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班级————姓名————

1、有37个毽子,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最多能装几台电扇?

3、有32人跳绳,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4、矿泉水每瓶3元,20元能买几瓶?

5、一根绳子长19米,剪8米做一个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最多能做几根短跳绳?

6、四月份有30天,是几个星期,还剩几天?7日是星期日,请问27日是星期几?

7、一共有67棵树苗,每行栽7棵,一共要栽多少行?

8、有38个钮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还剩几个钮扣?

9、同学们玩丛林探险游戏,每辆小车可以坐6人,44人要做几辆车?

10、有53本书,先给一年级9本,剩下的二年级每个班分到8本,可以分给几个班?还剩多少本?

11、小红带了23元去买花。先花6元买了一枝玫瑰,剩下的钱准备买菊花,菊花2元一枝。她可以买几枝菊花?还剩多少钱?

12、用26根长度相等的小棒,可以摆出几个证方形?

13、三年级一班57个同学去春游,飞天每辆可以坐8人,碰碰船每条可以坐6人。

(1)如果同学们都玩飞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

(2)如果都玩“碰碰船”该组几条船?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学会认清问题; ●懂得运用4W2H方法思考问题; ●知道有效进行决策; ●掌握对正确思维模式的运用。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陈宝光 人们在思考、学习问题分析与解决时,有一个思维技术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状况分析;第二步,问题分析;第三步,方案决策;第四步,应变措施。这四个环节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思维的高度以及是否有创新思维,因此解决问题思维的模式非常重要。 图1 思维技术全图 一、认清问题 1.职业经理人提出的问题

职业经理人经常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十八个: 第一,产能分析如何准确; 第二,流程标准是否合理; 第三,产品质量不稳定; 第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第五,执行力问题; 第六,员工不服从安排; 第七,生产交期延迟; 第八,员工素质如何提升; 第九,客户如何不流失; 第十,生产中人员流失; 第十一,执行力差; 第十二,工艺问题; 第十三,过程控制问题; 第十四,技术问题书面化; 第十五,供应商供货不及时; 第十六,销售售后服务; 第十七,有制度但执行难; 第十八,员工的工资得不到改善。 事实上,以上的问题并不真正的在“提问题”,而是在“丢问题”,把问题丢给别人。这样的管理者很难与上司有非常好的沟通,也很难管理好下属,因为其只是在提表象问题,没有诠释问题。 2.认识问题 当实际状况与标准或期望值发生差距时,即遇到了问题。问题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 问题发生的过程 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目标与现状的差距,二是时空影响。 对于问题发生的过程,概括来说,可分为四种类型: 超过预期。即实际状况超出了期望。比如,在农产品中,原本姜的行情是10元/公斤,现在有人以20元/公斤的价格向农民购买,此时农民不会为有人愿意出高价而高兴不已,反而在思考,姜现在可以卖到20元/公斤,为什么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被中间商剥削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目标的过程超过了预期。 未达进度。比如,一件工作的作业流程最少需要花三天的时间完成,加上一天的弹性时间,总共需要四天的标准范围。有一次同样的工作却花了六天,这种进度严重落后的现象就是一种问题。

