苏州园林艺术也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 得到保护。但景观一词却又似乎是一个“舶来品”, 景观设计在国内的兴起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 从先造住宅,然后将空白土地种树、植草加以点 缀,到有计划地规划景观环境。 五、院落中种植设计原则 在院落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方面,我利用各种 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来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 的组合,色彩、季相以及意境;另一方面我用植物 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的关 系来配置。 易长易管原则:院落中普遍的绿化宜选择易于 管理、易于生长、少修剪、少虫害、适宜当地气候 的植物品种,并以速生植物为主导。 功能性原则:植物应与环境的功能相适应,如 考虑遮阳。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来选择植被。 艺术效果原则:要考虑四季的绿化效果,并注 重其层次感以及乔、灌、草的立体搭配和种植群落 的形成。 六、现代庭院设计对设计师的要求 古人“家”是房屋,“庭”则是空地,“家庭”,意 思是说一个“家”多少有点空地才像样。但是在现 代城市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庭”渐 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今天当人们开始对现 代居住模式“躯壳化”以及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 生厌倦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现代住宅如何来实现 这样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现代生活是否还需要院 落空间,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设计师怎样重 新引入院落空间,如何将传统建筑中院落空间的处 理手法融合到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去改善人们居住 的整体环境,改善我们的建筑设计。这些都应该成 为当代景观设计师深刻思考的问题。 院落不只是一种视觉形象,而是生活场景的体 现和全身心的体验,优秀的设计首先必须是生态 的、人性的,然后才是视觉和功利等方面的权衡。 所以,院落绝不仅限于视觉感受,必须解决交通、 功能、邻里关系、活动内容、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问 题。院落设计应与人的生活内容建立关系,形式表 现不是目的,现代庭院关注人类生活的景观。设计 中注意以下三个关系。 传统与现代:文化要得以传承,需要尊重历史 与传统,不能笼统地认为传统就代表陈旧与落后而 将其摒弃,但如果仅局限于传统而不加以完善与发 展,那历史便无法向前迈进,社会也不会进步和发 展。现代庭院的发展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日益完善的 结果。然而,传承并不是设计师一定要去追随的东 西,一味地追求“文化”在设计形式上的表达实际 上是对文化的玷污。 自然与人工:庭院设计必须研究生态学,人类 置身于偌大的生态系统,设计师不可能重新建立一 个全新的生态系统,所以,首先要理解大的景观环 境,不管是多大规模的项目都必须融合到客观的生 态系统之中。 艺术与经济:并不是用金钱就能堆砌出好的作 品,艺术创作与经济投入是不成正比的,经济永远 是设计的基础条件,如何做到用最少的经济投入去 创造最大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设计师必 须要面对的问题。 院落空间解析 文ˉ沈阳理工大学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ˉ马博华孙文婧 艺术与设计ˉ

