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四:2014届高三哲学_古诗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专项训练四:2014届高三哲学_古诗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专项训练四:2014届高三哲学_古诗文言文选择题精选

2014届高考政治常考题型专项训练四:

哲学古诗文、成语、文言文选择题专题训练

【解题提示】

诗文类试题的解题和常规试题并无本质区别,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

1、总体把握诗文材料的主旨,明确试题的材料指向,审清材料的脉络和层次,注意推敲和揣摩;

2、注意诗文材料的“题眼”,即关键词,看能否“牵一发而动全省”.突破题目;

3、注意平时积累,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诗文材料。

【专项训练】

1.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有感而发:“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脱离实践的人难以获得认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 “物质的山水,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的山水,则是人们心灵深处追寻的乐园。”与这段话的意境相近的是:

A.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B.有水银河天外落,无需妙手自成帘

C.繁华厚禄只等闲,洗尽铅华归田园

D.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

3.“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没有任何存在。”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是:

A.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在这里

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天下为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也

4.与“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A.吾身虽瘦,天下必肥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D.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尚书》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天听自我民听”论述。《周易》中也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这种“民意”即“天意”的观点的台理性在于:

①包含了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②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强调了天与人的对立统一④肯定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诗句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D.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7.下列选项与右侧漫画蕴涵的哲理相近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8.李克强在谈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错位、缺位问题时强调,

要以人民利益为重,把不该管的事坚决放掉,避免“拍脑袋”决策。下列成语与

“拍脑袋”决策蕴含的哲理一致的一组是:

A.抱薪救火随机应变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C.画蛇添足闭门造车

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9.“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这是因为:

A.没有质变的量变是不存在的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D.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对诗中描写的少年的“愁情”与其所处的“环境”理解正确的是:

A.“愁情”对“环境”起决定作用

B.“愁情”是“环境”的载体

C.“愁情”是“环境”的主观映象

D.“愁情”是“环境”的复制

11.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诗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12.“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风满楼

B.纸上得总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

是熟时

13.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下图漫画相一致的有:

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②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取胜…能因敌

而取胜者谓之神③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④梅须逊雪三分

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客观规律始终制约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③要脚踏实地、埋头实干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进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涨到30米高。下列选项与其所含哲理一致的有:

①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②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③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历久而弥新,不朽而璀璨。下列蕴含“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7.唐元稹《蚁》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粱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下列诗句与《蚁》诗文蕴涵哲理相—致的是:

A.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B.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C.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8. 下列成语中与图7漫画“镜头”蕴含相同哲理

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19.中国古人在生活实践中留下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

与诗句。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蕴涵的哲理表述正确的

是:

①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矛盾具有特

殊性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

辩证的否定观③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这一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②要正确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③新事物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成长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下列诗句与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立足局部,统筹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 2013新年伊始,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笼罩,使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积累的负面效应充分显示了出来,也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与材料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C.牵牛要牵牛鼻子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3.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的是()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人的命天注定,努力半天没有用”

B.“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我在故我思”与“我思故我在”

D.“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4.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顾炎武批评两晋亡于清谈(空谈误国),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强调“实干兴邦”。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脱离实践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

③离开“谈”,“干”就失去目标和方向④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素问·四气.调神太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未病”与“已病”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治“未病”实质也是治“已病”

③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治病的预见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6.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7.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

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

28.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3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32.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33.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3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5.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36.“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37.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38.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二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③甲是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9.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40.“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4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容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3.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44.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45.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务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觉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46.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7.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这一谚语符合

A、二元论

B、两点论

C、实践论 D 、重点论

48.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9.夸美纽斯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这说明

A、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B、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

C、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D、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50.“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

51.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52.有一则寓言:剌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具有两面性②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③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④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3.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4.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发现沿海地区蕴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出口天然气为主业的国家。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创新动力的逐步萎缩、其他工业部门的衰落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到上世纪80年代初,荷兰终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发展经济学把这种因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经济现象,称为“荷兰病”。“荷兰病”现象印证了“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道理,体现了