冲突处理的方法

冲突处理的方法 个体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人际冲突。图1提供了理解和比较5种人际冲突处理方式的模型。根据这些方式在2个维度上的位置来确定他们究竟是哪一种,即对自我的关注和对其他人的关注。要满足你自己利益的愿望依赖于你追求个人目标的武断或不武断的程度。你想满足其他人的利益的愿望取决于你合作或不合作的程度。5种人际冲突处理方式代表了武断性和合作性的不同组合。尽管你对一种或两种方式有着自然的倾向,但当情境和相关的人员改变了的时候,你就会用到所有这些方式。 图1 人际冲突处理方式 1. 回避方式 回避方式指不武断和不合作的行为。个体运用这种方式来远离冲突、忽视争执,或者保持中立。回避方式反映了对紧张和挫折的反感,而且可能包括让冲突自己解决的决定。由于忽视重要的问题会使他人感到灰心,所以总是使用回避方式常导致他人的不利评价。这一方式可以由以下的表述来阐明。 ?如果有规则,我引用规则。如果没有,我让其他人自由做出他的决策。 ?我通常不会说出会引起争议的观点。 ?我避开那些引起我与朋友们争论的问题。 ?这就行了。不管怎样,那都不重要,让我们不要画蛇添足了。 当尚未解决的冲突影响到目标的实现,回避方式将导致对组织的消极结果。这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适当的,即包括当a. 问题很细小或者只有短暂的重要性,所以不值得个体耗费时间和精力去面对冲突;b. 个体在当时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有效地处理冲突;c. 个体的权力对其他人而言太小以至于没有机会来形成变革;d. 其他人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冲突的时候。 2. 强迫方式 强迫方式指的是武断和不合作的行为,同时也代表了对人际冲突的赢-输方法。那些运用强迫方式的人努力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不考虑其他人。这一方式包括强制性权力和控制的方面。它将帮助个体获得个人目标,但是就像回避方式一样,强迫倾向会导致他人不利的评价。强迫方式可以由以下的描述来阐明。

浅谈“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能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数学应用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数学中八种重要思维模式

数学中八种重要思维模式 波利亚说:“如果你希望从自己的努力中,取得最大的收获,就要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中找出那些对处理将来的问题可能有用的特征。如果一种解题方法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或者是你从别处学来或听来并真正理解了的,那么这种解法就可以成为你的一种模式,即在解类似问题时可用做模仿的一种模式”。波利亚在阐述他的数学思维模式时,总是从典型的问题出发,在解决它们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一般的方法,然后再概括上升为更一般的模式,从而实质上就得到了数学思维模式。它们是解题思维过程的一般思路的程序化的概括。也就是从样例出发,抽象概括出一般模式,这些模式的意义是在于它们形成了后续思维活动中解决类似问题的通用思想方法。 下面介绍常用的八种重要的思维模式: 1逼近模式: 逼近模式就是朝着目标推移前进,逐步沟通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而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程序是: (1)把问题归结为条件与结论之间因果关系的演绎。 (2)选择适当的方向逐步逼近目标。 我们一般的分析法就是逼近模式。 2 叠加模式 叠加模式是运用化整为零,以分求合的思想对问题进行横向分解或纵向分层实施各个击破而使问题获解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程序是: (1)把问题归结为若干种并列情形的总和或者插入有关的环节构成一组小问题; (2)处理各种特殊情形或解决各个小问题,将它们适当组合(叠加)而得到问题的一般解。 上述意义下的叠加是广义的,可以从对特殊情形的叠加,得到一般解,也可以分别解决子问题,将结果叠加得到问题的解;可以在条件与结论中间设立若干中途点,构成小目标把原问题分解成一串子问题,使前面问题的解决为后面问题的解决服务将结果叠加得问题的解;也可以引进中间的媒介或辅助元素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变换模式 变换模式是通过适当变更问题的表达形式使其由难化易,由繁化简,从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程序是: (1)选择适当的变换,等价的或不等价的(加上约束条件),以改变问题的表达形式: (2)连续进行有关变换,注意整个过程的可控制性和变换的技巧,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4 映射模式 映射模式是把问题从本领域(或关系系统)映射到另一领域,在另一领域中获解后再反演回原领域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它与变换模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变换通常是从一个数学集合到它自身的映射,它的思维程序是:关系→映射→定映→反演→得解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摘要: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我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展示交流、共同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策略,为当前深入实施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一种可借鉴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有效课堂;问题解决 如何使师生从繁重的“苦教”与“苦学”中解脱出来,步入以不消耗师生体能和时间为代价提升教学质量的良性教学循环轨道,使教师在快乐中教学,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笔者利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对构建有效物理课堂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疑问。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可以用下述的流程图来表示: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也可以来于生产、生活实践。教学设计时首先应掌握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尽可能创设感性输入和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的问题情境。教学中可采用置悬设境、猜想设境、实验设境、类比设境、变异设境等情境创设方法。问题情境的设置不只应注重一节课的开头,而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感觉到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 二、自我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自我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找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内容,促使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验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探究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发挥潜力,指点学生去分析问题与已有信息间的联系,去搜集与问题可能有关的知识与方法,去选用所需要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经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 三、展示交流、共同揭示规律 这是引进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新知识体系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重要过程。教师不能将学生提出的许多见解简单地纳入到预定的答案中去;应由学生代表,向大家交流小组或个人意见。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探索汇报交流,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与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还应启发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的?你是如何想到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交流时要有展示、有陈述、有汇报、有倾听、有辩论(甚至是争论)、有评价、有欣赏、鼓励等,尽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独自地思考、分