庭院设计:庭院空间不仅只是简单的室外活动空间

庭院设计:庭院空间不仅只是简单的室外活动空间,它更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的空间组织的“原型”。是传统文化以建筑空间形式的一种表达和集中体现。在庭院空间中传统建筑中的大部分空间要素都包含其中,大致为三个方面:单体建筑要素、围合要素和景观要素。 庭院设计:单体建筑即房屋,是庭院的主角,是围合庭院的最主要的“实”元素的。整个庭院的营造,整个空间的形态、气氛都由主单体建筑本身具备的功能、规模、性质决定着。在传统庭院中单体建筑的立面对空间起着限定作用。 殿、堂、楼、阁、馆、房等这些单体建筑本身就具有室内空间且具备清晰的实用功能。庭院相对它们来说是室外空间,与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庭院空间的形态、景象、气韵由处于主要地位的单体建筑,其功能、规模、性质制约着。反过来,建筑物的立面庭院设计:作为庭院的背景,比其自身的表现更为重要。 围合的庭院除了房屋建筑以外,还需要墙,廊,照壁等要素来完成四面围合的形态。贝幸铭先生说:“中国古建筑就是庭院与墙的艺术”。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作为最明确的围合要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自产生之后,院墙作为一种基本的元素从未被放弃。 庭院设计:四面围合庭院的单体建筑各自都有其自己的独立性,各建筑要素之间都清晰的保持着独立关系。于是形成了各个要素之间的一种“加法”的关系。在庭院空间中,墙是一种连续的块面实体要素,通常使用的是实体墙,起到了界定范围的作用,它与廊、建筑一起围合出庭院空间。实体墙既能起到阻隔庭院内的活动线路及视线,也能也是对于院外的一个屏障。它是围合要素中明确的界定范围的一种围合手段。 在园林型庭院空间中,最常见的是白粉墙,正是因为有这样大片的留白,才能有《园冶》中:“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①样能发挥想象的空间。粉墙也常常和景窗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让“实”的墙面和“虚”的空间融合在了一起,突破了庭院的封闭感。 廊,在庭院空间中的作用一是联系各个功能不同的建筑单体,二是围合界定各个大小不同的庭院空间区域,营造庭院内动观,静观的手段。《园冶》中对廊的描写:“宜曲立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婉蜒无尽……”。①廊这个“虚”的围合要素,曲折,空透的特点,增加了景观的空间层次。廊成为室内空间到室外的庭院的一个过渡空间,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的一个缓冲地带。 庭院设计:照壁也是其中一种围合要素,主要功能是对内遮挡空间,保持私密性,对外有挡风,装饰性。因此它同样也是庭院内向性特征的建筑要素,随大门的开启,空间由外向内的渗透被照壁所阻。它是传统庭院空间构成要素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庭院中的景观要素包括花草、树木、堆凿山石,水体等等,空间意境的营造,丰富空间层次与景观要素密切相关。并且他们对与庭院内部的地理及气候的微循环进行着整理和改变。 庭院设计:https://www.360docs.net/doc/2719161959.html,/

经典建筑设计分享—庭院空间设计图纸分享

经典建筑设计分享—庭院空间设计图纸分享 基本概念 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所通称为庭或庭院。设计要求有效配合建筑、结合环境,表达建筑物整体布局的功能及文化意义。根据庭院空间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室外庭院、室内庭院两种。室外庭院包括前庭、后庭、侧庭三种形式。室内庭院是建筑室内空间的庭院化处理,有侧庭、局部小庭院、大型中庭、下沉式庭院、屋顶花园等多种处理形式。 室外庭院 室外庭院是室内空间的调谐和补充,是室内空间的延伸和扩展,是整个建筑空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之中,室外庭院又是建筑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空间。 1.基本类型

2.设计要点 (1)确立明确的主题与分格; (2)应使庭院空间与建筑整体空间组织相统一;(3)综合考虑人在庭院中的活动范围和空间划分;(4)精心组织庭院的视觉中心; (5)融入文化内涵,体现场地文脉。

室内庭院 室内庭院是建筑室内空间的庭院化处理,有侧庭、局部小庭院、大型中庭等多种处理形式。 1.基本类型 (1)依据室内庭院与主体建筑的相对位置分为:侧庭、局部小庭院、中庭(根据中庭空间在建筑中的平面位置,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单向中庭、双向中庭、三向中庭、四向中庭)。 (2) 依据建筑类型的不同分为:居住建筑室内庭院、商业建筑室内庭院、公共建筑室内庭院。

2. 设计要点 (1)应能组织良好的交通,有效集散人流; (2) 营造功能合理、尺度适宜、空间完整的交往空间; (3) 综合运用植物、水、山石、小品等素材,点、线、面、形状、质感、色彩等造型要素以及形式美法则构成美的秩序; (4) 应营造适直的主题与风格; (5) 考虑植物在室内的生长习性。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学领域从最初的一股脑接受和吸收走到今天的同步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再挖掘成为一项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进行探究. 1中国式东方智慧和哲学思维下的中国古建筑 古代时期的中国偏安于世界的东方,由于地理因素,华夏大地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和南面均为辽阔的海洋,处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之下,这些天然屏障是无法逾越的,从而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并且可以一脉相承而不间断.建筑属于经济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形下,历经几千年以 来的封建社会,依然保持了它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这些天然的地理和文化因素,使得中国古建筑体系完备而成熟,迥异于西方,民族特色 鲜明.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般的宁静、富足、安逸的田园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加上道家和儒 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浸润,人们对理想居所的追求是自然和谐、融洽舒适的建筑空间形式,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所描述的