①矛盾双方相互吸引和贯通的趋势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5.下列说法中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蕴涵相同哲理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56.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57.《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5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59.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60.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61.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62.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3.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64.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66.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67.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8.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依次是

①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一分为二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

70.“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7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72.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3.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74.“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倾,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指引

C、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75.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D、①②④

76.水作为良好的溶剂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基本条件,其独特的氢键结构也一直让科学家难以解释。北京大学科学家选取氯化钠(NaCl)薄膜作为背景,将水分子吸附在盐表面进行观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水分子的亚分子级分辨成像,使在实空间中直接解析水的氢键网络构型成为可能。由此可见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重要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B.源于实践的认识能够促进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

C.人类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能突破规律的制约

D.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

7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以一幅寂静的雪景图写出他被贬永州之后的悲凉心境,同时也寄托了他超凡脱俗的生命追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A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真实写照

C.环境改变必然引起思想变化

D.物质世界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78.生活处处有哲学。近年出现的下列流行语所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中国式——善于把握主要矛盾②接地气——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密切联系群众

③高富帅——掌握系统优化方法④正能量——发挥正确意识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①③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14届高考政治常考题型专项训练四:

哲学古诗文、成语、文言文选择题专题训练答案

1 - 10: DCCAC DCCCC11-20:BAACB ADDBA

21-30: CBCDB BACCC 31-40:BBCDB AACDB

41-50 :DCCAD DBADC 51-60:DDBCD BDAAB

61-70: BDBBA ABADA 71-78:ADCCA DAB

1、解析: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苏东坡知错是“后来”的事,知错的原因在于在不同地点——黄州见到秋菊落英。如果把“后来”与“黄州”转述一下即可说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B是最好的选项。

2、解析:命令自然与服从自然是对立又统一的,服从自然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体现了唯物论;要命令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体现了辩证法,应选A。B 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C强调的是外因对人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了内外因的辩证法的思想,D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未体现辩证法。

8、解析:“善者”和“不善”、“从之”和“改之”是一对矛盾,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互转化。②是形而上学,选C。

10、解析:庖丁解牛,包含的哲理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揠苗助长,包含的哲理是:不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只按主观愿望办事,就会遭到惩罚。两个故事中蕴含的哲学道理。选C。B错。

12、解析:考查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克拉底鲁承认事物的不断变化,不承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从而导致了不可知论。选C。

13、解析:“月是故乡明”不是客观事实,是诗人真切的主观感受。审美活动也是认识活动,自然也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选B。

15、解析: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不仅涉及社会生活,还涉及自然界和思维,A错。“创新”是指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哲学理论的创新也不例外,D错。“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表明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不是凭空臆造的,选B。C说法错误。

20、解析:“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表明C。选C。

22、解析:考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雷锋的话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一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即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选B。

24、解析:“树欲静而风不止”,寓意是人们想使事物静止,但阻挡不了,这说明了事物的客观性。

30、解析:考查的是对立统一观点的认识和运用,选A。

31、解析:“一分为二”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不能混为一谈;“合二为一”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两者合起来,说明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A、B只说明矛盾双方的统一,没有说明对立,D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选C。

32、解析:甲、乙的话中的“在”与“思”分别是指哲学上的“客观存在”和“思想意识”,甲、乙二人在世界本质问题上发生了分歧。选D

34、解析:A体现抓主要矛盾,或关键的局部的重要性;B是现象反映本质,或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体现因果联系,或体现了精神力量的作用;D体现量变与质变。

38、解析:诗中说的是当时正常的社会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C是片面的,D不是哲理。选B。

45、解析:“眼中之竹”是画家眼睛直接看到的竹子,是对具体事物(“竹子”)的直接反映,是一种肤浅的反映。“胸中之竹”就加入了画家主观的东西,是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形成了构思,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创造性的反映,比前者更深刻。“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均是对“园中之竹”的认识,均带有局限性。选D。