冲突处理的5种方式

冲突处理的5种方式 何为冲突?在牛津大辞典的解释是人们之间对不同观点或信仰的不同意见。在人们的共同生活中,冲突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正常现象,长期没有冲突的关系根本不存在。凡是人们共同活动的领域,总会产生不同意见、不同需求和不同利益的碰撞。如何处理冲突,我们有五种选择,回避、退让、竞争、妥协和合作。 我先用一个橘子故事来简单解释一下这5种解决冲突的区别。比如现在有一个橘子,你想要,我也想要。如果我不管不顾,抢先把橘子抢到,这是“竞争”方式;如果我考虑到你更需要这个橘子,故而把橘子让给你,这是“退让”;我们都不想争,大家都不要这个橘子,这是“回避”;如果我们把橘子掰开,一人一半,这是“妥协”;如果我们能坐下来共同探讨为什么想要这个橘子,原来我要吃橘子肉,你要的是橘子皮做糕点,这样我们两个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这种方式就是“合作”。 这5种处理冲突的方式就是著名的冲突管理的“托马斯—基尔曼”模型。我们先来看看这5种竞争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用“竞争”方式处理冲突时,双方各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思考问题,各部想让,一定要分出个胜负、是非曲直来。这种竞争方式的特征是:正面冲突,直接发生争论、争吵,或其他形式的对抗;冲突双方在冲突中都寻找自我利益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竞争的双方都试图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争赢而不顾冲突带来的后果。 和竞争方式相反的是“退让”,是指在冲突发生时只考虑对方的要求和利益,不考虑或牺牲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把对方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其行为特点为高度合作,不进攻,愿意牺牲自己的目标使对方达到目标,尽管自己有不同意见,但还是支持他人的意见,为了维护相互的关系,一方愿意做出自我牺牲。 “回避”是冲突的双方既不采取合作也不采取进攻行为,“你不找我,我不找你”,双方回避这件事情。回避方式的特征是双方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却试图忽略冲突,都不采取任何行动,不发生正面对抗。 第四种处理方式是“妥协”,冲突双方都有做出让步,俗话说“你让三分,我让三分”双方都让出一部分要求和利益,但同时有保存一部分要求和利益。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赢家和输家,他们愿意共同承担冲突问题,并接受一种双方都达不到彻底满足的解决方案,所以妥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双方都倾向于放弃一些东西。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快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方法