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古人们对于理想居所的建筑形制,建 筑外部环境,城市布局和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居住条件的要求和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 导下,发生、发展、成熟以及深化. 2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 我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建构方式.传统建筑不似西方古典建筑那样体积庞大,力图在气势上展现宏伟和壮丽,而是另辟蹊径,以多个单体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达到一种精妙和博 大,既满足了对建筑空间和面积的使用要求,又表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1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 传统建筑的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要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建筑纵向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的结构形式.每一个单体建筑均呈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外形类似长方体小盒子一样,简单规整.内部由柱子进一步分割空间,了解一座单体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只需要观看它的柱网布置图便一目了然,两根立柱中间的距离算是一间屋子的宽度,因此一座“小盒子”的内部往往被分割为呈奇数的空间,按3、5、7、9顺序排列.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支撑体系决定了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柱梁结构成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框架,承担起该建 筑的承重作用,墙体则主要作为围合和分割空间之用,亦可以根据功

别墅庭院的空间设计

别墅庭院设计的空间设计 在当今一个信息爆炸、充满物质欲望、个性色彩的时代。拥有别墅的业主也越来越多,他们时常在考虑,在我的别墅庭院的空间上要满足实用功能空间那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任何一个设计师都做的到。但要满足功能空间的同时又要满足业主的其他空间那恐怕要费些周折和代价。 下面来说说做别墅庭院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几大空间: 别墅庭院设计之生活空间 选择别墅无非是选择一种生活。一套别墅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一个能买的起别墅的业主无疑事业上是成功的。成功人士选择成功的方式去置业,这本身就是生活的需求。生活造就品位,品位来自事业,事业又源于生活。正是因为生活品质上升需求,人类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阶层率先进入有品质的空间生活,这是时代的进步。因此在别墅庭院的设计上,他们总有一种比较高的境界,渴望庭院的设计空间能按着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来做。尽管他们身份各异,想法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要满足他们的精神空间来提高生活空间品质,调剂生活情调。他们用智慧创造财富,用智慧改造生活。又用生活去滋养思想,使生活不再枯燥无味而创造了一种比较宽松浪漫休闲的生活空间。因此在做庭院设计时,设计师必须从传统的构思中解放出来。无论空间尺度的大与小,宽松、休闲、放松、自然是庭院设计的第一位。设计生活空间不仅要满足最起码的功能需求,更要满足因为提高生活品质所需要的空间。 别墅庭院设计之心理空间 所谓心理空间就是人在居住活动空间所产生的意识和思想,精神和文化。你有多高的空间境界,你就有多高的空间意识。满足庭院空间一般的使用功能,对于在庭院中设计出一个亮点取悦眼球的舒适度来讲,也需要设计师溶入业主的思想意识喜好要求,找到双方最佳境界意识却不是件易事,但作为庭院设计的空间来讲,既要满足它基本的空间需求,又要满足主人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心理空间是实用功能空间的第二空间。第一空间划分需要设计师的硬指标是准确的数据;第二空间划分需要是设计过硬的软指标——(别墅庭院设计)灵魂如果把庭院的空间设计比喻一个人的身躯,那么心理空间设计那肯定是这个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 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传统建筑有着独立而特有的地位,传统建筑思想博大精深,住宅的基本形制又是其中的精髓。华夏文化影响下的民居具有核心的古代宇宙观,也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等因素影响下的个性表现。住宅的选址和建造上都能体现当时的思想和技艺,并且住宅的使用会随着朝代的更替、审美的变化、民族间的交流与迁徙等等因素而发生着改变。所以,研究民居更具有代表性,更能体现中国文化史发展的历程。 中国传统民居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居住科学的代表,是社会学的活化石,是建筑艺术的奇葩。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着民情、民俗和乡土气息,也散发着儒家文化精神气质。如皖南建筑中的风水意愿体现。地域要求依山傍水,