48、解析:居安思危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相互转化,选C。

49、解析: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从性质上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D错。

52、解析:“见微知著”是说通过一些细小的细节进而判断、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盲人摸象”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形而上学的片面、孤立的观点,“管中窥豹”比喻把对事物局部的认识作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选A。

53、解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A错;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自身感受不属于理论范畴,B排除;价值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观需要的关系,并非完全取决于人自身,C排除;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心理学家要求的自我调整,都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选D。

54、解析:材料说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矛盾的统一性说明①错,选D。

60、解析:谚语体现了一分为二(两点论)的观点,选B。

61、解析:世界是一团火的观点,说明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即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里的物质是运动不息的。“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体现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④材料不涉及。选A。

66、夸美纽斯的话侧重强调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对促进知识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选D。

68、解析:格言比喻人生应有张有弛,有静有动。张与驰,静与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此说明事物是相反(对立)相成(统一)的。

69、解析:人的一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时期(少年、壮年、老年)有不同的特点,选D。

70、解析:简单事物只有一个矛盾,不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材料体现了两点论,没有重点论。

②说法本身有误,③与材料无关,选D。

71、解析:A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B 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C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D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体现了矛盾的观点。选B。

72、解析:“福兮,祸之所伏”是说福祸相倚,互相转化。“伏”即蕴含、包含,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荷兰病”则体现了发展优势向发展障碍的转化。选C。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

75、解析:诗句以动写静,以有声(动)写无声(静),体现了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D表达了“生命”与“死亡”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选D。A体现了联系的观点,C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77、解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①②不符合题意。选B 79、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80、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的能力。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CD三项均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据此可排除BCD三项。选A

8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是唯物主义观点;A 项是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要求。

84、解析泰戈尔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真理与谬误不能相互融合,更不是互为基础而存在,所以排除A、C、D三项。选B

85、解析:“千虑”体现的是一次一次的认识反映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而“一概而论”则与之相反,故A 项错误。C、D两项体现的内容与认识无关,故排除。选B

86、解析:①是客观唯心主义,③是发展的观点,②④符合题意。选B

88、解析:引文揭示了运动的绝对性,B项符合题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A、D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89、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项。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90、解析:选A 考查运动的特点。选项带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

92、解析:B、C、D三项不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唯A项符合条件。

93、解析:解答本题重在理解题意,为解决“鼠患”,“宁无鸡也不能无猫”,突出了“猫”的重要性,但“鸡”又是不可无的,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皆不符合题意。

94、解析:做好本题须准确理解题肢中每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然后再与题干结合分析,①③符合题意,②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④体现了矛盾的观点,故B项应选。

95、解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的是量的积累,福祸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指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选D

96、解析:引言的哲学寓意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C、D三项不符合题意。选A

97、解析:喜怒哀乐体现的是矛盾,“中”、“和”分别体现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所以排除B、D两项。C项本身说法错误。选A

9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孝”要因人而异,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体现,不同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孝”一一共性,故排除①②,当选D

100、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的是个人的一种人格,而非社会责任感,故①不选。其余各项均能体现出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选C

10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实现的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理解。对联告诫人们不要只考虑个人,应为大众办事,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C符合题意。

102、解析:此题隐形考查考生对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理解能力。此类题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难度较大,回答的关键在于理解诗词、成语、名言、警句的涵义。在本题中①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②大意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反映的是尊老爱幼;③大意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相互尊重、和睦相处;④反映的是矛盾的转化;故①②③符合题意要求。

小学语文古诗词专项训练50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专项训练50题+答案 五十题古诗选择题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_____”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悲伤 B、伤悲 C、忧伤 2、晏殊的《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_____。 A 、似曾相识鸟归来 B、似曾相识雁归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3、《七步诗》的作者是_____。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4、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_____。 A 、花重绵阳城 B、花重锦州城 C、花重锦官城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_____。 A 、《游园不植》 B、《春望》 C、《春夜喜雨》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_____的诗句。 A 、王勃 B、李白 C、王维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_____。”是文天祥的诗句。 A 、汉青 B、汗青 C、汗清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_____。”是王昌龄的诗句。 A、阴山 B、边关 C、燕山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的意思是_____。 A 、因为