快速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方法 以前我写过一篇不读新闻的文章,当时反晌很激烈。实际上是否阅读新闻,取决于你是否在浪费时间,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怎么阅读新闻不浪费时间。 大家可以尝试使用下面的思考方法来分析平时所看到的新闻和日常事务,最好把分析结果记录下来,坚持做上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这些方法能改变你的思维方法,能快速的解决问题,并提高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篇文章是从最近阅读的《麦肯锡工作法:个人竞争力提升50%的7堂课》摘录的,这本书翻译的有些晦涩,但里面提供的思考方法,非常实用。 正文 不要只从硬币的正反面考虑问题 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播放着各种各样的新闻。 也许大家很多时候会想,居然发生了这种事情,但是重要的事情还在后面。 试着形成以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条新闻对自己、自己的工作或者客户而言, 意味着什么?” 通过自问自答的训练,在发生问题时,便可以不慌不忙,采取必要的行动。 思考的顺序是:首先,思考从这件事情中可以学到什么,以及其带来的意义;其次,改变视角,按照“空·雨·伞”的逻辑,落实自己应当采取的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从硬币的正反面进行思考。 比如,看到A商品的销售额降低时,仅想到销售额降低,只要增加促销活动就可以了,这便是从硬币的正反面思考。 这样一来,就无法思考事情本身的意义与影响。

深入思考,领会问题的核心,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商品在市场上的作用逐 渐减弱,所以将投入A商品的经营资源完全转移至其他商品上,这样反而利于新的成长。 解决问题时不能只关注眼前,应当考虑到未来的走向。 并不拘泥于A商品,而是关注今后市场的长远发展。这时,通过运用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技巧与框架,便可以发现自己未能看到的选项。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价值。发掘可能性,是麦肯锡式问题解决技巧与框架的存在意义。 决不放弃的定力 从敏锐的切入口提出问题。顺乎逻辑的演示。 这貌似符合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方法,但实际上,客户评价越高的工作,逻辑的重要性越靠后。我这么说,大家是不是大吃一惊呢? 埋头解决问题时,思维高速运转,灵机一动加速问题解决的情况绝不少见。 分解与最初的闪念相关的步骤,逻辑必然成立,但是结果却未必可塑。 创建独立的假说,摆脱限制,采取零设想,发现可以将一般情况下认为毫无关系的信息串联起来的关键驱动,推导出答案,这才是麦肯锡式的问题解决方式。 问题解决的决定因素并非框架或逻辑(当然,这依然是必需的工具),而是竭尽全力、决不放弃的决心。 绝对不能满不在乎地使用逻辑推理,无意识地推导出答案。 使五感更敏锐 也许有人会想:虽然你这么说,但也许身处麦肯锡那样的特殊环境中,才会有那种灵机一动。但是我基本上可以肯定事实并非如此。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够产生自己独有的灵感。唤醒五感,也有利于获得灵感。 有些人每天工作繁重,疲惫不堪,无法清晰地思考。我劝他们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

冲突处理的5种方式

冲突处理的5种方式 我们有五种选择,回避、迁让、竞争、妥协和合作。 1.回避策略 特点是不合作,不武断,忽略或者放过问题,否认问题的存在。采用回避策略的理由是分歧太大或太小,难以解决;解决分歧也许会破坏关系或者产生更严重的问题。 使用回避策略的时机: a.解决冲突带来的损失大于带来的利益; b.双方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 c.为获取更多信息比立即决定更有效。 2.迁就策略 这种策略往往受到欢迎,但是同时也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其特点是宽容,为了合作,不惜牺牲个人目标。采用迁就策略的理由是一件事情不值得冒险去破坏关系或者造成不和谐。 使用迁就策略的时机: a.认为自己错了; b.这件事情对别人更具重要性; c.为将来重要的事情或个人信誉打下基础; d.当和谐比相互竞争或者分裂更重要; e.帮助员工发展,允许他们在错误中吸取教训。