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如福建土楼八卦择地而居,通过建造中用八卦择地定位以求镇宅辟邪作用过程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物同构、中为至尊的思想在土楼的建筑空间、建筑装饰上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礼教思想;如四合院中正房建于主轴线上,多坐北朝南,正房由主人居住,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中国传统观念历来重视主次、尊卑,而横向联系不适宜体现主要院落的重要地位;一般院落又均为南北向布置,横向联系不能体现北屋的尊贵地位。可见,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事实上并未从使用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宗族内长幼、尊卑的层次关系。成组的院落变化也遵循着相同的关系,随之带来的院落尺度、建筑型制的同时变化更是按照同样的秩序在进行,形成了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独有的“庭院深深几许”的情景。 受中庸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择中”意识也很强,在组群中往往对“中轴线”和轴线核心位置十分重视,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主题贯穿在中轴线上,空间的秩序感极强。但是,有时由于民居建筑功能的不完全对称、地形地势的变化等,均限制了建筑完全对称的布局模式,所以许多传统民居庭院布局或通过直线正交形成均衡构图,或转折、局变、错落布置。

庭院设计之西方传统中的庭院空间意识

庭院设计:“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像外之趣”,①正式这种思想的体现。它不同于西方传统中的空间意识:空间即处于物质元素之间的空隙。中国传统空间加入了人的体验、思索等感受,具有模糊不定性。另外,在传统的矛盾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建筑空间也表现为解决两大矛盾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可见,由于东西方传统哲学和科学认知的不同价值取向,导致了两种社会态度的不同,也导致了他们采用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来营造自身的生存世界。在古代,对立的、静态的方式去创造建筑和环境,而中国人则用相互关联和动态融合的观点来营造栖居之所。 庭院设计:因而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所。西方古典建筑明确而强硬,与周围环境径渭分明。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和谐亲切,与周围环境水乳交融。那么西方的现代建筑又何以与中国传统庭院及园林空间产生了共鸣,却与其传统方式大相径庭呢?这一结果又与西方的哲学及社会认知的发展有何联系呢? 随着西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的诞生,西方文化对世界的认知及观念被现代的科学发现完全颠覆。西方世界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从传统时代孤立的、对比的观点转向追求世界的统一与变化。传统的多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被瓦解,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这庭院设计:种世界观及哲学认知观念的转变使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及哲学认知产生了偶合。因而使西方世界的一切社会现象都从传统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向现代转变,这其中自然包括建筑,这种转变的结果,就使得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形式、空间的表现层面上与中国传统及庭院空间的形态产生了共鸣。因而,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表象的文化现象都是与其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相关的,如果只是对表象有了认识,而不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内因,就会流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不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发展。从空间构成理念而言,现代建筑空间理念不再是传统地孤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庭院设计:建筑中的空间表现从传统的单一空间的表现转向向多重空间关系及空间序列的陈述。这种空间关系的变化,源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而带来的对于建筑功能复杂性及多样性的需求,建筑更为理性地成为对应人类生活的居住机器。西方传统的建筑空间之所以产生明确的轴线及中心性的空间,主要是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模式让位于社会秩序的统治。 庭院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建筑和文化将传统的社会秩序和非人性化的约俗破除或是旁置,而是根据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来组织建筑,将人自身的需求作为建筑设计依据的唯一标准,并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从而使得建筑的空间秩序关系产生了巨大的转变。空间构成从传统的封闭、孤立转向开放、民主,从传统的中心对称性向多中心的序列化及非对称转变,从而使建筑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需要。 庭院设计:https://www.360docs.net/doc/2719161959.html,/