C、座位 10、杜牧的《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_____。 A、多少楼台烟波中 B、多少楼台风雨中 C、多少楼台烟雨中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_____的诗句。 A 、王维 B、王之涣 C 、王勃 1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_____的。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_____。 A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B、王昌龄《出塞》 C、杜牧《江南春》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_____。 A 、春色 B、梨花 C、雪景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_____的《无题》。 A 、李贺 B、李清照 C、李商隐 1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天际流。“出自杜甫的_____。 A、《茅屋为秋风所破》 B 、《登高》 C、《蜀相》 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_____的诗句。 A 、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18、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中的“红”指的是_____。

高考必背古诗文75篇

1.《孔子》12章 2.《孟子》3章 3.《左传·曹刿论战》 4.《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5.诸葛亮《出师表》 6.陶潜《桃花源记》 7.郦道元《三峡》 8.韩愈《杂说(四)》 9.刘禹锡《陋室铭》 10.柳宗元《小石潭记》 11.范仲淹《岳阳楼记》 12.欧阳修《醉翁亭记》 13.周敦颐《爱莲说》 1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5.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6.《诗经·关雎》 17.《诗经·蒹葭》 18.曹操《观沧海》 19.陶潜《饮酒》 20.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1.王湾《次北固山下》 22.王维《使至塞上》 2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4.李白《行路难》 25.杜甫《望岳》 26.杜甫《春望》 27.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0.白居易《观刈麦》 3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2.李贺《雁门太守行》 33.杜牧《赤壁》 34.杜牧《泊秦淮》 35.李商隐《夜雨寄北》 36.李商隐《无题》 37.李煜《相见欢》 38.范仲淹《渔家傲》 39.晏殊《浣溪沙》 40.王安石《登飞来峰》 4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2.苏轼《水调歌头》 43.陆游《游山西村》 44.辛弃疾《破阵子》45.文天祥《过零丁洋》 4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7.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8.龚自珍《己亥杂诗》 49.《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50.《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51.《答谢中书书》 52.《湖心亭看雪》 53.《河中石兽》 54.《十五从军征》 55.《登幽州台歌》 56.《木兰辞》 57.《黄鹤楼》(崔颢) 58.《卖炭翁》 59.《满江红》(秋瑾) 60.《南乡子》(神州) 61.荀子《劝学》 62.庄子《逍遥游》 63.韩愈《师说》 64.杜牧《阿房宫赋》 65.苏轼《赤壁赋》 66.《诗经·卫风·氓》 67.《离骚》 68.李白《蜀道难》 69.杜甫《登高》 70.李商隐《锦瑟》 71.白居易《琵琶行》 7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7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74.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75. 《庄子一则》庄子

语文古诗词默写训练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语文默写训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朝菌”和“蟪蛄”来说明生命短暂,容易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间的潮水洗尽历史铅华,让曾经辉煌的人事渐次淡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本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朝菌、晦朔、蟪蛄、榭、侧畔等 故答案为: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⑵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点评】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用反问句表明了诗人即使受挫殒命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 (2)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诗人郁积心中的身世之苦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无限悲凉。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________,________”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洞庭湖千变万化的景象。 【答案】(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惩”“霜”“浊”“晖”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故答案为: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⑵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高中篇情景默写

2016高考:必背古诗文高中篇情景默写 高考古诗文高中部分(14篇)。古诗词填空属于高考送分题,大家一定要把送分题全部拿到手。 (一)《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 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诗词专项练习

古诗词专项练习 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2.感情。3.写法。 解题思路:内容:意象+意境感情: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写法:写法+表达作用 (一)城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2分) (二)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7.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句,借景抒情,极 具情致,请你试作赏析。(3分) (三)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9.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10.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 (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1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 (五)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六)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七)晚春江晴寄友人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八)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九)[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6.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7.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十)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6.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7.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一)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5.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6.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古诗文默写专项练习(含答案)