3.竞争策略 用“竞争”方式处理冲突时,双方各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思考问题,各部想让,一定要分出个胜负、是非曲直来。 特征是:正面冲突,直接发生争论、争吵,或其他形式的对抗;冲突双方在冲突中都寻找自我利益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竞争的双方都试图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争赢而不顾冲突带来的后果。 使用竞争策略的时机: a.当处于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果断的做出决策并要及时采取行动; b.在公司至关重要的事情或利益上,你明确知道自己是正确的情况下 4.妥协策略 妥协策略就是双方各让一步,不能追寻十全十美,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所以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共同分享利益。 特征:这种策略比较适用于非原则性的问题。妥协策略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输家和赢家,到达中等程度的合作。 使用妥协策略的时机: a.目标的重要性处于中等程度; b.双方势均力敌; c.面对时间压力; d.协作与竞争方法失败后的预备措施。 5.合作策略 合作策略就是双方互惠互利,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这种策略通常是非常受欢迎,缺点是耗时长,而且不适用于解决思想方面的冲突。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浅议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理论案例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把握问题解决教学的思想,使之为我们的改革服务,应明确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教学的发展,问题解决教学的操作程序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遇到问题,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每个人都是问题的解决者。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们进行该课题的实践研究就是要改变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仅仅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所谓的“探究性”学习的现状,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此,本人根据已有的研究,将对什么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的历史发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等基本内容作一深入探讨。 一问题解决及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全世界都出现了一个比较显著的趋势,即将问题探究引入到教学设计之中。问题解决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为国际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问题解决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具体的教学,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在不同条件下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因此,问题解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问题解决是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著名科学家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问题解决正是这一科学思维过程对教育方法和教学思想的影响,教育界主动引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 学策略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勤章 一、“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问题是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个体知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因此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问答式的问题,它具有陈述性和简单性。例如:在真空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多少能使学生学习或回忆陈述性知识, (2)求解式的问题。它具有程序性和复杂性,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借助某些特定的有效程序,经过主观努力才能完成的。能使学生在知道陈述性知识的同时,学习程序性知识或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3)应用与综合性的问题。它具有应用性与综合性,必须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对实际生活、科技发展、工农业实际情况的发生和变化有所了解,并能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判断。 在现实中有这样的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回答得也很热闹。一堂课下来,课堂内没有学生静静思考问题的时间。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很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从问题类型来看,事实性问题太多,理解性问题极少,应用与综合性的问题几乎没有。其实,这样的教学不是“问题解决”教学。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搞清什么是“问题”教学的组织中,只有尽量减少问答式的问题,增加求解式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思维力度。

二、“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2)问题解决是过程。“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教学类型。“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可以看做是教或学的类型,可以考虑将“问题解决”作为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问题解决是目的。学习物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是能力。把物理用于各种情况的能力,叫做问题解决。 上述各种解释,在形式上似乎并不一致,但是我们应看到它们所强调的共同的东西,即“问题解决”不应仅仅理解为一种具体的技能,它贯穿在整个物理教育中,应该是物理教育所体现的一条主线。 三、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高效问题解决

高效问题解决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1、问题定义 问题是必须解决的目标和现状的差异。 图1-1 目标与现状 2、问题来源 一般会遇到的问题:顾客抱怨的问题、上级要求解决的问题、日常工作常发生的问题。 图1-2 问题来源