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文化内涵

2008年5月 河北学刊 May.,2008第28卷第3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8 No.3 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文化内涵 张 慧,赵晓峰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132) [摘 要]中国自古地域辽阔,但在居住形态上却都脱离不了“院”的干系,基本上皆可概括为“合院式”民居。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背景,在对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哲理予以梳理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文化内涵,以期对现代庭院的研究与布局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庭院;生态哲理;生态文化内涵;天人合一 [基金项目]2006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承德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中传统居住文化传承研究》(Z200604008);2006年度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指导项目《承德地区城市住宅地域特色营造策略研究》 (Z2006308) [作者简介]张 慧(1972—),女,河北省深州市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生态文化研究。 赵晓峰(1971—),男,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8)03-0245-03 [收稿日期]2008-01-15 中国传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本上均采取以庭院为核心的内向性布局,且虽经几千年沿袭发展,却恒久未变。庭院空间得到如此器重,显然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和更深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实质上,中国建筑中的传统院落空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生态思想在中国民居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试对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哲理与生态文化内涵进行剖析,以期对现代住宅布局设计提供借鉴。 一、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生态哲理概述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其中,“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气论和阴阳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凸显了中国传统的生态哲学思想,也是影响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存在和发展的思想核心。 1.“生”的理念 在古汉语中,“生”主要用于表达“生长”、“产生”、“生育”等一系列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先民们在认识上经历了从崇拜生命到重视感性生命,再到从哲学中抽绎出一种生命精神作为宇宙本质的过程,说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认识的不断深化,凸显了古代中国人的唯生思想,即万物都是一种生命存在,是一种活泼泼的存在物,而生命之间存在着旁通互贯的联系,由此构成一个生命整体。《周易》中所说的“生生之谓易”与“天地之大德曰生”[1](《系辞上传》)堪称中国人生命精神的集中概括。正是由于对生命的尊重才孕育出了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在《周易》中就包含大量以“生”为核心的生态思想,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1](《说卦传》),等等。这些叙述道出了以周易学术概念形成的自然生态运行模式。 2.有气则生 “气”是传统哲理中重要的范畴之一。《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阴阳二气涌摇融和而为“三”,以生万物之意。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气”为化生万物的元素的思想。《管子》云:“其细无内”,“其外无大”[3](《心术》),把气视为天地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充盈天地。《庄子》则提出“通天下一气耳”[4](《知北游》)的命题,认为人之生是气之聚,万物都是一气的变化。 同时,“气”与生命有很大的关系:人身内之气保持 542

传统民居空间特色

传统民居空间特色——庭院、轴线、重复 千千万万座中国居民几乎没有一座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他们又都包蕴着类似的统一的空间特点与空间精神,表达出一种不同于域外居民的神韵。它不仅与砖石体系的西欧民居不同,与拱券体系的中东居民不同,就是与中国类似的同样应用木构架体系的日本居民也不相同。那么,什么是中国传统居民空间特色呢?我个人认为庭院、轴线、重复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经常运用的构图规律,是造成全国从南到北众多民居统一风貌的主要因素,也是中国民居最显著的空间特色。 (一)庭院 除了西南地区应用干阑建筑体系的少数民族建筑采用单幢建筑以外,全国各地民居皆是以建筑围合成院落的形态出现。庭院也是生活使用空间,在庭院里可以安排生产、起居、用餐、休闲、储藏、晾晒等多项用途,与室内空间共同构成统一的生活使用空间。即使在建筑空间不足、房屋间数少的情况下,也要用围墙界范出院子来,如各地的一合院、两合院等。假如我们把房屋内部的空间称之为“实体空间” 的话,则房屋、围墙围成的无顶院落即可称之为“虚体空间”,虚空间的使用价值并不逊于实空间可直接通天接地,藏风聚气,承接阳光雨露,繁殖植物花木,是更具有生态性的空间环境。 由于围合的情况不同,庭院的形式是多样的(图4-121、4-122)。最多见的当然是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合院,每面约有三间面阔大小(图4-123、4-124、4-125、4-126)。三西、陕西一带喜欢建造狭长的窄院,正房只不过三间,无耳房。院落瘦长(图4-127、4-128)。假如厢房超过五间长度,还可在院中加设矮墙、牌楼门或垂花门,形成前后合院(图4-129、4-130、4-131)。西南地势复杂地区往往分台设屋,院内有凳台的较长踏步及上下台明,这种庭院别有风貌,而南方气候炎热,为避免阳光直射,设计的庭院较小,加之多用楼屋,更显天井狭小,类如井口,可以称这种庭院为井院(图4-132、4-133、4-134)。四合院的四角耳房部分与厢房山墙间可形成更小的院落,可以称之为角落(或漏角天井)(图4-135)。这种形式不仅北京及晋东南、大理地区四合院存在,在苏州大宅中亦往往以漏花墙隔出局部小天井,栽植少许花木,花影摇动,别有一番情趣;北京四合院最前方为倒座房,最后方为后罩房,这两种房屋皆是东西横长的一字房,故其前面的院落为横长的庭院。北方大宅在主院之侧往往加设偏院,偏院的面阔较窄仅设三间正房、三间厢房,故围合成南北纵长的院落;闽西、粤东的传统住宅是三堂加护厝制,两护厝房屋较长,厝前形成细长的院落,闽南人称之为“厝巷”(图4-136)。为打破单调感觉,厝巷间多加设一至两道横向花墙或空廊,形成有分有合的连续院落。南北方大宅多为数宅合居,其间共有的巷道亦是一种庭院形式。至于闽南客家人的圆楼所形成的环形院应属特殊形制(图4-137、4-138)。此外,在布局多变的江南水乡民居尚有许多徽型的院落,如苏州上房楼后于封火墙之间为采光而留下的后包带状天井,宛如一线之天。前厅后檐与石库门之间所留下的眼状天井,也是为采光需要而设的。由于有了庭院,使居民设计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把地势高差融合在院落之中,如四川的“重台天井”,各地的山区住宅。院落也可按其内在的物质构成,形成山地院、水院、(图4-139、4-140)、竹院、石院、廊院、走马楼院等特色庭院。所以说,中国传统民居的实体建筑虽然标准化极强,外形简约,可是它与墙体围合出的院落空间却极为丰富、变化多端,成为中国民居空间构成的一大特色。反观欧美民居仅着力于实体建筑的组合变化,以通道、楼梯、通廊去联系各使用房间,一切活动皆在室内进行,而放弃了无盖(无顶)空间的作用,应该说是一种遗忘。