古诗文默写 一、直接默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蒹葭苍苍,。 3.晴川历历汉阳树,。 4.,谁家新燕啄春泥。。 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锦帽貂裘,。 7.会挽雕弓如满月,。 8.多歧路,今安在?。 二、理解性默写 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与李白《行路难》中的 “”两句诗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10.“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是于谦的咏物诗《石灰吟》,表现了作者甘愿为祖国、为人民的利益而自我牺牲的精神。在他的《咏煤炭》中也有同样动人的诗句是:。11.《虞美人》中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1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13.相信你坐在考场上时一定充满信心。还记得李白《行路难》结尾处那鼓舞人心的两句诗吗?请写出来,鼓励一下自己: 14.《黄鹤楼》中表达诗人对家乡思念的诗句是: 15.三月的一天,一帮好友起哄说要去草原骑马,顺带野餐。我抑制不住兴奋,便答应了,忽然想起这个时节正是“ ”的时候,也好,

顺便踏青。 16.《相见欢》中用具体动作来说明抽象的无法排遣的离愁的诗句是: 1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沉痛想象自己将会客死他乡的诗句是: 18.《咏煤炭》中描绘煤炭燃烧时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的诗句是: 19.《与朱元思书》中以对偶句写“蝉转”“猿叫”的语句是: 20.《出师表》中表明作者身份,愿过隐居生活,不求谋官的语句是: 21.《忆秦娥·娄山关》中以比喻描写壮阔景色的语句是: 22.《沁园春·雪》中赞美当今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语句是: 2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明词人为国戍边杀敌之志的语句是: 24.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景象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感觉的诗句是:。 25.《与朱元思书》中的语句“”形象凝练地表现出富春江水急。26.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这两句就是佐证。 27.《蒹葭》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

2017届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篇目(初中50篇+高中 14篇) ☆初中篇☆ 1、关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19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篇目75篇全文

2019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篇目75篇全文 一、背诵总篇目由64篇增加到75篇(段)。 二、高中14篇背诵课文不变。 三、初中45篇背诵课文不变,删1篇换2篇增13篇,具体如下: 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换:《论语十则》换成《论语》12章,《孟子二章》换成《孟子三章》; 增: (1)《庄子》一则 (2)《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3)《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4)《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 (5)《湖心亭看雪》 (6)《河中石兽》 (7)《十五从军征》

(8)《登幽州台歌》 (9)《木兰辞》 (10)《黄鹤楼》(崔颢) (11)《卖炭翁》 (12)《满江红》(秋瑾) (13)《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调整后的最新75篇高考必背篇目(红色为新增或调整): 高中14篇: 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初中50篇: 《孔子》12章、《孟子》3章、《左传·曹刿论战》、《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出师表》、陶潜《桃花源记》、郦道元《三

峡》、韩愈《杂说(四)》、刘禹锡《陋室铭》、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周敦颐《爱莲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诗经·关雎》、《诗经·蒹葭》、曹操《观沧海》、陶潜《饮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湾《次北固山下》、王维《使至塞上》、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行路难》、杜甫《望岳》、杜甫《春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杜牧《赤壁》、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夜雨寄北》、李商隐《无题》、李煜《相见欢》、范仲淹《渔家傲》、晏殊《浣溪沙》、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水调歌头》、陆游《游山西村》、辛弃疾《破阵子》、文天祥《过零丁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庄子》一则《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河中石兽》《十五从军征》《登幽州台歌》《木兰辞》《黄鹤楼》(崔颢)《卖炭翁》《满江红》(秋瑾)《南乡子》(神州) 1.《论语》十二则

古诗词运用专项训练题及答案[1]