3 在工作中,管理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轻则影响工作效率,重则将使工作无法正常进展,并且,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问题的复杂性随之增加,解决问题所要发挥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者工作的工程就是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标准化的一个过程。对工作的不断总结,得出结论,形成处理问题的标准方案,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提升公司的效益。 二、问题识别与分解 1、问题识别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发现问题的存在,对问题做出准确的界定。如果没有对潜在问题的识别能力,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问题的识别能力,能够发现、甄别、和界定隐藏于工作中的问题。 (1)发现 识别问题难点在于很难发现问题的存在。因为问题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有形事物,有些问题会在环境掩盖下缓慢发展,所以很难被察觉。但是它会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 工作中时常有异常的状况发生,有时即使是细微的异常也会引发严重的问题。因此,管理者要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全面地关注工作的发展,定期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信息分析的目的就在于能够意识到事物的异常,提前有所准备。 (2)甄别 没有经过甄别的“问题”就不能被称作问题,有异常状况并不代表一定有问题存在。同样的异常状况,有的人认为是“问题”,有的人则不认为是“问题”。甄别就是辨别“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的过程。所以,管理者需要仔细地辨别事物的异常状况,避免由于自己认识不清而把自己不理解或者不能接受的事物看做问题。 事物的情况是多变的,管理者一定要坚持综合分析、辩证思考,抓住那些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现象,去伪存真,做好问题甄别的工作。 (3)界定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学会认清问题; ●懂得运用4W2H方法思考问题; ●知道有效进行决策; ●掌握对正确思维模式的运用。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人们在思考、学习问题分析与解决时,有一个思维技术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状况分析;第二步,问题分析;第三步,方案决策;第四步,应变措施。这四个环节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思维的高度以及是否有创新思维,因此解决问题思维的模式非常重要。 图1 思维技术全图 一、认清问题 1.职业经理人提出的问题 职业经理人经常提出的问题主要有十八个: 第一,产能分析如何准确; 第二,流程标准是否合理; 第三,产品质量不稳定; 第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第五,执行力问题; 第六,员工不服从安排; 第七,生产交期延迟; 第八,员工素质如何提升; 第九,客户如何不流失; 第十,生产中人员流失; 第十一,执行力差;

第十二,工艺问题; 第十三,过程控制问题; 第十四,技术问题书面化; 第十五,供应商供货不及时; 第十六,销售售后服务; 第十七,有制度但执行难; 第十八,员工的工资得不到改善。 事实上,以上的问题并不真正的在“提问题”,而是在“丢问题”,把问题丢给别人。这样的管理者很难与上司有非常好的沟通,也很难管理好下属,因为其只是在提表象问题,没有诠释问题。 2.认识问题 当实际状况与标准或期望值发生差距时,即遇到了问题。问题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 问题发生的过程 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目标与现状的差距,二是时空影响。 对于问题发生的过程,概括来说,可分为四种类型: 超过预期。即实际状况超出了期望。比如,在农产品中,原本的行情是10元/公斤,现在有人以20元/公斤的价格向农民购买,此时农民不会为有人愿意出高价而高兴不已,反而在思考,现在可以卖到20元/公斤,为什么自己不知道?是不是被中间商剥削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目标的过程超过了预期。 未达进度。比如,一件工作的作业流程最少需要花三天的时间完成,加上一天的弹性时间,总共需要四天的标准围。有一次同样的工作却花了六天,这种进度严重落后的现象就是一种问题。 到达了就完了。比如,猪流感疫情是由空气传播开来的,当全面爆发猪流感时,事情就再也难以控制,这就是问题。 问题到了无法控制的状态。比如,一对即将结婚的新人,因为对结婚的各种礼仪、习俗有不同看法,且各自坚持己见,僵持不下,结果使得问题持续扩大到无法控制的状况,最后爱人变仇人,婚礼也被取消。 关键问题是什么 概括来说,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理想与实际差距过大; 第二,未能达到进度或是标准; 第三,事情到了无法控制的状态。 正确述问题 要想正确的述问题,应符合五点要求: 第一,对象明确; 第二,具体说明,即对人、事、时、地、物进行具体说明; 第三,可观察到的,即现象状况; 第四,可验证的,即有数据佐证; 第五,明确表达不想接受的状态,包括环境、条件、事件、行为等。 【案例】 正确的问题述(一)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勤章 一、“问题解决”教学中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问题是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个体知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因此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问答式的问题,它具有陈述性和简单性。例如:在真空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多少?能使学生学习或回忆陈述性知识, (2)求解式的问题。它具有程序性和复杂性,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借助某些特定的有效程序,经过主观努力才能完成的。能使学生在知道陈述性知识的同时,学习程序性知识或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3)应用与综合性的问题。它具有应用性与综合性,必须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对实际生活、科技发展、工农业实际情况的发生和变化有所了解,并能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判断。 在现实中有这样的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回答得也很热闹。一堂课下来,课堂内没有学生静静思考问题的时间。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很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从问题类型来看,事实性问题太多,理解性问题极少,应用与综合性的问题几乎没有。其实,这样的教学不是“问题解决”教学。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搞清什么是“问题”?教学的组织中,只有尽量减少问答式的问题,增加求解式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思维力度。