“庭园”与“庭院”概念的文化的分析

“庭园”与“庭院”概念的文化的分析- 市政给排水论文 通过对庭园和庭院发展脉络和文化的分析,提炼出庭园和庭院的精髓:庭园和庭院都是人为化的自然空间,从气质上,再现了自然,又艺术化了自然,自然性是它的重要特性。 园林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古代建筑多采用木构,难以持久保存,如今能够见到较为完好的园林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因而要从实物考证庭园及庭院的起源及发展较为困难。所幸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延绵不断,中国汉语同中国文化一样,具有继承性与积累性,语言的意义也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因此,通过对“庭院”“庭园”相关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也可获得清晰的研究线索。 1.概念溯源 “庭”,《说文》载:“廷,朝中也。”本意为朝廷,是君主受朝问政的地方。在《辞源》中的解释如下,“庭”:①堂前之地;②庭堂; ③朝廷,通“廷”;④挺伸,笔直。《玉海》:“堂下至门,谓之庭。”《玉篇》:“庭,堂阶前也。”“广”为屋,代表单坡屋顶,它与庭字的结合,说明建筑屋宇朝庭院一边敞开。所以古代对“庭”而言,也可具有室内外的双重含义。“园”,《说文》:“种果为‘园’”。《毛诗·齐风·将仲子传》:“‘园’,所以种树木也”。《广释名》:“樊圃谓之‘园’”。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首先,庭院狭义上是由围合要素限定的较为封闭的室外牢间(庭院牢间),广义上则包含庭院建筑及其围合的空间;其次,庭院空间具有室内外双重含义,而且是作为建筑物整体的一部分存在。

2.共性与区别 夏昌世先生在《园林述要》中根据我国园林的规模大小、性质及内容布局等将园林分为庭园、庭院、苑囿和风景区四个类型。庭院是最小的单元,基本处于屋宇范围内,不具独立性,而与房舍结合成为一整体,或为园中景区过渡及书斋院落。从文献叙述及实物所见,庭园大都附于宅第,讲求轻快。区别:两者的差别在于“院”与“园”。虽然一般来讲园比院大,但是以规模的大小来来区分园与院显然有失偏颇。庭院为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空间形态。庭园属于造园学的范畴,是园林的一种形态。庭园的侧重点在于建筑布局与规划,以及其中的叠山、理水、植物、小品、铺装、等造园要素的组织。而在庭院间点缀适当的花木山石终究还不足已成为独立的景观,因此,没有景观意义的庭院,即使规模庞大,也不能成为庭园。与园的外向开放相比,庭院与建筑的关系较之密切得多。 2.1 模糊性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模糊性是中国式思维的主要形式。就庭院而言,它兼具“内”与“外”的特点:庭院的内向性使其具有了室内空间的性质,不同于无限弥散的外部空间;开敞性又使它兼具外部空间的特征。这一独特的空间构成方式使它将看似相对的“内”与“外”的特点集中与一体。 2.2 内向性 庭院空间是一种“内向封闭,外向开敞”的空间,在庭院中,周围