小学六年级古诗词运用练习题 1、若是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应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若是好朋友分离,依依惜别,我们可以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3、一般用( 形影不离 )成语来形容朋友之间关系亲密。 4、每当月亮升起,你的心中会有一种美好的对幸福、团圆的一种向往,就会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每当看到春光将桃、李、梨的花一夜间催开时,你自然的想起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 6、汗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 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赞美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10、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邮件,可以引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11、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2、每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用(“粉身碎骨全不怕。”)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13、同学们,当你们的朋友在学习浪费时间,有所松懈时,我们可以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名句来劝告他。 14、面对人生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应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15、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我们可以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词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赞美他们。 16、《白雪歌送武判断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7、《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可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来形容。 19、苏轼名词《明月几时有》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0、生活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这正如孔子《论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2、《赠汪伦》一诗中,李白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表达他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23、《示儿》一诗中,写作者心事的诗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52篇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52篇 2017-03-14 高中说 高中语文的古诗文,向来是想得高分同学的必争之地。只要熟练地背诵并默写,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分。同时,背会这些古诗文,对于课外文言文阅读以及作文写作都非常有帮助。 今天,整理了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52篇。记得收藏哦! 《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64篇 2017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64篇 (可能有微调,请以当年高考大纲为准!!) 1.《论语》十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古诗词专项训练(教案)

古诗词专项训练 一、分析形象 1.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村即事[元]周权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诗中的“山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通过描写溪村的清雅、幽静、深远的世外仙境,山翁邀客饮酒,闲话成文,写出了一个不同凡俗、耿直孤傲、高雅脱俗的山翁形象。同时,寄寓了诗人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闲逸)、返朴归真的情怀。 2.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注]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首词就写于这一时期。 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6分) 答:“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3.(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月圆①【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缺:指月圆。③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高考高中必背古诗文50篇带注音完美版

1.论语十则《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⑤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hóng)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bǎi)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shù)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ěr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部编语文七下古诗文默写专项训练

古诗专项试题(答案)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山势雄峻高大、景色秀丽。 4.《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5.《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深刻哲理。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此句不仅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而且蕴意深刻,常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7.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泊秦淮》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贾生》一诗中表现当权者表面重视人才、求贤若渴的句子是: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4.《约客》一诗中表现暮春时节,江南鲜明的景致特点的句子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6 7 8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章台①夜思 【唐】韦庄 清瑟②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诗人此时正避战乱,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带,于是写下此诗。②瑟:古代弦乐器。③楚角:楚地的号角。 A.长夜漫漫,诗人谛听着凄神寒骨的弦音,恰似凄风苦雨,怎能不倍感哀怨呢? B.“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意象层层渲染,突出了“夜思”之苦。 C.夜思的原因是“芳草已云暮”,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已暮年的惆怅。 D.“秋雁又南回”点出清秋时节,故人不能来,乡书又不能寄,抒发思乡之苦。 7. C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②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②冷露:秋天的露水。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望月”,但诗人开头并不直接描写天上圆月,而是描写庭院中地白如霜,树上栖鸦停止聒噪的赏月环境。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丝丝寒意中不觉浮想联翩。“无声”二字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抒发了家乡亲人入骨的相思之情。 D.这首诗以两句为一层,分别描写中秋月色和抒发望月怀人的心情。中秋之夜普天下的人都在望着明月思亲,以写景起,以抒情结,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十分动人。 7、C中的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其实应该是推己及人,而且是他自己在思念。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7.B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专项训练

(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运用型默写) 1.名句积累与运用 (1)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揭示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天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们都在一次次地对春天进行歌颂,“红杏枝头春意闹”,恰好与朱自清的《春》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默写填空。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② _______________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③夕阳西下, 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3.“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默背多少诗文。 ①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②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子罕》) ④《<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次北固山下》富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观沧海》中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文默写。 (1)《观沧海》中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表达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次北固山下》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 (2)__________,洪波涌起。 (3)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若出其里。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 (5)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6)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 (7)《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 6.(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 是:。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 是:。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 是:。 7.按要求写出下面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其一)》) (4)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诫子书》)

打印版高考语文古诗文必背 64篇

1.《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