二、“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2)问题解决是过程。“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教学类型。“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可以看做是教或学的类型,可以考虑将“问题解决”作为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问题解决是目的。学习物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是能力。把物理用于各种情况的能力,叫做问题解决。 上述各种解释,在形式上似乎并不一致,但是我们应看到它们所强调的共同的东西,即“问题解决”不应仅仅理解为一种具体的技能,它贯穿在整个物理教育中,应该是物理教育所体现的一条主线。 三、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考工具》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分巧克力的问题。 (1)分9块巧克力给4人问题 你去访问你的一个朋友,离开时他给了你9块大小相同的巧克力。而你有4个活泼的儿子,为了避免争吵,你如何把巧克力平均地分配给4个孩子呢? 请思考一下你会如何进行分配呢?停下来好好想一想(如图1所示)。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图1 四个孩子如何分9块巧克力 甲的想法:每个人先分2块,然后把最后一块平均切成四块,然后每人分一块,这样每个孩子就有2+1/4块(如图2所示)。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图2 纵向思维一块切四份后每人2+1/4块

乙的想法:9块巧克力不好分,那么把巧克力融化,平均倒入4个杯子中,每人一杯,这样每个孩子就得到了9/4块巧克力(如图3所示)。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图3 横向思维融化后每人9/4块 丙的想法:取出一块巧克力不分,剩下的8块巧克力每人分2块。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有巧克力,即使得到2块也比1块都没有要高兴(如图4所示)。 解决问题的三大思维和通用方法 图4 纵向思维拿出1块后每人2块

根据三大思维的特点进行简单分类,甲属于逻辑思维(纵向思维),乙属于横向思维,丙属于批判性思维。甲使用的是逻辑思维最常用的方法:拆分,也称为分而治之,把问题拆分到可以解决的最小单元。乙使用的是横向思维的联想,通过联想到平均分酒的方法,将巧克力融化后平均分配。丙的使用的是批判性思维的追本溯源,溯源到为什么非要分9块,从而得到分8块也行。 (2)曹冲称象 下边我们来看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曹冲称象,看看三大思维会给你怎样的启发。 在距离现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中国是处于魏、蜀、吴三强鼎立的三国时代。 有一天,吴国的孙权送给魏国领袖曹操一只大象,长久居住在中原的曹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庞然大物,好奇地想知道这个大怪物的体重到底有多重。于是,他对着臣子们说:"谁有办法把这只大象称一称?" 在场的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可是在场的人觉得太残忍了,而且曹操喜欢大象可爱模样,不希望为了秤重失去它。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正想要放弃的时候,曹操7岁的儿子曹冲,突然开口说:"我知道怎么秤了!"他请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沉入多少,在船身上做了一个记号。然后又请大家把大象赶回岸上,把一筐筐的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沉到刚刚画的那一条线上为止。接着,他请大家把在船上的石头逐一称过,全部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题报告(新)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适应学生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构建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2011年开发区实验初中建校以来,广泛开展常态化的诊断式听评课、示范式教学论坛课、引领式专家指导课、展示式交流观摩课等活动,并利用教改会客厅找寻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效益、效果的瓶颈问题。经过调研、汇总、归类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停留在对课改专家所提出的理念认知层面,面对新课改后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找到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来落实新课改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得不到学习天性的充分释放、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在自主学习、合作参与、探究体验、拓展运用等多方面仅流于形式,没有找到有效的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问题”意义建构方式,源于师“导”和生“学”的双核动力,根据新课改理念,突出“教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宗旨而形成的。既微观剖析,从常态化教学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那些共性的、制约性的问题,又宏观构建,探索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学模式,按知识问题化,工作科研化,问题即课题的原则,找到一个可以持续推进课改的切入点和支撑点,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的成材、成功,教师的成名、成家,走一条返璞归真之路,走一条求实求效之路。 本课题是充分综合各流派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提出来的,我们取其精华,舍其不足,破除文化差异制约,打破区域地域界限,还原学习本质,是基于“问题系统”牵引,源于“导、学”活力驱动,目的是构建的一种简洁易学、便于操作、容易推广的