江西赣南民居的院落空间

江西赣南民居的院落空间[工业技术] 伍国香约4026字 【摘要】:江西赣南民居院落空间的明显特征,“围屋式”民居和“堂屋组合式”民居。小院落空间有安全感。赣南客家人密集区内,由于周围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恶劣,在生存中求发展,产生了繁多各式族规来维持礼仪与节序,有外侵可以同仇敌忾,以期换来安全和发展。 江西建筑文化、赣南民居、院落、围屋、堂屋 “远贾出不经年,近贾居不历世”是从江西由来已久的说法。以“贾”致富,以“儒”显示身份、地位,是实用的观念。融合江西本土文化,家族十分注重教育,江西的书院遍及全省,各种形式,几乎完全与民居建筑融合在一起。祠堂是代表着高层权力议事之地,有家祠、族祠、宗祠,也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尤其是赣南客家人密集区内,由于周围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恶劣,在生存中求发展,产生了繁多各式族规来维持礼仪与节序,即使有外侵可以同仇敌忾,以期换来安全和发展。宗法色彩浓郁,有封闭性和滞后性。“俗多土著,恋乡井”,“不乐远游,往来不过吴粤闽”。也许是依恋江西的风调雨顺,物产丰富,削减了奋斗精神和开拓意识;也许是经历了长途的迁徙之后的安顿,使移民们在经过艰苦努力斗争扎根下来后,珍惜这份劳动成果,致力于巩固而略有些固步自封,也促成了封闭性。许多风尚一旦形成后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也使人们完好地保持了许多古人留下的东西给后人来研究,保留了珍贵的民居建筑供我们来探讨江西建筑文化、赣南民居的特质。 江西赣南民居以院落空间有明显的特征,总的说来,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天井空间较小,有很强的自卫防御功能,小院落空间有安全感,成为一大特色,能代表江西民居一种重要的院落空间形式。每个民居的选址、总体布局、村落规划、邻里关系等方面形成的“大院落空间”以及典型民居的总平面、单体平面、立面感受、剖面特点等方面形成的“小院落空间”,就从这些角度结合实地案例去分析。 赣南区系主要民居类型: 大致可以分两大类:1.“围屋式”民居, 2.“堂屋组合式”民居。 一、“围屋式”民居 (1)平面:A、选址布局等特点:分布在山区,背山面水处,以南北向为主,少占农田,建于坡地。由于春季内陆闷热多雨潮湿,冬季寒冷,所以要求厅堂通风,且防冬季的北风;厅堂要求争取多的阳光,廊道通畅,既通风又纳阳,但一般天井进深小面积小。 B、单体平面特点:以祠堂或堂屋为中心,所有房间中轴对称,居住的房屋往两翼延伸,可以是两排两进的“工”字形平面和“王”字形平面,四周围由二至四层的围屋包围,其外是围子的外墙,四角或对称的两角有二个或四个炮楼。一般只有一个出入口,防卫森严。 C、组合平面特点:在方形围屋内中心有“王”字形平面堂屋组合体,用廊子连接。大型的方围内有三组三列堂屋侧屋组合成“九井十八厅”式。还有更复杂的平面,是在此基础上,向外再套一圈方形围屋,形成“套围式”。 D、平面归类归类分为四类: 第1类称“空心式”方形围屋。第2类称“实心式”方形围屋: 第3类称“圆形或馒头形”围屋。第4类称“村围寨堡式不规则形”围屋。 (2)立面: A、一般四面都有四层:(也有的三~五层)。四角或对称的两角设有高出围屋一层的炮楼(碉堡),大致有两种:①落地式:凸出外墙平面1米左右,②悬空式:在顶层对角线处悬挂出一个抹角碉堡,警戒观察或更主动地打击来攻击的敌人。在立面二、三楼外墙上,设有大量铳眼或内大外小的炮口、箭窗。 B、屋顶形式:外硬山、内悬形山式两坡顶。早期的外檐出挑,为防火攻而缩至墙边,围内 二、三层均设一圈走马廊。炮楼屋顶为单坡、两坡、四坡顶式硬山顶。所有的屋角都有翘角,垫高十来皮砖,起翘呈弧线。主体建筑一般也是两坡顶硬山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