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c161152.html,

如何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作者:廖远彬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4年第09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悟能力文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4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实践,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习惯于对文本进行过多的讲解,缺乏对学生主动感知文本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悟文本的个性受到束缚,没有对文本形成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需要迎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

语言环境为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将文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用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将语言文字转化为真切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回忆自身经历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巩固,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好地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桂花雨》一课时,学生对文中的“摇花乐”缺乏感性的认识,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或下雪后,自己摇落树上的雨滴或是雪花的快乐体验,再联想如果摇下来的是桂花,不仅不会把衣服打湿,而且四处飘着桂花香气的情景。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加上丰富的想象,真切感受到了摇花的快乐,充分激发了阅读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有古代诗词,有名家名篇,有神话故事,有童话寓言等。这些文章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片、影像资料等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让学生置身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笔者借助课件播放青海高原恶劣自然环境的视频,启发学生想象这株柳树在高原风雪中、在干旱季节里、在雷轰电击中顽强生存的情景。学生真切感悟柳树生存的艰难,但它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就了一片绿荫。柳树顽强的精神在学生心里扎了根,他们理解这株柳树的神奇时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