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有不同的发展潜能。为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平台,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策略。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这些差异,以学生为本,构建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思维方式多样化,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一.在操作中鼓励方法多样化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操作是思维的起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为思维提供支柱。心理学家皮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这一基本理念。不同学段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作出这样安排,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上。”感知是思维活动的开端,而组织学生操作是十分重要的感知手段。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精心设计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操作练习,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计算、推理、想象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操作实践平台,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二年级教学“平均分”时,让学生拿出24根小棒或圆片进行平均分,看谁分的方法多。学生很快展开操作,摆出很多种分法,如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等。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借鉴学过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有的拼成正方形、有的拼成长方形,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教师先给予肯定:“好样的”、“肯动脑”等,接着说明:“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情况,遇到一般情况应拼成什么图形最好?谁能说一说?”这样很自然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国标》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个三角形、四边形等并探索规律;用搭结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动手实验、收集数

项目管理中冲突的六种解决方法

项目管理中冲突的六种解决方法 解决项目冲突的主要责任在于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可以使用以下六种方法来解决冲突: 面对/解决问题(confronting/problem solving):通过审查备选方案,把冲突当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处理;需要以“取舍”的态度进行公开对话。问题解决就是冲突各方一起积极地定义问题、收集问题的信息、制定解决方案,最后直到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案来解决冲突,此时为双赢或多赢。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公开地协商,这是冲突管理中最理想的一种方法。 合作(collaborating):综合考虑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引导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加以遵守;集合多方的观点和意见,得出一个多数人接受和承诺的冲突解决方案。 妥协(compromising):寻找能让所有当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满意的方案;妥协就是冲突的各方协商并且寻找一种能够使冲突各方都有一定程度满意、但冲突各方没有任何一方完全满意、是一种都做一些让步的冲突解决方法。这是一种“双输”的方法。

缓解/包容(smoothing/accommodating):强调一致而非差异,可简记为求同存异;求同存异的方法就是冲突各方都关注他们一致的一面,而淡化不一致的一面。一般求同存异要求保持一种友好的气氛,但是回避了解决冲突的根源。也就是让大家都冷静下来,先把工作做完。 撤退/回避(withdrawing/avoiding):撤退就是把眼前的或潜在的冲突搁置起来,从实际或潜在冲突中退出。 强迫(forcing):以牺牲其他方为代价,推行某一方的观点;只提供赢—输方案。强制就是以牺牲其他各方的观点为代价,强制采纳一方的观点。一般只适用于赢一输这样的零和游戏情景里。PMPBOK认为这是最差的一种冲突解决方法,但 某些场景下却又不得不使用该方法以解决问题并推动项目 进展。 在不同项目场景下,面对不同的冲突应该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法。而对冲突方法的判定,既要考虑冲突解决的结果,也要考虑冲突解决的过程。 举个例子,小两口商量晚饭吃什么,老公想吃包子,老婆想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13-06-25T17:52:08.6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6月总第86期供稿作者:◆李娟[导读]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 ◆李娟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265400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像、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4.练习总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3)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命题,相互考察。 总结是把数学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化”或“顺应”的机能“平衡”认知结构的必要步骤。 常用总结方式:(1)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3)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4)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数学活动。(5)让学生撰写考后感、学习心得、专题小论文。(6)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四、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3.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 4.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